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感染防治原则
病原微生物第8章细菌的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习题与答案

E.以上都不是 6、利用细菌生化反应鉴定细菌是根据: A.细菌酶活性差异 B.细菌毒素活性差异 C.细菌酶含量的差异 D.细菌毒素种类的差异 E.细菌分解代谢产物的差异 7.白百破三联疫苗是指: A.白喉杆菌死疫苗、百日咳杆菌死菌苗、破伤风类毒素 B.白喉杆菌活疫苗、百日咳杆菌活菌苗、破伤风类毒素 C.白喉杆菌死疫苗、百日咳杆菌活菌苗、破伤风类毒素 D.白喉杆菌活疫苗、百日咳杆菌死菌苗、破伤风类毒素 E.白喉杆菌类毒素、百日咳杆菌死菌苗、破伤风类毒素 8.白百破三联疫苗与其三种单一疫苗比较,其优点是: A.可减少接种次数和剂量 B.可减少接种次数,但增加剂量 C.可减少接种次数,而增强免疫效果 D.可减少接种次数,但 降低免疫效果 E.以上都不是 9.用马血清制备的抗毒素的缺点是: A.制备较困难 B.纯度不高 C.产量低 D.可产生超敏反应 E.不 易保存 10.丙种球蛋白的优点是: A.来源广 B.易制备 C.易保存 D.含多种微生物的抗体 E.免 疫效果好 11.采集细菌培养标本正确的作法是:
C.细胞代谢的改变 D.干扰现象 E.细胞培养液浑浊 38.下列哪种实验不是抗原抗体反应? A.中和实验 B.病毒血凝实验 C.补体结合实验 D.血凝抑制实验 E.凝胶免疫扩散实验 39.关于包涵体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是病毒感染的检测指标之一 B.可能是病毒增殖场所 C.HCMV 的包涵体称内基小体 D.可位于胞质,也可位于胞核 E.可以是嗜酸性,也可为嗜碱性 40.关于病毒血凝抑制试验,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是测定血凝素的方法之一 B.可用于病毒分型及亚型 C.所用抗体为中和抗体 D.是检测血凝抑制抗体的方法 E.是一种非特异性试验 41.目前用于测定病毒感染数量比较准确的方法是:
A.直接涂片镜检 B.分离培养C.测定细菌素 D.生化试验 E.药 物敏感试验 17.关于人工被动免疫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直接注射免疫反应产物,使之产生相应免疫力 B.作用快 C.维 持时间短 D.可用于紧急预防 E.也作为平时预防的方法 18.下列哪种不是活疫苗制剂? A.减毒疫苗 B.基因缺陷型疫苗 C.化学疫苗 D.DNA 重组型疫 苗 E.以上都不是 19.关于血清学诊断,错误的叙述是: A.是一种用已知抗原侧抗体的免疫学检查方法 B.常用于抗原性较强的病原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C.是一种以效价为测量单位的半定量试验 D.适用于病程短的传染病的诊断 E.可用于人群免疫水平的调查 20.下述哪项检查不能协助临床诊断? A.脓汁涂片找到革兰阳性葡萄串状球菌 B.咽拭子涂片找到革 兰阴性双球菌 C.痰涂片找到抗酸杆菌 D.脑脊液涂片找到革兰阴性杆菌 E.瘀斑血中找到革兰阴性双球菌 21.下列哪种物质不能直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A.霍乱死疫苗 B.BCG C.青霉素 D.白喉类毒素 E.马抗破伤 风痉孪毒素抗体 22.下列哪项不能获得有效的特异性免疫?
病原微生物第三章 常见病原性细菌的整理笔记

病原微生物第三章常见病原性细菌的整理笔记球菌:球菌是细菌中的一大类,根据革兰染色可分为G+和G-两类,对人致病的球菌主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及淋球菌,此类球菌能引起化脓性炎症,所以又称为化脓性球菌。
葡萄球菌: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染色:典型的葡萄球菌呈球形,直径0、4-1、2Hm,通过染色,在显微镜下可看到葡萄串样的排列。
革兰染色阳性,无鞭毛和芽孢。
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7摄氏度,最适ph为7、4左右。
3、分类: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金黄色色素,致病性较强);表皮葡萄球菌(产生白色或柠檬色色素)。
4、抵抗力:葡萄球菌的抵抗力較强;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伤口、裂口以及消化道而感染,其产生的毒素和酶主要有血浆凝固酶、溶血毒素、肠毒素和杀白细胞等,所致疾病有:化脓性感染;食物中毒;假膜性肠炎防治原则: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卫生:及时处理伤口,避免感染。
链球菌:化脓性球菌中的另一大类细菌,此类细菌种类多,型别复杂,广布于自然界和人与动物的咽腔、胃肠道等部位。
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到呈球型或卵圆形,链状排列;革兰染色阳性。
菌体无芽孢和鞭毛,有的可以形成由透明质酸组成的荚膜;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较高,需要在含有血清、血液的培养基上生长。
生长温度37摄氏度,最适ph为7、4左右3、分类(根据溶血能力和溶象)分为三类: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丙型链球菌:4、抵抗力:抵抗力不强,60 摄氏度30min可杀死,对消毒剂敏感。
致病性:致病性链球菌课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吸入或皮肤、黏膜等伤口侵入机体,产生多种毒素和侵袭性酶,所致疾病有:化脓性感染:猩红热;链球菌性变态反应疾病。
防治原则:注意环境卫生,对病人和带菌者及早治疗,减少传染源。
淋病奈瑟球菌:简称淋球菌,是我国目前发病人数最多的性传播性疾病(STD, 性病) 淋病的病原体。
细菌检查与防治

