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精气、阴阳与太极、八卦
中医哲学基础(二十)阴阳的关系
中医哲学基础(二十)阴阳的关系我们人,之所以维持着自身的人体平衡,维持了我们健康的身体,那是因为我们人体当中的阴阳处在一种平衡状态。
如肺气在降,肝气在升,一升一降,互为阴阳;胃气在降,脾气在升,一升一降维持着人体的动态平衡。
心当中,既有心阴,也有心阳,心阴和心阳之间既有对立的制约,又有着相互的促进和资生的作用,在这种作用下维持着心的平衡。
同样的道理,肝、脾、肺、肾都是在这样的情况维持着它本身的动态平衡。
所有的脏腑都是在维持着自身的动态平衡。
那么,人体的整体也就在维持着自身的动态平衡。
从阴阳的角度来讲,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讲,人为什么是一个健康的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人为什么会生疾病?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所以,阴阳学说,时时刻刻在指导着我们对人体生理的认识,对病理的认识。
在后面学习脏象理论的时候,经常会用到阴阳学说的内容。
因此,这是一个哲学的观点。
阴阳之间维持着一个稳态,维持着一个和谐态,那么,我们对上面这个图就不再陌生。
这个图也就是阴阳图,也叫阴阳鱼,也称为太极图。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衍万物。
太极图是一个圆,相同周长,圆的面积是最大的,阴阳图实际上是一个球体,相同的表面积,球体的体积是最大的,体积又叫容积。
所以,在我们中国的文化当中,有这么一句话:“有容乃大”,也就是说,我们人一定要有肚量,要有包容之心,尤其是男人,要有胸怀。
胸怀要虚怀若谷,所以,要容别人的短处,要用别人的长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些我们中国的文化,都可以用阴阳学说来解释清楚。
学会阴阳学说,小可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也可经营家庭,中可治理企业,大可治理国家。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所以,医儒是相通的。
有人说家庭矛盾太难解决了,其实,只要学会阴阳,就知道怎么解决了,就象太极图一样,知道怎么去圆了。
所以,中国有一句话叫:做事要方正,做人要圆滑。
这个做人要圆滑不是说的那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那种,见到领导说好话,见到下属骂下属,见到同事爱理不理,这不叫圆滑,叫奸诈。
中医基础理论的含义与构成4
中医基础理论的含义与构成、形成与发展任何一门学科都受一定哲学思想的指导。
中医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体,首先,精气学说(又称“元气论”、“气论”)作为主导性自然观,对世界“本体”问题作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性阐述,并决定着中国传统科学包括中医学的研究思路、方式及其特质,也是整个中医理论得以建立的基石。
其次是阴阳和五行学说,它们具有自然观和方法论的双重性质。
阴阳学说所要揭示的是宇宙万物最一般的联系和最深刻的本质,是世界运动最普遍的规律;五行学说所要揭示和证明的是宇宙万物都有一定的结构,而且具有统一的结构模式,并试图具体地刻画出系统事物错综复杂的结构关系的一般机制。
中医学家正是借用阴阳和五行学说认识生命及相关问题,分析归纳有关资料和信息,以建构中医理论体系。
另外,与元气论、阴阳及五行学说相伴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
中医学对正常人体认识的理论,主要包括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和精气血津液三大学说。
藏象学说借助以“象”测“藏”的司外揣内等方法,以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联系为中心,结合研究脏腑与形、窍、志、液及外环境的关系,它与经络学说构成中医理论的核心。
精气血津液理论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及其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阐述其生成、运行输布、功能、代谢、相互关系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经络学说主要阐释机体联络通道的构成、分布、功能及病理变化等。
这三种学说相互包容渗透,互为补充,构成了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独特而精辟的认识。
另外,体质与人格,是不同个体的生理与心理特性的反映,影响着人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罹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医学对疾病认识的理论,包括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病因学说探讨引起疾病的各种原因及其性质和致病特点、规律等。
病机学说主要研究疾病发生的原理及影响或诱发疾病的常见因素、发病途径和类型、疾病发展变化和转归的基本机理和一些共性规律。
中医基础理论之精气、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之精气、阴阳、五行展开全文今天主要给大家讲一下中医阴阳、五行和精气学说。
首先说一下阴阳学说,我主要给大家讲一下阴阳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这两个方面。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天与地、升与降、昼与夜、寒与热等等。
阴阳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呢就是对立的结果。
人体处于正常生理状态下,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面,也不是平平静静各不相干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处在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相互消长的动态之中的。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产生。
阴阳学说是中医特有的思维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有四个方面: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阐释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理变化,指导着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第一点可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那我们举一个脏腑的例子,脏腑形体分阴阳;脏腑及形体组织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等等。
第二点是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无论是生命活动的整体还是就其各个部分,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
人体的整体生命活动,是由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司其职,协调一致来完成的,而脏腑经络的功能,是由贮藏和运行于其中的精与气为基础的。
精藏于脏隔之中,主内守而属阴,气由精所化,运行于全身而属阳。
精与气的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维持了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稳定有序。
第三点就是阐释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理变化,阴阳平衡人体就是健康的,阴阳失调呢人就会生病,第三点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疾病呢是因为邪气入侵,正气邪气不平衡导致的,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部分,风邪、暑邪、火邪为阳,寒邪、湿邪为阴。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第四节
中医学
思维方法的特点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具体内容
一、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01
精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 了中医学理论体系方法论基石。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
02 统一理论。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
03 论。
思维方法
二、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注重宏观观察 注重整体研究 擅长哲学思维 强调功能联系
2可否报考其他专业研究生, 怎么努力?
