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全部万能模板.doc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教学教案模板3篇

高中生物教学教案模板3篇

高中生物教学教案模板3篇高中生物教学教案模板篇11.教学内容处于生活状态下的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并利用这些物质和能量维持自身的各项生命活动,进行新陈代谢。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细胞内部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都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

因此引导学生掌握酶的概念和本质,理解酶在代谢中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非常重要。

另外,学生已具备做科学的能力,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科学地思考,积极动手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十分有益,因此本节课初步引入对照实验和控制变量。

2.教学对象分析学生通过初三、高一阶段化学的学习,对于纯化学反应已熟悉,但是对于细胞内部的化学反应及生物催化剂──酶的认识有限。

工业制氨的化学反应是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下进行的,细胞内部却是常温常压温和状态,而细胞代谢包括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的进行应该有生物催化剂──酶的参与,才能使高效有序的进行,因此引入对酶相关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探讨活细胞内酶的本质和作用、探究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

2.能力目标①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②在问题探讨,有关实验设计,资料分析等问题讨论中,培养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查阅资料、共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通过回顾科学家对酶本质的探索历史,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②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鼓励评价法、比较说明法、卡通图片法,2.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设计实验表格四、教学流程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精心设问,步步深入(5分钟)[新课导入]已近中午了,大家的肚子一定饿了。

为什么肚子会饿呢?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呢?[问题探讨]图示1783年,斯帕兰扎尼“鹰与笼子”的实验,探讨相关问题及实验的巧妙之处。

高中生物教案3篇范文模板

高中生物教案3篇范文模板

高中生物教案3篇范文模板
一、实验教学教案
主题:观察细胞的构造
目标: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材料:显微镜、玻璃片、载玻片、染色液、玫瑰红染色液、细胞玻璃片。

步骤:
1. 将玻璃片涂上一滴玫瑰红染色液,放置细胞玻璃片上。

2. 取一小块新鲜洋葱,用刀片切成薄片,将细胞放置载玻片上。

3. 将载玻片放置显微镜下,调整镜头直至清晰。

4. 观察细胞的各个部分,了解细胞核、质膜、细胞质等结构。

5. 让学生描述细胞的结构,并与教师交流讨论。

评估:观察学生是否能正确描述细胞的结构,并能口头解释细胞的基本功能。

二、讨论教学教案
主题:进化论与自然选择
目标:通过学习进化论和自然选择,理解生物种群如何适应环境。

步骤:
1. 讲解进化论的基本概念和科学依据。

2. 分组讨论自然选择的原理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3. 展示适应与不适应环境的生物种群。

4. 让学生讨论生物进化的机制,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评估:观察学生讨论中的表现和观点,能否理解自然选择对生物种群的影响。

三、实地考察教学教案
主题: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
目标:通过实地考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步骤:
1. 带领学生前往当地的湿地或森林等生态系统。

2. 观察并记录不同生物种群的分布和数量。

3. 分组探讨不同生物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4. 整理观察数据,撰写实地考察报告。

评估:评估学生撰写的报告内容是否能明确表达各生物种群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影响。

高中生物课教学设计模板优秀9篇

高中生物课教学设计模板优秀9篇

高中生物课教学设计模板优秀9篇高中生物课教学设计模板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观点。

2、能力目标:休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的热爱情。

二、教学重点: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观点。

三、教学难点:休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步骤(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每天我们都行色匆匆,你是否低头注意过你脚下的蚂蚁窝?也许在你家的附近就有很多。

你有没有发现,蚂蚁经常成群结队地忙忙碌碌?若是你扔一粒饭到它们的洞口,只要有一只蚂蚁发现,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会聚集一大群,一下就能把饭粒搬回家。

哪怕是一块大面包,它们也能很快解决。

它们就像一个大家庭,团结一致,努力工作。

同学们,你觉得神奇吗?它们与我们多像,但它们能和我们一样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二)作家作品简介刘易斯•托马斯,194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癌症纪念中心斯隆一凯特林癌症研究所所长,并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三)整体感知,明确本文写作思路明确:第一部分(第1至3段):从一个事例切入,即医学家举行年会,把其与生物界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自己的论点,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有共通之处。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指出动物过着两种生活,即是个体的存在,又是集体的存在,也就是说,动物过着个体的和社会的两种生活。