菌落形态观察: 大小、表面、透明度、边
缘、高度、色素、溶血等
三、生化反应:
通过检测细菌代谢产物的生化反应 鉴定细菌的种类
乳糖发酵试验、甲基红试验、硫化氢试验等。
四 、血清学鉴定:
(serological identification):
如: 伤寒 第一周
取血
第二、三周 取大、小便、骨髓
3.早期取材
(1)疾病早期 (2)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如已用抗生素,应停
用1—2天 (3)机体免疫因素形成之前 (4)未出现合并或继发感染之前
4. 快速送检 : 大多数细菌低温送检,但奈瑟球菌
须30--40℃保温送检
标本采集的准确性是检查结果 可靠性的保证
细菌学诊断
(bacteriological diagnosis)
示踪性检测
致病力和药敏测定
形态学检查 分离培养 生化试验 血清学鉴定
动物实验 毒力检测 药物敏感试验
临床细菌标本的采集、送检原则
1.无菌操作:避免人为污染
2.选准部位:根据疾病种类和病程不同, 采集不同标本(specimens)
行控制 治疗:是通过抗微生物药物和新医疗技
术来控制传染病的扩散和发展
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防治原则
特异性免疫的分类
自然免疫
自然主动免疫:隐性或显性感染 自然被动免疫:通过胎盘或初乳获得母体抗体
人工免疫
人工主动免疫:接种疫苗或类毒素等 人工被动免疫:注射抗毒素或丙种球蛋白等
第6章 细菌耐药性
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根据对病原菌的作用靶位,将抗生素的作 用机制分为四类(表6-1)。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在接受医疗服务的患者身上引起的感染。
它是医疗机构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治疗费用,还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导致不良结果。
因此,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
一、建立有效的感染预防控制管理体系医院应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明确感染预防控制的责任,并配备专职的感染预防控制人员。
该管理体系应包括感染预防控制委员会、监测与报告系统、培训与教育机制等。
委员会负责制定感染预防控制政策和指导方针,并监督管理各项工作。
二、加强感染监测和报告医院应建立感染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掌握感染情况并做出对策。
监测应包括手术部位感染、血液感染、尿路感染等各类感染。
医院应建立科学的感染诊断标准,并统一相关数据记录和报告格式,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三、实施有效的感染控制策略医院应制定并实施感染控制策略,包括手卫生、手术室洁净和消毒、医疗废物处理等。
手卫生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感染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手卫生培训,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手术室和其他关键部门应严格控制洁净和消毒管理,并加强环境监测。
四、加强抗菌药物管理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过度使用是导致医院感染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医院应建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制度和评估体系,并加强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教育。
医院还应制定并执行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合理规定抗菌药物的使用适应症、药物选择与剂量,并定期开展药物使用情况的评估。
五、促进患者与家属参与医院应积极促进患者与家属对感染预防控制的参与。
患者和家属应接受有关感染控制的教育,了解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并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
医院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活动、设立咨询与投诉渠道等方式,提高患者和家属的参与度。
总结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是医疗机构管理的重要一环,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建立有效的感染预防控制管理体系、加强感染监测和报告、实施有效的感染控制策略、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以及促进患者与家属的参与是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
讲座-2 病原生物学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原则学习文档

一、地方性 二、季节性 三、自然疫源性
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在动物中之间传播的 各 种寄生虫,当人进入这些地区后,这种动物源 性寄生虫病传染给人,并在人群之间传播。这 类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第五章 病原生物性疾病的诊断及防治原则
第一节 病原学诊断
一、标本采集与运送 1. 早期采集 2. 无菌采集 3. 根据疾病的种类及病程不同采集 4. 采集病变明显部位材料 5. 及时送检
中间宿主: 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终宿主: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储蓄宿主: 某些寄生虫可以寄生于人体,也可以寄生 于某些脊椎动物体内,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传播 给人,在流行病学上称这些动物为~。
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不能发 育为成虫,但能长期保持幼虫状态,有机会再进入 正常终宿主后,才可继续发育为成虫。这些非正常 宿主称为~。
羊膜腔(amniotic cavity) 流感病毒的初次分离
卵黄囊(yolk sac) 嗜神经病毒
优点:易管理,不带微生物,成本较低 缺点:操作程序复杂
细胞培养
细胞种类
原代细胞(primary cell) 二倍体细胞(diploid cell) 传代细胞系(continuous cell line)
1.干热灭菌: 干热的杀菌作用是通过 脱水干燥和大分子变性
(1)焚烧法:是一种彻底的灭菌方 适用于废弃物品或动物尸体
(2)烧灼法:直接用火焰灭菌 适用于接种环 试管口等的灭菌
(3)干烤法:干烤箱内加热至160-170℃2h 适用于玻璃器皿、瓷器、注射器
(4)红外线:热效应灭菌(0.7-1000m) 1-10m波长的热效应最强 只在照射表面产生。
思考题
第八章 细菌感染的预防原则

(Medical Microbiology)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章细菌性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和防治原则学习目标掌握掌握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和病原学防治方法。
简言之, 问自己的第6个问题,并能回答此问题。
Q1: 什么是细菌性感染?Q2: 哪些类型的细菌可导致细菌性感染?Q3: 细菌性感染从何而来?Q4: 细菌性感染为什么会发生?Q5:细菌性感染的结局是什么?Q6: 如何正确地诊断、防治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第二节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原则Etiological diagnosis of bacterial infectious diseases主要特点:●对传染病,预防应针对流行的三个环节进行●对一般的感染性疾病,预防主要是消毒和易感人群保护1. 传染病的预防原则●管理传染源:及时报告和合理治疗,临床医生的责任;捕杀或治疗动物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不同途径的详细内容参见相关病原体章节隔离:针对不同传播途径, 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消毒:对传染源所处的环境进行消毒; 消灭传播媒介; 预防性消毒(如饮水、牛奶等)●保护易感人群:非特异性预防: 加强锻炼、个人营养; 个人卫生和防护,避免暴露于传染源特异性预防: 疫苗接种2. 一般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原则●切断传播途径:消毒:对病原体存在的环境进行消毒; 消灭传播媒介; 预防性消毒(如饮水、牛奶等)●保护易感人群:非特异性预防: 加强锻炼、个人营养; 个人卫生和防护,避免暴露于传染源特异性预防: 疫苗接种3. 特异性预防: 人工主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 将病原菌的抗原性物质接种于人体,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特异性预防相应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措施●预防接种(prophylactic inoculation)或疫苗接种(vaccination) :采用人工主动免疫的方法,以获得保护性免疫力4. 疫苗定义和类型●疫苗(Vaccine): 以病原微生物自身、组成成分或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生物技术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生物制品●分类:死疫苗(killed vaccine)或灭活疫苗(inactive vaccine):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灭活病原微生物的纯培养物而制成的生物制品,无传染性或感染性,但保留免疫原性减毒活疫苗(attenuated live vaccine): 通过自然筛选或人工方法获得的病原微生物的减毒或无毒株,经纯培养后制备而成,无致病性但有繁殖能力类毒素:参见第七章多糖疫苗(carbohydrate vaccine): 提取纯培养细菌的荚膜多糖成分制备的生物制品联合疫苗:•多联疫苗:将预防多种疾病的疫苗原液按特定比例混合制成的具有多种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品•多价疫苗:将同一种细菌的不同亚型或血清型的抗原成分,合并组成一种生物制品,以预防该种细菌性感染性疾病。
血源性病原性职业接触防护原则

