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科学理解“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它对于宗教问题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态度。

宗教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本质、作用和发展趋势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宗教信仰自由是指马克思主义主张的人们在宗教信仰上享有的自由和权利。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

一、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幻觉和精神鸦片,是无产阶级受压迫的产物。

宗教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面对生存的压力和无法解决的矛盾,往往会将希望寄托在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和宗教教义中。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强调社会历史实践的基础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消除宗教的根本途径。

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不再面临压迫和剥削,宗教信仰将不再存在。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宗教是一种反映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是一种阶级社会中迷信的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不仅是一种幻觉和精神鸦片,还是一种控制和压迫人民的工具。

宗教教义常常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神圣工具。

宗教通过传教和传统习俗的规范,让人们服从传统道德和伦理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现有的权威体系。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进行了理论批判,认为宗教是一种形式上的错误和迷信。

宗教试图通过超自然力量解释世界和人类的存在,这种解释是片面和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坚信科学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社会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改变世界。

三、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自由马克思主义主张人民在宗教信仰上享有自由和权利。

马克思主义主张消除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人民解放和共产主义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将不再面临宗教的压迫和束缚,他们将有更多的自由去选择是否信仰宗教以及选择何种宗教信仰。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的精神需要的一种表现,人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

对“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再认识

对“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再认识

对“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再认识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①,后来列宁在《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中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并且把它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的基石”②的高度。

马克思的这句话一度成为对宗教的本质和功能的经典表述。

上世纪80年代,宗教学界曾经对“鸦片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澄清了许多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这场讨论没有进行下去,但是这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也是回避不了的。

继续认真地、以科学的态度搞清这个问题,无论对宗教学理论研究,还是对真正做到“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马克思对阶级社会宗教的社会政治功能的评判,它不适用于原始社会,也就是说原始宗教尽管也有诸多消极作用,马克思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核心是从阶级分析的高度揭示宗教的社会作用,其完整表述是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③这三句话是一个整体,明确地表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宗教”是指阶级社会和剥削制度下的宗教,教导人民要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分析阶级社会的宗教,而不是指原始宗教。

对原始宗教的研究表明,原始宗教是自发产生的,是人类最初的精神文化成果,它虽然不科学,甚至有些荒诞和野蛮,但却是全世界所有原始民族长达十几万年之久的世界观和精神支柱。

人类是依靠在劳动基础上的文化机制脱离动物界进入人类社会的,又是依靠文化控制维系社会有机体使之不断发展的。

而最早的文化控制就是宗教观念和宗教礼仪的控制。

朱狄先生在研究了西方人类文化学者和宗教学学者的大量著作之后指出在原始社会中,宗教生活使人类的但不能说它是原始人的鸦片。

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几点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几点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几点思考【摘要】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论述是极其深刻的,对于其思想实质的理解也多有不一致之处。

梳理马克思主义宗教思想的形成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回溯其思想的历程,从而窥视其思想真谛,也许更能获得新的发现。

让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性之光照进现实,武装我们的头脑,改进我们的工作,促进我们的事业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意识形态一、马克思主义宗教思想的形成伴随着欧洲大陆宗教改革,人文主义勃兴,启蒙运动走向深入,到16世纪后期,宗教的统治地位不复存在,教会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世俗权力。

另一方面,代表理性精神的自然科学获得了巨大成就,17世纪崇尚科学之风风靡欧洲。

当时的德国,在政治、经济上推行改革,宽容对待宗教问题,社会弥漫着自由之风。

自由的氛围,宽松的环境,启蒙思想的影响,理性主义和情感主义滋润着18世纪后期的德国思想界,宗教逐步退出主流思想和世俗生活。

而在19世纪前后的德国,思想界更是异常地活跃和多彩,一大批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如康德、施莱尔马赫、黑格尔等都在这个时期相继而出。

同时这个时期的思想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对基督教进行无情的哲学批判。

在19世俗中期公开批判宗教的斗争中,青年黑格尔派站在前列,他们中有施特劳斯、鲍威尔、费尔巴哈等。

当时的德国,阶级关系比较复杂,宗教在当时仍然占有意识形态主流的地位,传统的政治、法律、道德以至整个社会都是以宗教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并且由此而获得了不可动摇的统治权。

正如恩格斯所言,在当时的德国,“有实践意义的首先是两种东西:宗教和政治”。

但是政治在当时只是“一个荆棘丛生的领域,所以主要的斗争就转为反宗教的斗争;这一斗争,特别是从1840年起,间接地也是政治斗争。

”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就认识到了无产阶级自身处境的根源,意识到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必须推翻私有制度,这是他们为自己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而对宗教的批判,只是进行这一目标的前提。

