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场强度概念的教学.
电场强度教学设计及反思
![电场强度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81fe19d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b7.png)
电场强度教学设计及反思一、引言电场强度是电学中一个基本的概念,它描述了一个电荷在电场中所受到的力的大小。
掌握电场强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对于理解电学原理和解决电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地教授电场强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 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3. 能够运用电场强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电学问题。
三、教学内容1. 电场强度的概念和意义首先,我们将启发学生思考电场的概念,引导他们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电场的实例。
然后,我们向学生解释电场的概念,并介绍电场强度的定义。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电场强度描述了电荷对周围电荷所施加的力的大小。
引导学生思考电场强度的重要性和应用。
2. 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在学生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后,我们将教授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一些简单的例题进行实践。
首先,我们将介绍由点电荷产生的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计算出某一点处的电场强度。
然后,我们将扩展到由多个点电荷组成的电场,引导学生计算复杂情况下的电场强度。
3. 电场强度的应用在学生掌握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后,我们将引入电场强度的应用。
例如,我们将以静电力和电场强度的关系为例,让学生应用电场强度的概念解决静电力的问题。
鼓励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观察电荷的运动和力的变化,进一步理解电场强度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我们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电场强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实例和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 互动式教学法我们将提供一些讨论和合作的机会,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例如,通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来解决一些复杂的电场强度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思维碰撞。
3. 实验教学法我们将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测量电场强度,巩固他们的理论知识并增强实践能力。
电场电场强度和电场线教案
![电场电场强度和电场线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de7335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00.png)
电场、电场强度和电场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场的概念,掌握电场的性质和特点。
2. 让学生了解电场强度的定义,理解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
3. 让学生掌握电场线的绘制方法和特点,能够运用电场线描述电场。
二、教学内容1. 电场的概念:电场是指电荷在空间中产生的一种物理场,它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2. 电场的性质和特点:电场具有方向性和大小,方向规定为正电荷所受力的方向,大小用场强表示。
3. 电场强度的定义:电场强度是指单位正电荷在电场中所受的力。
4. 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电场强度反映了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力大小,是描述电场强度的一个重要物理量。
5. 电场线的绘制方法: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电场线疏密表示电场强度的大小。
6. 电场线的特点:电场线是用来形象描述电场的工具,它不是实际存在的线条,而是用来表示电场分布的图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场的概念、电场的性质和特点、电场强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电场线的绘制方法和特点。
2. 教学难点: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电场线的绘制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动画和图片展示电场的概念和电场线的特点。
2. 利用物理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电场的作用力。
3. 采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电场强度和电场线的关系。
4. 利用例题解析,让学生掌握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静电力的概念,引导学生进入电场的学习。
2. 讲解电场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理解电场的基本特点。
3. 引入电场强度的定义,解释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
4. 演示电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电场的作用力。
5. 讲解电场线的绘制方法和特点,让学生掌握电场线的绘制技巧。
6. 利用例题解析,让学生巩固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方法。
7. 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电场、电场强度的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8.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物理《电场强度》教案
![物理《电场强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0661f8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f5.png)
物理《电场强度》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粗略了解物理学史上对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认识过程。
