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塔实验报告
12.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 河内塔
河内塔XXX 应用心理学X班摘要本实验主要通过被试对河内塔游戏的问题解决的过程,记录问题解决的时间,以及圆盘的移动数量,分析被试所用的思维策略,思考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找出解决河内塔的最优方法。
一般情况下,被试第一一次参与实验的时间比较长,若成功之后一遍一遍做,时间会慢慢缩短。
分析可得最好的策略应当是模式策略。
实验存在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且极易受环境影响。
关键词河内塔问题循环子目标知觉策略模式策略机械记忆策略1.引言河内塔问题是问题解决研究中的经典实验。
给出柱子1、2、3。
在柱1上,有一系列圆盘,自上而下圆盘的大小是递增的,构成金字塔状。
要求被试将柱1的所有圆盘移到柱3上去,且最终在柱3上仍构成金字塔排列,规则是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且大盘不可压在小盘之上,可以利用圆柱2。
完成河内塔作业的最少移动次数为2的n次方减1,其中n为圆盘的数目。
解决河内塔问题有以下四种常用策略,分别为循环子目标,知觉策略,模式策略,机械记忆策略循环子目标思路是要把最大的金字塔移到柱3,就要先把次大的金字塔移到柱2;而要把次大的金字塔移到柱2, 就要先把比它小一层的金字塔移到柱3。
依次类推,直到只需要移动最上面的盘为止。
这种策略类似计算机的递归,它是内部指导的策略,被试不必看具体刺激,只是把内部目标记在脑中,然后-步步循环执行,直到解决问题。
知觉策略:这种策略是刺激指导的策略,根据所看到的情景与目标的关系,排除当前最大的障碍,从而一步步达到目标。
模式策略:也是内部指导的策略,但不涉及目标,而是按-定规则来采取行动。
解决河内塔的通用规则是,当圆盘的总数为奇数时,最小的圆盘按1->3->2->1->3->2的顺序移动;当总数为偶数时,按1->2->3->1- >2- >3的顺序移动。
机械记忆策略是将做对的一系列步骤死记硬背下来,但无法创新,不可迁移。
2 对象与方法2.1 被试教师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班2班同学1名,矫正视力正常,色觉正常。
河内塔实验报告绪论(3篇)
第1篇一、引言河内塔实验,又称为汉诺塔问题,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经典的实验,起源于古印度的一个传说。
该传说讲述了神勃拉玛在贝拿勒斯的圣庙中留下了一根金刚石的棒,上面套着64个金环,最大的一个在底下,其余的一个比一个小,依次叠上去。
庙里的僧侣们必须将所有的金环从这根棒上移到另一根棒上,规定只能使用中间的一根棒作为帮助,每次只能搬一个圆盘,且大的不能放在小的上面。
当所有的金环全部移完时,就是世界末日到来的时候。
河内塔实验不仅是一个数学问题,更是一个心理学问题,它涉及到人类的问题解决策略、思维过程以及认知能力。
自20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以来,河内塔实验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
本文旨在通过对河内塔实验的综述,探讨其理论背景、实验方法、结果分析以及应用价值,以期为我国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河内塔实验的理论背景1. 问题解决理论河内塔实验是问题解决理论的一个典型案例。
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在面对问题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河内塔实验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过程,有助于揭示人类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
2. 认知心理学河内塔实验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实验,它揭示了人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认知过程。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解决问题是通过信息加工、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实现的。
河内塔实验通过观察被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有助于了解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3. 计算机科学河内塔实验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为计算机算法的研究提供了启示,有助于设计出更高效、更智能的计算机程序。
三、河内塔实验的方法1. 实验对象河内塔实验的被试通常为不同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的个体。
实验过程中,要求被试完成从柱子1将所有圆盘移到柱子3的任务。
2. 实验材料河内塔实验的主要材料为三根柱子(柱子1、2、3)和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圆盘。
圆盘的大小依次递增,构成金字塔状。
河内塔实验报告
“河内塔”实验报告10心理学一班陆洋100305054014摘要:本实验主要通过在被试对河内塔游戏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记录问题解决的时间,以及圆盘的移动数量,分析被试所用的思维策略,以及不同思维策略所用的时间,一般情况下,被试第一次参与实验的时间比较长,若成功之后一遍一遍做,时间会慢慢缩短,并且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其它被试,有的被试在圆盘的移动数量上很少,但是所消耗的时间较多,而有的被试则恰恰相反,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解决策略不同。
本次试验中,被试被分为两组,一组被试实验仪器为实际操作的,另一组则为计算机操作。