马克思和恩格斯并非天生的无神论者,他们的思想总体的形成经历了从青年黑格尔派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他们在宗教观的形成上,则经历了从有神论到启蒙无神论再到历史唯物主义无神论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分析宗教问题

马克思主义分析宗教问题

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怎样看待宗教现象马克思指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越少”,等等。

所以,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彻底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不仅因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则性问题,还因为宗教观念的存在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其中最为明显地体现在欺骗性上。

在《布鲁诺·鲍威尔和早期基督教》中,恩格斯明确提出:“事情很清楚,自发的宗教,如黑人对偶像的膜拜或雅利安人共有的原始宗教,在它产生的时候,并没有欺骗的成分,但在以后的发展中,很快地免不了有僧侣们的欺诈。

至于人为的宗教,虽然充满着虔诚的狂热,但在其创立的时候便少不了欺骗和伪造历史,而基督教,正如鲍威尔在批判新约时所提出的,也一开始就在这方面表现出了可观的成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27-328页。

) 这段话,一方面区分了“自发的宗教”与“人为的宗教”,使人们对宗教的类别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另一方面,则明确告诉人们,除了早期自发的宗教之外,任何宗教都是具有欺骗性的,特别是“人为的宗教”,欺骗性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马克思提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一观点,其深刻性在于,它使人们对宗教的负面影响有了十分清醒的认识,犹如重击。

其实,这一观点最初并不是由马克思提出的,在马克思之前,费尔巴哈、海涅、布鲁诺·鲍威尔和一些教会中的人都使用过“鸦片”或类似词句比喻过宗教。

但是,马克思继承与发展了这一思想,其贡献是不可低估的。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说道:“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这主要是针对当宗教与反动的社会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时,会成为被这种政治力量用来对人民大众进行欺骗的手段来说的,因此,它着重从政治角度强调了宗教的欺骗性。

但是,这并不是说,马克思认为宗教本身是不具有欺骗性的,而只是被反动的社会政治力量利用才具有了欺骗性。

如何看待马克思所说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如何看待马克思所说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如何看待马克思所说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于1843年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在《资本论》的手稿的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中,对宗教有过这样的论述:“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因此“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常常被人们当作是马克思对于宗教的根本态度,甚至被列宁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石。

但这句话放在现今来看并不能完全反映出马克思对宗教的态度和认识。

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所以宗教是物质世界在人头脑中的一种反映;人们把它神圣化了,同时人们在发展宗教时创造了不同的神和不同的信仰。

宗教本质上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是由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思想行为的一种意识形势。

从其产生根源看,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和缺乏科学知识,以及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无知和恐惧,从而产生了各种形式的宗教观念。

阶级压迫给劳动人民带来苦难而人们又不能科学地解释这些社会现象,是宗教产生的又一重要根源。

宗教最初是被压迫者对现实苦难的叹息和抗议,而后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统治被压迫者的思想工具。

因此对待宗教我们应从马克思的辩证批判角度去审视。

从现今角度来看这句话,可以理解为马克思对于宗教是全盘否定的,因为在大众眼中鸦片是毒品,是明令禁止的。

在十九世纪先后爆发了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古有林则徐虎门销烟,现有各大一线到N线的明星相继涉毒被抓。

所以当我们以“既然鸦片是毒品,宗教也是毒品,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是否定宗教”这样理解“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时,那么这句话不仅否定了宗教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也否定了宗教在原始社会的诞生和对当时社会和人民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况且马克思对宗教不是无条件否定的,更没有把否定宗教看成否定其他的前提,他还是肯定了宗教的作用的,毕竟宗教包含了对现实的“抗议”。

浅析宗教鸦片论

浅析宗教鸦片论

浅析宗教鸦片论吕阳201300052021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论断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当中提出的,写于1843年至1844年。

在文中,马克思指出:“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

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在宗教鸦片论论断的上下文,马克思指出:“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反宗教的批判的依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基于马克思的宗教鸦片论,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人们往往把宗教的社会作用等同于“鸦片”。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马克思对宗教的社会作用的一种形象的比喻。

通过这个比喻,马克思揭露了宗教与鸦片之间的相似之处,即宗教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能像鸦片那样伤害人的身体、麻痹人的精神、瓦解人的斗志,进一步使得人们放弃通过斗争来争取现实的物质利益,转而沉溺于宗教所描绘的天堂幻想之中。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一个重要观点,在处理宗教事务上,必须做到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宗教鸦片论。

