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

合集下载

几种脊椎动物脑重的比较

几种脊椎动物脑重的比较
射 . 4 这 种动 物麻 醉后 , 均用 中式剪沿其枕骨大孑 后方 剪下 头部 , L 以枕骨大孔为界取其前部 , 利用咬骨钳 、 手术剪等器械剥离 出全脑 . 所有动物取 出全脑后用滤纸吸干表 面的液体 , 电子天平上称重 . 放
122 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方 法 ..
动物体 重 、 绝对 重量 、 相对 重 量数 据 均采 用平 均数 4标 准差 ( en4S 表示 . 脑 脑 - m a D) - 用
鼠、 白鼠、 大 家兔 等动物绝对脑 重与相对脑 重的数据 . 为了探讨脊椎 动物 的绝 对脑重 和相 对脑重在进 化上 的规律 性 , 我们选 取 了鲫 鱼 、 蟾蜍 、 大壁虎 、 家鸽 、 白鼠 , 小 分别作为鱼类 、 两栖 类 、 行类 、 爬 鸟类 、 哺乳 类 的代表动 物 , 出完整 的脑进行 精确测量 , 取
中图分类号
从 比较解剖 生理学 角度系统地 分析脊椎 动物各纲的绝对 脑重与 相对脑 重 ( 脑重 占体 重 的百 分 比) 总结 出规律 , 并 国内外
鲜有文献报 道 , 只有个别鸟类动物 、 哺乳动物脑绝对 重量 与相对重 量 的报 道 , 如施新猷 等 、 』 罗满林等 分 别报道 了鸡 、 白 小
SSV 15软件(P sIc C i g,1. U A 对 5 PS 1 . s s . hc o 1 , S ) 种脊椎 动物的相对脑 重进行单 因素 方差分析 和多重 比较 , 定 P>0 0 n a 1 规 .5 为统计学无显 著差异 , 尸≤0 0 .5为统 计学差异显著 , 尸≤OO .1为统计学差异非 常显著 , P≤O0 1 .0 为统计学差异极显著 .
摘要
从比较解剖生理学 的角度对鲫鱼 ( )蟾蜍 ( 鱼类 、 两栖类 )大壁虎( 行类 )家鸽 ( )小 白鼠( 、 爬 、 鸟类 、 哺乳类 )种脊椎 动物 5

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1

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1

动物解剖学期末复习重点绪论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1.明显的头部:神经管的前端分化成脑,产生了眼、耳、鼻等重要的感觉器官;后端分化成脊髓。

大大加强了动物个体的感应能力。

2.脊索:多见于发育早期,后被脊柱(vertebral column)取代。

脊柱由单个的脊椎(vertebra)连接组成。

脊柱保护着脊髓,其前端发展出的头骨保护着脑。

脊柱和头骨都属于内骨骼,与其它骨骼一起构成骨骼系统,支持全身,保护内脏。

3.呼吸系统:原生的水生种类用鳃呼吸;次生的水生种类及陆生种类只在胚胎期间出现鳃裂,成体则用肺呼吸。

4.上、下颌(jaw):除圆口类外,都具备上、下颌(jaw),支持口部,加强动物的主动摄食和消化能力。

5.完善的循环系统:能收缩的心脏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提高生理机能。

在鸟纲和哺乳纲中,多氧血和缺氧血已完全分开,使肌体能够提高供氧机能,保持代谢旺盛、体温恒定。

6.排泄系统:以肾脏代替肾管,提高了排泄机能。

7.运动器官:除圆口类外,都有成对的附肢[paired appendages, 水生种类的鳍(fin)和陆生种类的肢(limb)]作为运动器官, 终生不超过2对(前后鳍,或前后肢),但有次生退化现象。

第一章皮肤及其衍生物各类脊椎动物的皮肤及其衍生物的结构特点(一)鱼类的皮肤及其衍生物1、表皮特点:无角质层;文昌鱼为单层上皮细胞,其他为多层,可分生发层和腺层;2、真皮由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分2层:疏松层:相当于哺乳类的乳头层;致密层:相当于哺乳类网状层(皮革原料) 3、皮肤衍生物——鳞片鳞片是鱼类最显著的皮肤衍生物,也是鱼类的主要特征之一。

鱼类大多具鳞,少数无鳞为次生现象。

按外形、构造及发生特点,可分:盾鳞、硬鳞和骨鳞(二)两栖类的皮肤及其衍生物1. 皮肤:角质层,角质化程度不深,细胞核存在,为活细胞表皮生发层。

真皮:厚2.皮肤衍生物粘液腺:皮肤保湿;毒腺:威慑(蟾酥);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虹色细胞、黄色素细胞两栖类真皮衍生物——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虹色细胞、黄色素细胞(三)爬行类皮肤及衍生物1.爬行类表皮: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生发层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外层细胞逐渐角质化,在表皮最外层形成很厚的角质层(角质蛋白极难溶解,因此表皮防水、干燥、耐磨)2.爬行类表皮衍生物:蜥蜴的角质鳞片由表皮细胞角质化形成;龟的盾片由表皮细胞角质化形成的;趾端的爪由角质层演化而来;别种类如某些蜥蜴的大腿的基部表皮衍生为股腺3.爬行类真皮:爬行类真皮薄,由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分两层:(1)在真皮的上层,有发达的色素细胞,形成鲜艳的体色,具保护和警戒作用(2)真皮的下层,由成束的结缔组织构成4.爬行类的真皮衍生物:龟鳖类背面的盾片和鳄类的角质鳞片下面有真皮衍生物—真皮骨板(四)鸟类皮肤及其衍生物鸟类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1.鸟类表皮薄而柔软,鸟类表皮衍生物主要为羽,此外还有尾脂腺、鳞、喙、距、爪、冠、肉髯和耳垂等表皮衍生物;2.真皮薄,没有真皮衍生物;3.鸟类的皮下组织疏松,也是脂肪组织构成。

