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_以_字的用法

合集下载

文言文翻译以的用法

文言文翻译以的用法

夫文言文,古之文章也,言辞古朴,韵味悠长。

其中,“以”字,用法繁多,意义深远,实为文言文中之要字。

今试论“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以飨读者。

一、表示手段、方法“以”字在文言文中常用于表示动作的手段或方法。

例如:1.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是以吾欲与子偕行。

(《论语·卫灵公》)译:那些只知道吃肉的人是鄙陋的,不能深谋远虑。

因此我想与你一同出行。

2.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者得焉。

(《庄子·逍遥游》)译:所以我写下这篇寓言,以期待那些观赏者能从中得到启发。

二、表示原因、理由“以”字在文言文中也常用于表示原因或理由。

例如:1. 以吾从先进于师也,故吾言甚略。

(《孟子·离娄上》)译:因为我跟随先贤学习,所以我的言辞非常简略。

2.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以其不能以礼制之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译:君子的恩泽,五代之后就会消失,因为他不能用礼制来约束自己。

三、表示目的、结果“以”字在文言文中还常用于表示目的或结果。

例如:1.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故乃伐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译:因为他对晋国无礼,同时又背叛了楚国,所以我们就攻打他。

2. 以其无信,故吾弗信也。

(《论语·为政》)译:因为他没有信用,所以我才不相信他。

四、表示条件、限制“以”字在文言文中还可以表示条件或限制。

例如:1. 以其不孝也,故吾弗与也。

(《论语·为政》)译:因为他不孝顺,所以我才不与他交往。

2. 以其不仁也,故吾不与也。

(《孟子·离娄上》)译:因为他不仁,所以我才不与他为伍。

五、表示凭借、依靠“以”字在文言文中还可以表示凭借或依靠。

例如:1. 以吾一日长乎尔,母吾以也。

(《论语·为政》)译: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天,不要因此就轻视我。

2. 以吾之力,足以胜彼矣。

(《孟子·告子下》)译:凭借我的力量,足以战胜他们。

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丰富多样,既可表示手段、方法,又可表示原因、理由,还可表示目的、结果、条件、限制以及凭借、依靠等。

以的用法文言文举例

以的用法文言文举例

以的用法文言文举例一、"以"的用法简介在文言文中,“以”是一个非常常见且多义的字,其用法相当丰富。

它既可以作介词、副词,又可以作动词和从属连词。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文言文例句,逐一介绍其常见的用法和含义。

二、以……为患这是“以”字作为介词的一种常见用法。

表示某种事物或情况给人带来困扰、造成问题或危害。

例如:“狼烟四起,强敌环伺,确已以北方夷族为患。

”这句话意味着北方夷族给中原地区带来了威胁和不安。

三、以……为鉴这是“以”字作为介词的另一种常见用法。

指把某个人或事物视作借鉴,在类似情况下引以为戒,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例如:“昔日晋之乱,此道也;今之乱,亦可恶者。

”这句话表明作者通过比较过去与现在的混乱局势,认为他们都应该引以为戒。

四、以……而名这是“以”字作动词的一种常见用法,表示通过某种特定事物或方式使得名字成为此物的代称。

例如:“昔晋楚之敌,以胜折其属国而并吞之。

”此句话中,“以胜折其属国”意即以胜利战绩压服对方并吸收并灭亡其附庸国。

五、以……为例这是“以”字作为介词的用法之一。

意为拿某个事例作为示范,提供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问题。

例如:“以牛头山之石尤丑耳!”这句话说明了石头有多么丑陋,从而警示人们不要自满与平庸。

六、以……须臾这是“以”字作动词的一种常见用法,意味着某种动作或情况持续很短的时间。

例如:“惟知道勉上来者宗教也;刹住也者尧舜禹汤武周蒙等;颇半日.至困竟底也者非泽仁也。

”此句中,“至困竟底”谈到了泽仁最后极度困顿和绝望的状态。

七、以……来说这是“以”字作为介词使用的常见结构。

表示按照某种标准或观点来衡量、评价和描述。

例如:“贫富贵贱,无赖义士,天与人常然也。

”这句话说明了根据不同的评判标准,人们的贫富和高低地位是多种多样的。

八、以……断之这是“以”字作为从属连词使用的常见结构。

表示依据某种条件或因素对某事做出决断或判断。

例如:“欴见此狗窃拟于夜半束券而干将者,如聪明正直者,则可以知其弄哄。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一、文言文中“以”的基本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以”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汇,具有多种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在文言文中,它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动词或副词。

