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概述

合集下载

1—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பைடு நூலகம்英勇 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 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遇到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 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 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已突破敌阵,占 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 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 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②导语 部分都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 么? ②导语 概括了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事实。电头 清楚地点明了时间,地点:西起九江,东至江阴 一千余里的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人数:百 万大军;行动:冲破敌阵;结果:横渡长江。新 闻写作必须注意的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 物、事情的起因、(背景中提到了)经过、结果, 都做了准确的交待,使读者对所要报道的新闻事 实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并很自然地领起了下文, 一般来讲,消息中的导语 部分都这样概括叙述。
速读课文,在课文中勾画表现我军英勇的 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有:英勇善战、锐不 可当等,表现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有纷纷 溃退毫无斗志甚为微弱等。 齐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 学生归纳有关消息的知识。
比较阅读,理解提升(两篇新闻) 1、异中寻同 文体相同: 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 识)。 作者相同 目的相同: 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 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思考、讨论: 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每层的内容是什么?其中哪层写得详细?哪一层是重点,为什么? 主体部分分为三层。 一层(20日夜起~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的战斗情 况:时间:20日夜起的24小时;人物:中路大军;进程: 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等地区;战果:24小 时渡过30万人。 二层(21日下午5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战 斗情况并评论敌败我胜的原因。时间:21日下午5时起; 人物:西路军;地点:九江、安庆段;战果:30万大军已 渡过三分之二,占领了贵池等地;展望:余部23日可渡完, 阵地正在向南扩展中。 三层(汤恩泊认为~结尾),写东路军的战斗情况。时 间:与西路军同时;人物:东路军;战果:所有预定计划 都已实现,大部渡过南岸;展望:23日可以渡完。

《人民解 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雄师横渡江

《人民解 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雄师横渡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雄师横渡江“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9 年 4 月 20 日晚,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以排山倒海之势横渡长江,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渡江战役。

那是一个注定被铭刻在历史长河中的夜晚。

江面上,波涛汹涌,狂风呼啸,但这丝毫没有阻挡住人民解放军前进的步伐。

百万大军集结在长江北岸,战士们个个摩拳擦掌,士气高昂,他们心中燃烧着解放全中国的炽热火焰。

在渡江的前夕,各级指挥员精心部署,战士们认真准备。

他们仔细检查着武器装备,确保每一支枪、每一门炮都处于最佳状态。

后勤保障人员也在紧张忙碌着,为战士们准备充足的粮食和弹药。

随着一声令下,渡江战役正式打响。

一时间,江面上千帆竞发,炮声隆隆。

先头部队的战士们乘坐着各式各样的船只,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奋勇向前。

他们有的驾驶着木船,有的操纵着冲锋舟,还有的乘坐着简易的竹筏。

江面上,炮弹爆炸掀起的水柱此起彼伏,子弹在夜空中划过一道道火光。

但战士们毫不畏惧,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在渡江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英勇无畏的英雄事迹。

有一位年轻的战士,在船只被敌人炮弹击中后,依然抱着木板坚持游向对岸;还有一位排长,在冲锋的过程中,身中数弹,但他依然高呼着“前进!前进!”直至壮烈牺牲。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经过激烈的战斗,人民解放军迅速突破了敌人的长江防线。

敌人精心构筑的工事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土崩瓦解。

他们所谓的“固若金汤”的防线,在英勇的人民解放军面前不堪一击。

渡江成功后,人民解放军迅速向江南挺进。

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放了一座又一座城市。

战士们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拥护。

在解放的城市中,人民群众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他们纷纷拿出自己家中的粮食和衣物,送给人民解放军。

孩子们围绕在战士们身边,唱着欢快的歌曲;老人们则眼中含着泪花,感谢人民解放军为他们带来了新的生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主要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主要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主要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毛泽东在渡江战役的胜利将要写的一篇新闻,原载于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

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而这篇新闻高屋建瓴,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精简,感情色彩鲜明,是新闻作品中的瑰宝,今天读来仍然令人回肠荡气。

该文章讲述了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文章高屋建瓴,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精简,感情色彩鲜明。

原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引言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发生在194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的最后一次战役。

这场战役标志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解放军进军华南的决定性战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背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人民解放军一直在积极进行对国共内战,争取全国的胜利。

在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的形式下,接下来的目标是解放华南地区,而长江就成为了这场战役的核心。

准备为了实现这次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在战前做了充分的准备。

首先,他们统一指挥,确保协同作战。

其次,他们加强了物资储备和交通运输,确保了战线的物资供应。

最后,人民解放军派出侦察队对长江沿线的敌情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做好相关情报的搜集。

