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文献综述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中的女子形象分析》文献综述中文11104班杨晶摘要:《聊斋志异》所取得的高度艺术成就,是它之前的文言小说所无法比拟的。
作者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 更是光彩照人, 其中体现的对女性才华的肯定和女性人格的赞美, 亦是无法否认的事实,蒲松龄是写女性的行家里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生动丰满,或是聪慧过人,或是艳美绝伦,或是悍妒成性,总之,聊斋女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关键词:女性形象;追求爱情;复仇女性;女侠一直以来,来学术界对《聊斋志异》的研究就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对其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更是分析的细致有理,《聊斋》里活跃着一批花妖狐魅、鬼女仙姝, 她们温柔美丽、娴雅大方、精明干练, 正是她们发出的耀眼光彩, 照亮了《聊斋》的舞台。
一、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杜景华在《〈聊斋志异〉与〈红楼梦〉兼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描写》中这样说道:《聊斋志异》中的少女,有一点是与《红楼梦》中的女儿十分不同的,那就是她们当中的大多数,只要她们一出现,便常常伴随着爱情的诞生。
特别对于那些由狐鬼花妖转化出来的少女来说,她们大多数是因为爱慕某某才转化到世上来的;而他们一来到世上,便又常常用他们生命所有的时间,展开一场争取爱情的斗争。
[1]所以,《聊斋志异》中描写爱情的题材是不少的,而且总是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这些少女们为争取爱情而进行的斗争。
《聊斋志异》写狐鬼花妖的恋爱,本来已给她们的追求爱情解除了许多羁绊;她们有特殊的身份,既原非人或已亡而为鬼魂,就无须再受到人间家庭礼法的束缚;她们可以来无影,去无踪,因而又可以突然地出现在所爱的人面前,用她们特有的身份与情人欢爱。
梁艳萍在《浅析〈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中写到:《聊斋志异》中的女鬼与以往民间传说中的妖女不同,她们较以前传奇中的同种类型人物更具有人情味,更具有人的心理和特征。
[2]以前的志怪小说,传奇中的女性总是妖味多于人性,她们缺少女性的特质而显得生硬死板,如《聂隐娘》一文,没有或是缺少女性的特征,这与男权社会的女性意识薄弱不无关系。
《聊斋志异》的亲情研究【文献综述】
参考的文献资料主要是在学校图书馆的综合书库、期刊室、网上搜集的,主要是关于《聊斋志异》全本,《聊斋志异》的注释类书籍,《聊斋志异》点评类书籍,以及和主题相关的文章和书本。在此,根据参考的内容,我将我所参考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和分类,如下:
对人与人的亲情,人与狐怪,狐怪与狐怪,三种亲情观的分类,主要通过通读《聊斋志异》全本完成,主要是通过朱其铠的《聊斋志异》全本,还有中华书局的《聊斋志异》全本。进行分类后,再筛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文章和片段。例如《贾儿》就是人与人之间亲情类别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孝是贯串于《聊斋》始终的,是至高无上的。婴宁身为狐仙之女,却生受父母的遗弃,长承山村雨露,完全是底层农民的凄苦无靠生涯。鬼母收留,正是相濡以沫的农民同情心的表现。她正是为了使鬼母能有所依栖才远出踏青,才破愁为笑,才在姨兄王子服前明骂似贼、暗送秋波;引来了王子服后又故作痴呆,不解共寝,甚至似知非知,似痴非痴地说出:“背他人何得背老母”,以暗示老母在她心中的地位。正是这一点孝情,成为婴宁一切言行的指南。但是应指出,婴宁生于幽谷,实是农民的儿女,她的报恩孝道不是封建士大夫所提倡的“忠孝不能两全”忠高于孝的孝道,而是农民的“养儿防老”理想的孝道。农民身处穷僻尤其重视劳动,非只为继承香烟重视男子;婴宁想以弱女代男的理想正是当时农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理想的体现,也正是对当时农村中迫于生计溺弃女婴的批判。这是婴宁形象的光辉所在,也正是《婴宁》这颗明珠的夺目之处。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聊斋志异》的亲情研究
一、引言
《聊斋志异》虽是述奇记异之作,却是多具人情,对夫妇人伦婚姻爱情、的沦丧的批判,也有对闪耀其间的美好人伦的褒扬。蒲松龄的伦理思想虽还不能脱离儒家传统伦理思想的范畴,也还夹杂着封建主义的糟粕,但由于其自身体验的深刻、体察的入微和思想的通达,在传统伦理思想的基础上萌生出超越时代的新的观念,体现了一位平民知识分子的独特思考和认知。
近十年《聊斋志异》研究综述 -回复
近十年《聊斋志异》研究综述-回复《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极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作家蒲松龄。
它以奇幻、神秘、超自然的题材,讲述了一系列各种离奇故事,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近十年来,《聊斋志异》的研究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下面将就这一主题展开综述。
首先,我们可以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聊斋志异》近十年的研究动态。
研究者们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索,包括文本学、历史研究、文化批评等。
其中,文本学研究者对《聊斋志异》的版本进行了详细整理和比较,对蒲松龄的原文进行了还原和整理,使得人们更加了解其原貌。
历史研究者则通过对清代社会、文化、政治背景的研究,进一步探讨《聊斋志异》的写作意图和与当时社会的联系。
文化批评则从文化符号、意识形态等角度,解读作品中的隐含意义和主题。
其次,从研究主题和内容的角度来看,近十年来《聊斋志异》的研究也呈现出一些特点。
