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主要让学生掌握多位数的认识和读写方法,以及了解多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多位数的读写、比较多位数的大小、多位数的组成和应用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多位数的认识和读写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的基本知识,对数的读写和比较大小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多位数的读写和组成,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耐心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多位数的认识和读写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多位数的认识和读写方法,能够正确、快速地读写多位数。

2.让学生了解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够比较两位数、三位数和四位数的大小。

3.让学生理解多位数的组成,能够分析多位数的每一位数代表的意义。

4.培养学生运用多位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多位数的读写方法。

2.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3.多位数的组成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多位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多位数的读写和比较大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激励评价法:注重对学生的激励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位数的图片、卡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多位数的练习题和应用题。

3.准备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卡片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回顾三位数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教学课件,展示多位数的大小,让学生初步感受多位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章 观察物体单元分析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章 观察物体单元分析
章节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二)
课题
单元解读
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能画出多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形并对其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教学内容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例如:呈现出从不同方位观察到一个立体图形所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判断分别是从哪一个方位观察的。这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图形的表象,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最后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进行验证,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的相关知识,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拼搭活动,这些活动容易引起现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组织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使活动有目的、有次序地展开,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另外.活动课也时时需要学生进行交流,教师要借机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己见。
教学难点
结合观察和操作进行直观推理,想象并表达物体的空间方位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课时:
本单元建议安排3课时。
教学目标
能分辨从不同角度所观察到的较复杂物体的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空间概念。
经历比较复杂物体的观察过程,体验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能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验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能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三角形?它们有什么特点?2. 探究新知- 活动1:学生分组操作,用三根小棒尝试组成三角形,观察并记录成功和失败的情况。

- 活动2:学生交流操作结果,总结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 活动3: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3. 巩固练习- 练习1:判断下列三根小棒能否组成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 练习2: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B=10cm,BC=15cm,AC=20cm,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形。

4.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5. 课后作业(布置必做题和选做题)- 必做题:完成教材P23页的第1-3题。

- 选做题:探究四边形四边的关系。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验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都能得到发展。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环节中的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

这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关键步骤,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探究新知活动1:学生分组操作,用三根小棒尝试组成三角形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三角形三边关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生活中的多边形青岛版五四制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生活中的多边形青岛版五四制

第二单元备课1、自主练习1,学生找出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底和高,并进一步认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

2、自主练习2,学生根据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3、自主练习3,生先思考怎样能使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底乘以高相等,则面积相等。

再让生独立完成,强调用尺子铅笔认真作图。

五、谈收获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六、课堂反馈自主练习5五、布置作业必:随课一1、2、3、4选:课本21 自主61.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 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 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3 、通过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 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公式, 并能正确运用 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 多媒体三角形的面积课题课型练习课教学方自主练习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师:提问: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除以2”?生复习回顾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同时板书.上、下底之和,它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所以计算时要加上小括号.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计算中要加上“除以2”?师:那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S=(a+b)h ÷2(同时板书)3 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为什么要“除以2 ”?。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第二课时)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方向词“左、右、前、后”。

–能够描述物体相对位置。

–能够根据指令调整物体位置。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述的能力。

–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积极参与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方向词的概念及用法。

2.教学难点:能够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与方向。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包括展示方向词的图片或示意图。

2.教具:小物体,如玩具或小球。

四、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
•引导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动作,例如向左转、向右走等,培养学生对方向词的感知。

2.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方向词的图片或示意图,让学生认识并了解“左、右、前、后”这几个方向词的含义。

3. 课堂练习
1.让学生利用小物体进行练习,例如:“请把小球放在桌子的左边。


2.引导学生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例如:“书在铅笔的后面。


4. 拓展延伸
•老师与学生一起在教室内找寻不同物体,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并进行互动练习。

5. 总结反思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对方向词的理解和应用。

五、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书本上关于位置与方向的练习题,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1.口算除法。

(1)口算。

(2)估算。

2.笔算除法。

(1)基本的笔算除法。

(2)除法的验算。

1.会口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几百几十以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1.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使学生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

为了避免学生在不理解算理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口算过程,套用计算法则,本册教材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既没有注明一般的口算思路,也没有出示笔算除法的法则,而是充分调动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计算的算理和算法。

(1)激活学生已有的口算经验,使之顺利迁移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中。

学生已有的与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相关联的口算经验有:表内乘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

这些口算经验是帮助学生解答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

因此,教学时应采取积极措施,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口算经验,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并将它灵活运用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样一个新的情境中。

(2)引导学生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学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有序思考方法。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除法口算经验,结合一定的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养成一种有序的思考和操作习惯,从而自主概括出笔算除法的计算规律。