实验四 脊椎动物形态观察与解剖

实验四        脊椎动物形态观察与解剖

四、注意事项 注意解剖细节,动作要规范,避免 损坏尚未观察的结构;
五、结果表述 掌握利用年轮推测鱼类年龄的方法,掌 握硬骨鱼解剖方法。
六、作业与思考题 1、根据原位观察,绘鲤鱼的内部解剖图,注 明各器官名称。 3、试述鱼类适应于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 征。
第二部分 家鸽的外形和内部解剖
一、教学目的 1.学习鸟类的一般解剖方法。 2.通过家鸽外形和内部构造的观察,了解 鸟类适应于飞翔生活的一般特征。
⒊ 消化系统 包括口腔、咽、食管、肠和肛门组成的消 化管及肝胰脏和胆囊等消化腺体。 此处主要观察食管、肠、肛门和胆囊。 (1)食管 肠管最前端接于食管, 食管很短,其背面有鳔管通入,并以此为 食管和肠的分界点。
(2)肠 用圆头镊头将盘曲的肠管展开。 肠为体长的2—3倍,★肠的长度与食性有 何相关性? 肠的前2/3段为小肠, 后部为大肠, 最后一部分为直肠, 直肠以肛门开口于臀鳍基部前方。 但肠的各部外形区别不甚明显。
(3)胆囊 为一暗绿色的椭圆形囊,位于肠管前部右 侧,大部分埋在肝胰脏内, ★掀动肝脏,从胆囊的基部观察胆管如何 通入肠前部。 观察完毕,移去消化管肝胰脏,以便观察 其它器官。
⒋ 鳔 为位于腹腔消化管背方的银白色胶质囊, 从头后一直伸展到腹腔后端, 分前后2室 , 后室前端腹面发出一细长的鳔管,通入食 管背壁。 ★鳔有哪些功能? 观察毕,移去鳔,以便观察排泄器官。
②消化腺 胰脏:略展开十二指肠“U”形弯曲之间的肠 系膜可见淡黄色的胰脏,分为背、腹、前3 叶。由腹叶发出2条、背叶发出1条胰管通 入十二指肠。 肝脏:红褐色,位于心脏后方。分左右2叶, 掀开右叶,在其背面近中央处伸出2条胆管, 通入十二指肠。 在肝胃间的系膜上有一紫红色、近椭圆形 的脾脏,为造血器官。

实验四 脊椎动物形态观察与解剖

实验四        脊椎动物形态观察与解剖

⒐ 脑 从眼眶下剪,沿体长轴方向剪开头部背面 骨骼, 再在两纵切口的两端间横剪, 小心地移去头部背面骨骼, 用棉球吸去银色发亮的脊液, 脑便显露出来, 从脑背面观察。
(1)端脑 由嗅脑和大脑组成。 大脑分左右2个半球,呈小球状,位于脑的前端, 其顶端各伸出1条棒状的嗅柄,嗅柄末端为椭圆形的嗅球, 嗅柄和嗅球构成嗅脑。 (2)中脑 位于端脑之后,较大,受小脑瓣所挤而偏向两侧,各成半 月形突起,又称视叶。 用镊子轻轻托起端脑,向后掀起整个脑,可见在中脑位置 的颅骨有1个陷窝,其内有一白色近圆形小颗粒,为内分 泌腺脑垂体。 用小镊子揭开陷窝上的薄膜,可取出脑垂体,用于其他研 究。
⒉ 生殖系统 由生殖腺和生殖导管组成。 (1)生殖腺 生殖腺外包有极薄的膜。 雄性有精巢1对,性未成熟时往往呈淡红色, 性成熟时纯白色,呈扁长囊状; 雌性有卵巢1对,性未成熟时为淡橙黄色, 呈长带状,性成熟时呈微黄红色,呈长囊 形,几乎充满整个腹腔,内有许多小型卵 粒。
(2)生殖导管 生殖腺表面的膜向后延伸的短管,即输精 管或输卵管。 左右输精管或输卵管在后端汇合后通入泄 殖窦, 泄殖窦以泄殖孔开口于体外。 观察毕,移去左侧生殖腺,以便观察消化 器官。
(二)内部解剖 1.处死 可选择以下3种方法之一: (1)一手握住家鸽双翼并紧压腋部,另一手 以拇指和食指压住蜡膜,中指托住颏部, 使鼻孔与口均闭塞,使其窒息而死。 (2)将鸽的整个头部浸入水中,使其窒息而 死。 (3)用少量脱棉浸以乙醚或氯仿缠于鸽喙, 使其麻醉致死。
2.解剖 将鸽背位置于解剖盘中,用水打湿腹侧羽毛,一手压住皮肤,另一手 顺向拔去颈、胸和腹部的羽毛。 用手术刀沿龙骨突起切开皮肤,切口前至嘴基,后至泄殖腔孔前缘。 用刀柄分离腹面的皮肤和肌肉,向两侧拉开皮肤,即可看到气管、食 道、嗉囊和胸大肌。★注意小心分离颈部皮肤,以免把嗉囊扯破。 沿龙骨两侧及叉骨边缘小心切开胸大肌,留下肱骨上端肌肉止点处, 下面即露出胸小肌,用同样方法把它切开。试牵动胸大肌和胸小肌, 了解其机能。 用骨剪沿着胸骨与肋骨连接处剪断肋骨,同时也剪断乌喙骨与叉骨连 接处,再向后剪开腹壁,直至泄殖腔孔前缘。 将胸骨与乌喙骨等揭去。 此时可首先看清几对气囊及内脏器官的自然位置。

2017.1.20上午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

2017.1.20上午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

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2017.1.16第二部分脊椎动物比较解剖•第一章皮肤及其衍生物•1、皮肤(skin)质膜→单层表皮→皮肤。