理解宗教鸦片论,必须将这个论断放置到其产生的历史时期进行分析。

“鸦片论”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科学运用,是马克思在19世纪欧洲特殊的文化背景下提出的,反映了当时欧洲贫苦民众的现实生活,到处是苦难,到处是压迫。

关于鸦片的含义,马克思认为,宗教是苦难人民的一种“精神抚慰”,是对“现实的苦难的抗议”,是“被压迫的生灵的叹息”,是人民“虚幻的太阳”,是“彼岸世界的理论”,是“来世的智慧”。

从马克思对于鸦片含义的论述当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这种论述是客观和中性的,并不带有任何的贬义色彩。

在17世纪的欧洲,英国医生托马斯·西登汉姆发明了鸦片酊,这是一种镇静药物,也有部分人将之用于食用,这已经属于个别的吸毒,但鸦片酊的使用没有导致广泛性的吸毒现象。

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课题——论马克思“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学说

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课题——论马克思“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学说

义宗教观统一对宗教问题的认识。在我们这样的社会
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代表着科学认识宗教的 斱向,应该确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主导地位。
LOGO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第四,科学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宗教观。马恩 都强调他们的学说仅仅是实践的指南,从来丌是一成 丌变的教条。他们关亍宗教的一些基本观点和基本政 策至今仍有着科学的指导意义,但又丌能把它们绝对 化,丌能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那里就穷尽了 关亍宗教的科学真理,更丌能在当代的历史条件下, 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搬硬套他们当年关亍宗教
宗教的作用及影响
宗 教 的 调 节 功 能
如宗教宣扬“自觉觉他”、“自度度 他”、“普渡众生”、“荣神益人”、 “两世吉庆”、“爱一切人”、“敬畏上 帝、尊敬君主”,调适人与社会的关系, 宗教通过人们对于其命运和幸福的“来世” 的向往和祈祷,为人们提供一种感情上的 支持和心灵上的慰藉;通过宗教崇拜和礼 拜仪式所表现出的脱离俗世的超然心理, 为人们提供一种特殊的安全感和稳固的一 致性。
LOGO
如何看待宗教
•此外,宗教信仰是一种综合性的世界观,它形塑信徒对世界 的理解,并且使信徒容易共同接受某一宗教对社会实在的界 定。在分享相同的对社会实在的界定的基础上,信徒们便较 容易形成一个稳定的共同体,并在该共同体内进行组织上的 整合。也就是说,宗教信仰有助于个体形成一种对其共同体 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LOGO
宗教的作用及影响
宗 教 的 调 节 功 能
宗教协调功能是指宗教力图协调人和自 然、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也是宗教的 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说,在人们不能完 全驾驭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时,宗教要 求人们以百倍的虔诚,全身心的皈依, 使人和天交相感应,以达“成事”,从 而调适人和自然的相互关系。

浅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认识

浅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认识

浅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认识作者:王楠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7期摘要宗教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宗教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历史现象,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宗教对社会的发展起什么作用,来考察和揭示了宗教的社会功能。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社会功能的分析主要是指阶级社会的宗教,从宗教对社会的发展起什么作用,来考察和揭示了宗教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宗教宗教的社会功能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378-01一、马克思对宗教观的起源与本质论述宗教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历史现象,他经历了漫长的年代,但宗教并非与人类同时诞生,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宗教也许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创造,是人类的祖先们对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的本质的初次探索,是他们为人类所独具的抽象思维的第一次运用。

当原始人面对着深不可测的自然现象,而思索它为什么发生时,我们说,人类就已经学会了思维,从此刻开始,人类与其他动物的界限就越来越明显了。

宗教的最初产生,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由于知识匮乏的原始人在物质生活中见到的不可理解而又威力巨大的自然现象而产生的神秘感。

这种神秘感在常年累月的生产生活中,在原始人间逐渐产生了自我意识,简单的将大自然的巨大力量给人格化,从而在原始人脑中出现了万能的神并加以崇拜。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关于“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把宗教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社会生活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以往一切宗教观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迄今为止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

按照这一哲学的基本原理,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作为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生活过程在人们头脑中的曲折反映,归根到底依赖于人类的物质生活过程,为人类的社会生活过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