谢谢
汇报人姓名
汇报日期
二、中医学 自身的宏观
性问题:
1中医与现代检验技术的关系?
2中医治疗疑难杂症?慢性病优势? 对急性病效
○ 果如何?手术适应症是否不适合中医?
3中医好还是西医好?应用没有西 医广?地位不
○ 如西医?
三、护理专业相关问题:
01
添加标题
1护理专业学生掌握到什么 程度?学中基有什么用?
02
添加标题
不如西医?
02 9中医治疗疑难杂症?慢性病优势?对急性病
效果如何?手术适应症是否不适合中医?
10文理科学习中医的优势和劣势?
11老中医和年轻中医区别?
12迷信的方法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农村),
怎么理解这些现象?
13中医和宗教关系?
三、护理 专业相关 问题:
01
添加标题
1护理专业可以考医师证吗?可以开方吗?
二、中医学自 身的宏观性问 题:
1中医唯心成分?迷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医科学性?
0
2中医理论虽不是迷信,但是片面性很强,怎么
1
处理?
0
3脉诊是什么原理?是否真的那么准?怎么摸出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二)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二)第一课阴阳学说孔子《易传·系辞上传》的第11章,原文为:“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无极是一个混沌的状态,啥都没有的意思;无极生太极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像第二张图片,一半是阴,一半是阳,后来发现,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就在阴阳双鱼图里加了两个眼,就是第三张图。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啥叫四象,听过四象医学,是韩国的,中国在更早的时候就知道了四象,就是左青龙、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东边是青龙,《伤寒杂病论》里有一些方子“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治感冒的,还有“白虎汤”是治暑热的,“玄武汤”(后来叫真武汤,唐朝时为了避讳唐玄宗的字),还有“朱雀汤”,有一种说法是“黄连阿胶汤”,还有一种说法是伤寒论里面的十枣汤,专门利水的,治胸膜积水、肺积水等,强峻有力的药,泻下能力特别强。
四象生八卦,就是东西南北分成八卦。
向着太阳为阳,背着太阳为阴说文解字里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一、形成与发展1、带阳的城市有名字有哪些?洛阳、淮阳(淮阴)等带阳的城市名字名字怎么来的因为处于山南水北。
洛阳在伏牛山的南面,洛水的北面,《河图洛书》天干出于河图,地支出于洛书。
张仲景的故乡在河南南阳,有敬畏先得的心,去仲景故里祭拜时会到伏牛山,按照河南说法,张仲景地处河南,就是伏牛山脉,是一个庞大的山系,伤寒杂病论里面所用药方涉及的三、四百味药在伏牛山基本都能找到,基本处于南北分界线,南北方的药材都生长。
2、殷商甲骨文有“阳日” “晦月”等具有阴阳含义表述。
3、西周《诗经》所用阴阳具有温热与寒凉、向光面与背光面的意义。
4、西周末期己经将阴阳抽象力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势力。
并用以解释地震形成。
(阴跟阳正反两面能量撞击形成的,像打雷一样,天上有打雷,地上有地震)5、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哲学意义上的阴阳,渗透到《黄帝内经》成为中医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精气,藏象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精气,藏象学说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精气、藏象学说健康与生活知识2年前中医学是我国古代科技领域的杰出成就,它由我国独创,产生于我国古代社会,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杰出代表。
中医学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带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古代独创的医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包括独特的理论体系,卓有成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还有在外科、免疫、养生保健及专业著作方面的成就,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一、阴阳学说阴阳(一)什么是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是从各种具体事物中体现出来的。
最初,阴阳的意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有阴阳相对的意思。
后来古人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观察到,宇宙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两个方面,两者的相互作用和不断运动,推动着事物的生长、变化和消亡。
如白昼与黑夜、晴天与阴天、热与冷、动与静、上与下、左与右等等,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
一般地说,凡是活动的、上升的、明显的、进行性的、无形的、轻清的、机能亢进的或属于功能方面的都属于阳;而凡是静止的、下降的、隐晦的、退行性的、有形的、重浊的、机能衰退的或属于物质方面的都属于阴,例如天和地,则天为阳、地为阴。
因为天在上故属阳,地在下故属阴。
火与水,则火为阳,水为阴。
因为火性热而上炎故属阳,水性寒而走下故属阴。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任何事物都可以概括阴和阳两类,任何事物的内部又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而每一件事物中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以至无穷。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相互对立和依存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
如力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电学中的正电与负电、人类社会压迫与反抗一样。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石,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它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注重平衡和谐。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学说等。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它认为宇宙万物都由两种相对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即阴与阳。
阴阳的关系是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与否决定了身体的健康状态。
中医治疗侧重于调整阴阳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
它将宇宙万物的变化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
五行相互生成、相互克制,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在中医中,五行学说被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判断五行的变化,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三、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
气是人体的精气之源,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津液是人体润滑和代谢废物的清除物。
中医注重调整气血津液的运行,保持它们的平衡和充足,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四、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理论描述。
脏器是指藏于体腔内的重要器官,腑器是指负责消化、排泄等功能的器官。
经络是人体内复杂的经络系统,负责气血的运行。
中医通过观察舌诊、脉诊等方法,判断脏腑经络的状况,从而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五、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外因和内因。
外因主要指环境、气候等外部因素,内因则是指体内的各种异常状态。
病因病机学说强调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整体状态和环境的适应性有着密切联系。
在治疗上,中医强调调整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以恢复机体的自愈能力。
