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六单元同步检测试卷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同步检测
《孟子》三章一、积累运用(共16题;共136分)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寡助米粟公孙衍丈夫之冠畎亩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傅说百里奚法家拂士曾益胶鬲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②兵革非不坚利也________③委而去之________④寡助之至________⑤丈夫之冠也________⑥与民由之________⑦父命之________⑧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⑨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⑩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3.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亲戚畔之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②往之女家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③衡于虑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④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4.出下列划线词语的活用情况。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________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________⑤所以动心忍性。
________⑥人恒过,然后能改。
________⑦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5.写出下列划线字的一词多义。
①城:三里之城________ 城非不高也________②得:是焉得为大丈夫________ 得志,与民由之________③戒:往送之门,戒之曰________ 必敬必戒,无违夫子________④之:母命之________ 往送之门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________ 七里之郭________6.下列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同步训练(共32套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同步训练(共32套含答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同步训练(新人教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同步训练(新人教版)…… …… ……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第1课时同步训练(新人教版)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第2课时同步训练(新人教版) 1 消息二则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豪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泻气。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签()定(2)上面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改为 2.填空。
(1)新闻的结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2)新闻的最主要特点是。
3.根据下面新闻内容,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不超过15个字)重庆商报讯在山水环抱的重庆,每个人都摆脱不了江河印记。
5月20日,“寻美重庆江河”摄影大赛在武隆正式启动。
作为来访首站的武隆迎来了国内近百名知名专家和摄影爱好者。
据悉,该系列活动还将走访重庆各个区县,用镜头寻美重庆江河。
只要是以重庆江河为拍摄对象,具备自然美,人文类的作品到组委会,评选结果将于今年9月15日在媒体上公布,主办方强调,这项活动能唤起人们对江河的记忆和感情,激发人们保护生态的热情。
4.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20字)本报综合消息,近期《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两档汉字听写节目火了,它们不仅将汉字“听写课”开到了电视上,还让告别校园多年的成年人也甘当“陪考”,老老实实地学起了写字。
有关数据显示,节目播出6小时内在微博话题电视节目中排名第一位,甚至超越了《中国好声音》等多档节目。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同步检测试卷(附详解答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同步检测试卷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人类学自从传到中国,并成为大学里的一门学科,就呈现某种程度的学科交叉融合状态。
20世纪前半期,中国学界常将“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视为内涵相同的概念。
对此,凌纯声解释说:因民族学研究的对象为文化,故又称“文化人类学”。
基于民族识别主要是依据“文化”而非“种族”的认知,学者们致力于不同族群文化异同的探讨。
不过,文化人类学并不能与民族学简单划等号。
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才特指民族学。
民族学偏重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研究。
文化人类学者最有成就的工作是对人类的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宗教巫术等方面的研究。
学科交叉能促进学科发展,但也存在异化的潜在危险。
当一个学科涵盖了其他一切学科时,人们也可说它什么也不是。
人类学家罗德尼·尼达姆(Rodney Needham)曾指出:人类学领域可能很快就会重新分配到多个邻近学科中去,当前形式的人类学将经历一种彩虹般的变形。
这绝非危言耸听。
要确定一个学科的性状,必须有一个“亲本”(parental stock)。
以植物嫁接为例,无论你怎么嫁接,首先要找到一个用作嫁接的砧木。
以梨嫁接苹果产生梨苹果,以苹果嫁接梨产生苹果梨。
亲本决定植物的基本性状和品质。
学科交叉融合也一样。
一个冠以“人类学”的学科,你叫它文学人类学也好、历史人类学也好、医学人类学也好、生态人类学也好,不管如何吸纳别的学科质性,其亲本都应该是人类学,这一点不能忽略。
此外,人类学自上个世纪初传入中国,就面临如何适应本土文化与社会的问题。
为此,一些学者提出“人类学中国化”的主张,这无可非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文藻出任中央民族学院民族志研究室主任,更是“极力主张‘民族学中国化’”,强调“把包括汉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民族学的研究,让民族学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回忆我的母亲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6.回忆我的母亲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
不辍.()慰.勉()劳碌.()勉强.()周济.()溺.死()祖籍.()竭.力()佃.农()妯.娌()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2(3(43.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括号中。
(1)母亲这样整日地()着。
(A.劳累 B.劳碌)(2)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力()一家人生活。
(A.支持 B.坚持)(3)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A.管束 B.拘束)(4)母亲()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A.沉重时代 B.沉痛时期)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
