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古代中国的经济

合集下载

2020高考 历史 真题专项汇编卷(2017年-2019年) 知识点2:古代中国的经济

2020高考 历史 真题专项汇编卷(2017年-2019年)  知识点2:古代中国的经济

知识点2:古代中国的经济1、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

这反映了( )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2、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3、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4、《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井、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6、“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记录了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

下列项中对其解读错误的是....(.).A.草市的作用已十分显著B.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C.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D.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7、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

这种做法( )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B.加剧了土地兼并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D.刺激了人口南迁8、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

古代中国的经济

古代中国的经济

古代中国的经济
古代中国的经济在历史上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革,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 - 农耕经济时期: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商周时期,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耕生产是经济的主要形式,人们主要靠种植和养殖来维持生计,同时还有手工业的发展。

2 - 商业经济时期: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随着城市和交通的发展,商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货币的出现和使用也逐渐成为一种经济手段。

同时,手工业和手工艺的生产也逐渐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 - 封建经济时期: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国的经济进入了封建社会阶段,地主阶级掌握了大量土地和资源,剥削农民,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经济。

与此同时,手工业、商业和手工艺也得到了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手工艺品和商品。

4 - 商品经济时期:从唐宋时期开始,中国的经济逐渐向商品经济转型,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更加繁荣,许多商品开始形成大规模生产和流通。

这个时期的中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商业城市和商业区域。

5 - 进入近代时期以后,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经济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和市场经济的形成,中国的经济逐渐走向了现代化。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但也不乏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发展。

古代中国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现代中国经济的基础。

古代中国经济

古代中国经济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一方面考查汉唐以来各个历史时期 统治阶层推行“重农抑商”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又重点考 查从汉唐到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经济观念的解 放及其对社会结构和生活观念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工商皆本”思想 1.李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认同商业价值的思想家主要反驳 传统社会轻视商人的观念,要为商人在“道德的席位上”争得 一席合法的社会地位。 2.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命题,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 宏观视角将工商业纳入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地位之中,使之不仅 具有道德价值的合法性,而且获得了与传统农业在社会发展中 所具有的根本意义上的优先地位,从而在哲学的本末问题高度 上为工商业者的价值地位作了一番新的审定,使晚明儒家经济 哲学出现了质的新突破。这一具有质的突破的新思想,与近代 洋务运动之后提出的“工商立国”的近代工商观,具有精神上 的一致性。
2.古代中国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 形态。中国古代手工业具有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 质地优良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特点。
3.从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 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及商业政策等层面 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4.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古代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 “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闭关 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本单元上起原始社会,下至明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囊 括了整个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呈 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相辅的 特征。
1.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 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成为我国长期 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模式。

【中小学资料】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 大题精做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中小学资料】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 大题精做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1.(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

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

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

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

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2)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解析】第(1)问,“特点”,由材料中的“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再结合不少农作物是我国先民首先培育和栽种的,可以得出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由“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唐宋时期“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等信息,可以得出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由“《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等信息,可以得出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高中历史高考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试题

高中历史高考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试题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史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原因1、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出现;2、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3、民族交往密切;4、中外经济交往频繁5、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6、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古代经济发展概况(一)农业篇1、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3)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4)唐初:唐太宗“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即民本思想)。

实行租庸调制。

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唐玄宗前期重视农业。

(5)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6)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等制度。

2、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进步(1)奴隶社会①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③春秋晚期铁农具开始使用。

也开始用牛耕。

(2)封建社会①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

②秦朝: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③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西域开始使用铁器。

④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⑤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3、农业的产生和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⑴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⑵西汉:X骞通西域,西域的葡萄、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

⑶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

⑷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⑸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

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

清代前期,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4、兴修的重要水利工程⑴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秦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X国在秦国修的X国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8)明清时期 ①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一 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②明清时期的纺织业和制瓷业 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成为货币;都会兴起;官 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5.秦汉时期:秦代统一货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丝绸之路。 6.魏晋南北朝: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南北朝 时期,草市形成。 7.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 外的大都会;出现柜坊及飞钱;唐代夜市繁荣,草市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 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1.基本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劳动力
官营手工业
政府经营
官府、皇室专用;不流通
无偿征调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市场流通
个体工匠
家庭手工业 家庭农户自主经营 家庭消费、交纳赋税;部分流通 农民自身
2.发展历程 (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冶铁燃料;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4)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5)隋唐: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 (6)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五大名窑。 (7)元朝:进入彩瓷时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专题2:中国古代经济专项训练试题

专题2:中国古代经济专项训练试题

专题2:中国古代经济专项训练试题专题2.中国古代经济专项练习⼀、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农业耕作⼯具的改⾰和演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

