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悬剂(课堂PPT)

合集下载

第六章 混悬剂与乳剂.pptx

第六章 混悬剂与乳剂.pptx

水LO相GO 油相
乳化剂
乳剂——指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其中一种液 体以液滴状态(分散相)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连续 相)形成的非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
分散
非均相
一种液体
2019-10-21
另一种液体
谢谢你的关注
乳剂
20
一、分 类
LOGO
根据内、外相不同 水包油型(O/W) 油包水型(W/O) 复合型乳剂(W/OW,O/W/O)
LOGO
亲水亲油 性
大小
2019-10-21
②相体积分数——分散相/总体积
相体积分数在10%-50%之间 W/O型乳剂相体积分数小于40%
谢谢你的关注
33
四、乳剂的稳定性
絮凝
转相
分层
2019-10-21
谢谢你的关注
LOGO
合并 破裂 酸败
34
1、分层
LOGO
乳析——放置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的现象。 分层的主要原因:密度差(由重力产生)。
31
计算题
LOGO
用40%司盘60(HLB=4.7)和 60%吐温60 (HLB=14.9)组成的混合乳化剂HLB值是多少?
•解:HLBAB = (4.7×40%+14.9×60%) = 10.82
2019-10-21
谢谢你的关注
32
四、决定乳剂类型的因素
①乳化剂的性质 乳化剂的HLB值 乳化剂的溶解度 乳化剂的用量:5-100g/L
沉降速度快 沉降体积大 振摇后能迅速恢 复均匀混悬状态
反絮凝——向絮凝状态的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 使絮凝状态变为非絮凝状态的过程。
絮凝剂与反絮凝剂均为不同价数的电解质

药剂学第2章第6节混悬剂PPT课件

药剂学第2章第6节混悬剂PPT课件

缺点
稳定性问题
由于药物颗粒较小,混悬剂的稳定性可能较 差,容易出现沉淀、分层等现象。
给药不便
由于混悬剂的颗粒较小,可能会增加给药的 难度,如注射时阻力增大等。
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由于药物颗粒较小,可能会增加与生物体的 接触面积,从而增加过敏反应的风险。
制备成本较高
制备混悬剂需要经过微粉化、分散、稳定等 步骤,成本相对较高。
01
水混悬剂和油混悬剂。
按分散相的状态
02
单相混悬剂和多相混悬剂。
按用途
03
口服混悬剂、外用混悬剂和注射用混悬剂等。
02
混悬剂的制备方法
制备原则
确保药物分散度
为了确保药物在混悬剂中的分散度,应选择适当的分 散介质和分散剂,并控制粒度大小。
保持物理稳定性
混悬剂应具有良好的物理稳定性,以防止粒子沉淀和 聚集。
符合用药要求
制备的混悬剂应符合用药要求,如合适的浓度、剂量 和给药方式等。
分散法
干法分散
将药物研磨成细粉,然后加入适宜的分散介质中搅拌至均匀 分散。
湿法分散
将药物与适量的分散介质混合,然后加入适量的分散剂搅拌 至均匀分散。
凝聚法
化学凝聚
通过化学反应使药物粒子凝聚成团聚 体,然后加入适宜的分散介质中搅拌 至均匀分散。
分散介质
一般为水,也可为植物油。
性质
1 2
不稳定性
由于分散相的存在,混悬剂是多相分散体系,存 在着比胶体溶液更复杂的物理稳定性问题。
沉降与聚集
混悬剂中的微粒受重力作用产生沉降,导致微粒 聚集,使整个体系呈现不均匀状态。
3
分散相的粒度与分布
影响混悬剂的稳定性、溶解度、溶出速率和药效 等。