首先,研究者们对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们发现,《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多样而丰富,既有被动、弱势的形象,也有主动、强势的形象,这与当时的封建社会对女性的种种期待和束缚有着密切关系。
其次,研究者们关注了《聊斋志异》中的鬼神信仰和超自然现象。
这些故事中充满了灵异的奇幻情节,与中国传统的鬼神信仰相联系,反映了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诘问和对于神秘力量的探索。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关注了《聊斋志异》中的文化价值观、道德观念以及社会历史背景等方面的问题。
在研究成果方面,近十年来,《聊斋志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首先,研究者们对于蒲松龄的创作意图和文学风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他们发现,《聊斋志异》不仅仅是一部纯粹的奇幻小说,更是蒲松龄对于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思考和批判。
同时,对于《聊斋志异》中的寓言意义和寓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使得作品的文化内涵得以挖掘和展示。
此外,一些学者还对《聊斋志异》进行了与其他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比较研究,丰富了对于作品的理解和解读。
近十年《聊斋志异》研究综述
近十年《聊斋志异》研究综述《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一部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这部作品以其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手法和深刻的社会内涵,吸引了大量的读者,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近年来,随着《聊斋志异》研究的深入,本文对近十年《聊斋志异》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有所帮助。
一、研究现状近十年《聊斋志异》研究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本整理与版本研究在这个阶段,学者们对《聊斋志异》的文本进行了大量整理工作,特别是对多个版本的对比研究。
他们不仅对文本的文本进行了校勘,还对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详尽的比较。
这些工作为学者们揭示《聊斋志异》的写作特点和版本价值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主题与内涵研究学者们对《聊斋志异》的主题和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对其中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人文精神以及道德观念进行了深入解读。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学者们揭示出《聊斋志异》中具有独特价值的社会背景和人文内涵。
3.艺术风格研究在这个阶段,学者们对《聊斋志异》的艺术风格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对其浪漫主义手法的研究。
他们认为,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运用了丰富的浪漫主义手法,使作品充满了神秘色彩和想象力。
4.文化背景研究学者们还对《聊斋志异》的文化背景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对当时社会环境、人文氛围以及价值观的探讨。
他们认为,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聊斋志异》独特的文化内涵。
二、研究方法近十年《聊斋志异》研究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学术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文献研究外,还出现了大量的比较、论证等研究方法。
三、研究展望未来,《聊斋志异》研究将继续深入,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1.作家生平与创作风格通过对蒲松龄的生平和创作风格的深入研究,揭示《聊斋志异》中具有独特价值的内容。
2.版本考证与比较研究进一步对多个版本的《聊斋志异》进行深入研究,比较研究各个版本之间的异同,为学者们提供更为丰富的研究资料。
《聊斋诗集》文献综述
融 博 ( 牡丹江 师范学 院文学院 黑龙江 牡 丹江 1 5 7 0 0 0 )
摘 要 : 蒲松龄 在小 说方 面有 着成 绩卓 越 ,但是 其诗 文方 面 的成 就也 不容 忽视 。其 一生写 诗 , 内容 涵 盖广 ,包 括 农事 诗 、 田园诗 、写 实诗 等 。其文 直追 泰 汉 ,而骈 文较 六朝之 庾信 不稍 逊色 ;文 以言 志 ,诗 以抒情 。并 在 二十 岁 时 与友 人建 立 “ 呈 中书社 ” 。其 诗 在 清 时期 与王 士祯 并称 ,称 为 “ 盛世 交风 ” 。 关 键词 :蒲松 龄 ; 山水 ; 自悼意识
从 蒲松 龄诗 中 的 重 点 出发 ,例 如 : 山水 、讽 喻 、 咏 怀 、赠 答 等 。 在 这几 种不 同 的类 型诗 中 分 析 ;通 过蒲 松 龄 的身 世 背 景 与 蒲松 龄 不 同 时期的 诗 结 合 起 来 ,顾 问蒲 松 龄 的诗 在 这 篇 论 文 里 被 分 为 , 青 年时 期 、中年时 期 、以及 晚年时 期 ,三 个 阶段进 行分 析 和探 讨 , 并 且还 在诗 中 阐述 了蒲 松龄 的诗 人 形象 ,从 科 举 洛拓 、地 方名 士 、 农 民情 怀等等 可 以说是 全 方 位 的分 析 了蒲 松 龄在 不 同 阶段 的生 活 场 景 。而王 同书 《 醇 美 雅趣 诗 文 妙 品— —蒲 松 龄 诗 作 初 论 》 ,在 前人 的基 础上从 美学 方 面分 析 蒲 松 龄 的 诗 歌 ,也 是第 一 个 比较 少 见 的真 正的从 诗 的美 学 角 度 出发 ,探讨 了蒲 松 龄 诗 中 的诗 意 、诗 美 。蒲松 龄和王 士祯 为 同 时 代人 ,而且 相 互 之 间有 交 流 ,其 “ 神 韵诗 ” 与王 士祯 的 “ 神 韵 说 ” 有 千丝 万 缕 的联 系 但是 二 人 因为 身 份 背景和 生活 经历 的不 同导 致 诗 风 有 很 大 的 不 同 ,蒲 松 龄 的诗 因 为反 映 了 时 代 的 尖 锐 矛盾 ,也 可 看 做 是 时代 的 “ 盛 世 元 音 ” 的