回答1~3题。

1、观察下列⼀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图⼀春秋时期铁锤图⼆春秋穿有⿐环的⽜尊图三战国铁⼝犁图四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A、铁制农具出现并⼴泛运⽤B、社会⽣产⼒显著提⾼C、农⽤动⼒出现⾰命性变化D、使⽤畜⼒马排⿎风冶铁2、便于⽜耕普及的耕作形式是A、⼑耕⽕种B、⼆⽜抬杠C、⽕耕⽔耨D、⼀⽜挽犁3、⽜耕普及全国是在A、秦朝B、汉代C、唐代D、宋朝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使农民遭受沉重的压迫,由此引发了社会动乱。

据此回答4~5题。

4、历史上的“泰半之赋”指的是A、统治者对农民征收的除正常赋税之外的⼀种赋的名称B、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上缴国家C、赋税沉重简直像泰⼭的⼤半那么重D、除赋税外农民还要承担的各项⼒役5、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徭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偿劳动B、成为许多⼤型⼯程成功营造的基本条件C、徭役的过度征发与农业的发展不⼤D、沉重赋税往往引发古代社会的动荡不安中国古代的⼟地制度,有原始⽒族公社⼟地所有制、奴⾪主贵族国有⼟地所有制和封建⼟地所有制(包括地主⼟地所有制、⾃耕农⼟地所有制和国有⼟地所有制)三种类型。

据此回答6~7题。

6、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者⽆⽥可耕,有⽥者⽆⼒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B、封建⼟地制度的存在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7、⼟地兼并的主要危害是①威胁政府财政收⼊②激化了阶级⽭盾③阻碍了⽣产⼒发展④导致地⽅割据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利是农业命脉”历代政府⼗分重视⽔利⼯程的兴修,据此回答8~9题。

8、战国时期的著名⽔利⼯程主要分布在现今哪些省份A、⼭西、四川B、江苏、安徽C、陕西、四川D、贵州、江西9、明清⽔利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A、开凿郑国渠B、王景治理黄河C、发明“井渠”法D、灌排⼯具的改进中国传统社会是建⽴在以⼩农经营为主的⾼度分散的⾃然经济基础之上的,据此回答10~12题。

古代中国的经济

古代中国的经济

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学习要点与解析古代中国有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它们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经济结构。

学习中要注意了解不同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状况及生产关系的变化;认清古代中国的经济从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各国的发展轨迹,既要看到古代中国经济的辉煌成就,又要看到其中蕴含着导致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消极因素;注意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与政治、文化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内在联系。

思考: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状况如何?其各自的发展有什么特点?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怎样?有何特点?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经营为特征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包括耕作农具、技术、制度以及经营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我国古代的农具,经历了原始时期的石器木器和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以后的铁农具和牛耕的发展历程。

耕作技术上,经历了春秋战国至秦汉的垄作法、汉代的代田法“区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黄河流域出现的绿肥种植技术、隋唐时期在江南地区普遍采用的育秧移栽水稻增产技术、宋元时期在江南地区推行的稻麦复种制。

明代引进玉米和甘薯等新的农作物品种,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

农业科技著作《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等,既是对一定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也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我国的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制为主。

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逐渐成熟。

明清时期,北方黄河流域形成了两年三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长江流域则发展成多种形式的一年两熟制或三熟制。

棉花、茶叶和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经营成为可能。

秦汉以后,这种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得到发展,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文明—农耕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文明—农耕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1.商业发展历程
朝代 先秦时 期 秦汉 隋唐 宋元 表现 特征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春秋战国时 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私商成为社 从官府垄断到私人商业发展 会主体 “重农抑商”政策,商业有所发展,但总 体水平不高 商业发展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隋唐时期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农 村集市贸易开始发展起来 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使用 纸币“交子”;草市发展;海外贸易繁荣; 市坊界限打破,商业时间、空间不受限制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市 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城镇商业繁荣,江南 出现大批专业性工商业城市;地域性的商 商业依然繁荣,出现新景象 人群体——“商帮”活跃,如徽商和晋商
①积极性: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
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 主要来源。 ②局限性: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 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目录
【深化点拨】
中国古代经济是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占
主导地位,手工业、商业处于农业的从属地位。历代王朝统 治者都不同程度地对私有土地实行管理,以稳定小农经济;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古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促使明清时
1.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
项目 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水利灌溉 土地制度
目录
【深化点拨】
铁犁牛耕技术是中国古代基本的耕作方式,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发明,可以调节
犁耕的深浅,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的精耕细作,标志着中国 传统的铁犁牛耕技术的成熟。
目录
2.小农经济 (1)含义:自耕农经济又称为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 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评价

