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利他主义、利己主义的界限

合集下载

利他主义与市场经济

利他主义与市场经济

利他主义与市场经济季小江(一)在今天中国,几乎没有人怀疑利己主义与市场经济划等号。

但在市场中,许多经济行为的伦理基础却是利他主义的,特别是经济利他主义。

对此,人们往往视而不见。

顾名思义,利他主义是一个伦理学的概念,指一方主动地使自己的行为有利于另一方利益增加的观念。

它分为三种不同性质的形态:一是自然形态的“亲缘利他主义”,即利他的观念只限定在自然性的血缘关系范围内;二是信仰形态的“纯粹利他主义”,即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完全利他为目的奉献精神;三是普遍形态的“互惠利他主义”,它是指人们因为互助而彼此自觉地给与回报的观念。

作为伦理习俗,它广泛地存在于同乡、朋友、邻里和同事之间。

从经济学的角度说,互惠利他是通过双方互助行为交换彼此劳动的方式,所以“互惠利他主义”又具有经济伦理的特征,因此我们称之为经济利他主义。

经济利他主义是在传统社会主要的经济伦理观。

这是因为:其一,“亲缘利他主义”在传统社会始终处于越来越被淡化的地位。

尽管亲缘利他主义是原始社会的主导伦理观,但按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引起社会分工和交换规模的扩大。

相应地,生产的社会属性越来越强,而自然属性越来越弱。

历史的进步就表现为个人的生存方式逐渐摆脱对血缘关系依赖的过程。

因此,它不是传统社会的主导伦理观念。

其二,“纯粹利他主义”具有伦理象征意义的作用,但它不能成为日常普遍的伦理实践规范。

“纯粹利他主义”无疑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是人类“自我”的精神画像。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乏众多圣人、教士、英雄利他的传奇故事。

然而,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许多人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它只能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其三,传统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经济利他主义成为主要的经济伦理观。

马克思把社会看作是一个交换体系,在以农业耕作为主的自然经济的社会里,较为普遍的生产活动是在小型的生存共同体内进行,诸如东方的村社的小农经济,西方的庄园经济和行会制度等。

由于没有发达的市场和货币,人们的劳动只能在封闭的和狭小的社会范围内直接进行交换。

利他与利己、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道德准则

利他与利己、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道德准则

利他与利己、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道德准则--------------------------------------------------------------------------------甘肃社会科学王玉梁1998.01道德是靠社会舆论、传统文化、信念等调整个人与社会、集体、他人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规范是一种不同于法律的非强制性的引导人们避恶向善的行为规范。

道德准则是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及社会利益的根本原则,是指导道德生活的根本价值取向。

道德是靠社会舆论、传统文化、信念等调整个人与社会、集体、他人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规范是一种不同于法律的非强制性的引导人们避恶向善的行为规范。

道德准则是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及社会利益的根本原则,是指导道德生活的根本价值取向。

一、通过利他而实现利己,是私有制下的企业道德准则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著名诗歌《琵琶行》中说:“商人重利轻别离”。

自古以来,重利薄情是商人的本性。

私有制下,商人或工商企业的经营者其思维是逐利思维,一切为了盈利,为了赚钱,力争赚大钱。

一心想财源猛进,恭喜发财。

为了盈利,古代聪明的工商业者,也懂得必须赢得顾客,打开销路,保住财源。

他们逐渐形成了一套工商企业道德规范,主要是:诚,诚招天下客,童叟无欺;信,誉从信中来,信誉至上;真,货真价实,物美价廉;和,和气生财,热情服务;俭,节省费用,降低成本;等等。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赢得顾客,广开财源,扩大盈利。

盈利是目的,取信于顾客,赢得顾客是手段。

也就是说,在经营中,首先要利他,有利于顾客,为顾客服务,然后才能利己。

通过利他的手段,达到利己的目的。

利他的价值是手段价值,利己的价值是目的价值。

通过利他达到利己,这是一般私有制下的企业家的思维逻辑与道德准则。

所以,一般私有制下的企业道德的价值是手段价值,企业道德是手段,实现盈利,利己是目的。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

利己的动机,利他的效果一种年代久远的观点认为,利他精神是社会和国家不可缺少的,积极的和建设性的,利己之心则是破坏性的,有害的,对团结只会起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直到今天,在中国13亿人中,可能有12亿9999万以上的人还是这么认为。

然而,出现国民普遍迷信利他主义的现象,除了传统文化的因素之外,大概与中国共产党的人为鼓吹不无关系。

1949年来,所谓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被人为地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种观念将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之上,主张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需要。

像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冲突的文明成果,长期只有极小的学术圈子内才有所知晓,这可能是中国的公众舆论难以全面客观地对待利己主义的主要原因。

亚当.斯密的观点可以借助于很生动的事例来理解。

我曾经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生活过,那个时候,哪个农民如果有一双套鞋(胶制的雨靴),就是值得炫耀一番的财富,亚当.斯密的利己促进公益最大化的理论,可以借助于套鞋来理解。