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B.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C.这篇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句句都是肺腑之言....,情真意切。
D.母亲不仅吃苦耐劳,又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妇女,她鼓励孩子去开创新的生活。
5.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不同含义:⑴母亲是个好劳动..。
⑵她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A.骑在“女红军”塑像头上拍照,此类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屡禁不止,其原因是缺乏个人修养造成的。
B.一档名为《朗读者》的大型朗读类节目播出,加上已经成为热门话题的《见字如面》,给人带来一种久违的文化气息。
C.一年一度的两会,吸引着来自各行各业的目光,打动着亿万百姓的心弦。
D.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7.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①建设书香型校园,就是要鼓励学生们读经典的书。
②一所学校可能简陋贫乏,但只要有能为我们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
③真正的教育一定是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的教育,阅读则可以启迪智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藤野先生》同步试卷(I)卷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藤野先生》同步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7题;共14分)1. (2分)(2020·大庆模拟)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 纤细(xiān ) 寒噤(jīn) 虬枝(qiú) 信手拈来(niān )B . 镂空(lòu )翌日(lì) 诧异(chà) 玲珑剔透(tì)C . 隽永(juàn)忸怩(ní )恐吓(hè) 虚与委蛇(wēi)D . 诘难(jié) 攒聚(cuán) 蹊跷(xī) 言简意赅(gāi)2. (2分) (2020七上·菏泽期末) 下列词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A . 憔悴宽恕拆散随声付和B . 阴蔽炫耀头衔骇人听闻C . 嬉戏澄澈绵延踉踉跄跄D . 弥漫诅咒幽雅惊慌失错3.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 在现代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对旧的文化进行分析批判,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推陈出新创造出好作品。
B . 面对这个棘手的案子。
专案组的成员真是一筹莫展,理不出一点头绪。
C .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了。
D . 山廊慢转,曲径轻摇,柳色乍染,黄莺初啼,几间茅屋在白云深处若隐若现,这一切令人耳目一新。
4. (2分) (2017七下·扬州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每年 8 月 8 日将有望成为全民健身日。
在这一天,公共体育设施将向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并免费提供健身指导服务。
B . 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宠儿”﹣﹣新能源业,已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
C . 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否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态度和学习方法。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一着惊海天》同步检测(含答案)
同步检测一、基础知识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读音。
澎湃..( ) 桅.杆 ( ) 凛冽.( ) 浩瀚.( )娴.熟( ) 默契.( ) 咆.哮( ) 镌.刻( ) 殚.精竭虑( )2. 正确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镌刻:一丝不苟:惊心动魄:白手起家:殚精竭虑:二、内容理解3.阅读下则新闻特写,完成(1)~(4)题。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廖文根①这是一次英雄的出征。
②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③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
问天阁前的广场上,已经站满了送行的人们。
曾经和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们来了,举着鲜艳花束的少先队员,捧着乐器的军乐队员来了,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少女来了。
大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和一个共同的期待,为英雄送行。
……④5时28分,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航天员的专用通道,微笑着向大家走来,紧随他身后的是身着天蓝色训练服的航天员聂海胜和翟志刚。
这时广场上奏起欢快的《迎宾曲》,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⑤“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⑥“出发!”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李继耐庄重地下达命令,刚劲有力的话语中蕴含着几多信任、几多期待。
⑦“是!”⑧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⑨杨利伟激动地和翟志刚、聂海胜相互握手拥抱,然后不停地向欢送的人群挥手致意。
⑩5时30分,杨利伟深情地注视了一眼面前鲜艳的五星红旗,然后转身向停在旁边的专车走去。
总指挥李继耐率有关领导乘车随后。
车队在5辆摩托车的护送下,穿过夹道欢送的人群,向发射塔架驶去,开始中国人的飞天之旅。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事件。
(2)怎样理解第①②两段中“这是一次英雄出征”“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这两句话?(3)“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同步练习(含答案)
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1、某校八年级(5)班以“探寻物质文化遗产之古建筑”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下面是张红同学为班级黑板报写的一段文字,请你帮她修改。
古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
【A】许多古建筑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那精美的图案,那美丽的彩绘,那圆润的线条,【B】给人带来猛烈的震撼。
流连其间,常常令人叹为观止!①【A】处画线句有语序颠倒的语病,应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调换位置。
②【B】处画线句有用词不当的语病,应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下列文化遗产中选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填在横线上:古遗址、壁画、相声、京韵大鼓。