关键词:河内塔、问题解决、策略、移动数量、时间引言:本实验的目的是检验问题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和研究。
认知心理学兴起后,信息加工观点在问题解决研究中占主导地位,将人看作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将问题解决看作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并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问题解决过程。
河内塔问题是问题解决研究中的经典实验。
给出柱子1、2、3,在柱1上,有一系列圆盘,自上而下圆盘的大小是递增的,构成金字塔状。
要求被试将柱1的所有圆盘移到柱3上去,且最终在柱3上仍构成金字塔排列,规则是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且大盘不可压在小盘之上,可以利用圆柱2。
完成河内塔作业的最少移动次数为2的n次方减1次,其中n为圆盘的数目。
解决河内塔问题有以下四种常用策略:(1)循环子目标,又称目标递归策略:思路是要把最大的金字塔移到柱3,就要先把次大的金字塔移到柱2;而要把次大的金字塔移到柱2,就要先把比它小一层的金字塔移到柱3;…依次类推,直到只需要移动最上面的盘为止。
这种策略类似计算机的递归,它是内部指导的策略,被试不必看具体刺激,只是把内部目标记在脑中,然后一步步循环执行,直到解决问题。
(2)知觉策略:这种策略是刺激指导的策略,根据所看到的情景与目标的关系,排除当前最大的障碍,从而一步步达到目标。
河内塔实验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河内塔实验,又称为汉诺塔问题,起源于印度的一个古老传说。
该问题由三根柱子和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圆盘组成,要求将所有圆盘从柱子1移动到柱子3,且在移动过程中,每次只能移动最上面的一个圆盘,且在移动过程中,大圆盘必须位于小圆盘的下方。
河内塔实验是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用于研究问题解决策略、决策能力和认知过程。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河内塔问题的解决策略;2. 分析被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过程;3. 探讨问题解决策略对解决问题时间的影响;4. 研究被试在不同难度级别下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2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被试,均为在校大学生。
2. 实验材料:三根柱子、8个大小不同的圆盘、计时器。
3. 实验步骤:(1)将被试分为两组,每组10人;(2)向被试介绍河内塔问题的规则,并演示一次;(3)让被试进行河内塔问题的解决实验,记录每组被试的解决问题时间、移动次数和所使用的策略;(4)将被试分为高难度组、中难度组和低难度组,分别进行河内塔问题的解决实验,记录被试的解决问题时间、移动次数和所使用的策略。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解决问题时间:高难度组被试的解决问题时间最长,低难度组被试的解决问题时间最短。
这表明问题难度对解决问题时间有显著影响。
2. 移动次数:高难度组被试的移动次数最多,低难度组被试的移动次数最少。
这表明问题难度对移动次数有显著影响。
3. 解决策略:被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两种策略:模式策略和经验策略。
模式策略是指通过观察、归纳和总结规律来解决问题;经验策略是指通过积累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
实验结果显示,采用模式策略的被试在解决问题时间上明显优于采用经验策略的被试。
4. 问题解决能力:在高难度组、中难度组和低难度组中,被试的问题解决能力呈递增趋势。
这表明问题难度对被试的问题解决能力有显著影响。
五、实验结论1. 河内塔问题的解决策略主要包括模式策略和经验策略;2. 问题难度对解决问题时间、移动次数和问题解决能力有显著影响;3. 采用模式策略的被试在解决问题时间上表现更优。
河内塔实验报告
河内塔实验报告
河内塔是一个由四个汉字构成的智力游戏(四句话),早在宋朝就已有,普遍被用来锻炼和测试青少年的脑力能力。
随着技术的发展,河内塔也以机器游戏的形式得以被传播并且大获成功。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河内塔来验证脑力能力的强弱对解决复杂问题的速度的影响。
整个实验以低调的方式进行,其目的是实验人员们能够轻松应对、放松心情,减少实验效果受压力影响。
实验采用实验法设计。
实验由三名实验人员完成,他们全部独立完成实验任务。
每次实验,他们都需要坐到一张桌子前,拿到一份棋牌,把这些棋子重新拼入河内塔的四象限(ABCD),准备开始努力解决河内塔问题,然后记录下解决某个问题所耗费的时间。
实验结果显示,脑力较强实验者耗费的时间更少,而脑力较弱者解决问题的时间则要长得多。
因此,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得出结论:脑力能力越强,解决复杂问题所耗费的时间也越少。
总体而言,本次实验旨在验证脑力能力越强,解决复杂问题的速度也就越快的假设,实验结果验证了这一假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脑的智力功能及机理。
小学生河内塔实验报告
一、引言河内塔,又称汉诺塔,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起源于印度。
游戏的目标是将塔上的所有圆盘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移动到另一个柱子上。
这个游戏不仅考验了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锻炼了我们的耐心和毅力。
为了探究小学生在解决河内塔问题时所用的思维策略,我们进行了一次实验,以下是实验报告。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小学生解决河内塔问题时所采用的思维策略。
2. 分析口头报告对小学生思维的影响。
3. 探究不同年龄阶段小学生解决河内塔问题的能力差异。
三、实验方法1. 被试:选取50名小学生,其中一年级10名,二年级20名,三年级20名。
2. 实验材料:河内塔玩具一套。