第三节 混悬剂

第三节  混悬剂

三、混悬剂的稳定剂
2.助悬剂 作用:主要是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以降低微粒的沉 降速率,同时增加微粒的亲水性。 助悬剂包括的种类很多,其中有低分子化合物, 高分子化合物和一些表面活性剂。 常用的助悬剂: I.低分子助悬剂; II.高分子助悬剂:①天然的高分子助悬剂;
②合成或半合成高分子助悬; ③硅藻土; ④触变胶
/moban
Company Logo
三、混悬剂的稳定剂
③硅藻土:天然的含水硅酸铝,不溶于水或酸, 但在水中膨胀,体积增加约10倍,形成高黏度并 具有触变性和假塑性的凝胶,在pH>7时,膨胀 性更大,黏度更高,助悬效果更好。 ④触变胶:利用触变胶的触变性,即凝胶与溶胶 恒温转变的性质,静置时形成凝胶防止微粒沉降 ,振摇时变为溶液有利于倒出。 使用触变性助悬剂有利于混悬剂的稳定。
四、混悬剂的质量评价
㈢絮凝度的测定
絮凝度β是比较混悬剂絮凝程度的重要参数,表示
四、混悬剂的制备
㈣纳米混悬剂的制备 纳米混悬剂:是一种可解决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 度低的新型混悬剂,是将药物通过粉碎或控制析 晶技术制成纳米晶体,不借助任何载体,仅依靠 表面活性剂的稳定作用分散在水中形成粒径在 100~1000nm的混悬剂。 特点:纳米混悬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生物利用度高,易实现静脉注射给药。
絮凝剂与反絮凝剂均为电解质。
四、混悬剂的制备
㈠分散法 ㈡凝聚法 ㈢干混悬剂的制备 ㈣纳米混悬剂的制备
四、混悬剂的制备
㈠分散法 分散法是将粗颗粒的药物粉碎成符合混悬剂微粒 要求的分散程度、再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制备混悬 剂的方法。 ①对于亲水性药物,一般应先将药物粉碎到一定 细度,再加适量液体分散介质湿研,研磨到适宜 的分散度,最后加入处方中的剩余液体至全量; ②对于疏水性药物,不易被水湿润,必须先加一 定量的湿润剂与药物研均后再加液体研磨混匀。

液体制剂 混悬剂 药物制剂课件 药物制剂课件

液体制剂 混悬剂 药物制剂课件 药物制剂课件

絮凝剂 反絮凝剂
ζ电位降低 ζ电位升高
常用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枸橼酸盐、枸橼酸氢盐、酒石酸盐、酒石 酸氢盐、磷酸盐及氯化物
絮凝剂
反絮凝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flocculation ) (deflocculation)
• 微粒形成松散的聚集体 • 微粒作为独立的实体
• 微粒分别沉降为微粒的絮 • 各微粒分别沉降,粒径
43.46g 10.0g 8.0g 4.0g 1.0g 2.0g
苯甲酸钠 糖精钠 单糖浆 香精香蕉 樱桃香精 蒸馏水
5.0g 0.5g 200ml 3.0g 3.0g 加至100ml
制备方法
无味氯霉素+Tween-80 琼脂加热溶解+水性成分 醇性成分
五、混悬剂的质量检查
混悬剂的质量要求(ChP2015)
间的密度差。
2.混悬微粒的荷电与水化
双电层结构
相互排斥
水化膜
阻止微粒聚集
稳定 状态
3.絮凝与反絮凝
絮凝(flocculation)——疏松不结饼 在混悬剂中,加入适当的电解质或其他带电荷的物质,可使ζ 电位降低,从而减小微粒间电荷的排斥力。ζ电位降低到一定 程度(20~25mv),混悬剂中的微粒形成疏松的絮状聚集体。
1. 符合一般液体制剂的质量要求 2. 颗粒应细腻均匀 3. 微粒沉降速度应很慢,沉降后不应结块,
经振摇可迅速分散均匀 4. 应有一定的黏度 5. 外用混悬剂应易于涂布
五、混悬剂的质量检查
混悬剂的质量评价
1.微粒大小的测定 2.沉降容积比 3.絮凝度 4.重新分散性 5.ζ电位 6.流变学特性 7.干燥失重(干混悬剂)
3.絮凝度(β) 反映絮凝剂对混悬剂稳定性的重要参数。

