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悬剂(课堂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粒子的沉降速度缓慢,沉降后不应有结 块现象;
▪ 3) 振摇后应迅速均匀分散 。
注:1.口服的液体分散介质大多数为水,也可加入适 宜于口服的其它液体分散介质或助悬剂等,可改善口 感。
2.毒药或剂量小的药物, 不适宜制成混悬剂。
2020/4/25
4
(一)混悬粒子的沉降
▪ 斯托克斯(Stokes)定律 (理想系统)
▪ 润湿剂被吸附于药物微粒表面上,排除了 被吸附的空气,并在微粒周围形成水膜, 增加其亲水性。
▪ 常用的润湿剂多为表面活性剂,其HLB值在 7~11之间,且有一定的溶解度。
2020/4/25
16
(二)助悬剂
▪ 助悬剂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液体分散介质的 粘度,以降低药物微粒的沉降速度,同时 增加微粒的亲水性,有的助悬剂还有触变 性,即混悬剂静置时形成凝胶防止微粒沉 降,振摇后即流动,可方便混悬剂的取用。
分散介质的粘度越小,沉降就越快。 ▪ 2.粒子沉降速度越快,混悬剂的动力学稳定
性就越小。
增加混悬液的动力学稳定性的主要方法有: 1)减小微粒半径, 2)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
2020/4/25
6
(二)混悬粒子的荷电与水化
▪ 混悬剂中的粒子在分散过程中,由于表面 分子解离或吸附液体介质中的离子而带电, 形成双电层结构,一方面使水分子在周围 形成水化膜,另一方面使微粒间产生排斥 作用,阻止微粒间的聚结,使混悬剂稳定。
2020/4/25
12
(四)结晶增长与转型
混悬剂中药物微粒大小不可能完全一致,混悬剂在放 置过程中,微粒的大小在不断的变化,影响混悬剂的 稳定性。
当药物微粒处于微米大小时,药物小粒 子的溶解度就会大于大粒子的溶解度
规律方程:Ostwald Freundlich 方程式
S1、S2 分别是半径为r1、
分散装
加水振摇
2020/4/25
2
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 混悬是借助机械方法将不溶性固体微粒接 近均匀地分散于适宜液体分散介质中的过 程。
▪ 它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 它属于动力学不稳定系统。
2020/4/25
3
分散剂的质量要求
▪ 1)药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应稳定,在使用和 贮存期间含量应符合要求;
▪ 当两个粒子间的距离为 M 点时,斥力上升为 最大,即达到 ( VT)max ,这时VR > > VA,粒子 间很难聚集。这是粒子的最稳定状态,但这种 稳定性难以持久。一旦受到外界的某种影响而 使粒子间距离缩小时,斥力就会急剧下降,引 力迅速上升,粒子发生聚集。
▪ 当两个粒子间的距离为 P 点时,引力上升为最 大值。这时粒子间相互强烈吸引而结成硬块, 无法再恢复混悬状态。
大。这时必须加入抑制剂阻止结晶的溶解 和生长,以保持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2020/4/25
14
三.混悬剂的稳定剂
▪ 润湿剂 ▪ 助悬剂 ▪ 絮凝剂 ▪ 反絮凝剂
2020/4/25
15
(一)润湿剂
▪ 润湿剂的作用主要是降低药物微粒与液体 分散介质之间的界面张力,增加疏水性药 物的亲水性,使其易被润湿与分散。
助悬剂
天然高分子化 合物
合成高分子化 合物
阿拉伯胶
琼脂等 甲基纤维素等
2020/4/25
17
(三)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 絮凝剂与反絮凝剂均为电解质
▪ 絮凝剂的作用主要是适当降低混悬微粒的 δ-电位,使微粒发生絮凝,形成疏松的聚 集体。这种聚集体不结块,一经振摇又可 重新均匀分散。
▪ 絮凝状态具有以下特点:沉降体积大,且 疏松,有明显的沉降面,沉降后经振摇, 粒子能迅速重新分散成均匀的混悬状态。
2020/4/25
9
▪ 反絮凝:混悬剂中的粒子发生絮凝时,再 加入适宜的电解质(反絮凝剂),使絮凝 状态变为非絮凝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反絮 凝。
▪ 絮凝剂与反絮凝剂所用的电解质相同,只 是由于用量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作用。
2020/4/25
10
混悬剂的粒子间有静电斥力,同时也存在 范德华吸引力。斥力和引力都是粒子间距离 的函数,常以位能表示