• 1.1皮肤结构:表皮、真皮、皮下层。

• 1.1.1表皮:①角质层:数层扁平细胞。

嗜酸性,核消失。

②颗粒层:2-3层梭形细胞,嗜碱性,核趋于萎缩。

③棘细胞层:5-10层多边形细胞,具棘突。

④基底层:连于基膜上,细胞立方或柱状,生发层。

第一章皮肤及其衍生物1.1.2真皮:致密结缔组织。

①乳头层:伸出乳头状突起入表皮,含丰富毛细血管。

②网状层:神经、血管、腺体、环层小体(感受压力)1.1.3皮下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脂肪。

1.2皮肤功能保护、感觉、调节、分泌、排泄、呼吸、运动、储存食物等。

•2、皮肤衍生物•1表皮衍生物 1.1腺体• 1.1.1单细胞粘液腺,杯状,圆口类、鱼类、两栖类。

• 1.1.2多细胞腺体:•鱼类:量少,特化为毒腺、照明器等。

•两栖类:粘液腺(湿润)、浆液腺(毒性)。

幼体及终生水生生活种类单细胞粘液腺为主。

•爬行类:浆液腺分泌有毒物质或外激素。

无单细胞腺•鸟类:仅尾脂腺。

作用是防水、促进钙磷吸收。

但平胸总目、鹦鹉、啄木鸟则无。

•哺乳类:发达,皮脂腺、汗腺、乳腺、味腺。

大象缺乏。

• 1.2角质外骨骼:• 1.2.1角质齿:见于圆口类。

源于角质鳞。

• 1.2.2角质鳞:角质层加厚硬化。

仅见于羊膜类。

• 1.2.2.1爬行类蜥蜴、蛇,连接皮肤肌、肋骨。

响尾蛇的响环。

龟、鳄类,不脱落,属真皮骨板,外有角质盾片、鳞片。

• 1.2.2.2 鸟类胫部、胫下部、足和趾间、蹼表面的鳞片,1.2.2.3哺乳类角质鳞。

• 1.2.3爪、指甲、蹄。

• 1.2.4羽:表皮生发层增殖、角化形成羽轴、羽枝。

•羽的颜色:色素细胞、折光细胞。

• 1.2.5毛:哺乳类特有。

• 1.2.6表皮角。

• 2.真皮衍生物:•鱼类骨质鳞、鳍条,爬行类及少数哺乳类骨板、实角。

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概述

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概述

10.2 循环系统(心脏及动脉系统) 循环系统(心脏及动脉系统)
心脏是脊柱动物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位于围心腔( 心脏是脊柱动物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位于围心腔(或称 心包腔) 心包腔)内,为围心膜(心包)所包被。围心腔内含有少 为围心膜(心包)所包被。 量心包液,可减少摩擦。 量心包液,可减少摩擦。 心脏和血管都由中胚层发生。 心脏和血管都由中胚层发生。心脏起源于胚胎早期发生的 成对的卵黄静脉。此后的变化是心脏分化为静脉窦、心房、 成对的卵黄静脉。此后的变化是心脏分化为静脉窦、心房、 心室和动脉圆锥 4 部分,并继续在各类群动物中分化完善。 部分,并继续在各类群动物中分化完善。
动脉是从心室输送血液到全身 各部的血管( 各部的血管 ( 引血离心脏的血 管 ) 。 动脉管壁厚而富有弹性 , 动脉管壁厚而富有弹性, 一再分支后成为小动脉, 一再分支后成为小动脉 , 最后 分支成为毛细血管。 分支成为毛细血管。 脊椎动物在胚胎时期一般具有 6 对动脉弓 , 各纲动物动脉系 对动脉弓, 统的演变主要是动脉弓的变化, 统的演变主要是动脉弓的变化 , 这种改变是由鳃呼吸进化为肺 呼吸而引起的变化。 呼吸而引起的变化。
后肾
后肾位于体腔后部。 后肾位于体腔后部。
后肾的排泄小管肾口已完 全消失, 全消失 , 前端都形成了肾 小体, 小体 , 各排泄小管通入后 肾导管即输尿管。 肾导管即输尿管 。 后肾导 管是在中肾导管基部伸出 的一对突起, 的一对突起 , 各与一个后 肾相连。 肾相连 。 中肾导管变成输 精管。 精管。 后肾是爬行类以后的动物 的排泄器官。 的排泄器官。
总体上,脊椎动物肾脏的进化趋势是:肾单位的数目由 总体上,脊椎动物肾脏的进化趋势是: 少到多,肾孔由有到无,由体腔联系到血管联系。 少到多,肾孔由有到无,由体腔联系到血管联系。

脊椎动物学-解析版

脊椎动物学-解析版

7
头索动物亚门
进步特征:具有脊索,鳃裂,神经管。
原始特征:无头,无脑,无心脏,原始分节排列的肌节,无集中的


肾脏,排泄与生殖器官无联系,无生殖管道,表皮为单层细胞,无 脊椎骨形成。 特化特征:口笠,触手,缘膜,轮器,内柱,脊索比神经管长。 文昌鱼雌雄异体。生殖腺26对,按体节排列在围鳃腔壁的两侧,并 向腔内突起。 文昌鱼的卵为均黄卵。卵裂:等全裂。 头索动物分类
4.长颈鹿角由皮肤和骨所构成,骨心上的皮肤与身体其他分的皮肤几乎没有差别.现存2种(长颈鹿\霍加 狓 )。
5.表皮角完全由表皮角质层的毛状角质纤维所组成,无骨质成分,为犀科所特有.角的着生位置特殊,在鼻 骨正中,双角种类的两角呈前后排列,前角生于鼻部,后角生长在颔部.现存仅5种
冷知识
33
18.下列动物中,生殖导管的来源与肾管没有关系的是( ) A.圆口类 B.软骨鱼类 C.硬骨鱼类 D.两栖类
枢),小脑发达,中脑有发达的视叶。大脑主要以纹状体为主(古纹状 体),功能以嗅觉为主。顶器仅见于胚胎中,垂体背面有血管囊。肺鱼的 大脑两半球已具有独立的侧脑室。
两栖类:原脑皮,侧脑室已经完全分开,大脑的主要功能任然是嗅觉,小
脑不发达!蛙的迅速动作仅限于跳跃和游泳。
23
爬行类:皮层出现椎体细胞,出现新脑皮,新纹状体,视叶为高级
中枢,蛇类的中脑背面已分化为四叠体
鸟类:上纹状体(学习中枢),嗅觉不发达。 哺乳类:形成沟回(鸭嘴兽没有沟回)单孔类没有胼胝体,有袋类
不发达,古纹状体称为了苍白球,新纹状体形成了尾状核与壳核, 古脑皮称为梨状叶(在鸭嘴兽,犰狳发达),原脑皮形成海马,四 叠体第一次出现!小脑半球第一次出现。
24

