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论意义
胡塞尔在纯粹现象学中的还原方法
胡塞尔在纯粹现象学中的还原方法作者:王承盛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9期摘要:在20世纪的时候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那就是德国人胡塞尔通过对逻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开辟的一条不同于以前哲学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胡塞尔确立了现象学,他自己相信他的学说已经为人类永恒福祉和最崇高目标指明了方向,并且坚信理性最终会战胜非理性。
我阅读了胡塞尔的《纯粹现象学通论》看到他从自然本质与本质认识开始,通过现象学还原方法达到最后的理性意识的先验领域,找寻到对世界认识的真正认识,使现象学成为一门脱离经验事实设定的本质科学。
本文就对胡塞尔现象学中的还原方法以清晰的方式简单阐释。
关键词:悬搁:纯粹现象学:还原一胡塞尔的最著名的名言就是“面向事情本身”现象学作为本质科学一定不是开始于以前各种哲学的结果,而一定是在事物里发现其绝对开端。
在找寻“现象本身”的过程中我们大部分人相信自然科学和感觉经验。
认为这才是通往事物和现象本身的途径。
但是,我们看到的是现代自然科学认识的完满、正确和绝对,认为它是可以运用自身规定一切,认识一切。
只有建立在科学之上的对科学的科学的哲学才能使经验世界的自然科学还是人心里世界的精神生活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作为给一切科学和理论提供基础的哲学,一定是关于现象的无理论纯粹描述的学说,即现象学。
现象学就是为了获得知识的真正基础,就是要寻求本质,回到事情本身,在对自我的存在和对事物的本质探索中摆脱一切不符合事情的假设。
了解到知识的绝对基础,追寻到作为有可靠科学的哲学开端。
它是一种方法,一种让“现象”达到’纯粹性”的方法。
二在胡塞尔对于事物与知识的绝对基础的探索之前,就有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开启了通过由对存在的客观世界的怀疑进而转移到对认识主体自身的反思来寻求一种普遍合理的关于存在的知识的可能性。
胡塞尔看到了笛卡儿与康德哲学的局限性,同时也看到了先验论哲学的希望。
胡塞尔认为,笛卡儿的“自我”必须经过还原上升为“先验的自我”他又称之为“一般意识”相应的,对认识对象的总体考察也必须是总体的“绝对所与性”,他又称之为“一般对象”。
简谈胡塞尔的现象学及其现象学方法
简谈胡塞尔的现象学及其现象学方法《如何理解胡塞尔的现象学》胡塞尔现象学——朝向自己本身现象学是对实证主义的一种反抗,它将“存在问题”转化为“意义问题”,从重视本体论到重视认识论和方法论,即从研究世界的根本到研究认识活动所依赖的最基本的理论。
胡塞尔对主体间性的生活世界的关注及其现象学方法对常人的方法论影响深远。
胡塞尔指出,科学家与普通人一开始便假定社会世界事实性的认识。
正是这种“朴素态度”形成现象学的主要议题。
胡塞尔现象学是在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f.布伦塔诺意向性心理哲学的影响下创立的,但布伦塔诺认为心理行为的意识与该行为对象的意识是同一现象。
胡塞尔则认为二者有分别,意识经验的内容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而是与二者相关的意向性结构,从而离开了主张主体内在性的传统唯心主义,返回到原始的“现象”,即各类经验的“本质”。
从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思路来看,“胡塞尔认为哲学从一开始就想要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但不幸的是,一直到他那时为止,哲学还根本不是这样一门严格的学问。
虽然有过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和康德等人的努力,但哲学一直未找到一个真正严格的起点。
所以,“作为科学它还没有开始”。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胡塞尔看来,其原因在于哲学家们还未能真正摆脱根深蒂固的“自然主义”的思想方式。
采取这种思想态度的人将我们认识的对象和认识的可能性都视为现成给予的和不成问题的。
所以,这样的认识和思考从一开始就已经处在某种前提规定的框架中,而缺少一种体验的和反思的彻底性。
在这个意义上,这种思维和它所依据的经验不是一个真正的起点,也不可能有一个内在严格的构成机制。
因此,对于胡塞尔来说,找到一个“无前提的开端”就成为一切抱有严格科学“理念”的哲学探索的最重要的任务。
而这个“理念”或“观念”只有在一门“纯粹的现象学”或“现象学的哲学”中才能实现。
”现象学目标即研究这些假定如何由普通人和科学家创造并维持的,而这也正是常人方法论的目标所在。
它最重要的贡献是揭示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思考方法的可能,或一个看待哲学问题的更原初的视野。
先验还原:在本质心理学和先验现象学之间--论胡塞尔先验还原的方法论意义
者 关 系 界 定 的过 程 中 ,方 法论 的 探 讨显 示 丁重 要性 。 对 之 也傲 了相 同 的论述 , 他说 : 心理 学 是 一 门经 验科 “
学 。 这 一 科 学具 有两 个 特 征 : 一 , 是 一 门关 于事 幛 其 它
实 的 科学 ;其 二 ,它是 一 门关 于 各 种 实在 的 科 学 。胡 1 0 / 9 1年两 卷本 的 《 辑 研 究 发 表 .胡 塞 塞 尔 认 为 ,经 验 科 学 并 不 能 提 供 绝 对 明 见 的 知 识 . 90 1 0 逻 它 尔在 第 一卷 中完 成 了 对心 理 主义 的 批判 . 他 的 第 二 无 法说 明 自 己是 如 何可 能 的 。 此 ,他 提 出纯 粹 的或 但 为
二 嚣 很 难清 楚 地 划 分开 来 。 一 点在 先 验现 象 学 和 本 “ 这 心理 学是 一 门事 实 科 学 ,从 而 是 一 门 来 自经 验 的科
质 心 理 学 的 划 界 中 表 现 得 尤 为 明 显 。 胡 塞 尔 对 这 二 学 。0 《 粹现 象 学 和 现象 学 哲 学 的观 念 ) 在 在 纯 中胡 塞 尔