聊斋志异 文献综述2
注释:①蒲松龄:《聊斋自志》,见“三会本”《聊斋志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第1页。
②杨玉军:《论< 聊斋志异> 的创作动机兼议“孤愤”说》,载《蒲松龄研究》,2002年第3期,第4页③朱振武:《论<聊斋志异> 创作的心灵流变》,载《蒲松龄研究》,2002年第3期第14页④张永政,盛伟:《国际第二届聊斋学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第79页⑤井玉贵:《略论蒲松龄的宗法思想》,载《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4月⑥朱振武:《<聊斋志异>的创作心理论略》,载《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第25页⑦姚玉光:《论〈聊斋〉的儒商形象》,载《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4月⑧张青:《论〈聊斋志异〉中的儒商形象》,载《蒲松龄研究》,2001年第2期,第17页⑨陈炳熙:《论<聊斋志异>中的小文》,载《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第26页参考文献:1、蒲松龄:《聊斋自志》,见“三会本”《聊斋志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2、杨玉军:《论< 聊斋志异> 的创作动机兼议“孤愤”说》,载《蒲松龄研究》,2002年第3期3、朱振武:《论<聊斋志异> 创作的心灵流变》,载《蒲松龄研究》,2002年第3期4、张永政,盛伟:《国际第二届聊斋学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5、井玉贵:《略论蒲松龄的宗法思想》,载《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4月6、朱振武:《<聊斋志异>的创作心理论略》,载《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7、姚玉光:《论〈聊斋〉的儒商形象》,载《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4月8、张青:《论〈聊斋志异〉中的儒商形象》,载《蒲松龄研究》,2001年第2期9、陈炳熙:《论<聊斋志异>中的小文》,载《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10、《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二辑,齐鲁书社1981年版11、于天池:《明清小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12、蒲松龄:《<醒轩日课>序》,载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新1版王元丰与小翠做了五年夫妻,小翠以“不能产育”为由,劝他又娶一钟氏女子,“及新人入门,……往至园亭,则女已不知所在”(《小翠》);罗子浮与翩翩在深山洞府中生活了十余载,并育有一子,后王归家,“思翩翩,偕儿往探之,则黄叶满径,洞口路迷,零涕而返”(《翩翩》)。
聊斋志异文献综述
《聊斋志异》文献综述西北师范大学李旆瑶摘要《聊斋志异》是蒲松龄所著的一本以志怪传奇为特征的文言小说。
其小说在创作,内容,结构,艺术成就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从这几个方面对研究《聊斋志异》的文献做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聊斋志异文献综述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在蒲松龄生前已经引起人们兴趣,刊刻之后更是风行天下,出现了很多注评,这些评注对《聊斋志异》的内容、艺术及作者的思想作出了说明、解释或评价,自从20世纪以后,对《聊斋志异》的研究便多了起来。
通过文献综述,可以理清《聊斋》研究进程,对其做进一步的研究有积极意义.一、关于人物的研究在马瑞芳的《聊斋志异创作论》的“人物编"中,作者先对《聊斋志异》中人物的肖像、所处环境、出场、性格、动作等作了细致分析:(1)蒲松龄写人物时善于化静为动,层层深入,步步深化。
在蒲松龄的笔下,极少有对人物细细刻画的时候,一般都是对人物总结性的概括。
虽然这种简单的勾勒未免不能细致的表现人物的形象,但是却能突出人物的特点。
先总概括,在通过表情动作及他人反映的描写加深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2)作者认为文艺作品中的人物与环境正似鱼之于水。
(3)在对人物性格的描写方面,作者强调了蒲松龄成功的细节描写。
(一)婚恋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聊斋志异》近五百篇小说中涉及女性题材的内容约有一百九十多篇,塑造的女性形象约有二百五十多人,不仅数量众多。
而且反映出来的思想十分复杂。
因此《聊斋志异》的女性观、婚恋观倍受学者们所关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关于《聊斋志异》的研究开始多了起来,孙一珍《<聊斋志异>女性的心灵美》指出蒲松龄“着意从妇女真挚的感情、美好的理想、高尚的品德等方面来提示人物心灵美。
"并从四个方面作了分析:(1)表现少女的真情实感和生活理想.(2)着意女子的才智。
(3)复仇女性。
(4)济困扶危,成人之美的女性形象。
赵美科《略论蒲松龄的爱情观》认为,《聊斋志异》中大量女性形象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反映了初期民主主义思想因素,书中那些大胆追求情爱,追求个性解放的男女正是《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形象出现的先驱,指出了从《聊斋》到《红楼梦》关于女性理想的一脉相承性。