3. 实验程序:(1)实验前,向被试介绍河内塔游戏规则和目标。
(2)实验过程中,要求被试在口头报告的情况下完成河内塔游戏。
(3)实验结束后,记录被试完成游戏的时间、所采用的策略和口头报告的内容。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完成游戏时间根据实验数据,一年级学生的平均完成时间为4.5分钟,二年级为3.2分钟,三年级为2.8分钟。
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解决河内塔问题的速度逐渐提高。
2. 解决策略(1)一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采用了试错法,即随机移动圆盘,没有明显的规律。
(2)二年级学生:部分学生开始尝试寻找规律,如从上到下移动圆盘,但仍有部分学生采用试错法。
(3)三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规律,从上到下移动圆盘,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策略。
3. 口头报告(1)一年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口头报告较少,主要关注游戏本身。
(2)二年级学生:口头报告逐渐增多,但内容较为简单,如“把小圆盘放到中间的柱子上”。
(3)三年级学生:口头报告丰富,内容涉及游戏策略、规律发现等。
五、结论与讨论1. 结论(1)小学生解决河内塔问题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2)口头报告对小学生解决河内塔问题有一定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不同年龄阶段小学生解决河内塔问题的策略存在差异,年龄较大的学生更善于发现规律。
河内塔八个研究报告
河内塔八个研究报告
1. 河内塔的历史和起源研究:这篇报告将探讨河内塔的历史和起源,包括对河内塔在越南的起源和传统的研究。
2. 河内塔的结构和建筑研究:这篇报告将重点研究河内塔的结构和建筑技术,包括对河内塔的设计和建造过程的详细分析。
3. 河内塔的文化象征意义研究:这篇报告将研究河内塔在越南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包括对河内塔在宗教、艺术和建筑方面的重要性的分析。
4. 河内塔的保护和修复研究:这篇报告将探讨河内塔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包括对保护和修复河内塔的方法和技术的研究。
5. 河内塔的旅游业发展研究:这篇报告将研究河内塔对越南旅游业的发展的影响,包括对河内塔所在地区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分析。
6. 河内塔的意义和价值评估研究:这篇报告将对河内塔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评估,包括对河内塔对越南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贡献的分析。
7. 河内塔的艺术和装饰研究:这篇报告将探讨河内塔的艺术和装饰风格,包括对河内塔的雕塑、壁画和绘画等艺术元素的研究。
8. 河内塔的地理和环境研究:这篇报告将研究河内塔所处的地
理和环境条件,包括对河内塔所在地区气候、地形和自然环境的分析。
实训报告河内塔
一、实训背景河内塔,又称汉诺塔,起源于印度的一个古老传说,是一种经典的智力游戏。
在河内塔游戏中,玩家需要将一串大小不一的圆盘从一根柱子移动到另一根柱子上,同时遵守以下规则:1)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2)圆盘只能从上往下移动;3)大盘不能放在小盘上面。
河内塔游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锻炼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实训目的1. 了解河内塔游戏的起源、规则和玩法。
2.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河内塔游戏的解题技巧。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 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三、实训内容1. 游戏规则介绍河内塔游戏由三根柱子组成,分别为A、B、C柱。
在A柱上放置一串大小不一的圆盘,要求将所有圆盘移动到C柱上,在移动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规则:(1)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2)圆盘只能从上往下移动;(3)大盘不能放在小盘上面。
2. 游戏操作步骤(1)将圆盘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放在A柱上,形成一个金字塔状;(2)按照规则,将圆盘从A柱移动到B柱或C柱上;(3)重复步骤(2),直到所有圆盘都移动到C柱上。
3. 解题技巧(1)先找出移动圆盘的顺序,即确定每一步应该移动哪个圆盘;(2)分析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如将大盘放在小盘上面等;(3)运用递归思想,将问题分解为更小的子问题。
四、实训过程1. 实训分组将参与实训的学员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相等,以便进行团队合作。
2. 游戏规则讲解由指导老师向学员讲解河内塔游戏的规则、操作步骤和解题技巧。
3. 游戏实践各小组按照规则进行游戏,尝试移动圆盘,解决问题。
4. 经验分享各小组分享在游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心得体会。
5. 总结与反思指导老师对本次实训进行总结,强调河内塔游戏在培养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方面的作用。
五、实训成果1. 学员们掌握了河内塔游戏的规则和操作步骤;2. 学员们在游戏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3. 学员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
河内塔实验报告
河内塔实验报告河内塔实验报告河内塔是一种经典的数学益智游戏,源于越南河内的传说。