血源性病原性职业接触防护原则
一、血源性病原体
指存在于血液和某些体液中的能引起人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例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等。
二、职业接触
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
三、普遍预防原则
是控制血源性病原体传播的策略之一,其理念就是将所有来源于人体血液或体液的物质都视作已感染了HBV、HCV、HV 或其他血源性病原体而加以防护。
四、标准预防
根据普遍预防原则,医疗卫生机构所采取的一整套预防控制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程序和措施。
五、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
1、隔离的物质:标准预防隔离的物质不仅包括病人的血液、全部体液,还包括病人的分泌物与排泄物等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预防的对象:强调双问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隔离的方法: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沬隔离。
其重点是“手卫生”。
六、标准预防措苑
洗手和手消毒、戴手套、面罩、护目镜和口罩,并穿防护衣、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被服、环境控制、预防针刺伤、医疗废物处理。
外科感染的分类、诊断及防治原则

各种新鲜的伤 口创面 , 清除污染的细菌和 异物 , 祛除血块 与无 活力组 织 , 免过 多 避 使用电灼 等以减 少组织创伤 , 正确使用 引
和功能障碍的典型表 现。红 , 表示局部毛
细 血 管 扩 张 、 血 ; , 血 管 扩 张 , 壁 充 肿 因 管 通 透性 增 加 , 细 胞 和 血 浆 渗 出血 管 , 白 进 入组 织 间 隙 , 起 肿 胀 ; , 管 扩 展 , 引 热 血 血
位发挥吞噬作用 , 单核 一巨噬细胞通过释
临 床 表 现
以分辨病 菌 的革 兰染 色性 和 菌体 形 态。 ②取脓液 、 、 、 血 尿 痰或穿刺液作细菌培养 以及药物敏感 试验 。③ 采用 其他特殊 检 测手段明确病因 , 如结核 、 包虫病 、 巨细胞
病毒感染等。
非 特 异 性感 染 此 类 感 染 是 非 特 异 性 致 病 菌 侵 犯 机 体 后 , 局 部 引起 急 性 炎 症 反 应 。 在 病 理 变 化 特 点 : 病 菌 侵 入 组 织 并 繁 致
影像学检查 : 主要用于 内在感 染的诊 断。超声波检查可 用 以探测 肝、 、 胆 肾等 的 病 变 , 可 发 现 胸 腹 腔 、 节 腔 的积 液 。 还 关
骨 关 节 病 变 常 需 x 线 摄 片 , 部 病 变 可 胸 用 x线 透 视 或 摄 片 。 C 、 I 可 用 以 T MR 等 发 现体 内 多种 病 变 , 断 率 较 高 。 诊 外 科感 染 的 防治 原 则
涂 片 行 革 兰染 色 后 , 显 微 镜 下 观 察 , 在 可
传染病预防原则

传染病预防原则传染病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传播途径,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疾病。
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预防原则。
1. 提高个人卫生意识个人卫生是预防传染病的基本要求。
我们应该培养良好的洗手习惯,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动物、垃圾、粪便等污染物后。
另外,要保持身体清洁,勤换洗衣物和床上用品,保持室内环境整洁卫生,定期通风换气。
2. 健康饮食饮食对维持免疫系统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合理搭配膳食,摄取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要避免食用生肉、生蛋、生鱼等易感染病原体的食物,确保食物的烹饪熟透。
3.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
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加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
此外,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
4. 注意环境卫生环境卫生是传染病预防的重要环节。
我们要保持住所的整洁,定期清理和消毒,特别是对常接触的物品和场所,如门把手、桌面、厕所等。
合理使用消毒剂和杀菌剂,杜绝病原体在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
5. 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根据疾病流行特点和个人情况,及时接种疫苗,可以增强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常见的疫苗包括流感疫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等。
6. 避免接触病原体传染病的传播通常通过空气飞沫、直接接触、食物、水源和生物媒介等途径。
我们要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尽量减少与病人接触,注意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手套等。
对于疑似或确诊感染的人员,要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传播给他人。
7. 及时就医一旦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可能的暴露史,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同时,遵循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完成治疗过程,以减少病原体在体内的存活。
8. 加强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科学素养。
医疗机构应明确医院感染管理的原则

医疗机构应明确医院感染管理的原则
在医疗机构中,医院感染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会
增加患者的病情,还会对医务人员和其他患者造成潜在的危害。
因此,医疗机构应明确以下几项原则,以确保医院感染管理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1. 预防为主
医院感染管理的首要原则是“预防为主”。
医疗机构应该注重对感染源的控制和
传播途径的切断,通过加强院内感染的监测、诊断和管理,尽可能减少感染的发生。
2. 隔离措施
对于已经发生的院内感染,医疗机构应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阻断病原体的传播
途径,避免感染的蔓延。
隔离病人应具备相应的设施和设备,同时,医务人员也应严格遵守相关的感染控制措施。
3. 消毒与清洁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消毒与清洁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定期对医疗器械、设备、病房和医疗环境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确保环境卫生和医疗安全。
4. 培训与教育
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意
识和能力,让患者了解感染的危害和预防方法,共同维护医院的安全和健康环境。
5. 报告与监测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感染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
分析感染的原因和特点,为制定有效的感染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总之,医疗机构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应遵守预防为主的原则,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加强消毒与清洁工作,开展健康教育和培训,以及建立健全的监测和报告机制。
只有通过全面、系统的管理措施,医院感染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传染病一般护理基本原则