(3)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思考的过程。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归纳、整理运算程序和运算规律的过程,它是计算活动过程的提炼和升华。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说话环境。

首先,让学生在思考每个例题时,自言自语地、轻声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或与同桌)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最后,提供过程的范例。

让说得好的学生在班上交流,或者教师根据多个学生的表述概括出班上学生的不同解题策略。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教学计划及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教学计划及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教学计划及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多位数的读写方法,理解多位数的数位顺序和数位名称,以及能够进行多位数的加减法运算。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为后续的多位数乘除法以及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单位数加减法,对数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多位数的读写和运算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需要他们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进行扩展和应用。

同时,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也会影响他们对多位数的学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多位数,理解多位数的数位顺序和数位名称。

2.让学生能够进行多位数的加减法运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多位数的读写方法。

2.多位数的数位顺序和数位名称的理解。

3.多位数的加减法运算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多位数的卡片。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入多位数的概念。

展示一张购物小票,上面有一个多位数的价格,让学生观察并尝试读出这个多位数。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多位数的读写方法,数位顺序和数位名称。

同时,教师可以举例进行讲解,让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一起读写一个多位数。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张多位数的卡片,让学生相互练习读写多位数。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多位数的加减法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多位数的加减法运算。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县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学习的。

这一单元,要让学生从三个方向(前面、上面、左面)观察由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感受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时,所看到的物体的范围变化。

由于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在生活中,常会遇到一此堆放在一起的规则物体,可能其中的一部分被挡住了。

如果空间想象力不强,就很难搞清真实数量,本单元内容就是通过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解决这些问题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目标:1、通过对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摆成的物体的观察,正确选择或描述相应的视图。

2、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知道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3、使学生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丰富对空间的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难点:会画出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课时安排:观察物体(二)2课时第1课时观察物体(二)(1)一、基础训练1、站在一个位置上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个面。

2、视察左图,从________面、________面和________面都可以看到。

二、提高训练1、()个()个()个()个第2课时观察物体(二)(2)展示交流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

全班交流互动评价(8分钟)点拨激疑1、从不同方向进行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图形有时是不同的,有时是相同的。

2、从同一方向进行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图形有时是不同的,有时是相同的。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3课时-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10|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3课时-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10|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3课时-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推理,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1. 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2. 能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2. 能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索发现(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模型,观察三角形的内角,并试着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代表汇报计算结果和发现。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3. 实践应用(1)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4. 总结提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及时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和推理,让学生自主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在实践应用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重点关注的细节: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新课的补充说明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与三角形相关的生活实例,例如:“我们常见的三角形的标志、图形有哪些?”、“三角形的特性有哪些?”等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9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9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9篇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1一、教学内容本单元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具体编排如下。

例1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例2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

例3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例4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1.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 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三、教学重点: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四、教学难点:体会位置的相对性。

五、教学时数:5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例1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速算100+0= 235+0= 0+319= 0+568=99-0= 154-0= 0×29= 0×78=0÷76= 0÷23= 49-49= 128-128=45÷9×3 45÷(9÷3) 25×4 ÷25×4二、设置情景探究新知1、苗苗小学正在举行一年一次的公园定向越野赛,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如果你是赛手,首先要到一号点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2、质疑探究:(1)知道一号点在大本营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3)怎样走才能保证尽快地到1号点呢?引导学生明确1号点在固定的位置,我们可以把起点和1号点连起来,然后量一量这一连线与方向标的夹角再描述。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数学教案设计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数学教案设计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數學教案設計
标题: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主要涉及的内容是“认识小数”,包括对小数的认识、小数的比较大小以及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意义,能准确地进行小数的读写,并能熟练运用小数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生活情境引入小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读写,小数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加减运算。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如购物时的价格标签等,引出小数的概念。

2. 讲解新知:通过实例,讲解小数的意义,如何读写小数,以及小数的加减运算。

3. 练习巩固: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的知识。

4.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小数的学习要点。

5.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关于小数的习题,以检验学生对小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评价:
1. 课堂反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小数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检查: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小数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测试评估:通过定期的测试,全面评估学生对小数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型新授教法演示、讨论、讲解教学目的1.用数方格和转化的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及关键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备课人教具剪刀、直尺、方格纸、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纸片授课过程一:情景引入:出示水产养殖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观察情景图,提出问题。

二、合作探究: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1号虾池的面积是多少?”这个问题。

1号虾池的形状是什么形?要求1号虾池的面积,就是谁的面积?我们已经学会了怎样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该这样计算呢?请大家先猜测一下。

