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一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资料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dbd125b02768e9951e738dd.png)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实验1 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利用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特性,如:开环增益高,输入阻抗大、输出阻抗小等,通过设置不同的反馈网络,可以模拟各种典型环节。
一.实验目的● 掌握用运算放大器组成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电子电路原理。
● 观察几种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 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输出动态性能(即阶跃响应)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 THSCC-1实验箱一台。
● 示波器一台。
三.实验内容 1.比例环节比例(P )环节的方框图如图1-1所示。
图1-1比例环节方框图K Z Z S u S u S G i o ==-=12)()()(当输入为单位阶跃信号,即u i =-1V 时,u i (s )=s 1,则u o (s )=K s1,所以输出响应为:u o (t )=K (t ≥0)。
比例环节实验原理图如图1-2所示。
选择:K=R2/R1=2,例如选择R2=820k ,R1=410k ,或选择R2=100k ,R1=51k 。
R2图1-2 比例环节实验原理图和输出波形实验步骤:(1)调整示波器:● 选择输入通道CH1或CH2。
● 逆时针调节示波器的时间旋钮“TIME/DIV ”到底,使光标为一点,并调节上下“位移”旋钮使光标位于0线上。
● 调整示波器的输入幅度档位选择开关,选择合适的档位使信号幅度便于观察,例如选择档位为1V 档。
● 将输入幅度档位选择开关中心的微调旋钮顺时针旋到底。
● 将信号选择开关打到DC 档。
(2)顺时针调节实验箱的旋钮,使阶跃信号为负(绿灯亮)。
(3)阶跃信号接到示波器上,调节实验箱的幅度旋钮。
使负跳变幅度为一格(即Ui=-1V )。
(4)接好实验线路,按下阶跃信号按钮,观察示波器的波形。
预习思考:输出幅度跳变应为……? 2.惯性环节惯性环节实验原理图如图1-3所示。
其传递函数为:11)()()(+==TS Ks u s u S G i o , K= R2/R1,T=R2*C 当输入为单位阶跃信号,即u i (t )=-1V 时,u i (s )=S 1,则u o (s )=S11TS 1⋅+ 所以输出响应为u o (t )=)e1(K Tt--。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一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一](https://img.taocdn.com/s3/m/222b7e1c33687e21af45a9c5.png)
KTδ(t)+K
实测:μo(t)=
+
e-t/R3C
Ro=
100K R2=
100K
C=1uF
R3=
10K
R1=
100K
R1=
200K
典型
环节
传递函数参数与模拟电路参数
关 系
单位阶跃响应
理想阶跃响应曲线
实测阶跃响应曲线
PID
KP=
TI=Ro C1
TD=
理想:μo(t)= TDδ(t)+Kp+
答:传递函数的相角始终大于零,a>1。
3.你能解释校正后系统的瞬态响应变快的原因吗?
答:由于实际控制系统具有惯性、摩擦、阻尼等原因。
表3-1
参数
项目
Mp(%)
Ts(s)
阶 跃 响 应 曲 线
未校正
0.6
4
校正后
0.125
0.42
实验四 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
一、被测系统的方块图及原理:
图4—1 被测系统方块图
关 系
单位阶跃响应
理想阶跃响应曲线
实测阶跃响应曲线
惯性
K=
T=R1C
μo(t)=
K(1-e-t/T)
R1=
250K
Ro=
250K
C=
1μF
C=
2μF
I
T=RoC
μo(t)=
Ro=
200K
C=
1μF
C=
2μF
PI
K=
T=RoC
μo(t)=K+
R1=
100K
Ro=
200K
C=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一、二阶系统的电子模拟及时域响应的动态测试等三个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一、二阶系统的电子模拟及时域响应的动态测试等三个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189839c251e79b896902264c.png)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作者姓名学科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班级学号X X年10月27日实验一一、二阶系统的电子模拟及时域响应的动态测试一、实验目的1、了解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及其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
2、学习在电子模拟机上建立典型环节系统模型的方法。
3、学习阶跃响应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内容1、建立一阶系统的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在不同时间常数T时的跃响应曲线,并测定其过渡过程时间TS。
2、建立二阶系统的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在不同阻尼比ζ时的跃响应曲线,并测定其超调量σ%及过渡过程时间TS。
三、实验原理1、一阶系统阶跃响应性能指标的测试系统的传递函数为:()s()1C s KR s Ts φ=+()=模拟运算电路如下图:其中21R K R =,2T R C =;在实验中,始终保持21,R R =即1K =,通过调节2R 和C 的不同取值,使得T 的值分别为0.25,0.5,1。
记录实验数据,测量过度过程的性能指标,其中按照经验公式取3s t T=2、二阶系统阶跃响应性能指标的测试系统传递函数为:令ωn=1弧度/秒,则系统结构如下图:二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图如下:在实验过程中,取22321,1R C R C ==,则442312R R C R ζ==,即4212R C ζ=;在实验当中取123121,1R R R M C C F μ===Ω==,通过调整4R 取不同的值,使得ζ分别为0.25,0.5,1;记录所测得的实验数据以及其性能指标,其中经验公式为3.5%100%,s net σζω=⨯=.四、试验设备:1、HHMN-1型电子模拟机一台。
2、PC机一台。
3、数字万用表一块。
4、导线若干。
五、实验步骤:1、熟悉电子模拟机的使用,将各运算放大器接成比例器,通电调零。
2、断开电源,按照实验说明书上的条件和要求,计算电阻和电容的取值,按照模拟线路图搭接线路,不用的运算放大器接成比例器。
3、将D/A输出端与系统输入端Ui连接,将A/D1与系统输出端UO连接(此处连接必须谨慎,不可接错)。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实验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e011ce83a0116c175f0e48dc.png)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目录实验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验证性实验) (1)实验三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验证性实验) (9)实验三系统稳态误差分析(综合性实验) (15)预备实验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一、实验目的1.学习构成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了解电路参数对环节特性的影响。
