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整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02
03
切口护理
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定期 更换敷料,避免污染和感 染。
并发症预防
密切观察切口愈合情况, 及时发现并处理切口感染 、裂开、出血等并发症。
疼痛管理
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合理 使用镇痛药物,提高患者 舒适度。
营养支持促进伤口愈合
营养评估
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制 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计划 。
蛋白质补充
避免不必要或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严格掌握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 指征,避免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
。
根据手术部位和可能的致病菌种 类,选择针对性强的窄谱抗菌药
物,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严格控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 疗程,避免长时间使用导致耐药
菌的产生。
05
患者术后管理与随访评估
切口护理及并发症预防措施
01
患者教育
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解释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预防措施和注意事项,提高患 者自我防护意识。
手术区域皮肤准备
皮肤清洁
术前应对手术区域皮肤进行彻底 清洁,去除污垢、油脂和细菌, 降低感染风险。
毛发处理
根据手术需要,对手术区域毛发 进行适当处理,如剃除或修剪, 以减少细菌滋生。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合理选用 预防性抗菌药物,降低手术部位感染 风险。
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减少耐 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用药时机与剂量
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使用指南,选择合 适的用药时机和剂量,确保药物发挥 最佳预防效果。
02
手术室环境与设备要求
手术室空气净化与消毒
空气净化
采用高效空气过滤器,对手术室 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进 行过滤,确保空气质量符合手术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目录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概述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技术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案例分析
01
CATALOGUE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指发生在切 口或手术部位,包括切口部位深 部组织的感染。
案例一:心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总结词
严格的无菌操作、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是关键
详细描述
心脏外科手术通常具有极高的感染风险,因为手术部位血管密集且血液循环丰富 。预防措施包括对手术室、手术器械和医护人员严格消毒,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 前评估和抗菌治疗,以及术后定期检查和及时处理感染症状。
案例二:骨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保障患者安全
预防与控制外科手术部位 感染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 要措施,能够减少患者的 痛苦和经济负担。
维护医疗质量
预防与控制外科手术部位 感染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 ,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
02
CATALOGUE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
术前准备
评估患者情况
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 营养状况、免疫功能、是否存在 感染等,以便制定合适的手术计
保持手术室环境清洁
定期对手术室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手术环境无菌。
术后护理
定期换药
手术后定期对手术部位进 行换药,以保持伤口清洁 。
观察感染征象
密切观察手术部位是否有 红肿、疼痛、渗出等感染 征象,及时发现并处理。
抗生素治疗
对于高危人群或已经出现 感染的患者,给予适当的 抗生素治疗,以控制感染 。
03
CATALOGUE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技术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管理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管理技术指南(试行)背景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会导致患者健康状况恶化和延长住院时间。
为了减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制定本技术指南旨在提供预防和管理该类感染的有效措施。
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技术指南1. 术前准备:- 确保手术环境整洁,排除可能引起感染的因素。
- 对手术部位进行适当的清洁和消毒,使用适宜的抗菌药物。
2. 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控制措施:- 手术人员应佩戴洁净的手术衣、手套和口罩。
- 使用无菌巾覆盖手术部位,避免环境污染。
- 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感染风险。
3. 患者术后管理:- 定期更换伤口敷料,保持伤口干燥和清洁。
- 给予适当的抗生素预防,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决定使用方式和剂量。
4. 医疗团队培训和管理:- 对医疗团队进行规范的培训,提高其识别和处理手术部位感染的能力。
- 建立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和监测系统。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管理技术指南1. 感染监测和诊断:- 设立感染监测机制,及早识别手术部位感染。
- 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细菌培养和荧光显微镜检查,以明确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2. 感染治疗:- 根据感染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 给予患者适当的支持治疗,如伤口引流和局部伤口护理。
3. 术后康复:- 鼓励患者进行合理的伤口护理和自我管理。
- 指导患者注意营养和充足的休息,以促进伤口愈合。
4. 感染控制:- 全面消毒手术室和相关设备,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 定期评估感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对异常情况进行必要调整。