这个游戏的目标是将一堆不同大小的圆盘从一个柱子移动到另一个柱子,同时遵守以下规则: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大圆盘不能放在小圆盘上方。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探索河内塔的解法,并分析其背后的数学原理。
实验步骤:1. 准备三个柱子和一堆不同大小的圆盘,初始时所有圆盘按照大小顺序从大到小放在一个柱子上。
2. 根据规则,我们需要将所有圆盘从初始柱子移动到目标柱子,可以借助一个辅助柱子来完成移动。
3.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当只有一个圆盘时,直接将其从初始柱子移动到目标柱子即可;当有两个圆盘时,我们需要将一个圆盘移动到辅助柱子上,然后将剩下的一个圆盘移动到目标柱子上,最后再将辅助柱子上的圆盘移动到目标柱子上。
4. 当有三个圆盘时,我们可以将最上面的两个圆盘移动到辅助柱子上,然后将最大的圆盘移动到目标柱子上,再将辅助柱子上的两个圆盘移动到目标柱子上。
5. 以此类推,当有n个圆盘时,我们可以将n-1个圆盘移动到辅助柱子上,然后将最大的圆盘移动到目标柱子上,再将辅助柱子上的n-1个圆盘移动到目标柱子上。
数学原理:河内塔问题可以用递归的思想来解决。
当我们需要将n个圆盘从初始柱子移动到目标柱子时,可以将问题分解为以下三个步骤:1. 将n-1个圆盘从初始柱子移动到辅助柱子上。
2. 将最大的圆盘从初始柱子移动到目标柱子上。
3. 将n-1个圆盘从辅助柱子移动到目标柱子上。
通过递归调用以上步骤,我们可以解决任意数量圆盘的河内塔问题。
递归的思想在解决问题时非常高效,因为它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的子问题,并通过不断调用自身来解决这些子问题。
实验结果: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河内塔问题的解法。
无论初始柱子上有多少个圆盘,我们都成功地将它们移动到了目标柱子上,并且遵守了游戏规则。
这证明了递归算法在解决河内塔问题时的有效性。
结论:河内塔是一种既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的数学益智游戏。
河内塔实验报告
河内塔实验报告河内塔,又称汉诺塔,是一个经典的数学谜题,它由法国数学家爱德华·卢卡斯在1883年发现并首次提出。
这个谜题由三根柱子和若干个不同大小的圆盘组成,开始时所有圆盘都按照大小顺序叠在柱子A上。
游戏的目标是将所有圆盘从柱子A移动到柱子C上,并且在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较小的圆盘在较大的圆盘上面。
在移动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柱子B作为中转站,但是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并且大圆盘不能放在小圆盘上面。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尝试使用计算机程序来模拟解决河内塔问题的过程。
我们编写了一个递归算法,通过不断地将问题分解成更小的子问题来模拟人类解决这个谜题的过程。
我们将在实验中展示这个算法的运行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
首先,我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图形界面来展示河内塔的三根柱子和圆盘,以及移动的过程。
通过点击按钮,我们可以观察到圆盘在柱子之间的移动情况,以及递归算法的运行过程。
实验结果显示,递归算法能够准确地模拟人类解决河内塔问题的过程,而且在圆盘数量较少的情况下,运行速度较快。
接下来,我们对递归算法的运行时间进行了分析。
我们发现随着圆盘数量的增加,递归算法的运行时间呈指数级增长。
这是因为递归算法在每一步都需要进行多次递归调用,导致运行时间呈指数级增长。
因此,在处理大规模的河内塔问题时,递归算法的效率较低,需要考虑其他更加高效的算法。
总结而言,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河内塔问题以及递归算法的运行原理。
我们展示了递归算法在模拟解决河内塔问题时的运行情况,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递归算法在处理大规模问题时的效率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更加高效的算法。
这次实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何内塔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模块化学实验二、实验标题何内塔实验三、实验日期2022年X月X日四、实验操作者(姓名)五、实验目的1. 了解何内塔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通过实验观察并分析何内塔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现象。
3. 深入理解化学平衡原理在何内塔实验中的应用。
六、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酚酞指示剂、滴定管等。
2. 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烧杯中,搅拌均匀。
3. 用滴定管向烧杯中加入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4. 慢慢向烧杯中加入盐酸溶液,边加边搅拌。
5.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6. 重复实验,比较不同浓度盐酸溶液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七、实验环境实验在化学实验室进行,实验器材齐全,环境安静,光线充足。
八、实验过程1. 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烧杯中,搅拌均匀,溶液呈碱性,酚酞指示剂变为红色。
2. 向烧杯中加入酚酞指示剂,溶液颜色变为红色。
