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研究述评_赵敬鹏
浅谈电视剧翻拍
作者:雷鹏飞
翻拍种类
◆“四大名著类”
◆“近代文学类” ◆“武侠言情类”
◆“国外剧本类”
◆“影视套拍剧”
2
四大名著类
◆西游记
3
四大名著类
◆三国演义
4
四大名著类
◆水浒传
5
四大名著类
◆红楼梦
6
近代文学剧
◆张爱玲作品受宠 《啼笑姻缘》最热
7
武侠言情类
◆射雕英雄传
8
武侠言情类
◆神雕侠侣
9
武侠言情类
◆天龙八部
10
武侠言情类
◆笑傲江湖
11
武侠言情类
◆还珠格格
12
国外剧本剧
◆网球王子
13
影视套拍剧
◆山楂树之恋
14
影视套拍剧
◆杜拉拉升职记
15
影视套拍剧
◆神话
16
翻拍的原因
◆1、经济利益驱使 ◆2、原创好剧本缺乏 ◆3、人们的怀旧心理
17
翻拍剧的利与弊
◆带来的益处: ◆带来的不良后果: 1.角色随时代变 1.选择变少,审 化风险, 感,自砸口碑 复制成功经验
18
对策:
◆1.翻拍不能看别人拍什么,自己就拍什么, 让观众觉得毫无新意。 ◆2.技术性与艺术性融合。 ◆3.创作视角独特,端正创作态度。 ◆4.要将精力真正投入到电视剧的创作当中。
19
总结
服务大众,就是好剧。
探究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
探究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作者:李彦来源:《下一代》2018年第06期摘要:电影是通过光与影为媒介,以栩栩如生的画面,通过银幕放映为人们带来视听上观赏的一种艺术。
电影的发展只有短短不到二百年的历史,但是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发展十分迅速。
现代的电影已经结合了多种元素,如2D、3D,不同的表现手法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影视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客观反映,当前的影视作品常常与文学作品融合在一起,利用文学作品自身的独特魅力,为影视产品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
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几乎都有相应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是影视作品的内容,影视作品通过光影将文学作品的灵魂生动的展现出来,本文以高中学生的视角探究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融合与发展。
关键词:影视剧;影视改编;文学作品;放映;创新与发展文学作品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而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丰富了影视剧的内容,促进了影视剧的发展。
当前的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越来越频繁,很多文学作品经常被反复的改编并搬上银幕。
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十分流行,近年来我国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也得到了快速的创新与发展,《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的文学作品经过影视剧的改编又重新焕发了青春,受到了观众们的关注。
作为高中生,本文从影视剧改编的形式、发展趋势出发,重点阐述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的创新与发展。
一、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是当代影视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影视剧与文学作品都是人们茶余饭后消遣的精神食粮,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是影视行业发展的趋势,二者之间的关系紧密:一、文学作品是影视剧的灵魂,电影从其诞生开始就与文学作品密不可分,电影必须有剧本、有内容,而文学作品恰恰是电影的最好题材,电影利用光与影的形式,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将文学作品的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促进了二者的共同发展。
二、二者相互依存,许多文学作品在未搬上荧幕前一直不温不火,而通过影视剧的改编,其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不但电影热播,小说也跟着继续畅销,例如影视剧《狄仁杰》,该作品改编为影视剧后,其影片持续热播,不但电影先后拍了3部,同名电视剧也已经拍摄了百集以上,可以说是我国侦探题材影片中最火最惹人关注的作品,而其同名小说也受到人们的追捧。
影视史中的文学与影视改编研究
影视史中的文学与影视改编研究在影视史中,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当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时,如何保持原著的精神内核,又能符合大众的口味,这成为了制片人和导演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影视史中的几个经典案例进行研究,探讨文学与影视改编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如何在影视改编中展现其独特魅力。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丰富的情节、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形象使其成为了改编的热门选择。
不同版本的《红楼梦》电视剧在表现手法上各有千秋,但大多能够较好地还原原著的风格和情感。
这得益于原著小说的文字描写给予了改编者很大的创作空间,同时也要感谢导演和演员们对于角色把握的准确度。
通过这些影视改编,观众能够在电视剧中领略到原著中的美妙氛围,感受到作者的智慧和艺术创作力。
类似的例子还有《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影视改编。
这个以魔法世界为背景的系列小说深受全球读者的喜爱,其影视改编也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
由于小说中充满了奇幻和魔法元素,对于导演来说,如何在影视中还原这些特效场景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事实上,导演们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制作,成功地将原著小说中的奇幻世界呈现给观众,使得观众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小说中的惊奇与魅力。
而演员们对角色的塑造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除了以上两个例子,还有很多文学作品都进行了成功的影视改编,如《了不起的盖茨比》、《1984》等。
这些改编作品能够成功,不仅是因为原著小说本身就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美学价值,更是因为导演和演员们对于原著的理解和创造力。