2.学习典型环节阶跃响应测量方法,并学会由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典型环节传递函数。
二、实验内容搭建下述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并测量其阶跃响应。
1.比例(P)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1。
2.惯性(T)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2。
3.积分(I)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3。
4. 比例积分(PI)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4。
5.比例微分(PD)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5。
6.比例积分微分(PID)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示于图1-6。
三、实验报告1.画出惯性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图,用坐标纸画出所记录的各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2.由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出惯性环节、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并与由模拟电路计算的结果相比较。
附1:预备实验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效果参考图比例环节阶跃响应惯性环节阶跃响应积分环节阶跃响应比例积分环节阶跃响应比例微分环节阶跃响应比例积分微分环节阶跃响应附2:由模拟电路推导传递函数的参考方法1. 惯性环节令输入信号为U 1(s) 输出信号为U 2(s) 根据模电中虚短和虚断的概念列出公式:整理得进一步简化可以得到如果令R 2/R 1=K ,R 2C=T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可写成下面的形式:()1KG s TS =-+当输入r(t)为单位脉冲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1输出U 2(s)=G(s)U 1(s)= 1KTS-+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脉冲响应如下:/(),0t TK k t e t T-=-≥ 当输入r(t)为单位阶跃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1/s输出U 2(s)=G(s)U 1(s)= 11K TS s-+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阶跃响应如下:/()(1),0t T h t K e t -=--≥当输入r(t)为单位斜坡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21s输出U 2(s)=G(s)U 1(s)=2323R R C T R R =+2Cs12Cs-(s)U R10-(s)U 21R R +-=12212)Cs (Cs 1(s)U (s)U )(G R R R s +-==12212)Cs 1((s)U (s)U )(G R R R s +-==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斜坡响应如下:/()(1),0t T c t Kt KT e t -=--≥2. 比例微分环节令输入信号为U 1(s) 输出信号为U 2(s) 根据模电中虚短和虚断的概念列出公式:(s)(s)(s)(s)(s)U100-U U 0U 2=1R1R23(4)CSU R R '''---=++由前一个等式得到 ()1()2/1U s U s R R '=- 带入方程组中消去()U s '可得1()1()2/11()2/12()1134U s U s R R U s R R U s R R R CS+=--+由于14R C〈〈,则可将R4忽略,则可将两边化简得到传递函数如下: 2()23232323()(1)1()11123U s R R R R R R R R G s CS CS U s R R R R R ++==--=-++如果令K=231R R R +, T=2323R R C R R +,则系统的传递函数可写成下面的形式:()(1)G s K TS =-+当输入r(t)为单位脉冲函数时,单位脉冲响应不稳定,讨论起来无意义 当输入r(t)为单位阶跃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1/s输出U 2(s)=G(s)U 1(s)=(1)K TS S-+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阶跃响应如下:()(),0h t KT t K t δ=+≥当输入r(t)为单位斜坡函数时 则有输入U 1(s)=21s输出U 2(s)=G(s)U 1(s)=2(1)K TS S -+由拉氏反变换可得到单位斜坡响应如下:(),0c t Kt KT t =+≥实验一 二阶系统阶跃响应(验证性实验)一、实验目的研究二阶系统的两个重要参数阻尼比ξ和无阻尼自然频率n ω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集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与软件仿真研究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集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与软件仿真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f0890d0482fb4daa48d4b40.png)
验证性实验实验一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与软件仿真研究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熟悉并掌握实验装置和上位机软件的使用方法。
2.通过实验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及其特性,掌握电路模拟和软件仿真研究方法。
二、实验内容1.设计各种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
2.完成各种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阶跃特性测试,并研究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阶跃特性的影响。
3.利用上位机界面上的软件仿真功能,完成各典型环节阶跃特性的软件仿真研究,并与电路模拟测试的结果作比较。
三、实验步骤1.熟悉实验箱,利用实验箱上的模拟电路单元,参考本实验附录设计并连接各种典型环节(包括比例、积分、比例积分、比例微分、比例积分微分以及惯性环节)的模拟电路。
注意实验前必须先将实验箱断电,再接线。
接线时要注意不同环节、不同测试信号对运放锁零的要求。
在输入阶跃信号时,除比例环节运放可不锁零(G可接-15V)也可锁零外,其余环节都需要考虑运放锁零。