混悬剂 ppt课件

混悬剂  ppt课件

•混悬微粒絮凝特点: •沉降速度快
•沉降体积大
•振摇后能迅速恢复 均匀混悬状态
20~25 mV
ppt课件 14
向絮凝状态的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使 絮凝状态变为非絮凝状态的过程,称反絮凝.
絮凝剂与反絮凝剂均为不同价数的电解质 常用絮凝剂 枸橼酸盐、酒石酸盐、 磷酸盐、氰化物
ppt课件 15
4.结晶增大与转型
2、凝聚法 (1)化学凝集法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而 生成不溶性的药物而制成的混悬剂。如胃肠 透视用的硫酸钡。 要点:化学反应稀溶液中进行;同时应急 速搅拌。
(2)物理凝集法(微粒结晶法)
药物+适当溶剂→热饱和溶液→另一种泠溶 剂→析晶沉降物→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即得; 可得到10m以下的结晶为80-90%的混悬液。
分散介质间的密度差。
加入高分子助悬剂
ppt课件
10
Stockes公式的运用条件: ①混悬微粒子均匀的球体; ②粒子间静电干拢;


③沉降时不发生湍流,各不干拢;
④不受器壁影响。
2.混悬微粒的荷电与水化


混悬剂微粒因解离或吸附离子而荷电,
具有双电层结构与ζ电位(主) 双电层中离子因水化形成的水化膜,阻
ppt课件
20
助悬剂品种
•1、低分子助悬剂
• 如甘油、糖浆剂等
•2、高分子助悬剂 阿拉伯胶、西黄蓍胶,聚维酮、羧甲 基纤维素钠,触变胶,硅皂土等
ppt课件
21
1、低分子助悬剂
常用的有甘油、糖浆及山梨醇等,可增 加分散介质的粘度,也可增加微粒的亲水性。
甘油多用于外用制剂,亲水性药物的混
悬剂可少加,对疏水性药物应酌情多加。糖

第6节混悬剂

第6节混悬剂

混悬剂在放置过程中,微粒的大小与数 量在不断变化,即小的微粒数目不断减 少,大的微粒不断增大,使微粒的沉降 速度加快,结果必然影响混悬剂的稳定 性。 药物溶解度与微粒大小有关,当药物微 粒小于 0.1μm 时,药物小粒子的溶解度 就会大于大粒子的溶解度。这一规律可 以用Ostwald Freundlich方程式表示:
制备混悬剂的条件
难溶性药物需制成液体制剂供临床
应用时; ~ 药物的剂量超过了溶解度而不能以 溶液剂形式应用时; 两种溶液混合时药物的溶解度降低 而析出固体药物时;
制备混悬剂的条件
为了使药物产生缓释作用或使难溶
性药物在胃肠道表面高度分散等, 都可设计成混悬剂; 但为了安全起见,毒剧药或剂量 小的药物不宜制成混悬剂。
混悬粒子的沉降速度
为增加混悬剂的稳定性,降低沉降
速度,最有效的方法是减小微粒半 径。 在一定条件下,r值减小至1/2,V值 可降至1/4,但r值不能太小,否则会 增加其热力学不稳定性。
另一种方法就是向混悬剂中加入高分
子助悬剂,在增加介质粘度的同时, 也减小了微粒与分散介质间的密度差, 同时微粒吸附助悬剂分子而增加亲水 性。 理论上降低(ρ1—ρ2)近于零,可获 得V值最小的混悬剂,但实际上很难 做到。
(二)微粒的荷电与水化
混悬剂中微粒可因本身解离或吸附分散介
质中的离子而荷电,具有双电层结构,即 有ζ电势。 由于微粒表面荷电,水分子可在微粒周围 形成水化膜,水化作用的强弱随双电层的 厚度而改变。
微粒的荷电与水化
微粒荷电与水化阻止了微粒间的相互
凝结,使混悬剂稳定。 电解质的加入会影响混悬剂的聚集稳 定性并产生絮凝。疏水性药物混悬剂 对电解质更敏感,亲水性药物混悬剂 受电解质的影响较小。

混悬液型液体药剂 PPT课件

混悬液型液体药剂 PPT课件

(四)絮凝作用
概念:向混悬液中加入适量电解质,降低ξ电位至
一定程度,微粒发生絮凝结合而沉淀
絮凝剂:加入的电解质
3价 > 2价 > 1价 特点: 体积大、易再分散
(五)晶型的转变与结晶增长