第三部分(第11至13段):指出人类与生物界的相通之处——人类也要有社会的生活。

(四)合作探究1、第一段作者开篇是怎样描绘医学家举行年会的?为什么这样描绘呢?明确:他们“急匆匆来回乱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信息”,“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模板(共5篇)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模板(共5篇)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模板(共5篇)第1篇:高中生物教学论文高中生物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学设计1 内容地位本节为(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遗传与进化》第4章第5节的内容。

以遗传病的病理、危害、诊断和预防为线索,主要讲述人类遗传病常识性知识与基因的分离定律、染色体变异、“伴性遗传”等相关内容联系密切。

本节活动较多:一个边做边学,一个积极思维,一个知识海洋,一个尝试调查人类的遗传病,一个拓展视野。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类的许多疾病受遗传物质控制,能在上下代之间传递,而且多数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只能采取各种监测、预防措施,因此法律禁止近亲结婚,在婚前进行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此部分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指导他们科学的认识遗传病,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

①概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②举例说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遗传病;③说出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方法。

2.2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染色体剪贴配对操作理解先天智力障碍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②通过苯丙氨酸耐量试验,理解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危害性和婚前检查的重要性。

在进行遗传调查和实验活动中,善于从自已亲身经历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和进行自主性探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培养勇于创新与合作的科学精神。

2.4 重点难点。

①重点: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以及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②难点: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2.5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①教学方法:调查法、辩论法、讨论学习法、赏识性评价;②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

3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第一小节):引言教师活动(第一小节):①最近甲型H1N1流感已经传染到多个国家,演变成全世界大流行;②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药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类传染性疾病已得到控制,而人的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在数量、结构或功能上发生改变,使由此发育成的个体患先天性遗传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却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高中生物教案精选模板7篇

高中生物教案精选模板7篇

高中生物教案精选模板7篇高中生物教案精选篇1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水分代谢”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成分、结构及植物根、茎、叶结构等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为今后学习“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植物细胞的吸胀吸水;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理解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3)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动手、类比综合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渗透吸水的原理教学难点: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主要区别,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二、教法设计:1、探究教学法:它由四个环节组成:(1)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3)设计实验或演示其它教学媒体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4)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2、直观教学法:通过实验、图片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通过设疑引入,为讲边演示实验和动画,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推理及综合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事实会不会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这样,我们可以把细胞放在外界溶液中,亲自观察一下,看看结果如何。

成熟植物细胞一、用课件动画显示质壁分离过程。

问:刚才看到了什么现象?(原生质层收缩于细胞壁分离开)问:这种想象叫质壁分离。

这里得“质”指的是细胞质吗?(原生质层)问:在质壁分离过程中,液泡有什么变化?细胞液有什么变化?(液泡变小,细胞液减少,颜色加深)问:细胞液减少,颜色加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水分减少,浓度增加造成的)问:细胞为什么会失水?(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问:发生质壁分离以后,在细胞质和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中是空的吗?有什么物质?问:要是把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发生什么情况呢?用课件动画显示质壁分离复原过程。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汇总六篇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汇总六篇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汇总六篇高中生物教案模板汇总六篇高中生物教案篇1 复习重点:1、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2、人口增长对生物圈的影响3、严峻的环境问题4、人类开展和生物圈的关系5、保护生物圈的对策和方法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练习教学仪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重点知识归纳1、人口增长过快:地球上人口的承载才能大约是80亿。

2、和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问题主要有:酸雨、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增强、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土壤污染。

3、酸雨:形成原因:工业消费中燃烧煤和石油等会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它们在空气中被氧化,进而形成硫酸和硝酸,随降雨落到地面。

范围:pH小于5.6的雨水。

危害:刺激人眼和呼吸道,影响农作物生长,影响鱼类和水生生物生长,腐蚀建筑物、雕塑等。

4、臭氧层破坏:臭氧层具有吸收紫外线的才能,破坏后,紫外线直接照射地球,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加,也可能对人眼造成伤害。

5、温室效应: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能阻挡从地球外表辐射到宇宙空间的热量,从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的现象。