总结起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学说等。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指导着临床实践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中医基础理论(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精华版)传承中医文化,培养中医人才希望更多人能分享给身边的朋友,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学习中医,认识中医。
一、精炁(气)学说炁(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如动物的“生长壮老已”,植物的“生长化收藏”。
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应。
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二、阴阳学说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为阳,背日光为阴。
阴为“体”,阳为“用”;阴为有形之“体”,阳为无形之“用”。
阴阳的交互作用包括: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三、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这并不代表五种物质,而是物质的五种属性。
五行于中医则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
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
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理论,而是研究人体整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四、藏象学说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奇恒之府,通称为脏腑。
象:一指“形象”,即脏腑的解剖形态;二指“征象”,即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三指“应象”,即脏腑相应于四时阴阳之象。
透过外在“象”的变化,以测知内在“藏”的生理病理状态,称为“从象测藏”。
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脏腑”不单是解剖型态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内的综合概念。
五脏:指肝、心、脾、肺、肾,一般笼统功能为“化生和储藏精气”。
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一般笼统功能为“腐熟水榖、分清泌浊、传化糟粕”。
奇恒之府: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中医与五行八卦
中医与五行八卦中国传统医学中,中医与五行八卦理论密切相关,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体系。
五行八卦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自然界事物变化规律的总结,而中医则以此为依据,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与五行八卦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中医学的基本观点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人体和自然界一样,受到五行八卦的影响。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而八卦则是由三阳、三阴、两仪、四象组成的。
中医学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和调理方法。
二、五行八卦理论五行八卦理论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自然界事物变化规律的总结。
五行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物质和能量,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构成了自然界万物变化的基本规律。
八卦则是由阴阳、两仪、四象等概念构成的符号系统,用来描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
五行八卦理论通过对事物的分类和归纳,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三、中医养生与五行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其基本原则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五脏等要素,达到保护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
根据五行理论,中医养生将人体与自然的变化联系起来,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有着密切关系。
中医养生按照五行的变化规律来进行调理,通过食物、运动、环境等方面的调整来改善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
四、中医诊疗与五行八卦中医诊疗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其目的是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方法,辨证施治,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医诊疗与五行八卦的关系在于,中医通过观察人体的表现和病情来判断身体所处的五行状态,并根据五行的相互关系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比如,若疾病是由五行之间的相克关系引起的,中医则会通过调整相应的五行来治疗疾病。
五、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医与五行八卦的关系,在这里给出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
阴阳五行八卦理论
小周天是按人体子午线,即前南后北,前任脉后督脉,两脉所构成的环状脉路后升前降行气,并以子午流注之起点子时喻人体阴阳动静变化中一阳初现时刻为活子时(药生时),以呼吸为风,意念为火,文武运用为候,以精气神三宝为药,文养武炼,使下丹田真气日益充足、膨胀,最后依次冲过尾闾、夹脊、玉枕三关,之后过鹊桥下十二重楼复归丹田,正好一周。期间通过炼精化气,还精补脑,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使人体固本还元,坚实身体根基。这段时间,职业练功者大约需一百天。故古时也管小周天功叫作“百日筑基”。
那么,周天养生是如何实现人体自身阴阳相交,进而使人由后天返还先天的呢?古人认为,肾为人体后天藏精之所,心为后天识神之府。要想实现后天返还先天,就要调动和补充藏于肾中之先天真元,再灭后天之识神,以返先天之元神。即只要实现神达到高度统一。炼精使之化而为气,气足而神定,神定则气行,神气合才能入恍惚;恍恍惚惚,杳杳冥冥,才能归于先天混沌状态。肾在五行属水,在卦为坎,外阴而内阳,故为真阳假阴;心在五行属火,在卦为离,外阳而内阴,故为真阴而假阳。心肾相交,从内容上包括真假两阴两阳之交。一种形式为,肾之假阴交心之假阳,以肾水济心火,肾水本流下,心火本炎上。现反其道而行之,使肾水上升以滋润心火之阳,使心火下降温煦肾阴。心肾阴阳既已平衡,根据五行相生原理,肾滋养肝,肝又滋养心,心再滋养脾,脾滋养肺,肺再滋养肾,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另一种形式为,以肾中之真阳交心中之真阴。肾藏精,精为先天之物,后天藏于肾中,是人的生命源泉和动力,精化而成气,气盛则神全。心中真阴为人之后天识神,人自出生落地起,先天元神即退位藏于脑中,而由后天识神主事。《黄帝内经》云:“心为君主之位,主神明。”因此,周天功法化先天之精为真元之气,沿督脉上升还精补脑,再降于心,炼气化神,识神逐渐被灭,元神逐渐显现,遂进入混沌杳冥之先天状态。久而久之,凝神炼气,神气合一,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进而还虚,道家称之为“金丹”,易学称之为“太极”,释家称之为“圆觉”。心肾阴阳相交(即丹经中的“取坎填离”)的两种形式并不是分开进行的,而是练功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精气神的统一炼化上,要经历三个阶段。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这三个阶段也同样不是独立分开的,也是整个过程的三个方面。由以上可知,假阴阳相交,可强身治病以保命;真阴阳相交,能超凡入圣以了性。其中造化,皆看个人悟性好坏,以及是否有明师指点。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功力层次问题。
中医学基础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的哲学
• 精气学说 •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 气一元论——研究精气,也叫元气的内涵及运动规律,
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形成本原和发展变化的一门学问 • 视频《黄帝内经》纪录片,撩开气的盖头
• 方法论
世界观—是什么?