传染病一般护理基本原则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或其他传染源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并能引起一定数量的人感染的疾病。
在传染病的护理中,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在照顾患者时,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洗手、戴手套、戴面罩、穿防护服等标准预防措施,以避免感染病原体。
2.隔离措施:对于采取隔离措施的传染病患者,应采取单间隔离或集中隔离,避免与其他患者接触。
同时要求护理人员必须佩戴防护装备,并定期更换。
3.保持空气流通:传染病患者住院期间,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打开窗户或使用空气净化器等设备,以降低病原体的浓度。
4.保持患者个人卫生:要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定期洗手、勤换衣物、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等,避免交叉感染。
5.正确处理患者排泄物:传染病患者的排泄物中可能含有病原体,护理人员在处理时要戴手套,并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以防止传播疾病。
6.加强病房清洁和消毒:传染病患者的病房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包括地面、床铺、用具等,以减少病原体的存活和传播。
7.密切监测患者病情:传染病患者的病情变化通常较快,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并及时向医生汇报。
8.提供安全的康复环境:对于感染已得到控制的患者,可适当提供一定的康复活动,如进行体育锻炼、社交交流等,但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9.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医护人员应接受相关传染病防控培训,了解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10.与社区合作:传染病防控是一个社会化的工作,医院和社区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及时报告传染病疫情,共同采取措施,保护公众的健康。
总而言之,传染病护理的基本原则是严格遵循预防措施、加强患者个人卫生、保持床铺和病房的清洁、密切监测患者病情等。
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减少病原体的传播,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维护社会的公共安全。
第三章细菌感染及预防原则

侵袭力
菌毛
荚膜和微荚膜 G-
粘附素 菌毛
粘附于组织细胞 有组织特异性
非菌毛黏附素
膜磷 壁酸
G+
脂磷壁酸(LTA)
侵袭性物质
细菌生物被膜
透明质酸酶 凝固酶 胶原酶 链激酶
SIgA酶
受体 (糖类)
急性感染 慢性感染
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毒血症(toxemia)
细菌在局部繁殖,不入血,仅外毒素入血引起 全身中毒症状
菌血症(bacteremia)
全
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侵入血流,但未在血中大量
身
较弱,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 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脱 弱,抗体作用弱
毒形成类毒素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第三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经消化、呼吸、创伤等
结核及炭疸杆菌感染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细菌的感染类型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带菌状态
外毒素
exotoxin
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 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
病原微生物第8章 细菌的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习题与答案