识 行 为 进 行 分 析 . 但 它 所 说 的 本 质 仍 是 处 干 经 验 世 界 中 的^ 的 谗 识 行 为 的 本 质 .从 根 本 上 说 .它
仍 是 一 门 经 验 科 学 胡 塞 尔 一 生 力 求 建 立 作 为 严 格 科 学 的 哲 学 ,而 竖 验 科 学 并 不 能 提 供 绝 对 明 见 的 知 识 + 所 以 他 必 颖 要 宴 现 对 经 验 层 面 的 变 破 。 为 此 ,他 提 出 丁先 验 还 原 的 方 法 , 并 把 其 现 象 学 推进 到 先鞋 现 象 学阶 段 。 关 键 词 :先 验 }先 验 还 原 {本 质 ;本 质 心 理 学 ;先 验 现 象 学
如何理解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
如何理解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
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主体性反转: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是以主体性反转为出发点,即从人类以往对于经验世界的认知方式中心化转向到受经验世界的支配的思考方式。
这种反转是为了揭示经验世界的真相、本质和基础。
2. 以现象为中心: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以现象为中心,试图通过详细描述经验现象的内部结构和特征的方式来洞察现象的本质。
这种方法认为,除了现象本身外,没有任何事物是真实和可知的。
3. 描述性重建:胡塞尔认为,描述性重建是一种揭示事物本质和真相的方法。
也就是说,通过对现象进行描述,可以重构和揭示事物本身的真实和内在结构。
4. 意义分析: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是一种对现象的意义和涵义进行分析的方法。
通过研究现象的内在结构和意义,可以揭示出它们背后的深层次现实和本质。
总之,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强调以现象为基础,采用反转主体性的方法揭示经验世界的真相和本质,通过描述性重建和意义分析来达成这一目的。
现象学方法的多重含义
一现象学方法的多重含义作者:张汝伦摘要:在现象学方法中有一个胡塞尔从未言明,因而少为人注意,但却是不应该忽略的因素,这就是它的释义学性。
也许是海德格尔首先提出“现象学描述就是阐释(Aus legung)。
”但海德格尔显然不是从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而是从他的基础存在论的立场来提出这一点的。
毕竟对他来说此在的现象学才是释义学。
但只要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有稍微深入的了解,就会发现,释义学因素也内在于现象学的理论体系中,是它的必然与必要的成分。
张汝伦(复旦大学哲学系)“方法”是现象学标志性内容。
谈现象学,无法不涉及著名的现象学方法。
因为现象学,方法本身就是现象学的核心内容。
有人甚至说,对胡塞尔来说,现象学就是一个方法概念(MethodenbEgriff)。
胡塞尔本人就使用“现象学”一词来指一种学说以及一种方法。
这一事实也说明,在现象学那里,方法与内容是密切结合在一起,以致我们几乎无法完全脱离内容来抽象地谈论一种纯粹的方法论原则。
在胡塞尔看来,现象学是一门全新的科学,它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和一个前所未有的任务,因而一切已有的科学方法在此都无济于事。
他在《观念》专门谈现象学方法的那一章中明确指出:为现象学铺路的方法论研究,其内容本身就是彻头彻尾的现象学。
在《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中,胡塞尔告诉我们,现象学的任务是发展“生活世界的纯粹本质学说”。
但是,这种新的科学不是一种存在论。
否则它就仍然是在“自然的基础上,因此在先验的意欲视界(Interessenhorizonte)之外”。
但现象学的任务恰恰在于思考和指明:先验地看,生活世界是如何作为基础起作用的。
它研究的是如何(Wie),而不是什么(Was),因为与一切其他科学相比,它已摆脱了自然世界的前予(V orgegebenheit),因而也摆脱了它的成见(V orurteilen);它关心的是意义和意义的有效性(Sinnsgeltung)。
现象学方法恰恰不仅是使之可能的条件,而且就是这种科学本身。
胡塞尔现象学
近年来,胡塞尔现象学在我国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但尽管已翻译了不少胡塞尔的著作,也有相当一批介绍和研究文章,但人们仍感到胡塞尔的思想难以把握。
本文试图以简明扼要和清晰易懂的方式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内在线索从总体上作一个引导性的勾画,略去了其思想发展阶段等细节问题[1]。
一、胡塞尔现象学的性质1.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康复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哲人们便力求探讨认识论上的真理、绝对真理,尽量排除“意见”(doxa)。
这种精神铸造了欧氏几何等一大批学术理论成果,开创了西方理性主义的传统。
我们只要把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和中国古代同样的“勾股定理”比较一下,就可见出理性原理和实用(测量)规则的区别。
正如罗斑所言:“东方的科学在它存在过的这许多世纪之中,甚而至于和希腊科学接触之后,都从来没有超出实用的目标,或对细微末节的好奇心,以提高到纯粹的思辨和决定原理的阶段”,而希腊人则“并不是直接着眼于行动,而是寻求基于理性的解释;是在这种解释,和在思辨之中,他们才间接地发现了行动的秘密”[2]。
超越事实和自然物,自由地思考,认识自己并为自己作论证,这被古代希腊人视为最崇高的事业,最理想的精神生活。
然而,近代科学理性的兴起,逻辑和实验方法的完善化,使西方理性精神朝可操作的事实世界片面发展了。