2、学生思考,交流自己的猜测方法。

3、师:大家提出了各自的猜想,那么你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请大家想想办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组内先商讨验证猜想的办法,再一起验证。

比一比,哪组的办法最合理,最简单。

4、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先讨论方法,再动手操作。

小组合作完成。

) 5、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是怎样来验证的,你们的结论是什么?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想到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到底怎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我们用剪拼的方法来研究一下。

师:交流一下,你们小组怎样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师:虽然大家剪的方法各不相同,但有共同点,谁来说一说?师:观察思考,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三、自主练习: 1、师:下面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1号虾池能放养多少尾虾苗?”的问题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2、课后1 四:小结: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五、布置作业:自主练习2 板书设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 ×高用字母表示:s=a h 教学反思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型练习课教法练习法教学目的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教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教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教案一、单元教材分析(一)前后知识联系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对一些图形已经有了直观认识。

本单元将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教材通过图形分类、探索活动等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表1:《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单元前后知识联系(二)单元学习内容认识图形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要点如下:表2:《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单元学习内容二、单元教学目标(一)学科性目标1.经历量、摆、拼等直观操作活动,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2.了解三角形、四边形的分类情况,探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和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创新性目标1.体会不同的分类标准在图形分类活动中的意义,感受量、摆、拼等直观操作活动在探索图形性质中的作用;2.经历量、摆、拼等直观操作活动,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三)教育性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单元三课规划(一)原教材教学规划表3:《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单元原教材教学规划(二)单元三课教学规划表4:《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单元三课教学规划认识四边形认识四边形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边的关系三角形边的关系知识应用整合课三角形的稳定性2 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四、单元三课实施(一)单元课教学案例1.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2.学习目标(1)学科性目标①通过领悟式阅读分类活动内容,丰富对三角形和四边形的认识以及感知认识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②在四学活动中经历建构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教育性目标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合作学习、归纳概括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3)创新性目标在单元知识体系的建构中,积累数学探究的经验。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教案教学内容:教科书P10-11例题 P12“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2、让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以及容量单位“升”难点:容量单位“升”概念的建立教学准备:挂图、水壶2个、茶杯若干、1升的量杯、1立方米的正方体容器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理解容量的含义出示两个茶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茶杯里盛水多说明:哪一个杯子盛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

(板书:容量)小组说说你对容量的理解观察茶杯的水的容积的多少分组讨论汇报解决的办法(用其中一个水壶的水倒入另一个,进行比较)小组内交流出示两个容量差不多的水杯想想看哪个水杯的容量大一些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一下?观察猜测思考方法交流(装满水到一到)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出示挂图,说明图意独立思考交流说出简单的推理过程练习“想想做做”第2题出示挂图,说明图意独立思考交流方法感受容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我们已经知道容量的单位有大也有小,那这些水壶的容量有多少呢?出示两个水壶,两种型号茶杯若干(A<B)把水壶A装满水倒入茶杯A把水壶B装满水倒入茶杯B问:A水壶能倒满几杯水?B水壶能倒满几杯水?A水壶的容量就比 B水壶的容量大吗?观察感受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交流观察实验结果(A壶倒出的杯数多)猜测交流使用统一的杯子再倒一次你有什么发现?小结:为了准确测量和计量容量的多少,要使用统一的容量单位观察交流发现感受“升”出示挂图,我们在哪儿能找到容量单位小结: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可用符号“L”表示观察挂图交流结果“升”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互相交流升的应用独立完成交流感知1升的多少出示量杯,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现在,老师将一个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中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你发现什么?根据回答板书: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出示各色一升饮料的包装盒认识量杯以及量杯上刻度的含义观察并交流观察结果(一个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量正好是1升)观察交流体验1升的多少把1升的水倒入纸杯中,看看能倒几杯?观察交流体验1升巩固练习“想想做做”第4题你能估计出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吗?巡视个别指导独立完成交流判断理由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互相交流教学随笔:教学内容:教科书P13例题P14“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自制量器的过程中感受并进一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数学教案设计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数学教案设计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數學教案設計一、教案主题: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四位数的加减法。

2.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四位数的加法2. 四位数的减法3. 实际问题的应用四、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回顾上一单元的内容,引出本单元的主题——四位数的加减法。

例如:“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三位数的加减法,那么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四位数的加减法。

”(二)新课讲解:1. 四位数的加法:首先,教师需要解释什么是四位数,并举例说明。

然后,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四位数的加法运算规则,如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相加等。

2. 四位数的减法:在讲解四位数的减法时,教师同样需要先解释什么是四位数,然后再讲解减法的运算规则,如相同数位对齐、借位等。

(三)课堂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四位数加减法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以此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知识。

