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概说》导学案

合集下载

《先秦诸子选读》教学建议

《先秦诸子选读》教学建议

《先秦诸子选读》教学建议一、确定教学目标:1.了解先秦时期的主要思想家和他们的学说。

2.熟悉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发展演变过程。

3.掌握先秦诸子的核心思想和重要著作。

4.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哲学思辨能力。

5.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选取《庄子》、《老子》、《孟子》、《荀子》、《论语》等经典著作,涵盖主要思想家和他们的学说。

注重讲解每本著作的核心思想、主要观点和文化内涵,并与学生交流讨论。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批判。

设置必要的小组讨论、课堂演讲和辩论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三、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1.第一阶段:引导学生了解先秦思想背景和学派的出现。

介绍《庄子》和《老子》的基本思想,让学生了解道家思想。

时间安排:2周。

2.第二阶段:介绍《孟子》和孟子的主要观点,引导学生与其他学派进行比较和分析。

时间安排:2周。

3.第三阶段:介绍《荀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与其他学派进行对比和探讨。

时间安排:2周。

4.第四阶段:介绍《论语》和孔子的思想,让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时间安排:2周。

5.第五阶段:总结先秦诸子的思想,与学生进行回顾和讨论,让学生深入思考先秦思想的现实意义。

时间安排:1周。

四、评估方式:1.课堂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

2.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对于先秦思想的个人认识和理解。

3.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于先秦诸子思想的掌握程度,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1.教材:选取由权威的学者编写的《先秦诸子选读》。

2.网上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等,供学生阅读先秦经典文献。

六、教学反思:1.激发兴趣: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对于先秦思想产生兴趣。

2.批判思维:鼓励学生对于先秦思想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培养阅读能力: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原著,获取更多关于先秦思想的信息。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第二单元导学案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第二单元导学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高二--------------班------------小组姓名-------------------- 得分---------------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领会寓言和比喻在先秦散文中的作用和出色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培养语感,深入领会课文,领会孟子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课文,理解孟子思想,思考孟子思想在今天的意义和价值。

一、复习回顾在上一单元,我们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孔子在论语中的观点和思想,初步领会了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

从这一单元开始,我们走近另一位儒家的圣人孟子,领略一下孟子的风采,同学们要注意思考孔子和孟子在思想上的继承关系以及他们不同的风格。

我们先看第一课。

二、设问导读请同学们先自读第40页的内容,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后世对他的评价,然后参照课文注释,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三、自学检测1.解释句中加粗词。

(1)其良人出:(2)必餍酒肉而后反:。

(3)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4)卒之东郭墦间:(5)与其妾讪其良人:(6)施施从外来: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必餍酒肉而后反:(2)蚤起:(3)施从良人之所之:3.从文中找出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子,再举三个以上相同的例子。

(1)文中宾语前置句:(2)曾学过的宾语前置句:4.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第一节课完成,由各小组长检查过关,第二节课有选择地展示。

四、巩固练习:1.给加点字注音:卒然()沛然()嗜杀()枯槁()恶乎定()2.解释下列词语:①出,语人曰(语:)②天下恶乎定(恶:)③今夫天下之人牧(牧:)④如有不嗜杀人者(如:)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引:)3.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C初,鲁肃闻刘表卒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②一A谁能一之B用心一也C一鼓作气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E黄鹤一去不复返③就A由水之就下也B金就砺则利C指物作诗立就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4.完成课后练习二,要求写在课本上。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先秦诸子论学八则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1先秦诸子论学八则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一、前言《论语》中有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持之以恒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在古代,有很多著名的哲学家,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这些思想被后人称为“诸子百家”。

这些哲学家的学说在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在学习先秦诸子的思想时,也可以从中受益,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本篇文章将结合北京版七年级上册教材,为大家介绍先秦诸子论学八则,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二、诸子论学八则1. 论学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使人具备“仁、义、礼、智、信”的品质和素养,用来指导个人生活、道德品行和社会关系,从而达到“为天下绎之”的效果。

2. 论学的方法孟子认为,学习要采用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来提高自己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老师交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3. 论学的重要性荀子认为学问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基石。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不断提高人类的素养和生活水平。