知识的异化掉转头来和自然物、人造物一起反对人自身,理性、科学从理想的生活方式跌落为技术,甚至沦为杀人的手段(如两次世界大战所表明的);真正合乎人性的生活则失去了纯正理性的指导,陷入了非理性和疯狂。
西方的理性病了,而这也意味着西方的人性病了。
要治疗这种世纪病,单靠“让人间充满爱”这类软弱无力的呼吁是远远不够的。
西方人有理性主义的传统,相信事物本身的规律和有说服力的逻辑,只有对理性本身进行治疗,才能给西方文化提供真正有效的免疫力,在可靠的人性基础上重建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但另一方面,对理性的治疗也不是要抛弃一切现代科技理性的成就,而是要对之进行“反思”和回溯,看看它是从哪里走到现在的片面化境地来的,并找出它最初之所以可能的根据。
胡塞尔论现象学还原
胡塞尔论现象学还原关于意向性的理论是胡塞尔对意识结构所作的分析,但他不满足于这样的分析,因为结构分析是以具体心理活动的存在为前提的,还没有达到他的摆脱一切前提的要求因此。
虽然他强调意向性结构中“理想的”因素是“实在”的因素的前提,但他总是在与实在的比较和对照下阐明理想的。
按这样的说明,理想的因素与其说是无条件的先在,不如说是对实在进行理想化的产物,它是以实在为前提的。
胡塞尔于1925 年承认:“《逻辑研究》完全没有达到这种原则上的明晰性的最高阶段。
只有当研究超越《逻辑研究》的有限的问题领域而继续发展,只有对《逻辑研究》的问题领域进行彻底的扩展……我们才能有可能作出最终原则的澄清。
”胡塞尔在这里所说的扩展《逻辑研究》的有限的问题领域,指的是把意识结构的问题扩展到意识本原的问题。
在后来被称为“先验现象学”的阶段,胡塞尔对意向性作了发生学的研究,他力图从意识的本初状态去寻求意识结构的根据和前提。
原初的关于意向性的问题被扩展为两个问题:第一,如何达到无前提的意识的本初状态?第二,没有内容的意识如何构造出自己的内容?解决第一个问题的途径是现象学还原,解决第二个问题的途径是现象学构造。
胡塞尔在两种意义上谈论还原:一是把具体事实还原为一般本质,即把现实中存在的事物还原为意向的本质,这称为“本质还原”(eidetic reduction)。
可以说,胡塞尔早期关于意义给予和意义实现、范畴直观和判断活动的关系的论述,已经包含了本质还原的思想。
胡塞尔后来在更完全、更彻底的意义上谈论还原,把现象学还原作为“悬搁”一切存在的事实的途径,以达到一个绝对的、纯粹的、自明的意识领域。
“悬搁”(epoche)来自古希腊怀疑主义者皮罗的口号“悬搁一切判断”。
胡塞尔借用这一口号,表达对未经考察而相信事实存在的“自然的态度”的不信任。
他认为我们关于事物存在的信念是受我们的生理和心理结构及其他自然属性决定的,为了达到绝对确实的基础,必须暂时“中止”或“悬搁”对于存在事实的信念。
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方法
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方法作者:李静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02期摘要: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从对最初认识论的反思出发,以直观明证性为原则,以探索回溯到本质的通道为目的哲学理论体系。
具体的还原方法有本质还原、先验还原和原真还原等。
这些方法在凸显现象学的问题和回溯现象本身方面具有各自的特色。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还原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4-0030-01一、引言1913年胡塞尔完成了先验现象学的突破之后,“还原”便成为其现象学方法论的一个核心概念。
胡塞尔是在向本质事物的回归这个意义上使用“还原”概念的。
他认为现象构建即是从不确定的、有前提的事实到确定的、无前提的“现象”显现的过程。
这既是一种现象学的看,同时又是一种不看,放弃使用未经检验的哲学认识。
关于这一点,笛卡尔在《谈谈方法》中说:“由于我们在长大成人之前当过儿童,对呈现在我们感官面前的事物做过各种各样的判断,而那时我们还没有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所以有很多陷入的偏见阻碍我们认识真理,因此我们要摆脱这些偏见的束缚,就必须在一生中又一次对一切稍有可疑之处的事情统统加以怀疑。
” 胡塞尔的“还原”概念与笛卡尔的“怀疑”不谋而合,有异曲同工之处。
他们都旨在“把沙子和浮土挖掉,为的是我找出磐石和硬土。
①具体来说,胡塞尔的“还原”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以纯粹的意识为课题,来研究自然思维视野中的纯粹意识领域,这一点与“现象学悬搁”同义;2.与“先验还原”同义,标示着通向先验主体性的通道。
从二十年代起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所要达到的两个方面的纯粹化问题就是:现象学—心理学的还原和先验现象学的还原。
这两种还原都是一种普遍的悬搁,意味着排斥世界和关于世界的信仰,还原到纯粹意识体验上去。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胡塞尔对现象学还原进行了本质还原、先验还原和原真还原等方面的具体分析。
一、本质还原本质还原是从心理学的现象向纯粹本质,从事实的一般性向本质的一般性的还原,其目的是把握作为本质的先天。
维特根斯坦式的“现象学还原”
维特根斯坦式的“现象学还原”现象学还原是胡塞尔的现象学中的最重要的哲学方法。
本文的题目并不是暗示着维特根斯坦和胡塞尔有着同一种哲学(事实上他们的哲学道路非常的不同)。
但是,现象学方法如果仅仅被理解为一种纯粹的方法而不连系于某种具体的理论的话,它似乎恰好表明了历史上种种最重要的哲学的一种共同普遍性质,这就是,哲学最根本的工作是对观念系统(这些观念作为对全部现象的理解)的改革,这种改革集中表现为重新寻找哲学出发点,表现为对作为一切基础的绝对无可置疑的原则的寻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的还原实质上总是现象学还原,或者说,现象学还原并不局限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而是哲学还原的普遍形式。