第8章细菌的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一、选择题【A型题】1.不属于血清学反应的试验是:A.协同凝集试验B.对流免疫电泳C.血凝抑制试验D.血凝试验 E.Elek平板毒力试验2.从有正常菌群存在的部位所采取的标本应接种在哪种培养基中分离培养病原菌?A.增菌培养基B.营养培养基C.选择鉴别培养基D.基础培养基E.特殊培养基3.分离培养细菌一般需多少时间?A.4~8 小时B.8~12 小时C.12~16 小时D.16~20 小时E.20-24 小时4.下列哪种细菌需 4~8 周培养才能长出可见菌落?A.大肠杆菌B.葡萄球菌 C.破伤风梭菌D.白喉杆菌 E.结核杆菌5.关于直接涂片镜检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适用于所有细菌感染疾病的初步检查B.方法简便易行,但均不能快速鉴定细菌C.只适用于形态和染色性上具有特征的病原菌D.其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表现方有诊断价值E.以上都不是6、利用细菌生化反应鉴定细菌是根据:A.细菌酶活性差异B.细菌毒素活性差异C.细菌酶含量的差异D.细菌毒素种类的差异E.细菌分解代谢产物的差异7.白百破三联疫苗是指:A.白喉杆菌死疫苗、百日咳杆菌死菌苗、破伤风类毒素B.白喉杆菌活疫苗、百日咳杆菌活菌苗、破伤风类毒素C.白喉杆菌死疫苗、百日咳杆菌活菌苗、破伤风类毒素D.白喉杆菌活疫苗、百日咳杆菌死菌苗、破伤风类毒素E.白喉杆菌类毒素、百日咳杆菌死菌苗、破伤风类毒素8.白百破三联疫苗与其三种单一疫苗比较,其优点是:A.可减少接种次数和剂量B.可减少接种次数,但增加剂量C.可减少接种次数,而增强免疫效果D.可减少接种次数,但降低免疫效果E.以上都不是9.用马血清制备的抗毒素的缺点是:A.制备较困难B.纯度不高C.产量低D.可产生超敏反应E.不易保存10.丙种球蛋白的优点是:A.来源广B.易制备C.易保存D.含多种微生物的抗体E.免疫效果好11.采集细菌培养标本正确的作法是:A.采集有正常菌群的标本时需用洁净容器B.采局部病变标本前应先用消毒剂消毒局部C.必须在使用杭生素之前采集D.不能即时送检时均应置冰箱保存E.以上都不是12.关于血清学反应,正确的叙述是:A.用已知抗原侧抗体称血清学鉴定B.用颗粒性抗原与抗体反应的试验称沉淀反应C.用抗体致敏栽体(乳胶或红细胞等)与相应抗原反应称反向间接凝集试验D.用于鉴定炭疽芽胞杆菌的絮状试验称 Ascoli 试验E.抗 O试验是一种沉淀反应13.关于PCR技术,下列哪种叙述是错误的?A.是一种有细胞的分子克隆技术B.是一种 DNA扩增技术C.具有快速、灵敏和特异性强等特点D.可用于病毒 DNA片段的枪侧E.也可用于细菌等微生物DNA片段的检侧14.测定细菌对药物敏感性的方法,下列哪种是错误的?A.纸碟法B.小杯法C.凹孔D.试管法E.电泳法15.关于死疫苗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体用理化方法灭活而成B.较活疫苗易保存C.副作用较大D.需多次小剂量注射E.常制成联合疫苗16.鉴定葡萄球菌属时一般不用下列哪种方法?A.直接涂片镜检 B.分离培养C.测定细菌素D.生化试验 E.药物敏感试验17.关于人工被动免疫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直接注射免疫反应产物,使之产生相应免疫力B.作用快C.维持时间短D.可用于紧急预防E.也作为平时预防的方法18.下列哪种不是活疫苗制剂?A.减毒疫苗B.基因缺陷型疫苗C.化学疫苗D.DNA重组型疫苗 E.以上都不是19.关于血清学诊断,错误的叙述是:A.是一种用已知抗原侧抗体的免疫学检查方法B.常用于抗原性较强的病原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C.是一种以效价为测量单位的半定量试验D.适用于病程短的传染病的诊断E.可用于人群免疫水平的调查20.下述哪项检查不能协助临床诊断?A.脓汁涂片找到革兰阳性葡萄串状球菌B.咽拭子涂片找到革兰阴性双球菌C.痰涂片找到抗酸杆菌D.脑脊液涂片找到革兰阴性杆菌E.瘀斑血中找到革兰阴性双球菌21.下列哪种物质不能直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A.霍乱死疫苗B.BCG C.青霉素 D.白喉类毒素E.马抗破伤风痉孪毒素抗体22.下列哪项不能获得有效的特异性免疫?A.流脑流行期无症状感染者B.破伤风病愈后C.接种白百破D.注射丙种球蛋白E.新生儿吸吮初乳23.预防病毒感染性疾病最有效的方法是:A.使用抗毒素B.使用抗毒素化疗药物C.使用中草药D.免疫预防E.使用干扰素24.制备人类病毒疫苗最好选用:A.原代细胞B.次代细胞C.人胚二倍体细胞D.传代细胞E.器官细胞25.用于检测病毒蛋白成分的方法是:A.斑点分子杂交法B.Southern印迹法C.Western印迹法D.Northern印迹法B. E.PCR技术26.直接检查病毒颗粒既特异又敏感的方法是:A.光学显微镜B.电镜直接检查法C.疫苗电镜检查法D.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法E.酶免疫组化法27.用于分析 RNA的分子杂交技术是:A.Southern印迹法B.Western印迹法C.斑点分子杂交法D.原位分子杂交法E.酶免疫组化法28.从理论上讲,减毒活疫苗的潜在危险是:A.回复突变为 ts 突变株B.进入机体非寻常部位C.活化免疫细胞D.引起双重感染E.以上都不对29.那种方法分离培养病毒最简便、经济也最有前途?A.动物接种B.鸡胚接种C.组织块培养D.器官培养E.细胞培养30.最直接和最能说明病毒在组织细胞中生长的指标是:A.PH 值改变B.红细胞吸附C.干扰现象D.细胞病变E.蚀斑31.人工被动免疫最常抑制剂是:A.转移因子B.干扰素C.免疫核糖核酸D.免疫球蛋白E.白蛋白32.可用温度敏感突变株作疫苗的病毒是:A.甲型肝炎病毒B.狂犬病病毒C.乙脑病毒D.风疹病毒E.流感病毒33.迄今发现的结构最简单的病原因子是:A.病毒B.细菌C.真菌D.朊粒E.衣原体34.最有效的干扰素诱生剂是:A.聚肌胞B.泰洛龙C.脂多糖D.新霉素E.黄花35.感染性病毒数量的单位常用:A.CFUB.TCID50C.PFUD.CPEE.inclusion body36.下列哪种方法不能用于检测病毒颗粒或抗原?A.ELISAB.RIAC.IF AD.PCRE.IEM37.下列哪项不能代表病毒在细胞内增殖?A.细胞病变效应B.红细胞吸附C.细胞代谢的改变D.干扰现象E.细胞培养液浑浊38.下列哪种实验不是抗原抗体反应?A.中和实验B.病毒血凝实验C.补体结合实验D.血凝抑制实验E.凝胶免疫扩散实验39.关于包涵体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是病毒感染的检测指标之一B.可能是病毒增殖场所C.HCMV的包涵体称内基小体D.可位于胞质,也可位于胞核E.可以是嗜酸性,也可为嗜碱性40.关于病毒血凝抑制试验,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A.是测定血凝素的方法之一B.可用于病毒分型及亚型C.所用抗体为中和抗体D.是检测血凝抑制抗体的方法E.是一种非特异性试验41.目前用于测定病毒感染数量比较准确的方法是:A.电镜下直接计数B.红细胞凝集试验C.蚀斑试验D.ID50E.TCID5042.TCID50 可用于:A.鉴定病毒种类B.测定感染病毒的浓度C.测定病毒的细胞感染范围D.测定病毒 DNA和 RNAE.病毒有无胞膜43 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关键取决于:A.病毒种类B.病毒毒力C.病毒抗原性D.标本的正确采集和运送E.机体免疫力44.下列哪种检测方法可检测抗原并能定位?A.ELISAB.RIAC.Western blotD.PCRE.IFA45.下列哪种方法不能既可检测病毒抗原又可检测其抗体?A.免疫荧光技术B.酶免疫技术C.放射免疫法D.中和试验E.免疫电镜检查法46.关于二倍体细胞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可传代 50~100代左右B.常用于制备疫苗C.有二倍染色体数目D.无接触抑制生长E.常用于分离人类病毒47.细胞培养不包括:A.原代细胞培养B.次代细胞培养C.二倍体细胞培养D.传代细胞培养E.移植培养48.关于抗病毒药物的目的不包括:A.均有较重的毒性B.可产生耐药性C.对某些病毒感染有极好疗效D.其作用机制是阻断病毒复制过程E.干扰素对所有病毒均有效49.用动物接种病毒的目的不包括:A.分离不能用组织培养的病毒B.制备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研究发病机制C.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快速诊断D.抗病毒药物疗效观察E.疫苗效果的观察50.鉴定真菌时,通常统一的标准培养基是:A.Sabouraud培养基B.含糖丰富的普通培养基C.加有放线菌酮的普通培养基D.玉米培养基 E.米汤培养基51.鉴定真菌时,必须用统一标准培养基的原因是:A.真菌难以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B.真菌易在标准培养基上生长C.真菌在不同培养基上菌落形态差异很大 D.标准培养基成本低,易制备和保存 E.在标准培养基上可观察自然状态下真菌的形态52.培养真菌的最适pH值是:A.2.0~4.0B.3.0~5.0C.4.0~6.0D.5.0~7.0E.6.0~8.053.一般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是:A.20~25℃B.22~28℃C.24~30℃D.26~32℃E.28~34℃54.深部感染的真菌最适生长温度是:A.25℃B.28℃C.30℃D.33℃E.37℃55.下列哪种培养方法便于观察真菌自然状态下的形态和结构?A.普通平板B.半固体培养基C.米汤培养基D.玻片小培养E.Sabouraud培养基56.多细胞真菌的菌落类型是:A.酵母型B.类酵母型C.丝状型D.类丝状型E.混合型57.常用于真菌检查的染色法是:A.革兰染色法B.墨汁染色法C.乳酚棉蓝染色法D.美蓝染色法E.镀银染色法58.在沙保培养基中加人放线菌酮是为了:A.促进真菌生长B.抑制细菌生长C.抑制螺旋体生长D.抑制污染真菌生长E.抑制噬菌体生长59.鉴定真菌时以哪种培养基上的形态为准?A.沙保培养基B.玉米培养基C.高糖培养基D.吕氏斜面培养基E.罗氏培养基60.皮肤癣菌在沙保培养基上生长出菌落需:A.1~2天B.1~4天C.1~2月D.1~2周E.1~4周61.对皮肤癣病一般不做血清学检查的原因是:A.皮肤癣菌无抗原性,不引起免疫反应B.皮肤癣病易根据临床表现进行病因诊断C.皮肤癣菌与皮肤腐生性真菌之间有共同抗原 D.血清学检查麻烦,患者难以接受 E.皮肤癣菌仅引起细胞免疫而不引起体液免疫62.鉴定真菌的主要微生物学检查法,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标本直接镜检B.玻片小培养镜检C.大培养观察菌落形态D.玻片小培养观察菌落E.培养观察菌落色素63.目前真菌感染的防治措施不包括:A.注意清洁卫生B.提高机体免疫力C.接种真菌疫苗D.合理使用抗生素E.使用酮康唑等抗真菌药【x 型题】1.细菌特异性免疫获得方式包括:A.显性感染B.隐性感染C.疫苗接种D.婴儿吸吮母乳E.注射抗毒素2.人工被动免疫的特点包括:A.免疫物质为抗体B.免疫物质为细胞因子C.免疫出现慢D.主要用于治疗E.可用于预防3.人工主动免疫的特点包括:A.免疫物质为抗原B.免疫物质为抗体C.免疫物质为类毒素D.免疫物质为抗毒素E.主要用于紧急顶防4.活疫苗较死疫苗优越表现在:A.接种的是抗原,较方便B.免疫效果较好且持久C.接种次数及剂量较少D.疫苗保存期较长E.可产生局部免疫作用5.下列哪些生物制剂可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A.死疫苗B.活疫苗C.类毒素D.抗毒素 E.内毒素6.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包括:A.屏障作用B.炎症反应C.干扰素作用D.抗毒素作用E.吞噬作用7.细菌学诊断标本的采集与送检正确做法是:A.根据病原菌致病特点的不同而收集不同标本B.采局部病变标本时应先用消毒剂,避免杂菌污染C.尽量采取病变明显部位的材料D.用于分离的标本均需冷藏快送E.标本必须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8、目前细菌的动物试验用于:A.分离细菌B.鉴定细菌C.测定 ID50 D.测定LD50 E.测定 MIC9、细菌的生化检测试验及方法包括:A.气液相色谱法B.多聚酶链反应C.细菌药敏试验D.VP 试验E.硫化氢试验10、目前细胞免疫制剂有:A.BCG B.TF C.LFN 细胞D.IFN E.IL-211、对有泥土污染的深窄伤口除应作相应外科处理外,还应注射:A.T A T B.抗毒素C.类毒素D.LFT E.TF12 .人工主动免疫的特点是:A.注射减毒活疫苗B.用于平时和紧急预防C.作用快而持久D.作用慢而维持时间长E.用于预防13、生物制品包括:A.类毒素B.抗毒素C.诊断血清D.诊断菌液E.菌苗14、病原菌鉴定的一般程序包括:A.直接涂片镜检B.分离培养C.生化鉴定D.血清学鉴定E.电镜观察15.下列哪些细菌的分型可用于传染源的追踪?A.血清学分型B.噬菌体分型C.细菌的耐药谱分型D.质粒指纹图谱法分型E.气液相色谱法分型16.与死疫苗比较,活疫苗的特点包括:A.接种次数少B.易保存C.剂量小而无副作用D.有潜在感染的危险性E.在体内能有限繁殖17.死疫苗的制剂包括:A.化学疫苗B.合成疫苗C.灭活疫苗D.减毒疫苗E.自身疫苗18.细菌动物试验主要用于:A.分离杂菌多的标本中某种病原菌B.豚鼠过敏现象的观察C.鉴定病原菌D.测定菌株毒性E.培养结核杆菌等难以培养的细菌19.自身菌苗的治疗机制可能是:A.增强非特异免疫力B.使机体脱敏C.增强特异性免疫D.增强体液免疫E.降低细菌的毒力20.减毒活疫苗细菌株可来自:A.自然界中分离B.健康带菌者体内分离C.自人工诱导突变株中筛选D.恢复期带菌者体内分离E.病人体内分离21.以自然感染途径接种疫苗的优点是:A.可产生细胞免疫B.可产生体液免疫C.便于接种D.可产生局部免疫E.疫苗易保存22. 既可检测病毒抗原又可检测抗体的方法有:A.免疫电镜检查法B.免疫荧光技术C.酶免疫技术D.斑点分子杂交法E.放射免疫法23.用人血清免疫球蛋白进行紧急预防效果较为肯定的疾病有:A.麻疹B.乙型肝炎C.甲型肝炎D.狂犬病E.脊髓灰质炎病毒24.临床上常取粪便标本作病毒检测材料的疾病是:A.甲型肝炎病毒B.狂犬病病毒C.脊髓灰质炎病毒D.乙型肝炎病毒E.EB 病毒25.从可疑病例中分离病毒,采集标本时应注意:A.在发病早期采集B.采集适当部位的标本C.标本应保持在低温环境D.标本应尽快送实验室E.在疾病晚期再次采集标本分离培养26.病毒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方法有:A.光镜检查感染细胞内包涵体B.IEM 检测病毒颗粒C.检测病毒特异性 IgMD.免疫标记技术检测病毒抗原E.核酸杂交技术检测病毒核酸27.检测病毒包涵体可以作为:A.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标志之一B.病毒毒力强弱的标志之一C.某些病毒性疾病的诊断依据之一D.鉴定病毒必需的依据之一E.计算病毒颗粒数量的方法之一28.病毒感染的早期病因学诊断可采用:A.IEM 检测病毒颗粒B.ELISA检测病毒抗原C.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病毒抗原D.特异性 IgG 测定E.特异性 IgM 测定29.病毒感染的传统诊断方法有:A.IEM 检测病毒颗粒B.病毒分离培养C.免疫标记法检测标本中病毒抗原D.血清特异性 IgG 的检测E.PCR 检测病毒核酸30.送检标本分离病毒应做到:A.冷藏、速送B.加入石灰酸防止污染C.60℃加热灭菌D.置 50℅甘油盐水保存运送E.加入青霉素、链霉素抗菌31.组织培养的类型有:A.器官培养B.移植培养C.原代细胞培养D.次代细胞培养E.传代细胞培养32.鸡胚的哪些部位可用于病毒的接种A.绒毛尿囊膜B.尿囊膜C.羊膜腔D.鸡胚E.卵黄囊33.病毒感染的检查主要包括:A.病毒分离B.病毒鉴定C.药敏试验D.血清学诊断E.光镜直接观察 inclusion body34.用动物分离病毒时应该:A.选择敏感的动物B.选择适宜的接种部位C.选择合适的年龄D.每天观察动物发病情况E.如不发病则报告阴性35.细胞病变包括:A.变圆B.坏死C.溶解D.脱落E.融合36.人工被动疫苗制剂包括:A.免疫血清B.人血清白蛋白C.胎盘球蛋白D.丙种球蛋白E.转移因子37.病毒血凝试验的目的是:A.了解有无含血凝素的病毒存在B.了解含血凝素病毒量的多少C.为血凝抑制试验作准备D.用于活病毒的半定量E.用于含血凝素病毒的分型38.能抑制病毒核酸复制的药物是:A.金刚烷胺B.阿糖腺苷C.阿糖胞苷D.无环鸟苷E.3-氮唑核苷39.组织培养的用途包括:A.病毒分离B.检测中和抗体C.制备补体结合抗原核疫苗D.用蚀斑试验进行病毒分离E.研究病毒发病机制40.下列哪几种病毒可出现血凝现象?A流感病毒 B.痘病毒 C.副流感病毒 D.腮腺炎病毒E.疱疹病毒41.下列哪些微生物在培养基中加放线菌酮即不能生长?A.白假丝酵母菌B.新生隐球菌C.肺炎支原体D.沙眼衣原体E.结核杆菌42.适于真菌生长的条件是:A.pH偏碱B.pH偏酸C.湿度高D.温度低E.有氧43.抗真菌药物包括:A.两性霉素BB.克霉唑C.制霉菌素D.氟康唑E.酮康唑二、填空题1.机体可通过、和等多种方式获得特异性免疫。
人兽共患病病原菌