以下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以”的基本用法及例句。

1. 作为介词时,“以”表示手段、方式或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用来引导动作的执行方式。

例如:(1)以礼待人:即以礼貌待人。

(2)以勇气面对困难:即凭借勇气面对困难。

(3)以智慧解决问题:即凭借智慧解决问题。

2. 作为动词时,“以”表示拿、持有某物,引申为使用某物、依靠某物。

例如:(1)以书策士:即手持着书籍做咨询。

(2)怀玉而不失其正者之谓君子,玉蕴秘而未可磨光者之谓小人。

二、文言文中“以”的进一步延伸用法除了上述基本用法外,“以”在古代汉语中还有更多特殊的使用方式。

1. 表示目的或出发点,“以”可以表示做某事的目标或从某个观点或角度出发。

例如:(1)以教育人民为己任:即将教育人民作为自己的责任。

(2)以公平公正为准则:即以公平公正作为标准。

2. 构成固定词组的一部分,在一些固定词组中,“以”是不可替换的一部分,具有特殊意义。

例如:(1)因势利导:即根据形势变化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

(2)真心实意:即表示真诚和真实。

3. 表示条件或前提,“以”可以表示状态、条件、依据等前提。

例如:(1)不矜不伐,而以取宠者谓之骄;不毁于身,而以行孝者称之顺。

(2)有贵人之扶持,则能安定国家;无贵人之相助,则难立功业。

4. 作为连词连接句子,“以”还可以用作并列连词,连接两个句子,表示因果关系或递进关系。

例如:(1)仰天长笑以自慰,知其务永思尔志则好;至若纵突腾恩波俯首听怨言,则实英没有之诚忠耳矣。

(2)夫以捐生代晋,犹赴大渡江也;孰讵肯遭恶死者乎?三、结论总的来说,“以”在文言文中具有多种不同的用法,其中包括作为介词、动词、连词等。

在使用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推断其具体意义,并通过理解整个句子的语境来正确把握其含义。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一、以字的基本意义在文言文中,“以”字作为虚词,有着丰富多样的用法。

首先,“以”字可以表示动作或方式的手段、方法,如《论语·里仁》中的“以为怨,则家不和;以为怨,则国不安。

”这里,“以”字表明了通过某种手段或方法来达到某个目的。

二、以表示标准、依据其次,“以”字还可以表示标准、依据。

例如《史记·滑稽列传》中说:“天之道也,损有余而补不足。

”这里,“天之道也”的“也”可以理解为“是”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修养身心)遵循天的标准,能够弱化过剩并补足不足。

”三、以表示比喻除此之外,在文言文中,“以”字还经常用于比喻的表达。

比如,《庄子·秋水》篇中写道:“嗟乎!其实邪?其视己何其美哉?”其中,“视己何其美哉?”可以理解为“自我固执地认为自己很美好”,起到了比喻和夸张的效果。

四、以引导目的状语从句在复杂一些的句子结构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以”字被用作引导目的状语从句的情况。

例如,《战国策·齐策二》里有这样一句话:“使赵明宇以东北为市,则九门必险。

”其中,“使赵明宇以东北为市”是一个目的状语从句,表示通过赵明宇在东北开设市场来实现某个目的。

五、以表示持续状态此外,文言文中的“以”字还常常用来表达持续状态。

比如《庄子·逍遥游》中写道:“进为雉,退为蛇;群居则忧,单处则喜。

”这里,“进为雉”和“退为蛇”,就是描写人物所处不同状态的特点。

六、以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最后,“以”字还可用于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

如《资治通鉴·宋世周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其情渊沉而智高,与取予殊路也。

”这里,“与取予殊路也”的意思是与他(指上文提到的刘景仁)不同。

总结:在文言文中,“以”字具有多种用法。

首先,“以”可表示手段、方法;其次它可以表达标准、依据;还可以用于比喻的表达;同时,“以”字也可引导目的状语从句;它亦表示持续状态;最后,它还可用来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

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三、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四、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五、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六、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四、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例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七、介词,译为“按照”。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

文言文“以”的用法

文言文“以”的用法

文言文“以”的用法文言文《以》的用法一、引言:《以》字的基础含义《以》是一个多义的字,起初表示使用某种方式或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

而在后来的演变中,它获得了更加广泛和复杂的含义。

在文言文中,《以》不仅可以用作介词,还可以作为动词、名词和副词等多种词性出现。

二、作为介词使用1. 表示目的例如:“孔子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其中,“素以”表示因为美丽而迷住别人。