在本文中,我将分析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还原的方法牲以及由此产生的哲学结构,不将论证维特根斯坦所寻找的哲学出发点相对而言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同是也就证明了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还原更具合理性。
一、还原的步骤维特根斯坦对哲学性质的理解决定了他哲学方法。
对于维特根斯坦来说,哲学问题不是知识或者科学的问题,严格地说,并不真的存在着哲学问题,哲学实际上是一种消除哲学问题的分析活动,成功的哲学所导向的却是非哲学的问题。
正像维特根斯坦所指出的:“哲学只把一切事物展现在我们面前,即不解释也不推理——一切事物都已公开可见无需解释。
人们可以把先于全部新发现和发有而可能的东西称为‘哲学’。
”①哲学问题看起来是不恰当的观念和思想方式的产物,结果哲学家们苍蝇一样把自己关在瓶子里而为找不到出路而苦恼。
于是,维特根斯坦坚信处理一个哲学问题就像治疗一种疾病,哲学并不改变任何一种事实而只是改变看世界的方式。
这一点和胡塞尔几乎是异曲同工。
胡塞尔强调经解决哲学问题必须放弃心理主义和自然态度下的各种偏见,但决不想否认任何一种事实尤其是科学陈述的那些事实。
虽然维特根斯坦和胡塞尔在哲学还原的形式上有着某种相似之处,但其方向却几乎是相反的,这形成一种有趣的对比。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还原方法从根本上说由两个步骤组成。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还原与先验主体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还原与先验主体刘环/文提要:在很多学者看来,胡塞尔与海德格尔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先验现象学与存在论的分歧,其最早显露于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方法的批判中。
本文首先从胡塞尔的相关论述和芬克的解读入手,澄清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方法的误解,并将现象学还原重构为双层还原;然后简述这一双重还原本身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研究中如何得到运用,以及两位哲学家在先验主体问题上又各自获得了怎样的理解,由此敞开了一个新的解读视角: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根本分歧并不在于先验意识构建和存在论的兴趣差别,而是两者基于同一现象学方法在探究世界存在问题的过程中,对先验主体所产生的不同理解。
关键词:现象学还原;先验主体;现象学悬搁;胡塞尔;海德格尔中图分类号:B516.5文献标识码:A学界的流行观点认为,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分属两个不同的阵营,前者以研究意识为主,后者则关心存在问题。
这种印象最初源于海德格尔1925年的马堡讲座“时间概念史导论”。
在这一讲座上,海德格尔批判了胡塞尔《观念I》中所阐述的现象学还原方法。
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试图通过对自然态度的悬搁以达到一个绝对意识领域。
但在海德格尔看来,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所揭示的绝对意识是脱离了周遭世界的存在者,胡塞尔为了对意识进行科学的普遍化研究而忽视了其“在所有科学审视之前所独具的存在意义”①,换言之,胡塞尔遗忘了意识主体的存在问题。
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赞同这一批判的最终落脚点,但是他对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解读,无疑构成了人们批判现象学还原放弃现实世界主题的重要理论来源。
然而事情却并非如此简单。
因为,一方面,胡塞尔始终主张,还原没有放弃世界主题,不仅如此,它的最终目标是理解世界,并且正是因为这样的目标,我们才必须进一步认识意识主体的先验存在;另一方面,海德格尔承认,他的存在问题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运用了现象学还原,其作为方法本身有可取之处。
而E.图根哈特(Ernst Tugendhat)等学者甚至认为,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奠基于现象学还原。
对现象学还原的理解
对现象学还原的理解叶剑彪【摘要】Edmund Husserl was the first philosopher to use "Phenomenology" to say a strict rules philosophy theory and way of thinking. Phenomenology is a course on" consciousness phenomenon". The slogan of Phenomenology is" back to seeking truth it- self. "That is, through the reduction of phenomenology, that all the philosophical concepts have back to themselves intuitive original source, and all the object of knowledge is limited in absolute internal field.%胡塞尔是第一个用“现象学”来表示一种严格规定的哲学理论和思想方法的哲学家。
现象学是一门关于“意识现象”的学说。
现象学的口号是“回到实事本身”,即通过现象学的还原,把所有哲学概念回溯到它们在直观中的最初源泉上去,把认识的客体限定为具有绝对“自身被给予性”的对象,否定认识超越的可靠性,彻彻底底地将研究范围严格限定在绝对内在的领域。