非物质文化遗产:_________________(3)小敏对古建筑情有独钟,是班里有名的“古建筑迷”,但她的妈妈担心参加主题活动会影响学习。
作为小敏的同桌,请你引用下面的谚语来劝说小敏的妈妈。
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班级采风小组准备到王岭村去探寻清代木塔建筑。
请你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写一段话,告诉同学们怎样从学校前往目的地。
(50字以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9年6月8人是我国第14个“文化遗产日”,学校为响应“文化遗产日”拟开展“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各课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各课同步练习(含答案)第六单元同步练习《孟子》二章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丈夫之冠()..妾妇().畎亩().傅说().曾益().富贵不能淫().胶鬲().百里奚().法家拂士().()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岂不诚大丈夫.(2)天下熄.(4)父命之.(5)戒之.(6)女家.()(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7)以顺为正者.(8)与民由之.(9)发于畎亩.(10)空乏其身..(12)曾益.(13)衡于虑.()()()()(11)行拂乱其所为()..()()()(14)出则无敌国外患.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7月7日以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已连续6天不断出现高温(35℃以上)天气。
(删去“不断”)B.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贾利民就投身于中国高铁的科研创新工作,见证了中国高铁发展及孕育的全过程。
(将“发展”和“孕育”对调) C.宋金时期,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三国人物和故事也是戏曲中普遍受到欢迎的题材之一。
(将“也”改为“都”)D.升学压力透过高中、初中、小学直抵幼儿园,一些上海的地区,小朋友为了升入理想中的小学,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进行应试训练。
(“应试”改为“考试”) 4.根据画线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人活于世上总要有些信仰,为了心中的道义,有人像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学常识填空。
这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____》,孟子,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战国时期___________家。
课内精读二、课内阅读(一)阅读《富贵不能淫》,回答问题。
1.翻译下列句子。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同步训练(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晏殊《浣溪沙》同步练习
浣溪沙①
晏殊②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③独徘徊。
【注释】
①浣溪沙:词牌名。
②晏殊: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中,晏殊官至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欧阳修、范仲淹等都是他的学生。
③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
【练习】一
1.这首词的哪些意象表现了时间的流逝?
去年天气、夕阳西下、花落去、燕归来。
2.所写的季节是什么时候?
暮春,从花落去可以看出。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两句告诉我们怎样的生活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4.这首词传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感?
面对美好事物的流逝,作者表现出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练习】二
1、全诗思绪都围绕“独”字来抒写。
2、“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意思是:天气亭台都与去年一样,暗含着:物是人非,时光不再的悲叹。
3、结句“小园香径独徘徊”言尽而意无穷,请略作鉴赏。
答:结句直接抒发寂寞和忧伤之情。
“独”字突出了凄凉寂寞之感。
“徘徊”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4、被称为“天然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苏州园林》同步练习6(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苏州园林》同步练习自主积累一、下面词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池沼.(zhǎo)鉴.赏(jiàn)重峦叠嶂.(zhàng)B丘壑.(hè)嶙峋..(línxún)镂.空( lǒu )C琢.磨(zhuó)斟酌.(zhóu)蔓.延(màn )D轩榭.(xiè )心裁.(cái)盘.曲(pán )二、选出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寂寞映衬镂空玲珑自出新裁B.标本赞叹池沼蔷薇因地治宜C.轩榭雷同鉴赏嶙峋重峦叠嶂D.藤萝依傍琢摩芭蕉任其自然三、选词填空。
(1)谁如果要()我国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玩赏欣赏鉴赏观赏)(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而不仅是()。
(技术艺术)(3)用图画来比方对称建筑是()画,而不是()画。
(美术图案)(4)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依赖依靠依傍)(5)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另外一点。
(忽略忽视)(6)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者注意()美。
(图画图案)(7)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的感觉。
(闲适舒适)(8)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美。
(图案图画)四、填空。
⑴《苏州园林》是现代作家写的一篇文,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出发,用高度的语言,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又用生动而具体的语言,从各个方面出一幅幅画面。
⑵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
说明事物的是事物说明文;解说事理的是事理说明文。
例如:《苏州园林》是,说明对象是。
⑶说明的顺序有、、。
⑷常用的说明方法有、、、、、等。
能力训练五、能概括苏州园林总的特征的一项是()。
A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B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
C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D苏州园林讲究图案美。
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题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同步练习一、填空题01在日本侵略者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的亲日派头子公开叛国投敌,于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