战斗过程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军发起了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行动。

整个战役历时约一个月,期间经历了许多激烈的战斗。

首先,人民解放军先后攻占了垂陵、荆州等重要地点,逐步向长江南岸推进。

然后,他们在舟山一带布置大规模军事阵地,为横渡长江做好准备。

最后,他们利用舟桥和渡船等工具,迅速横渡长江,使得解放军在华南地区建立了坚实的桥头堡。

结果与意义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战役以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而告终。

解放军成功地夺取了长江南岸的控制权,取得了对华南地区的决定性胜利。

这场战役的胜利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它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国共内战,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其次,解放军在华南地区建立了新的政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奠定了基础;最后,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使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结论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战役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它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国共内战的结束。

这次战役的胜利不仅为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也大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士气。

这场战役不仅仅是一次胜利,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具有深远的影响。

2018部编教材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018部编教材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Ⅰ 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 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二十四小时内已渡过三十万人。
Ⅰ组的②句好。“突破”表明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 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 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 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负隅顽抗 ——垂死挣扎,顽固抵抗。
气势磅礴 ——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阻遏 ——阻止
溃退 悍然
——败退。“溃”,溃 败。 ——蛮横的样子。
新 闻 的 有 关 知 识:
1、广义新闻泛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 狭义新闻,专指消息。消息,是报纸常用的 一种文章样式。《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 渡长江》是狭义新闻,即消息。 2、新闻的记叙要素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
Ⅱ 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 被我军突破了。
Ⅱ组的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 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日 那一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句“二十一日”重复。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的起因 事件的经过和结果
3、新闻的结构要素
标题 高度概括事件(迅速了解新闻主要内容,要看标
题)
导语 简洁明了的叙述事件。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 句话或第一段。(较详细了解新闻内容,要看导语)
主体 导语后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 分。(详细地的了解新闻内容,要看主体)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渡江区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消息二则》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入门】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

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目标牌】【教学目标】1.明确本文“六要素”和“倒金字塔结构”。

(重点)2.理清消息的结构层次,领会详略得当的写法(难点)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教学方法】讲授法1.把班级学生分成三队,分别代表中、西、东三路军,教学时让他们着重研究他们所代表的那路军,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拓展延伸时,让学生试着去报道广播操比赛的事,通过练习,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文。

提出预习要求:①从“预习提示”中了解这篇消息发表的历史背景。

②找出课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

③注意读准“预习提示”中提出的一些字的字音。

【教学过程】诗意篇疏通文意理思路(为啥写)(趣味性)一读:初读全文,感知内容(读出音韵: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语调、节奏)一写:抄写文常基础,批写段落大意(自主思考)一、自学径【标段落】【圈词语】【辨文体】1.定义:消息属于纪实类作品。

它是借助各种传媒,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它是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采用的一种文体。

2.特点:它具有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简明性的特点。

3.要素:五个W,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和一个H,即how(如何)。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从事实来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而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合 在一起也可以议论一番,东路军面对的敌人的防线很巩固 ,东路军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 围敌军,解放南京,所以用了更多的文字叙述。
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先略写中、西路军 ,后详写东路军,清晰合理,体现了消息的真实性、时效性 、准确性。
主体部分是如何介绍三路军渡江概况的?
渡江三路大军
时间
中路军 (安庆—芜湖)
西路军 (九江—安庆)
东路军 (南京—江阴)
二十日夜 ——
二十一日夜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 ——
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 ——
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兵力 三十万 三十五万 三十五万
渡江人数 三十万 三分之二
大部
精读细研
主体部分为什么要按照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 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事:我百万大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何故: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
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 放军的渡江区域。
合作探究
“至发电时止”,用词斩截有力,毫不拖沓,体 现了语言的精练、铿锵;把时间交代得非常准确, 体现了新闻的及时性。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 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合作探究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渡长江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 险,直捣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根据地—南京城。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丽。 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 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若有情,见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要因痛苦而变衰老; 身受反动派压迫的人民,自然要彻底推翻反动统治,完成翻天覆地的革命事业。 人间正道,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沧桑,沧海(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 性的发展变化。
新闻的有关知识:
{一}、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 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 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 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
{二}、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 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三}、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结语。
社会背景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相继取得了辽 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在长江以北歼灭了国民党 反动军队的主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虽然已经面临总崩溃的局面, 却一面展开“和平攻势”,玩弄和谈骗局,争取喘息时间,以便 伺机反扑;一面积极部署所谓“千里江防”,企图以此阻止人民 解放军南进,并且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 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 的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 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4月22日2时,解放 军在西起九江东北的湖口,东至江苏省江阴的长达五百公里的战 线上强渡长江。同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 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到篇末 (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9
写作顺序:
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顺序能否颠倒?
20日夜起 中路军(先)
时间顺序
21日下午5时起 西路、东路(后)
中、西:弱; 东: 强。
逻辑顺序
10
质疑析疑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13
背景:通常交代新闻事件发生的环境和条件 之类。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可 插在消息的结尾。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 句话或一段话。
结语有时很明显,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15
1、概括出该消息的背景和结语。
背景: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议。
结语:人民解放军于23日全体渡过长江。
6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它用充足的事实 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 释。
7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
8
二、找出文章的主体部分,并加以分析:
1、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
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 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 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12
这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与其它部分有何不同? 有什么作用?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 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 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
议论 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 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 不起丝毫作用。” 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结构及内容简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结构及内容简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结构及内容简析新闻的标题是一个主谓短语,它概括了所要报道的事实。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是主语,既交代了渡江部队的数量,又体现出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横渡”表现了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句),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先后横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这是动态新闻,“电头”交代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中。