(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却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有利的)6、水污染:指污染物排入水体,使水和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其中生物的组成发生变化,降低水体使用价值。

污染物有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和生活废水。

7、噪声污染:种类有交通噪声、工厂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和家庭生活噪声。

8、土壤污染:大量施用农药污染了土壤。

9、垃圾处理的方法:燃烧、填埋、堆肥。

10、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不可回收垃圾(果皮、菜叶、剩饭菜)和危险有害垃圾(废电池、废灯管、过期药品)二、重点习题讲解1、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以下名词与环境污染有关的是①酸雨②臭氧空洞③白色污染④温室效应⑤赤潮⑥潮汐⑦噪声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⑥⑦C.①②③④⑤⑦D.①②③④⑦分析^p :和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问题主要有:酸雨、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增强、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万能模板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万能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和技能。

2. 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实验指导书等。

- 准备相关教学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 带好实验器材、笔记本、笔等。

- 预习相关知识点,做好课堂笔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引入新课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回顾相关知识点。

2. 课堂讲授- 按照教学重难点,详细讲解知识点。

- 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 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3. 实验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 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 强调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4. 讨论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各自观点。

- 教师引导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 总结讨论结果,归纳总结知识点。

5.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巩固记忆。

- 强调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6. 作业布置-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 作业类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报告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度、实验操作能力、讨论交流能力等。

2.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 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 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2. 教学改进:- 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生物详细教案模板(7篇)

高中生物详细教案模板(7篇)

高中生物详细教案模板(7篇)高中生物详细教案模板(7篇)通过高中生物的学习可以知道,生物学的原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来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详细教案模板(7篇),欢迎大家阅读转发!高中生物详细教案【篇1】【课标要求】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考向瞭望】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过程特点及相互关系。

【知识梳理】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概念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

2、循环:无机环境生物群落。

3、范围:生物圈。

(二)特点:1、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具有循环性。

二、实例——碳循环(一)无机环境中存在的形式:二氧化碳和碳酸盐。

(二)生物群落中主要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三)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如图)1、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而实现的。

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靠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3、大气中CO2的来源有三个: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二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4、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生产者和分解者5、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四)特点:具全球性,可反复利用。

[(五)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1、温室效应的形成:CO2与悬浮粒子是决定地球温度及气候的关键因素。

CO2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

当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时,使地球变暖,这种热能又以红外线的形式向太空辐射,再次被CO2吸收,从而使大气层成为地面的保温层,起到保温作用。

2、大气中CO2含量持续增加的原因:(1)工厂、汽车、轮船等对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倾放大量的CO2。

(2)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50篇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50篇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50篇
主题: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教学对象:高中生物学生
教学目标:
1. 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3. 学会设计实验来研究植物生长
教学内容:
1. 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2. 影响植物生长的内外因素
3.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介绍植物生长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概念讲解:讲解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包括光合作用、无性繁殖等。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并列出一个实验设计方案。

4.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

5. 数据分析:带领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6. 总结与讨论: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讨论植物生长的实际应用。

教学资源:
1. 视频或图片资料
2. 实验器材和植物样本
课堂评价:
1. 学生在讨论和实验中的表现
2. 学生对植物生长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实验报告的撰写和展示情况
教学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如何
3. 如何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植物生长的理解
希望以上示例对您有帮助,如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8篇)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8篇)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8篇)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精选8篇)。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

2、简述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能力方面:进行与社会老龄化相关的问题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⑴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

⑵细胞凋亡的含义。

2、教学难点:细胞凋亡的含义及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法五、教学程序:[问题探讨]1、人体衰老表现出哪些特征?2、老年人体内有没有幼嫩的细胞?3、年轻人体内有没有衰老的细胞?4、人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什么关系?教师总结: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关,但二者又不能划等号。

⑴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都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现象。

从总体看,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⑵对单细胞生物体来说,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⑶对多细胞生物来说,细胞的衰老或死亡不等于个体的衰老或死亡,如幼年个体中每天都有细胞衰老、死亡。

个体的衰老不等于细胞的衰老,如老年个体中每天也有新细胞产生。

那么细胞衰老有何特征呢?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学生阅读教材P122相关内容)教师总结:一大:细胞核变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衰老细胞的特征一小:细胞内水分减少,萎缩变小,代谢速率减慢。

