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思维

合集下载

第六章--思维

第六章--思维
2020/5/4
– 研究二:布鲁纳研究
• 材料:四种性质的图片:图形(园、方、十字架 );图数(图形数目为1、2、3个);颜色(绿 、黑、红);边线(1、2、3条)→不同属性结 合成多种概念,如“三个黑色圆形”。p.260
• 程序:将图片呈现给被试,说明图片的属性以及 概念的构成。然后心中有概念,让被试提供图片 ,说对错。
2020/5/4
– 沃森实验:“四卡片选择作业”
• 若卡片的一面是元音字母,则另一侧为偶数。 • 问题:为证实这一规则的真伪,必须翻哪张卡片

E F4 7
– 证实倾向(confirmation bias):人们倾向 于证实某种假设或规则,而很少去证伪它们 。
2020/5/4
第四节 问题解决
2020/5/4
• ②概念的结构是由概念的定义特征和整合这些特 征的规则构成的。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规则相互 结合就构成了各种不同性质的概念。
– 评价:重视概念规则在概念结构中的作用, 其优点是可以很好地解释人工概念的研究, 但目前还难以解释某些自然概念。
2020/5/4
• 原型模型(prototype model)
三、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 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 研究一:赫尔研究
• ①材料:汉字偏旁做概念,用无意义音节命名。 • ②程序:配对学习,将汉字与某一无意义音节配
对呈现。用12个汉字组成一个单元代表一个概念 ,共12单元。每次呈现一个刺激,直到被试自动 将偏旁与无意义音节联系起来为止,说明被试抓 住了这些汉字的共同特征。
– 形象思维:
• 利用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 逻辑思维:
• 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
2020/5/4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2. 联系:表象为想象提供素材。
(三) 想象的功能
1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
2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3想象还有代替作用。
4想象对机体得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
(四)想象的综合过程
1.粘合: 粘合是把客观事物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形象。
(四)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在思维时能有根据地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思维的逻辑性使人在谈话、写文章或是解决问题时显得有条不紊。思维的“非逻辑性”主要是指直觉思维。直觉思维不象逻辑思维那样具有明确的逻辑步骤。由于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因此,教学中除了重视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还要注意“非逻辑性的直觉性思维”培养。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括的事物的本质特征。
概念的外延是指属于这一概念的一切事物。
概念和词是密切联系的。
(二)判断 肯定或否定某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
任何判断都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都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思维的过程要借助于判断进行,思维的结果也是通过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推理 推理是根据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三)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及时地改变先前拟定的计划、方案、方法,寻找新的解决问题方法时准确而迅速,比如一个具有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的人,在讨论问题时往往能够针对别人辩解中的漏洞或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新问题,同时对别人提出的问题也能及时找到论证的依据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缺乏这一品质的人可能导致顽固性与迟钝性。
现实性思维是指在思考问题时,从客观现实出发,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严格按照客观事物的逻辑关系进行的思维。它是与我向性思维相反的一种思维形式。

第六章 思维与问题解决

第六章 思维与问题解决

2
8
3
2 7
8 6
3 5
2 8 7 6
3 5
1
6
4
5
1 ※ 4
1 4 ※
※ 7
3、问题行为图
由两个成分组成,一是知识状态,即人在某一具体时刻 所知的关于该作业或问题的全部信息,二是操作,即人 在每次用来改变其知识状态的手段。 在制图时,可用方框来表示知识状态,用箭头来改变知 识状态的操作,箭头的方向指出知识状态变化的路线。 一个被试解决“DONALD+GERALD”的口语记录片断:
(二)比较
1、定义:是将对象的个别部分、特征加以对比,确 定它们的区别、共同点及其关系。
2、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比较形式:
(1)同类事物的比较;
(2)不同类却相似、相近或相关的事物比较。
(三)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抽取事物本质属性的方法和过程; 概括是在认识上,把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加以综合并 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
2、树形图 又称搜索树,它象一棵倒置的树,有树干和许多分枝。 从树干的起始状态引出一些分枝,并且指明在所有可能 的方向上进行搜索所产生的各种中间状态,直至目标状 态。 以八张牌难题的部分树形图来说明。图中任何一条路线 都表示问题解决者可能移动的一种步子序列。
2 8 1 6 3 4
起始状态
7 ※ 5
第六章
第一节
思维与问题解决
思维概述
第二节
问题解决
本章要求:(1)了解思维的种类、思维过程;
(2)掌握发散性思维的特征、问题解决过程 及其特征; (3)学会问题解决的方法。 本章重点:问题解决 本章难点:问题解决方法的习得 本章课时:6课时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 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 内在联系。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