请注意,本技术指南仅供参考,具体的预防和管理措施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医疗机构的要求进行调整和执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者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一、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手卫生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基本措施之一、医务人员在进入手术室前应进行手卫生,要求用流水洗手法或含酒精洗手液进行手部消毒。
卫生人员应进行定期培训,确保正确掌握手卫生操作步骤。
二、术前皮肤准备患者术前皮肤准备应在手术前进行,以确保手术区域的清洁和无菌。
具体操作包括:1.在手术室里,采用无菌技术对手术部位进行清洁,使用适当的无菌清洁剂。
2.术前适当修剪被剃毛部位,并使用酒精消毒剂进行清洁,干燥后可以涂抹酒精或碘酒。
3.如果患者有皮肤损伤或感染,应在手术前进行处理。
4.对于特殊手术,如剖腹产,应严格按照相关手术操作规范执行。
三、手术室环境的净化保持手术室环境的清洁和无菌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1.定期对手术室进行清洁和消毒,特别是手术台、椅子、墙壁、地面等易受污染的区域。
2.对于手术室内的空气消毒,可以使用紫外线灯进行辐照,或者使用适当的空气过滤器进行过滤处理。
3.手术室内避免交叉感染,手术器械和材料应在手术前经过适当的清洁和消毒处理,确保无菌状态。
四、手术器械和材料管理1.选择符合标准的手术器械和材料,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2.手术器械和材料应在手术前经过适当的清洁和消毒处理,或者使用一次性器械和材料。
3.使用一次性手术衣,手术帽和口罩等,保持手术室内的无菌环境。
4.定期检查手术器械和材料的有效期,避免过期使用,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五、术后病人护理术后病人护理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环节。
1.及时更换术后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和干燥。
2.术后定期观察伤口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3.进行术后病人护理时,医务人员应正确佩戴手术衣、手套和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六、加强质量控制为了确保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效果,医疗机构应加强质量控制。
1.建立和完善感染控制评价指标,定期对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进行监测和评估。
2.医务人员应定期参加培训,了解并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技术。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暗语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暗语皮肤大概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暗语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暗语浅部组织的液体大概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以下景遇不属于暗语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医院手术部门感染控制指南(2019版)
医院手术部门感染控制指南(2019版)医院手术部门感染控制指南(2019版)1. 引言为了加强医院手术部门的感染控制工作,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医疗机构感染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手术部门的感染控制工作。
2. 组织管理2.1 成立手术部门感染控制小组,由部门负责人、感染管理科人员、护士长及手术室护士组成。
2.2 感染控制小组负责制定手术部门感染控制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监督评估和持续改进。
2.3 手术部门应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感染控制相关规定,确保感染控制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3. 人员培训3.1 手术部门全体医务人员应接受感染控制知识培训,掌握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2 新入职医务人员应进行感染控制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3.3 定期组织感染控制知识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提高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和能力。
4. 环境与设施4.1 手术室应符合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安静、无菌。
4.2 手术室通风设施应良好,保持室内空气质量。
4.3 手术器械、物品及消毒剂应符合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
5. 操作规范5.1 术前准备- 患者术前应进行沐浴,必要时进行皮肤消毒。
- 医务人员应按照手卫生规范进行手卫生操作。
- 手术器械应进行严格消毒灭菌。
5.2 术中操作- 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
- 手术器械应按照无菌传递规范进行传递。
- 手术室内的物品应摆放整齐,避免随意移动。
5.3 术后处理- 手术器械应进行终末消毒灭菌。
- 术后患者应进行伤口护理,预防感染。
6. 监测与评估6.1 手术部门应建立感染监测制度,对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进行监测、分析、评估和报告。
6.2 感染控制小组应定期对手术部门感染控制工作进行现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6.3 手术部门应将感染控制工作纳入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感染控制措施。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指南(2019)
3.3 清洁切口 clean wounds 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 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的手术切口。
3.4 清洁-污染切口 clean-contaminated wounds 在良好控制条件下,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 无明显污染的手术切口。
3.5 污染切口 contaminated wounds 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区、胃肠道内容 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 脏按压)的手术切口,以及有失活坏死组织的陈旧创伤、 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切口。
术创面较大、渗出物较多时,可适当延长时 间,但要及时更换被浸透的敷料。Ⅰ
30
4.4.4 已发生感染的切口处理 a)应充分引流,必要时拆除缝线,开放切口。Ⅰ b)更换敷料时,应仔细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Ⅰ c)脓性分泌物应做需氧菌和厌氧菌的培养及药敏试
验。Ⅰ d)若感染逐渐被控制,肉芽组织迅速生长,应及早
16
3.10 手卫生 hand hygiene
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 总称
17
3.11 洁净手术部 clean operating department
由洁净手术室、洁净辅助用房和非洁净辅助 用房组成的成体系的功能区域。
18
4.手术患者
19
4.1术前准备
a)应进行相应的检查,积极控制手术患者的基础疾病。Ⅰ b)应仔细检查患者的手术野皮肤是否清洁、有无破损及疖肿,
38
5.1.2.3 手术服及铺单 a)应使用符合YY/T0506要求的手术服及铺单。Ⅰ b)污染及急诊手术,应使用符合GB15980要求的