他们能够将原著小说中的情节和精神内核娓娓道来,使得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的同时,也得到了对原著小说的一种体验。
当然,影视改编并非没有困难和挑战。
在改编的过程中,导演和编剧需要找到平衡点,既要保持原著的风格和故事性,又要适应新的媒介语言和观众口味。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研究近年来,我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出现热现象,各影视媒体纷纷热衷文学名著改编。
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实例分析法,详细分析了我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热现象原因,详细分析了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策略,旨在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标签: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特征;价值1936年英国建成第一个电视发射台后世界正式进入影视时代,随之中国也开始了影视改编事业的发展。
我国先后经历了发展阶段、成熟阶段、禁锢阶段和繁荣阶段,改编从最初的忠于原著到颠覆性改编原著,影视改编与名著关系从跟随名著到狂热的改造名著,这些现象体现出现当代大众对文学名著解构的强力。
本文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热现象的原因为切入点,寻找更加符合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自身价值的策略,进而促进我国影视改编和文学名著的发展,增强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代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生命力。
1、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热现象原因分析1.1视觉文化盛行。
现当代我国的社会文化语境以视觉文化为主,视觉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将本身非视觉性的文化视像化,但是视觉文化并非一味强调视觉而排出其它所有方式的文化。
视觉文化起初流行于西方国家,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进入中国市场,并逐渐兴盛。
事物存在即合理,兴盛即有其可行性和必然性,视觉文化也不例外。
视觉文化在我国兴盛的主要原因是消费时代需求的产物,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消费文化兴盛为视觉文化的诞生提供了机会,为视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消费时代的核心是享乐主义,在享乐主义的推动下人们不断寻找新刺激,作为以画面、影像为主的视觉文化开始被人们关注和青睐。
二是消费文化的消费动机是科技进步的推动力,在消费文化的推动下我国电视、电脑等现代科技不断发展,为视觉文化的到来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是视听是人类追求的先天本能,它能给人类的感官带来前所未有的享受,因此人类青睐画面、影像的视觉文化是必然结果。
新世纪小说的影视改编
/2011.2上半月dang dai zuo jia ping lun当代作家评论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小说的影视改编管窥王学松摘要:新世纪以来,在市场机制的钳制和作家主动“触电”情境中,为了使作品能够突进生活,吸引更多的受众的眼球,小说的影视改编也呈现出一些新的亮点,即更具娱乐性、人文情怀及对原著的游离与颠覆等。
关键词:小说改编;娱乐性;人文化;游离小说自古以来都是影视最为重要的文学母体,在全球影视作品的总量中,有三分之一的改编来自于小说。
随着技术化媒介时代的不断开掘,小说和影视的结合更是秀出前所未有的“默契”。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小说的影视改编色彩纷呈,升起了一股热闹非凡的、新的审美旋风。
一、对娱乐性的推崇与拥抱随着市场经济消费语境的深入发展,新世纪影视改编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娱乐化倾向。
影视从过于浓重的政治意识形态逐渐向满足大众感官的愉悦与情绪的狂欢滑移。
即使是历史革命之类的题材,也多被纠结的情感或诙谐的生活故事笼罩。
有段时间,编导乐于选择像王朔“玩的就是心跳”般的作品作为影视改编的对象,如《过把瘾就死》、《顽主》、《一点正经也没有》、《千万别把我当人》等作品,解构和颠覆着现实生活中处处压抑着人们的信念、法则、知识等现实标杆与价值规范,为大众制造了快乐至上的“狂欢盛宴”。
影视名正言顺地成为另外一种的游戏文本,当然这也是新世纪语境下的大众文化所乐于接受的。
冯小刚近几年来自于对小说改编的贺岁片,也是典型的平民化消遣品。
他采用影视喜剧策略,定位在娱乐性突出的类型片的框架之内。
2000年以后由他执导的《没完没了》、《大腕》、《手机》等,娱乐性都占有很大的份额。
《手机》被冯小刚包装成贺岁片后,小说的主题也被导演有意地“媚俗”了。
这部表现着“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返乡”的影片是自革命文学消失之后突然降临的艺术景观成为一次可笑的神话。
总之,在影视剧的改编过程中,编剧比作家更把观众放在了剧本的中心位置,为了获得观众赢得收视率,必然就得在电视剧的趣味上主动地迎合电视剧的受众。
中外影视史中的文学作品改编与传承
中外影视史中的文学作品改编与传承文学作品改编与传承在中外影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丰富影视作品的内容和题材,更能够传达和传承文学作品的精神和价值观。
本文将对中外影视史中的文学作品改编与传承进行探讨。
一、中外影视史中的文学作品改编1.1 中国影视中的文学作品改编中国影视历史中,文学作品的改编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创作方向。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电影就开始改编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这些作品的改编不仅丰富了中国电影的题材和形式,同时也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和喜爱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
1.2西方影视中的文学作品改编西方影视中的文学作品改编同样具有重要地位。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如《巴黎圣母院》、《傲慢与偏见》等。
这些改编作品不仅在内容上忠实于原著,同时也在影视表现形式上做出了创新,使得这些作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中外影视史中的文学作品传承2.1中国影视中的文学作品传承中国影视在传承文学作品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一方面,中国影视通过改编经典文学作品,将这些作品引入影视领域,使更多的观众了解和喜爱经典文学;另一方面,中国影视也通过原创作品将文学精神融入影视作品中,如《活着》、《让子弹飞》等。