4. 论学的源头老子认为,学习的基础是人民的实践活动。

他认为,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摆脱思维的束缚,真正理解世界和自己。

5. 论学的本质韩非认为,学习的本质是追求真理。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要靠科学的思考和实践来推动。

6. 论学的阶段庄子提出了“达天下之大成,在其私下”的思想。

他认为,学习是一段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实践来提高自己。

7. 论学的规律孙子认为,学习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通过发现和摸索阶段,再整理概括为定律,用来支持和指导后续研究。

8. 论学乐天墨子认为,学习应该让人快乐。

他认为,学习不单纯是为了达成目的,而是源于人们内在的自觉和愉悦,是一种享受。

三、教学策略1. 以小组形式掌握八则按照本文所陈述的八则,将学生分成八组,每组分别掌握一则,并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和理解。

先秦诸子选读集体备课教案

先秦诸子选读集体备课教案

语文《先秦诸子选读》教案(高二年级备课组)(上)2017.2.10概说备课人:刘婷教学目标:1、了解先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盛景象2、知道“儒、道、墨、法”四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重要典籍3、能概括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及观点教学重点、难点:1、探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因2、知道“儒、道、墨、法”四家的主要思想观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先秦诸子:这里所说的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它们是中国文化的根,今天我们就来体会先哲们的智慧与魅力。

(要求学生阅读概说)二、快速浏览,整体把握1、要求学生阅读“诸子之思想及其争鸣”并整理笔记至作业本2、汇报三、分析思想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关于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简介1、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2、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3、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庄子》4、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先秦的诸多经典,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四、各学派发展1、到战国中期,学派有了显著发展,或分化,或产生新的学派。

2、孔子死后,儒家分派,而孟子、荀子最具代表性五、探究成因1、小组交流2、明确:各家各派都关注和思考实现社会与人生中的种种问题,为自己找到出路,找到精神寄托,多年战乱使得人们想要从精神方面得到解脱。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备课人:刘婷【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原创 精品教案 先秦诸子选读

原创 精品教案 先秦诸子选读

先秦诸子选读(概说)一、概说1、形成时间:春秋战国2、名称:各学派的代表或著作,统称“先秦诸子”3、成因:春秋战国时期需要人才,新士人可以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发表言语,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代表,于是出现了不同的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4、主要流派:儒家、墨家、道家法家5、形成局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6、结果:留下一批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二、主要人物、著作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代表性的著作是《论语》、《孟子》、《荀子》。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代表著作是《墨子》。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代表性的著作有《老子》《道德经》、《庄子》。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代表性著作有《韩非子》等。

三、主要思想、主张:儒家:孔子=礼、仁、中庸孟子=性善、民本、仁政墨家:兼爱、兼相爱(尚贤、尚同、非攻、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道家:道庄子:以道为师、随顺造化四、著作特点:《论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笔力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哲思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3、理解文章的深刻道理和做人的准则。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目标1、2、3。

难点:目标3。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1、理清学习障碍:(见《完全解读》P14)•1)、拼音•2)、通假字……..2、背诵课文二、导入:1)孔丘(前551—前479)字仲尼,世称孔子,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2)《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3)《论语》中所讨论的问题,大多数是关于现实生活和伦理道德范畴的。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一单元六有教无类(5)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教案第一单元六有教无类(5)

有教无类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孔子的了解,很多学生认为孔子思想迂腐,守旧,认为现在孔子的儒家思想已经过时,不能跟上时代,孰不知我们头脑中很多的思想都是儒家思想,让我们了解孔子,更好的认识孔子,了解孔子思想的先进。

三、重点难点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教学难点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教学过程一、导入。

千古流芳诵名句(理解性默写)《论语》中“”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孔子认为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那就是:“”《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类"。

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整课的纲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

二、孔子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理解。

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四个字呢?按照书上的解读就是“只有教育的普遍推行,没有类别的区分”,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学生孔子都教。