• 地心说最早是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的,之后 经过学者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对其进一步发展逐渐 得以建立和完善。地心说在古代西方长期处于兴盛 的地位。
•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临终时发表了一部具有历史 意义的著作—《天体运行论》。这个理论体系提出 了一个明确的观点: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一切行星 都在围绕太阳旋转。
进一步引申
生发、生长、向上 相对
逐渐引申……
• 光明、温暖、高兴、生发、向上、积极 • 黑暗、寒冷、抑郁、抑制、向下、消极
•阳 •阴
“阳,明也。山之南, 水之北也。
阴,暗也。水之南, 山之北也。”
日光向背
南
山
北
二、阴阳的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 方的属性的概括。
要点:自然界 关联 对立 属性
• 李济仁教授是新安医学“张一帖”的传人,他的夫人张舜 华女士同样是一位国内外知名的中医教授,夫妇二人一共 育有五个子女,全部都是医学专家,其中有三个儿子相继 成为博士后,四个子女被评为教授。“一门三博士,两代 六教授”,在医学界传为美谈。而他们的大儿子,就是写 出了《养生大道:张其成讲读〈黄帝内经〉》、《〈易经〉 养生大道》、《一本书学会中医养生》等诸多养生类畅销 书的张其成博士。
小结
• 精气学说的起源和发展 • 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 • 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中医哲学基础——精气学说
中医哲学基础——精气学说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精气学说产生于先秦时期,两汉时被“元气说”同化,后被发展为“气一元论”,是对中医影响较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
基本概念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源于“水地说'。
气,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
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源于“云气说”。
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精气学说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气构成的,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二气交感相错于天地之间,氤氳和合而化生万物。
精气有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
一种是以弥散面剧烈运动的状态存在,因细微而分散,用肉眼难以看到,称之为“无形”。
另一种是以凝聚而稳定的状态存在,由细小分散的气,凝集而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称之为“形质”。
形与气之间处于不断的转化之中,如《医门法律》说:“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
”精气的运动变化精气是活动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正是由于精气的运行不息,方使得由精气所构成的宇宙自然界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而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纷繁变化,亦都是精气运动的结果和反映。
“气化”和“ 形气转化”,即是精气运动变化的过程和体现。
气化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气与形、形与形、气与气的转化,以及有形之体自身的更新变化。
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精气分阴阳,以成天地。
天地交感,以生万物。
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天地万物之间充斥着无形之精气,并相互作用,且这些无形之精气还能渗入于有形的实体,并与已构成有形实体的精气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换和感应。
太极、阴阳、八卦、五行
五行与中国地理
水
土 金 木
火
河图
河图传说: 相传「伏羲氏」王天下,遍寻治理之道,一日及河(黄 河),忽有龙马负图而出,继而得之以化八卦,黄帝据此 「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古称此图为 「河图」. 伏羲是我国传说中三王五帝之一,当他为天下王的时候, 他就对日月星辰,季节气候,草木兴衰等等,有一番深入 的观察.不过,这些观察并未为他理出所以然来,所以他 依然遍寻治理之道. 一天,邻及黄河,河中忽然跃出一匹「龙马」,他发现龙 马身上的图案,与自己一直观察万物自然的「意象」心得 暗合,也就是这一刻,他突然发现自己正处於一种强烈的 精神震憾之中,深切地感到了自身与所膜拜的自然之间, 出现了一种莫名的和谐一致…… 就这样,伏羲通过龙马身上的图案,与自己的观察,画出 了「八卦」,而龙马身上的图案就叫做「河图」. 其特点为:以黑白环点示数,排列成图.即一六居下,二 七居上,三
五行
附:五行记忆小窍门 五行相克 木克土:树木可以穿透土壤; 土克水:土可以阻隔水流; 水克火:水可以灭火 火克金:烈火可以熔化金属; 金克木:金属工具可以伐木. 五行相生 木生火:木柴可维持火的燃烧; 火生土:物质燃烧后化为灰土; 土生金:土中孕育着金属矿藏; 金生水:铁器可开掘出水泉; 水生木:雨露灌溉,使树木生长.