3. 慢慢向烧杯中加入盐酸溶液,溶液颜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4.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九、实验结论1. 何内塔实验是一种利用酚酞指示剂观察酸碱滴定反应现象的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盐酸溶液的加入,溶液颜色由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溶液发生了中和反应。
3. 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了化学平衡原理在酸碱滴定中的应用。
十、后记或附录1.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溶液颜色变化,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盐酸溶液的加入速度,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3. 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对化学平衡原理的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实验报告撰写人:(姓名)2022年X月X日。
河内塔实验报告论文
摘要河内塔问题,又称为汉诺塔问题,是问题解决领域中的一个经典实验。
本研究旨在通过河内塔实验,探讨被试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策略和认知过程。
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者在解决问题时,会运用多种策略,如递归、分治等,且口头报告能够促进思维过程的明确化。
本文将从实验设计、结果分析、讨论与结论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河内塔问题;问题解决;思维策略;口头报告一、引言河内塔问题最早由法国数学家Edouard Lucas于1883年提出,该问题要求将一系列圆盘从一个柱子移动到另一个柱子,同时遵守以下规则:1. 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2. 圆盘必须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移动;3. 任何时候,都不能将一个较大的圆盘放在一个较小的圆盘上面。
河内塔问题不仅是一个经典的数学问题,也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河内塔问题被广泛应用于研究问题解决策略和认知过程。
本研究旨在通过河内塔实验,探讨被试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策略和认知过程。
二、实验设计1. 被试: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男女各半,年龄在18-22岁之间。
2. 实验材料:河内塔问题实验装置,包括三个柱子和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圆盘。
3. 实验步骤:(1)向被试介绍河内塔问题的规则和目标;(2)让被试独立完成河内塔问题的解决;(3)在被试解决过程中,要求其进行口头报告,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4)记录被试解决问题的总时间、移动次数以及口头报告的内容。
三、结果分析1. 解决问题总时间:被试解决问题的总时间在60-300秒之间,平均时间为120秒。
2. 移动次数:被试解决问题的移动次数在30-60次之间,平均次数为45次。
3. 口头报告内容:(1)部分被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采用了递归策略。
例如,将被试者A上的n-1个圆盘移动到B上,然后将A上的第n个圆盘移动到C上,最后将B上的n-1个圆盘移动到C上。
(2)部分被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采用了分治策略。
例如,将被试者A上的n-1个圆盘移动到B上,然后将A上的第n个圆盘移动到C上,最后将B上的n-1个圆盘移动到C上。
河内塔实验报告
云南中医学院课程实验报告《河内塔实验》(2013-2014学年)班级:11级应用心理班指导老师:王志静姓名及学号:张慧芳(201108030161)蒋坤(201108030116 )张娟(201108030162)张素仙(201108030166)张胜美(201108030164)张双凤(201108030165)张晓慧(201108030167)赵士美(201108030169)实验时间:2013年9月23星期日河内塔实验一、目的:1、学习如何用河内塔实验研究解决问题,了解被试在解决河内塔问题时所用的思维策略。
2、了解口语报告法。
二、材料:河内塔实验装置。
三、方法与程序:1、练习:使用三个圆盘的河内塔进行练习,让被试掌握规则和使用方法。
指导语:“在一个板子上有3根柱子,在柱1上有自上而下大小渐增的三个圆盘A、B、C,请将三个圆盘移到柱3上,必须仍然保持原来放置的大小顺序。
移动的条件是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大盘不能放在小盘上,在移动时可利用柱2。
”2、正式任务:被试一次完成3到n个圆盘的河内塔问题。
3、在实验结束后,要求被试报告在解决河内塔解决问题时思维过程。
四、结果:实验记录表1、根据上表统计被试移动的次数和耗时。
2、请根据被试报告在解决河内塔问题时的思维过程。
答:以下以第一人称记录被试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被试1:“在做河内塔实验时,我选用了推箱子游戏的方法。
首先是摸索着怎样将最大的一个放到最左边,只要将最大的一个放到最左边,难度似乎就小了很多。
当然就是圆盘越多,难度越大,刚开始还觉得有规律,就如三个的时候,先把6放到最左边,7放到中间,再把6放到中间,8放到最左边,6放到最右边,7到8的上面,将6移到7上面,实验就成功了。
随着圆盘个数的增加,我觉得似乎找不到规律了,似乎摸索了很久,才找到其中一点规律。
”被试2:“先移8号,再移7号,把8号放到7号上,再移6号,依次下去,把最大的一步步的移往右边,移动的期间会忘记了之前学的经验,然后就得慢慢移动来找寻经验。
河内塔实验报告原理
一、引言河内塔实验,又称为汉诺塔问题,起源于印度一个古老的传说。
该问题是一个经典的递归问题,也是认知心理学中研究问题解决策略的典型实验。
河内塔实验通过模拟将圆盘从一根柱子移动到另一根柱子的过程,来探讨人类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策略和决策能力。