2.利用实验设备完成各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阶跃特性测试,并研究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阶跃特性的影响。
在熟悉上位机界面操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上位机提供的虚拟示波器与信号发生器功能。
为了利用上位机提供的虚拟示波器与信号发生器功能,接线方式将不同于上述无上位机情况。
仍以比例环节为例,此时将Ui连到实验箱 U3单元的O1(D/A通道的输出端),将Uo连到实验箱 U3单元的I1(A/D通道的输入端),将运放的锁零G连到实验箱 U3单元的G1(与O1同步),并连好U3单元至上位机的并口通信线。
接线完成,经检查无误,再给实验箱上电后,启动上位机程序,进入主界面。
界面上的操作步骤如下:①按通道接线情况完成“通道设置”:在界面左下方“通道设置”框内,“信号发生通道”选择“通道O1#”,“采样通道X”选择“通道I1#”,“采样通道Y”选择“不采集”。
②进行“系统连接”(见界面左下角),如连接正常即可按动态状态框内的提示(在界面正下方)“进入实验模式”;如连接失败,检查并口连线和实验箱电源后再连接,如再失败则请求指导教师帮助。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a63e1242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3a.png)
⾃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录实验⼀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验证型)(2)实验⼆典型系统的瞬态响应和稳定性(设计型)(9)实验三动态系统的数值模拟(验证型)(15)实验三动态系统的频率特性研究(综合型)(16)实验四动态系统的校正研究(设计型)(18)附录XMN—2学习机使⽤⽅法简介(20)实验⼀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实验⽬的:1、了解并掌握XMN-2型《⾃动控制原理》学习机的使⽤⽅法,掌握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法,培养学⽣实验技能。
2、熟悉各种典型线性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3、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实验设备Uo(S)=(K+TS 1)S1?)1()()(21210210CS R R RR R R R S U S U i +++≈(1-19)⽐较式(1-17)和(1-19)得K=21R R R +T=C R R R R ?+2121 (1-20)当输⼊为单位阶跃信号,即Ui(t)=1(t)时,Ui(S)=1/S 。
则由式(1-17)得到111)()(23111022100210++?+++=S C R S C R C R C R S C R R R R S U S U i (1-24) 考虑到R 1》R 2》R 3,则式(1-24)可近似为S C R R R S C R R R S U S U i 2021100101)()(++≈(1-25)⽐较式(1-23)和(1-25)得K P =1R R , T 1=R 0C 1T D =2021C R R R ? (1-26)当输⼊为单位阶跃信号,即Ui(t)=1(t)时,Ui(S)=1/S 。
则由式(1-23)得到U o (S)=(K P +ST 11+T D S )S 1?五、实验报告要求:1、实验前计算确定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元件参数各⼀组,并推导环节传递函数参数与模拟电路电阻、电容值的关系以及画出理想阶跃响应曲线。
2、实验观测记录。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6c1313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62.png)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实验报告班级:自动化0901姓名:***学号:*********东华大学信息学院实验一 MATLAB 中数学模型的表示MP2.1考虑两个多项式2()21p s s s =++ ,()1q s s =+使用 MATLAB 计算下列各式:程序: (a )>> A=[1 2 1];B=[1 1]; >> C=conv(A,B)运行结果: C =1 3 3 1 (b)>> num=[1 1]; >> den=[1 2 1]; >> z=roots(num); >> p=roots(den); >> z,p运行结果: z =-1 p =-1 -1 (c)>> value=polyval(p,-1) 运行结果: value = 0程序:(a)>> num1=[1];num2=[1 2];den1=[1 1];den2=[1 3];[num,den]=series(num1,den1,num2,den2);[num,den]=cloop(num,den,-1);printsys(num,den)运行结果:num/den =s + 2----------------s^2 + 5 s + 5(b)step(num,den)运行结果:(a)>> num1=[1]; den1=[1 1];num2=[1]; den2=[1 0 2];[num3,den3]=series(num1,den1,num2,den2);num4=[4 2]; den4=[1 2 1];[num5,den5]=feedback(num3,den3,num4,den4,-1);num6=[1]; den6=[1 0 0];num7=[50]; den7=[1];[num8,den8]=feedback(num6,den6,num7,den7,1);[num9,den9]=series(num5,den5,num8,den8);num10=[1 0 2]; den10=[1 0 0 14];[num11,den11]=feedback(num9,den9,num10,den10,-1);num12=[4]; den12=[1];[num13,den13]=series(num11,den11,num12,den12)F=tf(num13,den13)运行结果:Transfer function:4 s^5 + 8 s^4 + 4 s^3 + 56 s^2 + 112 s + 56 ----------------------------------------------------------------------------------------------------s^10 + 3 s^9 - 45 s^8 - 129 s^7 - 198 s^6 - 976 s^5 - 2501 s^4 - 3558 s^3 - 4841 s^2 - 6996 s – 2798(b)[p,z]=pzmap(num13,den13); pzmap(num13,den13);grid on运行结果:p =7.0710-7.07101.2047 +2.0871i1.2047 -2.0871i0.2984 + 1.4750i0.2984 - 1.4750i-2.4108-1.5219 + 0.9395i-1.5219 - 0.9395i-0.5517>> zz =1.2051 +2.0872i1.2051 -2.0872i-2.4101-1.0000 + 0.0000i-1.0000 - 0.0000i(c)>> Z=roots(num13)Z =1.2051 +2.0872i1.2051 -2.0872i-2.4101-1.0000 + 0.0000i-1.0000 - 0.0000i>> P=roots(den13)P =7.0710-7.07101.2047 +2.0871i1.2047 -2.0871i0.2984 + 1.4750i0.2984 - 1.4750i-2.4108-1.5219 + 0.9395i-1.5219 - 0.9395i-0.5517绘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参数Z=3,6和12。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049aac5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08.png)