洛书
�
河图
洛书
洛书传说: 古大禹治水之时,理龟载文於背而出洛水,得而因之成「九畴」,谓之 「书」,古称为「洛书」.然而,后来见到的洛书,没有文字,也只有是用 黑白环点示数的图(有称为「洛图」). 自伏羲发现河图,这以后差不多过了八百年,当时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 大禹临危受命,婚后第四天就率众治水,并且三过家门而不入.各种方法都 用过了,大禹始终没有找到治水的良策,后来有一天,他发现一只五色彩龟 出现在洛水,背上的纹理形态如同文字,就此,大禹就发现了「洛书」了. 该图有言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环居中. 后来,周文王据此而演八卦,奠定了中国易学文化的基础. 据说「河图」,「洛书」古时皆有文书,后来散佚,现在大家经常看到的是 宋时朱熹的《易学启蒙》中的两幅图,因有数无字,就叫它「无字天书」吧. 「天书」古有之.相传黄帝战蚩尤,是得九天玄女授兵法「六壬」,「遁甲」 后取胜而统一中国.该书应是最早的传说「天书」.然而,该「天书」於 「三古」时已佚,后人在研究它的演释时才知道「遁甲」与「太乙数」,它 皆相同於《易纬》,《乾坤凿度》的「太乙行九宫」,而「六壬」的天地盘 及神将又近於「遁甲」.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古代著名的术数三 式,是滥觞黄帝时期,完成於「纬书」时期.如果我们要称这些为「天书」, 也只能称为有文字的「天书」. 这些上古时期的遗物,在今天看来依然晦涩难明.也部A这些真的如有些人所 说的,是上一代文明留给人们的资讯.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法。
2.同病异治:病同证不同,故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病不同但证相同,则治法相同。
3.精气: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
4.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它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5.三宝:即精、气、神。
精和气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故精气神被称之为人身三宝。
6.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自和与平衡等内容。
7.阴阳制约:阴阳双方相互对立,互相约束的性质,在相互制约中达到动态平衡。
8.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有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当中复有阴阳。
9.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10.阴阳互根: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11.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转化的条件是“极”和“重”。
12.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13.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4.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索宇宙内在运动规律的一种方法论。
15.五行相生: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滋生、促进的关系。
16.五行相克: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17.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化生、相互制约以维持系统平衡协调的关系。
18.五行胜复: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与平衡。
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
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原创2019-09-17 11:31·国故学哲学讲的是宇宙万物普遍的、一般的规律,这种普遍性意味着“放之四海皆准”。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准”,不代表“有用”,广泛的规律如果不做具体化的概念定义,是没办法拿来使用的。
前者侃侃而谈,怎么说怎么有道理,但是如果不能跟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话,只不过是一些“对的废话”而已。
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说、五行说、精气说、气血津液学说、经脉学说、脏腑学说、病理病机学说等,其中前三者讲的是人作为生命体的一般规律,是用来分析问题的思维,而后者传统哲学思维指导下的具体分科。
这种学科上的特色导致了中医“易学难精”的特点,稍微知道一点古代哲学的人都可以对中医侃侃而谈,而要修炼“妙手回春”的本身,则需要名师指导和丰富的行医经验。
我们只负责侃侃而谈,不负责治病救人,对中医感兴趣的朋友,要深入学习的人还是要访名师拜高贤的。
阴阳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直接观察,抽象出来的哲学观念,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相互对立事物属性的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在普遍意义上跟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一回事,但是不如西哲表述的规范。
唯物辩证规定了对立的五组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因为阴阳学说缺乏这种规定性,被后人不断地夸大,导致闹出很多胡乱联系,胡乱断阴阳的笑话。
我们需要学习的是这种思维,一、整体和局部的思维,人是天地的一部分,五脏六腑奇经八脉是人体的一部分。
二、普遍联系的思维,个人的阴阳跟天地万物的阴阳是具有相关性的,比如人上火了,通过清凉阴性的药物可以调和阴阳。
从对“太阳”、“太阴(月亮)”的命名来说,阴阳思想是非常悠久的。
一般认为《周易》的成书标志着阴阳学说的集大成,《易经》是古代的占卜之书,其中有哲学内涵,而《易传》是系统揭示其哲学内涵的著作,以儒家基本观念为立场进行诠释,其中又包含占卜的思想。
古中医讲阴阳、精气
古中医讲阴阳、精气内容导读地球的外周有一层大气,我们称为大气层。
大气层包裹着地球,按照传统说法,这个大气层就是天,地球本身是地。
所以古人讲天包地外,这是讲地球这个世界本身的天地。
从我们人的角度来看,脚下是地,头上是天。
人处于天地之中,人的这个身体,是天地二气结合的一种状态。
天地人这三者就是三才,古人所说的三才,就是天地人。