2.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电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形态。
3.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会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进行有关的计算。
知道电场强度是矢量,知道电场强度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4.能根据库仑定律和电场强度的定义推导点电荷场强的计算式,并能用此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5.知道场强的叠加原理,并能应用这一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6.利用电场线描述电场,知道匀强电场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的过程,获得探究活动的体验。
2.领略通过电荷在电场中所受静电力研究电场、理想模型法、比值法、类比法等物理学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物理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学习科学家严谨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探究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
2.理解电场、电场强度的概念,并会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教学难点:探究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陌生的内容,且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进行适当启发引导五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展示预习情况,老师准备幻灯片,计算机,铜丝,塑料笔教学方法以“电荷间相互作用如何发生”、“如何描述电场的强弱”两大问题为主线展开,具体操作思路是:1.学生自学电场,培养学生阅读、汲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实验模拟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探究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
3.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对电场强度概念的理解,探讨点电荷的电场及场强叠加原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新课导入(5分钟)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库仑定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库仑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我们不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投影展示问题1:真空中?它们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这种相互作用是如何产生的呢?难道能够不需介质超越空间?投影展示“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图片(1.2-1)。
电场强度教学设计(共4篇)
![电场强度教学设计(共4篇)](https://img.taocdn.com/s3/m/fde3892ed5bbfd0a78567317.png)
电场强度教学设计(共4篇)第1篇:电场强度教学设计1、试以“电场强度”为例,分析它的建立过程、教学要求,并设计其教学活动过程。
建立过程:1.对电场强弱和方向的认识。
研究验证库仑定律的实验,明确几个问题。
①B在A的电场中②B在不同位置受力不同,说明电场的性质与位置有关;场源电荷不同B的受力不同,说明电场的性质与场源电荷有关。
所以我们说电场的性质只与电场本身有关。
③确定场源电荷和场中的位置,选择不同的试探电荷发现其受到的电场力不同,要找到一个物理量描述电场的性质,此物理量只与电场本身有关,与试探电荷无关,所以直接用电场力描述电场的力的性质不合适。
2.寻找描述电场的力的性质的物理量。
在研究电荷在确定的电场、确定的点受力时,一个试探电荷受力为F,如果有一个同样的试探电荷在相同的点,其受力必然也为F,把这两个试探电荷放在一起时,电荷量变为一个的两倍,它们的受力可能是2F,依次类推……从比值定义物理量在初中就已经学习过,密度就是利用比值来定义的。
我们看到电荷的受力与电荷量的比值是一个与电荷量无关的量,所以我们用这个比值来描述电场的力的性质,引入电场强度的概念。
3.电场强度的方向。
在电场中的同一点,放上不同的试探电荷,其受力方向可能不同,而同一电荷在电场的不同位置其受力方向可能也不同,所以要想完整的描述电场的力的性质,电场强度必须是矢量。
我们规定正电荷的受力方向为电场强度的方向。
教学要求:①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矢量性,会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的计算;②掌握点电荷电场强度的公式;③掌握电场强度矢量性及叠加原理。
教学活动:1.创设情境,提出探究课题师:电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客观存在,而且有能量。
那么,我们如何认识它的特性,摸清它的“脾气”?我们只有根据它表现出来的性质去了解它。
师:电场最基本的性质是什么?这对我们研究问题有何启发? 生:电场最基本的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电场力的作用。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电场强度》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课例《电场强度》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9aad49c011ca300a7c39088.png)
学科
高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电场强度》
称
1.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以及电场的叠加原理(电
场的叠加原理放在第二课时)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场”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场”的概念 教材分析
比较抽象,在中学物理中,本节又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
“场”,所以“场”概念的引入,“场”观念的建立,
5.通过理论分析,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逻辑推理能
力。
高二理科学生对物理学习已经具有较好的力学基 学生学习能
础,但从这章开始转入电磁学的学习,在物理模型的建 力分析
构上存在困难,特别是对于“场”这种很难有具体模型
的抽象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本节中我
采用了举实例进行类比、逻辑推理、间接思考问题等方
什么来实程现的?
学生思考:。。。。。。
老师:电荷间的作用是否也是通过空气来传递的呢
不对! 教学过程
因为库仑定律告诉我们真空中两个电荷也能产生
力的作用。
讨论:电荷之间的作用是靠什么物质来实现的呢?
老师:电场
【板书第二节电场电场强度】
【板书一、电场】
电场是什么?