VR表示粒子间的斥力 位能 VA表示粒子间的引力 位能。
两个粒子间
的总位能为:
VT=VR+VA
2020/4/25
11
▪ 当两个粒子间的距离为 S 点时,引力稍大于斥 力,即VA略 > VR,粒子处于絮凝状态,形成 疏松的聚集体,振摇时容易重新分散。这是混 悬剂中粒子间应保持的最佳距离。
▪ 向混悬剂中加入少量电解质,可以改变双 电层结构,并产生絮凝。
▪ 亲水性药物混悬剂受电解质的影响较小。
▪ 疏水性药物混悬剂对电解质敏感。
2020/4/25
7
(三)絮凝与反絮凝
▪ 混悬剂的粒子分散度愈大,其总表面积愈
大,系统的表面自由能也愈大,因而这种
处于高能状态的粒子就有降低表面自由能
的趋势。
表面自由能的改变由下式表示:
ΔF—界面自由能的 改变值,
ΔF = δS.L.ΔA
ΔA—微粒总表面积 的改变值,
δS.L—固液界面张
力。
2020/4/25
8
▪ 絮凝(flocculation):加入适当的电解质 (絮凝剂),使δ-电位降低,微粒间产生 一定的聚集性,形成疏松的絮凝状聚集体, 混悬微粒形成絮凝状聚集体的过程。
▪ 为了得到稳定的混悬剂,一般应控制δ-电 位在20~25mV 范围之内,使其能恰好产生 絮凝作用。
第三节
混悬剂
一、概述 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三、混悬剂的稳定剂 四、混悬剂的制备 五、混悬剂的质量评价
2
1
一、概述
▪ 混悬剂: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大多 在0.5~10 μm 之间)状态分散于液体介质中 而形成的供口服的非均相液体制剂。
难溶性固体药物 适宜辅料
粉状物或粒状物
干混悬剂: 液体制剂
r2 的药物的溶解度;
ζ 是表面张力;
ρ 是固体药物的密度;
M 为分子量;
R 为气体常数;
T 为绝对2温020度/4/2。5
13
▪ 当药物处于微粉状态时,若r2< r1,r2 的溶 解度S2 大于r1 的溶解度S1,混悬剂中溶液 是饱和溶液,在饱和溶液中小微粒溶解度
大,会不断的Baidu Nhomakorabea解,大微粒不断地增长变
2r2 v=
ρ1−ρ2
9η
g
V—粒子的沉降速度(cm/s), r—粒子半径 (cm), ρ 1 和ρ 2—粒子和介质的密度(g/ml), g—重 力加速度(cm/s2), η —分散介质的粘度(g/cm.s)
2020/4/25
5
影响混悬剂中粒子沉降速度的因素: ▪ 1.粒子越大、粒子和分散介质的密度差越大、
▪ 3) 振摇后应迅速均匀分散 。
注:1.口服的液体分散介质大多数为水,也可加入适 宜于口服的其它液体分散介质或助悬剂等,可改善口 感。
2.毒药或剂量小的药物, 不适宜制成混悬剂。
2020/4/25
4
(一)混悬粒子的沉降
▪ 斯托克斯(Stokes)定律 (理想系统)
▪ 润湿剂被吸附于药物微粒表面上,排除了 被吸附的空气,并在微粒周围形成水膜, 增加其亲水性。
▪ 常用的润湿剂多为表面活性剂,其HLB值在 7~11之间,且有一定的溶解度。
2020/4/25
16
(二)助悬剂
▪ 助悬剂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液体分散介质的 粘度,以降低药物微粒的沉降速度,同时 增加微粒的亲水性,有的助悬剂还有触变 性,即混悬剂静置时形成凝胶防止微粒沉 降,振摇后即流动,可方便混悬剂的取用。
分散介质的粘度越小,沉降就越快。 ▪ 2.粒子沉降速度越快,混悬剂的动力学稳定
性就越小。
增加混悬液的动力学稳定性的主要方法有: 1)减小微粒半径, 2)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
2020/4/25
6
(二)混悬粒子的荷电与水化
▪ 混悬剂中的粒子在分散过程中,由于表面 分子解离或吸附液体介质中的离子而带电, 形成双电层结构,一方面使水分子在周围 形成水化膜,另一方面使微粒间产生排斥 作用,阻止微粒间的聚结,使混悬剂稳定。
2020/4/25
12
(四)结晶增长与转型
混悬剂中药物微粒大小不可能完全一致,混悬剂在放 置过程中,微粒的大小在不断的变化,影响混悬剂的 稳定性。
当药物微粒处于微米大小时,药物小粒 子的溶解度就会大于大粒子的溶解度
规律方程:Ostwald Freundlich 方程式
S1、S2 分别是半径为r1、
分散装
加水振摇
2020/4/25
2
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 混悬是借助机械方法将不溶性固体微粒接 近均匀地分散于适宜液体分散介质中的过 程。
▪ 它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 它属于动力学不稳定系统。
2020/4/25
3
分散剂的质量要求