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02 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总结了抗战经验,制定了,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人党章。
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03 1944年到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捷报频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率先发起局部反攻,并取得一系列胜利。
先后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
对日本宣战。
04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人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和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选择题05广州、武汉沦陷以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B.日军加紧进攻国民党C.日军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D.日军集中优势兵力进攻国民党军队06广州、武汉沦陷以后,日本转变策略的主要原因是( )A.武汉会战没有达到预期的作战目的B.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和国内资源紧张C.国民党已经妥协投降D.共产党已经妥协投降07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奋斗方向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B.八七会议D.中共七大C.古田会议08下列关于中共七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B.大会的目的是争取抗战胜利C.大会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D.大会确定了对日战略反攻09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写道:“它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反对外来侵略者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从而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
”“它”是指( )A.鸦片战争B.抗日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解放战争10日本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对敌后抗日根据地是加紧进攻,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短文二篇 同步练习同步检测
短文二篇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共9题;共49分)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夕日欲颓(tuī)B. 与其奇者(yù)C. 藻、荇交横(xìng)D. 何处无竹柏(bǎi)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五色交辉________②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③沉鳞竞跃________④四时俱备________3.下列划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晓雾将歇B. 夕日欲颓C. 但少闲人D. 猿鸟乱鸣4.填空。
(1)《答谢中书书》文题中第二个“书”的意思是________。
文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光下庭院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四时俱备________②实是欲界之仙都________③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沉鳞竞跃。
②相与步于中庭。
(3)【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和“________”。
【乙】文中蕴含了“美无处不在”的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4)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__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的语句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系列第六单元知识清单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清单一、字音字形公孙衍.(yǎn ) 丈夫之冠.(ɡuàn ) 不能淫.(yín ) 畎.亩(quǎn ) 傅说.(yuè) 百里奚.(xī) 胶鬲.(ɡé) 法家拂.士(bì) 孀.妻(shuānɡ) 智叟.(sǒu ) 箕畚..(jī běn ) 一厝.(cuò) 雍.南(yōnɡ) 亡.以应(wú) 荷.担者(hè) 始龀.(chèn ) 穷匮.(kuì) 彀.(gòu)弓弩.(nǔ) 按辔.(pèi ) 曩.(nǎng)者 车马喧.(xuān ) 东篱.(lí) 搔.更短(sāo ) 不胜簪.(zān ) 折戟.(jǐ) 燕.脂(yān ) 嗟.日暮(jiē) 谩.(màn ) 二、常考词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字词解释 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2.古今异义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和自己有血亲或姻亲关系的人。
3.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原意为:本来;原来,句中意为:巩固。
②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原意为:表现出来的能压服人的力量或使人敬畏的态度,句中意为:震慑。
(2)名词的使动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原意为:泛指某种范围,句中意为:使……定居 4. 一词多义5.重点实词①天时不如地利.有利 ②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锐利 利(1)七里之郭. 郭:外城 (2)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 (3)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4)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5)委.而去.之 委:放弃 去:离开 (6)寡助之至. 至:极点 (7)天下顺.之 顺:归顺,服从 6. 重点虚词①三里之.城 结构助词,的 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词,它,指这座城 ③多助之.至 动词,到 ④以天下之.所顺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介词,凭借,依靠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 表转折,可译为“却”“但是”②夫环而攻之 表方式或状态,不译▲《富贵不能淫》 (一)字词解释 1. 通假字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2. 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富贵不能淫. 原意为:惑乱,迷惑,句中意为:使……惑乱,迷惑。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昆虫记》同步练习
),又能(
)。
3、蝉的蛴螬蜕皮(金蝉脱壳)前,先要找到合适的树枝,外层的皮总是先从(
开,然后依次露出来的是(
)、(
)、(
)、(
)、(
)。
)裂
4、螳螂是通过(
、
5、灰蝗虫的幼虫蜕皮,先用(
二、简答题
、
)这样吓人的姿势威慑猎物的。
)使得外皮破裂,然后躯体一点一点出来。
1、法布尔为什么说蚂蚁是“厚颜无耻” “忘恩负义”的强盗?