【期刊名称】《枣庄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4页(P135-138)【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现象学还原【作者】叶剑彪【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05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年),著名的德国哲学家,现象学之父,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山鼻祖,他影响了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伽达默尔以及德里达等哲学家。
胡塞尔转向先验现象学之初:悬搁与还原
胡塞尔转向先验现象学之初:悬搁与还原【摘要】胡塞尔的哲学理论由静态现象学转向动态现象学在其不断追求“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的思想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悬搁与还原的方法构成了导向超越论考察方式的通道,使他的思想已经尝试了向先验现象学的突破。
本文将着重论述胡塞尔如何真正使现象学开始成为“本质上是一门关于真正开端、关于起源、关于万物之本的科学”[1]。
【关键词】现象学;悬搁;还原;一自《逻辑研究》发表后的几年中,胡塞尔的现象学立场面临着许多局限性与模糊性,迫使他开始反思并意识到纯粹描述性现象学具有不充分性,因此他以《现象学的观念》中表达的思想转折为过渡,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之中胡塞尔公开预告了现象学还原与对象在意识中构造的基本思想,正式转向了先验构造现象学。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的首要任务就是“面对实事本身”,厘清认识的本质并构造清晰有效、不可怀疑的认识论,为经验科学提供一个“系统完善的理论统一”。
欧洲的实证主义科学观认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发生的事实与确定的规律,科学工作者们只聚焦于从客观事实出发,利用科学实验来对科学真理进行检验,并将其信奉为唯一标准。
胡塞尔于1911年在德国哲学杂志《逻各斯》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的长文,他在对实验心理学批判的同时,对这种自然主义思维进行了有利的驳斥:“自然科学是带着一种朴素性将自然作为被给予性而接受下来,当自然科学在其进程中达到一个向朴素经验回溯的地方时,这种朴素性会一再地重复自己——所有经验科学的方法最终都恰恰会回归到经验之上。
[1]”这样,我们就置身于一个背缪的循环之中:经验如何通过经验来相互证明或相互纠正。
自然科学至今没有给出清晰一致的答案,使得胡塞尔认为一切经验型的科学理论都具有不彻底性,它们遵从的认识论与形而上学的设定的合法性必须接受彻底的、批判的考察,我们不能让预设的理论来塑造经验,应该让原初给予的直观作为全部知识的来源,它应该是实际被给于的,应当具有一种绝对的确定性。
对现象学还原的理解
枣 庄 学 院 学 报
J RN AO HU OU AL OF Z Z ANG UN VE I Y I RST
F b. 01 e 2 2 V0 . 9 N0. I2 1
第2 9卷
第1 期
对 现 象 学 还 原 的理 解
叶剑 彪
( 门大学 人文学院 , 厦 福建 厦 门 3 10 ) 6 0 5
・胡 塞 尔 ( mu d Hu s r , Ed n s e l
学 之 父 , 代 西 方 哲 学 的 开 山 鼻 祖 , 影 响 现 他
了海 德 格 尔 、 特 、 洛 一 庞 蒂 、 达 默 尔 萨 梅 伽 以及 德 里 达 等 哲 学家 。早 在 胡 塞 尔 之 前 ,
1 5 ~1 3 年 ) 著 名 的 德 国 哲 学 家 , 象 思 维 的 主 体 进 行 认 识 批 判 , 将 认 识 的 可 89 98 , 现 它 能 性 看 作 是 自 明 的 。 自然 认 识 中 的 各 门 科
严 格 限 定 在 绝 对 内在 的领 域 。
[ 关键词 ] 胡塞 尔 ; 现象学 ; 现象学还原 [ 中图分类号 ] 5 5 B 0
埃 德 蒙 德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4— 07 2 1 ) 1— 15— 4 10 7 7 ( 02 O 0 3 0 判 ,自然 主 义 的 思 维 直 接 指 向 客 体 , 不 对 而
思 维 和 主 体 、主 体 和 客 体 如 何 可 能 一 致 ?”… ‘ 为 世 界 的一 部 分 的 主 体 如 何 作
认 识 世 界 ? ”在 胡 塞 尔 看 来 , 个 问 题 是 个 这 伪 问 题 , 一 个 “未 被 正 确 提 出 的 问 题 ”, 是 在 没 有 考 虑认 识 如 何 可 能 之 前 去 探 讨 这 样 的 问 题 是 没 有 意 义 的 。从 认 识 论 的 角 度 上
浅论胡塞尔现象学的三重还原
纯 直未 找 到一 个真 正 严格 的起 点 。所 以 ,“ 作为 科 学它 还 没 有开 始 ” 对象 的相 合关 系 问题 。对 于 胡 塞尔 来说 ,我 思 ( 粹 意 识 )不仅 。 至 l 1 年 胡塞 尔 发表 的 《 93 纯粹 现 象 学和 现 象学 哲 学 的观 念 》第一 包 括 对 象 ,还指 赋 予 对象 以意 义 。即意 向 性在 先 验 现象 学 中不 再 朝 ,还 包 括 对 意 识对 象 的 “ 造 功 创 卷 一 书作 结 ,完成 了从 “ 述现 象 学 ” 到 “ 验 现象 学 ” 的过 渡 。 意 味着 意 识 活 动 的 “ 向特 征 ” 描 先
20 ・月 下 0年 O ・期 1 7
学 理 现 代 衾誊 术・ 论 Βιβλιοθήκη 浅论胡塞尔现象学的三重还原
赵 妮 马 文 君 张 丹 凤 ( 北 民族 大 学文 学 院 甘 肃 郑 州 7 0 3 西 3 0 0) 摘 要 :现 象学 创始 人 胡 塞 尔 ,最重 要 的 贡 献 是 揭 示 一种 新 的哲 学思 考 方 法 的可 能 ,或 一个 看 待 哲 学 问题 的更 原 初 的视 野 。重 要 的
他 为止 ,虽经 过苏 格拉 底 、柏拉 图 、笛卡 尔和康 德 等 人的 努力 ,一
胡 塞 尔 认 为哲 学 从 一 开 始就 想 要 成 为 一 门严格 的科 学 ,但 到 后转 变 成 了纯 粹 意识 内部 意 向活 动 与意 向对 象 的 对 立 ;传统 认 识 论 中 的知 性与 事物 的一 致性 问题 在这 里 转变 成 了意 向活 动 与 意向