(四)应用实践: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计数等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

六、家庭作业: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以便学生在课后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能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

以上就是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一、教学内容: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

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3、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三、学情分析: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已经初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

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五、课时安排:5课时第一课时确定物体位置学习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18例1教材分析:本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里的“图形与位置”。

它是前面学习的提高,也是后继学习的准备。

它试图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位置和描述简单路线图的方法,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而且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以及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学习目标: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单元分析一、教学内容本单元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二、教学目标?1.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 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三、编写特点1.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教材选取现实生活的素材,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

例如,通过“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引出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知识,让学生知道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提供丰富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第一段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位置”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感,他们对空间位置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教材创设了许多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例如,让学生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根据同伴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图等活动,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四、具体编排1.主题图。

(1)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图及“公园定向运动图”,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2)注意: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有关“定向运动”的资料,教师也需要做相应的准备。

2.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1)例1,使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注意: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要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2)“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使学生进一步在图上确定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距离。

3.例2。

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四下数学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数学教案设计

四下数学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数学教案设计

四下数学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數學教案設計一、教学主题:位置与方向二、教学对象:四年级学生三、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熟练掌握“上、下、左、右”等基本的方向词汇。

2. 学生能够在平面图中准确地表示和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 认识基本的方向词汇(上、下、左、右)。

2. 学习如何在平面图中表示和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互动游戏,例如让学生按照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如“向右转”、“向前走”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位置与方向。

第二步:教授新知1. 教授基本的方向词汇。

通过实物演示或动画视频,使学生直观理解“上、下、左、右”的含义。

2. 教授如何在平面图中表示和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

首先,介绍坐标系的基本概念;然后,通过实例演示如何使用坐标来确定一个点的位置;最后,讲解如何使用方向词描述两个点之间的相对位置。

第三步: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相关的课堂练习,如画图题、填空题等,以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四步:应用拓展布置一些实践活动,如制作校园地图、设计迷宫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位置与方向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七、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八、家庭作业: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如绘制家庭平面图、描述物体的位置等,让学生在家也能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课题:图形分类第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已学过的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这些图形的类别特征。

2.通过动手操作比较,了解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能按一定的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掌握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性。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包含有各种图形的画面,师引入: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到多彩的图形世界里去走一走。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中有哪些你认识的图形。

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认识的图形,师用多媒体课件抽象出来,呈现在图片的下方。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一)进行图形分类1、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出示教材第20页第一次分类活动。

师:图形世界里的成员很多,笑笑将它们分成了两大类。

仔细观察每一类图形的特点,你知道笑笑是怎样分的吗?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分类:正方形、球、圆柱、长方体分为一类,因为这些图形中组成图形的所有点都不在同一平面内;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长方形、正方形分为一类,因为这些图形中组成图形的所有点都在同一平面内。

师进一步讲解: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长方形、正方形这样的图形我们叫做平面图形,像正方形、长方形、圆柱体这样的图形叫做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图形分类)2、平面图形分类。

提问:在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里,哪些图形有共同的特点可以分为一类呢?请同学们先试着自己分一分,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分类,同桌交流,全班汇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属于同一类,圆属于另一类。

师质疑:结合我们学过有关线的知识,说一说为什么把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穿哪个方向、正方形归为一类。

根据对线的认识,学生回答:因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都是有线段围成的,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师小结并板书:根据围成图形的线的不同,我们将平面图形分成两大类: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和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3、区分三角形和四边形。

提问:在由曲线围成的这四个图形中,你还能根据它们的不同点进行更细致分类吗?引导学生思考,汇报: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分为一类,三角形都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分为一类。

师小结:像平行线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这样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可以统一称之为四边形。

(二)探究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性。

1、出示三角形框架,引导活动:请同学们拿出你们手中的小棒,制作成一个三角形,然后拉一拉,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自由操作后,交流汇报:拉不动三角形。

师小结:把三角形任意拉动,不能改变三角形的形状,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出示四边形框架,引导活动:请同学们拿出你们手中的小棒,制作成一个四边形,然后拉一拉,再看看有什么变化。

学生自由操作后,指名汇报:生1:四边形边扁了。

生2:四边形变小了。

……师小结: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

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1题。

(1)让学生仔细观察淘气的分类,在小组讨论交流淘气为什么这样分?(2)进行全班交流。

①根据围成图形的线中是否含有曲线,分成两类。

②将每类图形再按照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进行分类。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2题。

(1)让学生根据图片说一说题意。

(2)思考并回答:为什么现在可以坐了?师明确: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在椅子脚上钉上木条后,形成了几个三角形,坐在上面更稳了。