1、经过长期的科学研究,人们认识到,电荷周围
课堂教学,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引导学生, 少教多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学会学习。 通过分组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多鼓励学生, 让学生在互相帮助、互相沟通、互相质疑中共同成长、 共同进步。
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1.知道电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
2.通过对电场概念的学习,让学生明确场的特点,
研究场的方法,并能在头脑中建立起场的模型和图象。
电场强度教案
![电场强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eaf20d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ac.png)
电场强度教案一、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掌握电场强度的定义式和单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教学重难点重点:电场强度的概念、定义式及其物理意义。
难点:电场强度的矢量性和叠加原理。
3、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4、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如静电计、带电小球等)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 展示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冬天脱毛衣时的火花、梳子吸引纸屑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12 提出问题: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实现的?引入电场的概念。
2、新课教学111 介绍电场的物质性,电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物质。
112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静电计指针的偏转,感受电场的存在。
113 引入试探电荷的概念,说明试探电荷应具备的条件。
114 讲解电场强度的定义: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的电场力 F与它的电荷量 q 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用 E 表示。
115 推导电场强度的定义式:E = F / q。
116 强调电场强度的单位:牛/库(N/C)。
117 讲解电场强度的矢量性,根据规定,正电荷在电场中某点所受电场力的方向即为该点电场强度的方向。
118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电场强度的矢量叠加原理。
3、课堂练习121 给出一些关于电场强度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122 组织学生讨论练习中的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实验探究131 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电场强度与距离的关系。
132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5、课堂总结14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电场强度的概念、定义式、单位、矢量性和叠加原理。
142 强调重点和难点知识,让学生加深理解。
6、布置作业151 布置书面作业,如课后习题。
152 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电场强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电场强度》 教学设计
![《电场强度》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3545f4a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8b.png)
《电场强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知道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
(2)掌握电场强度的定义式 E = F / q,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电场强度的矢量性,会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式计算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类比的方法,由重力场引入电场强度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2)通过对电场强度定义式的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电场强度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物理学中对物理量的定义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让学生感受到电场的客观存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式。
(2)电场强度的矢量性。
2、教学难点(1)对电场强度概念的理解。
(2)用电场强度的定义式计算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类比法四、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1)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习过重力场,物体在重力场中会受到重力的作用。
那么,电荷在周围空间中是否也会受到类似于重力的作用呢?(2)演示实验:将一个带电小球靠近另一个不带电的小球,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引导学生思考: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从而引出电场的概念。
2、电场的概念(1)教师讲解:电场是电荷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它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2)类比重力场:重力场中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电场中电荷受到电场力的作用。
(3)举例说明:如静电感应现象,电荷在电场中会发生定向移动。
3、电场强度的概念(1)提出问题:不同的电荷在同一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不同,如何描述电场的强弱呢?(2)类比思考:在重力场中,我们用重力加速度 g 来描述重力场的强弱。
那么在电场中,我们是否也可以用一个类似的物理量来描述电场的强弱呢?(3)引入电场强度: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
电场强度教案
![电场强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c326ae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c8.png)
电场强度教案电场强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电场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掌握电场强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了解电场强度与电势的关系。
4.能够应用电场强度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电场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电场强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电场强度与电势的关系。
4.电场强度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电场强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电场强度与电势的关系,电场强度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电学基础知识,为学习电场强度打下基础。
2.教学策略:通过实例、图片和视频等手段,引导学生探究电场强度的概念和性质。
3.学生活动:进行电场强度的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电场强度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电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电场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讲解新课:通过实例、图片和视频等手段,引导学生探究电场强度的概念和性质。
同时,进行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的教学。
3.巩固练习: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电场强度解决实际问题。