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

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

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摘要:目的通过对脊椎动物各纲代表动物的形态解剖和各系统的横向比较来揭示脊椎动物各器官系统的演化途径和规律。

方法以脊椎动物为材料,以解剖学为基础,用比较和实验分析的方法研究现代各类群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异同。

结果脊椎动物的大部分器官和系统在演化过程中越来越发达,但也有一些出现退化。

结论器官和系统不管是进化还是退化都是为了适应其生活习性,是其生活环境选择的结果。

关键词:脊椎动物比较解剖演化规律脊椎动物在动物界中最高等的,现存的大多数动物都属于脊椎动物,这些动物不论在外部形态还是内部结构以及生活方式上都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

从鱼纲到哺乳纲,虽然他们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并不是无章可循的,它们各个器官和系统的演化是遵循一定规律的。

为了找出这些规律并揭示它们之间的进化关系,我选择了脊椎动物各纲的代表动物进行了解剖并将其结构进行横向比较。

1.实验材料和方法1.1实验动物鲫鱼,蟾蜍,家鸽,实验室饲养的小白鼠1.2.观察各个实验动物的外部形态,了解适应其生活习性的结构。

1.3.动物解剖前处理用镊子柄在新鲜鲫鱼的头骨上敲几下将其敲晕,蟾蜍则用双毁髓法将其处死,家鸽用窒息法将其处死,小白鼠用乙醚麻醉致死。

1.4.实验动物的解剖打开各实验动物的腹腔,观察各个系统,重点观察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2.实验结果2.1 消化系统2.1.1 口腔从鱼到哺乳动物,它们的口腔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是其中的一些结构的演化。

2.1.1.1 牙齿牙齿的进化历程是:由同型齿到异型齿;又多出齿到再出齿;由端生齿或侧生齿到槽生齿;有数量多而不恒定到数量少而恒定;有着生部位广泛(上下颌、犁骨、颚骨、副蝶骨)到仅着生于上下颌。

2.1.1.2 舌鱼类有舌,但不能活动只能帮助吞食;无尾两栖类以上舌都能自由伸缩,有的还成为捕食器;鸟类的舌较硬因为上面覆有角化的上皮;哺乳类的舌与其它动物不同的是上面有味蕾,它们是味觉感受器。

第一章 皮肤及其衍生物

第一章  皮肤及其衍生物
主要类别
(一)皮肤的结构(以P67哺乳类皮肤为例)
1、表皮(Epidermis) :由胚胎的外胚层发育而来,为皮肤最
表面的结构,由复层扁平上皮构成。完整的表皮可分4层:
按细胞幼、成、老年和死亡期由深向浅依次为 (1)基底层(生发层)(内含黑色素细胞) (2)棘细胞层 (3)颗粒层 (4)角质层 皮肤厚处之间有透明层
(一)鱼类的皮肤及其衍生物
(一)鱼类的皮肤及其衍生物
1、表皮特点:


无角质层
文昌鱼为单层上皮细胞,其他为多层,可分生
发层和腺层:

生发层(germinal layer):分裂增生

腺层(glandular layer):由多种细胞组成,分
泌黏液、毒液
(一)鱼类的皮肤及其衍生物
2、真皮

由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分2层
骨 板
骨板
真皮衍生物——鱼类鳍条
鱼类皮肤衍生物——鳞片 变化的趋势


文昌鱼:无皮肤衍生物
现存圆口类无鳞,但其祖先有硬甲;


软骨鱼类——楯鳞(表皮和真皮衍生物)
软骨硬鳞类和全骨类——硬鳞(真皮衍生物) 真骨鱼类——骨鳞:圆鳞或栉鳞(真皮衍生物)
(二)两栖类的皮肤及其衍生物
1. 皮肤

两栖类真皮衍生物——色素细胞



黑色素细胞 虹色细胞 黄色素细胞
(三)爬行类皮肤及衍生物
1.爬行类表皮: 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生发层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外层 细胞逐渐角质化,在表皮最外层形成很厚的角质层 (角质蛋白极难溶解,因此表皮防水、干燥 、耐磨)
2.爬行类表皮衍生物:

蜥蜴的角质鳞片由表皮细胞角质化形成; 龟的盾片由表皮细胞角质化形成的; 趾端的爪由角质层演化而来; 某些蜥蜴的大腿的基部表皮衍生为股腺

第四章 体腔

第四章  体腔
横膈分隔胸腔和腹腔 )
三、系膜

系膜:在消化道的背腹面各形成一条双层的薄膜。


背面一条称背系膜;
腹面的一条称腹系膜,腹系膜因两侧体腔在腹部 打通而大部分退化。 背系膜由于包围着各种不同内脏器官,其悬系的 系膜因而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肠系膜、胃肝系 膜、精巢系膜、卵巢系膜等,它们能使各器官稳 固在一定位置的体壁上。
二、体腔演化