这些作品不仅传承了文学作品的主题和价值观,也在影视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展现出了中国影视的独特魅力。
2.2西方影视中的文学作品传承西方影视同样在文学作品传承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后,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使得这些作品的影响力得以进一步扩大。
同时,西方影视也不断通过原创作品探索文学主题,如《哈利·波特》系列、《霍乱时期的爱情》等。
这些作品既传承了原著的精神,又在影视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成为了文学作品成功的传承和延续。
三、结语中外影视史中的文学作品改编与传承为影视作品增添了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让更多的观众接触到和喜爱经典文学作品。
无论是改编作品还是原创作品,中外影视都在不断探索如何将文学作品的精神和主题传达给观众,并通过影视表现形式传承和延续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和价值观。
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民族影视改编现象
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民族影视改编现象随着影像传媒技术的发展,影视已经成为大众文化的代表。
与此同时,名著改编日渐成为影视文化创作的重要分支。
本文从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背景入手,指出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存在的问题,然后就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发展之路进行探讨、分析,希望能对新时期的影视创作有所启示。
影视与文学有着先天的亲缘关系,如果说文学是影视的母体,那么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则是连接影视与文学的一个桥梁和纽带。
如今,文学名著改编已成为现当代影视创作中的一个热门现象。
这个现象的出现有其特定的背景,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只有在理性分析、认真对待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文学名著影视改编规律,促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背景文学经典影视改编是多文本出现后一种常见的跨媒介传播行为。
电影刚刚诞生时,文学名著改编问题并不存在,因为电影虽然可以作为图解文学的工具,但它并不是专为弥补文学叙事不足而出现的。
直到有声电影出现后,在故事、人物、情节等文学和电影共有的叙事单元作用下,文学和电影的关联才变得越来越密切。
电视出现后,影视与文学内在元素的相互转换和意蕴相通都成为可能。
借助文学名著影视改编,许多文学作品都以影视的形式受到人们的关注,电影也因为文学名著的滋润而变得更具内涵和光彩。
我国现当代文学名著改编起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是时,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被搬上屏幕,与近些年的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相比,那时候的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主题严肃,带有鲜明的阶级色彩和政治风格,许多影视作品如《祥林嫂》《白毛女》等,都是对旧社会黑暗事实和封建礼教的揭露和批判,其余的则是对新社会制度的歌颂和赞扬。
改革开放后,文学名著影视改编迎来了新的高潮,《家》《骆驼祥子》《芙蓉镇》《红高粱》和《活着》等陆续被搬上屏幕。
影视创作也因为文学名著改编而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这一时期的文学名著影视改编主要是利用经典文化来缩小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距离,同时进一步繁荣影视市场。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探析
30神州文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探析黄顺文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艺术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为了满足人们对电影作品的需求,人们开始将文学名著进行影视化改编,电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是一个重要的文艺现象。
进行影视改编是文学作品与电影之间最直接的联系方式。
新时期的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以文学原著为基础,从题材的内容、艺术的结构变化、影视中角色形象的塑造等对文学作品进行艺术的选择与创新,用影视的方式传播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名著。
现如今,电影出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作者依靠文学著作为母版,结合自己对文学的了解和掌握,将文学作品以影响的形式展现出来。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电影;影视改编电影与文学的密切关系最早始于电影的诞生。
近百年来,历史悠久的文学与影视作品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开始进入转型期,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文学作品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随着大众传媒艺术的兴起,视听艺术在社会中开始流行起来,后来逐渐超过了文学艺术而成为了文化的主流。
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向大众传媒艺术转移,带领我们进入了一种泛文学时代[1]。
1.文学名著与电影艺术的联系电影在中国的发展是与文学相伴共生的,将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不仅包括文学原著自身的审美价值或社会意义,还包括电影改编本身所提供的不同审美趣味与社会意蕴,是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对原著的重新解读,从中反映出改编时代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
电影改编不仅是文学与时代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是文学作品在新时期的一种体现方式。
