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名称解释样本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一、名词及条目①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②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③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④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⑤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
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
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
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
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8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 <<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一、150个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渐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斜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度,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
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这。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侧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渐“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渐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一、1、材:材就是一座殿堂的斗拱中用来做拱的标准断面的木材,按建筑物的大小与等第决定用材的等第。
除做拱外,昂、枋、襻间等也用同样的材。
唐代以前的相当时期内,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各个构件当中,已经形成了某种比例关系。
衡量的单位就就是斗拱中一个拱子的高度称为一材。
拱高又称材高,拱宽又称材宽,两层栱子相垒时其中间空档的高度又称为栔高,材高加栔高称为足材。
宋《营造法式》规定以材高为计算斗栱、梁枋各种构件尺度的单位。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衡量构件的单位更简化为“斗口”,即用材宽为计算单位。
不仅斗栱梁枋用斗口计算,平面中开间也用斗口计算,设计更趋简化。
宋代用材高宽比为15:10,足材高21;清代为14:10,足材高为20。
宋清两代用材的比例虽相差不多,但用材的实际大小则不同。
栔高的变化,宋清两代规定都就是6分,但实际测量中发现唐辽金元各代的栔高多大于此规定。
明清多与规定相符。
2、铺作:有两重含义,一就是指成组的斗栱称为铺作,并按其位置不同分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二就是指在一组斗栱之内,每一层或一跳的栱或昂与其上的枓称为一铺作。
二、栱1、唐代栱子的式样都就是直栱,元代以前正心栱多隐刻,明清时期已不多见。
早期的“翼形栱”,明清时已经发展成为形式固定的“三幅云”。
清代许多地方建筑常喜用雕花栱。
栱头分瓣,唐代仍有内ao。
宋《营造法式》规定除令栱为五瓣外,其余各栱一律四瓣。
清代规定瓜子栱泥道栱为四瓣,慢栱三瓣,令栱仍为五瓣。
元代以前转角铺作中常用鸳鸯交首栱,明代尚有,清代已不见使用。
明代以前常用的小栱头于明末清初已改为用昂,不再使用。
栱子的长度,宋清两代规定相同,泥道栱与瓜子栱等长为62分,令栱长72分,慢栱最长为92分。
辽金建筑多不遵此制。
辽代建筑中一般就是泥道栱比瓜子栱稍长,令栱与瓜子栱相近。
金代出现三者等长的例子。
金代晚期始与《营造法式》一致。
2、骑槽:与斗栱出跳成正交的一列斗栱的纵中线谓之槽,华栱横跨槽上,一半在槽外一半在槽内,谓之骑槽。
中国古代建筑详细描述

中国古代建筑详细描述楼\台\殿\阁\斋\舫\堂\塔\亭\榭\轩\馆亭子: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梅花形和扇形,用木、竹、砖、石建造阁:架空小楼房,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
殿:古代泛指高大的房屋,后专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大厅。
堂:为单体建筑中居中、向阳而宽大的房间,是主人起居之所,也是社交活动的场所厅:会客、宴会、行礼用的房间,多作聚会、宴请、赏景之用,所以很多有观景平台。
房:多为单一功能的房屋,一般作为静修、读书之用廊:有顶作为覆盖的通道称廊。
榭:建在高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木屋。