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及阶跃响应分析1、比例环节可知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一个常数:当Kp 分别为,1,2时,输入幅值为的正向阶跃信号,理论上依次输出幅值为,,的反向阶跃信号。
实验中,输出信号依次为幅值为,,的反向阶跃信号,相对误差分别为1.8%,2.2%,0.2%.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实际输出满足理论值。
2、 积分环节积分环节传递函数为:〔1〕T=0.1(0.033)时,C=1μf(0.33μf),利用MATLAB ,模拟阶跃信号输入下的输出信号如图:与实验测得波形比较可知,实际与理论值较为吻合,理论上时的波形斜率近似为时的三倍,实际上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满足理论条件。
3、 惯性环节惯性环节传递函数为:K = R f /R 1,T = R f C,(1) 保持K = R f /R 1= 1不变,观测秒,秒〔既R 1 = 100K,C = 1μf ,μf 〕时的输出波形。
利用matlab 仿真得到理论波形如下:时t s 〔5%〕理论值为300ms,实际测得t s =400ms 相对误差为:〔400-300〕/300=33.3%,读数误差较大。
K 理论值为1,实验值,相对误差为〔〕/2.28=7%与理论值较为接近。
时t s 〔5%〕理论值为30ms,实际测得t s =40ms 相对误差为:〔40-30〕/30=33.3% 由于ts 较小,所以读数时误差较大。
K 理论值为1,实验值,相对误差为〔〕/2.28=7%与理论值较为接近(2) 保持T = R f s 不变,分别观测K = 1,2时的输出波形。
K=1时波形即为〔1〕中时波形K=2时,利用matlab 仿真得到如下结果:t s 〔5%〕理论值为300ms,实际测得t s =400ms相对误差为:〔400-300〕/300=33.3% 读数误差较大K 理论值为2,实验值, 相对误差为〔〕/2=5.7%if i o R RU U -=1TS K)s (R )s (C +-=与理论值较为接近。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1)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1)](https://img.taocdn.com/s3/m/86ce2d24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8d.png)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一、实验目的1.熟悉THKKL-5型 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箱及“THKKL-5”软件的使用; 2.熟悉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特性及其电路模拟;3.测量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并了解参数变化对其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1.THKKL-5型 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箱;2.PC 机一台(含“THKKL-5”软件)、USB 数据采集卡、37针通信线1根、16芯数据排线、USB 接口线。
三、实验内容1.设计并组建各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2.测量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并研究参数变化对其输出响应的影响。
四、实验原理自控系统是由比例、积分、微分、惯性等环节按一定的关系组建而成。
熟悉这些典型环节的结构及其对阶跃输入的响应,将对系统的设计和分析十分有益。
本实验中的典型环节都是以运放为核心元件构成,其原理框图 如图1-1所示。
图中Z 1和Z 2表示由R 、C 构成的复数阻抗。
1.比例(P )环节比例环节的特点是输出不失真、不延迟、成比例地复现输出信号的变化。
图1-1 它的传递函数与方框图分别为:KS U S U S G i O ==)()()(当U i (S)输入端输入一个单位阶跃信号,且比例系数为K 时的响应曲线如图1-2所示。
2.积分(I )环节 图1-2积分环节的输出量与其输入量对时间的积分成正比。
它的传递函数与方框图分别为:设U i (S)为一单位阶跃信号,当积分系数为T 时的响应曲线如图1-3所示。
TsS U S U s G i O 1)()()(==图1-33.比例积分(PI)环节比例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与方框图分别为:)11(11)()()(21211212CS R R R CS R R R CS R CS R S U S U s G i O +=+=+==其中T=R 2C ,K=R 2/R 1设U i (S)为一单位阶跃信号,图1-4示出了比例系数(K)为1、积分系数为T 时的PI 输出响应曲线。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2c728b1aeaad1f346933f76.png)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项目: 典型环节的时域相应 实验地点: 自动控制实验室实验日期: 2017 年 3 月 22 日(5)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对照曲线: ① 取R0 = 200K ;R1 = 100K 。
② 取R0 = 200K ;R1 = 200K 。
2.积分环节 (I) (1)方框图(2)传递函数: TS S Ui S Uo 1)()(=(3)阶跃响应: )0(1)(≥=t t Tt Uo 其中 C R T 0=(4)模拟电路图(5) 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曲线对照: ① 取R0 = 200K ;C = 1uF 。
② 取R0 = 200K ;C = 2uF 。
3.比例积分环节 (PI) (1)方框图:模拟电路图:②取 R0=R1=200K ;C=2uF 。
+Uo10VU o(t)2 1U i(t ) 00 .tUo无穷U o(t)21U i(t )0 .2st理想阶跃响应曲线实测阶跃响应曲线① 取R0 = R2 = 100K ,R3 = 10K ,C = 1uF ;R1 = 100K 。
② 取R0=R2=100K ,R3=10K ,C=1uF ;R1=200K 。
6.比例积分微分环节 (PID) (1)方框图:(2)传递函数: (3)阶跃响应: (4)模拟电路图:Uo无穷U o(t)2 1U i(t )0 .4stUo10VUo(t)2 1U i(t )0 .4stKp+ U i(S)1 Ti S+U o(S)+ +Td S(5)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曲线对照:①取 R2 = R3 = 10K,R0 = 100K,C1 = C2 = 1uF;R1 = 100K。
②取 R2 = R3 = 10K,R0 = 100K,C1 = C2 = 1uF;R1 = 200K。
四、实验步骤及结果波形1.按所列举的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将线接好。
检查无误后开启设备电源。