▪ 1)药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应稳定,在使用和 贮存期间含量应符合要求;
▪ 当两个粒子间的距离为 M 点时,斥力上升为 最大,即达到 ( VT)max ,这时VR > > VA,粒子 间很难聚集。这是粒子的最稳定状态,但这种 稳定性难以持久。一旦受到外界的某种影响而 使粒子间距离缩小时,斥力就会急剧下降,引 力迅速上升,粒子发生聚集。
▪ 当两个粒子间的距离为 P 点时,引力上升为最 大值。这时粒子间相互强烈吸引而结成硬块, 无法再恢复混悬状态。
大。这时必须加入抑制剂阻止结晶的溶解 和生长,以保持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2020/4/25
14
三.混悬剂的稳定剂
▪ 润湿剂 ▪ 助悬剂 ▪ 絮凝剂 ▪ 反絮凝剂
2020/4/25
15
(一)润湿剂
▪ 润湿剂的作用主要是降低药物微粒与液体 分散介质之间的界面张力,增加疏水性药 物的亲水性,使其易被润湿与分散。
助悬剂
天然高分子化 合物
合成高分子化 合物
阿拉伯胶
琼脂等 甲基纤维素等
2020/4/25
17
(三)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 絮凝剂与反絮凝剂均为电解质
▪ 絮凝剂的作用主要是适当降低混悬微粒的 δ-电位,使微粒发生絮凝,形成疏松的聚 集体。这种聚集体不结块,一经振摇又可 重新均匀分散。
▪ 絮凝状态具有以下特点:沉降体积大,且 疏松,有明显的沉降面,沉降后经振摇, 粒子能迅速重新分散成均匀的混悬状态。
2020/4/25
9
▪ 反絮凝:混悬剂中的粒子发生絮凝时,再 加入适宜的电解质(反絮凝剂),使絮凝 状态变为非絮凝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反絮 凝。
▪ 絮凝剂与反絮凝剂所用的电解质相同,只 是由于用量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作用。
2020/4/25
10
混悬剂的粒子间有静电斥力,同时也存在 范德华吸引力。斥力和引力都是粒子间距离 的函数,常以位能表示
VR表示粒子间的斥力 位能 VA表示粒子间的引力 位能。
两个粒子间
的总位能为:
VT=VR+VA
2020/4/25
11
▪ 当两个粒子间的距离为 S 点时,引力稍大于斥 力,即VA略 > VR,粒子处于絮凝状态,形成 疏松的聚集体,振摇时容易重新分散。这是混 悬剂中粒子间应保持的最佳距离。
▪ 向混悬剂中加入少量电解质,可以改变双 电层结构,并产生絮凝。
▪ 亲水性药物混悬剂受电解质的影响较小。
▪ 疏水性药物混悬剂对电解质敏感。
2020/4/25
7
(三)絮凝与反絮凝
▪ 混悬剂的粒子分散度愈大,其总表面积愈
大,系统的表面自由能也愈大,因而这种
处于高能状态的粒子就有降低表面自由能
的趋势。
表面自由能的改变由下式表示:
ΔF—界面自由能的 改变值,
ΔF = δS.L.ΔA
ΔA—微粒总表面积 的改变值,
δS.L—固液界面张
力。
2020/4/25
8
▪ 絮凝(flocculation):加入适当的电解质 (絮凝剂),使δ-电位降低,微粒间产生 一定的聚集性,形成疏松的絮凝状聚集体, 混悬微粒形成絮凝状聚集体的过程。
▪ 为了得到稳定的混悬剂,一般应控制δ-电 位在20~25mV 范围之内,使其能恰好产生 絮凝作用。
第三节
混悬剂
一、概述 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三、混悬剂的稳定剂 四、混悬剂的制备 五、混悬剂的质量评价
2
1
一、概述
▪ 混悬剂: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大多 在0.5~10 μm 之间)状态分散于液体介质中 而形成的供口服的非均相液体制剂。
难溶性固体药物 适宜辅料
粉状物或粒状物
干混悬剂: 液体制剂
r2 的药物的溶解度;
ζ 是表面张力;
ρ 是固体药物的密度;
M 为分子量;
R 为气体常数;
T 为绝对2温020度/4/2。5
13
▪ 当药物处于微粉状态时,若r2< r1,r2 的溶 解度S2 大于r1 的溶解度S1,混悬剂中溶液 是饱和溶液,在饱和溶液中小微粒溶解度
大,会不断的Baidu Nhomakorabea解,大微粒不断地增长变
2r2 v=
ρ1−ρ2
9η
g
V—粒子的沉降速度(cm/s), r—粒子半径 (cm), ρ 1 和ρ 2—粒子和介质的密度(g/ml), g—重 力加速度(cm/s2), η —分散介质的粘度(g/cm.s)
2020/4/25
5
影响混悬剂中粒子沉降速度的因素: ▪ 1.粒子越大、粒子和分散介质的密度差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