“有教无类”不仅仅是不分类别(身份地位、地域种族)地进行教育。

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

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

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

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

这可以算另一层意思,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

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

即对人无贫富贵贱愚智等差别一律给予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弥合这些差别。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平等思想。

【资料补充】:孔子学生来源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如曾子是鲁人,子张是陈人,子长是齐人,子游是吴人。

颜路与颜回,曾点与曾参,父子都同时是孔子的学生。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教案(人教版)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教案(人教版)

翻译为“他”;代词“我”;代词翻译为“这样的”;语气助词;动词“到”。

2、“焉”:怎么;副词词缀,表示状态;句末语气词。

3、“以……为”翻译为:“认为……”;“所……者”翻译为假如……的话”。

4、“乎尔”介宾结构后置;宾语前置;“于师”介宾结构后置;“乎沂”“乎舞雩”介宾结构后置;“何以”宾语前置
六、搜集尊师名言:
1、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元.关汉卿
2、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3、君子隆师而亲友。

——《荀子修身》
4、事师之犹事父也。

——《吕氏春秋劝学》
5、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吕氏春秋.劝学》
6、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晋.葛洪《勤求》
7、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荀子.大略》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9、片言之赐,皆事师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10、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11、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宋〕李觏《广潜书》
教学反思:。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设计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设计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先秦诸子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的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先秦诸子概述教学重点:先秦诸子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先秦诸子思想的异同。

2. 第二章:《论语》选读教学重点:《论语》的主要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对《论语》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

3. 第三章:《孟子》选读教学重点:《孟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对《孟子》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

4. 第四章:《庄子》选读教学重点:《庄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对《庄子》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

5. 第五章:《墨子》选读教学重点:《墨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对《墨子》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先秦诸子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 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献,理解先秦诸子的观点。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先秦诸子思想的异同。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先秦诸子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讨论的程度等。

2.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先秦诸子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先秦诸子选读》2. 参考书目: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目,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信息。

4.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设备。

六、第六章:《韩非子》选读教学重点:《韩非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对《韩非子》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

七、第七章:《法家》选读教学重点:《法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对《法家》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设计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设计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设计第一章:概述1.1 先秦诸子的历史背景介绍先秦时期的社会环境、政治状况和文化特点强调先秦诸子思想的重要性及其对中国哲学的影响1.2 先秦诸子的主要代表人物介绍孔子、老子、墨子、孟子、庄子等诸子的生平及其主要思想强调诸子的独特见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第二章:孔子的思想2.1 孔子的道德观念介绍孔子的“仁”的观念及其在个人修养和社会伦理中的应用强调孔子对“礼”的重视及其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2.2 孔子的教育思想介绍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强调孔子对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重视及其对教育的贡献第三章:老子的思想3.1 老子的道观念介绍老子的“道”的观念及其在宇宙万物中的体现强调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及其对个人修养的指导意义3.2 老子的道德观念介绍老子的“德”的观念及其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强调老子对“道法自然”的重视及其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作用第四章:墨子的思想4.1 墨子的兼爱思想介绍墨子的“兼爱”观念及其在消除社会矛盾中的作用强调墨子对“非攻”的提倡及其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立场4.2 墨子的尚贤思想介绍墨子的“尚贤”观念及其在选拔和使用人才中的应用强调墨子对“节用”的重视及其在反对奢侈浪费方面的作用第五章:孟子的思想5.1 孟子的仁政思想介绍孟子的“仁政”观念及其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强调孟子对“民为贵”的重视及其在关注民生问题上的意义5.2 孟子的性善论介绍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在个人修养和道德教育中的应用强调孟子对“君子人格”的倡导及其在个人品德培养方面的影响第六章:庄子的思想6.1 庄子的自由思想介绍庄子的“自由”观念及其在个人修养和人生哲学中的应用强调庄子对“逍遥游”的推崇及其在追求精神自由方面的影响6.2 庄子的相对主义介绍庄子的“相对主义”观念及其在认识世界和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应用强调庄子对“齐物论”的阐述及其在消除对立和矛盾方面的作用第七章:法家的思想7.1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介绍韩非子的“法治”观念及其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强调韩非子对“法”、“术”、“势”的运用及其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7.2 商鞅变法介绍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强调商鞅变法对秦国崛起和法家思想传播的重要贡献第八章:阴阳家的思想8.1 阴阳家的宇宙观介绍阴阳家的“阴阳五行”观念及其在解释宇宙万物运行规律中的应用强调阴阳家对“天人合一”的重视及其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作用8.2 阴阳家的政治思想介绍阴阳家的“符咒政治”观念及其在政治预测和治国理政中的应用强调阴阳家对“阴阳平衡”的推崇及其在处理政治矛盾方面的影响第九章:杂家的思想9.1 杂家的包容精神介绍杂家的“包容”观念及其在吸收和融合诸子思想中的应用强调杂家对“兼收并蓄”的重视及其在丰富中国哲学体系方面的作用9.2 杂家的治国理念介绍杂家的“中性治国”观念及其在平衡各方势力中的应用强调杂家对“杂家治国”的推崇及其在治国理政方面的影响第十章:先秦诸子的现实意义10.1 先秦诸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分析先秦诸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和启示强调先秦诸子思想对个人修养、社会和谐及国家治理的指导作用10.2 先秦诸子思想的传承与创新探讨如何在继承先秦诸子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强调先秦诸子思想在推动中国哲学进步和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1. 先秦诸子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于理解他们的思想至关重要。