是 ,他 用 “ 向性 ” 这 个居 于主 体 和 ( 觉 经验 )对 象之 间 的更 本 源的 思 路 来理 解 “ 义 ” 的 纯构 成 ,并 以此 为 基 点 ,论 述 现 象学 意 感 意
胡塞尔现象学观念的简评
胡塞尔现象学观念的简评胡塞尔现象学观念的简评近读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并浏览了网上的一些诠释,以厘清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思考特点和问题,结合本人多年来对人类意识结构特别是概念意识的考察,提出不同领域的审视评析。
一,自然思维和哲学思维。
胡赛塞认为,生活和科学中的自然思维对认识可能性的问题是漠不关心的,而哲学思维则追究认识的可能性,即:认识是如何能够确信自己与自在的事物一致,如何能够“切中”事物的。
这是胡塞尔现象学还原要解决的形而上学至理。
在胡塞尔看来,自然思维的知识形成是有种种前提和预设的,这些前提和预设既不具有绝对的被赋予性,也不具有思维的明见性,并陷于自身的矛盾和背谬。
胡塞尔的现象学认为,自然思维从不考虑认识的可能性和切中,笛卡尔“我思”的怀疑一切,更是击中了自然思维的软肋。
认识论是从来不能并且永远不能建立在任何一种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任何把认识论建立在心理学或其它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做法都是一种背谬。
唯有通过哲学的现象学还原的新维度、新出发点、新方法,才能赋予认识的绝对被给予性,回到事实的本身,进入认识论的新大陆。
二,实项可见和思维明见。
胡塞尔以实项可见和思维明见为认识的原初直观和本质直观。
这样的原初直观和本质直观提供了认识的绝对被给予性,使认识的可能性和切中性在认识的绝对被给予性中获得了终极依据。
现象学还原以实项可见为原初直观,思维明见为本质直观,从而使直观的含义完全冲破了直观无思维,思维无直观的传统束缚,把直观从感性表象的领域贯通到了知性思维的领域,从而能够直观纯粹的认识的本质和意义。
三,绝对被给予性。
绝对被给予性是胡塞尔现象学确立认识可能性和切中的终极所在:1、绝对被给予性显现于实项可见的原初直观和思维明见的本质直观;2、绝对被给予性源自对象在意识中的自身构造,由意向性和时间性达到意识和对象的一体化涵盖。
四,意识构造的意向性和时间性。
在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中,意识内涵意向对象,对象内涵意识构造,意识构造有两大特征:一是意向性构造。
原创:浅析胡塞尔现象学还原之思想
摘要“存在在意识中的消融”是胡塞尔还原思想的核心。
胡塞尔认为,我们所能看到的事物只是“自在的对象”并不是“意向对象”,但是能被我们直观把握的对象或者说“明白清楚的感知”的对象是在我们的意识中构造自身的,超越人的内在意识或者说在人的内在意识之外而存在的客体自身是不可能获得明见性的。
因此,胡塞尔从思维的自明性出发,主张对一切事物的存在乃至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存在问题作“悬阁判断”或者放到括号中去,存而不论,来追求哲学的绝对自明的开端。
通过现象学的还原,给所有的超越之物贴上无效的标志,使“存在”回复到“意识”中,对象在意识中构造自身,回到纯粹现象本身,即“回到事实本身”。
中国论文网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意识对象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078-02一、关于现象学的基本概念“现象”一词最早来源于希腊语。
从性质上来说,现象是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进入认识领域并同主体发生相互作用而构成一定功能关系的对象;从本质上来说,现象就是被“意指”的存在物。
胡塞尔现象学坚持“回到实事本身”(事实是指直观中被直接给予的东西),虽然他没有给现象以明确的定义,但是他对现象进行了特殊的说明。
现象学认为现象无非是事物向我们所显现的有关它们是什么的东西,是客体对主体的“给予”。
一切现象都是意识中或在意识面前显现的,都在意识中构造自身。
现象学的“现象”并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所谓的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能被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的外部形态及表面特征,而是指经过现象学“还原”以后达到的纯粹现象“本身”。
在关于胡塞尔“现象”的解释中,需要对“实在的”对象和“实项的”对象做一解释。
因为认识对象有主客观之分。
“实在的”是和“观念的”、“实项的”相对立的概念,是指自然态度中时空中感性之物存在方式。
“实在的”对象是指物理对象,包括心理的和物理的对象。
“实在的”方面和“观念的”方面属于意向活动的意向相关领域。
“实项的”是与“意向的”相对的概念,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指意识的材料和意向活动。
从普遍怀疑到现象学还原——论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之路
收稿 日期 :0 l一 5— 6 2 1 0 2 作 者简介 : 王欢欢 (9 6 ) 女 ( , 18 一 , 汉) 河北邢台 , 硕士
世界提供 了一种新的思维态度 , 即科学的思维态度, 其次看他从笛卡尔那里得到 的启发, 为我思是哲 认 学批判的出发点, 经过现象学的还原, 得到绝对 明见 性 的知识 , 终建 立严 格 的绝对 明见 的科 学 的 形 而 最
上 学。
关键 词 : 胡塞 尔 ; 先验 还原 ; 本质 还原 ; 明见 性
94 /4
28-O 3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2 1 年 第 1 01 2卷 第 3 期
JC aghnI . eh ( a Si d. ,0 1V 11 , o3 . hneu mtT e . N t e. i)2 1 , o.2 N . . E
墅 !