1,灭鼠灭蚤切断鼠疫传播环节 2,早期足量用药,磺胺类、链霉素、氯 霉素、氨基糖甙类等抗生素
鼠疫的三次大流行
首 次 鼠 疫 大 流 行 发 生 于 公 元 6 世 纪 , 持 续 了 五 六 十 年 , 死 亡 总 数 近 一 亿 人 。 第 二 次 大 流 行 发 生 于 公 元 1 4 世 纪 , 此 次 流 行 此 起 彼 伏 持 续 近 三 百 年 , 欧 洲 死亡两千五百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 第 三 次 大 流 行 始 于 1 9 世 纪 末 ( 1 8 9 4 年 ) , 总 共 波 及 亚 洲 、 欧 洲 、 美 洲 和 非 洲的六十多个国家,死亡达千万人以上。
人兽共患病病原菌
目录
壹
人兽共患病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贰
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 性、检查和防治原则
人兽共患病病原微生物
人兽共患病是在非人类脊椎动物和人类之间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其传播可以 不再依赖动物宿主,并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
人兽共患病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引起人兽共患病的病原微生物。 人兽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布鲁菌、鼠疫耶氏菌、炭疽芽孢杆菌、猪
波浪热
体温逐日上升,达到高热程度后,持续若干时日,再逐渐 降至正常,经过数日后又重发作,如此互相交替。
二、鼠疫耶氏菌 Yersinia pestis
生物学性状 致病性
微生物学检查 防Βιβλιοθήκη 原则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两端浓染、有荚膜;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在痰液中能存 活36天,在蚤粪、土壤中能存活一年左 右;对链霉素敏感。
链球菌、疟原虫和布氏锥虫。
医学微生物第24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尽早诊断和治疗,控制病毒复制,减轻病情,降 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公共卫生措施
监测与预警
01
建立健全的病毒监测网络,及时发现疫情,采取有效措施控制
疫情扩散。
卫生宣传教育
02
加强公众的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隔离与控制措施
03
对疑似和确诊病例采取隔离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04 病毒感染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流感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
病毒分离与培养
通过采集呼吸道标本进行病毒分 离与培养,是确诊流感病毒感染 的金标准。
抗原检测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通过采 集鼻咽拭子等标本进行快速检测 。
案例一:流感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
• 核酸检测: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技术对病毒核酸进行检测,具有高灵敏度 和特异性。
血清学检查的优缺点
方法简便、快速,可用于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但不能用于 早期诊断。
抗原检测
01
02
03
原理
通过检测病毒抗原,确定 病毒的存在。
方法
包括免疫荧光法、酶联免 疫法等。
抗原检测的优缺点
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 用于早期诊断,但可能出 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核酸检测
1 2
原理
通过检测病毒核酸(DNA或RNA),确定病毒 的存在。
方法
包括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实时 荧光定量PCR等。
3
核酸检测的优缺点
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快速诊断,但可能出现 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且对检测技术要求较高。
02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预防原则
疫苗接种
通过接种疫苗,提高人群免疫 力,预防病毒感染。
简述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简述传染病的防治原则传染病通常是以预防为主。
下面一些简单的预防措施可以帮助您避免感染传染病。
感染是由被称为病原体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引起的,这些微生物进入人体、繁殖并干扰正常功能。
传染病是美国和世界各地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对于某些人 - 特别是那些患有心脏病或癌症等潜在疾病的人,那些受重伤的人,或者那些正在服用削弱免疫系统的药物的人 - 避免感染更难。
我们面临的致命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威胁似乎很遥远,但根据知名学院特别健康报告病毒和疾病中写道这些传染性微生物一直存在于我们中间。
然而,对于大多数健康的人来说,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可以大大有助于预防感染。
1.了解感染的传播方式可以帮助您避免生病不久前,没有人明白传染病是由人与人之间移动的微小生物引起的。
即使是现在,尽管我们知道微观活微生物会导致疾病,但它们如何做到这一点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
但我们确实知道,大多数微生物通过身体的开口进入 - 我们的鼻子,嘴巴,耳朵,肛门和生殖器通道。
它们也可以通过昆虫或动物叮咬通过我们的皮肤传播。
预防感染的最佳方法是阻止病原体进入人体。
2.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染的主要途径第一道防线是通过遵循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来防止细菌进入。
在感染开始之前预防感染,并通过这些简单的措施避免将其传播给他人。
➢好好洗手。
您可能在使用浴室后,准备或吃食物之前,以及园艺或其他肮脏任务之后洗手。
擤鼻涕、咳嗽或打喷嚏后也应该洗漱;喂食或抚摸您的宠物;或探望或照顾病人。
彻底弄湿双手。
用肥皂或洁面乳揉搓起泡,然后揉搓在手掌、手背和手腕上。
一定要清洁指尖、指甲下和手指之间。
在流水下冲洗。
彻底擦干双手和手腕。
➢咳嗽一声。
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捂住口鼻,然后处理掉。
如果没有纸巾方便,咳嗽或打喷嚏时用肘部而不是手部。
➢清洗并包扎所有伤口。
任何严重的割伤或动物或人类咬伤都应由医生检查。
➢不要抠愈合的伤口或瑕疵,或挤压粉刺。
不要共用盘子、玻璃杯或餐具。
常见病原菌特性、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