文学作品能够源源不断地为电影改编提供庞大的素材,早在几十年前,人们就开始尝试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我国电影艺术家夏衍将茅盾的《春蚕》、《林家铺子》,以及鲁迅的《祝福》改编成电影,在当时引起了轰动,电影作品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学都带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语境,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名著的地位越高,就越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明的生命体征,人们会尽最大努力忠于原著,呈现原著的精神底蕴和人文内涵。
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电视剧问题剖析
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电视剧问题剖析作者:李缅伊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7期摘要: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由来已久,无论东西方,在将优秀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艺术的过程中都不乏杰作。
本文围绕文学作品的改编问题展开分析,就影视艺术与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电视作品与文学作品间的联系与异同等进行剖析,指出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在存在关联的同时各有特点,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文学作品电视电影剧改编文学是由来已久的艺术形式,它有许许多多的内容,而影视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已经在人们生活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且这两者的联系与未来的发展不容小觑。
当前,文学作品,不论古今中外,改编成影视作品已成了热潮,在不乏好作品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本文根据两者不同的艺术形式与特点作分析、讨论,并提出一些看法和观点。
一艺术分为语言艺术、造型艺术、综合艺术,其中综合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戏曲,以及二十世纪新兴的电影与电视艺术。
那么文学当然是属于语言艺术的范畴。
它是通过文字来塑造一系列的形象,传达给读者审美享受的,故而带有更多的想象性。
文学是很奇妙的艺术,读者通过阅读,借助貌似枯燥的文字,得到意想不到的艺术享受。
在这个世界里,思维是可以任意遨游的,换言之,这是一个乌托邦,审美的乌托邦。
文学具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因为相比较,其他的艺术,都是由艺术家完成创作后呈现在观众面前,具有自身的存在性,观众只能根据这一艺术现象来进行审美享受及审美评价。
但是文学则不然,首先,作家在创造作品后,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属于一度创作,因为他的作品仅仅是一个个文字,并非具体的形象,然后读者在阅读中理解文字及作家所传达的信息,这些书中描述的人物形象才慢慢在脑海中出现,因此文学是需要读者的二度创作的。
读者虽由人组成,但是文学的读者并非一般的人就能担任,是需要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的人群组成的,这就是文字的魅力,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论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当代性
观念和价值 决定的 ,也 是由名著作 者个人 的局限所 决定的。拿我 国最 著名 的四大古典小说 来说 , 《 红 楼 梦》 的思想性和艺术 性在 中国古今 小说 中空前绝后 , 但其对人 生意 义的 阐释 却充满虚无 主义。《 水浒传 》 作为我 国第 一部全 面描 写农 民起义 的史 诗佳作 , 却 充满 了宿命论 及“ 女人 祸水” 等偏见 。《 三 国演义》 作 为一部 集军事 、 政治 、 外 交 为一体 的杰作 , 也 依 旧充 斥着封建迷信 、 历 史循 环论 及宿命论 等思想。鲁迅就 曾批评三 国 : 刘备之 贤却似伪 , 孔 明之智 已近妖 。 即 使是瑰丽神奇 的玄幻类 小说《 西游记》 也难免 因果报 应之类 的宗教贩 卖。我们 公认 的四大古典小说 尚且 糟粕与精 华同在 , 况论 其他?所 以 , 以现代文 明之眼 鉴别古典 名著 之优 劣 , 是 存在客观 的理论依 据的 , 并 非无知枉 为。关键在于对 古典名著 的改编我们 需要 把握标准 , 一方面 , 在改 编中要剔 除原作 品的历史局 限和作者个人 的片面观 点 ,这是经典 名著契合 当代 性改编 的首 要原则 ; 另一方面 , 对于 原著具有永恒 人 性价值意 义和思想价值 意义的 内容 要予 以弘 扬和挖
论 文 学 名著影 视 改 编 的 当代 性
◎梁志朋
( 湖北省黄 冈师 范学院, 湖北 黄 冈 4 3 8 0 0 0 ) 意大利著 名的文艺批评 家 、 哲学家 、 历史 学家克 罗齐说过 , 一切历史 都是 当代 史 , 经 典文学名 著亦是 如此——一切 的经典文 学名著都应 是 当代 的文学名 蕴含着更丰富的思想。所 以, 与其说作 家的作 品是完 成品, 毋 宁说是一个提示符 , 一 个需要读者 去 自由想 象、 阐释 、 填空的 、 给人 无限遐想 的再创作空 间。就像 我们常说 的 :一 千个读者就 有一千个 哈姆 雷特 。所 以, 即使 是古典名著 , 作 品中也 有读者和改 编者 去填 空的空 白,而且 ,这是一种 随我们所处 的时代 变化 的、 因人 而异 的、 无标准 答案 的填空 , 同时既具 有改
文学作品改编影视作品分析【论文】
文学作品改编影视作品分析【摘要】随着电影和电视剧的广泛普及,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浪潮开始涌现,其中不乏优质的经典作品。
本文以《活着》这部作品为例,从新兴传播媒介的出现、文学作品为现成的“影视剧本”、商业效益可观、影视制作人的偏爱四个方面,分析了文学作品频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原因;从文学与影视的互文性以及影视改编难以展现小说的特性两个层面,分析了文学视觉化现象的利弊及未来的发展走向,并试图探讨影视制作人应如何利用好文学作品,从而创造出优秀的影视作品。
【关键词】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活着》;互文性;小说的特性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现象日益普遍,被搬上银屏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
《西游记》、《红楼梦》、《还珠格格》等经典作品甚至被翻拍成多个版本,受大众所喜爱和追捧。
由于经典作品受众群体广泛,收视率高,各级电视台一般会在每年的固定月份重播经典电视剧剧目。
影视改编的成功案例不断出现,也致使人们更加期待好的文学作品能够搬上银屏。
本文以余华的小说作品《活着》及其电影为例,对文学和影视之间的互动整合以及文学作品频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出现的现实问题进行梳理,剖析其利弊,为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提供一些理论思考。