聊斋 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名称《聊斋志异》中的“动物王国”文献综述院(系)文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辅导教师完成日期2014.12.28至2015.03.15《<聊斋志异>中的“动物王国”》文献综述《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以丰富的内容和高超的写作艺术赢得了世人的瞩目。
近年以来,《聊斋志异》研究更加活跃,研究内容和范围涉及《聊斋志异》的创作动机、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作品形象,同时,作者的思想、创作心态、作品主题的研究也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聊斋志异》的重要艺术特色之一,是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现实主义内容,即用鬼狐及各种动物形象,曲折幻变地表现形形色色而又惊心动魄的现实世界。
它有时是以动物在现实中的本相出现,有时则让其幻化为人。
本综述旨在对《聊斋志异》中动物形象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和归纳,通过动物形象的研究窥视作者对社会及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美好人性的向往,从另一个视角证明《聊斋志异》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创作价值和地位。
一、《聊斋志异》动物形象分类研究《聊斋志异》曾被称为“鬼狐之书”,作者利用了自古以来在民间盛传的鬼狐之说,而又通过这部不朽之作使鬼狐形象大现辉煌。
但在《聊斋志异》中除鬼狐形象外,作者还塑造了众多动物形象,构成了或现实或幻化或隐喻的各种奇妙故事,曲折幻变的表现了形形色色又惊心动魄的现实世界。
任孚先1985年10月发表在《齐鲁学刊》上的文章《论<聊斋志异>中的异类形象》对《聊斋志异》众多的动物形象进行了归类并抒发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在描绘虫鸟的异类形象时,蒲松龄的感情寄托显然在那些虫鸟类中的弱者身上。
如《绿衣女》、《莲花公主》中的蜂精形象,《竹青》中的神鸦形象,《阿英》中的鹦鹉、秦吉了形象,另外,还有鸲鹆(《鸲鹆》)、鸮鸟(《鸮鸟》)、粉蝶 (《粉蝶》)、白骥鱼(《白秋练》)的形象。
这些形象蕴含着作者深切的怜悯和同情,表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聊斋志异》中还写了一些通常被认为不善、不美的动物的异类形象,如《苗生》中把虎精苗生塑造成一个外形伟岸、性格豪爽的人物。
近年来《聊斋志异》研究综述
近年来《聊斋志异》研究综述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自古以来就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近年来,《聊斋志异》的研究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聊斋志异》的文学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它以其独特的文学手法,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社会现象等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
此外,它还把许多古典文学的典故和文学手法融入其中,使其文学价值更加凸显。
其次,从历史角度来看,《聊斋志异》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反映了清朝时期社会的种种现象,如官僚主义、腐败、贪污等,可以说是一部揭示清朝社会现实的经典之作。
最后,从文化角度来看,《聊斋志异》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它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其中,如道家哲学、佛教思想、中医药等,使其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
总之,《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近十年《聊斋志异》研究综述
近十年《聊斋志异》研究综述○郭迎晖 从1990年到1999年,《聊斋志异》及其作者蒲松龄的研究文章,依据《全国报刊资料索引》中的数目,可达270篇左右。
从研究范围上来说,涉及到蒲松龄的家世、生平交游、杂著、哲学宗教思想、《聊斋》的主题探讨、创作动机、艺术成就、作品形象分析等等;从研究的深度来看,对作者的思想、创作心态、作品主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尽毕生精力所成的短篇小说集。
全书在康熙十八年(1679)已初具规模,后经不断补充,在蒲松龄六十多岁后才成书(依王枝忠说)。
乾隆三十一年(1766),首次在浙江睦州刻印成书,为青柯亭刻本。
此外,抄本中以历城张希杰的“铸雪斋抄本”和1962年在山东淄博发现的“二十四卷抄本”最为完整。
除《聊斋志异》外,据路大荒先生《蒲松龄集》,蒲松龄还留下了大量诗词、骈散文、戏曲、俚曲。
而且,他还涉足自然科学,潜心研究农业科学,写成了《日用俗字》、《农桑传》、《家政外编》、《观象玩古》等农业技术著作。
这些作品为研究蒲松龄的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是近几年逐渐引起重视的研究方向。
一、蒲松龄的思想1.哲学、宗教、鬼神思想。
蒲松龄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都是主观唯心主义,并在作品中体现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观点,但他的宗教鬼神观念是相当复杂的。
他对宗教鬼神的肯定或否定,统一于儒家教化的需要之上;而对宗教鬼神的似信非信,统一于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倾向之上。
他是从宋明儒家心学的立场来诠释宗教鬼神的,即在哲学观上有所信,对具体内容则有所疑。