那么如果只讲天地的话,那是两仪,即阴阳两仪。
最大的阴阳就是天地,这么看,这个阴阳不是太难懂吧。
天地二气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相互之间有运动。
当天气下降,遇到地的阴气,二者就会结合起来,这种结合起来的状态就是"精气"。
1."精气"是阴阳二气结合的产物阳气,本身具有能量,可是无法存留,始终在运动之中;阴气本身没有能量,但是可以贮存能量。
阴气吸纳阳气之后,自身也就有了能量,阳气为阴气吸纳后也就不再动荡,它的能量可以慢慢释放。
这样就好办了,就可以被万物所利用了。
这就好比自然界中有电,雷电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但古时候没有办法贮存起来,所以虽然有电这种能量,但是无法利用。
到了后来,慢慢研究出电池来,,那样发电后,可以把电贮存到电池中。
这样,电能就可以慢慢释放,这样就能够为我们所利用了。
而精气,就类似于电池的这种状态。
那么继续讲精气。
人,生活在天之下,地之上,《内经》中讲,人生于"气交"之中。
人"吸"进来的是天之阳气,"吃"进来的是地之阴气。
注意一下,这里的天地阴阳已经是后天的阴阳了,不然到后面讲先天阴阳的时候容易理解出偏。
这个后天阴阳,就是水火。
中医常说,古人以水火立极,就是这个后天阴阳。
先天阴阳是乾坤,这个学过易经的朋友都知道。
先天阴阳是"清气上升,积阳为天",这是乾卦;"浊气下降,积阴为地",这是坤卦。
先天的阴阳是乾坤。
这里乾坤就是纯阳和纯阴。
先天阴阳在动荡之中。
这个动荡是什么,在下次课中会讲到。
这个是修行之中的关键问题。
那么这个先天阴阳也会相交,那么乾坤相交之后,天上也就有了阴气,地下也就有了阳气。
中医与五行八卦
中医与五行八卦我国传统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中医理论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其哲学基础,木、火、土、金、水,在内脏对应归肝、心、脾、肺、肾,在四季则对应春、夏、长夏、秋、冬。
店铺在此整理了中医与五行八卦,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中医与五行八卦简介中医学脏腑、经络,其数目、性质与功能,不是与解剖出来的器官、神经相吻合,而是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的数目分毫不差,这种对应原理是“天地之阴阳五行”与“人体之阴阳五行”相参相应。
古人将四时与五行合并称谓,就是因为四时是指春夏秋冬这四个时节;五行,则是指与四时意义相通的阴阳五行,即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这五个时节。
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的原本含义,一点儿也不神秘,一点也不玄奥。
这些名称所代表的事物,如同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还有一年所划分的十二个月份一样,是对与人体以及万物的生存化灭须臾不可离分的,运行在天地之中的“气”所作的时段划分。
只是与通常我们熟悉的季节、月份所代表的时间段落之功用相比,阴阳五行八卦、干支还多出了指示天空星象变化规律的功能!比如,阴阳五行与五个时节直接对应,指示了在一回归年之中,木、火、土、金、水这五大行星,按照每一行星在北极天空行走73天左右的时段这一更替过程。
把这五个时段划分为十个月,命名为甲月、乙月、丙月、丁月、戊月、己月、庚月、辛月、壬月、癸月,即为干支中的十天干。
这种相当古老的将一回归年划分为十个月的历法,承传在彝族十月历之中。
再比如,在一回归年之中,北斗星绕北天极徊转一周天,北斗星斗柄就象时钟表盘上的指标走完十二个小时一样走完十二个月。
命名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即为干支中的十二地支。
八卦则与二十四节气中的八个主要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直接对应!中医学对脏腑、经络的命名及其功能的认定,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所纪的十日、十二支所纪的十二月无法分割。
周易阴阳五行太极八卦(一)
周易阴阳五行太极八卦(一)太极总论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
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
《系辞》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
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
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于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
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
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
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两三千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
太有至的意思; 极有极限之义, 就是至于极限, 无有相匹之意. 既包括了至极之理, 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 放之则弥六合, 卷之退藏于心. 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 以上是太极二字的含义.太极图是研究周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象, 它包含了天地万物的共通规律在内, 所以有人说它是宇宙的模式, 是科学的灯塔。
但太极图由于阴阳两面方位的移动和变换, 而又出现了不同的图象. 先天八卦图, 坤震离兑居左, 坤为母, 离再索而得女, 兑三索而得女, 三卦皆阴, 只震一索而得男为阳. 故太极图左面用黑色表示属阴, 黑中白点表示阴中有阳. 乾巽坎艮居右, 乾为父, 坎再索而得男, 艮三索而得男, 三卦比阳, 只巽一索而得女为阴, 故太极图右而用白色表示属阳, 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本后天八卦图而绘制的太极图则恰与先天八卦图的太极图方向相反."太极元气, 含三为一", 为什么呢? 从太极图可以得出结论, 太极图这个圆圈, 就是代表的一, 代表的宇宙, 代表的无极. 太极是有限之天, 无极是无限之天; 太极是有, 无极是无; 太极是三, 无极是一. 图象的黑白二色, 代表阴阳两方, 天地两部; 黑白两方的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 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 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 道生一, 就是无极生太极; 一生二就是太极生两仪; 二生三, 就是阴阳交感化合; 三生万物, 就是太极含三为一, 因万物由阴阳而化生, 故万物各具一太极, 也就是说, 太极不仅包含了阴阳两个方面, 还包含了划分阴阳的界线和标准在内. 