一多:细胞内色素逐渐积累、增多两低:膜的物质运输功能降低,有些酶的活性隆低。

[资料搜集和分析]社会老龄化的相关问题,叫同学们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投影展示出来,结合教材P123讨论题讨论分析之。

生物体内的绝大多数细胞,都要经过未分化、分化,衰老和死亡这几个阶段。

可见,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也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

细胞死亡有两种形式:1、细胞坏死,它是由某些外界因素造成细胞急速死亡,是一种被动性死亡;2、细胞凋亡,这是一种特定基础控制的主动性死亡。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精选6篇)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精选6篇)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精选6篇)高中生物教案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的教学思路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提出实验假设,让学生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的特点。

(3)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1)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2)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观点。

(2)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3)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辩证的科学观。

四、教学重点1.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难点1.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分析,如何体现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2.生物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让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其中蛋白质部分是个重点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节提到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以后学到载体蛋白、酶等知识都与蛋白质紧密相关。

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从分子水平理解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举足轻重,同时也为学好必修2基因表达部分打基础。

蛋白质这一节内容分为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三部分。

我们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这一节,其中第一课时完成氨基酸的结构及其种类以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剩下内容的教学同时通过练习加强巩固。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子目标来完成。

1、知识目标: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

2、能力目标:(1)通过氨基酸结构通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2)通过探讨氨基酸的缩合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氨基酸结构比拼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以及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四、学情分析及教法设计生物必修1面向的是高一学生。

他们学习化学才一年多的时间,有机化学的知识比较肤浅,没有看过比较复杂的化学结构式、化学键,也没有学过有机物反应的过程,因此对本节课重点内容难以把握,给课堂教学带来比较大的障碍。

本节内容如果按教材的编排,直接让学生观察氨基酸的结构,然后归纳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会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陌生的化学结构式让学生很难领悟,更谈不上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十篇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十篇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十篇高中生物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能用结构与功能观说出细胞分化的概念。

2.通过归纳与概括,总结出细胞分化的意义。

3.基于对细胞分化事实的理解,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感受生命的奥秘,形成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胞分化的概念、原因及意义。

难点:细胞分化的原因及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展示细胞分裂的Flash动画,提问: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是通过什么过程实现的?(细胞数量增多,细胞分裂。

)展示细胞分化的Flash动画,提问: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细胞种类增多。

)引出细胞分化,提问:对生物有什么意义?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1.细胞分化的概念自主阅读教材,提问:分化的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教师补充: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2.细胞分化的意义多媒体展示结肠黏膜上皮、骨、神经组织和肾小体的图片。

提问:这四幅图片的组织和器官各有什么功能?(结肠粘膜上皮细胞起着保护的作用,又能分泌特殊的分泌液;骨在人体内起着支撑的作用;神经组织可以传递神经兴奋;肾小体可以过滤血液形成原尿。

) 追问:这说明细胞分化有什么意义?分组讨论。

(①细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②细胞分化可以形成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使生物体能够正常发育。

③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展示资料:在红细胞中,与血红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处于活动状态,与肌动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则处于关闭状态;在肌细胞中则相反。

提问:细胞分化的原因是什么?(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细胞中DNA的状态是不同的。

)(三)巩固提高提问: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意义一样吗?(细胞分裂只能繁殖出许多相同的细胞,只有分化的细胞才能形成不同类型的组织或器官,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6篇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6篇

关于高中生物教案范文6篇关于高中生物教案范文6篇高中生物教案篇1 一、教学目的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安康的关系。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三、课时安排2四、教学过程1、〔引入〕以“问题讨论”引入,学生考虑讨论后答复,教师提示。

〔生答师提示〕1、提示: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

安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

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安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根据。

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

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引起血浆中转氨酶活性升高。

2、提示:这说明〔1〕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2〕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3、提示:〔1〕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安康。

这说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

〔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

〔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提起学生的考虑。

〔板书〕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Homeostasis: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学生互动〕学生考虑与讨论,师提示。

1、提示: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可以让同学先谈谈自己发高烧时的感受。

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展各种生化反响最适宜的温度。

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响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全部万能模板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全部万能模板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全部万能模板教学设计模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说出、复述、列举____(2)解释、说明、概述____(3)完成、解决____例:说出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解释蛋白质种类繁多的原因。