舫:仿照船的造型,在水面上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型建筑物,供人们游玩设宴、观赏水景。
馆:小型规模的休息与会客的厅堂,有时也作为一个建筑群的称呼轩:原指古代有围棚或帷幕的车。
也指以轩敞为特点的亭阁台榭一类建筑物和有窗的长廊或小屋。
辕:旧时指军营、官署的外门,借指衙署。
富丽堂皇雕梁画栋斗拱交错精雕细刻鎏金铜瓦红墙绿瓦飞檐斗拱古色古香梁柱涂金造型别致金龙盘柱布局巧妙殿角飞檐玲珑别致巍然屹立殿宇亭阁宏伟壮丽玉宇琼楼斋:原指古人斋戒时的居所。
也常指雅静的书房、学舍等。
【瞻天恋阙】阙:古代宫殿外的高建筑物;天、阙:均借指帝王。
指仰望与依恋帝王。
形容臣下留恋朝廷。
【辉煌金碧】形容建筑物等非常华丽灿烂。
【金碧辉煌】碧:翠绿色。
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金碧辉映】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同“金碧辉煌”。
【金碧荧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同“金碧辉煌”。
【桂殿兰宫】建筑气派,设备华美的宫殿。
【贝阙珠宫】用珍珠宝贝做的宫殿。
形容房屋华丽。
你看那香焚宝鼎,紫雾漾漾,玉楼金殿,贝阙珠宫,便如天宫之景也。
【五脊六兽】用于宏伟的宫殿屋顶建筑。
也形容心烦意乱,忐忑不安。
【瑶台琼室】玉砌的楼台宫室。
泛指华丽的宫廷建筑物。
【玉楼金殿】美玉砌成的楼房,金子搭成的宫殿。
形容楼阁宫室的精致优美或指仙人之居处。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中国建筑史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其中涌现了许多独特的名词。
本文将对这些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建筑史的悠久历史和精湛技艺。
1. 四合院(Siheyuan):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形式,指由四面围合而成的中空建筑群。
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正房、厢房、配房和院落,并以院落为核心。
四合院追求内敛、简约的设计风格,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建筑风貌。
2. 木结构(Mujiegou):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结构形式。
木结构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采用榫卯结构和丝绳索系等传统技艺,兼具牢固性和美观性。
木结构建筑主要体现在宫殿、寺庙、桥梁等重要建筑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技艺。
3. 垂花门(Chuihua Gate):垂花门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常见的门型,多用于连接各个院落或建筑物之间。
其特点是门顶呈弧形,上挑下垂,内外檐都悬挂有彩画或雕刻的花鸟图案。
垂花门的设计充满了艺术感和装饰性,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4. 斗拱(Dou Gong):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形式,常用于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的屋檐和屋顶。
其特点是由相互咬合的木构件组成,形成稳定的支撑框架。
斗拱的设计考究了力学原理和美学效果,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技艺。
5. 黛瓦(Daiwa):黛瓦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一种特殊瓦片,以其青绿色的颜色而得名。
黛瓦富有光泽,耐久性强,并能有效防水防火。
黛瓦常用于屋顶覆盖和檐口装饰,赋予建筑以独特的色彩和特殊的气质。
6. 仿木结构(Fangmu Jiegou):仿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施工技法,用砖代替木材来构建木结构的效果。
仿木结构能够弥补木结构可能出现的腐朽和虫蛀等问题,同时保持了木结构的美观和传统风格。
7. 衔接(Xianjie):衔接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重要的技法,用于连接不同构件或部分。
衔接承担着增加稳定性、传递力量和美化外观等功能。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1. 中国古代建筑:指中国古代时期所建立的建筑物,包括宫殿、神庙、城墙、寺庙、园林等。
2. 木结构:指建筑物的结构主体采用木材构造,如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
木结构建筑物通常采用榫卯结构,具有轻巧、灵活、透气性好的特点。
3. 石结构:指建筑物的结构主体采用石材构造,如中国的城墙、古代寺庙等。
石结构建筑物通常具有耐久、坚固的特点。
4. 青砖黄瓦:指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建筑材料,其中青砖指用黏土烧制而成的砖瓦,颜色呈青灰色;黄瓦指用黄土制成的瓦片,颜色呈黄色。
5. 斗拱:指中国古代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拱形结构,由一组石块或木片构成,形状呈斗或V形。