面的小生命没出来就死了。 10. 因为那里有壳斗提供的絮状食物,被绒毛叶的汁液润湿过,适合幼虫吃。 11. 豌豆象幼虫不断蠕动,找到适合的地方后,就在豆荚上咬出一个小孔,并钻到里面。等
它爬到最近的豆粒处,就开始在豌豆表面垂直的挖井。 12. 悲剧是指 : 在一粒豌豆里,只要中心位置被占据了,其他竞争者就只能听天由命,乖乖
2、蝉的蛴螬在挖地洞的过程中是如何给自己的尿袋蓄水的?
3、螳螂为什么会得到“祈祷者”这个雅致而不切实际的外号?
4、为什么绿蚱蜢遇到蝉总是将其拦腰抱住,然后开膛剖肚?
三、阅读题 1、阅读《蝉和蚂蚁的寓言》 ,说说介绍了关于蝉的哪些科学知识, 又有哪些关于人生的思考?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它摇摆着触须,挑逗着路过的姑娘们。未来的母亲们庄重地踱步,等待着小伙子们上来求
2、普林尼
松树腮角金龟
3、野蟋蟀
意大利蟋蟀
4、蚂蚁
二、选择题
1、 B 2 、 A 3 、 B 4 、 A
三、简答题
1、黑狗的大长牙、粉红色布包着的鼠嘴、从活绿蜥蜴身上取下来的放在羊皮袋里的右眼、
左手掏出的一条蛇的心脏、 黑布裹着的带有毒针的四条蝎尾 (这药方和做药房的人在三天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和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测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检测题一、作家作品:1.孟子,名,字,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并成为“四书”。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二、通假字:1.困于心,衡于虑。
通,译为:2.曾益其所不能。
通,译为:3.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译为:三、重点词语解释1.舜发于畎亩之中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3.故天将降大任4.降大任于是人也5.降大任于是人也6.必先苦其心志7.空乏其身8.衡于虑9.人恒过10.人恒过11. 而后作12.而后喻13.入则无法家拂士四、一词多义而:衡于虑而后作出淤泥而不染野芳发而幽香于:降大任于是人也舜发于畎亩之中困于心入:入则无法家拂士草色入帘青便舍船,从口入志:必先苦其心志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拂: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所以: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之:舜发于畎亩之中何陋之有杜少府之任蜀州五、重点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六、填空1.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
2.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_______________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____________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此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七、阅读理解1.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本文第三段从人应有"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习题(含答案)
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同步练习一、基础题。
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不辍.(chuò)勉强.(qiánɡ)B.外甥.(shēnɡ)祖籍.(jì)C.规律.(lù)溺.死(nì)D.劳碌.(lù)慰.勉(wèi)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耐何的事情啊!B.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慕。
C.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
D.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缀劳作,尤喜纺棉。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叫卖着得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
B.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
C.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实巧夺天工....。
D.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
4.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是一篇,也是,作者是,选自,作者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光明小学开展了《让阅读陪伴我成长》主题读书活动。
B.新城区的立体斑马线视觉效果神奇:远远看去,仿佛一个个长方体凸起在地面上。
C.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至今仍以戏剧,壁画,传说……等形式广泛传播。
D.面对各种突发交通事故,很多没有经验的司机都束手无策。
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二、阅读理解题。
(一)回忆我的母亲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
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
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2016部编版)第六单元同步检测试卷班级姓名座号评分一、基础(25分)1.下面是涉及本单元课文的文学常识,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的儒家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B.《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篇寓言故事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史记·绛候周勃世家》。
《史记》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所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D.《春望》的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2. 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春冬之.时/立天下之.正位B.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C.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D.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以顺为.正者3.下列古今词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B.困于心,衡于虑(“衡”同“横”横着)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D.军士吏被甲(“被”同“披”穿着)4.下列各个病句中,修改错误的一句是()(2分)A. 惠州市文明办开展策划了“文明单位志愿服务基层”活动,得到很多群众的响应。
(“开展”与“策划”对换位置)B. 关于《摔跤吧,爸爸》,看似简单的励志故事,实则深刻反映出印度社会的现实问题。
(删除“关于”)C.“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的自我保护。