《〈先秦诸子选读〉概说》导学案

《〈先秦诸子选读〉概说》导学案

《〈先秦诸子选读〉概说》导学案
——“互动六步”教学法实践实例
语文教研组王新平
教学目标:
通过对《概说》的学习,把握全书编写体例、大致内容;明确“先秦诸子”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外延;了解儒墨道法四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和主要作品。

分步导学设计:
课后反思:
以上内容用1节课进行了预习指导和引导,用2课时进行了学生展示,加上后三步用时1课时,共用了4课时。

学生参与较积极主动,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而达到教学相长、双赢共好的最优化的育人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构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良好课堂结构,使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

《先秦诸子选读概说》课件备课讲稿

《先秦诸子选读概说》课件备课讲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指遇事能 明辨不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 的总结.
❖ 了解语录体的特点:
❖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 四种:
❖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 (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 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
《先秦诸子选读概说》课件
先秦诸子概说
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 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能文能武,博学多才的新士人有独立的人 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 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儒家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儒家思想是中 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 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 《乐》《春秋》。
但他主张的极权政治、高压政策、残酷 的刑罚等等,主要是针对劳动人民的,这又 是违反人民的利益的。
先秦诸子
诸子百家(新士人) 主要学习: • 儒家:礼、仁、中庸 正名(君臣父子) • 道家:道,自然无为
• 墨家:兼爱,非攻
• 法家:法治、术治、 势治
蕴含的智慧
• 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做人智慧) • 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处事智慧) • 做一个和谐博爱的人 (平衡智慧) • 做一个称雄天下的人 (领导智慧)
儒家思想
• 孔子: • 思想的核心:礼(对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对
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一整套规范) • 理想人格的核心:仁(仁爱)义(礼以行义) • 张扬中庸之德(反对过与不及) • 正名:君臣父子 • 孟子: • 性善说: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仁、
义、礼、智的发端 • 民本、仁政 • 荀子:人能征服自然,人性恶,以法助礼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教案标题:先秦诸子选读教案教案目标:1.了解先秦时期的主要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品。

2.掌握先秦诸子的核心思想和哲学观点。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先秦诸子思想的概述2.《论语》选读3.《道德经》选读4.《墨子》选读5.《荀子》选读6.《韩非子》选读教学步骤:第一课:先秦诸子思想的概述1.引入:介绍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环境。