4.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电场强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六、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通过测试题和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对电场强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电场强度的知识。
七、作业布置1.完成教学PPT上的相关练习题。
2.搜集关于电场强度的实际应用案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高中物理《电场强度》教案
![高中物理《电场强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f1a51f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08.png)
高中物理《电场强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电荷周围存在电场的概念。
2.了解点电荷引起的电场强度计算公式,计算电场强度。
3.讨论不同形状电荷分布时的电场强度计算方法。
4.了解电场线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二、教学内容1.点电荷周围的电场强度2.等量异号电荷分布的电场强度计算3.电场线的概念和基本性质三、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电场强度。
2.通过回顾电荷所产生的电场概念,导入到本节课的目标。
二、点电荷周围的电场强度(30分钟)1.介绍点电荷引起的电场强度公式的构成,说明每个符号的含义。
2.向学生阐述点电荷周围的电场强度计算的基本方法。
3.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利用公式计算电场强度的方法。
三、等量异号电荷分布的电场强度计算(30分钟)1.向学生介绍等量异号电荷分布的电场强度计算公式。
2.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来掌握电场强度计算方法。
3.对不同形状的电荷分布情况进行讨论,并研究不同情况下电场强度的变化。
四、电场线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5分钟)1.讲解电场线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绘制电场线,并分析电场线的不同特点,让学生深入理解电场线。
五、小结(10分钟)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强调学生必须掌握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并可以针对不同情况进行计算。
3.督促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2.互动探究法3.实验法五、教学资源1.PPT课件2.实验室设备3.教学视频六、教学评估1.课堂互动2.课堂作业3.实验报告七、教学反思本节课将电场强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多种操作方式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讲解。
与传统的理论性授课模式相比,本节课让学生更加深入、具体地感受和理解了电场强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操作性更强。
同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也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交流,从而更好地实现了教学目的。
电场电场强度教案
![电场电场强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48255d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ce.png)
电场电场强度教案第一节:引入电场概念教学目标:1.了解电场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初步了解电场的强度及其计算方法;3.掌握电场线的绘制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电场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掌握电场的强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能够绘制电场线。
教学难点:1.电场强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电场线的绘制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电场概念(10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当两个点电荷相互作用时,是否存在一个区域,该区域内其他点电荷都会受到力的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区域是如何确定的?这个区域内其他点电荷受到的力的大小和方向又是如何确定的?二、电场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0分钟)1.讲解电场的定义:电场是指由电荷产生的周围空间中所存在的物理量,用来描述电荷对周围空间中其中一点电荷或试验电荷的作用力。
2.讲解电场的性质:电场具有矢量性质、叠加性和静电屏蔽现象。
三、电场强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0分钟)1.讲解电场强度的定义:电场强度是指单位正试验电荷所受到的电场力。
2.讲解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通过电场强度公式E=F/q,引导学生求解电场强度。
3.指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练习。
四、电场线的绘制方法(30分钟)1.讲解电场线的概念和特点:电场线是描述电场的几何图形,其切线方向表示电场强度的方向。
2.指导学生根据电场线的特点,绘制一些简单的电场线图形。
3.引导学生思考电场线的密度表示电场强度的大小,较密集的电场线表示电场强度较大。
五、总结和延伸(10分钟)1.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2.提出延伸问题:两个点电荷小球分别带有正电荷和负电荷,这两个小球之间是否存在电场?如果有,该电场是否满足叠加性原理?六、课堂训练(10分钟)1.拿一些简单的题目考察学生对电场概念和电场强度计算方法的理解能力。
板书设计:1.电场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电场强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电场线的绘制方法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电场的概念和基本性质,以及电场强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最新】高中物理 电场强度教案 1
![【最新】高中物理 电场强度教案 1](https://img.taocdn.com/s3/m/fe214e6ab307e87101f69635.png)
电场 电场强度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电场的概念2. 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3. 掌握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二、重点、难点分析1. 重点是使学生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及掌握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
2. 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性质的物理量之一,这是难点。
初学者容易把电场强度跟电场力混同起来。
三、主要教学过程1. 复习库仑定律在真空中两点电荷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量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这就是库仑定律。
2.新课引入任何力的作用都离不开物质,脚踢球,脚对球的力直接作用在球上;狗拉雪橇,狗对雪橇的拉力是通过绳子作用的;地球对地表附近物质的作用力是通过重力场——物质;两电荷间相互作用时不直接接触,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通过别的物质作用的,这就是电场。
3.教学过程设计(1)电场a .电荷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物质提问:既然场是物质,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呢?答:物质形式 实体(由分子组成);看的见,摸的着。
场(形式):看不见,摸不着,不以人的感官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例如可见光波长由70000A ~40000A ,但还有很多波长的光线我们看不到,但不等于它们不存在。
不能以人灯感官为标准判一存在与否。
场客观存在的证明是它有力、能的特性。
例如重力场对有质量的物体有力的作用,用可对物体做功,说明其能量。
电场对放入其 的电荷Q 也有力的作用,可对Q 做功,说明其有能量。
b .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此力称电场力。
c.静电场:静止电荷的电场。
场有能和力的特性,我们先看电场中力的性质,它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先以点电荷为例。