程正方《心理学》第6章-思维与想象

程正方《心理学》第6章-思维与想象

三、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象


再造想象
有意想象
创造想象 幻想
理想 空想
三、想象的种类
(一)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目的性
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
三、想象的种类
(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描述、图形或符号示意,在人脑中 产生的有关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如:读小说、看图施工等
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 在人脑中独立创造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七)策略与方法
手段—目标分析法 爬山法 目标递归(或逆向)策略 头脑风暴法
"手段—目的"分析法,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排障法"。所有 子目标,其实就是子障碍排除。一个个子目标被实现的过 程,也就是一个个子障碍被排除的过程。
它分这么一些阶段: 第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 第二步:确定妨碍目标的障碍。 第三步:分析造成障碍的原因。 第四步:对症下药,排除障碍。
形象思维在问题解决中有重要的意义。艺术家、作家、设 计师等更多地运用形象思维。
因A﹥B 且B﹥C 则A﹥C
当人们面对着理论性质的任务,并要运用概念,理论知识 来解决问题时,这种思维称为逻辑思维。
(二)根据探索问题的答案的方向不同
辐合思维 ——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 个方向提出
第二节 思维过程及规律
一、分析和综合
分析—在人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特 征的思维过程。
综合—在人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或特征结合起来 进行思考的思维过程。
分析与综合是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同一思维 过程的不可分 割的两个方面。任何一种思维活动既需要分析,又需要综 合。

心理学第六章思维

心理学第六章思维
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 创造思维:
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 并创造新的思维成果
心理学第六章思维
8
四、思维的形式
(一)概念的含义 – 内涵:概念是指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或本质
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活动的最基本单位 。 – 理解:
概念包含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 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外延是属于这个概念的一切事物。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反比关系,即概念的内
12
(二)问题解决的概念
– 内涵: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寻找操作系列以达到预定目标的 心理活动过程
– 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 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 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思维活动,具有复杂的心理过程,同时也是人 类思维的普遍形式。
– 代表:纽厄尔和西蒙(Newell & Simon,1972)
心理学第六章思维
14
(三)问题空间
认知心理学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三种状态: 初始状态:是问题解决的最初状态。 目标状态:是问题解决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将初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其间所需要通过的各种 操作而产生的各种不同状态。 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之间的各种状态称为中介状态。 上述三种状态统称为问题空间或问题状态空间。
心理学第六章思维
18
(二)“试误说”
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 1847~1949)提出的,他认为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 和动物一样,是通过许多次尝试错误,最后找到问题 答案的。
用猫进行了著名的迷笼实验。
(三)“顿悟说”
德国心理学家苛勒提出了“顿悟说”。他认为人类解决 问题的过程不是尝试错误,而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突然地找到了答案,即对问题的整个情境产生了理解。

第六章 形象思维

第六章 形象思维

第六章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一种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展开的思维过程,形象思维是主要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

它是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概括而产生。

形象思维又具体地体现为想像思维、联想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思维形式。

形象思维的含义:所谓形象思维主要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完整性和跳跃性。

形象思维的基本单位是表象。

它是用表象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

当人利用他已有的表象解决问题时,或借助于表象进行联想、想象,通过抽象概括构成一幅新形象时,这种思维过程就是形象思维。

所以,利用表象进行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形象思维法。

形象是客观事物通过感官产生和感受到的,因此按照感官划分,又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和语言形象等。

当然,形象的分类是相对的,有时候某些形象是综合的,如不久前建成的昆明世界植物博物园,其中既有自然的又有人造的,既有艺术的也有科学的,既有视觉的还有听觉的。

我们了解形象的分类,是为了更好的掌握各类形象的特点,以便更好地促进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并创造出更多的新形象。

