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诊断
发表时间:2012-07-18T16:30:57.1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1期供稿作者:朱守敬苏震樊伟
[导读] 胶质瘤(1)占位效应较明显(2)增强呈花边状强化或无强化(3)病灶周围无低信号环
朱守敬苏震樊伟(河南省淮阳县人民医院放射科磁共振室河南淮阳 466700)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1-0139-02
【摘要】目的探讨CT,MRI对脑部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脑部海绵状血管瘤18例病人。18例均作CT平扫, 9例增强扫描。18例病人均作MR平扫+增强扫描。 1例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结果全部病灶都位于脑实质内。CT发现12个病灶。平扫3例表现为略高密度,8例病灶呈等密度,1例合并瘤内出血呈高密度,周围轻度水肿,无明显占位效应。6例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9 例行CT增强扫描8个病灶呈不同程度强化,4个病灶未见强化。MR发现21个病灶。病灶平扫表现T1W I和T2WI均呈高、低混合信号, T2WI 21个病灶周围均可见形态不一的黑色低信号环及中央呈网状混杂信号,部分病灶周围有水肿轻度占位效应。MR 增强扫描21个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结论 MRI检查是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它能准确显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和病灶内的出血情况,结合CT更能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可靠依据。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angioma,CA)属脑部先天性血管畸形的一种增生性血管畸形[1]其发生率仅次于脑动静脉畸形(AVM)。我院2005年8月至2011年4月间诊断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病例共18例,并对其CT MRI的表现逐一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了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8例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1~71岁,病程35天~23年,多数病程在5个月以上。主要临床表现:8例病人仅诉轻微头疼,头晕3例。以反复轻度中风症状为主2例; 13例病人以头疼、各种形式的癫痫发作为主,尤其是颞叶、海马部位的病灶,癫痫发作症状比较重;其他临床症状一般都比较轻微。所有病例均无明显病理体征。
1.2 检查方法:采用GE Bright Speed SYS#CT99 16排CT扫描机管电压140 KV千伏管电流260ma 10.0/2i row. 增强检查:造影剂欧乃派克剂量3ml/kg体重静脉推注, GE Signa 0.2T MR机, T2WI,TR 3000 TE 110 NEX 4.00 FOV 28,T1WI TR1920 TE 19.0 IT550 NEX 4.00 FOV 28 ,层厚 0.6cm 间距0.2cm .增强检查:造影剂GD-DTPA剂量0.1mmol/kg体重静脉推注,层厚5~7mm。凡是CT疑似有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均进行MR平扫+增强扫描检查。凡是MR疑似有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均进行CT平扫+增强扫描或做CT平扫检查。
2 结果
2.1病灶形态及大小分布:均呈类圆形或结节状,MRI表现病灶同周围脑组织分界清楚,CT表现病灶同周围脑组织分界不清楚。18例脑海绵状血管瘤计21个病灶,脑干2个,小脑4个。颞叶8个,额叶5个,顶叶和基底节区各1个,1例病人最多3个病灶。大小0.3cm×2.5cm —
3.5cm×
4.5cm。
2.2 CT表现:18例均作CT平扫,增强扫描9例,共发现12个病灶。平扫3例表现为略高密度病变其中1例见斑块状钙化灶。8例病灶呈等密度。1例合并瘤内出血呈高密度,周围轻度水肿,无明显占位效应。6例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9例行CT增强扫描6个病灶呈轻度到中度强化,2个明显均匀强化,4个病灶未见强化。
2.3 MRI表现:18例病人均作MR平扫+增强扫描,共发现21个病灶,其中1例2个病灶,1例3个病灶。平扫表现17例20个病灶T1W I和T2WI均呈高、低混合信号,高、低信号比例和形态各异,1例1个病灶呈T1WI、T2WI都呈高信号,其中6例瘤周有程度不同的水肿并有轻度占位效应(均具有中央呈网状混杂信号的特点)。18例21个病灶T2WI与病灶周围均可见形态不一的黑色低信号环影。全部病灶内未见异常血管流空信号。MR增强扫描18例21个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内部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周围低信号环无强化。
3 讨论
3.1 脑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 CCM)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疾病,CA常为单发,少数为多发,实质是畸形血管团,血管团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为正常管径的血管,瘤内的血液流速缓慢,故脑血管造影不能显示畸形血管团病灶。血液滞留也是畸形血管内形成血栓和钙化的原因。病灶外观为紫红色,表面呈桑球状,剖面呈海绵状或蜂窝状。其血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缺少肌层和弹力层,管腔内充满血液,可有新鲜或陈旧血栓;异常血管间为疏松纤维结缔组织,血管间无或有极少的脑实质组织。多位于幕上脑内,少数位于幕下脑内[1]。在临床上可分为家族性遗传和散发性遗传两大类. 该病发病率高,病因复杂,对人危害很大,是医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2]。病变有微动脉延伸出来的血流缓慢的大小不等的丛状,薄壁的血管窦构成,其间有神经纤维分隔,但窦间没有正常脑组织,瘤壁缺乏弹力层及肌肉组织,病灶周围为相对正常的脑组织[3]。近年来研究认为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不完全外显性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基因位于第7条染色体上,具有家族遗传穷向[4]。
3.2脑海绵状血管瘤病理基础: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结构特点,瘤巢内反复多次出血,病灶周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存留有正铁血红蛋白(MHB)、含铁血黄素沉积、血栓,反应性胶质增生及钙化,进而造成较相同部位的其他病灶更易于发生癫痫。原因可能是海绵状血管瘤对邻近脑组织的机械作用(缺血、压迫)及继发于血液漏出等营养障碍,病灶周边脑组织常因含铁血黄素沉着、胶质增生或钙化成为致痫灶。病灶外观为紫红色,表面呈桑球状,剖面呈海绵状或蜂窝状。病灶外观为紫红色,表面呈桑球状,剖面呈海绵状或蜂窝状。动物实验证实,皮质或皮质下注射含铁离子可制成癫痫动物模型,其中约40%为难治性癫痫。除钙化外这些物质对于CT成像所需的密度差别较小即使是高分辨率CT亦不能确切分辨,而上述物质正是MR的成像基础等在MRI显示出特征性表现进而造成了对本病的诊断差异。
3.3影像表现及诊断:本组CT检查共发现12个病灶,MR检查共发现21个病灶;脑海绵状血管瘤瘤巢内反复多次出血存留有正铁血红蛋白(MHB),在所有成像序列中均呈高信号,每次出血高信号影可持续3 月至1年以上,血栓及瘤周存留有含铁血黄素沉积在所有成像序列中均呈黑色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最明显本组18例病人21个病灶均有上述表现具有中央呈网状混杂信号的特点。文献报道是脑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最典型的MRI表现[3]。反应性胶质增生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本组18个病灶有这种现象;CT检查仅发现3例略高密度病灶,1例合并瘤内出血。脑内海绵状血管瘤一般占位效应较轻,无灶周水肿,即使有也很轻,本组CT发现1例,MR发现6例,并提示有新鲜出血。1例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病灶内有新鲜出血。与徐庆云研究一致[5]。CT显示敏感呈斑点状或洋葱头状钙化据统计11%~30%有钙化,钙化MR显示较差所有序列上均呈低信号。增强扫描18例病人21个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CT4个病灶没有强化。所有病灶均未见引流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