体腔可分为心包腔(也称围心腔)、胸膜腔和腹膜腔; 从体腔形成的时间上看,心包腔、胸膜腔出现的时间较早, 腹膜腔的形成要稍晚一些

鱼类—两栖类:围心腔1和胸腹腔1 (中间有横隔膜相隔 ); 鸟类:围心腔1、胸腔2、腹腔1(结缔组织的斜隔分隔胸腔和 腹腔)

哺乳类:围心腔1、胸腔2、腹腔1(包括盆腔) (肌肉质的


脊椎动物的内脏各器官皆位于体腔中,
并借系膜悬挂或固定在体壁上。

接下来将对内脏接,形成体壁的一层衬里。 腹膜脏层:腔的内壁层包围内脏各器官。
*浆膜层:包围消化道外的腹膜脏层。

脊椎动物中,低等脊椎动物如鱼类仅有一个体腔,而高等脊椎
动物的体腔又分隔为胸腔、腹腔等
脊椎动物躯干部横切面模式图
1.皮肤 2.轴上肌 3.背主动脉 4.轴下肌 5.腹腔 6.腹膜脏层 7.腹膜壁层 8.椎骨 9.脊索 10.背肋 11.肾脏 12.生殖腺
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 课件
梁英
第四章 体腔、系膜和内脏
目 的 要 求
1、了解脊椎动物体腔的发生 2、了解脊椎动物体腔的演化 3、了解脊椎动物的系膜 包括背
系膜和腹系膜。
第四章 体腔、系膜和内脏
主要内容
一、体腔的发生 二、体腔的演化 三、系膜

同源器官和胚胎学证据辨析

同源器官和胚胎学证据辨析

同源器官和胚胎学证据辨析同源器官是随着比较解剖学的确立而提出的最重要概念之一。

为了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一基本概念,作者从多个角度对同源器官进行了较为全面地分析和探讨,同时提出把同源器官引入植物学是值得商讨的。

比较解剖学的发展与同源器官的提出同源器官比较解剖学通常即指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它是比较、分析研究现代各类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以确定它们彼此之间的亲缘关系,从而揭示动物进化的途径与规律的学科,它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早在公元前,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就根据动物躯体构造的差异对动物进行了分类,他被认为是动物比较解剖学的先驱。

许多年以后,法国解剖学家裴隆在解剖了200多种鸟类以后,于1555年在巴黎发表了《鸟类史述》,首次将人体骨骼与鸟体骨骼进行了比较,因此他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比较解剖学研究者。

1623年,英国的培根爵士第一个提出比较解剖学这一名词,但他所指的只是同一物种甚至是同一个体内不同部分的比较,与现代比较解剖学的意义显然不同。

从现代意义来做比较解剖的是帅佛令诺,他于1645年发表的《狄莫克利氏动物解剖学》中记述了鱼、鸟、兽等体形解剖,并配有这些动物内脏木刻粗图,虽然图解简陋,但实际上进入了脊椎动物比较解剖的领域·法国生物学家居维叶在比较研究了不同物分为椎动物、软体动物、分节动物和放射动物四大类,并于1801-1805年出版了《比较解剖学教程》,从而定了比较解剖学这门学科.他被称为比较解剖学之父(或创始人)。

与居维叶同时代的另一位法国生物学家圣提·雷尔在多方面研究了脊椎动物特别是脊椎动物解剖构造后,先后提出了“部分相关原则”和“器官相似原则”,他所说的相似即A nalogies,在希腊文中是相似,该词现在的意义却是同功,他取鸟翼和人的上肢为例,实际意义是现代术语的同源。

把同功和同源两词清楚地分开的是居维叶的学生英国学者奥温,在他所著的《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与‘homology”生理》1866年的序言里提出‘analogy”希腊文原义为相似,才是同义,依圣提·雷尔的词义应为‘hom ology”(同源)而井“anal2o gy”(同功)。

脊椎动物总结.

脊椎动物总结.