晶型的转变:
亚稳定:溶解度大、溶解速度快
同质多晶型:结晶性药物可能有几种晶型
影响混悬液的稳定
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的液体药剂。
干混悬剂:按混悬剂的要求将药物用适宜方法制成
粉末状或颗粒状制剂,使用时加水即即迅速分散 成混悬剂。 动力学不稳定体系 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2.适于制成混悬液的药物


难溶性药物需制成液体剂型
药物用量超过溶解度


混合应用时产生难溶性化合物
为产生缓释、长效作用

剂量小的药物和毒性药物不应制成混悬液
第五节 混悬液型液体药剂 第六节 混合分散体系的液体药剂
教学目标

熟悉混悬液型液体药剂的特点与制法。
掌握混悬剂的稳定性、混合分散体系的液体 药剂的特点与制法。

第五节 混悬液型药剂 (suspensions)
一、概述 二、稳定性 三、稳定剂 四、制法 五、举例
一、概述
1. 概念
混悬剂: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媒
亲水性药物:先干研,再加液研,再加液至全量
加入液体:水、芳香水、糖浆、甘油,(1:0.4-0.6)
疏水性药物:润湿剂与药物研匀后再加液研磨。 质重、硬度大的药物:水飞法
器械:研钵、乳匀机、胶体磨
(二) 凝聚法
1、物理凝聚法(微晶结晶法):
将药物制成饱和溶液,在急速搅拌下加到另一不同 性质的冷溶剂中,通过溶剂的转换作用,使之快速 结晶,可得到 10μm以下占 80 % -90 %的微粒沉降物, 再将微粒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即得混悬剂。

混悬剂的稳定性课件

混悬剂的稳定性课件
混悬剂的稳定性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混悬剂的稳定性概述 • 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 混悬剂的化学稳定性 • 混悬剂的制备与工艺控制 • 混悬剂的质量评价与检测 • 混悬剂的稳定性研究进展
CHAPTER
01
混悬剂的稳定性概述
混悬剂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混悬剂是指一种或多种固体药物 以微粒或液滴的形式分散在液体 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的分散体系 。
02
混悬剂中的药物粒子大,表面积 大,与介质接触面积广,因此更 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的类型与速率
01
02
03
分解反应
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分解成 其他物质的过程。速率常 数、活化能等是影响分解 反应的重要因素。
氧化反应
药物与氧气发生反应的过 程。药物中的不饱和键、 酚羟基等易发生氧化反应 。
水解反应
干法制备
将固体药物与适宜的辅料混合,经粉 碎、过筛、混合等步骤制备成混悬剂 。该方法适用于对热敏感的药物。
湿法制备
将药物溶于适宜的溶剂中,再与其他 辅料混合、搅拌、沉降或过滤等步骤 制备成混悬剂。该方法适用于对热稳 定的药物。
制备工艺流程
配料
按照处方称取药物和辅料 。
溶解
将药物溶于适宜的溶剂中 。
评估混悬剂中的药物成分是否会发生 化学变化,如水解、氧化等。
微生物限度
确保混悬剂中无微生物生长,符合药 典规定。
粒度与粒度分布
评估混悬剂中颗粒的大小和分布情况 ,影响药物的分散性和溶出度。
检测方法与仪器
沉降体积比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通过测量混悬剂在不同时间点的沉降高度 ,计算沉降体积比,评估物理稳定性。
药物在水中发生水解的过 程。药物中的酯、酰胺等 结构易发生水解反应。