2.将信号源单元的“ST”端插针与“S”端插针用“短路块”短接。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一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一](https://img.taocdn.com/s3/m/fa0d67a371fe910ef12df882.png)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姓名罗晋学号201623010505班级电气F1606同组人实验一典型系统的阶跃响应分析一、实验目的1. 熟悉一阶系统、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特性及模拟电路;2. 测量一阶系统、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并了解参数变化对其动态特性的影响;3. 掌握系统动态性能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内容1. 设计并搭建一阶系统、二阶系统的模拟电路;2. 观测一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并研究参数变化对其输出响应的影响;σ、3. 观测二阶系统的阻尼比0<ξ<1时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并求取系统的超调量%调节时间t s(Δ= ±0.05);并研究参数变化对其输出响应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一)一阶系统阶跃响应研究1. 一阶系统模拟电路如图1-1所示,推导其传递函数G(s)=K/(Ts+1),其中R0=200K。
图1-1 一阶系统模拟电路2. 将阶跃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接至系统的输入端。
3. 若K=1、T=1s时,取:R1=100K,R2=100K,C=10uF(K= R2/ R1=1,T=R2C=100K×10uF=1)。
当T=1,光标为起点和终值:光标为起点和0.95的终值:传递函数为:(R2/R1)/(R2CS+1)4 若K=1、T=0.1s时,重复上述步骤(R1=100K,R2=100K,C=1uF(K= R2/ R1=1,T=R2C=100K×1uF=0.1))。
当T=0.1时,光标为起点和终值;光标为起点和0.95终值:6. 保存实验过程中的波形,记录相关的实验数据.,参数变化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分析。
传递函数为:(R2/R1)/(R2CS+1), t=3T ,当T 减小需要达到稳定的时间也会减少,(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研究二阶系统模拟电路如图1-2所示,Rx 阻值可调范围为0~470K 。
图1-2 二阶系统模拟电路传递函数为1. n ω值一定(取10n ω=)时:1.1 当ξ=0.2时,各元件取值:C=1uF ,R=100K , R X =250K (实际操作时可用200k+51k=251k 代替),理论计算系统的%σ,t s (Δ= ±0.05),记录此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阶跃信号的幅值自定),在曲线上求取系统的%σ,t s (Δ= ±0.05),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https://img.taocdn.com/s3/m/2635acf3aeaad1f347933f01.png)
成绩:____大连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1 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专业名称:自动化班级学号:自动化10I-JK学生姓名:ABCD指导老师:EFGH实验日期:年月日一、实验目的1、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2、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实验任务1、比例环节(K)从图0-2的图形库浏览器中拖曳Step(阶跃输入)、Gain(增益模块)、Scope(示波器)模块到图0-3仿真操作画面,连接成仿真框图。
改变增益模块的参数,从而改变比例环节的放大倍数K,观察它们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变化情况。
可以同时显示三条响应曲线,仿真框图如图1-1所示。
2、积分环节(1Ts)将图1-1仿真框图中的Gain(增益模块)换成Transfer Fcn (传递函数)模块,设置Transfer Fcn(传递函数)模块的参数,使其传递函数变成1Ts型。
改变Transfer Fcn(传递函数)模块的参数,从而改变积分环节的T,观察它们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变化情况。
仿真框图如图1-2所示。
3、一阶惯性环节(11 Ts+)将图1-2中Transfer Fcn(传递函数)模块的参数重新设置,使其传递函数变成11Ts+型,改变惯性环节的时间常数T,观察它们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变化情况。
仿真框图如图1-3所示。
4、实际微分环节(1KsTs +) 将图1-2中Transfer Fcn (传递函数)模块的参数重新设置,使其传递函数变成1KsTs +型,(参数设置时应注意1T )。
令K 不变,改变Transfer Fcn (传递函数)模块的参数,从而改变T ,观察它们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变化情况。
仿真框图如图1-4所示。
5、二阶振荡环节(2222nn ns s ωξωω++) 将图1-2中Transfer Fcn (传递函数)模块的参数重新设置,使其传递函数变成2222nn ns s ωξωω++型(参数设置时应注意01ξ<<),仿真框图如图1-5所示。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一,二,三)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一,二,三)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90512d24693daef5ef73dd5.png)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线性系统的校正与状态反馈班级:学号:姓名:指导老师:2013 年12 月15日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一. 实验目的1.了解和掌握各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传递函数表达式及输出时域函数表达式2.观察和分析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了解各项电路参数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二.实验内容及步骤观察和分析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了解各项电路参数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改变被测环节的各项电路参数,画出模拟电路图,阶跃响应曲线,观测结果,填入实验报告运行LABACT 程序,选择自动控制菜单下的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下的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中的相应实验项目,就会弹出虚拟示波器的界面,点击开始即可使用本实验机配套的虚拟示波器(B3)单元的CH1测孔测量波形。
具体用法参见用户手册中的示波器部分1).观察比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典型比例环节模拟电路如图3-1-1所示。
图3-1-1 典型比例环节模拟电路传递函数:01(S)(S)(S)R R K KU U G i O === ; 单位阶跃响应: K )t (U = 实验步骤:注:‘S ST ’用短路套短接!(1)将函数发生器(B5)所产生的周期性矩形波信号(OUT ),作为系统的信号输入(Ui );该信号为零输出时,将自动对模拟电路锁零。