若分而言之, 每卦有三爻, 也是代表天地人三才, 这也是含三为一之象. 又天有阴阳, 地有阴阳, 人亦有阴阳, 天之阴阳加上划界标准, 构成了含三为一的太极之象; 地之阴阳加划界中点构成含三为一的太极之象; 人部阴阳, 如男女雌雄亦各有它的划界标准, 所以万物也各有一太极, 也都是按照含三为一的规律而存在的.宇宙有无限大, 所以称为太极, 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 即有实质的内容. 按易学的观点, 有形的东西来自于无形, 所以无极而太极.太极这个实体是健运不息的, 即宇宙在运动, 动则产生阳气, 动到一定程度, 变出现相对静止, 静则产生阴气, 如此一动一静, 阴阳之气互为其根, 运转于无穷. 自然界也是如此, 阴阳寒暑, 四时的生长化收藏,即万物的生长规律, 无不包含阴阳五行. 就人部阴阳而言"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 阴阳交合, 则化生万物, 万物按此规律生生不已, 故变化无穷. 这些内容提出了立天之道, 立地之道, 立人之道三纲领, 也就是三才之道, 所谓"六爻之动, 三极之道也."《易经》等中国古典哲学、道家养生理论、中医经络学说、兵法和其它武学丰富的理论与经验构造成中华沃土,太极拳在这方沃土之上萌发和成长并非偶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的精气、阴阳与太极、八卦书》:“人之生死由乎气。
”生死过程归根到底也就是气的聚散过程。
生命起始于气的聚合,终止于气之离散。
一旦气绝,生机便息。
《类经附翼·医易》:“医而明此,乃知阴阳气血,皆有所钟。
”总之,“太极元气学说”深刻认识了气与形的关系,从而成为中医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
2卦爻与中医理论《系辞上传》:“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如上所述,当外界给予太极以能量,则出现两仪而成天地。
然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天运当以日光明。
”即天体的运动也当有太阳光的照射,即处于两仪状态的物质也还会受到太阳辐射能的影响,致使其运动幅度加大。
故而还可从阳仪、阴仪这两种运动状态中,进一步分辨出其上升或降落的程度上有较强部分与较弱部分的不同,也即在阳仪中有的能上升到极点,有的仅上升到中途;阴仪中下降的情形也如此,有的能下降到最低点,有的仅下降到中途。
于是就出现了四种情形(两仪生四象):只能上升到中途的是因其所获得的外能较少,故名之曰“少阳”;能上升到极点的是因其所获得的外能最多,故名之曰“老阳”;只能下降到中途的是因其所耗失的能量较少,故名之曰“少阴”;能下降到最低点的是因其所耗失的能量最多,故名之曰“老阴”。
倘若外界所给予的能量再加大,运动幅度再随之相应加大,同样的道理,少阳可分为“小阳”、“中阳”;老阳可分为“太阳”、“纯阳”;少阴可分为“小阴”、“中阴”;老阴可分为“太阴”、“纯阴”。
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八种情况,也即其物质处于八种不同的阶段。
易学将阶段称着“卦”,八个阶段即称“八卦”,即小阳、中阳、太阳、纯阳、小阴、中阴、太阴、纯阴。
(四象生八卦)为了简明扼要、趋于直观地表述其物质在八个阶段中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易学象征性地将其分别命名为:乾、坤、震、艮、坎、离、巽、兑。
同时还采用了“爻”这样一个极为简单的符号,用一长横“-”代表阳,称作“阳爻”或“刚爻”;用两短横“--”代表阴,称作“阴爻”或“柔爻”。
并以这两个奇数和偶数的简单符号象征并说明宇宙万物一切变化现象的刚柔动静的性质与作用。
正如《说卦传》所谓:“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
”《系辞上传》:“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八卦推演交互重叠而成六十四卦,基本就能满足其阐明宇宙观和方法论的需要,即可象征天下万物。
其卦爻也非杂乱组合,而是层次分明、爻爻有义。
例如:否卦( )上面三个阳爻,阳为向上升腾之气;下面三个阴爻,阴为往下降落之气,一上一下,互不相关。
说明自然则如《周易上经》所言:“天地不交, 否”、“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
”否,通痞,指痞塞不通、失常、生机被遏制的状态。
表示天地背离,不能相交;阴阳闭塞,万物不能生长的现象。
用于人体则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伤寒论》:“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再如泰卦( )上面三个阴爻,下面三个阳爻。
阴气主降,但因其下面有阳,故降而不沉;阳气主升,但因其阳上有阴,故升而不浮。
一上一下,息息相关。
说明自然则如《周易上经》所言:“天地交,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志同也”。
泰,指通畅、安康、正常、生机勃勃的状态,表示天地相交,万物亨通的安泰现象。
用于人体则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略》:“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助而泉源不竭。
”张介宾还说:“以疾病言之,则泰为上下之交通,否为乾坤之隔绝。
”他如《类经附翼·医易》:“既济( )为心肾相谐,未济( )为阴阳各别。
大过( )、小过( )入则阴寒渐深,而出为徵痞之象。
中孚( )、颐( )卦,中如土藏不足,而颐为膨胀之形。
剥( )复( )如隔阳脱阳, ( )( )如隔阴脱阴。
观( )是阳衰之渐,遁( )藏阴长之因”、“此虽以卦象而测病情,以坎离而分水火,惟是坎本属水而阳居中,离本属火而阴藏乎内”、“虽不言医,而义尽其中矣”。
《素为·至真要大论》也告诫我们临证治病必须“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易经用阴阳二爻组成的八卦及六十四卦表达象征世间万物,中医则据爻象之理,效法于人体,运用于医学。
3易与医之阴阳论易学叙太极是穷极万物之本源,论阴阳则着眼于讨论这一本源的变化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万物及其万物内在的矛盾运动。
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太极出阴阳,阴阳相感而方得以发生、发展与变化,并把阴阳的存在及其相互间的运动变化视作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类经附翼·医易》:“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系辞上传》:“一阴一阳之谓道。
”同时《说卦传》还指出:“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