2.讲解:简要介绍先秦诸子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不同思想家的观点和影响。

第二课:《论语》选读1.导入:回顾先秦诸子思想的概述。

2.讲解:介绍《论语》的作者、内容和主要思想。

3.阅读:学生阅读《论语》中的选定篇章。

4.讨论:学生就所读篇章展开讨论,分析其中的思想观点和教育意义。

第三课:《道德经》选读1.导入:回顾《论语》的主要思想。

2.讲解:介绍《道德经》的作者、内容和核心思想。

3.阅读:学生阅读《道德经》中的选定篇章。

4.讨论:学生就所读篇章展开讨论,分析其中的道德观点和哲学思考。

第四课:《墨子》选读1.导入:回顾《道德经》的主要思想。

2.讲解:介绍《墨子》的作者、内容和主要观点。

3.阅读:学生阅读《墨子》中的选定篇章。

4.讨论:学生就所读篇章展开讨论,分析其中的兼爱观念和科技思想。

第五课:《荀子》选读1.导入:回顾《墨子》的主要观点。

2.讲解:介绍《荀子》的作者、内容和核心观点。

3.阅读:学生阅读《荀子》中的选定篇章。

4.讨论:学生就所读篇章展开讨论,分析其中的人性观点和政治思想。

第六课:《韩非子》选读1.导入:回顾《荀子》的核心观点。

2.讲解:介绍《韩非子》的作者、内容和主要思想。

3.阅读:学生阅读《韩非子》中的选定篇章。

4.讨论:学生就所读篇章展开讨论,分析其中的法家思想和治国理政观点。

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根据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评价其对先秦诸子思想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小组展示:评估学生对不同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品的研究成果和展示能力。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六有教无类教案3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六有教无类教案3Word版含解析

6、学而不思则罔7、思不而不学而殆(提示:yù、yùn、shì、shèng、fěi、wǎng、dài)二、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语句中的含义。

1、闻斯行诸2、由也兼人3、三已之4、无愠色5、弃而违之6、不愤不启7、不悱不发8、学而不思则罔9、思不而不学而殆10、贫而无谄(提示:1、就;2、一人顶两人、超过别人;3、罢免;4、生气、怨恨的脸色;5、离开;6、有疑难问题而想弄明白;开导、启发;7、想说而说不出来;8、迷惑;9、危险;10、讨好、奉承别人)三、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并指明通什么字。

1、于吾言无所不说(“说”通“悦”)四、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和用法。

1、闻斯行之2、三已之3、之一邦(提示:1、代词2、代词3、动词)五、指出下列语句中加红词语的特殊用法。

1、求也退,故进之2、由也兼人,故退之(提示:1、2均为使动用法)六、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中上等天赋的人,可以同他研究高深的学问;中下等天赋的人,不可以同他讨论高深的学问。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

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所以要约束他。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先秦诸子选读 教学设计

先秦诸子选读  教学设计

先秦诸子选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先秦诸子的历史背景与思想特点2.掌握《论语》、《道德经》、《墨子》、《韩非子》等经典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内涵3.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丰富学生的思想观念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1)先秦诸子的历史背景与思想特点(2)《论语》、《道德经》、《墨子》、《韩非子》等经典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内涵(3)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2.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全面系统的讲解,让学生系统化地学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2)讨论法:通过讨论学生自己对于先秦诸子思想的理解,促进思想的碰撞与交流(3)分析法:通过对于先秦诸子经典的精神内涵的深入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三、教学过程1.先秦诸子思想的历史背景与精神特征(1)春秋战国历史背景(2)先秦诸子思想特点:儒、道、墨、法、纵横2.《论语》、《道德经》、《墨子》、《韩非子》等经典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内涵(1)《论语》:①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②论语思想的主要特点、精神内涵(2)《道德经》:①道德经的背景;②道德经思想的主要内容;③道德经思想的主要特点、精神内涵(3)《墨子》:①墨子思想的主要内容;②墨子思想的主要特点、精神内涵(4)《韩非子》:①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②韩非子思想的主要特点、精神内涵3.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1)夏商周时期的发展(2)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3)汉代以后的发展四、教学评估1.课堂问答: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从而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展开讨论,促进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3.阅读练习:布置一些阅读练习,让学生逐步掌握相关知识。

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导学案: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导学案: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策略与反思
纠错与归纳【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句的准确含义,加强文言知识积累。

2、理解孟子阐述的“与民同乐”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树立“乐以天
下,忧以天下”的远大志向。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把握文章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的方法以及生动形象的说理方法。