1.知道光合作用被发现的基本过程2.简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反应场所。

2.过程与方法(1)感受、参与____,提高____(2)讨论、交流____,提高____(3)尝试、分享____,提高____例:通过图文结合,提高分析归纳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活动体验和情景体验,提高发散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参与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1.重新走进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2.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3.通过过读书和师生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同、关注____(2)形成、养成____(3)确立、树立____例: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验合作精神,形成生物学习的兴趣;认同科学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1.体验科学探究历程,体会科学概念是在不断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形成;2.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学科中的有关知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3.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探究的内容和结果;4.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____2.难点(1)____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练习法、讨论法、活动法、自主探究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首先提问:(1)万物生长靠太阳,那么,太阳能是怎么转变成生命活动可以利用的能量的呢? (光合作用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绿色植物又是依靠什么进行光合作用呢? (叶绿体)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教案设计万能模板高中生物

教案设计万能模板高中生物

一、课程名称二、教材来源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2. 过程与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2. 教学难点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2. 学生准备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导入(2)情境导入(3)问题导入2. 新课讲授(1)自主学习(2)合作探究(3)讲解示范3. 巩固练习(1)课堂练习(2)小组讨论(3)课堂小结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总结本节课重点、难点5. 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2)预习下节课内容七、教学反思一、课程名称1. 课程名称:高中生物《光合作用》二、教材来源1.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原理和过程。

(2)了解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

(2)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分析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光合作用的概念、原理和过程。

(2)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1)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

(2)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分析。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PPT课件(2)实验器材:光强计、叶绿素提取液、蒸馏水、NaOH溶液等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内容(2)准备实验报告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导入:回顾光合作用的概念,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2. 新课讲授(1)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原理和过程。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合作用的过程,分析影响因素。

(3)讲解示范教师讲解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 巩固练习(1)课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影响因素,分享观点。

(3)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原理和过程。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合集6篇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合集6篇

关于高中生物教案模板合集6篇关于高中生物教案模板合集6篇高中生物教案篇1 一、教学目的:【知识】: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写出ATP的分子简式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二、教学重难点: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ATP和ADP的互相转化。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四、课前准备:让学生到药店理解ATP药品的性状、成效。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问题讨论提出问题:前面学习过的能物质有那些?这些能物质被细胞分解后,以什么形式提供为细胞提供能量呢?问题讨论: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一个关于ATP让萤火虫尾部重新发光的例子。

引出ATP是直接能量物质。

答复以下问题〔如糖类、葡萄糖、脂肪〕〔二〕ATP分子简介以及ATP和ADP的转化展示ATP的分子构造式,讲授ATP的分子简式的写法和含义。

磷酸键水解放出的能量程度。

由ATP脱去最远离A的磷酸放出能量引入,讲述ADP可以和Pi结合,吸收能量,形成ATP的过程。

用幻灯片或板书辅助。

ADP转化为ATP所需要的能量的高中生物教案篇2 一、教学目的:1、识别几种细胞器形态2、说出几种细胞器的构造和功能,树立生物构造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观点。

3、说出细胞溶胶的功能。

4、简述细胞器的协调配合。

二、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细胞器的形态,功能;细胞器的协调配合三、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新课第二章细胞的构造第三节细胞质细胞质的概念细胞溶胶【创设情景】多媒体展示细胞构造示意图: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膜和细胞壁的构造和功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细胞质的构造和功能,以及细胞质中各构造之间的联络。

【提问】什么叫细胞质?资料1: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些蛋白质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这类蛋白质叫做分泌蛋白,如消化酶、抗体等。

科学家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教学设计模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说出、复述、列举 ____(2)解释、说明、概述 ____(3)完成、解决 ____例:说出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解释蛋白质种类繁多的原因。