二、实验原理1. 实验背景河内塔问题由三根柱子和若干个大小不同的圆盘组成。
在实验开始时,所有圆盘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放在第一根柱子上,构成一个金字塔状。
实验的目标是将所有圆盘按照原来的顺序移动到第三根柱子上,且在移动过程中,每次只能移动最上面的一个圆盘,且大圆盘不能放在小圆盘上面。
2. 实验目的(1)了解被试在解决河内塔问题时所用的思维策略。
(2)研究口头报告对思维的影响。
(3)探讨人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认知过程。
3. 实验方法(1)被试:选取一定数量的被试,要求其完成河内塔实验。
(2)实验材料:河内塔实验装置,包括三根柱子和若干个大小不同的圆盘。
(3)实验步骤:①将圆盘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放在第一根柱子上,构成金字塔状。
②要求被试将所有圆盘按照原来的顺序移动到第三根柱子上。
③在实验过程中,记录被试的移动次数、用时和策略。
④在实验结束后,对被试进行口头报告,了解其思维过程。
4. 实验结果与分析(1)被试在解决河内塔问题时,通常会采用以下策略:①递归法:将问题分解为更小的子问题,逐步解决。
②记忆法:通过记忆已解决的子问题,来推测如何解决当前问题。
②试错法:通过不断尝试和错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口头报告显示,被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经历以下认知过程:①发现问题:意识到需要将所有圆盘移动到第三根柱子上。
②分析问题:分析问题结构,找出问题的约束条件。
③制定解决方案:根据问题结构,制定解决问题的步骤。
④实施解决方案:按照制定的步骤,将所有圆盘移动到第三根柱子上。
⑤评价结果:评估解决问题的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
5. 结论河内塔实验是一种有效的研究问题解决策略和认知过程的实验。
河内塔实验报告
河内塔实验报告
河内塔,又称河内梵塔,是一个古老的数学问题,它源自印度古代的一个传说。
这个问题的具体内容是,有三根柱子,A、B、C,A柱子上有n个盘子,盘子大小不等,大的在下,小的在上。
现在要求将A柱子上的盘子全部移到C柱子上,并
且每次只能移动一个盘子,并且在任意柱子上,小盘子必须在大盘子上面。
那么,如何才能用最少的步数完成这个任务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实验。
首先,我们将三根柱子标记为A、B、C,然后我们将n个盘子按照大小依次从大到小编号为1至n,然后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
第一步,将A柱子上编号为1至n的盘子按照大小顺序依次移动到C柱子上;
第二步,将B柱子上编号为1至n的盘子按照大小顺序依次移动到C柱子上。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n的大小是多少,我们都可以通过上述两步完
成整个移动过程。
这是因为我们可以利用B柱子作为中转站,将A柱子上的盘子
逐个移动到B柱子上,然后再将B柱子上的盘子逐个移动到C柱子上。
这样,我
们就可以用最少的步数完成整个移动过程。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验证了河内塔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加深了对这个古老
数学问题的理解。
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候我们需要善于利用中转站的思想,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安排,才能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
总之,河内塔问题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通过这
次实验,我们对这个古老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挑战自我,勇于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河内塔实验报告
河内塔实验报告导言河内塔是一道著名的智力游戏,起源于越南河内市的一座庙宇。
这个游戏由三根柱子和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圆盘组成,玩家的目标是将所有的圆盘从一个柱子上移到另一个柱子上,同时遵循以下规则:一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大圆盘不能放在小圆盘上方。
河内塔游戏具有简单的规则,却能够让玩家在操作中挑战空间思维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耐心。
本文将对河内塔进行实验探究,并总结出一些有趣的结论。
实验过程该实验以一块器材齐全的河内塔游戏为基础,我们将固定圆盘数量为5,以此为例进行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和记录每次移动盘子的步骤和时间。
同时,我们还探究了不同圆盘数量下,移动的步骤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圆盘数量为5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发现移动5个圆盘的最佳策略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1)将最上面的4个圆盘移动到中间的柱子上;2)将第5个圆盘移动到目标柱子上;3)将中间柱子上的4个圆盘移动到目标柱子上。
通过实验记录,我们发现进行这个操作过程共需64步。
此外,我们还记录了操作的时间,实验结果显示,完成整个移动过程平均用时19秒。
2. 圆盘数量的变化在实验中,我们将圆盘数量逐步增加,观察并比较移动步骤和时间的变化。
当圆盘数量为3时,最佳策略为7步,平均用时3秒左右;当圆盘数量为4时,最佳策略为15步,平均用时6秒左右;当圆盘数量为6时,最佳策略为255步,平均用时1分钟左右。
通过比较不同圆盘数量下的移动步骤和时间,我们可以看到移动步骤的变化规律是呈指数级增长的,而移动时间也随之增加。
二、实验结论从实验结果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1. 河内塔游戏在圆盘数量增加时,移动步骤和时间呈指数级增长。