一次性手术服及铺单。Ⅰ c)某些血供丰富区域手术,宜选择具有加强抗血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
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
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
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
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抗生素使用指导原则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抗生素使用指导原则外科手术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然而,手术中的感染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并发症。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不仅会增加病患的痛苦,还会延长病患的住院时间和增加医疗费用。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我们需要遵循相关的技术指南和抗生素使用原则。
本文将重点介绍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以及抗生素使用的指导原则。
一、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程序进行,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感染的风险。
下面是一些主要的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1. 洗手和戴手套:在进行手术操作之前和之后,医务人员必须正确洗手,并正确戴上手套。
洗手和戴手套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基本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细菌的传播。
2. 术前准备:术前准备包括对手术器械的清洗和消毒、对手术场地进行清洁和消毒等。
手术器械必须经过严格的清洗和消毒,以杀灭可能存在的致病菌。
手术场地必须保持干净和整洁,并定期进行消毒。
3. 术中感染控制:在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程序。
手术器械必须与病患的组织和体液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同时,手术衣、手术台等也必须保持清洁、干燥,以减少感染风险。
4. 术后伤口处理:术后伤口处理是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环节。
伤口应根据术后天数进行定期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并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在伤口处理过程中,医务人员必须保持洁净的操作环境,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二、抗生素使用的指导原则抗生素在预防和治疗手术部位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会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抗生素的使用必须依据以下原则来进行:1. 合理使用抗生素:在决定使用抗生素之前,医务人员必须根据病情和细菌培养结果来进行判断。
只有确诊为细菌感染的情况下,才能合理使用抗生素。
此外,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品种和给药途径也是非常重要的。
2. 抗生素预防性使用:在某些高风险的手术中,如心脏手术、关节置换手术等,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是必要的。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术前的预防措施是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的首要环节。
首先,患者的术前准备要求严格,包括体检、准确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适应症,确保手术适应症符合相关标准。
其次,患者需要接受全面的术前护理,包括清洁和消毒术前皮肤,尽量清除手术部位上的毛发,防止细菌滋生。
术中的感染预防措施主要涉及手术操作的环境准备和手术操作技术。
手术室应该是一个干净、无菌和有良好通风的环境,手术室的使用人员应该穿戴合适的手术服,手术器械和材料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和灭菌处理。
手术操作技术要规范,包括消毒手术部位、术中使用合适的抗菌药物和保护术区免受细菌感染的措施。
术中使用的手术器械和材料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和灭菌处理,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术后的预防措施是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的最后环节。
术后患者要接受密切观察和细致的护理,包括手术伤口的清洁和消毒,及时更换伤口敷料。
术后应及时给予患者适当的抗菌药物,以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
同时,患者要遵守医护人员的指导,避免伤口的撕拉和过度活动,以促进伤口的愈合。
另外,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还涉及到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和教育培训。
医护人员要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设备,避免手术操作中的污染和交叉感染。
医护人员还需要定期参加相关培训,了解最新的预防和控制技术和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总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一项需要全方位、多层次预防和控制的工作。
只有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努力,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指南和规范要求进行操作,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一、术前准备1.术前评估患者的体质、营养状况、患病情况等,确保患者适合手术,并将有关信息与手术团队共享。
2.术前检查手术部位,清除污染物,防止感染源进入手术部位。
3.术前患者洗澡或清洁手术部位,使用抗菌皂或洗剂,减少细菌的数量。
二、术中控制1.术中手术者和手术助手应穿戴清洁无菌服,佩戴口罩、帽子、护目镜和手套。
手术麻醉团队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2.术中使用无菌手术器械和材料,防止感染源的引入。
3.术中尽可能减少手术时间,以减少术中感染的发生率。
三、术后处理1.术后及时更换手术创口敷料,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预防细菌滋生。
2.术后给予患者适当的抗生素治疗,根据手术部位、手术切口分类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选择。
3.术后加强创口护理,定期观察创口情况,及时处理感染迹象。
4.术后教育患者及其家属正确的创口护理方法,减少感染的发生。
四、其他措施1.建立健全的手卫生理政策,普及手卫生知识和技能。
2.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手卫生意识和操作技能。
3.加强手术室和手术器械的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无菌操作环境。
4.建立感染监测与报告机制,及时掌握感染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以上就是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的主要内容。