浅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科学理解“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浅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科学理解“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浅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科学理解“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摘要: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宗教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对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探讨,科学把握宗教规律,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对我国新时期的宗教问题研究依然意义重大,通过对马克思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科学理解,认真浅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希望通过研究社会主义性质下的宗教问题为新形势下的宗教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鸦片近年来,随着宗教问题的升温,科学分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变得尤为重要。

要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必须深刻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提出的历史背景,找到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阐释。

在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宗教里的苦难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这便是宗教“鸦片论”的出处。

长期以来,不少学者以马克思“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论断为依据,将马克思的宗教本质观简单地概括为“鸦片”本质论,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科学内涵的理解也出现了偏差。

然而,笔者认为如果对马克思说过的某一句话断章取义,那就会使理解出现偏离。

因此,正确解读马克思“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论断以及科学地分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地开展宗教工作和正确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甚为重要。

一、正确理解“鸦片论”提出的背景“鸦片论”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科学运用,是马克思在19世纪欧洲特殊的文化背景下提出的,反映了当时欧洲贫苦民众的现实生活,到处是苦难,到处是压迫;而且,我国历史上鸦片对于人民的毒害极深,以致影响大众对于“鸦片论”的理解,大都带有贬义的色彩,所以,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鸦片论”,防止以偏概全,否则就会使宗教本质论的理解出现偏差。

所以,对于19世纪欧洲和我国的历史背景具体的分析也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依据。

浅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及当代价值

浅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及当代价值

浅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及当代价值摘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应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来观察宗教现象、分析宗教本质、处理宗教问题等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它是一种科学的宗教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马克思理论全面认识,而且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我国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制定宗教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内涵当代价值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化的19世纪中期的欧洲。

马克思、恩格斯二人在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创立了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特别是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观察宗教现象、分析宗教的本质、根源和社会作用、处理宗教问题等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它是一种科学的宗教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一种开放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后经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宗教的社会根源、社会作用等的进一步论述和阐释,以及无产阶级政党关于宗教的一系列政策而臻于完善。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包括基本理论结构和实践应用两个层面,首先在基本理论方面主要包含以下基本内容。

第一,关于宗教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

“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

①“宗教从一开始就是超验性的意识,这种意识是从现实的力量中产生的。

”①后来恩格斯对这一界定作了补充,他认为宗教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马克思宗教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宗教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宗教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对宗教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分析。

他的宗教观不仅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结合马克思的宗教观进行探析,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一、马克思的宗教观马克思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对宗教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幻觉,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和安慰。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宗教是人民的幻觉,正如精神的尤太性是他们的宗教幻觉。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对于现实苦难和痛苦的逃避,是一种精神上的鸦片,能够让人忘记社会的不公和压迫,同时给予人们一种虚幻的安慰和希望。

马克思还指出,宗教是一种对现实的倒映,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曲解和掩饰,是一种让人们在痛苦和压迫中获得精神慰藉的工具。

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并不仅限于此,他还指出了宗教对人的本质和自由的剥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宗教是人民心灵的奴役,是人的本质的镣铐,宗教扭曲了人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是一种精神上的奴役,是一种精神上的暴力。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精神上的奴役,它扭曲了人们对现实和自由的认识,使人们在精神上受到束缚和控制,剥夺了人们的本质和自由,使人们成为宗教的奴隶。

虽然马克思对宗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他的宗教观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马克思的宗教观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宗教在当代社会的地位和功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尽管在当代社会,宗教已经不再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但宗教仍然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宗教信仰对于一些人来说仍然是他们生活中的精神支撑和依托,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宗教仍然是人们信仰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马克思的宗教观中我们可以看到,宗教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功能,这也为我们认识宗教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论断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论断

方法 , 是具 体分 析 方法 的一 种 , 即运 用 发 展 、 变化 的 观点 分析 客观 事 物 和社 会 现 象 。客 观 事 物是 发 展 、 变化 的 , 析 事物 要把 它 放 在 发 展 的不 同 阶段 加 以 分
余 , 者抓 住一 点 片面抬 高 , 后 大肆夸 大 。
是 提 醒 我 们要 在 理 解 本 身 中摆 脱 偏 见 , 示对 象 的历 史 实在 性 ; 史 分 析 法 作 为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的 认 识 方 法之 一 , 调 要 结 合 显 历 强
对 象 的 历 史 发展 过 程 、 处 历 史 背景 具 体 地 分 析 对 象 , 何 以偏 概 全 、 何 盲 目抬 高 都 不 是 正 确 认 识 对 象 的 态 度 。 我 们 不 能 所 任 任 苛求马克思, 具体地 、 史地理解马克思和马克思的思想。 要 历
如何理解 马克思关于“ 宗教是人 民的鸦 片” 的论断
杨 苏磊
( 中共 中央 党校 哲学 部 , 京 1 0 9 ) 北 0 0 1
【 摘 要 】 任 何 一种 理 论 都是 特 定 时代 的 产 物 , 克 思主 义也 不 例 外 。伽 达 默 尔在 《 理 与 方 法 》 马 真 中提 到 “ 果 历 史” 就 效 ,
21 0 1年 5月
胜利 油 田党校学 报
J u n l ft ePa t c o l fS e g i l ed o r a h ry S h o h n l Oi l o o f i