① 在显示与功能选择(D1)单元中,通过波形选择按键选中矩形波’(矩形波指示灯亮)。
② 量程选择开关S2置下档,调节“设定电位器1”,使之矩形波宽度>1秒(D1单元左显示)。
③ 调节B5单元的“矩形波调幅”电位器使矩形波输出电压= 4V (D1单元‘右显示)。
(2)构造模拟电路:按图3-1-1安置短路套及测孔联线,表如下。
(a )安置短路套 (b )测孔联线(3)运行、观察、记录:打开虚拟示波器的界面,点击开始,按下信号发生器(B1)阶跃信号按钮(0→+4V 阶跃),观测A5B 输出端(Uo )的实际响应曲线。
(整理)自动控制原理设计实验
![(整理)自动控制原理设计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40982597b0717fd5360cdc99.png)
编号:自动控制原理Ⅰ实验课题:控制系统串联校正设计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生姓名:黎良贵学号:2008502112014 年 1 月 5 日一、 实验目的:1、了解控制系统中校正装置的作用;2、研究串联校正装置对系统的校正作用。
二、 实验基本原理:1、 滞后-超前校正超前校正的主要作用是增加相位稳定裕量,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裕量,改善系统响应的动态特性。
滞后校正的主要作用则是改善系统的静态特性。
如果把这两种校正结合起来,就能同时改善系统的动态特性和静态特性。
滞后超前校正综合了滞后校正和超前校正的功能。
滞后-超前校正的线路由运算放大器及阻容网络组成。
2、 串联滞后校正串联滞后校正指的是校正装置的输出信号的相位角滞后于输入信号的相位角。
它的主要作用是降低中频段和高频段的开环增益,但同时使低频段的开环增益不受影响。
这样来兼顾静态性能与稳定性。
它的副作用是会在ωc 点产生一定的相角滞后。
三、 实验内容: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设计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下列要求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S K -≥250ν,相角裕量045≥γ,,并且要求系统校正后的截止频率s rad c /30≥ω。
四、 实验步骤:1、 用MATLAB 软件对原系统进行仿真,讨论校正方案;2、 对校正后的系统进行仿真,确定校正方案;)101.0)(11.0()(0++=s s s Ks G3、设计原系统和校正环节的电模拟电路及元器件有关参数;4、设计制作硬件电路,调试电路,观察原系统阶跃响应并记录系统的瞬态响应数据;5、加入校正装置,系统联调,观察并记录加入校正装置后系统的阶跃响应,记录系统的瞬态响应数据。
五、MATLAB仿真:程序:K=250;G=tf(K,[0.001 0.11 1 0]);[gm,pm,wcg,wcp]=margin(G);T1=10/wcp;b=7;Gc1=tf([T1 1],[b*T1 1])G1=G*Gc1;G10=feedback(G,1);step(G10)gridfigure[mag,pha,w]=bode(G1);Mag=20*log10(mag);[gm1,pm1,wcg1,wcp1]=margin(G1);phi=(45-pm1+20)*pi/180;alpha=(1+sin(phi))/(1-sin(phi));Mn=-10*log10(alpha);wcgn=spline(Mag,w,Mn);T=1/wcgn/sqrt(alpha);Tz=alpha*T;Gc2=tf([Tz 1],[T 1])G2=G1*Gc2;bode(G,'r',G2,'g')gridfiguregrid[gm2,pm2,wcg2,wcp2]=margin(G2)G11=feedback(G2,1);step(G11)grid结果:滞后校正网络传递函数:0.2126 s + 1------------1.488 s + 1超前校正网络传递函数:0.1039 s + 1--------------0.008316 s + 1校正之后的幅值裕量,相角裕量,相角交接频率,截止频率:gm2 =5.5355pm2 =49.2677wcg2 =105.9038wcp2 =34.0080其中相角裕量,截止频率分别为49.2677,34.0080均大于题目要求的45和30,仿真符合要求。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1-6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1-6](https://img.taocdn.com/s3/m/34dbb85eb307e87100f69610.png)
实验一MATLAB 仿真基础一、实验目的:(1)熟悉MATLAB 实验环境,掌握MATLAB 命令窗口的基本操作。
(2)掌握MATLAB 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命令及模型相互转换的方法。
(3)掌握使用MATLAB 命令化简模型基本连接的方法。
(4)学会使用Simulink 模型结构图化简复杂控制系统模型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1.计算机;2. MATLAB 软件 三、实验原理函数tf ( ) 来建立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用函数printsys ( ) 来输出控制系统的函数,用函数命令zpk ( ) 来建立系统的零极点增益模型,其函数调用格式为:sys = zpk ( z, p, k )零极点模型转换为多项式模型[num , den] = zp2tf ( z, p, k ) 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z , p , k] = tf2zp ( num, den )两个环节反馈连接后,其等效传递函数可用feedback ( ) 函数求得。
则feedback ()函数调用格式为: sys = feedback (sys1, sys2, sign ) 其中sign 是反馈极性,sign 缺省时,默认为负反馈,sign =-1;正反馈时,sign =1;单位反馈时,sys2=1,且不能省略。
四、实验内容:1.已知系统传递函数,建立传递函数模型2.已知系统传递函数,建立零极点增益模型3.将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12s 2s s 3s (s)23++++=G )12()1()76()2(5)(3322++++++=s s s s s s s s G 12s 2s s 3s (s)23++++=G )12()1()76()2(5)(3322++++++=s s s s s s s s G4. 已知系统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反馈通道的传递函数求负反馈闭环传递函数5、用系统Simulink 模型结构图化简控制系统模型 已知系统结构图,求系统闭环传递函数 。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一控制系统的阶跃响应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一控制系统的阶跃响应](https://img.taocdn.com/s3/m/82b78b0e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a5.png)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一控制系统的阶跃响应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控制系统的阶跃响应的测量方法,了解控制系统的响应特性,并研究控制系统的参数对阶跃响应的影响。
实验原理:阶跃响应是指当控制系统输入信号突然从零变为常数时,系统的输出信号的响应过程。
通过观察阶跃响应可以了解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超调量、调节时间等参数,从而评估和改善控制系统的性能。
