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科学理解“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科学理解“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摘要: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宗教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对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探讨,科学把握宗教规律,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对我国新时期的宗教问题研究依然意义重大,通过对马克思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科学理解,认真浅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希望通过研究社会主义性质下的宗教问题为新形势下的宗教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鸦片

近年来,随着宗教问题的升温,科学分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变得尤为重要。要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必须深刻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提出的历史背景,找到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阐释。在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宗教里的苦难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便是宗教“鸦片论”的出处。长期以来,不少学者以马克思“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论断为依据,将马克思的宗教本质观简单地概括为“鸦片”本质论,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科学内涵的理解也出现了偏差。然而,笔者认为如果对马克思说过的某一句话断章取义,那就会使理解出现偏离。因此,正确解读马克思“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论断以及科学地分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地开展宗教工作和正确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甚为重要。

一、正确理解“鸦片论”提出的背景

“鸦片论”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科学运用,是马克思在19世纪欧洲特殊的文化背景下提出的,反映了当时欧洲贫苦民众的现实生活,到处是苦难,到处是压迫;而且,我国历史上鸦片对于人民的毒害极深,以致影响大众对于“鸦片论”的理解,大都带有贬义的色彩,所以,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鸦片论”,防止以偏概全,否则就会使宗教本质论的理解出现偏差。所以,对于19世纪欧洲和我国的历史背景具体的分析也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依据。

首先,科学分析“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文化背景和寓意。诚然,“鸦片”是一个比喻义,是指宗教的精神麻痹作用。马克思认为宗教是苦难的人民的一种“精神抚慰”,是对“现实的苦难的抗议”,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人民“虚幻的太阳”,是“彼岸世界的理论”,是“来世的智慧”,这就是马克思所理解的“鸦片”的含义。而且,在马克思发表“鸦片论”的那个时候,欧洲人仍然普遍视鸦片为一种药品,其药理功能为止泻、镇痛等,显然鸦片是一个中性词汇。之所以使部分人对“鸦片论”产生了误解,是因为在近代以来的中国饱受鸦片的侵害,近代军队“一手烟枪,一手红缨枪”,以及近代国人“东亚病夫”的恶名都与之有关,尤其是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之后,一干爱国仁人志士的呼吁下,对鸦片的理解在中国的语境中难免会出现偏差,所以巨大的文化差异影响了我们的理解,“鸦片论”难免会变味了。

其次,科学地考察当时马克思写作时的历史背景。19世纪40年代,“鸦片论”提出时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而且工人运动也处于上升期,各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德国却仍然处于反动的普鲁士王朝的统治之下,而且国土分崩离析,德国资产阶级刚刚从政治的冬眠状态苏醒,经济相对滞后。但是德国国内封建势力强大,宗教一直是封建统治的工具,成为妨碍人民思想进步的精神桎梏。由于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于是广大民众把心理慰藉和斗争的矛头首先指向宗教,“主要的斗争就转为反宗教的斗争”[1]。“鸦片论”从宗教的分析和批判开始,对当时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批判,着重从宗教的分析入手逐步深入,在分析精神力量的同时更加肯定物质力量在革命中的作用,指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要把哲学斗争、宗教斗争与革命斗争结合起来。所以,处于战斗前沿的马克思也不可避免地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宗教,指向了愚弄人民的“鸦片”。

二、正确理解“鸦片论”的含义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只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内容,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把人的宗教意识与人类社会相联系,在社会现实中寻找宗教的根源。由于当时的劳苦大众处于现实社会的底层,处处有压迫和剥削,所以才会在宗教意识折射出现实的各种苦难,才会有在宗教中对现实苦难的强烈抗议。现实社会中所受的苦难使被压迫者到宗教中去寻找精神慰藉,需要有像鸦片这样缓解精神压力作用的慰藉,因而,马克思把宗教看做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用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宗教里的苦难是对现实苦难的反

映,以及在苦难世界中宗教对被压迫者所起的作用,把宗教作为是“非人”或“异化的人”的精神世界,即是说,只要有异化的人存在,异化的宗教就必然存在,宗教就是异化的现实世界。但是,“鸦片论”只是阐明了宗教的社会功能,尤其是政治功能。正如此文开头引用的一段表述中,“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概括不是特指,是在用“鸦片”的比喻义来言明宗教的作用,即马克思恰如其分地以“鸦片”镇痛的药理作用与迷幻的毒副作用的双重性表明他对当时宗教的双重性功能的认识。

另外,“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也折射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的思想,即是:如果依赖于宗教去缓解痛苦,治病就有可能被干扰和耽误,要反抗压迫只有自己起来抗议才会成功,不能只寄托于精神世界。在马克思看来,宗教的实际意义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而且在阶级社会也异化为阶级统治愚弄人的精神枷锁;同时,马克思也在鼓励人民认清宗教的阶级性、反动性,“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要求抛弃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想的处境。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世界——宗教是它的灵光圈——批判的胚胎。”[1]2“宗教批判使人摆脱了幻想,使人能够作为摆脱了幻想、具有理性的人来思想、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性。”[1]2“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一条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受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1]9说明鸦片最终是虚幻的幸福,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就要打破现实生活中的

一切压迫、奴役和苦难,获得实际意义上的精神解放,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和发展。从而,马克思就从对宗教的批判上升到对社会政治的批判,从宗教批判问题升华到社会分析和社会革命问题,也为之后的经济批判开辟了道路,这是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的独到之处,也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新颖之处。

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包括宗教的根源、宗教本质、宗教功能以及宗教的发展等诸多内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以往一切宗教观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即把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社会存在的反映,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归根结底来源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生产过程。恩格斯有一段近似于宗教定义的话:“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2]666-667宗教的物质实质,是对当时欧洲尤其是德国人民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状况的反映,当时人们只能寄希望于精神世界的解脱,没有进一步指明宗教的本质与根源:宗教本质的考查基础也应该在物质社会。

在分析宗教的功能上,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宗教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精神统治的工具,剥削阶级利用宗教为剥削制度辩护。在阶级社会,“宗教里的苦难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这意在表明“剥削制度是‘颠倒的世界’,宗教就是颠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