M a . 01l y 2
第 2 卷 第 3期 4
Vo .2 1 4 NO. 3
二 、 于 历 史 分 析 法 的 思 考 基
历史 分析法 是辩 证 唯物 主义 的一种 重要 的认识

如何理解“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如何理解“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如何理解“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如何认识宗教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发挥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的前提是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宗教观。

把马克思宗教观的本质理解成“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失之偏颇的。

马克思宗教观的核心内容,是认为宗教的产生及其表现方式与特点,是与物质生产和交往所决定的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联系在一起的,是与当时当地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的现实生活过程,是宗教存在和演变的真正根源。

因此,人们对宗教的理解必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执政也已57年。

现实生活过程的巨大变化,理所当然会反映在人们对待宗教的态度上。

今天可以归纳出的认识上的变化至少有以下几点:首先,由于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异步性,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治解放之后,宗教在长时期内继续存在,但其政治性将淡化,走和平发展之路将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其次,随着宗教政治性的淡化,其文化功能、伦理功能和某种意义上的经济功能将逐渐凸显出来;第三,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的来临,原来以神化崇拜为取向,有团体、有组织并且有一整套历史上传承下来的特殊仪式的宗教,开始向某种意义上的“无仪式”宗教发展,即“宗教情感”的发展将超越宗教仪式的发展;第四,随着宗教政治性的减弱,宗教信仰将更加成为人们个人的事务,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恰当的引导,能起到某种“心理按摩师”的作用。

在社会生活中寻找宗教的秘密,这是马克思的基本方法。

当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被消灭之后,社会中依然存在甚或是日益强化的生活压力,也可以成为宗教得以继续存在的原因,就好比原始宗教的产生是缘于自然的压力一样,只不过不同时代的人所面临的压力不一样而已。

这一点,可以用现代都市社会中的宗教现象来清晰地说明。

按正常的逻辑,随着市民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科学知识的普及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宗教在现代化都市社会中应该越来越没有市场,信教的人应该越来越少,而现有的统计数据并没有支持上述推论。

对“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认识

对“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认识

陕西国防职教研究ShaanxiGuofangVocationalEducationResearch第31卷第1期2 0 2 1年3月Vol.31No.1Mar.2021对“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认识卜西园(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海淀100089)摘要: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论断有多重解读,在中国曾经一度被确定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或马克思的宗教观的代名词。

本文在梳理学界对该命题的文本研究基}上,深化对马克思的宗教观认识。

从马克思个人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提法的五个主要问题,三个维度来系统探析提出该论断的历史语境,论断内 涵、特征及在马克思的宗教观中特殊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对马克思的宗教观继承与发展问题。

关键词: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观;马克思的宗教观中图分类号:B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SY047—(2021)01 —0032 —04长期以来,受社会历史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尤其在中国,一段时间内,马克思的宗教观一度被等 同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 的认识不断深化,关于这一命题国内外已有许多学 者进行研究、论证和分析,对“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做 出了各种解读。

但是着眼于这些“论断",其中从整 体、系统观念联系宗教的本质,思考论断与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和政策实际发展影响的分析较 少,对“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理论的具体阐释不足。

本文对不同时期的研究文章进行梳理分析基础上, 放宽视野,从整个马克思的理论发展整体来看“宗教 是人民的鸦片”,和该命题自身的特征,在马克思的 宗教观中的地位和该论断分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宗教理论和实践进程的影响与启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个命题一般认为马克思首次提出是在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 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圣灵 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 制度的精神一样。

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课题——论马克思“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学说

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课题——论马克思“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学说