中国古代的经济

中国古代的经济

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源远流长,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经济经历了许多变迁,但也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

本文将从农业经济、手工业和商业、货币和市场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经济情况。

一、农业经济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农业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据核心地位。

古代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农民的劳动,农民使用简单的农具进行耕作,种植各种农作物。

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农业生产方式也有所不同。

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而北方则以种植小麦和其他谷物为主。

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手工业和商业古代的中国经济不仅仅依靠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相对较好。

古代的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陶器、木工、铁器等行业。

这些行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还为社会创造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商业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的商人通过陆上和水上交通运输来开展商业活动,将不同地区的产品进行交流和贸易。

随着商业的发展,市场也逐渐形成,经济活动更加活跃。

三、货币和市场古代中国的货币体系相对复杂。

在货币的发展过程中,最早的交换手段是以物易物,后来逐渐出现了贝壳、布币、铜钱等形式的货币。

货币的使用促进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规模扩大。

市场的形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

古代中国的市场多以集市和城市街市的形式存在,人们在这些市场上买卖商品,进行交流。

四、经济政策和制度古代中国各个朝代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制度,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例如,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并铸造统一的货币,加强了贸易和经济的联系;唐朝开放了丝绸之路,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宋朝实行了均田制和市易法,推动了农业和商业的繁荣。

这些政策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货币的使用和市场的形成为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

2023中考历史二轮大专题复习02——中国古代经济

2023中考历史二轮大专题复习02——中国古代经济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宋朝时期
➢ 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出现了“苏湖熟,天下
足”;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
农业
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
棉纺织工具;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
手工业
名的瓷都,河北的定窑、河南的汝窑比较出名;广 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发达;
④“开元盛世”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唐玄宗统治,年号“开元”:
✓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 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专题概览
重点详解
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考点突破
①新制度的确立; ②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出现; ③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 ④民族融合的加强; ⑤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 ⑥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A.草市的出现 B.商业的发展 C.纸币的使用 D.商帮的形成
专题概览
考点2: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局面
①“文景之治”
重点详解
考点突破
西汉王朝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
✓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税负和徭役;
✓ 废除一些严刑峻法;
✓ 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家积 累了大量的钱粮。
➢ 盐铁官营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 价。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经济

中国古代经济

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经济是一个庞大而繁荣的体系,涵盖了广泛的行业和商业活动。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经济的发展经历了许多不同的阶段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主要行业以及经济制度等方面。

一、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经济的重心始终是农业。

农业在古代中国被视为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农民是经济的主体。

农业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也为社会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

在古代中国,由于给予农民的特权地位,农业生产得到了积极的推动,种植业和养殖业得到大规模发展。

在农业方面,中国古代成功地发展了许多高产的农作物,如水稻、小麦和棉花,这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

二、手工业经济除了农业,手工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手工业包括纺织、制陶、制瓷、铁器制作等等。

这些行业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工艺和技术。

中国的丝绸制造业在古代享有盛誉,出口到世界各地。

瓷器制作也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亮点之一,中国的瓷器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而闻名于世。

手工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助力。

三、商业经济商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连接了农业和手工业。

在古代中国,商业活动主要以市场为中心进行,城市和集镇是商业交流的重要场所。

商业活动涉及到各种货物的买卖和交换,包括农产品、手工制品、纺织品、茶叶等。

交易方式也非常多样,有货币交换、物物交换和信用交易。

商人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享有一定的地位和财富,他们的兴盛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

四、国家经济管理和制度在古代中国,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管理和促进经济发展。

皇家和地方政府通过规定税收、监督商业活动和建设公共设施来管理经济。

此外,一些财政和货币制度也为经济提供了支持。

例如,中国古代实行了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确保土地的合理分配和人口的稳定。

古代中国还实行了货币制度,使用铜钱和黄金作为货币流通的媒介。

这些制度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经济是一个多元化和繁荣的体系,以农业经济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经济为支撑。

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2022年中考历史复习之材料解析题专题专项突破(32868468)

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2022年中考历史复习之材料解析题专题专项突破(32868468)

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构房屋(如图)。

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

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材料三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

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

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

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

——郭沫若(1)材料一中《神农教稼图》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根据材料二,“他们”应该属于哪一原始居民?房屋属于什么类型?(3)材料三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说出判断的依据。

“农耕既普及”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主要是什么农作物?(4)结合上述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谈谈你的感受。

2.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是我们了解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毋庸置疑,促成战国手工业商品化的,不只是工商食官制(周朝的官营手工业制度)的瓦解。