脊椎动物总结第一节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一、皮肤皮肤包被在整个动物体的表面。

(一)结构:为多层细胞,包括表皮与真皮两部分。

表皮复层上皮,来源于外胚层。

真皮致密结缔,来源于中胚层。

有血管、神经、感受器、色素细胞及皮肤腺。

(二)机能:多样1. 保护作用:避免损伤,防水蒸发,防御理化刺激,防止微生物侵袭。

2. 感觉机能:感受冷、热、痛、触、压等刺激。

3. 分泌、调节体温、排泄。

4. 贮藏养料、呼吸、运动等多种功能。

(三)皮肤的衍生物皮肤腺:粘液腺、皮脂腺、汗腺、乳腺、臭腺等:角质鳞、羽、毛、喙、爪、蹄、指甲、角等。

骨质外骨骼:骨质鳞片、骨质鳍条、爬行类的骨板、鹿角等。

皮肤衍生物表皮和真皮共(四)各个类群:1. 化石无颌类(甲胄鱼类):身体包被大块的骨甲。

2. 现代无颌类(圆口类):皮肤裸露无鳞。

富含单细胞粘液腺,泌粘液,使身体粘滑。

皮肤衍生物:口漏斗和舌的角质齿。

3. 鱼类:水生特征:富粘液腺。

表皮富含单细胞粘液腺,分泌粘液润滑身体,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

真皮较薄,与肌肉紧密相接。

内有色素细胞。

皮肤衍生物粘液腺、色素细胞和鳞片:盾鳞、硬鳞、骨鳞(圆鳞+栉鳞)。

4. 两栖类:水陆过渡特征:皮肤裸露。

表皮:轻微角质化,防止水分蒸发。

开始出现蜕皮现象。

真皮:较薄,有大量多细胞粘液腺,保持皮肤湿润。

皮下淋巴间隙发达。

5. 爬行类:真正陆生特征:皮肤干燥,缺乏腺体。

表皮:角质层厚,具角质鳞,防止水分蒸发;蜕皮更明显。

指(趾)端具爪。

真皮:较薄,少数种类具真皮骨板。

6. 鸟类适应飞翔特征:薄、松、软、干。

表、真皮:均薄而柔软。

除尾脂腺外,无其它皮肤腺,皮肤干燥。

表皮衍生物羽、角质鳞、喙鞘、距、爪以及尾脂腺等,无真皮衍生物。

7. 哺乳动物适应陆生:厚而坚韧,皮肤腺异常发达。

真皮非常发达,皮下脂肪厚。

表皮角质衍生物毛、爪、蹄、指甲、角质鳞、洞角等。

多细胞皮肤腺异常发达:皮脂腺、汗腺、乳腺、臭腺。

二、骨骼系统内骨骼为活物质,分为软骨和硬骨。

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pptx

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pptx
四、比较各个系统:横向的比较 一)皮肤及其衍生物 1. 皮肤结构:表皮——外胚层 真皮——中胚层 皮下组织——中胚层 衍生物:表皮:所有腺体,所有角质外骨骼 真皮:鱼类骨质鳞片,鳍条,骨板 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盾鳞
2. 比较:文昌鱼:为单层柱状上皮,内有单细胞腺和感觉细胞,外有一层表皮分泌的角质 层。真皮由胶状结缔组织组成。 圆口类:表皮由多层上皮细胞组成,最表层的细胞也是具有核的活细胞,细胞间有 单细胞腺。真皮为有规则排列的结缔组织,内含胶元纤维和弹性纤维 脊椎动物:多层表皮和真皮 水生腺体为单细胞(极少数多细胞腺体) 两栖类和陆生的腺体为多细胞 鱼类:表皮和真皮都为多层细胞组成,以单细胞腺体为主,包含少数多细胞腺,腺 体多为黏液腺。
内鼻孔出现、双枕髁、鳃弓的演变和退化 上颌骨与脑颅愈合,上颌的方骨与下颌的关节骨连接为自接型 爬行类:完整的次生腭(鳄类)将口腔与鼻腔分开,使内鼻孔后移 耳柱骨、自接型、高颅型、单枕髁
颞窝出现(鳄类完整双颞窝,鸟类双颞窝) 鸟类:高度愈合、双颞窝(与眼窝合)、耳柱骨、自接型、高颅型、单枕髁 哺乳类:合颞窝(与眼窝合)、直接型、高颅型、双枕髁
二、原索动物: 1. 尾索动物:退行性变态,在几小时至 1 天的时间内 : 海鞘的变化:自由游泳——固着 尾部脊索——消失,尾被吸收 背神经管——实心神经节 咽鳃裂——数目增加 雌雄同体、开管式循环
2. 头索动物:名称的由来; 其结构的进步性、原始性和特化性;
三、脊椎动物胚胎发育和各胚层的分化(对照教材图示自己看,重点) 文昌鱼的发育:囊胚-原肠胚-神经胚 三胚层的出现 中胚层形成的问题(不同动物的形成方式) 中胚层的分化、其他胚层的分化
脊椎动物各系统的比较
一、脊索动物三大特征: 1. 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关系; 2. 进化的几个大事件,即几大里程碑; 3. 动物总数和各纲动物数量; 4. 脊索动物的进化过程: 棘皮动物—原始无头类——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 ——原始有头类——原始无颌类 ——原始有颌类——水生的鱼类 ——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两栖类 ——空中和陆地生活的鸟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椎动物各系统的比较一、脊索动物三大特征:1.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关系;2.进化的几个大事件,即几大里程碑;3.动物总数和各纲动物数量;4.脊索动物的进化过程:棘皮动物—原始无头类——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原始有头类——原始无颌类——原始有颌类——水生的鱼类——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两栖类——空中和陆地生活的鸟兽二、原索动物:1.尾索动物:退行性变态,在几小时至1天的时间内:海鞘的变化:自由游泳——固着尾部脊索——消失,尾被吸收背神经管——实心神经节咽鳃裂——数目增加雌雄同体、开管式循环2.头索动物:名称的由来;其结构的进步性、原始性和特化性;三、脊椎动物胚胎发育和各胚层的分化(对照教材图示自己看,重点)文昌鱼的发育:囊胚-原肠胚-神经胚三胚层的出现中胚层形成的问题(不同动物的形成方式)中胚层的分化、其他胚层的分化四、比较各个系统:横向的比较一)皮肤及其衍生物1.皮肤结构:表皮——外胚层真皮——中胚层皮下组织——中胚层衍生物:表皮:所有腺体,所有角质外骨骼真皮:鱼类骨质鳞片,鳍条,骨板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盾鳞2.比较:文昌鱼:为单层柱状上皮,内有单细胞腺和感觉细胞,外有一层表皮分泌的角质层。

真皮由胶状结缔组织组成。

圆口类:表皮由多层上皮细胞组成,最表层的细胞也是具有核的活细胞,细胞间有单细胞腺。

真皮为有规则排列的结缔组织,内含胶元纤维和弹性纤维脊椎动物:多层表皮和真皮水生腺体为单细胞(极少数多细胞腺体)两栖类和陆生的腺体为多细胞鱼类:表皮和真皮都为多层细胞组成,以单细胞腺体为主,包含少数多细胞腺,腺体多为黏液腺。

衍生物为四种类型鳞片:盾鳞(来源于表皮和真皮)、硬鳞(源于真皮)、骨鳞(圆鳞和栉鳞,源于真皮)进化方向:盾鳞——硬鳞——圆鳞——栉鳞薄——轻——灵活——减少水的阻力和形成小的水湍流两栖类:皮肤裸露,角质层薄并有活细胞。

真皮厚而致密,内有大量多细胞黏液腺,部分还具有毒腺。

表皮和真皮中有成层的色素细胞。

皮下层有大的淋巴间隙和丰富的毛细血管网。

爬行类:皮肤干燥,几乎无腺体(股腺),表皮明显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有了特化的角质鳞;蜕皮现象明显,表皮衍生物出现了爪。