为了掌握和学会运用形象思维方法,不仅要了解各类不同的形象,而且还要认识形象思维的特点。

一般说来,形象思维有以下三个主要的特点:一是形象性。

形象是客观事物直接或间接在大脑中再现的表象,是思维的对象,也称作思维的原料。

这一点很重要,离开了形象,形象思维方法就不存在了。

二是情感性。

这个特点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反映得尤为突出,这是因为作家、画家、音乐家在创作时,总是把自己的感情倾注于形象之中。

他们对所创造中的人物或作品,爱其之所爱,悲其之所悲。

三是创造性。

形象思维不仅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而且科学家、工程师、医生的发明创造活动也离不开形象思维。

因此,创造性是形象思维方法的共同特点,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如果要实现自我超越,要发现新的东西,那就要发挥形象思维的创造作用。

第一节想像思维一、想像思维的涵义1. 什么是想像思维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高级形式:想象是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第六章 犯罪客观方面思维导图

第六章 犯罪客观方面思维导图

原因说:从导致结果的原因中,挑选出应当作为原因的条件,只有这种原因和结 果之间才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混乱)
客观说:行为时的一切客观基础为判断(不管甲知不知道事实,必有联系)目前
主观说:行为人认识或可能认识到的基础为判断(只有甲主观上知道或可能知道 甲是特殊体质十二,有因果关系)
判断相当性(鼻子流血案)
但是是结果加重犯中的要素结果(没有致人死亡的结果就不能成立故意伤害致人 死亡罪,只能成立故意伤害罪)
实施某一危害行为并不一定产生危害结果(甲想杀乙,也可能造成乙重伤,而不 是死亡)
没有行为就没有结果,丧失了危害结果存在意义
原因:
广义:犯罪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损害(否定)
区分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甲想杀乙,一刀捅下,捅成重伤)
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肯定说)
特殊情况
因果关系的认定(基于条件说)
不作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否起了决定作用
判断
甲和乙聊天,忘记自己要扳道,导致火车轧死丙
某种危害行为引起或正在引起某种危害结果,在因果关系的发生过程中,介入了 另一原因,从而切断了原来的因果关系
最早出现的实行行为导致最后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高低(甲将乙打成重伤后送往 医院,因为医生的轻微过失导致被害人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行为犯、举动犯等(强奸罪、脱逃罪)因为其
刑法上认为正当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甲偷乙的钱包,乙追甲,甲被追追过程中被 汽车装死,甲的死与乙没有因果关系)
直接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中,需要证明未遂、中止结果与危害行为之间的因果 关系(甲想杀乙,砍成重伤后,被路人抢救送往医院,去医院过程中出车祸死 去)
客观性(甲误将毒药当做糖浆给乙治病,乙死亡,乙的死亡与甲有因果关系)

心理学基础练习题答案六

心理学基础练习题答案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第六章思维一、名词解释1.思维、言语、想象思维: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言语: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个体运用语言规则表达个人思想,从而实现与他人沟通的目标的过程。

想象: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成为新形象的过程。

2.概念、博弈性聚焦和保守性聚焦、推理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

博弈性聚焦和保守性聚焦:这种策略将首次获得的肯定例证中的部分属性作为初始假设,然后经过验证剔除无关的属性,逐步聚焦到关键属性。

若每次验证仅选一种属性,则称为保守性聚焦;若每次验证选两种或以上属性,则称为博弈性聚焦。

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推出新结论的过程,它是思维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3.问题表征、迁移、定势、功能固着、原型启发问题表征:就是对问题信息的搜索、提取和理解、内化的过程,是对觉察到的问题的各种条件和规则的解释。

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或经验而造成的一种预先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功能固着: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常见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上。

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启发。

4.手段—目的分析、逆向工作法手段——目的分析法:就是将问题的目标状态分解为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目标状态。

逆向工作法:是指从目标状态出发,然后返回起始状态,进而解决问题。

二、填空题1.表象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桥梁。

2.概括性、间接性是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

3.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助物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三类;根据思维时是否具有明确的逻辑规则,思维又分为形式逻辑思维和非形式逻辑思维;根据思维的指向性不同,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4.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是问题表征,选择算子,应用算子,评价当前状态。

