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目: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学时:3学时

方式:多媒体教学

目的:使学生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基本分类,熟悉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及各种疾病的实验室特点。

重点:1)乙型病毒肝炎血清学标志物临床常见模式。

2)某些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异常模式的临床意义。

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检测

近年来,病毒性肝炎广泛传播,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已成为主要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如何有效地防治、控制其传播已是当前医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病毒性肝炎是由嗜肝脏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肝脏炎症损伤和坏死病变为主,伴全身性反应,有急性、慢性、慢性迁延性和慢性活动性等类型的传染性疾病。肝炎病毒侵犯肝脏后,在肝细胞内复制增殖,引起病毒性肝炎。目前已知的有甲、乙、丙、丁、戊、己、庚七种肝炎病毒,最近我国发现第八种-辛型肝炎病毒,日本又发现一种新的输血后肝炎病毒-TTV。另外,一些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黄热病毒、风疹病毒等也可引起肝炎,但一般不列入肝炎病毒范围之内。

一、甲型肝炎病毒检测

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 HA V)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属于嗜肝RNA病毒属,直径27~30nm,呈球形,无包膜,有蛋白外壳。它存在于被感染人和动物的肝细胞、血浆、胆汁和粪便中。粪—口传播是HA 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染性极强,目前我国人群感染率为70~80%。

机体感染HA V后,可产生HA V抗体,早期为IgM,维持2个月左右,恢复后期出现IgG,可维持多年,对同型病毒的再感染有免疫力。

(二)临床意义

1、HA V-IgM型抗体是感染HA V后的早期抗体,感染后1周即可产生,并在疾病急性期

持续6周;在症状出现前存在于血清中的HA V-RNA通常与抗HA V-IgM的峰值相关,但持续时间短。它可作为诊断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根据。

2、HA V-IgG型抗体的产生稍晚于IgM型,一般感染HA V3周后能在血中检出,2~5个

月后到达高峰,以后有所降低但长期存在高滴度IgG对诊断HA V感染有参考和辅助价值,低滴度为既往感染指标。

3、HA V-IgA型抗体是在感染HA V后肠道粘膜细胞分泌的局部性抗体,可在感染早期和

急性期病人的粪便中查出。

4、HA V Ag存在于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潜伏期和发病早期患者的胆汁和粪便中,具有确诊甲

型病毒性肝炎的价值。当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极似甲肝时,而HA V Ag呈阴性,可能是病毒血症期已过,病毒在血中消失,此时应检查抗体,以帮助诊断。

二、乙型肝炎病毒检测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属嗜肝病毒科DNA病毒,又称Dane颗粒。HBV 衣壳直径42nm,分核心和外壳两部分,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可急性发病、持续带病毒感染、症状不明显和迁延不预形成慢性肝炎等。乙肝患者的潜伏期、急性期以及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血液具有高度传染性,其危害性大于甲肝,少数可导致肝硬化、肝癌。

(一)实验室检测

HBV临床实验室常规检查的是病毒基因产物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以及机体对这些产物产生的相应的特异性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HBsAb)、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 Ab)、乙肝病毒e抗体(HBeAb),以确定HBV的感染状态。临床常将这5种血清标志物称为“两对半”,在血中消长顺序通常为HBsAg→HBeAg→HBc Ab →HBeAb→HBsAb。

(二)临床意义

1、HBsAg:临床已确诊乙肝病人中HBsAg检出率介于50%~98%。若乙肝患者HBsAg 阳性持续2个月以上者,约1/3病例可向慢性转化。

HBsAg阳性者,可见于慢性HBsAg携带者、急性乙肝潜伏期、慢迁期和慢活肝、肝硬化者。

HBsAg滴度与肝损害程度的关系:临床上表现肝功能正常,HBsAg滴度虽低,但肝脏也有严重病变,如某些肝硬化及肝癌者。反之,也见有HBsAg滴度相同,但可为HBsAg携带者(ASC)或为慢活肝。提示HBsAg滴度与肝脏病损程度并无恒定关系,也不表示预后情况。