真皮较薄,有些种类还有真皮骨板。

真皮富有色素细胞(变色龙的植物性神经控制)鸟类:皮薄而柔软,有羽的地方,角质层很薄;在无羽的腿、脚部有角质鳞,鸟类的皮肤衍生物主要为羽。

真皮薄,没有真皮衍生物,只具尾脂腺。

哺乳类:皮肤厚而坚韧,真皮非常发达,皮下组织也很发达。

毛为哺乳动物所特有,为表皮衍生物。

另外还有爪、蹄、甲、角等表皮衍生物。

皮肤腺非常发达,来源于表皮的生长层,多细胞腺,包括皮脂腺、汗腺、乳腺和臭腺。

鹿角是真皮衍生物。

穿山甲——角质鳞片,犰狳——骨质板。

3.变化趋势:表皮由单层细胞(文昌鱼)到多层细胞(圆口类以上);由不角质化(圆口类、鱼类)经过轻微角质化(两栖类)过渡到高度角质化。

真皮是由薄(无羊膜类)到厚(羊膜类,鸟类除外)。

腺体的变化是由单细胞腺到多细胞腺。

二)骨骼系统:软骨和硬骨的概念并在切片上分别。

脊柱和脊椎骨的区别骨骼的产生——中胚层间充质脊柱和脊索的区别脊椎动物骨骼系统:中轴骨——附肢骨——(带骨)脊椎骨的结构和产生的顺序:椎弓————脉弓————椎体七鳃鳗鲟鱼、肺鱼其他脊椎动物椎体形状的比较:双凹型椎体(鱼类、有尾两栖类、少数爬行类)前凹型椎体(多数无尾类、多数爬行类、和鸟类的第一颈椎)后凹型椎体(多数蝾螈和一部分无尾类)马鞍型椎体(鸟类颈椎)双平型椎体(哺乳类)脊柱的比较:圆口类——脊索和椎弓鱼类——脊柱(躯干椎、尾椎),脊索退化软骨变为硬骨、肋骨两栖类——颈椎1、躯干椎、荐椎1、尾椎胸骨、无肋骨爬行类——颈椎(环椎和枢椎)、胸椎、腰椎、荐椎2、尾椎胸骨(蛇无)、肋骨、胸廓鸟类——颈椎(数量多)、胸椎、综荐骨、尾综骨胸骨、肋骨(全为硬骨)、胸廓哺乳类——颈椎7、胸椎、腰椎、荐椎、尾椎;胸骨、肋骨、胸廓肋骨的比较:硬骨鱼的肋骨为单头式。

现代两栖类的肋骨退化,有尾两栖类的肋骨为双头式。

爬行类的颈、胸、腰椎皆具肋骨,颈肋为双头式,胸肋为单头式。

鸟类的5个区域都有肋骨,双头式,椎肋段和胸肋段全为硬骨。

哺乳类的椎肋为硬骨,胸肋为软骨;有真肋、假肋和浮肋之分胸骨的比较:鱼类没有胸骨,两栖类开始出现,其胸骨和脊柱不相连。

羊膜类全有胸骨(蛇除外),且很发达鸟类的胸骨特别发达,绝大多数具发达的龙骨突起胸廓的比较:胸廓是由胸椎、肋骨和胸骨借关节和韧带连接而成,除具保护心、肺外,可改变容积以影响肺呼吸。

胸廓自爬行纲出现。

头骨的比较:软颅七鳃鳗——脑底的软骨板——软骨鱼的软骨脑颅——硬骨鱼的骨化脑颅咽颅——七对:颌弓1、舌弓1、5对鳃弓,舌颌骨连接软颅与颌骨为舌接型软骨鱼类:软骨终生,软颅顶部不封顶、双枕髁硬骨鱼类:骨化,封顶(出现鼻骨、额骨、顶骨);前颌骨、上颌骨、齿骨和隅骨为新的颌骨,骨化的舌颌骨连接脑颅与颌骨、单枕髁两栖类:头骨简化,轻便,骨化的舌颌骨进入中耳为耳柱骨内鼻孔出现、双枕髁、鳃弓的演变和退化上颌骨与脑颅愈合,上颌的方骨与下颌的关节骨连接为自接型爬行类:完整的次生腭(鳄类)将口腔与鼻腔分开,使内鼻孔后移耳柱骨、自接型、高颅型、单枕髁颞窝出现(鳄类完整双颞窝,鸟类双颞窝)鸟类:高度愈合、双颞窝(与眼窝合)、耳柱骨、自接型、高颅型、单枕髁哺乳类:合颞窝(与眼窝合)、直接型、高颅型、双枕髁完整的次生腭将口腔与鼻腔分开,内鼻孔后移三块听小骨(与舌颌骨、方骨、关节骨同源)、中耳的鼓骨与原来下颌骨中的隅骨同源颧弓、下颌仅由齿骨形成带骨的比较:将鳍骨或附肢骨悬挂至中轴骨上的骨骼肩带:一般不与头骨和脊柱相连,主要骨块为肩胛骨、锁骨、乌喙骨软骨鱼类:软骨棒硬骨鱼类:肩带与头骨愈合四足类:肩带不与头骨和脊柱相连,乌喙骨在哺乳类退化锁骨的变化与运动方式的关系腰带:四足类三块:髂骨、坐骨、耻骨因是承重的功能,结构稳定并永远与脊柱相连四肢骨:鳍:奇鳍可以维持身体平衡,帮助游泳;尾鳍可以控制游泳方向,推动身体前进;偶鳍则主要是维持身体平衡和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则主要靠躯体和尾的摆动。