避开蒲松龄是否有神论的讨论,有的学者则进一步分析了《聊斋志异》的宗教现象,讨论了其宗教观念的荒杂及其文化渊源,把作品按对宗教的阐释分为正宗型、混融型、原始型、困惑型,并将其归纳为两大模式:佛教意绪与多种崇拜相混融的果报模式和道家意绪与多种崇拜相混融的遇仙模式及其潜在的人文意义。
蒲松龄的宗教理论主要是佛教理论对儒家伦理体系的积极响应,把宗教理论与儒家伦理体系相融合,对中国传统道德做了重要补充。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10聊斋志异
第二节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一、《聊斋》创作意图
《聊斋自序》: “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 吟而成癖。……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 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 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集 腋成裘,妄续幽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 书。” 《聊斋》的创作意图就是要通过“志异”来抒写 “孤愤”。为的是既便于避免触犯清朝的文网,也 便于突破现实生活的忌讳,可以自由抒发嬉笑怒骂 的情感。
(四)世情小说: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包 罗最广泛、思想最复杂的作品
著名的有《崂山道士》、《画皮》等。
第三节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总体特征:“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一书而兼 二体
鲁迅:“《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 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 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 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所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 为之一新。”(《中国小说史略》) 1、《聊斋》对志怪题材的继承和发展 六朝志怪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发明神道之不诬”,内容荒诞 无稽,情节简略、单调,艺术粗糙平板;《聊斋》虽然也写 花妖狐魅的怪异题材,但为的是曲折反映社会现实,抒发自 己内心“孤愤”,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往的 志怪、传奇。 2、《聊斋》对传奇笔法的继承和超越。 具体表现在:一是从故事体到人物体,注重塑造形象;二是 善用环境、心理等多种手法写人;三是具有明显的诗化倾向。
一、人鬼仙狐,亦真亦幻
作者有意将幻异境界与现实社会联结在一起,
以寄托自己的孤愤和理想,使作品既驰骋天 外,充满浓郁的浪漫气息;又立足现实,蕴 含有深厚的生活内容。幻想性与真实性的相 反相成,对立统一,构成了《聊斋志异》的 突出特点。
【文献综述】《聊斋志异》中情痴形象研究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聊斋志异》中情痴形象研究《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靠强大的想象力,异想天开,高举“神鬼狐妖”的万国旗,让神鬼狐妖纷纷来到人间,寻觅心中的真爱,唱出一曲曲悠扬的爱情之歌,从而使聊斋爱情异军突起。
当然这一段段美丽神圣的爱情故事,离不开共同谱写它的男女主人公。
他们为爱而痴,为爱而狂,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诠释着真爱,可谓情痴者。
今笔者将前人对《聊斋志异》中的情痴形象所做的研究进行整理归纳,把这些鲜活动人的形象更好地呈现出来。
一、何谓情痴《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痴”,其中一种意思是“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
” “情痴”一词也就是说因对某人产生爱情而极度迷恋某人。
《说文解字》中解释“痴”为“不慧也”,情痴者因情而变得不慧,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不聪明,笨。
此“不慧”具有两重含义:一方面在外人看来,性痴者其行为不符合社会既定标准,不可理解;另一方面各位痴子不谙世情,唯心事问。
马瑞芳《狐鬼与人间——解读奇书<聊斋志异>》:“以‘痴’或‘癖’的强烈个性出现者,不仅比圆滑“完美”者更令人喜爱,且实质不是痴,反而是聪明绝顶。
张潮《幽梦影》说:“情必近于痴而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
即说情痴也是情真。
蒲松龄自己在《聊斋志异》中也说:“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且如粉花荡产,卢雉倾家,顾痴人事哉!却以是知慧黠而过,乃是真痴,彼孙子何痴乎!” 蒲松龄先生说那些随机应变却一事无成的人和为了女人而倾家荡产,为了赌博而造成败家的人,才是真正的痴傻,为了爱情而痴的人其实是一点也不痴傻的。
看来不论是今人还是古人对情痴者都抱着欣赏赞扬的态度。
因而所谓的情痴表面看来是因情变得呆滞,实则被情所动,为情所感,愿意为情付出一切却无怨无悔。
这是一种以内心最真挚的感情为出发点的表现,这是真正了解自己灵魂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知道自己所要的是什么的智慧的表现。
情痴者是无畏无惧,流露真性情的智慧者。
近年来_聊斋志异_研究综述
《聊斋志异》的创作动机、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作品形象;对作者 谓细致而深刻。郑春元先生在《蒲松龄的侠义观念浅识》(《蒲松
的思想、创作心态、作品主题的研究都取得了新的进展。有关部 龄研究》2002 年第 1 期) 指出:蒲松龄具有浓厚的侠义崇拜思
门对 2000 年至 2005 年期间仅中国学术期刊网检索的学术论文 想,他在崇侠心态下写成了《聊斋志异》,塑造了众多的侠义形