如图1所示,在+Q 电场中A 点分别放入电荷q 1、q 2、q 3则它们分别受电场力为: A:F 1=21r kQq F 2=22r kQq ;F 3=23rkQq 看看上式,我们可发现场电荷Q 对不同的检验电荷q有不同的电场力,但只要A 点位置不变,F 与q 的比值就不变。
《主题四 第一节 电场 电场强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主题四 第一节 电场 电场强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a615379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e4.png)
《电场电场强度》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掌握电场强度的概念,理解其物理意义。
2. 能够运用电场强度概念进行简单的电场强度计算。
3. 学会通过实验探究电场强度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电场强度概念,掌握电场线的概念及特点。
2. 教学难点:理解电场强度与电场力之间的定量关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电场模拟实验器材等。
2. 准备教学内容:制作PPT,包含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3. 准备练习题:设计一些基础性和扩展性的电场强度计算题。
4. 安排实验室实践:组织学生参观电场强度实验,加深理解。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主要介绍电场和电场强度,帮助学生建立电场的基本概念,并理解电场强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首先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电现象引出电场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电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讲解电场: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电场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包括电场的存在、电场力的性质、电场线的概念等。
3. 讲解电场强度:首先介绍电场强度的定义,让学生了解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力的性质的一个重要物理量。
然后讲解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包括点电荷电场强度的计算、平行板电容器之间的电场强度的计算等。
4.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电场强度,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设备,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电场强度概念的理解。
5. 课堂互动: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增强师生互动,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6.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回顾,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7. 作业布置: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布置适量的作业,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思考题等,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8. 拓展延伸:介绍一些与电场强度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如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掌握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电场强度教案
![电场强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2c54c1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6a.png)
电场强度教案电场强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电场的概念及其性质;2. 掌握电场强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性质;3. 能够应用电场强度计算电场中的电荷受力。
二、教学内容1. 电场的概念及其性质(1)电场的概念电场是指在空间中存在电荷时,空间中任一点所受到的电力作用的强度和方向。
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实现的。
(2)电场的性质①电场是矢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②电场是不可见的,但可以通过电荷受力、电荷的运动等现象进行观测。
③电场具有叠加原理,即在同一空间中存在多个电荷时,每个电荷所产生的电场矢量可以叠加,得到该空间中的总电场矢量。
2. 电场强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性质(1)电场强度的概念电场强度是指单位正电荷在电场中所受到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场强度的单位是牛/库仑。
(2)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①点电荷产生的电场强度在距离点电荷r处,点电荷Q产生的电场强度E为:E=kQ/r²其中,k为库仑常数,k=1/4πε0,ε0为真空介质中的介电常数。
②系统电荷产生的电场强度当存在多个点电荷时,每个点电荷所产生的电场矢量可以叠加,得到该空间中的总电场矢量。
即:E=E1+E2+…+En(3)电场强度的性质①电场强度是矢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②电场强度是由点电荷或系统电荷所产生的。
③与点电荷距离成反比例关系,与点电荷带电量成正比例关系。
3. 应用电场强度计算电场中的电荷受力(1)库仑定律库仑定律是描述两个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大小和方向关系的定律。
当两个点电荷Q1和Q2之间距离为r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F为:F=kQ1Q2/r²(2)应用库仑定律计算受力当一个点电荷在一个外加电场中运动时,它所受到的合外力F 与该点电荷所处位置处的外加电场E成正比例关系。
即:F=qE其中,q为点电荷带电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性质。
2. 实验法:通过实验观测,让学生掌握如何测量电场强度。
电场强度教学设计方案
![电场强度教学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33c08a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c8.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掌握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电场强度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电场强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电场强度与电场力的关系,电场强度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静电的来源和作用。
(2)介绍电场强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电场强度(1)介绍电场强度的定义,强调电场强度是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2)讲解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包括公式和单位。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
3. 探究电场强度与电场力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电场力与电场强度的关系,通过实验演示电场力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2)讲解电场强度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
4. 应用电场强度解决实际问题(1)列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让学生分析静电产生的原理。
(2)让学生运用电场强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漆等。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电场强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电场强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能力:通过实际问题解决,评估学生应用电场强度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 结合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对电场强度知识的兴趣和应用能力。