6第六章 思维与问题的解决

6第六章 思维与问题的解决

三、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一)问题情境 (二)动机水平
(三)定势的影响
(四)原型启发
(五)功能固着的影响
(六)个性特点
(一)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发生问题所处的客观情 境(刺激模式)。
(二)动机水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励人们解决问
题的动机强弱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有着密
切的关系显示出倒“U”字曲线型。
三、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一、什么是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指人们在活动中面临新 情境与新课题,又没有现成的有效对策 时,所引起的一种积极寻求问题答案的 心理活动过程
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一)发现问题
(二)明确问题
(三)提出假设
(四)检验假设
(一)发现问题
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的思维任务,即是发 现和提出问题。
(二)思维和语言的区别
3 .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思维与客观事物的关 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间有必然的内在 联系;语言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是标志和被标志 的关系,二者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内在联系。 4.思维和语言的构成因素不同。思维的基本因素 是概念,语言的基本因素是词。思维中的概念 与语言中的词不是一一对应的,同一个词可以 表达不同的意思,而同一个思想又可以用不同 的词来表达。
课后练习
二、选择题:
4、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区分出来的思维过程叫 做 。
A、分析 B、综合 C、比较 D、抽象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其他事物中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 方法的现象称为 。 A、原型 B、原型启发 C、定势 D、迁移 6、在过去解决问题经验的影响下,使心理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 态,它影响着后继解决问题的态势。这被称为 。 A、原型启发 B、迁移 C、定势 D、原型 7、在人脑中,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关系的突然接通,产生豁然开 朗的感觉,这种心理活动称为 。 A、直觉 B、灵感 C、知觉 D、感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六章-思维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六章-思维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在广阔的草地上,有一头牛在吃草。 这头牛一年才吃了草地上一半的草。问,它要把草地上的草全部吃光,需要几年?
牛永远也不会把草吃光, 因为草会 不断的生长。
人类至今只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但是为什么可以知道地球已经存在了46亿年之久?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内部规律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属于认知的高级阶段。
感觉 颜色鲜艳、芳香扑鼻 知觉 鲜花非常美丽 思维 根据记忆推断春天来了
间接性
(直接反映)
(间接反映)
◈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 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让我想一想”“请你考虑考虑”。这种“想”和“考虑”, 就是指人的思维活动。
◈ 思维的发生时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
六、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
◈ 儿童的认识过程是在出生以后的生活中逐渐发生的。思维是复杂的心理活动,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出现较晚。它是在感觉、知觉、记忆等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 思维的发生, 说明儿童已具备了人类的各种认识过程。
不久, 在我国某研究单位和一些农民用发霉花生长期喂养鸡和猪等家畜, 也产生了上述结果。
1963年澳大利亚又有人用霉花生喂养大白鼠、鱼、雪貂等动物, 结果被喂养的动物也大都患癌症死了。
霉花生有毒
【例】从下面的事实中概括观点 (1)贝多芬弹钢琴的时间长了,手指发热,就在凉水里浸泡。 (2)作家杰克·伦敦在房子里的窗帘、衣架、橱柜、镜子上挂满写有词语、资料的长纸条,以便随时看到、记忆。 (3)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时,晚上在图书馆用功,经常到后半夜两点多,有时饿得竟晕倒了。 三人的共同点: 一是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二是都具有一种勤奋刻苦的精神。 于是可以概括出以下结论: 在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大都具有勤奋刻苦的精神。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思维》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思维》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六章思维知识点汇总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特点。

思维概括性是思维通过抽取同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和事物间的必然联系来反映事物。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某些媒介与头脑加工来反映,而感知觉只能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二、思维的基本过程(多选、简答)思维是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

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这些是思维最基本的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

综合是在脑海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一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

(二)比较(三)抽象与概括抽象是把事物的共有特征、本质属性都抽取出来,并对与其不同的、不能反映其本质内容的舍弃。

概括是将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过程。

三、思维的种类(多选、简答)(一)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单选/多选/填空)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1.直观动作思维。

又称实践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伴随实际动作的思维活动。

如:幼儿在学习简单计数和加减法时常借助手指这种思维活动。

2.具体形象思维。

是运用已有表象产生的思维活动。

形象思维在青少年和成人中仍是一种主要的思维类型。

如:在头脑中用3个苹果加4个苹果等实物表象相加而计算出来的。

3.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概念)是这类思维的支柱。

(二)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可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1.经验思维。