鱼类的尾鳍包括原尾、歪尾和正尾3种偶鳍有3种基本类型:肉鳍(总鳍鱼)、鳍褶鳍(如软骨鱼)和棘鳍(辐鳍,见于硬骨鱼类)鱼鳍由鳍条支持,有鳍棘(真棘和假棘)和软鳍条(分为分支鳍条和不分支鳍条)陆生的模式两栖类愈合简化,从爬行类开始为典型的五指(趾)型四肢鸟类的跗间关节哺乳类:四肢的扭转对运动的适应,注意膝关节和肘关节的方向三)肌肉系统:中胚层的体节、侧板的体壁中胚层和脏壁中胚层产生肌肉肌肉与神经之间的关系很重要中胚层的体节和侧板的体壁中胚层:轴上肌、轴下肌、膈肌、附肢肌(由脊神经支配)眼肌(由脑神经III、IV、VI支配)脏壁中胚层:与取食有关的肌肉、表情肌、心肌、内脏平滑肌(由脑神经V、VII、IX、X、XI及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四)体腔和系膜:(真)体腔的发生——侧板内的空腔,由中胚层围成(与无脊椎动物比较)体腔的分化:鱼类—两栖类:围心腔1和胸腹腔1鸟类:围心腔1、胸腔2、腹腔1(结缔组织的斜隔分隔胸腔和腹腔)哺乳类:围心腔1、胸腔2、腹腔1(包括盆腔)肌肉质的横膈分隔胸腔和腹腔腹膜(单层,一层上皮细胞):体腔内侧—腹膜壁层,内脏外侧—腹膜脏层,系膜:在体腔的背腹位置,为两层的腹膜背系膜,腹系膜(因两侧体腔在腹部打通而大部分退化)五)消化系统:消化管道两端(口前端和直肠末端)为外胚层内陷形成,消化管道的最内层即粘膜为内胚层形成,管道的其余部分为中胚层形成。

1.牙齿:与盾鳞同源,由外、中胚层形成软骨鱼类:牙硬骨鱼类:牙、鲤形目的咽喉齿两栖类:牙,有锄骨齿,蟾蜍无齿爬行类:牙,有翼骨齿和腭骨齿,鳄类具大小不同的槽生齿,在上下颌鸟类:无齿哺乳类:仅上下颌具齿,异型(门齿、犬齿、前臼齿、臼齿)、槽生齿再出齿,哺乳类齿式,食肉目的裂齿进化趋势:多出—再出,量多—少而恒定,同型—异型,广泛着生—上下颌侧生、端生—槽生2.舌: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的舌为肌肉质,可动鸟类的蜂鸟和啄木鸟的舌可伸出3.唾液腺:水生动物无唾液腺哺乳类唾液腺含淀粉酶其他动物的唾液仅湿润食物4.咽:陆生动物的内鼻孔出现,食物和空气的通道及相互关系两栖类—口咽腔交叉鳄类和哺乳类—出现次生腭(硬腭),内鼻孔后移,咽交叉哺乳类—出现肌肉质软腭,内鼻孔进一步后移,会厌软骨5,食道:爬行类开始食道与胃分化明显,食道延长鸟类的食道中部有嗉囊6,胃:从爬行类的胃分化明显鸟类:腺胃和肌胃哺乳类:偶蹄目的反刍类,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分泌胃液)7,肠:进化趋势:增加分化程度,增加消化吸收面积,与食性的结合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鸟类)、回肠,大肠—盲肠(爬行类)、结肠(哺乳类)、直肠七鳃鳗的盲沟,软骨鱼的螺旋瓣肠,硬骨鱼的幽门盲囊高等动物的小肠皱襞和小肠绒毛根据牙齿的形状、肠的长短判断其食性8,泄殖腔与泄殖窦、泄殖孔、肛门具有泄殖腔:软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单孔类具有泄殖窦、泄殖孔、肛门:圆口类、硬骨鱼类、哺乳类(哺乳类的灵长类和一些啮齿类具有阴道)六)原肠衍生物:(内胚层的衍生物)消化道(两端除外),耳咽管、中耳腔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扁桃体、后鳃体鳔或肺,肝、胰、胆囊,卵黄囊、尿囊七)呼吸系统:内胚层产生,包括呼吸器官如鳔、肺和呼吸道等。

水生脊椎动物主要以鳃进行呼吸,而陆生种类则主要以以肺进行呼吸,一般认为肺是由古代总鳍鱼的鳔演变而来。

肺与鳔具有相同的起源,两者全是由原肠管突出的盲囊所形成。

共同的特征:1.具有将组织或机体与外部环境隔开的湿润薄膜,且薄膜面积很大;2.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3.动静脉血管血液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含量与一般情况相反脊椎动物由水上陆,呼吸器官进化的方面:1.呼吸方式;2.肺的吸氧面积;3.呼吸的机械装备;4.呼吸道趋于专化。

1)由鳃呼吸演变为肺呼吸:鱼类:以鳃进行呼吸。

软骨鱼类鳃有发达的鳃间隔,鳃裂直接通体表或具膜质鳃盖。

硬骨鱼类鳃间隔退化,鳃裂不直接通体外,有鳃盖保护。

有多种类型的辅助呼吸方式两栖类:幼体用鳃呼吸,成体行肺和皮肤呼吸。

肺囊状,分隔简单。

行咽式呼吸,皮肤辅助。

爬行类:完全肺呼吸,囊状肺,分隔复杂,呈海绵状,具有胸廓,胸式呼吸。

鸟类:肺特殊,内部由各级支气管组成,形成细支气管树。

具有特殊的气囊系统可进行双重呼吸。

哺乳类:肺由导管部、呼吸部和肺间质三部分构成,微支气管末端形成肺泡。

具有膈肌,呼吸运动更加完善。

腹式呼吸或胸式呼吸。

2).肺吸氧面积逐渐扩大有尾两栖类的肺构造极为简单,只是一对薄壁的囊状物,主要通过皮肤和外鳃进行气体交换。

无尾两栖类的肺呈蜂窝状,皮肤呼吸仍占有重要地位。

爬行类的肺虽然和两栖类一样为囊状,但有复杂的间隔把内腔分隔成蜂窝状的小室,没有皮肤呼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