1.知道光合作用被发现的基本过程2.简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反应场所。

2.过程与方法(1)感受、参与 ____ ,提高 ____(2)讨论、交流 ____ ,提高 ____(3)尝试、分享 ____ ,提高 ____例:通过图文结合,提高分析归纳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活动体验和情景体验,提高发散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参与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1.重新走进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2.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3.通过过读书和师生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同、关注 ____(2)形成、养成 ____(3)确立、树立 ____例: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验合作精神,形成生物学习的兴趣;认同科学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1.体验科学探究历程,体会科学概念是在不断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形成;2.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学科中的有关知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3.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探究的内容和结果;4. 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 1) ____2.难点( 1) ____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练习法、讨论法、活动法、自主探究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首先提问:(1)万物生长靠太阳,那么,太阳能是怎么转变成生命活动可以利用的能量的呢?(光合作用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绿色植物又是依靠什么进行光合作用呢? (叶绿体)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绿叶中有哪些色素呢?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2.讲授新课探究一:绿叶中有哪些色素呢?教师: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很好,看得出课前认真预习了。

那么我们今天主要来解决这些问题。

多媒体展示实验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

重点讲解实验原理,强调提取色素和分离色素的不同,其中纸层析法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着重讲解,通过 FASH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明白原理后教师继续和学生分析说明实验步骤,强调实验注意事项,提出思考问题,布置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两人一组,分工合作。

并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探究思考题。

(1)研磨时放入少量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目的分别是什么?(2)过滤时,用尼龙布而不用滤纸的原因是什么?(3)滤纸条为什么要剪去两个角?(4)层析时烧杯要加盖,为什么?(5)为什么要重复画滤液细线?如果只画一次会怎么样呢?(6)为什么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如果接触了又会怎么样呢?(7)滤纸条上出现了几条色素带,其排列顺序怎样?宽窄如何 ?这说明了什么? 在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课堂实录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等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到滤纸条在小烧杯中进行层析时,组织学生在等待结果的过程中交流实验前提出的思考题,进行师生交流。

交流到第七个问题时,正好实验结果也就出现了,这时找学生展示自己滤纸条上的实验结果,并让学生交流观察自己滤纸条上的结果,教师展示结果比较好的色素带,总结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及颜色等知识。

3.巩固练习( 1)练习题1:( 2)练习题2:4.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教师归纳点评。

师:本节课就要结束了,同学们作为小老师,总结下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生:学到了 ____生:学到了 ____师:同学们总结的都很正确,看的出来大家是经过了认真的思考。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____,学到了 ____。

5.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2)查阅“ ____ ”相关材料,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五、板书设计标题知识点 1.______知识点 2.______知识点 3.______备注:1.表格式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新课多媒体放映动画,设置层次性问题,导入新课:观看动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联系实际回答问题,认趣和求知欲,导入新课问题 1:知 ______,进而过渡到问题 2:______的学习问题 3:讲授新课设疑探讨,教师点拨评价: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一、内容1(知识内容)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

问题 1:问题 2:问题 3:教师精讲,多媒体展示图片、动画等,提问:二、内容 2(知识内容)问题 1:问题 2:问题 3: 学生认真倾听,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并利用旧知识分析归纳整理。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

三、内容 3(能力内容:主要是探究性实验)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联系实际,设计疑惑,适时鼓励、引导:问题 1:四、内容 4(能力内容)问题2:问题3:学生利用知识进行分析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1:例: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如何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五、内容 5(情感内容)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整学生联系实际,通过对查阅的资料进行分析交流,让学生运用所学 ______,解决 ______问题,纠正学生的认知误区。

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所在,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理。

目标,树立正确的健康生活方式。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归纳。

与教师一同归纳整理知让学生尽快地将课堂知识转化识、明确概念。

为内在知识。

布置作业作业 1:基础性作业巩固基础知识作业 2:提高性、发散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整理能力。

板书设计提纲挈领的作用探究酶活性的因素(温度和PH)教学内容教师组织与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拿出加酶洗衣粉一袋,请位同学阅读它使用的注意一同学阅读之后提出加酶事项。

洗衣粉的使用要控制好温引导学生推测:温度对于洗衣粉里酶发挥它的作用度。

从学生熟悉的生是有影响的。

学生应答。

活情境入手,引新课导入提问:唾液淀粉酶随食物进入胃内时,就不再发挥导学生思考可能可能是什么影响酶活性的条作用,如果它没有马上被胃蛋白酶分解掉,条件变化导致它的活性降低?学生思考回答。

