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下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宫腔镜下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目的总结宫腔镜下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回顾2012年5月~2013年9月在我院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行宫腔镜治疗,术中配合以心里护理、术前准备、并发症预防及出院指导等护理,跟踪患者术后病况恢复情况。结果180例均治疗成功,术后并发症仅出现10例阴道少量出血,随访结果显示月经紊乱、不孕等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无术后复发案例。结论严密的观察与护理能够保证宫腔镜下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标签: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观察;护理

子宫内膜息肉是常见的子宫内膜病变,是子宫内膜受雌激素持续作用而发生的局灶性增生的妇科良性病变,是生育期及更年期前后妇女的常见病。其确切原因不明,可能与炎症、节育环、内分泌紊乱特别是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1]。可引起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子宫不规则出血、绝经后出血等,也是导致不孕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宫腔镜手术是一种新兴的微创技术,优点是损伤小、恢复快[2],使患者痛苦减少,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我院近几年来广泛开展了宫腔镜下的各类手术,尤其是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现将在临床中护理的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2年5月~2013年9月对子宫不规则出血的患者进行宫腔镜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180例,年龄24~67岁。以经量增多,不规则阴道流血为主诉者90例,经期延长者60例,无任何症状者体检时B超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异常增厚或呈团状者30例。术前均行阴道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息肉90例,子宫内膜增厚60例,内膜不均质区30例。

2 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完善相关的检查,向患者介绍术前注意事项,讲解手术过程,使患者认识到宫腔镜手术的先进性,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减少其对手术的恐惧心理。

2.2肠道准备术前6~8h禁食水,同时于术前一晚给予福静清口服并甘油灌肠剂灌肠两次,达到清洁肠道的目的,以免麻醉后造成呕吐使胃内容物流出和因肛门松弛粪便污染手术。

2.3阴道准备术前3 d每日行阴道擦洗1~2次,保证阴道清洁防止逆行感染发生。术前8h宫颈上扩张管,在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片400 μg以软化宫颈。

2.4泌尿道准备术晨留置导尿,向患者解释导尿目的,防止术中损伤输尿管和膀胱。

3 术后护理

3.1一般护理患者麻醉清醒后安返病房,神智清楚,立即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指导患者术后6h可活动。并告知患者禁食6~8h后方可进食半流质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及糖类食物,以免肠胀气。严密的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配合处理。

3.2会阴部护理保持外阴清洁,24 h内严密观察阴道有无出血,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阴道出血,如阴道出血量小于月经量则为正常体现。每日进行会阴擦洗预防感染,同时注意观察阴道排液量、气味、颜色等。

3.3预防并发症的护理①水中毒由于大量灌流液吸收入血液循环,导致血容量过多及低血钠所引起的全身一系列的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手术操作正常压力下会有少量至中等量液体通过血管和输卵管吸收,因此应严格控制灌注液量,准确记录膨宫液的出入量,一般灌注量为1500 ml~3000 ml。如进液过多或疑有水中毒的情况,应遵医嘱用利尿剂和输入高渗盐水。②心脑综合征又称人流综合征。因扩张宫颈,膨胀宫腔,可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在扩宫时应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心率、血压、氧饱和度,发生异常及时报告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当患者心率减慢明显,心率≤60次/min,应暂停操作。立即给予静脉推注阿托品0.5~1 mg。

3.4出院指导告知患者术后禁止性生活1个月,禁盆浴1个月,加强营养,注意休息,出现阴道流血增多、发热等应立即就诊,在第2次月经干净后3~7 d 复查。

4结论

随着宫腔镜手术的广泛应用,要求护理人员应熟练的掌握宫腔镜手术配合技巧,认真做好每一项护理工作,减少护理安全隐患,防止各类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提供安全的治疗环境。

参考文献:

[1]简卓欢,蒋学禄.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31-32.

[2]林少莹,吴丹燕.宫腔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的手术护理配合[J].广东医学,2009,9(30):1404,1405.

[3] 馮力民,王雅群,王伟娟等,米索前列醇用于宫腔镜检查和手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11):6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