3. 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的物理电场强度教案
![高中的物理电场强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43cd9c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41.png)
高中的物理电场强度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电场概念,掌握电场强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能够解决与电场强度相关的基础问题。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理解电场强度的物理含义和数学计算方法。
2. 掌握电场强度的计算公式和应用。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实验器材:电场仪、电荷球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讲解电场的概念、物质之间的电荷相互作用等引出电场强度的概念。
二、讲解电场强度:
1. 定义电场强度的概念,并用公式表示。
2. 讲解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
3. 讨论电场强度与电荷量、距离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观察:
利用电场仪等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电荷之间、距离之间的电场强度变化情况。
四、示例分析:
讲解和解决一些与电场强度相关的典型问题,引导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
五、课堂练习: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独立解决问题。
六、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电场强度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七、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电场强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独立解决与电场
强度相关的基础问题。
同时,通过实验观察和示例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电场强度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电场强度教学设计及反思
![电场强度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b8c95a5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06.png)
电场强度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电场的概念和电场强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2. 能力目标:能够根据给定电荷分布计算电场强度;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场强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教学难点:根据电荷分布计算电场强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与激发兴趣(5分钟)导入电荷概念,利用教学视频或实验,展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引发学生对电场的好奇和兴趣。
2. 概念讲解(10分钟)简要介绍电场的概念和电场强度的定义,通过展示电荷周围的力线和电场图,让学生理解电场的概念,并说明电场强度表示电场在某点的强弱。
3. 计算方法讲解(15分钟)以点电荷为例,讲解如何计算点电荷产生的电场强度,并引导学生理解电场强度与电荷量、距离的关系。
然后介绍计算连续电荷分布所产生的电场强度的方法,包括推导和积分法。
4. 计算练习(20分钟)分组进行练习,给出不同电荷分布情况,让学生根据所学计算电场强度。
教师适时巡视,指导学生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5. 深入探究(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电场强度的性质和特点,让学生发现电场强度的大小与方向与电荷分布的性质有关。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进行实验观察,进一步加深对电场强度的理解。
6. 拓展应用(15分钟)利用实际例子,如点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和电荷在电场中的受力等,让学生应用电场强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7. 总结与归纳(10分钟)通过学生的小结和讨论,总结知识要点和学习方法,进一步巩固理解。
8. 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习题作业,巩固学生对电场强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注重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概念讲解、计算方法讲解、计算练习、深入探究、拓展应用等环节实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对电场的兴趣。
而在概念讲解和计算方法讲解环节,我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和方法。
高中物理电场强度教案
![高中物理电场强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12fe99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65.png)
高中物理电场强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知道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
掌握电场强度的定义式 E = F/q,并能进行相关的计算。
了解电场强度的矢量性,会根据电场线的分布判断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经历电场强度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让学生体会物理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电场强度的概念和定义式。
电场强度的矢量性及电场线的特点。
2、教学难点对电场强度概念的理解。
利用电场强度的定义式进行计算时,对电荷量和受力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冬天脱毛衣时的火花、梳子吸引头发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提问:电荷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这种作用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2、新课教学电场的概念介绍电场是存在于电荷周围的一种特殊物质,它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通过实验演示,如在带电体周围放置小磁针或轻小物体,观察其受力情况,让学生直观感受电场的存在。
电场强度提出问题:如何描述电场的强弱呢?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不同位置的试探电荷在同一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的大小和方向。
分析推理:引导学生思考电场力与电荷量的关系,得出电场强度的定义式 E = F/q。
强调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
讲解电场强度的矢量性:电场强度的方向规定为正电荷在该点所受电场力的方向。
点电荷的电场强度推导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公式 E = kQ/r²。
结合图形,讲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及适用条件。
电场强度的叠加举例说明多个点电荷在同一空间产生的电场强度可以叠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电场强度概念的教学
问题的提出
电场强度是高中物理教学内容中的重要概念.长期以来,教材在引入时通常是沿用普通物理的处理方法,即只讲电场强度是检验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受到的电场力与电量的比值是一个常量,这个常量与检验电荷无关,只与电场本身的属性有关,所以定义这个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而不讲为什么要用电场力与电量进行比较的原因.这种情况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对于电场强度概念的定义始终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效果.有鉴于此,本文拟结合有关教材对电场强度概念引入方式的比较分析,探讨电场强度概念的恰当引入方式,以期对中学物理概念教学有所裨益。
2 人教版教材电场强度概念引入方式的分析
对于电场强度概念,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5物理6(第二册)是这样引入的。
研究电场,必须在电场中放入电荷.这个电荷的电荷量应当充分小,放入之后,不致影响原来的电场.体积要充分小,便于用来研究电场中各点的情况.这样的电荷称为试探电荷.