这些指南的制定旨在通过规范化的操作和措施,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疗效。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指南并非静止不变的,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更新和调整。
同时,要充分认识到预防控制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医院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保障手术安全。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 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 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2019年整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走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夕卜科手术切口分为滝吉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夕卜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夕卜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L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口、皿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指手术切口或术后切口周围组织中出现的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医院感染。
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对于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和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为此,制定并执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需要制定明确的手术切口分类标准,根据手术切口的清洁程度和感染危险性进行分类。
常用的分类标准包括无细菌预期接触切口、无感染预期接触切口、感染预期接触切口等。
根据不同切口分类标准,选用合适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其次,应加强术前患者教育,对于手术前需要做好的准备以及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感染风险向患者进行全面解释和指导,提高患者的合作度和自我保护意识。
同时,术前进行合理的皮肤准备,清洗手术部位,做好消毒工作,减少手术过程中细菌的进入。
手术过程中,要确保手术器械的无菌操作,必要时采取单次使用或经过高温高压灭菌的器械,以减少手术器械引起的感染风险。
手术器械使用前要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处理,手术过程中要保持手术场的清洁,及时清除手术场中的污物,避免引起感染。
此外,手术室内空气质量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手术室内应有合适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系统,确保手术室内空气的流动,减少细菌的沉积和传播。
同时,手术室内要做好日常清洁工作,保持手术室的整洁,并定期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确保手术室内的空气质量符合要求。
术后,要做好手术切口的观察和处理。
术后要对手术切口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感染症状,采取相应措施。
术后要给予患者正确的切口护理指导,避免切口二次感染,加快切口愈合。
同时,也应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意识和知识水平。
医护人员要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遵循规定的消毒和洗手要求,确保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
综上所述,《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应包括明确的切口分类标准、术前患者教育、手术过程中的消毒和清洁措施、手术室环境要求、术后切口观察和处理等内容。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沾染预防与控制技巧指南(试行)外科手术必定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毁伤,当手术瘦语的微生物污染达到必定程度时,会产外行术部位的沾染.手术部位的沾染包含瘦语沾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沾染,手术部位沾染的安全身分包含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重要身分是:年纪.养分状况.免疫功效.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重要身分是:术前住院时光.备皮方法实时光.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情况.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进程的无菌操纵.手术技巧.手术中断的时光.预防性抗菌药物运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该针对安全身分,增强外科手术部位沾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一.外科手术瘦语的分类依据外科手术瘦语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瘦语分为干净瘦语.干净-污染瘦语.污染瘦语.沾染瘦语.(一)干净瘦语.手术未进入沾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二)干净-污染瘦语.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随显著污染.(三)污染瘦语.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凋谢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显著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四)沾染瘦语.有掉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沾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二.外科手术部位沾染的界说外科手术部位沾染分为瘦语浅部组织沾染.瘦语深部组织沾染.器官/腔隙沾染.(一)瘦语浅部组织沾染.手术后30天以内产生的仅累及瘦语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沾染,并相符下列前提之一:1. 瘦语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2. 从瘦语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造就出病原体.3.具有沾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含局部发红.肿胀.发烧.痛苦悲伤和触痛,外科医师凋谢的瘦语浅层组织.下列情况不属于瘦语浅部组织沾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经由过程处的稍微炎症和少许排泄物).或肛门四周手术部位沾染.3.沾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二)瘦语深部组织沾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产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沾染,并相符下列前提之一:1.从瘦语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2.瘦语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凋谢的瘦语.