斗拱常用于建筑物的门户、门洞等处,具有美观、坚固的特点。
6. 筒瓦: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一种瓦片,形状呈筒状,通常用于建筑物的屋面覆盖。
筒瓦常用于寺庙、宫殿等建筑中,具有防水、隔热、密封等功能。
7. 石槽木构: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就是利用尺寸吻合的槽和凸榫连接木构件,而木构件与石构件的接触面上滴有树脂。
这种结构形式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
8. 斗拱砖券: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装饰性砖石构件,呈斗形或拱形,常用于门窗的上方或屋檐下。
斗拱砖券常用于寺庙、宫殿等建筑的立面装饰,具有美观、富有装饰性的特点。
9. 园林: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以自然山水为基础,融入人工建筑物、植物、水景等元素的园艺景观。
园林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精华,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10. 南方水乡建筑:指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以水乡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为基础,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水泥墙体,屋顶多用瓦片覆盖。
南方水乡建筑以其独特的风貌和生活方式而闻名,如苏州园林、杭州湾的民居等。
11. 北方民居:指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农村民居建筑。
北方民居常采用砖木结构,建筑形式严谨,屋顶多采用筒瓦覆盖,具有抗寒、保暖的特点。
12. 角楼:指中国古代城墙或寺庙建筑物的一种特殊形式,位于建筑物的角落,用于加强建筑物的稳固性和美观性。
中国古代建筑史部分名词解释

壶门:建筑中须弥座的图案及家具中的装饰。
砖细:砖做细的简称,用刨子加工砖面及线条,得到极为平直的效果。
雉堞:泛指城墙。
城垛、垛墙、女墙、宇墙、垛口: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短墙,用于掩护守城人的矮墙,抵御矢炮。
城垛与城垛之间形成垛口,排列如齿状。
窝铺:临时支搭以避风雨的棚子,军士值宿。
马面(敌台):城墙每隔一定间距,突出矩形墩台,利于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攻城的敌人。
战棚:临时假设木棚或用生牛皮被覆,以避炮石。
串楼:南方多雨地区在整个城墙上建有连廊。
关城:古代城市城门外造一圈城墙为主城门,称为关城。
(风水)来水口:(风水)出水口:直棂窗:乌头门:勾连搭悬山顶:垂花门屋顶由前部起脊顶与后部卷棚顶组合而成。
因为垂花门面阔小于进深,为避免正立面上屋顶比例过高。
四合院隔断墙:木框架钉板,外糊纸。
碧纱罩:槅扇轻巧,格心棂子多用灯笼框中镶裱字画,可摘下。
垂花门:位于住宅中轴线上的内宅门。
以前檐挑出两根垂莲柱为形象特征,一般多为“一殿一卷式”,形成勾连搭。
抄手游廊:骑马墙:五花山墙:封火墙:民居密集。
高高的马头墙能隔断火源。
五岳朝天:马头墙高低错落,分为2叠,3叠,5叠。
玄极宝殿:故宫御花园中钦安殿。
明代建筑。
重檐盝顶。
明时供季秋大享及祭祀玄武之神用。
千步廊:华表:金水河桥:日晷:嘉量:岱庙:坛:庙:社稷:明堂辟雍: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礼制建筑之一。
明堂:季秋大享时皇帝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
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的场所。
辟雍:明堂外环绕的圆形水沟,辟为壁,雍即水,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昭穆制度:古代太庙制度,父曰昭,子曰穆,始祖在宗庙中居中,左昭右穆,以下父居左,子居右,父子异列,祖孙同列。
鱼沼飞梁:古人以圆者为池,方者为沼,鱼沼即游鱼甚多的方形水池,池上架的十字形桥面,为飞梁。
出自晋祠圣母殿。
殿内装銮:。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
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举架:中国古代建筑中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
古代建筑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
在北方宫式建筑中,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架(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
采用举架方法建造的屋顶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庑殿: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建筑形式。
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
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