口服混悬剂综述PPT教学课件

口服混悬剂综述PPT教学课件
13
三、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及稳定剂
• 混悬剂基本理化性质: 粒子0.5-10m,小者可为0.5m,大者≥50m; 非均相分散体系(多相体系、粗分散体系); 电学性质(双电层结构产生ξ电势);
荷电产生排斥作用
(中和电荷如电解质)
聚结稳定性
聚结不稳定性
水化膜阻止聚集
(电解质、脱水剂)
• 举例:红霉素混悬剂、氢氧化镁铝混悬剂、头 孢拉定干混悬剂
2
二、制备混悬剂的条件
难溶性药物或在给定溶剂体积内药物剂量超过溶 解度而不能以溶液剂形式应用;
在水中易水解或具有异味难服用的药物可制成难 溶性的盐或酯等形式应用;
两种溶液混合时药物溶解度降低析出固体药物; 为使药物产生缓释作用或使难溶性药物在胃肠道
度,粒子大小等因素来调整粒子间斥力与引 力的平衡,得到稳定的分散系统.
12
2.表面自由能 • Δ F = δ S.L.Δ A • Δ F——界面自由能的改变值,Δ A——微粒总表
面积的改变值,δ S.L——固液界面张力。
• 减小Δ A,就可以降低系统的表面自由能Δ F。因
此加入适当的电解质,使ζ -电位降低,可以形 成疏松的絮凝状聚集体。 • 混悬微粒形成絮凝状聚集体的过程称为絮凝 (flocculation),加入的电解质称为絮凝剂。
第三章 口服液体制剂 (三)
水 油
Lecturer: Dr. Zhang li
1
第五节 口服混悬剂 oral suspensions
一、概念 • 混悬剂(suspensions)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
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的液体 制剂。
• 干混悬剂是按混悬剂的要求将药物用适宜方法 制成粉末状或颗粒状制剂,临用前加水振摇, 即可迅速分散成液体混悬剂。

4液体药剂2(混悬剂).pptx

4液体药剂2(混悬剂).pptx
滴牙剂、涂剂等 直肠、阴道、尿道用液体制剂:灌肠
剂、灌洗剂等
第二章 液体药剂
均相分散体系(分 子或离子分散)
低分子溶液剂----分 子或离子分散
分散体系
非均相分散体系(微 粒或液滴分散)
高分子溶液剂----高 分子化合物分散
溶胶分散体系
胶体溶液型液体 制剂
粗分散体系
乳浊液型液体制剂 混悬液型液体制剂
不与药物与附加剂反应
不影响药效的发挥和含量测定
2、安全性:溶剂毒性小; 无刺激性; 无不适 的臭味
3、价廉易得。
第二章 液体药剂
第二节 溶剂和附加剂—常用附加剂
(四) 防腐剂 (perservative) ➢ 防腐的重要性 ➢ 防腐措施
防止环境污染 防止原辅料的污染 添加防腐剂
第二章 液体药剂
➢ 浓度准确。 ➢ 口服制剂应外观良好,口感适宜;外用的应无
刺激性。 ➢ 有一定的防腐能力,久贮不变。 ➢ 包装容器大小适宜,便于病人服用。
第二章 液体药剂
第一节 概述----分类
按分散系统分(见下页) 按给药途径分
➢ 内服:合剂、芳香水剂、糖浆剂、混悬剂等。 ➢ 外用:
皮肤用:洗剂、搽剂等 五官科用:洗耳剂、滴鼻剂、含漱剂、
是水)中的溶解度。这第三种物质称之为助溶剂。
(1) 形成可溶性分子络合物 I2 + KI → KI3(络合物) 0.03%,5%
(2) 形成复盐 咖啡因+苯甲酸钠→苯甲酸钠咖啡因 1:50,1:1.2
(3) 形成分子缔合物 茶碱+乙二胺→氨茶碱 1:120,1:5
第二章 液体药剂
增溶剂(solubilizer)
➢ 芳香剂 (spices flavers) ➢ 胶浆剂 ➢ 泡腾剂 有机酸 + 碳酸氢钠

