税收对就业的影响及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税收对就业的影响及建议

摘要:税收作为调节宏观和微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必然会对就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税收与劳动力供求的关系,就税收对就业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就业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税收劳动力供求就业

就业是考察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指标之一。从理论上讲,税收会对劳动供给产生影响。税收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人们为了维持原有的收入水平,从而多劳动,劳动供给增加。同时税收增加,劳动报酬减少,会打击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劳动供给减少。国内学者大多从税收体制以及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分析税收与就业的关系。

一、征税对就业的影响

现有文献给出了劳动征税与劳动供给关系方面的理论和经验分析,但就中国的实际分析还很不足,尤其是税收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关系方面,由于不同学者研究的背景不同而带来不同的结论。因此,笔者将在刘溶沧与马栓友(2002)研究的基础上,只考虑城镇居民的劳动供给和就业,利用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劳动税收来分析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关系。

为了考察劳动征税对就业产生的影响,笔者应用劳动的有效税率来进行估算。劳动的有效税率=劳动税收/劳动收入(刘溶沧,马栓友,2002),其中劳动收入=劳动报酬+劳动税收,由此可以计算出

城镇居民劳动的有效税率,其中劳动报酬笔者采用城镇职工工资总额,劳动税收采用针对城镇居民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以及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障基金尽管不是税收,但是其征收也减少了个人可支配收入,进而对劳动的供给产生影响。此外,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与就业也有着经验上的数量关系。在数据处理中,为了剔除价格因素,通货膨胀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经济增长采用gdp指数(1989—2004年的数据,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到,我国自1989至2004年失业人数为377.9万和827万人,gdp指数为271.3和1031.3,失业人数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的关系,这似乎很符合中国的现实状况,但是根据经济理论,经济的增长应该是能够扩大就业的。在这里要说明,估计结果呈现正相关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长一定伴随着失业人数的增长。因为当进入劳动大军的人数大于新增就业人数的时候,尽管经济增长,失业人数还是会增加。而中国每年进入劳动大军的人数正在呈逐年上涨的趋势。因此,尽管得出中国的失业人数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但这并不表示一种因果关系,而是中国在特殊的经济环境下的结果。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失业的变动呈相反方向,消费价格指数越高,也就是通货膨胀率越高,失业人数减少,说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有替代关系。

城镇居民的劳动税率与失业也呈反相关的关系,这说明在中国税收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提高税率,减少了劳动者的可支配收

入,劳动者为了维持既定的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减少或放弃闲暇,增加劳动供给。这个结论是从总体上得出的,但税收是从多角度来影响劳动力的供给的。在对个人所得税的税负的社会学分析中得出,劳动力供给弹性与通常所称的企业稳定性是相互影响的。由于私人企业的劳动保障不如国有企业,所以,当个人所得税提高时,国有企业的劳动者对于所得税税负承担的份额较大。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解决就业问题不能仅靠提高劳动税率,要在公平税负的原则下合理地调整税收结构,以此来促进就业的增长。

二、利用税收政策促进就业的建议

调整产业结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按三次产业理论,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容量较大。政府可采用对第三产业税收优惠的措施,鼓励第三产业发展;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减少因地区差异发生的结构性失业,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制定有利于西部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劳务输出。适当向外输出劳务,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个途径,对于合法合规地遵循政府之间协议的劳务输出,应该大力支持发展;利用税收政策鼓励发展教育,加强就业培训,改善劳动供给结构。

参考文献:

①周振华.结构调整中国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②杨宜勇.就业理论与失业治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积极的就业政策[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④许文,王敏.税收与就业问题思考[j].税务研究,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