经验思维是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判断生产、生活中问题的思维。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3、Brain PK Computer?Man PK Robot?
影响问题决策的因素
1、知识经验:问题解决的专家-新手范式 (1)知识的数量、种类及层次的差异:如专门知识 (domain-specific knowledge )、组织性知识(organized knowledge)、习得性策略(acquired strategy)、自动 化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 (2)知识组织方式上的差异:专家的知识是按层次结构 的方式组织起来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种组织方式是 专家长期解题经验的累积结果(Chi et al., 1982)。 (3)知识经验越多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吗?
例1:儿童形成狗的概念:一个小女孩和爸爸一起散步,走到邻居家门前, 看到一只不大不小的狗,父亲说:“看,这是一条狗。”接着他们又路过另 一个院子,小女孩看到一只小猫,她说:“狗!”父亲纠正她说:“不,那 是只猫。”小女孩想:“原来狗大猫小。”他们又路过一个院子,这回小女 孩看到一只小巴狗。她说:“猫!”父亲说:“不,那是条狗!”小女孩糊 涂了„„
(3)关系概念(relational concept):根据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或事
物内部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可形成关系概念。
3、原型(prototype):指同类事物中最能代表该类事物的典型成员。
概念形成(续)
4、概念的形成:是将分类信息纳入不同范畴的过程。概念形成要 基于正例和反例经验的不断积累、辨别和修正。
1、含义: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思维方法。
(1)自由联想;(2)控制联想。
2、类型
(1)相似联想:性质上或形式上近似的事物之间形成的联想; (2)接近联想:时间上或空间上邻近的事物之间形成的联想; (3)对比联想:具有相反特征或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形成的联想; (4)关系联想:由果索因的,或者彼此具有紧密关系的事物间形成的联想。

心理学 思维

心理学 思维
(一)分析与综合 (二)比较与归类 (三)抽象与概括 (四)系统化与具体化
8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综合: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 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是人认识事物的开端。
9
(二) 抽象与概括
思维工程;
三、 思维的种类
(一)思维的形态
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二)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
辐合思维 发散思维
(三)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再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14
三、 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的形态(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 (一)直观动作思维: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操作的动作是思维
的支撑 (二)形象思维: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 (三)抽象思维: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称为词的
思维或逻辑思维。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这是思维的最本质特征。
15
二、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 (一)辐合思维: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 的规则解决问题。(求同思维)
(二)发散思维: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 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 大量、独特的新思想。(求异思维)
20
(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 内涵:概念的质,所反映 事物的本质特征(如脊椎 动物内涵是有生命和有脊 椎)
• 外延:概念的量,即概念 的范围(如脊椎动物包括 鸟、鱼、蛇、虎等)
• 内涵和外延是相反的关系。
2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概念的等级和层次
概念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水平和概括的范围,从而形 成了概念的等级。如“金丝雀”、“鸟”、“动物”、 “生物” ,它们处在不同的层次上。

心理学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心理学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第一节思维的概述1、通过检查日光灯零件散障并作修理的思维种类是(D)思维。

A.具体形象B.抽象C.语词逻辑D.动作2、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概括的(B)的反映。

A.深刻B.间接C.抽象D.综合3、根据思维的创造性,可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4、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5、沿不同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的思维称为(发散式思维)6、(抽象思维)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7、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8、聚合式思维:聚合式思维也叫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9、发散式思维:发散式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

10、常规思维:常规思维是运用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第二节思维的过程1、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分解程各个部分、属性或特征的思维过程称为(A)A.分析B.综合C.比较D.抽象2、(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3、抽象:抽象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把这些本质属性、特征与其他属性、特征分离开来的思维过程。

4、分类:分类是在思想上按照事物的异同,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5、简述思维过程中分析与综合的三种水平。

分析就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

综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的过程。

分析和综合有三种水平:1、知觉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2、表象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3、语词符号的分析与综合以上三种水平的综合,可以相互转化,相互渗透。