一、围绕“宗教是人民的 LOGO 鸦片”的批判
于是,他们的结论是,“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论 断是错误的。马克思不可信,马克思主义不可信。 另外一些人则把“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一论断当 作绝对真理,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动辄引用这 话以攻击一般宗教。
殊不知,持这两种观点的人恰恰忽略了马克思提供 给我们的历史分析法。
LOGO 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一、围绕“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批判 二、基于历史分析法的思考 三、基于解释学的分析
一、围绕“宗教是人民的 LOGO 鸦片”的批判
1
当下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数超过世界总人口数的
70 %,多数国家主张公民有信仰宗教的由;
பைடு நூலகம்
2
宗教信仰自由作为一种人权被写进大多数国
家的宪法之中
LOGO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第四,科学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宗教观。马恩 都强调他们的学说仅仅是实践的指南,从来不是一成 不变的教条。他们关于宗教的一些基本观点和基本政 策至今仍有着科学的指导意义,但又不能把它们绝对 化,不能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那里就穷尽了 关于宗教的科学真理,更不能在当代的历史条件下, 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搬硬套他们当年关于宗教 的一些具体论断。
西方宗教社会学研究基于三个出发点来评价 宗教的社会功能,即“补偿论”、“结合论”和 “世俗论”,从而肯定了宗教也存在其正面的社 会功能与作用。
LOGO 宗教的作用及影响
1
“补偿论”的观点
2
“结合论”的观点
3 “世俗论”的观点
LOGO 宗教的作用及影响

一、“补偿论”的观点认为:宗教是

人类行为的动力和连接人类社会的重要
3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宗教本质区别的现代解读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宗教本质区别的现代解读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宗教本质区别的现代解读[摘要]马克思主义与宗教在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解决现实的矛盾和问题以及实现的目标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绝对化和教条化,不能使马克思主义脱离实际,不能把共产主义理想终极化或庸俗化,我们要将马克思主义与宗教划清界限,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区别19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学者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等同起来,其主要内容是夸大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以及对人的理解与宗教(主要是指基督教)的相似之处,把马克思看成是“弥赛亚先驱”,将马克思主义学说诠释为新现世宗教。

如英国著名哲学家波特兰·罗素就认为:“我认为世界上各大宗教——佛教、印度教、基督教以及共产主义信仰,全是虚假而有害的。

”〔1〕L·J·宾克莱在《理想的冲突》一书中也把马克思称为“一个新现世宗教的创始人”,“一位宗教道德家”〔2〕。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宗教固然有一些相似之处,如其出发点都是为了解决现实的矛盾和问题,都是一种对理想目标的信仰,都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等等,而马克思对现实的批判也主要是从对宗教的批判开始的。

但是,尽管如此,两者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等同于宗教,从而否定它的科学性,而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与宗教划清界限。

一、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本质区别1.在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上,宗教是一种神秘的幻想,而马克思主义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对于人类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马克思在1857年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理论的、实践的、宗教的和艺术的四种基本的方式。

宗教作为人类最初的掌握世界的方式,主要是一种神秘的幻想,其中包含了很多原始的观念和解释世界的方法。

然而,“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结束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幼稚态度和其他幼稚行为”〔3〕。

谈马克思宗教论及对宗教的理解

谈马克思宗教论及对宗教的理解

谈马克思宗教论及对宗教的理解主题:宗教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宗教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学院:数学科学学院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学号:********老师姓名:连宇摘要:马克思宗教观的核心内容,是认为宗教的产生及其表现方式与特点,是与物质生产和交往所决定的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联系在一起的,是与当时当地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实质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其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与时俱进的宗教理论政策的体系;第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人的宗教观,具有鲜明的党性;第四、科学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宗教观;第五、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信仰自由、社会意识形态、宗教观、历史唯物主义。

一:宗教概述(一)宗教是什么?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

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

宗教所构成的信仰体系和社会群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宗教信仰自由所谓宗教信仰,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们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包括特定的教理教义等),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

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

它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

“宗教的本质既不是思维也不是行动,而是知觉和情感。

它希望直观宇宙,专心聆听宇宙自身的显示和活动,渴望孩子般得的被动性被宇宙的直接影响所抓住所充实。

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思考

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思考

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思考陈纪鸾;郑鹏程;黄汉江【期刊名称】《民族论坛》【年(卷),期】1989()2【摘要】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也是一个极其古老的社会难题。

它的神秘性令人眼花缭乱,它的神圣性使亿万善男信女为之顶礼膜拜,它的长期性显示出的生命力使人扑朔迷离,它的社会作用呈现出的矛盾性使入疑惑不解。

多少年来,人们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然而仔细琢磨一下,似乎又不尽然。

为此,本文想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论断,是马克思在1843——1844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