一、文学作品频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原因(一)新兴传播媒介的出现文字传播媒介曾经占据着文化传播的主导地位,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电影、电视剧等影像传媒的影响力迅速扩大,大众接收信息的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注意力逐渐从纸张转移到了电子设备上。
相较于传统纸质媒介,大多数人更愿意通过影像的方式来获取信息,这就使得电影、电视剧的市场日益扩大。
(二)文学作品就是现成的“影视剧本”改编电影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是吃着文学作品的奶长大的。
1922年的《红粉骷髅》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文学改编电影,由管海峰执导,原著为法国的侦探小说《保险党十姐妹》,该片于上海上映之时,虽然票价很高,但观众络绎不绝,盛况空前。
该电影的成功让早期的一些电影人找到了方向,他们将故事情节生动有趣的小说拿来稍作调整,便是一部完美的剧本。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名著的影视翻拍大讨论)
•
•
•
•
中国影视圈的这股经典重拍风从2004年刮起,三年来,势头丝毫不减。 第一阶段:《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红灯 记》、《沙家浜》、《青春之歌》、《51号兵站》、《霓虹灯下的哨 兵》„„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几乎把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所有红色经典电影、 甚至老一辈人耳熟能详的样板戏、话剧、舞台剧统统翻拍成了电视剧。 之后,人们又把眼光转向了上世纪80年代的热门影视剧,香港无线的 经典剧目《上海滩》、《万水千山总是情》,香港亚视的经典剧目《大侠霍 元甲》、《陈真》均被拿到内地来翻拍,而一些港台老电影《小城故事》、 《甜蜜蜜》也被眼尖的内地电视人发掘重拍。另一批被拿来翻拍的是上世纪 初的一些名家名作,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巴金的《家》、老舍的《茶 馆》等。不仅是中国内地影视圈,就连琼瑶的每一次复出,也多为“老生常 谈”,譬如从旧版的《一帘幽梦》到新版的《又见一帘幽梦》。 近期,四大名著的翻拍热似乎进入白热化:导演李少红最终决定接手执 导《红楼梦》;导演吴子牛正在为重拍《水浒传》而忙碌;早已宣布要重拍 《西游记》的张纪中,也将陆续公布主要演员的名单;《三国演义》的重拍 方借第九届四川电视节举办之机,主动营销,拍摄前期的准备工作正在紧锣 密鼓地进行。 另外,根据电影《青春之歌》重拍的同名电视剧正在热播。之前,香港 经典电视剧《上海滩》被进行了重新演绎。而金庸小说《鹿鼎记》的重拍作 品早已制作完毕,正在等待最佳播出时机。
• 在改掉了早期红色经典重 拍剧“戏不够、爱情凑” 的弊病后,2005、2006 年红色经典翻拍剧的口碑 略有上升。今年,《51号 兵站》、《新英雄虎胆》 等剧在央视的播出叫好又 叫座,但还是无法达到当 年的盛况,而最近一部 《霓虹灯下的哨兵》虽然 获得了业内的高度评价, 可国庆期间在上海的主频 道播出,收视率竟降到该 频道的最低点,另一部 《红灯记》在东方电影频 道也收视率平平。
浅析电影史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现状和发展
浅析电影史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现状和发展作者:韩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3期摘要: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已经成为影视行业的一大热潮。
名著作为一个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对整个民族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的加速,越来越多的文学名著被搬上银幕,呈现在我们眼前,本文就我国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现状和发展进行叙述,对我国影视行业以及名著改编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概括了名著影视的发展现状,并对我国名著改编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梳理,以期待为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性的思考。
关键词:名著;改编;影视;银幕作者简介:韩帅(1991.5-),男,汉,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电影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1名著改编剧的创作时至今日没有停歇。
纵观影视发展所走过的道路,我们发现,上个世纪的改编作品尽管很少,但较高的质量是普遍呈现出的水平。
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名著改编剧的数量众多,然而在某些方面却达不到当年的艺术高度。
(一)名著影视存在的问题“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在我国影视发展史中,有着坚实而深厚的文学内涵以及独特的魅力,使广大观众在影视改编剧中重新体味名著,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中的释放。
”不过,在名著的改编过程中,还存在着脱离原著、重娱轻教、审美低俗等一系列问题,等待着我们去解决。
1.脱离原著脱离原著是影视改编最常见的一个问题。
有些时候,由于文学名著自身的原因,作为书籍出版、阅读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可是影视作品有其本身的独特性,在改编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对原著进行反复修改,以求拍摄出高质量的作品。
如何在对原著的修改中把握好一个度,是改编时最应该注意到的一个问题。
为了拍摄的顺利进行,对原著稍作改动,删减情节,甚至增减人物,只要不改变原著的基本精神,原则上都是可以的。
新世纪聊斋题材电影改编新生征候考辨
·聊斋戏曲影视评论·文章编号:1002⁃3712(2019)04⁃0110⁃12新世纪聊斋题材电影改编新生征候考辨赵庆超(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吉安343009)摘要:在新世纪更为开放多元的时代大环境下,聊斋题材改编电影的狐鬼花妖谱系审美塑形更具多样化,介入情节建构的“蒲松龄”形象更显立体活跃,二次元文化元素移借融入更富成效。
聊斋小说在改编中不断被缝合填充进新的审美元素,通过影像转换接纳融汇新时代的现实观照,显示出古今中外文化碰撞中聊斋文化经典与时俱进的文化品格;但改编实绩背后也显露出大众消费拉动下的粗鄙化、生硬化、制造噱头等急功近利的艺术短板,聊斋原著小说充盈饱满的人文热情与含蓄蕴藉的审美风味随之冲淡变异。
新的电影改编需要做到扬长避短、去粗取精,才能更好地开拓聊斋文化蓬勃生长的新气象。