同时,患者具有沾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含局部发烧,肿胀及痛苦悲伤.3.经直接检讨.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讨,发明瘦语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沾染证据.同时累及瘦语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沾染归为瘦语深部组织沾染;经瘦语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沾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沾染.(三)器官/腔隙沾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产生的累及术中剖解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沾染,并相符下列前提之一:1. 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排泄物或组织中造就分别出致病菌.3.经直接检讨.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讨,发明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沾染的证据.三.外科手术部位沾染预防要点(一)治理请求.1.医疗机构应该制订并完美外科手术部位沾染预防与控制相干规章轨制和工作规范,并严厉落实.2.医疗机构要增强对临床医师.护士.病院沾染治理专业人员的培训,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沾染预防工作要点.3.医疗机构应该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沾染的目标性监测,采纳有用措施慢慢下降沾染率.4.严厉按照抗菌药物合理运用有关划定,准确.合理运用抗菌药物.5.评估患者产外行术部位沾染的安全身分,做好各项防控工作.(二)沾染预防要点.1.手术前.(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光.择期手术患者应该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沾染治愈后再行手术.(2)有用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程度.(3)准确预备手术部位皮肤,完全消除手术瘦语部位和四周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该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该运用不毁伤皮肤的办法,防止运用刀片刮除毛发.(4)消毒前要完全消除手术瘦语和四周皮肤的污染,采取卫生行政部分同意的适合的消毒剂以恰当的方法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规模应该相符手术请求,如需延伸瘦语.做新瘦语或放置引流时,应该扩展消毒规模.(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引诱期赐与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须要做肠道预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禀次.足剂量赐与非接收性口服抗菌药物.(6)有显著皮肤沾染或者患伤风.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沾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该介入手术.(7)手术人员要严厉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8)看重术前患者的抵抗力,改正水电解质的不服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2.手术中.(1)包管手术室门封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情况概况干净,最大限度削减人员数目和流淌.(2)包管运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程度.(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厉遵守无菌技巧原则和手卫生规范.(4)若手术时光超出3小时,或者手术时光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掉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该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用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削减组织毁伤,完全去除手术部位的坏逝世组织,防止形成逝世腔.(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须要局部降温的特别手术履行具体专业请求.(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该运用温度为37℃的无菌心理盐水等液体.(8)对于须要引流的手术瘦语,术中应该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瘦语.地位适合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3.手术后.(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改换手术瘦语敷料前后应该进行手卫生.(2)为患者改换瘦语敷料时,要严厉遵照无菌技巧操纵原则及换药流程.(3)术后保持引流畅畅,依据病情尽早为患者铲除引流管.(4)外科医师.护士要准时不雅察患者手术部位瘦语情况,消失排泄物时应该进行微生物造就,结合微生物陈述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沾染实时诊断.治疗和监测.导管相干血流沾染预防与控制技巧指南(试行)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行特别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纵技巧.置管后的患者消失产生沾染的安全.血管内导管相干血流沾染的安全身分重要包含:导管留置的时光.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纵技巧.置管技巧.患者免疫功效和健康状况等身分.一.导管相干血流沾染的界说导管相干血流沾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铲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消失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随发烧(>38℃).寒颤或低血压等沾染表示,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白的沾染源.试验室微生物学检讨显示:外周静脉血造就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造就出雷同种类.雷同药敏成果的致病菌.二.导管相干血流沾染预防要点(一)治理请求.1.医疗机构应该健全规章轨制,制订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干血流沾染的工作规范和操纵规程,明白相干部分和人员职责.2.医务人员应该接收关于血管内导管的准确置管.保护和导管相干血流沾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导,闇练控制相干操纵规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部队,进步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4.医务人员应该评估患者产生导管相干血流沾染的安全身分,实行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干血流沾染的工作措施.5.医疗机构应该慢慢开展导管相干血流沾染的目标性监测,中断改良,有用下降沾染率.(二)沾染预防要点.1.置管时.(1)严厉履行无菌技巧操纵规程.置管时应该遵照最大限度的无菌樊篱请求.