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病学》课件:17 鸭坦布苏病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鸭坦布苏病毒病 (鸭黄病毒病) Duck Tembusu virus,TMUV
一、概 述
2010 年4 月以来,我国主要蛋鸭养殖区福建、山东、浙江、上海、江苏 等地陆续暴发一种以蛋鸭、种鸭产蛋骤然大幅下降为主要临床特征、以出血性 卵巢炎为主要病变特征的急性传染病——鸭坦布苏病毒病(鸭黄病毒病),造 成约1.2 亿只蛋鸭和1500 万只肉鸭发病,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
流行早期,病鸭一般不出现神经症状; 流行后期,神经症状明显,表现瘫痪、 行走不稳、共济失调。病程为1-1.5 个月。
肉鸭出现生长迟缓;
产蛋率大幅下降,可从 90%以上降至 10%以内。病鸭所产种蛋受精率降低10 %左右。
Daily egg production rate before and after experimental infection.
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全长约为11kb, 编码一个多聚蛋白。3个结构蛋白:核衣壳蛋白(C)、外膜 蛋白( PrM and M)和囊膜蛋白(E); 7个非结构蛋白: NS1、 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
E蛋白是主要结构蛋白,能诱导产生中和抗体,是检测该 病毒特异性抗体的理想靶抗原,也是重要保护性抗原。
六、诊断
根据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 确诊主要依赖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病毒分离是DTMUV 的传统检测方法。病鸭的卵泡膜、脑、 脾脏、肝脏等病变组织适宜分离病毒,卵泡膜中最易分离和 检测到病毒 ➢黄病毒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有ELISA、琼扩试验、补体结合 试验和中和实验等。 ➢DTMUV 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有RT-PCR、套式RT-PCR、 荧光定量RT-PCR、RT-LAMP 等。
五、病变特点
感染鸭的主要病变出现在卵巢,表现为卵巢出血、萎缩、破裂,卵泡膜充 血、出血,卵泡充血、变性、坏死或液化,蛋黄破裂、卵黄性腹膜炎。输卵 管有粘液性渗出。 有的肝脏肿大、淤血,表面有针尖状白色点状坏死。脾脏斑驳呈大理样, 有的极度肿大并破裂。胰腺出血和坏死。心肌外观苍白,有白色条纹状坏死, 有的心肌外壁、内膜出血。 表现神经症状的病鸭则脑膜出血,脑组织水肿、呈树枝状出血。 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有出血性卵巢炎、间质性肝炎、非化脓性脑炎。
二、病原学
DTMU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病毒粒 子呈球形,大小45 nm~50 nm,有囊膜,表面有纤突。
DTMUV 对乙醚、氯仿及去氧胆酸盐敏感。病毒不耐热, 50℃以上加热60 分钟活性丧失。
DTMUV 能在鸭胚、鸡胚、鸭胚成纤 维细胞及Vero细胞中增殖, 不能在鸡胚 成纤维细胞中生长。DTMUV 主要在感 染细胞的胞浆内复制。经尿囊腔接种, 鸭胚3 d~5 d 后死亡,表现为绒毛尿囊 膜增厚、水肿,胚体水肿、出血,胚肝 肿大、斑驳状坏死。
三、流行病学
传染源: 发病动物、?
传播途径:为蚊传虫媒病毒,带毒蚊子和麻雀可导致病原在不同鸭场
间的传播;也可经鸟类传播;能经污染的环境、饲料、饮水、器具、运 输工具等而造成传播。不同地区间调运感染鸭易造成该病大范围和快速 传播。病鸭的卵泡膜中DTMUV 的检出率高达93 %,DTMUV 是否经卵 垂直传播还有待验证。
七、防制
➢应特别侧重预防和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建立健全卫生消毒制 度,定期消毒,消灭鸭场中的蚊蝇,注重对用具和设备、运输 车辆、种蛋的消毒及病死鸭的焚烧或生物处理。
➢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和药物防治,筛选抗原性良好的天然疫苗 株,研制免疫效果确实的灭活疫苗或弱毒活疫苗可为本病提供 重要防控工具。其中,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构建感染性克隆, 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基因工程疫苗是DTMUV 新型疫苗研发的重要途径。
易感动物:可危害除番鸭外的所有品种产蛋鸭,如蛋鸭(绍兴鸭、缙云
麻鸭、山麻鸭、金定鸭、康贝尔鸭、台湾白改鸭)、肉种鸭(樱桃谷鸭、北 京鸭)、野鸭等,鹅、蛋鸡可感染发病
流行特点:该病发病突然,传播快速。在秋季流行严重,推测可能与蚊
虫有关,但进入蚊虫较少的冬季后,也可流行。
四、临床症状
鸭感染该病毒后,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排绿色稀粪, 沉郁、 厌食,发病率可达 100%,死淘率5%~15%,继发感染可达 30%。
➢发病鸭群可适当添加多维及中药如清温败毒散、黄芪多糖、 双黄连等对症治疗,提高鸭群抵抗力。轻泻肝火、健脾类的中 药制剂在本病的防控上有积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