(3)师: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一些例子吗?学生自由发言,汇报预测:自行车三角形架、人字形梯架、高压线铁架……3、自主阅读教材第21页“你知道吗”。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补》第二单元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课题:三角形分类第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三角形分类活动,认识并识别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以及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按角、边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难点: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各种不同大小的角。

师:图中的各角分别是什么角?学生自由说一说。

2、课件出示:连接角的两条边的另两点,形成三角形。

师揭题: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

(板书课题:三角形分类)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师:我们可以根据什么给三角形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思考后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

(1)根据三角形角的特点分类。

(2)根据三角形边的特点分类。

师引导活动:请同学们剪下附页3中的图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分类标准,试着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讨论交流。

2、按角分类。

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主题图。

提问:组成船的三角形的各个角都有什么特点?说一说你的发现。

学生观察后,汇报预测:三角形①和②里都有一个直角,另外两个是锐角;三角形③④⑤里三个角都是锐角;三角形⑥⑦⑧⑨里有一个角是钝角,其他两个角都是锐角……师追问:根据三角形的角的特点,我们可以怎么对它们进行分类?①和②是一类,都有一个直角;③④⑤是一类,三个角都是锐角;⑥⑦⑧⑨是一类,有一个角是钝角。

师归纳,明确概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再次引导学生观察这三类三角形,提问:每一类中至少有几个锐角?学生观察后汇报:至少有两个角是锐角。

师小结:根据三角形角的大小,么可以将三角形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3、按边分类。

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下方图片。

(1)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发现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的特点:三角形②和④由两条边相等;三角形③和⑤三条边都相等。

(2)根据三角形的边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②和④是一类,③和⑤是一类,另外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分为一类。

(3)三角形及腰的命名: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

师强调:等边三角形算式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让学生测量例题中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边的长度,认识等腰三角形的腰。

师明确: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我们给它取名为腰。

并指出:三角形②既是直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即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1.完成教材第23页“练一练”第1题。

(1)让学生读题,按要求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全班汇报交流。

(3)师引导学生注意:三角形⑥和⑦是等边三角形,因为等边三角形的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所以也应再等腰三角形一类填写。

2、完成教材第23页“练一练”第2题。

(1)让学生仔细观察三角形露在外面的角,思考被遮住的是什么三角形,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汇报,让学生说一说想法。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补》第二单元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课题: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第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在实验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探索和验证。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引入:今天,有两个熟悉的老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

(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情境图)我们一起来看看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在争论什么?学生看图,整理数学信息。

提问: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

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三角形说自己的理解。

师解释说明:三角形的内角是三角形相邻两边的夹角,一个三角形有三个内角。

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为什么?学生思考后,畅所欲言,预测:左边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一些,因为左边三角形看起来更大一些;三角形大,是因为三角形三条边长,角的大小和三角形的长度无关,所以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一样大……2、师揭题:同学们说的似乎都挺有道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

(板书课题: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二、猜想验证,探究新知1、量一量、填一填。

(1)师引导: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什么了,那用什么方法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思考后提出方案(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测量的方法)。

师追问:三角形有很多,我们不能一个个地研究,那么想一想研究哪几类三角形,就能代表所有的三角形?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研究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得到不同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

(2)进行测量活动。

学生分小组每人任意选择一个三角形,小组保证三种类型的三角形都有。

量出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数,再计算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完成小组活动记录表(教材第24页表格图),并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进行全班汇报,指名三角形的种类,交流三个内角的度数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

师提问:通过测量和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是180°左右。

)师追问:请同学们大胆的猜一猜,是每个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都一样吗?学生说猜想后,教师明确:实际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只是因为测量有误差。

2、拼一拼、折一折。

(1)提问:180°的角是什么角?它有什么特点?(180°是平角,平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

)(2)引导学生验证猜想:我们刚才研究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结合平角的特征,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猜想吗?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方法1: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看是否能拼成一个平角。

方法2: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依次向一条边折,看是否可以拼成一个直角。

……让学生动手试一试,验证猜想,最后全班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师小结:任意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3、解决问题。

师:回到上课开始时两个三角形的争论,你认为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大?学生思考后回答: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一样大,都是180°。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教学教材第25页“试一试”。

出示问题1:猜一猜,可能是什么三角形?(1)引导学生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自由猜一猜,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理由,教师巡视指导,收集学生的想法。

想法1:三角形两个角都是锐角,可能是锐角三角形。

想法2:只知道两个角的度数,不能判断是什么三角形。

想法3:可以先计算出被盖住的角的度数,再判断是什么三角形。

(3)引导提问:①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必须知道什么?(必须知道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什么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