第1句概括了这篇新闻的主要内容:渡江部队的人数、渡江战线的长度和渡江作战的声势。

“百万”交代了渡江部队人数之多;“1000金华里”,交代了战线之长;‘种破敌阵,横渡长江”,描述了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直逼对岸的情景,说明战绩辉煌。

第2句指明I000余华里渡江战线的起讫点,是第1句的补充。

这句中用了“均是”,突出了渡江作战声势的浩大和战线之长。

这一部分是导语,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报道了渡江战役的情况,气势壮阔,语言精练,激动人心。

这部分以“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来点题,概述渡江的区域范围,先给读者一个总的印象。

第二部分(从“20日夜起”到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大意义。

这是主体部分,以具体的时间、地点、人数说明我军兵分三路渡江的情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24小时内即已渡过3O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渡江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这一层先写渡江的时间、地点,然后写战果巨大,战局发展神速。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这句写敌军毫无斗志。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照应了上文,用语简洁。

用“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和抵抗“甚为微弱”,写出了敌军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面前溃不成军、无心应战的情景。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课文概括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课文概括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课文概括《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课文概括》1. 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极具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的壮丽史诗。

本文将对这一话题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便读者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

2. 事件背景1931年,南京沦陷,国民党主政地区被迫南迁。

战争形势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抗战的发展,国共两党在长江流域展开了激烈的战略竞争。

3.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长江战役,最终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进程,而且对世界历史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事件价值和历史意义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使命得以完成。

从此,中国人民摆脱了外来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

这场战役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基,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铺平了道路。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不仅仅是一场战役,更是中国人民不屈抗争的历史见证。

这场战役凝聚了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无比勇气和顽强毅力。

这段历史故事不仅值得我们铭记,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传承。

6. 总结回顾通过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历史事件的追溯和分析,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辉历程,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

这段历史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迈向民族复兴。

在整个文章中,我多次提及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主题,希望能更加深入地探讨和理解。

这样一篇全面、深刻、广度兼具的文章,相信能让读者对这段历史有着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本文主要讨论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旨在帮助读者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这段具有极其重大历史意义的壮丽史诗。

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长江战役的具体过程和战略意义。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长江战役,最终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初中语文试讲稿《人民解放军大军横渡长江》

初中语文试讲稿《人民解放军大军横渡长江》

初中语文《人民解放军大军横渡长江》试讲稿1、题目:《人民解放军大军横渡长江》2、内容:(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3、基本要求:(1)把握新闻的要素(2)试讲时间10分钟(3)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板书答辩题目:1、教学中你采用了摘读的方式,为什么会这么做?2、请谈一谈你的教学重难点。

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导入课题。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概要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概要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导语
1、找出文章的导语部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 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 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
的渡江区域。
2. 导语部分传达了哪几点信息?
渡江概况(1)冲破(排山倒海)
(2)横渡(一往无前)
主体
3、自读消息的主体部分,划分层次, 各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 战况。 第一层:写中路军的渡江情况。 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第三层: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新闻知识
1.概念 新闻,它是用事实说话,及时报 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广义新闻:泛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
狭义新闻:专指消息。消息,是报纸常用的 一种文章样式。
2 .消息结构的五个部分
必 不 可 少 的 三 部 分
– 标题
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 – 导语 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领起 下文。
课文阅读分析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导语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_________ ,在文中的 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 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 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