坠
CN 2.32 /N 2 1 3
胡塞尔从笛卡尔的思想中得到启发 , 为笛卡 认 尔的普 遍怀 疑 为现 象学 提供 了一 个开 端 , “ 即 我 思” 它是哲学的真正对象 , , 能给予人 以绝对明见 的 真理。它是认识批判的出发点。笛卡尔首先把近现 代哲学引向自我主体的路 向。这一步的任务是清除
独断的终极实体和上帝存在 的问题 , 目的是在理 其 性 的基 础上 而不是 在独 断 的信 仰基 础上建 立 终极信
中图分类 号 :5 6 5 B 1 .2 文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8 7 (0 1 O 一0 8( 10 -9 6 2 1 ) 3D 2 .3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论意义摘要“存在在意识中的消融”是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思想的核心。
胡塞尔认为,我们所能看到的事物只是“自在的对象”并不是“意向对象”,但是能被我们直观把握的对象或者说“明白清楚的感知”的对象是我们的意识中构造自身的,超越人的内在意识或者说在人的内在意识之外而存在的客体自身是不可能获得明见性的。
因此,胡塞尔从思维的自明性出发,主张对一切事物的存在乃至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存在问题作“悬搁判断”或者放到括号中去,存而不论,来追求哲学的绝对自明的开端。
通过现象学的还原,给所有的超越之物贴上无效的标志,使“存在”回复到“意识”中,对象在意识中构造自身,回到纯粹现象本身,即“回到事实本身”。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意义一、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内容如何认识这种既非物质又非感性经验的“自我意识”呢? 胡塞尔认为,这既不能采用传统哲学的方法,也不能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应采用他所特有的现象学的方法,即现象学还原法。
所谓“现象学的还原”,就是要从自然科学的认识还原到思维的直观认识,从超越的认识还原到内在的认识,亦即还原到纯粹的主体性上去。
用胡塞尔自己的话说,“现象学的还原就是说: 所有超越之物( 没有内在地给予我的东西) 都必须给以无效的标志,即它们的存在,它们的有效性不能作为存在和有效性本身,至多只能作为有效性现象”。
胡塞尔谈到过多种还原,但主要有两种: 先验还原和本质还原。
他主张通过先验还原引导人们进入哲学的观点,通过本质还原引导人们进入本质的领域,从而使人们领会或把握先验的“纯粹意识”。
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不分先后。
(一)先验还原先验还原又称悬置( epoche) 或括号法。
“悬置”这个术语来源于古希腊怀疑论哲学家,意思指中止判断或将判断搁置起来,对一切给予的东西打上可疑的记号这一点同笛卡尔的“我在怀疑”有异曲同工之处。
胡塞尔借用这个术语来表示现象学对经验的事实世界采取的一个根本立场。
例如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时,可以把试题的某一部分放进括号里,暂时不顾及它,先解其他部分,然后再来解这一部分。
这并不影响对整道题的解答,而且有时还必须这样做。
胡塞尔现象学的悬置包括两项基本内容: 一是对存在加括号,就是否定外部世界的方法。
即排除对自然界和人的世间存在的信仰,对现实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不予考虑,从而直观现象本身,他认为肯定外部世界于意识之外存在的观点是一种缺乏根据的常识观点,正确的态度应该既不轻率肯定或否定它的存在,也不怀疑它的存在,而是把它们用括号存起来,不予讨论。
二是对历史加括号,就是否定一切传统知识的方法。
即把历史上关于世界的种种观念、思想、见解搁置一旁,使其失效,不作为前提和出发点。
胡塞尔认为前人留给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不可靠的,我们不应受到这类传统知识的影响,而应该用括号法把它们统统封存在括号内,搁置起来,不予考虑。
通过这两种方法,前人留传给我们的间接知识,以及有关外部世界的直接知识,统统被我们清除掉了,剩下的就只是那个“纯粹意识”或“纯粹现象”了。
他认为这是现象学还原的最基本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先验还原可以看作是真正意义上的现象学还原。
先验还原不仅可以获得哲学立场上的独立性和方法上的自由性,而且也满足了严格科学的哲学应当没有任何预先假设的要求。
摆脱了各种假设的干扰,人们就可以转向呈现在意识中的东西,回到事情本身,从而专注于绝对自明的开端。
(二)本质还原在胡塞尔看来,纯粹意识或现象还不是自明的真理,因为它是一个“意识流”,它呈现给我们的是“直接经验”中的各种变化不定的东西,而绝对明见的真理是永恒的。
只有进一步除掉那些暂时的变化不定的东西,把握住内在的常住不变的本质,才是最终把握了真理。
而本质并非隐藏于现象背后,而是直接呈现于现象之中的。
因此要从这个变化不定的纯粹意识和现象中去寻找固定不变的本质或绝对明见的真理,还必须经过本质的还原法。
胡塞尔认为本质的还原方法是认识对明见真理所必须的方法。
本质还原是一种直观的方法,即对事物直接把握的方法它的基本原则是“面向事实本身”。
胡塞尔认为直观是认识的真正源泉。
本质直观是通过对现象作“想象力的自由变更”而直观到的变中之不变、稳定有序的结构,把握它们的共同本质。
例如,我看到了很多红色,我把它们的存在(自然科学基础,如一定波长的光)存而不论,只注意直观它们的红,于是发现不论什么样的红都与声音气味不同,也与蓝色、黄色不同,因而,属于不同的种类并有自己独特的“红色”类型。
本质还原从现象进一步还原到了现象本质,建立起了一门“本质现象学”。
二、现象学还原的意义现象学还原这三方面的意义并不是它的三种意义,而是由现象还原而来的同一种思维方式及思维动机的三种作用效果。
从现象还原本身来说,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并在这种思维方式中弥合了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知性、理论与实践的分裂,从而改变了原有的形而上学话语,开启了哲学发展的新视野。
(一)提出了一种现象学的思维方式现象学首先意味着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和哲学方法,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不难,但要对之有所领悟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理解一种思维方式恰恰在于能够实际运用它,并获得对它的体验。