血中HBsAg滴度变化机制:据报道,肝细胞内HBsAg分布于周边,呈弥散状者,血中的HBsAg滴度较高;成包涵体状者HBsAg滴度较低,但与病情变化尚无一致关系。因此,把HBsAg 滴度的升降作为病情轻重或药物疗效评价指标不甚理想。

HBsAg滴度与传染强度:判断HBV传染强度,主要依据HBV的复制指标,包括HBsAg、HBVDNA、DNA-P活跃,以及抗-HBc.IgM。不论HBsAg滴度高低,凡HBsAg阳性的血液,都含有足以引起传染的感染剂量。

2、HBsAb:抗—HBs阳性检出概率:发生关节炎和皮疹并伴随免疫复合物的乙肝患者,在HBsAg血症期和肝炎症状发作时,10%~20%可检出抗—HBs。其中多数自限性HBV感染者,仅在血中HBsAg转阴后才可检出抗—HBs。其中约1/2 HBV感染者,HBsAg消失到出现抗—HBs的间隔期可长达数月(5~6个月)。一过性HBsAg血症患者中,10%不出现抗—HBs。可检出抗—HBs的乙肝患者肝炎恢复期时抗—HBs呈缓慢上升,在HBsAg消失后6~12个月滴度仍继续升高。

抗—HBs出现迟早与既往曾否感染过HBV有关:初次感染者出现较迟缓,再次感染者出现较早。多数病例在感染后4~5个月时出现抗—HBs,但滴度不高,持续6个月至3年后逐渐消失。再次感染一般于2周内可检查出抗—HBs,且滴度较高。

抗—HBs是保护性抗体,但也有例外。抗—HBs属于抗-HBV外壳(HBsAg)的抗体,能阻止HBV穿过细胞膜进入新的肝细胞,能中和HBV的感染,保护机体免受HBV再次感染。但血中抗—HBs滴度须1:64(RPHA),或P/N值>10以上(RIA)时方具有保护作用。另有报道提示,虽含有高滴度抗—HBs者仍未能阻止HBV的再次感染,例如抗—HBs强阳性者受HBsAg阳性血污染针头刺伤后发生重症乙肝,或发生急性乙肝。未显示保护作用的更多见于不同亚型HBsAg的HBV感染。

HBsAg/抗—HBs同时阳性:有报道,HBsAg/抗—HBs同时阳性者介于2.5%~4.2%。其中同亚型双向者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或减退的病人,如HBsAg阳性的结核病、酒精性胰腺炎、肝硬化、肝癌等。再有,HBsAg与异型抗—HBs双阳性,提示受不同亚型HBV感染,此种情况多见于多次HBV暴露的病人。如为HBsAg、抗—HBs和抗—HBc三相同时阳性,多见于暴露性肝炎或慢性肝炎,且预后欠佳。

3、HBeAg:HBeAg存在于HBV的核心,是Dane氏颗粒核心中的一种成分。在急性原发性感染时,HBeAg的出现及其滴度几乎与HBsAg平行升降,且常于HBsAg转阴之前消失。如HBeAg阳性持续10周或更长,则可能进展为慢性持续感染,患者肝组织常有较严重损害,易演变为慢肝和肝硬化。

由于血中HBeAg、DNA-P和HBVDNA常呈明显平行关系,且血清HBeAg阳性和DNA -P活性高的病人血中HBVDNA亦为阳性。因而,HBeAg阳性可表示肝内HBV复制活跃、可作为有传染性的可靠指标。HBeAg阳性孕妇有垂直传染性,90%以上的新生儿将受HBV感染,其HBeAg也呈阳性。

4)HBeAb:抗—HBe的出现常早于抗HBs阳转。抗—HBe阳性率增高,提示多数患者HBV感染时间较长,可长达7~2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