在这个例句中,“以”字作为介词,指明了目的。

2. 表示手段或方式例如:“鼎有耳之形,以载液也”,其中,“载液”是通过鼎的耳朵进行装运。

这里,“以”的含义是使用、采取。

三、作为动词时的用法1. 代替其他动词在一些情况下,为了减少重复或简化表达,文言文中会使用“以”字代替其他动词。

例如:“生民之害以救天下”,其中,“生民之害”表示遭受人民苦难,“救天下”表示拯救天下。

这里,“以”字替代了一个动词,使句子更加简练。

2. 表示主语和不及物动词的关系在古代汉语中,一些不及物动词没有明确的主语,而要借助“以”字来表示主语。

例如:“以耳为目”,其中,“以耳”表示使用耳朵作为眼睛,因此,“以”字在这里起到表示主语的作用。

四、作为名词时的用法1. 表示程度、规模《尚书·刑书·臣止》中有“职竭趣小之工,无以细也。

”其中,“无以细也”表示没有更精细的了。

这里,“以”的意思是更高的程度或更大的规模。

2. 表示条件、前提在一些条件状语从句中,《以》可以用作名词,表示条件或前提。

例如:“如果明天有时间,我就以阅读来放松自己。

”在这个例句中,“阅读”是通过使用时间来放松自己的条件或前提。

五、作为副词时的用法1. 替代其他副词在文言文中,《以》还可以起到替代其他副词的作用。

例如:“昔者庄周梦为蝴蝶”,其中“梦为蝴蝶”表示作为蝴蝶做梦,“以”字在这里相当于副词“替”。

2. 表示依据在一些情况下,文言文中的《以》可以表示依据或根据。

例如:“以明世道”,其中“以明”表示根据明理。

以在文言文中用法

以在文言文中用法

“以”在文言文中,用法较为多样,可以作为介词、连词,或者表示目的、原因、条件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用法:
1. 介词:“以”可以用作介词,表示“用”、“以……为工具”等意思。

如:“以笔为剑,以墨为矢,以纸为阵地。


2. 连词:“以”也可以用作连词,连接两个句子,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而”。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中的“以”可以理解为“而”。

3. 表示目的:“以”可以用来表示目的,意为“为了”、“以便”。

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4. 表示原因:“以”可以用来表示原因,意为“因为”、“由于”。

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 表示条件:“以”可以用来表示条件,意为“如果”、“假如”。

如:“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以上是“以”在文言文中的一些常见用法,具体的用法可能会根据上下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中“以”字的⽤法以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2、⾂之妻私⾂,⾂之妾畏⾂,⾂之客欲有求于⾂,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介词,相当于“⽤”。

例句:1、以衾拥覆,久⽽乃和。

《送东阳马⽣序》2、能以径⼨之⽊,为宫室、器⽫、⼈物。

《核⾈记》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故临崩寄⾂以⼤事也。

《出师表》2、⾐⾷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曹刿论战》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乐者,不知⼝体之奉不若⼈也。

《送东阳马⽣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去。

《⼩⽯潭记》有时与“是”连⽤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以是⼈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忠之属也,可以⼀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2、以残年余⼒,曾不能毁⼭之⼀⽑,其如⼟⽯何?《愚公移⼭》介词,相当于“从、由”。

例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介词,译为“按照”。

例如:牺牲⽟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连词,相当于“⽤来、以便”。

例句: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连词,表⽰顺承,相当于“⽽”,也可不译。

例如:1、⼿⾃笔录,计⽇以还。

《送东阳马⽣序》2、⾼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连词,译为“以致”。

例如:1、不宜妄⾃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2、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4)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4)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以”字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以”字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三)“以”字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四)“以”字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五)“以”字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2.“以”字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以”字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二)“以”字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三)“以”字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四)“以”字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五)“以”字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归纳一、表示名词概念在文言文中,“以”字可以用来表示名词的概念,表示依据或基准。

比如,“以民为本”表示把人民作为基础,“以正治国”表示用正义来治理国家。

二、表示目的或结果在文言文中,“以”字还可以用来表示目的或结果。

例如,“以观后效”表示目的是为了观察后续效果,“以求吉祥”表示目的是为了追求好运。

三、表示手段或方式“以”字还可以用来表示手段或方式。

例如,“以智取胜”表示通过智慧来取得胜利,“以武御敌”表示通过武力对敌人进行制约。

四、连接动宾关系在文言文中,有时候只需要主语和宾语,而没有明确动作,这时就需要使用“以”字来连接动宾关系。

例如,“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者,非闻其父母之过而有之也;”,其中“非闻其父母之过而有之也”,这里面的过失和有并无直接联系,但被连结起一同并列出现。