把试探电荷q放在电荷Q产生的电场中(如图1所示),电荷q在电场中的不同点受到的电场力的大小一般是不同的,这表示各点的电场强弱不同.电荷q在距Q较近的A点,受到的电场力大,表示这点的电场强;电荷q在距Q较远的B点,受到的电场力小,表示这点的电场弱.但是,我们不能直接用电场力的大小表示电
场的强弱,因为不同的电荷q在电场的同一点所受的电场力F是不同的.实验表明,在电场的同一点,比值F/q是恒定的;在电场的不同点,F/q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这个比值由电荷q在电场中的位置所决定,跟电荷q无关,是反映电场性质的物理量.在物理学中,就用比值F/q来表示电场的强弱.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的电场力F跟它的
电荷量q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简称场强,用E表示电场强度,则有
E=F/q.
我们的研究表明,该教材对电场强度概念引入的处理存在着逻辑上的缺陷.我们知道,电场强度是从力的角度描写电场各处强弱及方向的物理量.因此,如果要引入电场强度这个物理量,就需要在电场中放入电荷.然而,直接用电场力表示电场的强弱是不行的.但其原因不仅是/因为不同的电荷q在电场中同一点所受的电场力是不同的,更是因为,如果这样做,就可能会出现离场源电荷Q近的地方电荷受的电场力小(如果在该点放置一个电量较小的电荷),而离场源电荷Q远的地方电荷受的电场力大这样的情况(如果在该点放置一个电量较大的电荷),从而得出离场源电荷Q近的地方电场强度小,而离场源电荷Q远的地方电场强度大的错误结论.原因何在呢?
原来,出现上述佯谬的根本原因在于,直接把两个不同的电荷q放在电场中的不同点所受的电场力F进行比较是没有意义的.这是因为,在做比较时必须要有相同的标准.只有具备了相同的标准,才能使比较的结果有意义.那么,如果两个电荷q的电量不相同怎么办呢?根据比较的要求,就需要把它们的电量"变"成相同.而这种"变"的方法,就是把两个不同的电荷q放在电场中的不同点所受的电场力F与各自的电量相比,而比的结果就“变”成了单位电荷所受的电场力,这正是电场强度的定义.
因此,在电场强度概念引入的过程中,如果在电场中同一点放置不同电量的两个电荷,由于其比值F/q是恒定的,所以,无法比较电场的强弱.相反,如果在电场中的不同点放置不同电量的电荷,由于其比值F/q是不同的,因此,可由其比值判断电场的强弱.然后再在电场中同一点放置不同电量的电荷,由于F/q是一个常量,它是一个反映电场性质的物理量.这样的逻辑关系,才使电场强度定义的引入水到渠成.