混悬剂

混悬剂

2.混悬微粒的荷电与水化 混悬剂微粒因解离或吸附离子而荷电,具
有双电层结构与ζ电位(主) 双电层中离子因水化形成的水化膜,阻止
了微粒间的相互聚结(疏水性药物弱) 向混悬剂中加入少量的电解质,可改变双
电层的构造和厚度,使混悬剂的聚结并产生 絮凝
3.絮凝与反絮凝
絮凝----在混悬剂中加入适量电解质, 使ζ电位降低到一定程度后,混悬剂 中的微粒形成疏松的絮状聚集体的
❖ 2、沉降容积比的测定
❖ 沉降容积比的测定可以较两种混悬剂的稳定性, 评价助悬剂及絮凝剂的效果。
❖ 测定方法:将一定量混悬剂置于刻度量筒内,摇
匀,混悬剂在沉降前原始度为H0,静置一定时间观 察沉降容积比F=(H/HO),F值在0-1之间,F愈大 混悬剂就愈稳定。
VH F
V0 H0
F值大混悬剂稳定
❖ 如醋酸可的松滴眼剂:醋酸可的松+氯仿→ 汽油→析晶沉降物→滤过,真空干燥→混悬 于水中→即得。
五、评价混悬剂质量的方法
❖ 主要观察其物理稳定性 ❖ 1、微粒大小的测定 ❖ 混悬液微粒大小,直接关系到混悬液的稳定
性,测定微粒大小及分布情况,可粗略地预测 混悬液的稳定性,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光学显 微镜测定微粒,在日光下可以分辨0.5-100m, 也可采用沉降管法、沉降分析天平法、库尔特 计数法、浊度法、光散射法、漫反射法等。
[分析] 1)硫磺为强疏水性药物,加甘油作润湿剂,
使硫磺能在水中均匀分散; 2)羧甲基纤维素钠作助悬剂,增加混悬液的
动力学稳定性; 3)樟脑醑为10%樟脑乙醇液,加入时应急剧
搅拌,以免樟脑因溶剂改变而析出大颗粒。
【制法】
200ml 羧甲基 纤维素钠胶浆
沉降硫
甘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助悬剂
天然高分子化 合物
合成高分子化 合物
阿拉伯胶
琼脂等 甲基纤维素等
2020/4/25
17
(三)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 絮凝剂与反絮凝剂均为电解质
▪ 絮凝剂的作用主要是适当降低混悬微粒的 δ-电位,使微粒发生絮凝,形成疏松的聚 集体。这种聚集体不结块,一经振摇又可 重新均匀分散。
2020/4/25
12
(四)结晶增长与转型
混悬剂中药物微粒大小不可能完全一致,混悬剂在放 置过程中,微粒的大小在不断的变化,影响混悬剂的 稳定性。
当药物微粒处于微米大小时,药物小粒 子的溶解度就会大于大粒子的溶解度
规律方程:Ostwald Freundlich 方程式
S1、S2 分别是半径为r1、
分散介质的粘度越小,沉降就越快。 ▪ 2.粒子沉降速度越快,混悬剂的动力学稳定
性就越小。
增加混悬液的动力学稳定性的主要方法有: 1)减小微粒半径, 2)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
2020/4/25
6
(二)混悬粒子的荷电与水化
▪ 混悬剂中的粒子在分散过程中,由于表面 分子解离或吸附液体介质中的离子而带电, 形成双电层结构,一方面使水分子在周围 形成水化膜,另一方面使微粒间产生排斥 作用,阻止微粒间的聚结,使混悬剂稳定。
▪ 2)粒子的沉降速度缓慢,沉降后不应有结 块现象;
▪ 3) 振摇后应迅速均匀分散 。
注:1.口服的液体分散介质大多数为水,也可加入适 宜于口服的其它液体分散介质或助悬剂等,可改善口 感。
2.毒药或剂量小的药物, 不适宜制成混悬剂。
2020/4/25
4
(一)混悬粒子的沉降
▪ 斯托克斯(Stokes)定律 (理想系统)
▪ 润湿剂被吸附于药物微粒表面上,排除了 被吸附的空气,并在微粒周围形成水膜, 增加其亲水性。
▪ 常用的润湿剂多为表面活性剂,其HLB值在 7~11之间,且有一定的溶解度。
2020/4/25
16
(二)助悬剂
▪ 助悬剂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液体分散介质的 粘度,以降低药物微粒的沉降速度,同时 增加微粒的亲水性,有的助悬剂还有触变 性,即混悬剂静置时形成凝胶防止微粒沉 降,振摇后即流动,可方便混悬剂的取用。
大。这时必须加入抑制剂阻止结晶的溶解 和生长,以保持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2020/4/25
14
三.混悬剂的稳定剂
▪ 润湿剂 ▪ 助悬剂 ▪ 絮凝剂 ▪ 反絮凝剂
2020/4/25
15
(一)润湿剂
▪ 润湿剂的作用主要是降低药物微粒与液体 分散介质之间的界面张力,增加疏水性药 物的亲水性,使其易被润湿与分散。
r2 的药物的溶解度;
ζ 是表面张力;
ρ 是固体药物的密度;
M 为分子量;
R 为气体常数;
T 为绝对2温020度/4/2。5
13
▪ 当药物处于微粉状态时,若r2< r1,r2 的溶 解度S2 大于r1 的溶解度S1,混悬剂中溶液 是饱和溶液,在饱和溶液中小微粒溶解度
大,会不断的溶解,大微粒不断地增长变
第三节
混悬剂
一、概述 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三、混悬剂的稳定剂 四、混悬剂的制备 五、混悬剂的质量评价
2
1
一、概述
▪ 混悬剂: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大多 在0.5~10 μm 之间)状态分散于液体介质中 而形成的供口服的非均相液体制剂。
难溶性固体药物 适宜辅料
粉状物或粒状物
干混悬剂: 液体制剂
2r2 v=
ρ1−ρ2