这是由于每增加一个圆盘,操作的复杂度都会大大提高,玩家需要更多的步骤和时间来完成移动。
2. 在移动的过程中,玩家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分析每次移动的可能性,并做出最优的选择。
这一过程能够培养玩家的思维敏捷性和决策能力。
3. 河内塔游戏对玩家的耐心和坚持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育心理学河内塔实验报告
教育心理学河内塔实验报告问题解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早就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和研究。
在上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后,对问题解决从信息加工观点出发,将人看作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将问题解决看作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
并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问题解决过程。
在当前心理学对问题解决的研究中,信息加工观点占据主导的地位。
给予一个最初的状态,而问题解决者必须发现一系列达到目标状态的操作。
著名的河内塔实验就属于这一类问题。
该实验在一块板上有3根柱子(从左至右为1、2、3),第一根柱子上有一系列由上而下递增的圆盘构成塔状。
要求被试将左边1柱上的全部圆盘移到右边的3柱上,仍需保持原来的塔状。
移动的规则是每次只能移动一只圆盘,且大盘不能放到小盘上。
移动时可利用2柱作为过渡。
不管圆盘的数量多少,完成河内塔作业的最少移动次数为2n-1次(n为圆盘数)。
一.目的1.了解被试在解决河内塔问题时所用的思维策略。
2.能从信息加工观点来解释这一问题。
二.仪器与材料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界面为3个柱子(1、2、3),左边第一个柱子上有一系列可以移动的圆盘(数量最少3个最多8个)。
三.方法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问题解决”。
单击呈现实验简介。
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
本实验无参数设置,没有练习。
实验者可直接点击“开始实验”进入指导语界面,仔细阅读指导语后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进入实验界面。
2.指导语是:这是一个测试问题解决的河内塔实验。
它由三根立柱和一些可以移动的大小不等的圆盘构成。
实验中,请你用鼠标将左边立柱上的圆盘设法全部移到最右边的立柱上(也是由上而下递增成塔状),中间的立柱可用来作过渡。
移动的规则是一次只能移动最上面的一只圆盘,并且大盘不能放在小盘上。
请你想方设法完成它。
当你明白了实验规则后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就可进入实验界面。
河内塔实验报告心得
一、实验背景河内塔实验,又称为汉诺塔问题,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经典的实验。
该实验旨在研究人类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策略,探讨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如何进行信息加工和决策。
通过河内塔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们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心理过程和思维特点。
二、实验过程实验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实验准备:实验者准备三根柱子,分别为A、B、C。
在A柱上放置若干个大小不同的圆盘,自上而下依次递增。
2. 实验操作:实验者需要将A柱上的所有圆盘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移动到C柱上,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且在移动过程中,大盘不能放在小盘上面。
3. 记录数据:实验者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记录下每次移动圆盘的步骤和时间。
4. 分析数据:根据实验者记录的数据,分析其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和时间效率。
三、实验心得1. 问题解决策略在河内塔实验中,我采取了以下策略:(1)从简单情况入手:首先,我尝试解决只有一个圆盘的情况,然后逐步增加圆盘的数量。
(2)分解问题:将整个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逐一解决。
例如,在移动n个圆盘时,先移动n-1个圆盘到B柱,然后将第n个圆盘移动到C柱,最后将n-1个圆盘从B柱移动到C柱。
(3)逆向思维:从目标状态出发,思考如何将A柱上的圆盘移动到C柱。
这种方法有助于找到最优解。
2. 时间效率在实验过程中,我意识到时间效率对于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1)合理安排步骤:在解决问题时,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操作,避免重复劳动。
(2)掌握规律: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出解决问题的规律,提高操作效率。
(3)调整策略: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发现现有策略效果不佳,要及时调整策略,寻找更优解。
3. 心理素质河内塔实验让我认识到心理素质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1)保持冷静:在遇到问题时,要保持冷静,避免慌乱,以便更好地思考。
(2)自信: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坚持: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不断尝试新的方法。