件,激发学生进举例解释酶的活性就是酶的催化效率的高低。

学生认真倾听并理解。

行探究的兴趣。

温度和 pH 对酶的活性究竟有何影响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探究过程将学生分组,两小组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另了解自己所在小组的探究两组探究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

内容。

引导学生对酶材料进行选择。

向学生展示α—淀粉酶(工业用酶,适宜温度 60℃),还有新鲜的肝脏研磨液,提问:肝脏研磨液里主要包含那种酶?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答出:过氧化氢酶。

问:如果选用过氧化氢酶来探究温度对酶的影响,合适不合适?学生回答:不合适。

因为高温会加速 H2O2的分解。

①实验分教师补充:如果我们在实验中设置高温条件,温度领会:在实验设计中自变不仅会对酶的活性产生影响,还会对化学反应本身的速量和因变量是一一对应的组和实验率产生影响。

这样的实验设计就不够严密。

建议用α—关系。

材料的选淀粉酶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来探择究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

通过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了解确定和控制好变量对于设计实验的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根据所选材料对要探究的问题做出假设。

学生讨论,温度过高或者过低, pH 过酸或是过碱可能会对酶的活性有何影响,做出假设。

请学生从实验报告单上,选择实验试剂和用具,勾示出来。

简单讨论并做好材料选择。

指出:控制好变量对于设计一个严谨的、可行性强的实验来说尤为重要。

在大屏幕上列出思考问题:注视大屏幕,了解要思考( 1)你所设计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如何控制?的问题。

( 2)实验的因变量是什么?反映因变量的指标是?如何对其指标进行检测?积极思考,小组讨论,为( 3)无关变量有哪些?如何进行控制?实验步骤的设计做好准请学生在认真思考和完成上述问题后,再设计实验备。

的具体步骤。

给学生 5 分钟,各组讨论,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讨论,交流。

通过思考题的方式将实验中自变量的确定和控制、因变量指标的观察和检测重点提出,帮助学生理清实验设计思路,把握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师走进学生,询问,提示。

请两个组的同学展示实验方案,教师在每个小组介绍完实验步骤时,询问各组设计中的自变量及其控制方法,因变量指标的观察和检测方法。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听完后,讨论。

在学生介绍时对把握的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和鼓励,及时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指出并且纠正,如:①缺少对照实验组(尤其是pH 组设计时),没有对比实验,我们将不能准确的判断自己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

②单一(自)变量的确定,如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实第一个小组介绍,全体讨论;第二小组介绍,全体讨论。

研究相同问题的两组互相评价,补充。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验组和对照组酶所处的pH 条件均应相同。

③要严格控制无关变量,遵循等量原则。

④牢牢把握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对应关系。

如:是对底物控制温度还是对酶控制温度?不同温度溶液混合会改变原有溶液的温度吗?⑤因变量指标的检验方法是否简便可行。

最后指出,因为通过汇报、不同酶的量和底物的量会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所以统一规组之间的比较和定好实验中每种酶和反应物的加入量。

学生加深对实验设计基本辩论、相互的评价和补充,充分原则的理解。

② 实验通过上述讨论强调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发挥学生进行探方案的设究的主动性,学在学生讨论、互评的基础上,总结出比较合理完善生通过探究过程计和讨论的实验设计,将方案展示如下:深刻体会实验设温度组:计中对照原则、⑴取六支洁净的试管,分别标号 1,2 ,3,4,5 和 6。

单一变量原则、⑵向 1~3号试管中各加入1mlα—淀粉酶溶等量原则的意液,向4~6号试管中各加入2ml淀粉溶液。

义。

⑶将1号和4号试管放入0℃冰水浴中,2号和5号试管放入60℃水浴中,3号和6号试管放入100℃沸水浴中,均保温5分钟。

⑷分别将置于相同温度下的两支试管中的溶液混合均匀,仍然分别在0℃、60℃、100℃条件下保温,让混合液反应5分钟。

⑸将反应后的三支试管取出,分别加入等量碘液,震荡摇匀,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是否变蓝及变蓝程度,记录下来。

pH 组:⑴取六支洁净的试管,分别标号1,2 ,3,4,5⑵向 1~3号试管中各加入2ml肝脏研磨液,4~6号试管中各加入2mlH2O2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