他指出:“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

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总页数】6页(P6-11)【关键词】社会作用;社会历史现象;社会难题;疑惑不解;使人;信仰自由;社会经济基础;辩证发展过程;正象;思想上层建筑【作者】陈纪鸾;郑鹏程;黄汉江【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5;D633【相关文献】1.浅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科学理解“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J], 胡丽明;杨春梅2.“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再议-从《宗教批判也是马克思批判思想的前提吗?》说起 [J], 韩敬3.宗教本质的探寻——重释"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J], 黄传根;张秀华4.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谈起——兼论对哥德曼''''信仰即打赌''''思想的新思考[J], 刘芳;5.对“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认识 [J], 卜西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何正确理解“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如何正确理解“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作者: 张瑞琨;毛国庆
作者机构: [1]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2]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
出版物刊名: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页码: 22-26页
主题词: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宗教问题 社会力量 宗教社会 社会主义时期 消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阶级社会 民族教育 民族政策
摘要: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指出:“在民族教育中,要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

”学习与宣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不仅是统战、宗教工作部门的任务,也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一项任务。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一个重要观点,对其能否正确理解,是关系到如何对待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关系到能否团结广大的信教群众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大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科学理解“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摘要: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宗教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对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探讨,科学把握宗教规律,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对我国新时期的宗教问题研究依然意义重大,通过对马克思关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科学理解,认真浅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希望通过研究社会主义性质下的宗教问题为新形势下的宗教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鸦片
近年来,随着宗教问题的升温,科学分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变得尤为重要。

要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必须深刻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提出的历史背景,找到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阐释。

在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宗教里的苦难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这便是宗教“鸦片论”的出处。

长期以来,不少学者以马克思“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论断为依据,将马克思的宗教本质观简单地概括为“鸦片”本质论,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科学内涵的理解也出现了偏差。

然而,笔者认为如果对马克思说过的某一句话断章取义,那就会使理解出现偏离。

因此,正确解读马克思“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论断以及科学地分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地开展宗教工作和正确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甚为重要。

一、正确理解“鸦片论”提出的背景
“鸦片论”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科学运用,是马克思在19世纪欧洲特殊的文化背景下提出的,反映了当时欧洲贫苦民众的现实生活,到处是苦难,到处是压迫;而且,我国历史上鸦片对于人民的毒害极深,以致影响大众对于“鸦片论”的理解,大都带有贬义的色彩,所以,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鸦片论”,防止以偏概全,否则就会使宗教本质论的理解出现偏差。

所以,对于19世纪欧洲和我国的历史背景具体的分析也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依据。

首先,科学分析“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文化背景和寓意。

诚然,“鸦片”是一个比喻义,是指宗教的精神麻痹作用。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苦难的人民的一种“精神抚慰”,是对“现实的苦难的抗议”,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人民“虚幻的太阳”,是“彼岸世界的理论”,是“来世的智慧”,这就是马克思所理解的“鸦片”的含义。

而且,在马克思发表“鸦片论”的那个时候,欧洲人仍然普遍视鸦片为一种药品,其药理功能为止泻、镇痛等,显然鸦片是一个中性词汇。

之所以使部分人对“鸦片论”产生了误解,是因为在近代以来的中国饱受鸦片的侵害,近代军队“一手烟枪,一手红缨枪”,以及近代国人“东亚病夫”的恶名都与之有关,尤其是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之后,一干爱国仁人志士的呼吁下,对鸦片的理解在中国的语境中难免会出现偏差,所以巨大的文化差异影响了我们的理解,“鸦片论”难免会变味了。

其次,科学地考察当时马克思写作时的历史背景。

19世纪40年代,“鸦片论”提出时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而且工人运动也处于上升期,各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德国却仍然处于反动的普鲁士王朝的统治之下,而且国土分崩离析,德国资产阶级刚刚从政治的冬眠状态苏醒,经济相对滞后。

但是德国国内封建势力强大,宗教一直是封建统治的工具,成为妨碍人民思想进步的精神桎梏。

由于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于是广大民众把心理慰藉和斗争的矛头首先指向宗教,“主要的斗争就转为反宗教的斗争”[1]。

“鸦片论”从宗教的分析和批判开始,对当时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批判,着重从宗教的分析入手逐步深入,在分析精神力量的同时更加肯定物质力量在革命中的作用,指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要把哲学斗争、宗教斗争与革命斗争结合起来。