关键词:新世纪;聊斋小说;电影改编;征候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重要艺术瑰宝,《聊斋志异》成书三百年多年来影响深远。
蒲松龄凭借其“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①的创作魅力,使得这部名著深受上至缙绅之士下到村妇野老的各色人等的充分喜爱,转化为他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神奇谈资。
从对《聊斋志异》的改编和模仿作品的形态类型来考察,如果说十九世纪之前主要以仿书(如王韬同治年间的《遁窟谰言》、光绪收稿日期:2019⁃08⁃10基金项目:江西省文化艺术基金项目“新世纪中国电影改编研究”(项目编号:2019049WX02C)作者简介:赵庆超(1976-),男,山东曹县人。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文学与影视艺术理论研究。
①这是郭沫若1962年为蒲松龄故居题写的对联。
110初年的《淞隐漫录》、光绪十三年作序的《淞滨琐话》等)为主,那么20世纪以来除文字作品(如汪曾祺新时期的小说《瑞云》《黄英》《双灯》《画壁》《陆判》等)外,则出现了新的载体形式,影像改编作品就是其中重要的形态类型板块。
浅析新世纪历史剧的影视改编
浅析新世纪历史剧的影视改编作者:刘璐李峣岑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1期摘要:历史影视剧的改编应该以历史的真实性为创作标杆,合理融入戏剧的艺术成分,才能准确传播历史思想,塑造正面历史人物,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提升审美品味。
本文试图对新世纪历史剧存在的艺术缺陷进行分析,找出历史剧存在艺术缺陷的原因,探索出解决新世纪历史剧影视改编存在问题的影响和意义,呼吁对历史的正确传承,并提出历史影视作品改编的未来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世纪;历史影视剧;改编问题;价值观历史影视剧改编不尊重历史。
新世纪的许多历史影视剧以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但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不少抗日历史剧将手撕鬼子,裤裆里放炸弹,等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拿到台面上。
人物的着装更为搞笑,军统的女特务时而戴着贝雷帽,时而穿着性感旗袍。
还有一直遭到网友吐槽的经典台词“同志们,八年抗战开始了!”以及血溅满屏等血腥场面。
著名艺术家李默然谈起历史剧的影响是这样说的:“目前40%~70%的孩子,说他们的历史知识是从电视连续剧中学习来的,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历史是一个民族最不可或缺的灵魂,历史影视剧应该尊重历史史实,将中国历史中表现的时代精神发扬传承。
粗制滥造的历史剧影响大众审美品位。
不仅是抗日神剧雷人,许多古装历史剧打着历史的招牌大肆渲染奢侈的宫中生活。
制作精良的历史正剧会带给观众独特的审美体验,而粗制滥造的历史剧只会使观众的审美品味降低。
有的历史影视剧为了减少制作成本经常使用各种廉价的道具和特效,使历史影视剧呈现低俗化娱乐化。
商业化娱乐化倾向严重。
当前历史影视剧存在艺术缺陷的原因之一是为了迎合当前娱乐形式,迎合观众心理。
相对于枯燥的历史,观众更喜欢具有传奇色彩的情节。
历史剧创作者不断想尽各种方法去吸引观众。
尽管历史剧常用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来撇清关系,但时间长了,人们连到底是不是真实历史都懒得去搞清楚了。
最可恶的行为是打着历史的旗号进行娱乐,结果让观众完全混淆。
新世纪二十年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观察与思考
量触动人心。
当今诗坛,有些诗人把自己看成先知,越写越玄,其诗如鬼画符。
有些诗人自以为能为天地立法,越写越自我,其诗如大癫咒,都是装神弄鬼。
修辞立诚,大道至简,一跃而起,轻轻落下,是诗之达道。
我们不应关心另一个诗人是否会买我们的诗集,我们应当关心外卖小哥是否会买一本,因为他很可能是下一个诗词大会的冠军。
新性灵派以性灵为宗,自不会强求一律。
从心而出,各展个性,又始终以智性的自觉节制情绪的夸大(穆旦在这方面树立了典范),即冷抒情,才是新性灵主义。
举目诗坛,凡呆傻的,嘶吼的,油腻的,无灵气的,机械反应的,格律主义的,线性思维的,死抠建筑美的,大唱高调的,浪漫过头的,没有哲理深度的,都不是新性灵主义诗歌。
当然,不能说凡是好诗都是新性灵诗。
有些新格律诗虽受音乐美、建筑美约束,如《再别康桥》;有些诗纯以情动人,如冰心的母爱诗;有些诗纯智性,如玄理诗,都可能是好诗,但都不是新性灵诗。
性情抒发融入哲性反思,又以气韵胜,方是新性灵诗,如北外学者诗人汪剑钊的《怪柳》就是范例。
新性灵主义诗学传承了明清性灵派的核心主张并给予扬弃,并吸取中外诗学(尤其是穆旦诗论)的有益成分,积极参与现代生活,融入现代审美观,已经逐步建立起基本的理论框架,创作实践上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力,成为当今诗坛种种非诗化倾向的有力反衬,也是对现代派、后现代派所谓反抒情的纠偏和对各种伪抒情的拒斥。
注释:[1]废名:《新诗应该是自由诗》,《谈新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4—26页。
[2]诗性智慧是一个文化人类学的概念,语出维柯(Giambattista Vico,1668—1744)《新科学》。
诗性智慧作为原始人类共同的思维方式,其本质特征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诗性隐喻的以己度物;二是诗性逻辑的想象性类概念;三是诗性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详见《新科学》第二卷,朱光潜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3]沈天鸿:《现代诗学:形式与技巧30讲》,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232页。
新世纪以来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研究述评_赵敬鹏
114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
等等,不胜 枚 举①。 但 是 改 编 的 理 论 著 述 却 屈 指 可数,仅有 张 冲 主 编 的《文 本 与 视 觉 的 互 动——— 英美文学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应用》( 复旦大学出 版社 2010 年版) 、徐文凯的《有韵说部无声戏: 清 代戏曲小说相互改编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 社 2010 年版) 、毛凌滢的《从文字到影像: 小说的 电视剧改编研究》(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 张璟慧的《方式即意义: 自〈黑暗之心〉到〈现代启 示录〉改编的中国古典美学观照》( 人民文学出版 社 2008 年版) 、刘明银的《改编: 从文学到影像的 审美转换》(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8 年版) 、吴辉的 《影像莎士比亚: 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 中国传 媒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姚小鸥的《古典名著 的电视 剧 改 编》( 中 国 传 媒 大 学 出 版 社 2006 年 版) 、张宗伟的《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 中国 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 年版) 、汪流的《电影编剧 学》(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 年版) 等。十年 之内仅有这些理论方面的著述,相对于文学以及 电影学等相对成熟学科的研究,不可同日而语; 与 此同时,面对当前愈来愈多的影视作品源自改编 这一 现 状,改 编 的 理 论 研 究 也 是 相 当 匮 乏 的,而 且,此类论著也存在许多问题。