五、与其他副词连用“以”的使用也可与其他副词连用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例如,“以德报怨”表示用德行回报怨恨,“以身作则”表示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等。

六、构成一些特定的词语和成语文言文中,“以”字也可以与其他字连用,构成一些特定的词语和成语,具有固定的意义。

比如“矢志不渝”、“不可逆转”等。

七、表示条件或前提“以”字还可以用来表示条件或前提。

例如,“以情感人”,就是指在有情感的基础上去打动人;“以和为贵”,意思是通过和谐来取得尊贵地位。

八、表达对比关系有时候,在文言文中使用“以…而…”的结构,表示对比关系。

“以德护国而不争天下”,这句话中表示通过道德来保护国家而不争夺天下。

九、表示因果关系“以”字还可以用来表达因果关系。

例如,“有利可图,人们便趋之若鹜。

”这句话中,“利”的出现让人们追求,因此产生了行动趋势。

总结:在文言文中,“以”字有着多种灵活运用的方式。

它可以表示名词概念,表达目的或结果,表示手段或方式,连接动宾关系等。

同时,“以”字还能与其他副词连用构成特定的词语和成语,表达条件、对比和因果关系。

熟练掌握“以”字的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言文作品。

文言文中的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的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的以字的用法一、文言文中的以字作为补充说明在古代文言文中,经常使用“以”字来进行补充说明或解释。

这种用法可以让读者更加清楚地理解上下文的意思,并增强语言表达的精确性。

1. “以……者”:表示通过某种行为或方式来标识和界定事物。

例如《论语·颜渊》中有句“以我扶老乞与。

”,意思是通过扶老乞取来辨认我。

这里的“以我”就是通过“扶老乞与”这种行为来确定自己身份的方式。

2. “以……而”的结构:表示目的或手段。

例如《庄子·马蹄》中有句“以贱者朝士德者夕士。

”,意思是利用贱俘当作朝廷官员,来显示先贤对道德修养重视的手段。

3. “以”的分隔使用:表示两个并列动作之间转折或进行对比。

例如《孟子·尽心上》中有句“奴无所适从而敢忧(担忧)君子之不给也?”,“以其不给”,表示对比了对方无所适从而担忧之处。

二、文言文中的以字作为工具介绍在古代文言文中,经常使用“以”字来作为引导词,引介或表示所用的工具、器物。

这样的句型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自然,提高表达的准确性。

1. “以……为”:表示以某个事物作为工具或手段。

例如《左传·昭公二十二年》中有句“以羊称权”,意思是用羊来衡量和称量重量。

这里的“以羊”是指使用羊作为衡量标志来进行权衡。

2. “以……行”:“行”的含义是运用、使用,表示利用某种工具或手段进行某种活动。

例如《礼记·季氏》中有句“将复司马而王乎,不亦难乎?”,意思是使用复杂的仪式程序来核实王位继承的困难。

三、文言文中的以字介绍比较对象在古代文言文中,也常常利用“以”字来引导和介绍比较对象,这样可以清晰地陈述对比关系,并加强文章逻辑性及说服力。

1. “以上/以下/之间之一……者”:表示在一个范围内做出选择时,根据条件选择其中一项。

例如《汉书·律历志》中有句“临淮尹被廷争于上、下之间者。

”,意思是在上、下之间选择一个被廷争的临淮尹官职。

2. “以……为标准”:“标准”的含义是基准、尺度,表示用某物作为衡量或比较的标准。

文言文以的用法

文言文以的用法

文言文以的用法以的用法:1、作为动词,有认为,有,用,举用的意思;2、作为介词,有因、因为、由于、用、拿等意思;3、作为连词,有和、就、来,以便等意思。

以,象形兼会意字。

甲骨文是“巳”的倒文,即头朝下的胎儿。

表示已经成形,要降生了。

本义是动词,指用,有,认为,让等意思。

引申为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依凭,目的,原因等;也用作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

以的用法的具体介绍:1、作为动词(1)认为。

例句: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列子·汤问》译文: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2)有。

例句: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宋代苏轼《书戴嵩画牛》译文: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

(3)用,举用。

例句:陈王征国之豪杰与计,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

——《陈涉世家》译文:陈胜召集国内的豪杰商量对策,举用上蔡(在今河南驻马店市辖区内)人房君蔡赐做上柱国。

2、作为介词(1)表示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译文: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2)介绍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材料。

可译为“用”“拿”。

例句: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先秦韩非子《自相矛盾》译文: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依凭,可译为“依”“按”“凭”“顺”“按照”。