战国时期农林牧副渔生产的飞跃发展及其产品的商品化,客观上要求手工业生产也随之迅速发展并使其产品商业化,以适应生产和交换的需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战国商品经济的飞跃发展》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城市与城市经济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各诸侯国推行富国政策,对城市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大批的奴隶获得自由,逐步转变为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小农,周天子地位的下降,对诸侯国的发展束缚缩小,各诸侯国可以扩大城市规模。

(1)材料一的图一和图二均与古代哪个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请选择其中一幅图片说说它在历史上的作用。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的原因。

3.经济是政治、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朝廷积存在京师的钱有几百万万,穿钱的绳子都朽了,已没有法子把钱数清。

太仓里累年积存的粮溢露在仓外,烂的已不能吃了。

”正是在这样的富厚情况下,西汉朝廷在武帝的时候走上了它的盛世。

中国古代的经济

中国古代的经济

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历经漫长的历史时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古代中国的经济可追溯至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农耕生活,并逐渐形成了初步的农业经济。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逐渐多元化,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海外贸易等方面的发展,这些都对中国古代的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农业经济的兴盛中国古代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农业经济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支柱。

在中国古代,农民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他们耕种土地、种植庄稼,为整个社会提供粮食和农产品。

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农业技术也得到了改进,例如灌溉系统的建设以及农具的改良等。

二、手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除了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还得益于发达的手工业。

古代中国以丝绸、瓷器、铁器等手工业闻名于世,这些产业的兴盛为中国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丝绸的生产技术在中国古代是保密的,只有中国掌握了丝绸的生产方法,从而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主要的丝绸生产和出口国。

三、商业的发展与海外贸易中国古代的经济还受益于商业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兴盛。

商业活动在古代中国逐渐兴盛起来,商人之间的交易和市场的形成使得商品的流通范围扩大,市场经济得以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古代也积极开展海外贸易,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等地区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这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多个阶段。

农业经济作为经济的基础,为中国古代的城市化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提供了保障。

手工业的兴盛使得中国成为世界手工业的中心,丝绸、瓷器等产品享誉全球。

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为中国古代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对今天的社会经济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生活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生活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生活■知识线索本专题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精耕细作的农业占主导,手工业和商业是其有效补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线索1 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2 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3 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4 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必备知识§1古代中国的农业一.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②两汉:西汉赵过发明耦犁(二牛抬杠),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东汉一牛挽犁(犁耕法)。

③唐代: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和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二.基本特征:精耕细作1.生产工具:铁制农具;曹魏翻车、唐代筒车等灌溉工具;西汉播种工具耧车。

2.生产技术:战国都江堰、隋唐大运河等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等。

3.耕作方法: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等。

三.基本模式:小农经济1.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2.成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第0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0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2讲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概述:本专题时间,上起原始社会,下至明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囊括了整个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始社会、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等历史阶段的发展,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相辅的特征。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成为我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

3.从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及商业政策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4.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古代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商品经济依附于农耕经济,未能起到瓦解自然经济的作用。

[构建体系][核心梳理]发达的古代农业1.耕作工具(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使用石刀、石斧砍倒树木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

(2)石器锄耕:商周时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3.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出现了都江堰,汉朝出现了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二)古代经济

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二)古代经济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二)古代经济一、古代经济发展原因:1、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战国是例外:新的生产关系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各诸侯国为了增强实力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2、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生产关系或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注意:这是王朝初年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3、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

4、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6、每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以前朝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等。

二、古代经济制度(一)土地制度:1,奴隶社会土地制度:井田制①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名为国有,实为周王所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②发展过程:商朝时期开始出现,西周时期广泛实行,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破坏和瓦解。

③实行目的:维护西周的统治。

④受田者的义务: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并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分封制的义务:贡献财物并派兵随周王作战)⑤耕作方式:奴隶的集体耕作⑥瓦解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私田大量出现→私田主人改变剥削方式(私田主人→封建地主;耕种人→封建农民)井田制的瓦解标志着奴隶社会的瓦解。

⑦和分封制的关系: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两者是土地和义务的关系)2,封建社会土地制度: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在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封建经济发展的表现。

确立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的“废井田,开阡陌”起决定作用,消亡于1950---1953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但往往导致土地兼并,与国家争夺土地和人口。