实验13河内塔实验
实验 1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测试
1 实验背景介绍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巴甫洛夫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结出神经活动过程的三种基本特性,即神经系统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强度是指皮质 细胞及整个神经系统的工作性能,即神经系统接受强烈刺激和持久工作的能力,有强和弱之 分;均衡性是指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间的均衡程度,有均衡与不均衡之分,不均衡中又 存在两种情况:兴奋强于抑制,容易发生兴奋过程的扩散和后作用,抑制强于兴奋,容易发 生抑制过程的扩散和后作用;灵活性是指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相互转化的速度,有灵活与 不灵活之分。高级神经活动特征(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的差异,可以组合产生出不同的 神经活动类型。
制建立的速度,可反映大脑皮质的分化能力;(2)将每行第一个符号规定为阳性符号,其余 都为阴性符号,即阳性符号每行都变换,此种方法,不仅观察其分化抑制建立的速度,同时 观察其消退抑制建立的速度,可反映大脑皮质的分化能力和神经过程的灵活性;(3)除了将 每行的第一个符号规定为阳性符号外,还规定一个符号为条件性抑制符号。例如,规定“ ” 或“ ”为条件性抑制符号,紧接其后出现的阳性符号变为特殊阳性符号,要求用不同的 标志标注,此种方法可同时观察其分化、消退、条件性抑制建立的速度,实验难度加大,能 较全面的反映被试大脑皮层的机能能力和机能特性。
测试表 1 测试表 2 测试表 3
总阅读 应找对 错划数 漏划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内塔
姓名:张辛班级:10心理1班学号:100305054043 引言:问题解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一直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和研究。
认知心理学兴起后,信息加工观点在问题解决研究中占主导地位,将人看作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将问题解决看作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并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问题解决过程。
河内塔问题是问题解决研究中的经典实验。
给出柱子1、2、3,在柱1上,有一系列圆盘,自上而下圆盘的大小是递增的,构成金字塔状。
要求被试将柱1的所有圆盘移到柱3上去,且最终在柱3上仍构成金字塔排列,规则是每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且大盘不可压在小盘之上,可以利用圆柱2。
完成河内塔作业的最少移动次数为2n-1次,其中n为圆盘的数目。
解决河内塔问题有以下四种常用策略:
1.循环子目标,又称目标递归策略:思路是要把最大的金字塔移到柱3,就要先把次大的金字塔移到柱2;而要把次大的金字塔移到柱2,就要先把比它小一层的金字塔移到柱3;…依次类推,直到只需要移动最上面的盘为止。
这种策略类似计算机的递归,它是内部指导的策略,被试不必看具体刺激,只是把内部目标记在脑中,然后一步步循环执行,直到解决问题。
2.知觉策略:这种策略是刺激指导的策略,根据所看到的情景与目标的关系,排除当前最大的障碍,从而一步步达到目标。
3.模式策略:也是内部指导的策略,但不涉及目标,而是按一定规则来采取行动。
解决河内塔的通用规则是,当圆盘的总数为奇数时,最小的圆盘按1->3->2->1->3->2的顺序移动,当总数为偶数时,按1->2->3->1->2->3的顺序移动。
4.机械记忆策略:这种策略是将做对的一系列步骤死记硬背下来,但无法创新,不可迁移。
1.请被试报告他是如何解决河内塔问题的,结合结果文件(结果文件中有被试移动步骤的记录)分析判断被试采用的是何种策略。
答:在解决河内塔的问题是,总是想先把最下边的圆盘从最左边转移到最右边,这样就要求把它上边的那些转移到中间的那根杆上,依此方法类推,最终把最上边的圆盘最后一个转移到最右边的杆上,而且在转移的过程中,还必须遵守大盘在下的规则。
2.让被试分析自己都犯了哪些错误,为什么犯这些错误。
答:错误:总是会在最后发现想要转移的那个圆盘上还有一个小的圆盘。
原因:就是因为在转移过程中,没有掌握奇数偶数的圆盘应该如何移动,它们的步骤是不一样的。
每相隔一个的圆盘第一步应该是转移到同一个位置。
四:思考题:
分析河内塔问题解决的四种策略在学习时间、对记忆的要求、事后回忆、迁移各方面的差别。
答:这四种策略有以下的差别:
(1)学习时间:掌握前三种学习方法要比第四种方法用的时间短。
(2)对记忆的要求:目标递归策略的记忆负担很大,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时,要随时在头脑里记住最终目标与分目标,并注意解决的进程。
在知觉策略中,不论有多少圆盘,只要记住最终目标和当前移动的最大障碍,就可以达到问题的解决。
模式策略中,短时记忆不需要记任何东西,只要把移动河内塔的通用规则记在长时记忆中,就能够解决问题,这种策略对记忆的要求最少。
机械记忆策略则要把所有的信息都保持在长时记忆中。
(3)回忆:在记忆中,具有某种图式的内容容易被记住,在学会后经过一段时间也能够将它复述出来。
前三种策略都有一定的图式或模式,故容易记住,特别是模式策略的规则最为简单。
而第四种策略需要死记硬背,回忆难度大。
(4)迁移:迁移就是用已学会的方法解决类似的新问题的能力。
前两种策略可以用于解决圆盘数更多或更少的河内塔问题。
第三种策略稍加修改也容易迁移到新的情境中。
第四种策略是不容易迁移的。
最好的策略当然是:学习的时间最短,不给短时记忆造成太大负担,可以长期保持,同时又容易迁移到新的情境中。
五.参考文献
1.王甦.认知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76~303。
2.黄希庭.心理学实验指导.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292~294。
3.朱滢.实验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