第三节概念的形成于掌握1、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是(D)A.综合B.抽象C.概括D.概念2、所有科学概念,关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各种定理和法则,都是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A)反映。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介绍会议的四项基本原则 提出事先通知的问题
2.组织“头脑风暴”法的原 则
自由思考原则 延迟评价原则 以量求质原则 结合改善原则
3.作用
集体“头脑风暴”法能提出大量的设 想 “头脑风暴”能激起竞赛精神 激励效果
4.头脑风暴法实例
老师选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由老 师主持会议。 老师:我们的任务是砸核桃,要求多、 快、好,请大家踊跃发言,有什么好 办法? 甲:平时在家里用牙嗑,用手或榔头 砸碎,用钳子夹,用门掩。
二、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和凭借物
1. 直观动作思维 2. 具体形象思维
3. 抽象逻辑思维
儿童的思维的发展经历了直观动作思维、具体 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三个阶段。
思维的种类(2):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
1. 集中思维: 聚合问题信息 一个共 同的正确答案 2. 发散思维:一个目标 不同途径 多种答案
思维的种类(3):根据思维过程中的独创性 1.常规思维:也称再造性思维,是指人们运 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 序,用习惯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 题的思维方式。 2.创造性思维:指有创见的提出前所未有思 维成果的思维方式。
三、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 思维和语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维的 间接性、概括性也正是凭借语言得以实现的。 人借助语言进行思与人类语言的高度发展是分不开的。除了语 言之外,人类思维还可以借助其他工具,如 表象和动作。
第二节 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二、比较与分类 三、抽象与概括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
第三节 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分析
1、发现问题 2、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 :假设是科学的侦察兵,是解决 问题的必由之路,科学理论正是在假设的基 础上,通过不断的实践发展和完善的。 4、检验假设:假设正确与否,需要借助一定的 手段来检验。检验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检验, 二是间接检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思维
一、填空
1、思维的基本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2、根据思维的内容,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可把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结果是否经过明确思考及是否具有清晰意识,可把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根据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程度,可把思维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思维活动表现为对作用于人脑的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类)、(抽象)、(概括)、(系统化)、(具体化)等具体过程,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9、问题解决的主要策略有(手段—目的分析法)、(逆推法)、(选择性搜索)和(爬山法)。

三、问答题
1.思维与感觉、知觉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答:思维和感知觉的区别是:①反映的内容不同,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与特征和内部联系,感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表明属性计外部联系;②反映的形式不同,感知觉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的直接反映,思维属于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③感知觉属于认识的低级阶段,思维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知觉和思维的联系是:感知觉是思维的基础和依据,思维是感知觉的进一步深化,通过思维,才能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3.什么是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答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①知识表征的方式;②迁移作用;③原型启发;④定势的影响;⑤功能固着;⑥动机和情绪状态;⑦个性特征
表象和想象
3、想象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想象的源泉是客观现实,想象的内容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4、想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对学生来说,则是他们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和接受教育中
的必备的心理品质。

5、想象按有无预定目的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按想象的独立性、新颖性和创
造性程度的不同,可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6、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二)名词解释(请参考教材内容)1、表象:2、想象:3、再造想象: 4、创造想象:
3.梦是无意想象的特殊形式。

( Y )
4.我们没有到过北极,却可以在头脑中形成北极的情境,这说明想象可以脱离客观现实。

( N )
5. 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有无创造性。

( N )
6.幻想中的新形象总是人们所向往、所期望的,因此幻想总是积极的。

( N )
(四)单选 1.学生作文、文学家创作、工程师设计图纸的想象是属于( B )。

A.无意现象 B.有意现象 C.幻想
2.吴承恩写《西游记》时,对于孙悟空形象的塑造属于(B )。

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无意想象
3.电影《红楼梦》对于林黛玉形象的塑造是( A )。

A.再造想象 B.创作想象 C.幻想
4、在人脑中重现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叫(B )。

A.想象 B.表象 C.印象
5、有人想修炼成仙的想象是(A )。

A.空想 B.理想 C.梦想
简答
2.举例说明什么是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及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答:再造想象是依据文字的描述或根据图表、模型、符号等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与其相应的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例如我们阅读《西游记》,想象出猪八戒的形象,这就是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例如鲁迅在写《阿Q 正传》时,对阿Q形象的想象就是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共同点是:
(1)都是有意想象;(2)都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3)都有创造性。

不同点是:(1)再造想象根据现成的描述再造出事物的新形象;而创造想象是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2)再造想象容易,过程短;创
造想象困难,过程长; (3)创造想象比再造想象的创造成分大,创造想象是创
造活动的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