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
悬山: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
正脊两端伸出山墙,与脊头平齐顺垂脊修造外沿以保护檀头不受风雨的侵蚀。
(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
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举架:中国古代建筑中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
古代建筑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
在北方宫式建筑中,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架(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
采用举架方法建造的屋顶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庑殿: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建筑形式。
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
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
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
悬山: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
正脊两端伸出山墙,与脊头平齐顺垂脊修造外沿以保护檀头不受风雨的侵蚀。
(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1.都料,汉唐时期,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作"都料",“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
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
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
"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2.都柱在秦、汉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有的厅堂平面中仅设一颗柱子的做法。
都柱一名称后来也被借用来指称汉代科学家张衡所制作候风地动仪中间的一根上粗下细的铜柱,是该仪器的中枢结构。
3.斗拱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
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
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
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中国古建筑中用以连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构件.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到柱上.4.栱:是置于坐斗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
栱的名称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
凡是向内外出跳的栱,清式叫翘(华栱或卷头)4.1 瓜栱(宋称瓜子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4.2 万栱(慢栱):跳头上第二层横栱4.3 厢栱(金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
4.4正心瓜栱(泥道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栱。
4.5 正心万栱:(慢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二层横栱。
5.单栱: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二层的叫重栱。
6.栌斗:斗拱的最下层,重量集中处最大的拱.7.华拱:宋式的一种拱的名称,垂直于立面,向内外挑出的拱.8.泥道拱:栌斗口内与华拱相交者,最下方的横拱(宋称).最外跳在挑檐檩下,最内跳的单层横拱.9.令拱:每一跳的跳头,单层横拱.10.双层斗拱:分别叫瓜子拱(下方短粗),慢拱(上方细长).(宋)11.交互斗:为于横拱与华拱相交处,承托横拱和华拱传来的双向合力的拱.12齐心斗:在华拱或横拱正中承托上一层拱正中的斗.在令拱上方中心,承托枋传来的力的斗.一般有两个.13.栱:雕刻成的突出横梁,通常为木质,位于斗之上,支撑主梁。
中国古建筑名词详解

中国古建筑名词详解中国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建筑的世界里,有许多特殊的名词,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1. 亭台楼阁:亭、台、楼、阁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构造形式。