【自主学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王语.暴()(2)独乐乐
..,与人乐乐,孰乐()
(3)管龠.之音()(4)举首蹙頞
..()
(5)羽旄.之美()(6)麀.鹿攸伏()
(7)於牣
..()
..鱼跃()(8)放于琅琊
(9)秋省.敛而助不给.()(10)睊睊
..()
(11)慝.()(12)徵招
..()
二、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疏通一、二两则文字。

(归纳文言现象)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今之乐由古之乐
②可得闻与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
④今王田猎于此
⑤时日害丧
⑤予及女偕亡
2、词类活用现象。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③今王鼓.乐于此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
..与。

概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概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概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是以“先秦诸子选读”为主题的,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论语》、《道德经》、《墨子》等经典著作,了解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

这一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哲学素养的提高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先秦诸子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观点;2.学会运用先秦思想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4.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3.1 教学内容1.《论语》选读;2.《道德经》选读;3.《墨子》选读;4.先秦诸子的比较研究。

3.2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学生独立阅读;3.小组讨论;4.课外阅读;5.作业完成。

四、教学步骤4.1 第一阶段:导入开展本节课之前,教师向学生介绍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科技成果和思想文化;播放视频或图片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习俗和哲学思想。

通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4.2 第二阶段:教学过程1.《论语》选读:教师介绍《论语》的作者和内容特点,然后挑选出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分析阐释。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先独立阅读,然后再进行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2.《道德经》选读:教师介绍《道德经》的作者和思想特点,引导学生重点阅读其中的几章,进行深入解读和探究。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探讨先秦哲学的基本特征和鲜明之处。

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3.《墨子》选读:教师介绍《墨子》的作者、内容特点和影响,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其中有代表性的篇章。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进行思想交流和理解深化。

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先秦诸子的比较研究:教师介绍先秦时期的主要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和思考,探究不同流派的特点和差异,形成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思考见解。

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3 第三阶段:教学总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提醒学生课后要加强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先秦诸子选读》导读一、开设这门课程的宗旨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

先秦诸子创造了那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并且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奠定了炎黄子孙基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对世界其他国家比如日本、韩国等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

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

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先秦诸子尤其是其中的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以道德为立身行事自处处人的根本,是道德人格思考和培养方面的大师。

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

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深刻的洞察。

他们或者教人以种种智慧的、积极的方式因应社会人生问题,或者启发人们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进行反思。

比如: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这些睿智的思考现在看来仍然富有引导和启示意义。

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培养和加强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

当然,本课程的一切目的,都应该落实到相关经典篇章的学习、阅读和分析当中。

跟现在的小说散文等比较起来,先秦诸子方面的文章似乎还相当原始,但是它们自有后人不可企及的地方。

就原创性之强、哲思之深、风格流派之多、影响之远而言,它们都是空前的,甚至也是绝后的。

学习先秦诸子的文章,可以得到独特的享受,──一种将感性与理性深刻融合在一起的享受,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发展学生阅读和分析古文的基本功。

而阅读、学习先秦诸子的文章,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智慧,开启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经典论说可资援引,其奇妙优美的表达可资借鉴。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第二单元导学案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第二单元导学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高二--------------班------------小组姓名-------------------- 得分---------------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领会寓言和比喻在先秦散文中的作用和出色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培养语感,深入领会课文,领会孟子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课文,理解孟子思想,思考孟子思想在今天的意义和价值。

一、复习回顾在上一单元,我们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孔子在论语中的观点和思想,初步领会了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

从这一单元开始,我们走近另一位儒家的圣人孟子,领略一下孟子的风采,同学们要注意思考孔子和孟子在思想上的继承关系以及他们不同的风格。

我们先看第一课。

二、设问导读请同学们先自读第40页的内容,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后世对他的评价,然后参照课文注释,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三、自学检测1.解释句中加粗词。

(1)其良人出:(2)必餍酒肉而后反:。

(3)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4)卒之东郭墦间:(5)与其妾讪其良人:(6)施施从外来: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必餍酒肉而后反:(2)蚤起:(3)施从良人之所之:3.从文中找出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子,再举三个以上相同的例子。