长期以来,对《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多从揭露社会黑暗、抨 击科举、爱情婚姻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近年来,这三方面的研究 取得了更加丰硕的成果。郑春元《〈聊斋志异〉对浇薄世风的批 判》,廖小华的《略论〈聊斋志异〉对清初政治黑暗的批判极其历
说”进行。
史价值》,张艳芳的《从〈聊斋志异〉看清初科举制之流弊》,马凤
《聊斋志异》研究的亮点。
为人类历史前进的原动力,蒲松龄的生死观也将受到更多研究
者的关注。
一、蒲松龄思想与创作动机研究
3.人性观。蒲松龄的人性观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用这种
思想认识、评价生活,指导创作,周秋良、张艳君、夏伟刚等对蒲
蒲松龄思想研究一直是《聊斋志异》研究的重点。人们对蒲 松龄人性观的研究深入系统,成果卓著。周秋良的《蒲松龄的人
《聊斋志异》的创作心理有着明显的自娱、娱人的因素;其次是 故事与女权意识》(《文学评论》2004 年第 5 期)认为:蒲松龄对女 由于试辄不售、怀才不遇而又眼见陋劣幸进、公道不彰等原因, 性生存状态充满了关注和焦虑,在《聊斋志异》中躁动着的女权
作者常处于苦闷和不平的心理状态下。马跃的《从〈聊斋志异〉 意识不仅引领了清代小说对女性的关切同情,而且提供了一个
仅从论者强调的《聊斋志异》抒“孤愤”的创作动机来解释其创 的女性主义色彩》认为:《在聊斋志异》中,出现了一个女性自我
《聊斋志异》的影视剧改编问题及其研究综述
《聊斋志异》的影视剧改编问题及其研究综述1. 引言1.1 背景介绍《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由清代作家蒲松龄创作。
这部文学作品以奇幻、恐怖、爱情等元素为主要线索,描绘了民间传说、神怪传说和民间风俗,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自问世以来,《聊斋志异》一直备受读者喜爱,并多次被改编成影视剧作品。
影视剧改编是将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以适应不同形式的艺术展示和传播。
《聊斋志异》作为文学经典,其影视剧改编也备受关注。
通过对影视剧改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聊斋志异》在当代文化中的传播和影响,丰富人们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本文将对《聊斋志异》的影视剧改编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影视剧改编的历史、不同版本的影视剧、改编版本的比较、影视剧对原著的忠实度以及影视剧的成功因素。
结合文献综述和研究意义,对影视剧改编的展望和研究不足之处进行探讨,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字数:234】1.2 研究意义《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重要的奇幻小说集,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读者青睐。
而其被改编成影视剧后,更是延续了其在文学领域的影响力,成为了中国影视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研究《聊斋志异》影视剧改编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这一文学作品如何在跨领域的传播中呈现出不同的美学形式和文化价值。
研究《聊斋志异》影视剧改编有助于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文化意蕴。
通过比较原著和各种改编版本之间的异同,可以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奇幻故事的理解和演绎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当代意义。
研究《聊斋志异》影视剧改编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对于推动中国古典文学与现代传媒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都具有积极意义。
1.3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部分涉及了《聊斋志异》的影视剧改编以及相关研究情况。
在早期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关注影视剧对原著的忠实度以及对故事情节的改编情况。
一些研究表明,在《聊斋志异》的影视剧改编过程中,部分导演会对原著进行删减或改动,以迎合当代观众的口味和审美需求。
论《聊斋志异》对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作品的继承与发展
I
目
摘
录
要 ....................................................... I
Abstract ....................................................... I 绪 论 ......................................................... 1
(一)短篇文言小说的高峰——《聊斋志异》...................... 1 (二)《聊斋志异》研究文献综述 ................................ 1 1.关于艺术形式的继承与发展 ................................. 2 2.关于题材内容的继承与发展 ................................. 3 3.关于人物形象的继承与发展 ................................. 4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5 (四)本文的研究意义 .......................................... 6 一、《聊斋志异》在艺术形式上对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作品的继承与发展 . 7 (一)叙事艺术方面的继承与发展 ................................ 7 1.从以情节为核心到以人物为核心的转换 ....................... 7 2.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的结合 ................................. 8 3.叙事模式的设置 .......................................... 10 4.叙事意象的使用 .......................................... 11 5.叙述者、主人公与故事受众的微妙联动 ...................... 13 (二)体例格式方面的继承与发展 ............................... 14