B,封建土地国有制:①均田制(北魏孝文帝开始实行,隋唐沿用。

意义:a用法律的形式确立受田者对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b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又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c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极: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 于世界潮流。
专题 2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 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农具——铁农具和牛耕及其发展 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犁壁;东汉:耦犁传至传至珠江流域 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出现曲辕犁,中国耕犁技术成熟 2.精耕细作——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 耕作技术;耕作制度;水利灌溉。 3.经营模式——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特点: 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 ②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实质是一种自给 自足的自然经济。 弱点: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D
(2006年重庆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
由兹,而云太平者,谬矣。”
——《旧唐书》
材料二“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
四年,米斗四五钱,……马牛被野。” ——《新唐书》
(1)材料一体现了唐朝的什么思想?这一思想在唐朝前期的
政策措施和制度中是如何体现的?
(三) 经营方式(官营、私营、家庭) 1.官营手工业: 官府统一管理; 规模大,分工细,水平最高,资金雄厚; 明前期一直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 局限:产品不入市场、缺乏竞争、阻碍手工业进步 2.私营手工业: 春秋战国:私营工商业兴起; 明代中叶:超过官营手工业,并产生雇佣劳动关系 (四) 特征: 1.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2.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3.技术先进、规模不断扩大.
经营 形态 官营
民营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比较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政府直接经营 武器军用品和官 不在市场 府贵族生活用品 流通
民间私人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家庭
农户的副业 自己消费和交 纳赋税
剩余部分 出售
1.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有
①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D
6. (09年江苏卷)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 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 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
C 术最早出现于( )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7.(09年广东卷B)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
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 局生产(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B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8.(09年海南卷)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 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 主要的因为( )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业经济的发展
(4)农业的发展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四、古代商业发展 (一)起源早、不断发展 1.商朝: “商人”出现;官府控制。 2.春秋: 官府控制局面被打破。 3.秦汉:统一货币、度量衡,汉开通了陆、海上丝绸之路。 4.隋唐: 农村集贸市场,柜坊与飞钱,市、坊分开。 5.宋朝:
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 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海外贸易发达。 6.明清:
2.“海禁” “闭关锁国”政策 ①原因: 根本: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思想:统治者愚昧自大 军事政治:防范外夷和沿海人民,抵御外来侵略。 ②表现: 明代: “海禁” 明初实行,禁止民间出海贸易,明中后期重开“海禁”允 许民间出海贸易;官方贸易一直不断。 清代:闭关锁国。 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开广州通商,特 许“十三行” ③评价: 积极: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外族的侵略,有自卫性。
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农作物 商品化;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
原因:农、手工业发达; 租佃关系普及; 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
(二).城市的政治职能减弱,经济功能增强 1.从周至唐: 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 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2.宋代: 坊市界限被打破,打破了时间、经营范围的限制;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三)对外贸易由盛到衰 兴起:汉(丝绸之路); 发展:唐(陆路边境贸易和海外贸易); 兴盛:宋元; 高峰:明前期(郑和下西洋); 衰落:明朝中后期(闭关政策,海禁)。
正仓、义仓、常平仓储粮总数(单位:石)
全国
109,906,064
河北道1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长安、
洛阳为中心的经济区在唐朝前期居于什么地位?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对唐朝盛世局
面出现的作用。
(3)河南、河北两道是全国重要产粮区。 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A.精耕细作 C.刀耕火种
B.男耕女织
A
D.石器锄耕
4.(2007年广东)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
产的是( )。
C
5.(09年天津卷)对下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
A.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情况
B.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
C.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
D.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 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A
③曲辕犁的出现
④自然经济的推动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下列有关小农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惟一模式
②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B
③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 ③
3.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
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一).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国有,实行井田制 1.发展过程:
始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瓦解及原因:
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 ②私田出现;鲁国等税制改革。 (二).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1.形成: 战国时期 2.多种所有制形式 ①国有土地所有制:(如均田制、屯田制)
五.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海禁"政策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1.明朝产生 ①产生原因:农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出现部门:私营手工业中的纺织业、陶瓷业等 ③标志: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和机工之间是 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2.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3.发展缓慢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 ②地租重,农民极端贫困; ③自然经济的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小; ④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二) “重农抑商”政策 与“海禁” “闭关锁国”政 策 1.“重农抑商”政策 ①产生: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②原因: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巩固封建统治. ③目的:确保赋役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④表现: 贬低商人地位;限制经营范围;重税;限制对外贸易. ⑤评价: 积极作用:
封建社会初期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了封 建统治。 消极作用: 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是中国在近代落后的一个重要 原因。而且导致经济结构过于单一。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影响唐朝
农业生产的技术因素。
(1)重农思想(以农为本的思想)。 唐朝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 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2)唐前期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兴修了水利工程,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
材料三下表据《通典》天宝八年(749年)统计河北道、河南 道(唐玄宗时按山河地形,分全国为十五道)各仓所储粮 食量。各仓储粮大致反映各地粮食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