亭是一种供人休憩的小型建筑,通常建在园林、公园等景观的中心位置;台是一种以基座为主体的建筑,常见于庭院和神庙中;楼是多层建筑,有丰富的功能,如居住、办公、观赏等;阁是一种多层建筑,通常用于存放文物或展览。
2. 宫殿:宫殿是古代帝王的居住地,也是朝廷政务的中心。
宫殿通常由前殿、中殿、后殿等组成,每个殿内有不同的功能。
宫殿建筑注重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往往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威严。
3. 寺庙:寺庙是宗教信仰场所,供奉神佛。
寺庙通常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组成。
寺庙建筑注重精神上的净化和人与自然的融合,往往采用宏伟壮丽的建筑形式。
4. 园林: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是人们修建和营造的艺术景区。
园林常见的构件有假山、池塘、廊桥、亭台等。
园林注重营造一种自然、和谐、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观,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5. 古塔:古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高耸建筑,通常有四面或多面的塔刹。
古塔作为一种宗教建筑,常用于收藏经典书籍或保存舍利。
古塔建筑形式独特,充满着神秘和宁静的氛围。
6. 民居:民居是古代普通人居住的建筑。
中国的民居有着丰富多样的类型,如四合院、土楼、吊脚楼等。
民居注重舒适和实用,体现了中国人的居住哲学和生活方式。
7. 廊桥:廊桥是古代建筑中的一种人行通道,常见于园林景区和古村落。
廊桥建筑形式多样,有石拱桥、木板桥等。
廊桥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能为人们提供赏景的场所。
8. 抱厦:抱厦是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构造形式。
它由支撑柱和房梁组成,形状类似于人抱着的姿势,因此得名。
抱厦常见于古代宫殿和寺庙,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建筑技术难度。
古代建筑名词分解讲解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
13.角柱石:立在台基角部,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石。
14.柱顶石:下衬磉墩,上附柱础,长为两倍的柱径,厚为柱径。
15.垂带石:在垂带踏跺两旁,其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尺寸同阶条石,清代不砌象眼。
16.象眼石:清代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
17.砚窝石:埋在台阶底下,用以抵抗台阶推力。
33.借景:借――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有利的条件,如”因高筑山,就低造水”,”俗则屏之,嘉则收之”都是借的体现,属于私家园林的设计手法中扩大空间的手法中”不尽尽之”的一种手法。(外景被看到,借鉴到园中)
34.平身科:柱与柱之间的斗拱,清代称平身科,即为宋代的补间铺作.没有梁架在其上,不受力。
35.角科:角柱上的斗拱,清代称角科,宋代称转角铺作。
1.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2.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3.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8.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中国古建筑名词详解全解

中国古建筑名词详解全解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工艺和建筑艺术的精华。
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有许多特殊的名词,这些名词代表着不同的建筑元素和文化背景。
在本文中,我将为你详细解释中国古建筑中的一些重要名词。
1. 屋脊:屋脊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点,一般由屋面两侧的瓦片拱起,形成脊状。
屋脊的形式多样,常见的有鸱鸮脊、鱼尾脊等,具有一定的装饰意义。
2. 翘角:翘角是指古建筑屋脊两端翘起的部分,用以避免屋脊上的水流进入屋内。
翘角常采用动物造型,如翘首螭首、翘首骑士等,既起到实用的作用,又增添了建筑的艺术性。
3.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构件形式,用于支撑屋顶的重量并分散压力。
斗拱通常由几层砖石或木材叠加而成,造型优美,具有一定的装饰效果。
4. 轩檐:轩檐是古建筑屋顶上的檐口部分,常用于遮阳挡雨和装饰。
轩檐的形式多样,常见的有斗拱形、飞檐形等,可以增加建筑的层次感和美感。
5. 门楼:门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大型门户建筑,常见于宫殿、庙宇、园林等场所。
门楼一般由柱子、梁木和屋顶组成,是古建筑中的重要构件,也是建筑物的入口和重要标志。
6. 斗栱: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柱式装饰。