所以,处于战斗前沿的马克思也不可避免地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宗教,指向了愚弄人民的“鸦片”。

二、正确理解“鸦片论”的含义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只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内容,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把人的宗教意识与人类社会相联系,在社会现实中寻找宗教的根源。

由于当时的劳苦大众处于现实社会的底层,处处有压迫和剥削,所以才会在宗教意识折射出现实的各种苦难,才会有在宗教中对现实苦难的强烈抗议。

现实社会中所受的苦难使被压迫者到宗教中去寻找精神慰藉,需要有像鸦片这样缓解精神压力作用的慰藉,因而,马克思把宗教看做是人民的鸦片。

马克思用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宗教里的苦难是对现实苦难的反
映,以及在苦难世界中宗教对被压迫者所起的作用,把宗教作为是“非人”或“异化的人”的精神世界,即是说,只要有异化的人存在,异化的宗教就必然存在,宗教就是异化的现实世界。

但是,“鸦片论”只是阐明了宗教的社会功能,尤其是政治功能。

正如此文开头引用的一段表述中,“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概括不是特指,是在用“鸦片”的比喻义来言明宗教的作用,即马克思恰如其分地以“鸦片”镇痛的药理作用与迷幻的毒副作用的双重性表明他对当时宗教的双重性功能的认识。

另外,“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也折射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的思想,即是:如果依赖于宗教去缓解痛苦,治病就有可能被干扰和耽误,要反抗压迫只有自己起来抗议才会成功,不能只寄托于精神世界。

在马克思看来,宗教的实际意义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而且在阶级社会也异化为阶级统治愚弄人的精神枷锁;同时,马克思也在鼓励人民认清宗教的阶级性、反动性,“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

要求抛弃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想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世界——宗教是它的灵光圈——批判的胚胎。

”[1]2“宗教批判使人摆脱了幻想,使人能够作为摆脱了幻想、具有理性的人来思想、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性。

”[1]2“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一条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受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1]9说明鸦片最终是虚幻的幸福,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就要打破现实生活中的
一切压迫、奴役和苦难,获得实际意义上的精神解放,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和发展。

从而,马克思就从对宗教的批判上升到对社会政治的批判,从宗教批判问题升华到社会分析和社会革命问题,也为之后的经济批判开辟了道路,这是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的独到之处,也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新颖之处。

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包括宗教的根源、宗教本质、宗教功能以及宗教的发展等诸多内容。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以往一切宗教观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即把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社会存在的反映,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归根结底来源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生产过程。

恩格斯有一段近似于宗教定义的话:“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2]666-667宗教的物质实质,是对当时欧洲尤其是德国人民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状况的反映,当时人们只能寄希望于精神世界的解脱,没有进一步指明宗教的本质与根源:宗教本质的考查基础也应该在物质社会。

在分析宗教的功能上,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宗教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精神统治的工具,剥削阶级利用宗教为剥削制度辩护。

在阶级社会,“宗教里的苦难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这意在表明“剥削制度是‘颠倒的世界’,宗教就是颠倒
了的世界产生的‘颠倒的世界意识’。

宗教作为剥削制度的上层建筑,本质上是历史上的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的精神工具,它为剥削制度提供‘总的理论’,它从神学上为剥削制度辩护,给它戴上耀眼的‘灵光圈’,使之神圣化”[2]253-254。

但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宗教也是人民反抗统治的有力武器,因此当时任何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革命阶级要组织群众起来斗争,也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

但到了革命成功以后,宗教就成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因此,恩格斯得出:“基督教进入了他的最后阶段。

此后,他已不能成为任何进步阶级的意向和意识形态的外衣了;他越来越变成统治阶级专有的东西,统治阶级只把它当做使下层阶级就范的统治手段。

”[3]“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就是马克思清楚地看到宗教可以从精神层面消除人们承受的痛苦可以缓解压力;但是精神上的反抗是无力的、是虚幻的,只有通过经济上的反抗才能赢得真正的解放和自由,所以,我们要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宗教的社会职能,而且要科学的理解宗教的发展规律。

总之,宗教是外部力量在人脑的虚幻反映,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涵盖内容广泛,其中的重要内容“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马克思在自由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下,针对19世纪中叶宗教充当统治阶级麻醉人民、阻碍社会变革精神工具的现实而提出的,对这一论断的正确分析更有利于我们客观、正确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在我们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树立科学的宗教观,合理地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才是我
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出发点和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陈荣富.对“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再认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