置管部位应该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该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2)严厉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卖力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防止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进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该立刻改换.(3)置管运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类敷料必须达到灭菌程度.(4)选择适合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间静脉置管时,应该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防止运用颈静脉和股静脉.(5)采取卫生行政部分同意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齐心圆方法消毒,消毒规模应该相符置管请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该防止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纵.(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伤风.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沾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该进行置管操纵.2.置管后.(1)应该尽量运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笼罩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该运用无菌纱布笼罩.(2)应该按期改换置管穿刺点笼罩的敷料.改换距离时光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假如纱布或敷料消失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该立刻改换.(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改换敷料时,应该严厉履行手卫生规范.(4)保持导管衔接端口的干净,打针药物前,应该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打针药物.若有血迹等污染时,应该立刻改换.(5)告诉置管患者在洗澡或擦身时,应该留意呵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6)在输血.输入血成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滞输液后,应该实时改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间静脉置管后,应该用心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通例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7)严厉包管输注液体的无菌.(8)紧迫状况下的置管,若不克不及包管有用的无菌原则,应该在48小时内尽快铲除导管,改换穿刺部位后从新进行置管,并作响应处理.(9)疑惑患者产生导管相干沾染,或者患者消失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该实时铲除导管.须要时应该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造就.(10)医务人员应该天天对保存导管的须要性进行评估,不须要时应该尽早铲除导管.(11)导管不宜通例改换,特别是不应该为预防沾染而按期改换中间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导尿管相干尿路沾染预防与控制技巧指南(试行)导尿管相干尿路沾染是病院沾染中最罕有的沾染类型.导尿管相干尿路沾染的安全身分包含患者方面和导尿管置入与保护方面.患者方面的安全身分重要包含:患者年纪.性别.基本疾病.免疫力和其他健康状况等.导尿管置入与保护方面的安全身分重要包含:导尿管留置时光.导尿管置入办法.导尿管护理质量和抗菌药物临床运用等.导尿管相干尿路沾染方法重要为逆行性沾染.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该针对安全身分,增强导尿管相干尿路沾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一.导尿管相干尿路沾染的界说导尿管相干尿路沾染主如果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铲除导尿管48小时内产生的泌尿体系沾染.临床诊断:患者消失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随或不伴随发烧,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者应该结合尿造就.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本上,相符以下前提之一:(一)干净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造就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二)耻骨结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造就的细菌菌落数≥103cfu/ml.(三)新颖尿液标本经离心运用相差显微镜检讨,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四)经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讨,有尿路沾染证据的.患者固然没有症状,但在1周内有内镜检讨或导尿管置入,尿液造就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应该诊断为无症状性菌尿症.二.导尿管相干尿路沾染预防要点(一)治理请求.1.医疗机构应该健全规章轨制,制订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尿管相干尿路沾染的工作规范和操纵规程,明白相干部分和人员职责.2.医务人员应该接收关于无菌技巧.导尿操纵.留置导尿管的保护以及导尿管相干尿路沾染预防的培训和教导,闇练控制相干操纵规程.3.医务人员应该评估患者产生导尿管相干尿路沾染的安全身分,实行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干尿路沾染的工作措施.4.医疗机构应该慢慢开展导尿管相干尿路沾染的目标性监测,中断改良,有用下降沾染率.(二)沾染预防要点.1.置管前.(1)严厉控制留置导尿管的顺应征,防止不须要的留置导尿.(2)细心检讨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时.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该运用.(3)依据患者年纪.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适合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下降尿道毁伤和尿路沾染.(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该采取密闭式引流装配.(5)告诉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标,合营要点和置管后的留意事项.2.置管时.(1)医务人员要严厉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卖力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行导尿术.(2)严厉遵守无菌操纵技巧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防止毁伤尿道粘膜.(3)准确铺无菌巾,防止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樊篱.(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运用适合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四周皮肤粘膜,棉球不克不及反复运用.