新世纪中国电影改编中的古典风探究
新世纪中国电影改编中的古典风探究
赵庆超
【期刊名称】《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43)3
【摘要】新世纪中国电影改编掀起了着浓郁的古典风,通过对封建王朝语境下的英雄形象进行艺术赋魅,不断构形宫廷秘史和武侠江湖的审美世界。
这种指向古代传统文化时空的影像再叙述隐含着还原、反思、消费历史的多元话语诉求,美轮美奂的影像奇观在放大原著文字叙述的想象世界的同时,也容易消解文学描绘关于历史的庞杂书写和深度反思,并且在大众文化的催生下,消费历史的倾向更易于旁逸斜出,挤压着还原和反思历史的艺术脉动。
改编电影的古典风需要充分借鉴其文学原作的思想艺术表达优势,加强影像包装与内在情韵的结合,通过再叙事搭建既通向历史又观照现实的时空舞台,促进古装题材影片的改编再生产。
【总页数】10页(P127-136)
【作者】赵庆超
【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
【相关文献】
1.高中古典诗词散文改编探究
2.左右还是雅俗:1932-1949年中国电影改编研究
3.左右还是雅俗:1932—1949年中国电影改编研究
4.电影史研究:"深度"的路径与"本
体"的位置——对《左右还是雅俗:1932—1949年中国电影改编研究》一文的思考5.新世纪中国电影改编的研究应对与整体考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影像转换的增量与增值——关于新世纪文学电影改编的整体状况考量
影像转换的增量与增值——关于新世纪文学电影改编的整体
状况考量
赵庆超
【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00)005
【摘要】应和着文学与电影生产的繁荣气象,新世纪文学的电影改编呈现出增量的趋势,在题材、体裁、风格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的艺术增长点,也存在都市题材扎堆而精品稀缺、乡村题材减少而质量较高、养眼影像泛滥而走心作品不足等艺术改编的短板,使得增量与增值之间呈现出较为复杂的不对等关系,对创编者而言,消除负面因素和寻求增量中的增值将尤为迫切重要.
【总页数】6页(P117-122)
【作者】赵庆超
【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吉安343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
【相关文献】
1.第五代改编电影:新时期文学与电影现代性的共同表达——中国当代改编电影现代性解读之二 [J], 裘文意
2.小众化的纯文学电影改编的难度与向度——浅析小说《不成问题的问题》电影改编 [J], 梁燕婷
3.改编的精英化转向与电影精英意识建构——精英文化语境下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改编电影 [J], 曹忠
4.新世纪中国电影改编的研究应对与整体考量 [J], 赵庆超
5.试论张艺谋电影的文学改编情结——由《满城尽带黄金甲》看张艺谋电影文学改编的新走向 [J], 李智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le Waihona Puke 表2年份 2001 2002 2003
论文数量 9 7 7
年份 2004 2005 2006
论文数量 23 13 21
年份 2007 2008 2009
论文数量 36 32 28
反观目前学界对于影视改编的研究,可以说 我们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甚至不能适应这种 现象的发生和发展,然而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可谓是有喜有忧。其中,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 个方面:
( 一) 国内缺乏与影视改编相关的著述 从近十年的情况来看,在数量上,出版了许多 改编的作品④,诸如邹静之的《倾城之恋》( 根据 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作家出版社 2009 年版) 、叶 京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根据王朔的小说《玩 的就是心跳》改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① 即张永清的《文学研究如何应对视觉文化的挑战》、张晶的《文学的审美特性与视觉文化的提升》、赵宪章的《文学和图像关系研 究中的若干问题》。
学刊 》便 推 出 一 组 关 于 文 学 与 图 像 研 究 的 论 文 ①,以更为客 观 与 冷 静 的 眼 光 来 审 视“图 像 时 代”以及图文关系。
概言之,图 文 关 系 研 究 身 处 当 今 文 化“正 在 告别‘语 言 学 转 向’而 进 入‘图 像 转 向’的 新 阶 段”[6],而“关 于 文 学 和 图 像 的 关 系 研 究,就 应 当
事情也许没有这么糟糕,毕竟七八十年过去 了,文学并没有消亡,也未被电影所取代。然而当 下社会步入了“图像时代”、“读图时代”这一现状 不容忽视,况 且 海 德 格 尔 早 就 宣 称“根 本 上 世 界 成为图像,这样一回事标志着现代之本质”[3]899 。 与最初 遭 遇“图 像 时 代”时 表 现 出 的 恐 惧 所 不 同①,近年来,我国学者也敏锐地发现“在‘读图时 代’,我 们 遭 遇 了 一 场 前 所 未 有 的 图 文‘战 争’”[4]180 ; 赵勇 教 授 也 论 证 出 上 述 本 氏 的 两 篇 文章“其微 言 大 义 显 然 接 通 了 当 今 视 觉 文 化 语 境下 的 图 文 关 系 问 题”[5]; 2010 年 伊 始,《江 海
② 改编自文学的电影获奖几率更大。虽然不能绝对以能拿获奖与否来评判一部电影,但至少是一个参考。 ③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网站( http: / / cssci. nju. edu. cn / ) ,2010 年 10 月 11 日访问。 ④ 即把小说等文学文本改编成的影视作品,由影视底本、包括将影视作品改编成的文学作品不在统计之列。
*
新世纪以来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研究述评
赵敬鹏