例句: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翁》译文: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4)表示时间和处所,可译为"在""从"。

例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译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介绍对象,可译为“把"。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二、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三、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四、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五、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六、介词,相当于“从、由”。

例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七、介词,译为“按照”。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

例句: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

例如: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十、连词,译为“以致”。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十一、通“已”,已经。

例如:固以怪之矣。

文言文中“以”字用法多样

文言文中“以”字用法多样

文言文中“以”字用法多样
除了上述提到的用法外,“以”字在文言文中还有以下一些用法:
1.用作动词,表示“认为”、“以为”,例如:“皆以美于徐公”(《邹忌
讽齐王纳谏》)。

2.用作动词,表示“用”、“任用”,例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

3.用作介词,表示“根据”、“依据”,例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
以为裳”(《离骚》)。

4.用作介词,表示“凭借”、“依赖”,例如:“以天知人”(《过秦
论》)。

5.用作介词,表示“自”、“从”,例如:“今吾以清求举世”(《庄子·外
物》)。

6.用作介词,表示“因”、“由于”,例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系辞上》)。

7.用作连词,表示“而”、“而且”,例如:“亦无以民能自寿也”(《韩
非子·五蠹》)。

8.用作连词,表示“虽然”、“尽管”,例如:“不以已悲”(《孟子·尽心
上》)。

9.用作连词,表示“因为”、“由于”,例如:“是已深于为国矣,又以为
足以伤天下之士”(《后汉书·陈蕃传》)。

10.用作副词,表示“已经”、“已经到了”,例如:“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左传·庄公二十九年》)。

综上所述,“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非常丰富,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和分析。

如需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建议查阅古籍或相关的文献资料。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和意义
1、作动词:用;使用。

例句:战国时期·屈原《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白话译文:忠心的人啊,不被重用,贤明的人求进身也难成功。

2、作动词:做。

例句:先秦·佚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白话译文: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3、作动词:认为。

例句:战国·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白话译文: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

以拼音:yǐ
释义:
1、用,拿,把,将:以一当十。

以苦为乐。

以身作则。

以邻为壑。

以讹传讹。

以往鉴来。

2、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

物以类聚。

3、因为:以人废言。

勿以善小而不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在,于(指时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目的在于:以待时机。

以儆效尤。

6、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以求。

7、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以前。

以内。

8、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以。

得以。

9、古同“已”,已经。

10、太,甚:不以急乎?
11、及,连及:富以其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 以字的用法
!霍延滨
以字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且用法颇为灵活:它既可以作介词用,又可以作连词用,还可以作动词、副词,用法较为复杂。

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用法。

一、用作介词时主要有以下情况:
1、译为 把、 用、 拿。

例如: 以头抢地耳(∀唐雎不辱使命#);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以钱覆其口(∀卖油翁#);

∃9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为学#); 投以骨(∀狼#); 以刀劈狼首(∀狼#); 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 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此句中可把 以%%为%% 可以作为一个固定结构来理解,意为 把%%看作%% ;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以为即 以之为的省略。

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比较普遍,如:以少胜多、赠以鲜花、以毒攻毒等。

2、译为 凭借、 靠。

例如 何以战(∀曹刿论战#); 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意为 凭借%%的经验; 生以乡人子谒余(∀送东阳马生序#),意为 凭借%%的身份。

3、译为 由于。

例如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译为 用%%来。

例如 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中的 以字即此用法。

5、译为 给、 向。

例如: 禀食以数百人(∀滥竽充数#)。

二、用作连词时主要有以下情况:
1、相当于 而,可译为 (用)%%来、 用来。

例如: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五柳先生传#); 终夜不寝,以思(∀&论语∋十则#); 以污其行乎(∀乐羊子妻#); 盖以诱敌(∀狼#);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表目的; 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连接两个动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前一个 以是连词,后一个 以是介词; 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连接状语和动∃
10

词; 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表目的。

现代汉语中此用法如:以备等。

2、表因果关系,前因后果。

可译为 因为。

例如: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是以应理解为 以是的倒装,意为 因为这个,一般意为 因此; 公亦以此自矜(∀卖油翁#), 以此即 因此。

3、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

例如: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陈涉世家#)。

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比较常见,如:以前,以来,三日以后,五十岁以下、长江以南等。

三、 以字作动词时,可译为 以为、 认为。

例如: 一儿以日初远(∀两小儿辩日#);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现代汉语中 以字的这种用法即 以为已形成一个词语。

四、 以字作副词的情况如: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通 已,已经。

广告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