斗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仅为装饰性的,用于装饰柱子的顶端,一种是实际承重的,用于支撑梁木或屋顶。
7. 廊柱:廊柱是廊道或走廊的支撑结构,用于支撑廊道上方的屋顶或梁木。
廊柱一般由石材或木材制成,形式多样,常见的有圆柱、方柱等。
8. 园林: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特殊建筑类型,以其独特的布局和精美的景观而著称。
古代中国的园林通常以湖泊、假山、亭台楼阁等为主要景观,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态的独特理解。
9. 歇山顶:歇山顶是中国传统古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屋顶形式,特点是两侧呈斜线状,像山一样峻峭。
歇山顶通常用在大型建筑物上,如宫殿、庙宇等。
10. 抱厦:抱厦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布局形式,也是一种建筑风格,常用于庙宇或官方建筑。
中国古建筑名词详解

中国古建筑名词详解一、名词及条目①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得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②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得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③间:四柱之间得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得空间(一般指第二种),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④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得一种加工方法。
⑤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得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与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与官修寺庙等组群得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与重要组群中得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与琉璃瓦件。
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与琉璃瓦件。
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
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
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得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得(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合角吻:重檐建筑得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得装饰兽。
8螭首:①传说中得怪兽,用于建筑屋顶得装饰,就是套兽采用得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得螭龙头像。
9 <<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就是朝廷宫室,后面就是市场与居民区。
中国古建筑资料摘要

中国古建筑资料摘要一、中国古建筑分类:宫殿,园林建筑,宅第按屋顶分类:庑顶、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扇形顶、盔顶、盝顶、勾连塔顶、平顶、穹隆鼎、十字顶。
二、古建筑分为七大专业1、砌体工程2、地面及庭院工程3、屋面工程4、抹灰工程5、木构件及木基层工程6、木装修工程7、油饰彩绘工程三、古建筑名词解释1)、山花:歇山式屋顶两侧形成的墙面;2)、停泥砖:用优质细泥烧制成的砖,叫停泥砖大停泥砖尺寸416*208*80 小停泥砖尺寸288*144*643)、梁枋:古建筑中的主梁,平行于水平面的大梁。
4)、挂落:是在古建筑额枋下的一种木质构件,常用镂空的木格或雕花做成。
5)、随梁枋:按进梁、联系两柱头之间的横木。
6)、替雀:用木雕刻而成,是柱与梁交接处的装饰物。
7)、藻井:坛、庙宇、殿堂、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
8)、玄观:住宅室内与室外之间的过渡空间。
9)、屋檐:(一)、庑殿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四条斜嵴,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顶。
(二)、歇山顶: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又称九脊顶。
(三)、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墙外,屋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称挑山顶。