( 南京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摘 要: 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文学必须面对视觉文化的转向。新世纪以来,文学的影视改编现象层出不穷,然而相关的 改编研究却略显滞后,不仅数量上匮乏,观念与方法也落于窠臼,但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从叙事学的角度对 文学进行影视改编研究。通过历时性地梳理文学的影视改编研究,可以认为其旨归在于探究改编作为一种艺术方法的 原理、意义与美学价值,而研究的起点则是厘清文学与影视二者在艺术形式上的异同,提出了一些值得共同探讨的具体 问题。 关键词: 文学; 影视; 改编研究; 述评 中图分类号: I106.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733X( 2011) 01 - 0113 - 05
A Review on the Studies of Adaptation from Literature Texts to Movies and Televisions since the New Century
ZHAO Jing-peng
( School of Literature,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46,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rrival of image era,the literature must face the turn of visual cultur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the phenomenon of the adaptation of literary works to movies and televisions emerged endlessly,but the related research on the adaptation is slightly behind,not only the quantity is scarce,but also the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adaptation study are old - fashioned.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gresses,mainly reflected in the research of adaptation from narrative perspective. By means of sorting out the adaptation study diachronically,we consider that the goal is to explore the aesthetic value,theory and significance of adaptation as an art method.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is study is making it clear tha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art forms between literature works and movies and televisions. Moreover,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specific questions that deserve to be discussed together. Key words: literature; movies and televisions; study of adaptation; review
最佳影片 数量( 部)
82 37 22
其中改编而来的 电影数量( 部)
63 30 11
改编而来的电影 其中由小说改编的 由小说改编的
所占比例
电影数量( 部) 电影所占比例
76. 90%
29
35. 40%
81. 08%
16
43. 20%
50%
7
31. 82%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突出数据的准确性,表中 所列的历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金鸡奖最佳故事 片奖获奖名单不只是新世纪以来的作品。由此观 之,近八成的奥斯卡优秀影片源自改编,而电影改 编的来源甚广,包括文学作品、个人传记、报刊文 章、流传故事、新闻、历史、音乐舞台剧、甚至游戏、 原电影等等; 然而其中近半数的改编作品是改编 自文学,占了所有影片的 35% ②。国内学者所经 常引用的数据是美国学者林达·赛格的统计——— “ 85% 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是改编作品; 45% 的电 视电影是改编作品; 70% 的艾美奖获奖电视片也 是改编作品”[9]。我们与林达·赛格的数据虽有 一些出入,但这些数据都表明了同样一个事实,那 就是国内外的优秀影视中,改编的作品占有极其重 要的地位,而改编也成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是否可以这样认为,研究图文关系是从理论 的层面去应对“图像时代”的到来,而将文学文本 ( 主要集中于小说) 改编成影视作品则是通过具 体的实践将“文”制造成( 或者转换成) 了“图”。 而且,无论是从“文”到“图”的改编,还是从“图” 到“文”的 改 编,都 是 在 演 绎 着 图 文 关 系,只 不 过 是从两个不同的方向而已。虽然目前学术界尚无 将图文关系研究与改编研究联系在一起,但毫无 疑问,图文关系的研究必将带动改编研究。这是 因为,图文 关 系 研 究 赋 予 了 改 编 以“合 法 性 ”,将 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不再 是“权 宜 之 计”,而 是 “艺术史上的习见做法”[10]78 ,更是一种卓有成效
的艺术策略; 其次,改编实践证实了图文之间可以 实现转换,研究改编正是解释图文之间的转换何 以成立。改编研究亦能推动图文研究的进展,正 是改编研究细化和深化了图文关系研究,进而推 动整个文学与图像的研究。
二、国内文学的影视改编研究现状
通过 CSSCI 数据库以篇名关键词为“改编” 进行检索③,我们发现新世纪以来,改编研究的论 文越来越多、关注度也显著提高( 结果如表 2) 。
一、改编研究的背景: “图像时代”与 “图文关系”研究
早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本雅明就注意到“作 为人性的现代危机和革新的对立面的传统大动 荡,它们都与现代社会的群众运动密切相连,其最 大的代理人就是电影”[1]53 ,结合本氏在同一时期 发表的《讲故事的人》中所表示出的无奈———“讲 故事这门艺术已是日薄西山,要碰到一个很能精 彩地讲一则故事的人是难而又难了”[2]291 。换言 之,在 他 看 来,电 影 取 代 传 统 讲 故 事 的 形 式 已 是 必然。
定位在 语 言 和 图 像 的 关 系,即‘语—图’关 系 问 题”[7]。电影作 为“一 种 重 要 的 视 觉 艺 术 ”[8],同 时也是图像时代的主要艺术形态之一,具体到文 学文本和电影之间,改编即是连通“语”和“图”的 重要手段,其重要性可通过表 1 的数据表示:
表1
奖项
奥斯卡最佳影片( 1—82 届) 金鸡奖最佳故事片( 1—27 届) 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44—63 届)
*收稿日期: 2010 - 10 - 25 作者简介: 赵敬鹏( 1987 - ) ,男,山东莘县人,南京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影视改编。
① 遭遇“图像时代”之初,“文学终结”的论调比较普遍,参阅朱国华的《电影: 文学的终结者》( 《文学评论》2003 年第 2 期) 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