g
V—粒子的沉降速度(cm/s), r—粒子半径 (cm), ρ 1 和ρ 2—粒子和介质的密度(g/ml), g—重 力加速度(cm/s2), η —分散介质的粘度(g/cm.s)
202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5
5
影响混悬剂中粒子沉降速度的因素: ▪ 1.粒子越大、粒子和分散介质的密度差越大、
分散装
加水振摇
2020/4/25
2
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 混悬是借助机械方法将不溶性固体微粒接 近均匀地分散于适宜液体分散介质中的过 程。
▪ 它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 它属于动力学不稳定系统。
2020/4/25
3
分散剂的质量要求
▪ 1)药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应稳定,在使用和 贮存期间含量应符合要求;
▪ 絮凝状态具有以下特点:沉降体积大,且 疏松,有明显的沉降面,沉降后经振摇, 粒子能迅速重新分散成均匀的混悬状态。
2020/4/25
9
▪ 反絮凝:混悬剂中的粒子发生絮凝时,再 加入适宜的电解质(反絮凝剂),使絮凝 状态变为非絮凝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反絮 凝。
▪ 絮凝剂与反絮凝剂所用的电解质相同,只 是由于用量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作用。
2020/4/25
10
混悬剂的粒子间有静电斥力,同时也存在 范德华吸引力。斥力和引力都是粒子间距离 的函数,常以位能表示
VR表示粒子间的斥力 位能 VA表示粒子间的引力 位能。
两个粒子间
的总位能为:
VT=VR+VA
2020/4/25
11
▪ 当两个粒子间的距离为 S 点时,引力稍大于斥 力,即VA略 > VR,粒子处于絮凝状态,形成 疏松的聚集体,振摇时容易重新分散。这是混 悬剂中粒子间应保持的最佳距离。
▪ 当两个粒子间的距离为 M 点时,斥力上升为 最大,即达到 ( VT)max ,这时VR > > VA,粒子 间很难聚集。这是粒子的最稳定状态,但这种 稳定性难以持久。一旦受到外界的某种影响而 使粒子间距离缩小时,斥力就会急剧下降,引 力迅速上升,粒子发生聚集。
▪ 当两个粒子间的距离为 P 点时,引力上升为最 大值。这时粒子间相互强烈吸引而结成硬块, 无法再恢复混悬状态。
▪ 向混悬剂中加入少量电解质,可以改变双 电层结构,并产生絮凝。
▪ 亲水性药物混悬剂受电解质的影响较小。
▪ 疏水性药物混悬剂对电解质敏感。
2020/4/25
7
(三)絮凝与反絮凝
▪ 混悬剂的粒子分散度愈大,其总表面积愈
大,系统的表面自由能也愈大,因而这种
处于高能状态的粒子就有降低表面自由能
的趋势。
表面自由能的改变由下式表示:
ΔF—界面自由能的 改变值,
ΔF = δS.L.ΔA
ΔA—微粒总表面积 的改变值,
δS.L—固液界面张
力。
2020/4/25
8
▪ 絮凝(flocculation):加入适当的电解质 (絮凝剂),使δ-电位降低,微粒间产生 一定的聚集性,形成疏松的絮凝状聚集体, 混悬微粒形成絮凝状聚集体的过程。
▪ 为了得到稳定的混悬剂,一般应控制δ-电 位在20~25mV 范围之内,使其能恰好产生 絮凝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