(四)、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平齐(或略高于屋面)(五)、攒尖顶: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圆锥形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端,一般亭、阁,塔常用于此种屋顶。
(六)、卷棚顶:屋面双坡,没有明显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
10)、屋脊角上的动物有哪些:(1)龙(2)凤(3)狮子(4)天马(5)海马(6)狻猊(7)狎鱼(8)邂豸吼斗牛(10)猴行什11)、仙人:屋脊顶端为骑凤仙人。
12)、古建筑中的门:1、殿门:前殿门、后殿门、偏?殿门;按开间分为四、六、八套长窗门。
2、亭门:柱上间门。
3、阁门:以长窗门为主。
4、楼门:以长窗门为主,多用于住宅门,楼的一、二进门。
古建筑的名词解释

古建筑的名词解释古建筑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承载着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丰富内涵。
它们凝聚着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创造力,展示了古代人们对建筑美学的追求。
以下是对古建筑常见名词的解释,带你深入了解这一千年古老的建筑艺术。
1. 亭台楼阁:亭台楼阁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形式。
亭台是指建在水面上的小型建筑物,常用于赏景或休憩。
楼阁则是高耸入云的建筑,除了供人休息观赏外,也常用于仪式和娱乐活动。
2. 角楼:角楼是古代城墙或城门中的一种建筑物。
它位于城墙或城门的拐角处,通常用作防守和瞭望。
角楼形式多样,既可以是方形的,也可以是圆形、六角形甚至多边形的。
3. 台基:台基是支撑古建筑主体的基座。
它通常是石砌的,用于提高建筑的高度和稳定性。
台基的形状和尺寸可以根据建筑的规模和用途而有所不同。
4. 梁柱:梁柱是古代建筑中承担荷载的结构构件。
梁是横向承载力的主要构件,通常横跨在柱子之间,起到支撑和分布力量的作用。
柱子则是直立的纵向承重结构,起到支撑梁和屋顶的作用。
5. 彩绘:彩绘是古建筑装饰中常见的一种技法。
通过将颜料涂在墙面、梁柱等建筑元素上,使建筑物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
彩绘可以表达建筑物所代表的题材、历史故事和宗教信仰等,是古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6. 青砖:青砖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建筑材料。
它由粘土经过高温烧制而成,呈现出青灰色的外观。
青砖既坚固耐用,又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广泛应用于屋顶、墙壁和地面的建造。
7.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一种拱形结构。
它由多个拱石构成,形成一个类似梯形的结构。
斗拱不仅可以加强建筑物的稳定性,还可以增强建筑的美观度,被广泛应用于古代寺庙、宫殿和园林建筑中。
8. 花样木构:花样木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传统的木结构形式。
它采用木材进行雕刻和拼接,形成具有装饰性和结构性的木构件。
花样木构常用于古代建筑的屋顶结构,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华丽的造型,展示了古代木工的高超技艺。
9. 石雕:石雕是利用石材进行雕刻艺术的一种形式。
中国古建筑名词

中国古建筑名词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涵盖了丰富的建筑类型、结构和装饰风格。
以下是一些与中国古建筑相关的常见名词:
门楼:位于宫殿、寺庙、园林等建筑群的门前,是中国古建筑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亭台楼阁:传统的园林建筑,常见于古代宫殿、庙宇和园林中,有观赏和休息功能。
斗拱: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有的木构件,用于支撑屋檐和加强建筑结构。
廊桥:连接建筑物的长廊式桥梁,常见于古代宫殿、园林和湖泊周围。
观:古代园林建筑中的一种景观建筑,常用于观赏风景或休憩。
古城墙:古代城市防御工程,代表作品有南京明城墙、西安城墙等。
园林: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园林建筑,如颐和园、拙政园等。
井亭:传统建筑中的一种小型建筑,用于覆盖井口或供人休息。
以上是一些中国古建筑中常见的名词,这些建筑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和精湛工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代建筑名称解释
古代建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式文化重要构成某些,当前诸近年轻人外出旅游,看着古建筑却叫不出名称,有称谓错了,很尴尬,为了供人们学习,本人从网上收集了某些古代建筑名称并做理解释,供网友学习参照,有不对之处敬请多提宝贵意见。
单体建筑:
亭台楼阁桥廊榭舫馆轩辕斋殿室堂
厅房舍窝棚塔阙牌坊。
1.亭台楼阁
亭:有顶无墙,供休息用建筑物,多建筑在路旁或花园里。
台:用土或砖石筑成方形高而平建筑物。
楼:重屋也,两层以上房屋。