3 北师大版教材电场强度概念引入方式的分析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高中物理课程改革与实验>课题组编写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二册)是这样引入电场强度概念的。
电场的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对处在电场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在图2中,Q是一个正电荷,它的周围存在着电场(Q也可称为场电荷)。
将同一个电荷很小的点电荷(又叫检验电荷)放在电场中a,b,c,,,等不同的位置,检验电荷在这些点受
到的电场力Fa,Fb,Fc,,是不同的。
这说明电场中不同的位置电场的强弱是不同的。
如果把电荷分别为q1,q2,q3,,的检验电荷放在电场中的同一点上,各检验电荷所受电场力分别为F1,F2,F3,,也是不同的。
但是,电场力与相应电荷的比值
F1/q1,F2/q2,F3/q3,,却是一个常量。
这个常量与检验电荷无关。
在电场中不同位置上,这个常量是不同的。
看来,这个常量与检验电荷无关,只与电场本身的属性有关。
物理学中就把检验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受到的电场力F与电荷q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简称场强,用E表示电场强度,写成公式是E=F/q。
我们的研究表明,上述教材关于电场强度概念的引入同样存在着逻辑上的缺陷。
因为,比值定义法采用两个或多个物理量相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不是因为其比值恰好是一个常量,而是因为通过比较可以达到选取相同比较标准的目的,使比较的结果有意义,从而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
而该教材在编写时忽视了比值定义法运用时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要用两个物理量相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
只回答是什么(比值是常量)而不回答为什么(为什么要比),这是该教材对于电场强度定义处理的根本缺陷。
其实,对于目前教材中电场强度概念引入方式的缺陷,物理教育工作者已经有所觉察并做了相应的研究。
比如,有研究认为:“电场强度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十分抽象的概念,课本上通过检验电荷受到的力与检验电荷电量的大小的比值对某一点来说是一个常量这一本质属性来定义电场强度这个物理量。
实际上这个概念的建立不是很顺利的,学生有一个思维障碍,即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测试电场的强弱,造成学生在方法认识上没有主动性,这属于一种元认知困难。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使用一个迁移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
以下是教学片段例举: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来研究一个问题,如何测定风力的强弱?(提示:应该使用风的什么性质?风对阻挡物有力的作用。
)
生:用一个物体去挡风,测试力的大小。
师:物体受到的风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与阻挡风的面积大小有关。
师:风力大小与挡风面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风力大小正比于挡风面积。
师:那么我们可以将风力F与挡风面积S间关系表示成F=kS,那么k=F/S,讨论k的意义。
生:k的大小实际上表征了所测点的风力强度。
这段讨论给学生启示了一种测量物理量强度的方法。
挡风面积S的引入起测量作用。
测量点的风力强度与引入挡风面积大小或是否测量无关。
这是风力的客观性。
在这种思考的引导下,再引入电场强度的测量(定义)E=F/q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上述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为什么要用电场力与电量进行比较来定义电场强度的问题。
这说明,对于这个问题,仍然需要继续进行研究。
4 电场强度概念引入的教学设计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提出如下电场强度概念的教学设计。
电场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对放在电场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为了描述电场的这种特性,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
而引入新物理量的思路就是在电场中的不同点放置不同的电荷,用电荷所受电场力的大小来描述电场中不同点电场的强弱。
然而,直接用电场力的大小来表示电场的强弱却存在着问题。
这是因为,如果在离场源电荷Q较近处放置一个电量较小的电荷而在离场源电荷Q较远处放置一个电量较大的电荷,就会出现前者所受的电场力较小而后者所受的电场力较大这样的情况,从而得出离场源电荷Q近的地方电场强度小,而离场源电荷Q远的地方电场强度大的错误结论。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在比较两种情况下电场力的大小时采用相同的标准--即两种情况下电荷的电量是相同的。
为满足这个条件,只需将两种情况下不同电量的电荷所受的电场力与相应电荷的电量相比即可。
因为比的结果即是单位电荷所受的电场力,它满足了比较必须有相同的标准才能使比较的结果有意义的要求。
因此,该比值就表示电场中某一点的强弱。
进一步,我们会发现,在电场中某一点,电场力与相应电荷电量的比值又是一个常量。
这个常量与检验电荷无关,只与电场本身的属性有关。
这样,我们就把检验电荷在电场
中某点受到的电场力F与电荷q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简称场强,用E表示电场强度,写成公式是E=F/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