在实验中,常用的控制系统模型是一阶惯性环节,其传递函数为:G(s)=K/(Ts+1)其中,K为系统的增益,T为系统的时间常数。
通过改变K和T的值,可以观察到控制系统阶跃响应的变化。
实验仪器和材料:1.控制系统阶跃响应实验台2.配套的实验软件3.电脑实验步骤:1.打开实验软件,并连接实验台和电脑。
2.在软件中选择阶跃响应实验,并设置初始参数。
3.点击开始实验按钮,系统开始运行,记录实验数据。
4.观察实验数据的变化,并绘制出阶跃响应曲线。
5.改变控制系统的参数,如增益K和时间常数T的值,重新进行实验测量。
6.比较不同参数下的阶跃响应曲线,分析参数对响应的影响。
7.根据实验结果,评估系统的性能,并提出改进措施。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实验台和电脑的连接良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实验中应注意安全防护,避免操作中发生意外。
3.实验前要熟悉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原理,确保能够正确进行实验。
4.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台和关闭相关设备。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阶跃响应曲线,可以用于评估控制系统的性能。
通常,我们关注的参数包括稳态误差、超调量、调节时间等。
稳态误差是指系统在稳定状态下的输出值与期望值之间的差值。
通过观察阶跃响应曲线的稳态值,可以评估系统的稳态误差。
稳态误差越小,系统的控制性能越好。
超调量是指系统响应过程中最大超过期望值的幅值,通常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通过观察阶跃响应曲线的峰值,可以评估系统的超调量。
超调量越小,系统的控制性能越好。
调节时间是指控制系统从初始状态到稳态所需的时间。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汇总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e2cad95f6c175f0e7cd13790.png)
实验一 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超低频扫描示波器的使用方法。
(2)掌握用运放组成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
(3)测量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4)通过实验了解典型环节中参数的变化对输出动态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所需挂件及附件DJK01 、DJK15、双踪慢扫描示波器、万用表三、实验线路及原理以运算放大器为核心元件,由其不同的R-C 输入网络和反馈网络组成的各种典型环节,如图8-1所示。
图中Z 1和Z 2为复数阻抗,它们都是由R 、C 构成。
基于图中A 点的电位为虚地,略去流入运放的电流,则由图8-1得:由上式可求得,由下列模拟电路组成的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及其单位阶跃响应。
(1)比例环节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如图8-2所示:图8-1 运放的反馈连接图8-2 比例环节(2)惯性环节 (1) )(12Z Z u u S G i o =-=2=410820==12K K Z Z )S (G 111/1/)(21212212+=+⋅=+==TS K CS R R R R CS R CS R Z Z S G取参考值R 1=100K ,R 2=100K ,C=1uF图8-3 惯性环节(3)积分环节式中积分时间常数T=RC,取参考值R=200K ,C=1uF图8-4 积分环节(4)比例微分环节(PD ),其接线图如图及阶跃响应如图8-5所示。
参考值R 1=200K ,R 2=410K ,C=0.1uF)(3 1 1 /1)(12TS RCS R CS Z Z S G ====C R =T , =K (4) 1+= 1+•= 1+==1D 1211211212R R )S T (K )CS R (R R CS /R CS /R R Z Z )S (G D 其中图8-5 比例微分环节 (5)比例积分环节,其接线图单位阶跃响应如图8-6所示。
参考值R 1=100K R 2=200K C=0.1uF图8-6 比例积分环节(6)振荡环节,其原理框图、接线图及单位阶跃响应波形分别如图8-7、8-8所示。
自动控制原理_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_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b8fd8b7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8e.png)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 掌握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和响应特性;3. 熟悉PID控制器的原理和参数整定方法;4. 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验设备1.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箱;2. 示波器;3. 数字多用表;4. 个人电脑;5. 实验指导书。
三、实验原理自动控制系统是一种根据给定输入信号自动调节输出信号的系统。
它主要由控制器、被控对象和反馈环节组成。
控制器根据被控对象的输出信号与给定信号的偏差,通过调节控制器的输出信号来改变被控对象的输入信号,从而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控制。
1. 典型环节(1)比例环节: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s) = K,其中K为比例系数。
比例环节的响应特性为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成线性关系。
(2)积分环节: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s) = 1/s,其中s为复频域变量。
积分环节的响应特性为输出信号随时间逐渐逼近输入信号。
(3)比例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s) = K(1 + 1/s),其中K为比例系数。
比例积分环节的响应特性为输出信号在比例环节的基础上,逐渐逼近输入信号。
2. PID控制器PID控制器是一种常用的控制器,其传递函数为G(s) = Kp + Ki/s + Kd(s/s^2),其中Kp、Ki、Kd分别为比例系数、积分系数和微分系数。
PID控制器可以实现对系统的快速、稳定和精确控制。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 实验一: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1)搭建比例环节电路,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随时间的变化曲线;(2)搭建积分环节电路,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随时间的变化曲线;(3)搭建比例积分环节电路,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2. 实验二:PID控制器参数整定(1)搭建PID控制器电路,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随时间的变化曲线;(2)通过改变PID控制器参数,观察并分析系统响应特性;(3)根据系统响应特性,整定PID控制器参数,使系统达到期望的响应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同学请注意:
1.上机实验为1-8周,每次上机请按照第一次的座位坐。
2.请先自习上机内容,实验内容可参考指导书。
3.9号机房座位安排见后面的名单,请按机位号入座,要点名哦。
实验一典型环节的MATLAB仿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MATLAB桌面和命令窗口,初步了解SIMULINK功能模块的使用方法。
2.通过观察典型环节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动态特性,加深对各典型环节响应曲线的理解。
3.定性了解各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SIMULINK的使用
MATLAB中SIMULINK是一个用来对动态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和分析的软件包。
利用SIMULINK功能模块可以快速的建立控制系统的模型,进行仿真和调试。
1.运行MATLAB软件,在命令窗口栏“>>”提示符下键入simulink命令,按Enter 键或在工具栏单击按钮,即可进入如图1-1所示的SIMULINK仿真环境下。
2.选择File菜单下New下的Model命令,新建一个simulink仿真环境常规模板。
3.在simulink仿真环境下,创建所需要的系统。
以图1-2所示的系统为例,说明基本设计步骤如下:
1)进入线性系统模块库,构建传递函数。
点击simulink 下的“Continuous ”,再将右边窗口中“Transfer Fen ”的图标用左键拖至新建的“untitled ”窗口。
2)改变模块参数。
在simulink 仿真环境“untitled ”窗口中双击该图标,即可改变传递函数。
其中方括号内的数字分别为传递函数的分子、分母各次幂由高到低的系数,数字之间用空格隔开;设置完成后,选择OK ,即完成该模块的设置。
3)建立其它传递函数模块。
按照上述方法,在不同的simulink 的模块库中,建立系统所需的传递函数模块。
例:比例环节用“Math ”右边窗口“Gain ”的图标。
4)选取阶跃信号输入函数。
用鼠标点击simulink 下的“Source ”,将右边窗口中“Step ”图标用左键拖至新建的“untitled ”窗口,形成一个阶跃函数输入模块。
5)选择输出方式。
用鼠标点击simulink 下的“Sinks ”,就进入输出方式模块库,通常选用“Scope ”的示波器图标,将其用左键拖至新建的“untitled ”窗口。
6)选择反馈形式。
为了形成闭环反馈系统,需选择“Math ” 模块库右边窗口“Sum ”图标,并用鼠标双击,将其设置为需要的反馈形式(改变正负号)。
7)连接各元件,用鼠标划线,构成闭环传递函数。
8)运行并观察响应曲线。
用鼠标单击工具栏中的“”按钮,便能自动运行仿真环境下的系统框图模型。
运行完之后用鼠标双击“Scope ”元件,即可看到响应曲线。
三、实验原理
1.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221211()2100,200Z R G s R K R K Z R =-=-=-==
图1-3所示左侧为其对应的模拟电路右侧即为SIMULINK 的图形。
2.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2
21
121
121
2
()100,200,1
10.21
R
Z R
G s R K R K C uf
Z R C s
=-=-=-===
++
图1-4所示左侧为其对应的模拟电路、右侧为SIMULINK图形。
图1-4 惯性环节的模拟电路及SIMULINK图形
图1-3 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及SIMULINK图形
3
.积分环节(I)的传递函数为
uf
C
K
R
s
s
C
R
Z
Z
s
G1
,
100
1.0
1
1
)
(
1
1
1
1
1
2=
=
-
=
-
=
-
=
其对应的模拟电路及SIMULINK图形如图1-5所示。
4.微分环节(D)的传递函数为
uf
C
K
R
s
s
C
R
Z
Z
s
G10
,
100
)
(
1
1
1
1
1
2=
=
-
=
-
=
-
=uf
C
C01
.0
1
2
=
<<
其对应的模拟电路及SIMULINK图形如图1-6所示。
图1-5 积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及SIMULINK图形
5.比例+微分环节(PD )的传递函数为
)11.0()1(
)(111
212
+-=+-=-=s s C R R R Z Z s G uf C C uf C K R R 01.010,10012121=<<===
其对应的模拟电路及SIMULINK 图形如图1-7所示。
图1-7 比例+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及SIMULINK 图形
6.比例+积分环节(PI)的传递函数为
)
1
1(
1
)
(
1
1
2
1
2
s
R
s
C
R
Z
Z
s
G+
-
=
+
-
=
-
=uf
C
K
R
R10
,
100
1
2
1
=
=
=
其对应的模拟电路及SIMULINK图形如图1-8所示。
7.PID环节
图1-8 比例+积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及SIMULINK图形
在SIMULINK 环境下建立以上图例右侧的模型,通过仿真即可了解各类输入作用下的输出响应曲线。
四、实验内容
1 系统结构如下图,按下列各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建立相应的SIMULINK 仿真模型,观察并记录其单位阶跃响应波形。
① 比例环节1)(1=s G
② 惯性环节11)(1+=s s G ③ 积分环节s
s G 1)(1= ④ 微分环节s s G =)(1
⑤ 比例+微分环节(PD )2)(1+=s s G
⑥ 比例+积分环节(PI )s
s G 11)(1+=
2 建立如下的系统结构,选取若干个PID 的参数,说明比例积分微分对输出响应的影响。
(PID 控制器在Simulink Extras\Additional Linear\PID controller ) 以下二选一做
A .
使用Simulink 搭建控制系统,被控对象传递函数为1331
)(23+++=s s s s G ,
(1) 使用纯比例控制器P Controller (0,0==D I K K ),分别求出当p K =0.5,1.0,2.0
时系统单位阶越响应的超调量P.O.%,峰值时间p T ,调整时间s T 和稳态误差;分析p K 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 使用比例积分控制器 PI Controller (1=P K ,0=D K ),分别求出当I K =0.5,
1.0,1.5时系统单位阶越响应的超调量P.O.%,峰值时间p T ,调整时间s T 和稳态误差;分析I K 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 使用Simulink 搭建如下控制系统,
(1)使用纯比例控制器P Controller (0,0==D I K K ),分别求出当p K =10,20,30时系统单位阶越响应的超调量P.O.%,峰值时间p T ,调整时间s T ,稳态误差;分析p K 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使用比例微分控制器 PD Controller (30=P K 0=I K ),分别求出当D K =1,2,5时系统单位阶越响应的超调量P.O.%,峰值时间p T ,调整时间s T ,稳态误差;分析D K 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B .
B .
五、实验报告
1.画出各典型环节的SIMULINK 仿真模型。
2. 记录各环节的单位阶跃响应波形,并分析参数对响应曲线的影响。
3. 写出实验的心得与体会。
六、预习要求
1.熟悉各种控制器的原理和结构,画好将创建的SIMULINK 图形。
2.预习MATLAB 中SIMULINK 的基本使用方法。
上机座位安排: 9号机房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