二十世纪以来对《聊斋志异》的研究述略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二十世纪以来对《聊斋志异》的研究述略李芳 辽宁大学摘 要:《聊斋志异》一书是我国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的重要著作,它也是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之作在蒲松龄还在世时已引起人们的兴趣,王士镇曾为之评点。
20世纪 ,国内外才对《聊斋志异》开始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国内对《聊斋志异》的资料版本等进行搜集整理,海外对《聊斋志异》主要进行了文献考证,思想艺术与社会文化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拓展了《聊斋志异》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聊斋志异;国内研究;国外研究作者简介:李芳(1990.3-),女,山东省滕州市人,辽宁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94-01一、20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对《聊斋志异》的研究1、蒲松龄的生平和家世研究从传统上我们都将《聊斋志异》看作一部志怪小说,但蒲松龄说,它也是一部“孤愤之书”。
除《聊斋志异》之外,我们还能见到蒲松龄的其它著述,还有与他同时代友人的诗文,但这些材料直到20世纪才受到人们的重视。
20世纪前半期,主要是对《聊斋志异》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胡适于1932年发表了《辨伪举例—蒲松龄生平考》,至此许多人开始讨论蒲松龄生卒年代的问题,但未引起轩然大波。
直到5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进行了系统的编写和考证的相关工作。
(1)蒲氏年谱、传记的编写路大荒的《蒲松龄集》,其后附《蒲松龄年谱》;刘阶平的《蒲留仙传》,张景樵的《蒲松龄年谱》,马瑞芳的《蒲松龄评传》,都增添了许多蒲氏生活事迹的具体内容。
(2)有关蒲氏生平事迹的相关著述的考证袁世硕在70年代末广泛搜集了有关资料,其中以清初淄川的一批文献为主要成果,如其挚友张笃庆的《厚斋自撰年谱》、《昆仑山房诗集》抄本,张永跻的《蕉雨斋诗词稿》,毕际有编订的袁藩之《敦好堂集》誊清稿,还有蒲立德的《东谷文集》抄本、《蒲氏世谱》等。
关于《聊斋志异》的版本,1986年台湾学者罗敬之著的《蒲松龄及其 < 聊斋志异>》出版,对蒲氏生平及思想做了相关论述。
《聊斋志异》的影视剧改编问题及其研究综述
《聊斋志异》的影视剧改编问题及其研究综述《聊斋志异》是中国清代文学名著之一,作者蒲松龄的奇思妙想和神秘幻想在其中得到了完美展示。
这部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随着电影和电视事业的发展,对《聊斋志异》的改编也越来越多。
但是,关于如何做好《聊斋志异》的影视剧改编却引起了广泛的热议。
本文对《聊斋志异》的影视剧改编问题进行研究,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综述。
一、影视剧改编的难点1. 作品复杂性《聊斋志异》作品中涉及到的情节和人物非常丰富,有时甚至涉及到神秘的鬼怪和妖魔。
这对影视剧拍摄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难点。
如何准确地还原原著中的情节和人物,如何把握好特效制作,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同时,还需要考虑如何把握好影视剧的观感,不仅要忠实于原著,还要符合当今观众的审美趣味。
2. 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视觉元素的融合难度《聊斋志异》中包含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例如中国古代妖魔传说以及古代社会的礼仪习俗等。
这些元素与现代视觉效果的融合需要考虑其相互影响关系。
应该如何平衡各种元素,以及如何做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影视剧改编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相关文献综述1. 目前的改编情况目前,市场上有多部《聊斋志异》的影视剧作品,例如电视剧《聊斋志异》(1986)、电影《聊斋》(2005)、电视剧《聊斋之新画皮》(2012)等。
这些作品各具特色,影视剧改编的成功也需要考虑如何在创新、忠实原著等方面做到平衡。
2. 学者的研究成果学者对《聊斋志异》的影视剧改编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吴选海(2013)在其论文中探讨了《聊斋志异》的影视改编中的文化冲突问题;周国平(2017)从文化创新、影视语言等方面探讨了《聊斋志异》的影视改编;李悦峰(2018)则从文化传承、影视语言和视觉表现等方面分析和探讨影视剧《聊斋之新画皮》的改编。
三、改进建议1. 忠实于原著,做好文化传承在影视剧改编中,必须保证对原著的忠实还原。
这不仅是尊重蒲松龄的创作,更是保障观众和读者的权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斋志异》文献综述
西北师范大学李旆瑶
摘要《聊斋志异》是蒲松龄所著的一本以志怪传奇为特征的文言小说。