一、葡萄球菌属 (staphylococcus)
是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
概述: 分布广泛
医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染源
耐药性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球形,葡萄串状,革兰染色 阳性 (G+),无鞭毛,无芽孢,幼龄培养物可见荚膜。
金黄色葡萄球菌纯培养镜下形态(革兰染色)
注意 个人卫生
小结
1. 为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呈球形,G+,葡 萄串状排列;
2. 致病菌株大多产生金黄色色素,并有β溶血 现象;
3. 主要致病物质为外毒素和侵袭酶;
4. 主要引起人类皮肤、黏膜的化脓性感染及 毒素性疾病。
二、链球菌属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G+,球形或卵圆形,链状排列,无芽孢和鞭毛,有菌毛样 结构,幼龄培养物可形成荚膜,革兰氏染色阳性(G+)。
原理:中和试验 方法:间接凝集 结果:效价大于400单位有诊断意义。 意义:风湿热及其活动性的辅助诊断。
(四)、防治原则
• 减少传染源 • 注意消毒 • 早期彻底治疗儿童链球菌感染,防止急
性肾小球肾炎和风湿热的发生。治疗患 者以青霉素G为首选药物,须治疗彻底, 防止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生
小结
1. 链球菌呈球形,G+,链状排列; 2. 营养要求较高,血平板上为灰白色的微小
②致热外毒素:
又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A群链球菌溶原菌菌株 产生,引起猩红热,发热,全身红斑。
(3)侵袭性酶: ①透明脂酸酶:扩散因子,分解细胞间质
的透明质酸→组织中扩散
②链激酶:使血液中纤维蛋白酶原→纤维 蛋白酶,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细菌扩散
简述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的原则