胡塞尔曾经对现象学的思维方式作出规定,即要按照事情如其本身所是的那样来描述它。
而问题在于,怎么样才能面向事情本身?胡塞尔说当我们的描述被限定在它原初被给予我们的限度之内并按照这种原初被给予来理解它时,我们就真正面向了实事本身。
但对于一个不知道何为真正的原初被给予性的人来说,这句话无异于一本有字的“天书”。
从否定的意义上来说,现象还原恰恰为通达这一现象学的方法提供了思维起点。
现象还原作为一种深刻和彻底的哲学动机,反对一切自然主义的态度。
后者试图把观念实在化、意识实在化、事物实在化,从而在意识与事物之间设定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这种态度就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态度,即要求把“是”理解成“实存”或“实在”。
在现象学看来,正是这种态度阻碍了我们朝向实事本身,只有将之彻底消除,世界才能显现出它原本的样子。
换言之,先验还原要求我们既不能把事物的“是其所是”看作是一种客观的实在,也不能将之归结为主观的实在,因为这里的“是”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动词,这就意味着,事物的“是其所是”乃是不断生成着的——只有通过一种非主非客的中性化方法才能看到这种世界的原初生成性。
这里的“看”乃是一种直接直观,当我们把直观限定在世界的原初被给予性上时,我们就获得了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
(二)先验还原同时保证了现象学思维过程的中立态度。
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乃是一种自身显现的现象,只有以一种中立的态度去描述它,才能保证其自行显现。
否则,现象就会被遮蔽和歪曲。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现象学来讲,直观和描述就已经足够了,而不需要去人为地建构理论去解释。
但在实际的描述过程中,要区分自行显现的现象和想当然认为的现象是异常困难的,这就要求我们实施先验还原,以防止某种人为预设对现象的改变。
在胡塞尔看来,所谓的先验还原就是实施一种彻底性的反思,即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来面对实事本身。
通过设定一个第三者,胡塞尔实际上将传统形而上学所设定的主体与客体这两极纳入到了一个相互联系的反思整体中,以避免我们反思作出某种推移。
最后,从效果来看,现象还原意味着现象的自行显现。
这种显现的现象不是由事物而来的心理映像,而是一种意向的剩余(胡塞尔)、存在的深度(海德格尔)、现象的充溢(马里翁)。
胡塞尔在此强调了意向活动中意向对象的构成,后者不能从主体与客体的二分框架中来理解,而只能从意识所具有的意向作用中来理解。
这里,主客体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横向的分立关系,意识与意向对象的关系则是一种由意识的高阶活动(即赋义活动)而来的纵向生成关系,这种赋义或生成实际上意味着意识所达到的生活世界的“深度”。
现象还原从根本上说是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有深意的生活世界。
但胡塞尔坚持哲学作为一门严格科学的信念,把这种深意解读为一个理性可通达的主体间世界,他希望通过一种现象学的方法可以把世界说明白,但最终只能沮丧地发现,理性是不可能穷尽世界之深意的。
在其著作中,他如是说道,一个科学的哲学之理想破灭了。
不管怎样,胡塞尔通过现象还原确然弥合了传统形而上学对于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一般与个别、一与多等范畴的二元对立,从而使哲学摆脱了二元化的思维取向。
这种一元化和居中性的思维方式彻底改变了哲学作为传统形而上学的面貌。
(三)开启了居中性的被给予性领域正如马里翁所指出的那样,现象还原从根本上说与被给予性相关。
所谓的被给予性,在胡塞尔那里实际上意味着一种现象学的构成,即一种给出意义的活动。
这个意义并不是在实在意义上属于主体,也不是在实在意义上从属于客体,毋宁说,意义处于一个非主非客的居中性区域。
进而我们可以说,这个世界的“深意”并不能被贴上一个主观和客观的标签,它超越后两者并且是一切主观化和客观化反思的源泉。
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实施了还原,就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被给予性。
或者通俗地说,我们实施还原的彻底性决定了我们思考的深刻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象还原绝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
我们可以通过向纯粹意识的还原说明现象还原本身,但这不是还原的完全意义。
还原并不朝向“什么”,还原仅仅在实施着,它力图打破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习以为常的看法,并一步一步地瓦解人们对于现存实在性的依赖;还原将人们虚假的认识和建构统统解构掉,从而还原人与世界相关的本来面目。
还原朝向“真”的追求,却从不提供一个现成的作为“真”的答案。
还原永远维持在主体与客体或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之中。
正如胡塞尔所指出的那样,我们通过现象还原所得到的乃是意识与世界的原本的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在海德格尔看来就体现于“生活世界”中的“生活”二字上,这也是为什么胡塞尔在后期提出世界思想的原因:通过还原,胡塞尔发现此在总是以一种边缘意识到的方式关涉着世界。
这个世界不再是由许许多多的物所组成的,相反,后者只是对这个世界进行客观化反思的结果。
准确地说,胡塞尔所说的那个世界则是非反思的,直接进行着意义给予的生活世界。
由此,胡塞尔通过先验还原走向了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不是认识论为中心的哲学世界,也不是对象化思维所主导的科学世界,它是原初被给予的与人们的理性生活相联系的意义世界,是人类生存的意义来源。
这一思想实际上以更加深刻的方式弥合了理论与实践的分裂:没有孤立的认识论,也没有绝对客观的不与生活相联系的科学,一切的意义和价值早已经“存在”着,只不过被人们逐渐遗忘了而已。
这种遗忘从根本上说与对世界的态度有关。
只有重返现象学的态度,人们才能回归意义之源。
(四)打开了中西方哲学对话的可能性现象还原将哲学从客观科学的维度引向了一个非对象化的维度。
尽管胡塞尔现象学仍然固守于反思性的现象学方法,但这种非对象化的思想已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