(在句末加上“意识”)D.一个人能否具有创造力,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把“关键”换成“一定”)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3分)(1)行拂乱.其所为()(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年且.九十()6.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每空1分,共10分)(1)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2)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渔家傲》)(3) ,。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李贺《雁门太守行》)(4)杜甫《春望》中通过写乐景来反衬诗人悲情的诗句是,。
(5)默写杜牧《赤壁》。
,。
,。
7.阅读下面内容,概括主要信息。
(不超过25字)(4分)近日,惠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红率调研组到惠东县调研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情况,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余小燕,副县长肖丽芳等陪同调研。
华红一行先后来到稔山镇范和村和平海古城,观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鲤鱼舞”“凤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盖子狮”以及稔山当地特色表演“旱船”,并参观了广东省十大最美古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落罗岗围。
调研中,华红一行通过实地考察,听取介绍等方式,对两地历史文化、人文风俗等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并表示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能促进市、县两级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积极营造良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环境,夯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让美好的历史记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
二阅读(45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8~21题。
(一)愚公移山(12分)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3分)(1)惩.山北之塞()(2)杂然相许.()(3)汝之不惠.()9.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10.文中的愚公是一位怎样的老人?(3分)11.下列对《愚公移山》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本文采用神话的方式结尾,目的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远大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但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B.愚公和智叟的对比,揭示了故事的寓意。
愚公眼光长远却名之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却名之为“智”,这样不仅增加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
C.愚公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子孙后代。
D.愚公年近九十还亲自上山“叩石垦壤”,说明他对移山很有信心,这主要源自他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
(二)富贵不能淫(9分)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3分)①丈夫之冠.也( ) ②父命.之( )③威武不能屈.( )1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4、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分)(三)周亚夫军细柳(15分)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1)彀.弓弩。
( )(2) 居.无何。
( )(3)使人称谢.。
()1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2)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17.“敬劳将军”一句表明文帝是怎样评价周亚夫的?文帝是怎样的君王?(4分)18. 文中把文帝在细柳营和霸上、棘门军遇到不同情况加以对比,刻画了周亚夫的形象,请指出三处对比,并作分析。
(4分)(四)(9分)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
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19、用一句话概括选段文字的主要事件。
(3分)21、范进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才考得一个举人,为什么当时的读书人非得走这条路呢?用哪句俗语可以概括当时读书人的这种人生追求?(3分)三、作文(50分)22.惠东是我们美丽的家,它永远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这里有美丽的巽寮湾、双月湾、海龟湾,蜿蜒如龙的九龙峰,有历史名城——平海古城……我们为生活在美丽的大惠东而骄傲。
请以“,你是我的骄傲”为题(补充地名,如:西枝江公园,皇思扬古村,碧桂园十里银滩……),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说明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恰当运用说明法;③不得抄袭。
附加题(10分)近年来,青少年因接触互联网而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上网成瘾,身心受损,引发逃学,厌学甚至网络犯罪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针对此现象,某校将举办了“文明上网,健康成长”的主题活动,请你代表你所在的班级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倡导绿色、健康、文明上网的理念。
请以班级名义写一份倡议书。
不少于300字。
提示:要有倡议的背景、目的、主题、具体内容和要求,注意倡议的对象,语言要合理得体。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检测题第六单元参考答案一、1. C 2. A 3.B 4. D5.使……扰乱,在国外,将近6.(1)采菊东篱下(2) 星河欲转千帆舞(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惠州市人大调研组到惠东县调研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情况二(一)8.(1)惩:苦于(2)许:赞同(3)惠,同“慧”,聪明9.(1)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10.愚公是一位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勇于挑战、思虑周全的老人。
11.A(二) 12、冠:行冠礼命:教导屈:使……屈服13.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14.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三)15.彀:张开居:经过,谢:告知16. (1)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刀剑出鞘,开弓搭箭,弓拉满弦(2)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
17.赞扬周亚夫治军严明、刚正不阿、恪尽职守是“真将军”。
文帝是一个深明大义、贤明的君主。
18、一是文帝到前两处军营时畅通无阻,而在细柳营却两次不得入,这突出了细柳营军纪严明二是文帝在前两个军营“直驰入”,而在细柳营却“不得驱驰”,只能“按辔而行”这表现了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