简述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的原则
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是指在医疗实践中科学、经济、安全和有效地使用抗微生物药物。
以下是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的原则:
1. 临床必要性:抗微生物药物应仅用于治疗真正需要的感染,避免滥用和误用。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表现来决定是否使用抗微生物药物。
2. 确诊治疗:在使用抗微生物药物之前,应尽可能明确细菌感染的诊断,包括进行病原学检测和敏感性测试,确保选用的抗微生物药物对细菌有有效的杀菌或抑菌作用。
3. 个体化治疗: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过敏史等个体差异来进行调整,以避免不必要的毒副作用和治疗失败。
4. 调整治疗:在给予抗微生物药物治疗后,应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包括调整药物剂量、给药途径或更换其他抗微生物药物。
5. 最短疗程:抗微生物药物的治疗疗程应在恰当的时间内完成,避免过长或过短的治疗时间。
根据不同类型的感染和病原体的特性,制定合理的治疗时间。
6. 防控感染:在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同时,应采取其他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如清洁消毒、手卫生等,以减少或预防感染的发生。
7. 限制耐药性: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应遵循抗菌谱的局限性,选择对目标细菌最为敏感的药物,并尽量避免广谱抗菌药物的滥用。
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过度的剂量,以减少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性产生。
总之,在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的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原体特点和药物疗效来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保证抗微生物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医院感染的药物预防及合理使用原则

医院感染的药物预防及合理使用原则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内因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导致的新发的或加重的感染。
这种感染是医疗工作中非常严重的问题,可能导致患者的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预防医院感染,药物预防及合理使用原则是十分重要的。
一、常见的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的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手术切口感染等。
这些感染往往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二、药物预防的意义1. 减少感染发生率:药物预防可以降低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尤其是在高危患者和高风险手术中尤为重要。
2. 缩短住院时间:合理使用药物预防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从而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节约医疗资源。
3. 降低医疗费用:药物预防的有效实施可以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为患者和医院都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
三、药物预防的原则1. 根据感染原因选择药物:不同感染的原因可能导致感染的微生物不同,因此在使用药物进行预防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药物。
例如,对于呼吸道感染,通常选择抗生素药物进行预防。
2. 注意药物的适应症:药物预防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感染风险来判断,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进行药物预防。
对于低危患者,应慎用药物预防,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3. 严格控制药物使用的剂量和时长:在药物预防中,剂量和使用时长的控制非常重要。
过少的剂量可能无法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而过长的时长则可能诱导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4. 增加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在药物预防中,应考虑对细菌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便指导合理使用药物。
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广谱抗生素,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5. 注意个体化用药:患者的个体差异较大,在进行药物预防时,应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肝肾功能等,以便合理调整药物的使用剂量。
6. 加强药物使用监测与评估:对于药物预防的实施应加强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药物预防的效果。
四、合理使用药物的重要性除了药物预防外,合理使用已经发生的感染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