阁:一种架空小楼房,老式建筑物一种。
其特点是普通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楼,如:滕王阁。
2. 桥廊榭舫
桥: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建筑物。
“桥”原本是一种高大树,由于够高大,砍下来就够长放在河面,可以连着两边岸,即独木桥。
廊:有顶作为覆盖通道称廊。
有顶桥称为桥廊,也可以叫廊桥(遗梦)。
屋檐之下过道,如:九曲回廊。
榭:建在高台或水面(或临水)上木屋。
舫:是仿照船造型,在水面上建造起来一种船型建筑物,供人们游玩设宴、
观赏水景。
3. 馆轩辕斋
馆:小型规模休息与会客厅堂,有时也作为一种建筑群称呼
轩:原指古代有围棚或帷幕车。
也指以轩敞为特点亭阁台榭一类建筑物和有窗长廊或小屋。
辕:旧时指军营、官署外门,借指衙署。
斋:原指古人斋戒时居所。
也常指雅静书房、学舍等。
4.殿室厅堂
殿:高大房屋,特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政房屋,前者如:大雄宝殿,后者如:太和殿。
室:房屋或内室。
前者仲长统《昌言·理乱》有句:豪人之室,连栋数百。
后者《礼记·问丧》有句:入室又弗见也。
厅:古代建筑中为会客、宴会、行礼用房间,多作约会、宴请、赏景之用,因此诸多有观景平台。
堂:为单体建筑中居中、向阳而宽敞房间,是主人起居之所,也是社交活动场合。
5..房舍窝棚
房:多为单一功能房屋,普通作为静修、读书之用。
舍:居住、休息房子,。
《说文》按,客店也。
窝:1. 禽兽或其她动物巢穴,喻坏人聚居地方:~巢。
鸟~。
贼~。
2. 暂时搭成简陋小屋:~棚。
~铺。
棚:用竹木搭成架子,上面覆盖席、布等做成遮蔽风雨日光东西或简陋小屋:《说文》编木横竖为之皆曰栈曰棚,今谓于上以蔽下者曰棚。
段玉裁注:“《通俗文》曰:'板阁曰栈,连阁曰棚。
’析言之也。
许云:'棚,栈也。
’浑言之也。
”
5.塔阙牌坊
塔:用来藏舍利和经卷建筑,以方形、八角形为多,如:大雁塔。
阙:宫庙、墓门前记官爵、功绩和装饰之用双柱楼观,如:宫阙。
牌坊:上刻题字宣扬忠孝节义,标榜功德门洞式建筑。
如:贞节牌坊。
群体建筑:
陵城池堡宫庄宅驿府邸庭院厢宇耳配1. 陵城池堡
陵:帝王坟场,如:明十三陵。
城:都邑四周防御城垣,如长城。
池::护城河:城堡或其她筑垒地方围墙外面深而宽壕沟,普通注满水城郭沟池觉得固。
——《礼记·礼运》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孟子·公孙丑下》,无水曰隍,有水曰池。
——《易·泰虞》注,又如:池隍(古代掘土筑城,城下之地,有水称池,无水称隍。
因以“池隍”借指都市。
);池堑(护城河). 某些四周边起象水池形状处所,节方圆以定形,锻金铁而为池。
——傅玄《砚赋》
堡:围有土墙城乡或乡村,如吴堡,读“补”音。
2.宫庄宅驿
宫:古代帝王住所或神庙,前者如:故宫,后者如:雍和宫。
庄:村落,田舍
宅:居住地方。
《韩非子·诡使》有句:无宅容身。
驿:旧时供传递公文人半途休息、换马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马:~站。
~馆。
2. 府邸庭院
府:旧指大官、贵族住宅,今指国家元首办公或居住地方。
前者如:贾府,后者如:总统府。
邸:高档官员住所,如:官邸。
庭:堂阶前院子:~院。
~园。
~除(“除”,台阶),厅堂:~宇。
~闱(父母所属内室,借指父母)。
院:院子,如:四合院儿。
3. 厢宇耳配
厢:正房两侧房屋,如:西厢房。
宇:屋檐,后泛指房屋。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句:各安其宇。
耳:正房或厢房两侧连着小房间。
如果每侧一间耳房,两侧共两间即称“三正两耳”。
在过去,中间正房是给长辈住,耳房是小辈人住,有地位差别。
配:宫殿或寺庙正殿两旁偏殿。
起衬托,陪衬作用。
室外景观:
园庭场苑
园:原指别墅游息之所,现指供人游玩、娱乐公共场合:旧指历代帝王以及亲
王、妃嫔、公主之墓:~庙(帝王坟场所建之宗庙)。
~陵(帝王坟场)。
庭
场::平坦空地,祭坛旁平地。
牺牲壇场。
——《汉书·郊祀志》。
注:“平地为场。
”灵场之威。
——《法言·问明》。
注:“鬼神之壇也。
”
苑:古代养禽兽植林木地方,多指帝王花园:鹿~。
御~。
~囿。
日后多指帝王游乐打猎地方
景观建筑小品:
杆、栏、槛、池、涧、隈、坛、坞、岗
杆:杆子,器物上像棍子细长某些;兵器,盾牌。
杆,古作干,俗加木。
—《正字通》栏:由扶手和支柱构成栅杆护围栏,木栏也,谓阶际木句栏。
——《玉篇》
槛:关牲口野兽栅栏;一曰圈也。
谓因此閑兽。
——《说文》;又如:槛羊(栅栏中羊);槛緤(拴兽绳索);槛兽(笼中之兽。
喻失去自由者);栏杆纵木。
云攀殿槛。
——《汉书·朱云传》;栏杆横木。
坐堂伏槛,临曲池些。
——《楚辞·招魂》;泛指栏杆。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序》;
槛车;囚车
池:旧时指剧场中正厅前部:池座。
涧:夹在两山间水沟
隈:本义山水等弯曲地方:山~。
水~。
城~。
建筑指角落:隅~。
指角或角落考之四隈。
—左思《魏都赋》
坛:古代举办祭祀、誓师等大典用台,如:天坛。
坞:小障蔽物,防卫用小堡。
亦称“庳城”。
四周高中间凹下地方:山~。
花~。
水边建筑停船或修造船只地方:船~。
岗:高起土坡:山~。
景阳~。
平面上凸起一长道。
守卫位置:~哨。
门~。
站~。
佛教建筑:
刹:佛塔和佛寺统称,即佛教寺庙,如:古刹。
寺:僧众供佛处所,如:少林寺。
庙: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处所,如家庙、土地庙、孔庙。
祠:比庙规模小某些建筑,如:宗祠。
观:道教庙宇,如:白云观。
庵:尼姑住佛寺,如:尼姑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