(1)文中宾语前置句:(2)曾学过的宾语前置句:4.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第一节课完成,由各小组长检查过关,第二节课有选择地展示。

四、巩固练习:1.给加点字注音:卒然()沛然()嗜杀()枯槁()恶乎定()2.解释下列词语:①出,语人曰(语:)②天下恶乎定(恶:)③今夫天下之人牧(牧:)④如有不嗜杀人者(如:)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引:)3.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C初,鲁肃闻刘表卒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②一A谁能一之B用心一也C一鼓作气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E黄鹤一去不复返③就A由水之就下也B金就砺则利C指物作诗立就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4.完成课后练习二,要求写在课本上。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整理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整理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整理1理清结构:2语言特色: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开端,也是思想文化史的辉煌绚烂时期。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无论内容形式或学风,都对秦汉以后的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课节选的八条先秦诸子论学的语录,语言简练、意蕴丰富,风格明快;说理透彻,规律严密,擅长类比,不乏文采,学习时应在娴熟诵读的基础上认真品尝。

3把握重点:一、正音诵读时要读准字音,留意文言文中破音异读、古今异读、通假异读的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词意,这也是精确、规范诵读课文的必要步骤。

本文中的读音有两种特别状况:一是通假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读“yuè”;“学而不思则罔”中的“罔”通“惘”;“日知其所亡”中的“亡”通“无”。

二是多音字,如“不亦乐乎”中的“乐”读“lè”;“可以为师矣”中的“为”读“wéi”;“可谓好学也已矣”中的“好”读“hào”;“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中的“舍”“折”分别读“sh씓zhé”;“物固莫不有长”中的“长”读“cháng”。

二、朗读主要从语音、语气、停顿三个方面加以把握。

语音:要读出轻重音,培育读文言文的语感。

语气:朗读时一般按句末标点符号和语气词,读出句子的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停顿:课文所选文言文都加上了标点符号,朗读时可以从语音和意义两方面来停顿,总的原则是不能读破。

4攻克难点:用现代汉语精确翻译课文是本文的学习难点。

第一则:孔子说:“学过了,然后按肯定时间去温习它,不也兴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共同讨论学习),不也欢乐吗?人家不了解你(的学问、才能),却不愤怒,不也是君子吗?”其次则:孔子说:“温习旧的学问,得到新的学问,就可以做老师了。

”或“温习旧学问时,能有新体会、新发觉,就可以做老师了。

”第三则: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索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索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概说》3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概说》3

《论语》选读之总结篇魅力孔夫子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和《论语》主要思想。

2、领会孔子作为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的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孔子魅力的具体表现和原因。

教学难点:具体文段的理解上,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一、导入新课电影《孔子》结尾片断二、一张名片有玄机•姓氏名字: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英文名:Confuciu [英][ən'fu:ʃə]•生卒年月日: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民族:华夏(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自称)•出生地:鲁国陬邑昌平乡(山东曲阜)•家庭:父叔梁纥、母颜徵在,妻亓官氏,子孔鲤女孔某。

•身高:“九尺有六寸”,“长人”•职业:“儒”、官员、教师、文化学者•兴趣爱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信仰:仁义礼智信•成就:创儒学,编《春秋》,修《六经》,办私学•荣誉称号:圣人、素王、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三、魅力到底有多大1、学生眼中的孔子颜回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子罕》子贡曰:“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论语·子张》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孟子·公孙丑上》2、时人眼中的孔子•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诸子选读〉概说》导学案
——“互动六步”教学法实践实例
语文教研组王新平
教学目标:
通过对《概说》的学习,把握全书编写体例、大致内容;明确“先秦诸子”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外延;了解儒墨道法四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和主要作品。

分步导学设计:
课后反思:
以上内容用1节课进行了预习指导和引导,用2课时进行了学生展示,加上后三步用时1课时,共用了4课时。

学生参与较积极主动,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而达到教学相长、双赢共好的最优化的育人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构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良好课堂结构,使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