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扭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5)导尿管拔出深度合适,拔出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6)置管进程中,指点患者放松,调和合营,防止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该从新改换尿管.3.置管后.(1)妥当固定尿管,防止打折.曲折,包管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程度,防止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沾染.(2)保持尿液引流装配密闭.通行和完全,运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3)应该运用小我专用的收集容器实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守无菌操纵原则,防止集尿袋的出口触碰着收集容器.(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该消毒导尿管后,运用无菌打针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克不及用于通俗细菌和真菌学检讨),可以从集尿袋中收集,防止打劝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5)不应该通例运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沾染.(6)应该保持尿道口干净,大便掉禁的患者干净后还应该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时代,应该每日干净或冲洗尿道口.(7)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该留意对导管的呵护,不应该把导管浸入水中.(8)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仍改换导尿管.若导尿管壅塞或掉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配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损坏时,应该立刻改换导尿管.(9)患者消失尿路沾染时,应该实时改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10)天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须要性,不须要时尽早铲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光.(11)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铲除导尿管时,应该练习膀胱功效.(12)医护人员在保护导尿管时,要严厉履行手卫生.。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患者术后感染的早期识别与处理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患者术后感染的早期识别与处理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的广泛应用,术后感染已成为医疗领域中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
术后感染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后果。
因此,针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以及早期识别与处理至关重要。
一、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1. 术前评估和准备在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应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和准备。
首先,要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免疫功能,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感染风险因素,如糖尿病、肥胖、免疫功能低下等。
其次,要对手术部位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手术区域干净无菌。
最后,根据患者和手术类型的需要,使用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术前预防。
2. 手术室环境控制手术室是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的重要环节。
手术室应保持整洁、干燥和通风良好,以降低细菌滋生的风险。
同时,手术室应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保持无菌环境。
医务人员在手术时应佩戴合适的手术服、手套和口罩,严格遵守手术室洗手和消毒规范。
3. 管理手术器械和物品手术器械和物品的管理是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的重要措施。
医务人员应确保手术器械经过严格的消毒和灭菌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同时,要定期检查手术器械和物品的有效期,并及时更换损坏或过期的物品。
二、患者术后感染的早期识别与处理1. 术后监测术后监测是及时识别患者术后感染的重要手段。
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术后病情变化,包括体温、心率、呼吸、术后伤口外观等。
特别要关注术后伤口是否出现红肿、渗液、疼痛等感染迹象。
2. 及时处理感染若发现患者术后存在感染迹象,医务人员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首先,要及时对患者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确定感染的致病菌和敏感抗生素,从而指导后续的治疗计划。
其次,要积极采取抗生素治疗,以抑制感染的病原体。
同时,还需要进行局部伤口处理,如清洗伤口、更换敷料等,保持伤口的清洁和干燥。
3. 加强术后护理术后护理是预防术后感染的关键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三)器官/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完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严格落实。
2.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临床医师、护士、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工作要点。
3.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感染率。
4.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关规定,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5.评估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各项防控工作。
(二)感染预防要点。
1.手术前。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
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适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
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7)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8)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2.手术中。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
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3.手术后。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