其小说在创作,内容,结构,艺术成就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从这几个方面对研究《聊斋志异》的文献做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聊斋志异文献综述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在蒲松龄生前已经引起人们兴趣,刊刻之后更是风行天下,出现了很多注评,这些评注对《聊斋志异》的内容、艺术及作者的思想作出了说明、解释或评价,自从20世纪以后,对《聊斋志异》的研究便多了起来。
通过文献综述,可以理清《聊斋》研究进程,对其做进一步的研究有积极意义。
一、关于人物的研究
在马瑞芳的《聊斋志异创作论》的“人物编”中,作者先对《聊斋志异》中人物的肖像、所处环境、出场、性格、动作等作了细致分析:(1)蒲松龄写人物时善于化静为动,层层深入,步步深化。
在蒲松龄的笔下,极少有对人物细细刻画的时候,一般都是对人物总结性的概括。
虽然这种简单的勾勒未免不能细致的表现人物的形象,但是却能突出人物的特点。
先总概括,在通过表情动作及他人反映的描写加深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2)作者认为文艺作品中的人物与环境正似鱼之于水。
(3)在对人物性格的描写方面,作者强调了蒲松龄成功的细节描写。
(一)婚恋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近五百篇小说中涉及女性题材的内容约有一百九十多篇,塑造的女性形象约有二百五十多人,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反映出来的思想十分复杂。
因此《聊斋志异》的女性观、婚恋观倍受学者们所关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关于《聊斋志异》的研究开始多了起来,孙一珍《<聊斋志异>女性的心灵美》指出蒲松龄“着意从妇女真挚的感情、美好的理想、高尚的品德等方面来提示人物心灵美。
”并从四个方面作了分析:(1)表现少女的真情实感和生活理想。
(2)着意女子的才智。
(3)复仇女性。
(4)济困扶危,成人之美的女性形象。
赵美科《略论蒲松龄的爱情观》认为,《聊斋志异》中大量女性形象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反映了初期民主主义思想因素,书中那些大胆追求情爱,追求个性解放的男女正是《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形象出现的先驱,指出了从《聊斋》到《红楼梦》关于女性理想的一脉相承性。
辜美高《蒲松龄的妇女、爱情与婚姻观》则认为蒲松龄因受时代的局限,认为女子必须三从四德、
理家育儿,但又受晚明启蒙思潮的影响,对妇女的观点有较崭新的看法,也表现在对女子的“文才”、“武艺”与“胆识”的歌颂与肯定。
以上的一系列论文,都将《聊斋》中的女性篇章独立出来作深人的研究,且角度各异,观点新颖。
(二)婚恋小说中的男子形象
现分析《聊斋志异》男子形象的文章有:刘洋《论<聊斋志异>男性人物形象》、张聪《聊斋志异男子形象研究》、黄伟《聊斋志异书生形象管窥》、梁锦丽《聊斋志异书生形象研究》等。
在刘洋的论文中,她将男性形象分为书生、官吏、神仙、商人及普通人等五类,联系作家的生平经历进行了较为细致地分析。
张聪把男子形象分为情感层面,道德层面,人格层面和人生理想层面四个层面,然后一一进行了论述。
黄伟的《<聊斋志异>书生形象管窥》,他主要论述了蒲松龄笔下书生形象的女性化倾向,由书生形象的女性化探讨了社会的黑暗及审美趋势的变化。
梁锦丽的论文中将书生这一群体做了相应的界定,论述了书生在现实世界中的处境和精神世界的表现。
这些文章研究的主体是书生的爱情和科举故事并从中分析其所表现的主题:男权意识、情爱理想和对科举制度的批判等等。
总的来说,虽然各类著作文章对《聊斋志异》中的男子形象都有所涉及,分类研究也取得了很丰富的成果,但是就书生这一形象而言,他们所具有的某些独特的品性与特质,值得我们再次挖掘。
(三)儒商形象
《聊斋志异》塑造的各种人物形象,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除了女性形象和书生形象外,比较有名的还有儒商形象,有关论述有张青的《论〈聊斋志异〉中的儒商形象》和姚玉光的《论〈聊斋志异〉的儒商形象》,虽角度相同,但论述各有侧重。
姚玉光指出,“《聊斋志异》中的儒商在中国小说史上是一种全新的形象”,是“文言小说的重大收获”,张青则侧重分析了“儒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流变”,指出“儒商并非明清时期的新生事物,而是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蒲松龄笔下出现的儒商形象,一方面是蒲松龄对社会中士人经商的敏锐反映,另一方面则是父亲弃儒经商的家世在座品种的间接表现①。
二、关于情节结构
《聊斋志异》是一部结构颇为精巧的短篇小说集,在艺术成就方面,有关结构的著作和论文有马振方《聊斋艺术论》、张鹏飞《聊斋志异爱情小说叙述结构模式探析》、石李峰《聊斋志异的叙事模式》、申朝晖《聊斋志异叙事思想研究》、王世元《聊斋志异叙事研究》、王稔穰《论聊斋志异的情节结构》、李永祥《论聊斋志异情爱小说的结构模式》等。
在马振方的《聊斋艺术论》里,用横切和直缀来表现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各
自的特点。
他认为短篇小说结构精巧,而长篇小说善于把显示思想与刻划性格合为一体,使寓意之作的思想结构同时又是铸造性格的形象结概达到两者艺术的统一。
张鹏飞把《聊斋志异》爱情小说的叙述结构模式分为两种,分别是离合型与考验型。
离合型叙述结构模式侧重于叙述男女主人公在履行爱情契约过程中经历反复多次的分离聚散;考验型叙述结构模式中爱情双方一般不如离合型叙述中的力量均衡,但正是力量的失衡使一方具备了对另一方进行考验的能力,反映出了新的爱情理想与时代精神。
石李峰把《聊斋志异》的叙事模式分为了圆形叙事模式、残缺叙事模式和二维叙事模式。
从三种具体形态入手,对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进行了分析。
张稔穰将《聊斋志异》的叙事线索分成了纵横两个方向再结合前人的评论来分析其结构的精巧。
三、结语
综上,学者们对《聊斋志异》的研究经过这些年来的发展已取得了许多丰硕成果,这些成果为人们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聊斋志异》提供了新的视野与角度。
个人认为,对于《聊斋志异》的各方面的研究其实已经比较完备,如果要进行在研究,可以根据作者来分析人物形象中的某一小类形象,从而研究作者对某一类形象的创作心态及其变化。
①张青.论聊斋志异中的儒商形象[J].蒲松龄研究,20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