故易六画而成卦。
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这不仅说明了卦象的建立法则,而且说明易学涵盖天地人三方面的真理。
阴阳论不仅是宇宙的规律,而且也是人)页569总第(92004年8月第10卷第8期2004·Vol.10.No.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易学认为,宇宙间一切有形之物质均源于“太极”,太极即气。
中医则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人的一切生命活动。
太极出阴阳,阴阳演八卦,八卦相推成六十四卦,用以阐明宇宙,象征天下万物。
其卦象含宇宙大道理,医理也在其中。
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张介宾谓:“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
”杨护生说:“中医学的主要基础理论渊源于易学。
”本文从“太极”、“八卦”、“阴阳”三方面阐述医易相通,以求易学语言中医化、现代化,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中医理论本质,促进中医理论发展。
1太极与精气学说易学认为:“万物之生,负阴而抱阳,莫不有太极,莫不有两仪,氤氲交感,变化无穷。
”宇宙的本原即“道”。
在天地未开辟之前,宇宙演变的初期,由于“道”的衍化,“无极”生出“太极”,整个空间弥漫着浑浑沌沌的细微无形的物质。
因其浑浑沌沌而未分,无形而不可为名,无限而不可计数,故称为“太极”,又可称为“太一”、“元气”、“精气”、“气”等。
认为这就是构成世界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
宇宙间一切有形之物都源于这种无形之气。
《吕氏春秋·大乐》:“万物所出,造于太一”这种被称着“太极”的物质,是一种拥有能量、载有信息的物质。
在原始状态,这种物质本身所拥有的能量(阳)与其自身形体(阴)恰好匀衡,处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动静难分、阴阳难辨的氤氲浑沌、阴阳平衡的无极状态。
即《类经附翼·医易》所谓:“太极本无极,无极即太极。
”然而,正如由于日晒空气才流动一样,这种浑沌的弥漫于太空的处于阴阳平衡的无极状态下的物质,在受到太阳光辐射能的影响时,接受了太阳辐射能的能量,致使其拥有的能量(阳)变得大于其形体(阴),故而就会出现其向上升腾的运动;又因为在其上升过程中必然有能量的消耗散失,致使其能量变小,而又会出现往下降落的运动。
处于这种上升、下降运动状态的物质,上升是由于其能量(阳)大于其形体(阴)而形成的,即所谓“阳负阴而上”;下降是由于其能量(阳)因为耗失,致使其小于形体(阴)而形成的,即所谓“阴抱阳而下”。
于是乎,就可因此而从中分辨出上升、下降两种运动的状态,状态即仪客,易学称作“仪”。
上升的称作“阳仪”,下降的称作“阴仪”。
《系辞上传》:“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成,阴阳即分出:阳气轻清,升上去为天;阴气重浊,降下来为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积阳为天,积阻为地”。
于是乎,《系辞上传》:“天尊地卑,乾坤定也。
”接着,《荀子·礼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序卦传》:“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吕氏春秋·大乐》:“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
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为无常。
”这就是说,太极出两仪,两仪再发生交合感应,形成阴阳交合之“和气”。
这样一来,处于两仪状态的物质在“和气”的不断作用下,使之形成无以计数的各种各样的物质。
“氤氲交感,变化无穷”。
这就是《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具体内容,也是一切事物都包含有相互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面的主要原因。
不难看出,在这样一个宇宙的起源、万物的形成过程中,“太极”,也即“气”是万物形成之源,万物皆是从浑沌状态的“气”逐渐分化,由简趋繁而生。
既然万物都源于气,有形之体都是气的聚合,那么人也源于气。
中医引进了这一易学理论中的精华,以精气学说阐明人体生命的起源及生命的过程。
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人的一切生命活动。
“气”被作为一个最基本的中医概念用以解释一系列医学问题。
庄子在《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灵枢·决气》:“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
”《医门法律》:“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
”《景生的要谛。
《素问·金匮真言论》:“夫言人之阴阳……以应天之阴阳也。
”《类经附翼·医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
”但是,“《易经》所讨论的是自然界事物的一般规律,以社会、天人关系为重点对象,而《内经》一书则以人体为主要对象,主要讨论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对各种疾病的防治。
[1]”《杂卦传》中有:“乾刚、坤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则有:“阴静阳燥”,相反相成,合而成章。
《说卦传》中有:“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则有:“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说明天地山泽雷风水火并非隔绝孤立,而是交互影响,互通声息。
中医则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并将整体观念视为中医学基本特点之首。
阴阳双方相互依存互根,任何一方均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杂卦传》中有:“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
”《灵枢·论疾诊尺》中则有: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盛则热,热盛则寒”,势在必变。
阴阳双方均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互为消长转化之中。
损极而益故兴盛,益极而损故衰败,物极必反。
《周易上经》中有:“乾、元、亨、利、贞。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则有:“阳气看,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