张三因为看到9亿农民没几个人穿套鞋,套鞋市场需求量极其巨大,投资将有大钱可赚,所以,建了一座年产10万双套鞋的工厂,假设他每双卖10元钱——10元钱在那个年代可是个了不起的大数目,能净赚5元。

这样,9亿农民中只有10万境况稍好的人能买得起。

他一年毛收入100万,净赚50万。

不用说,发了。

李四见张三做套鞋能赚这么多钱,就也建了一座套鞋厂,也能年产10万双。

但全国9亿农民中只有10万人出得起10元钱买这种鞋,假定市场两人均分,这样,两人就各有5万双卖不出去。

卖出去怎么办呢?只有降价。

降到8元左右吧,结果20万双全卖出去了。

虽然张三李四从每双鞋上赚的少了,但利润还是相当可观。

为了赚更多的钱,仅仅这个极端自私的目的,两人就又扩大再生产,把套鞋的产量各自增加到100万双,同时,王麻子也来建套鞋厂,还有其他的人也拥进这个市场,全国的套鞋年产量很快达到1亿双。

为了把仓库里的鞋子都卖出去,价格不得不一降再降,降到4元——表面上看,跌破了原来的成本价,虽说每双的价格下降了六成,但规模大了,成本也跟着降了,同时,由于市场前景广阔,使套鞋的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成本由原来的每双5元下降到每双2元。

利己主义,利他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1)

利己主义,利他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1)

利己/利他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1.利他主义,利己主义简介利他主义(altruism)或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 是指那些靠牺牲自身生存和生殖而增加其他个体生存机会和生殖成功率的行为。

有些是表现型层次上的利他;有些是基因型层次上的利他;有些是彻底的利他行为,即表现型和基因型均是利他的。

利他主义是伦理学的一种学说。

一般泛指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社会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的原则。

19世纪法国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孔德首先把这个概念引进道德理论,并以它作为他的伦理学体系的基础。

以后又为英国的斯宾塞等所采用。

孔德认为,人类既有利己的冲动,又有利他的冲动。

所谓道德,就是使前者从属于后者。

又说,利他又必然以利己为基础。

利他主义,只局限于超阶级的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回避了道德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没有也不可能规定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

因此,利他主义实质上仍然是从利己主义出发的资产阶级道德理论。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已经包含并远远超过了利他主义的道德内涵,因此,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再使用利他主义的概念。

利己主义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

其基本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作为思想、行为的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

利己主义一词源于拉丁语ego,意为“我”。

利己主义思想产生于私有制社会,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先秦时期(前21世纪~前221年)的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主张,是古代利己主义思利己主义想的典型。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利己主义被发展成为一种系统完整的道德学说。

资产阶级的思想家T.霍布斯、B.孟德维尔、C.A.爱尔维修等人,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把几千年来剥削阶级信奉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道德观念,看作是人的不变的利己本性,并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原则。

2.利己主义,利他主义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关系利他主义包括仁爱利他主义和利己利他主义,仁爱的利他主义和利己的利他主义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道德原则,它们强调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利益的和谐一致,人和人之间的普遍同情和相爱,掩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对立,否定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论“经济人”和利己与利他

论“经济人”和利己与利他

论“经济人”和利己与利他“经济人”一词是经济学者们常用的术语,用来形容一种理性、自利、追求最优化利益的人。

这种“经济人”是将自己的利益看作最高价值标准的。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追求自己的利益,经济人才能够在市场上获得最大的效益。

而另一方面,利他的概念是指人们在行为中考虑到了别人的利益,尽可能地帮助他人。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人们的生活中相互冲突。

尽管“经济人”和利己的概念被广泛接受,但人们可以在经济学理论中找到一种更加平衡的方法:即在个人行为上同时考虑到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利他主义”。

这种“利他主义”体现在人们在为自己追求利益的同时,也会关注如何通过行为来利他。

这里面包含在对市场、社会和企业的行为中同时考虑到自己和他人的利益。

在市场的特殊环境中,经济人们会在竞争中追求自我利益。

为了取得市场份额,经济人们可以采取利己的策略,例如通过压低成本或提高售价以增加自身利益。

然而,如果这种活动过度,可能会对市场带来消极影响,从而引起合规问题。

在相互依存关系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在行为中展示出不同层次的利己和利他。

个体或企业的利己行为可能会导致社会对巨大有效生产和消费的反应,会引发对环境、技术、文化和规则等不同方面的新考虑。

这种变化可能会影响每个人的生活,而利他主义则帮助人们平衡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企业中,利他主义的概念不仅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它还应该是一种管理策略。

如今的企业管理者们已经认识到,在掌控企业过程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受利益影响的人。

如果企业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并忽视如何平衡对外与对内的关系,那么企业很可能会受到严重的惩罚。

因此,利他主义需要广泛推广。

因为这种方式不仅能为个人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幸福,还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盈利。

在这个多元和互联的世界中,利他主义是必要的。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辩证统一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辩证统一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辩证统一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以及对他人需求的关怀是我们行为的两个重要因素。

这种被称为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态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交织出复杂的关系。

这篇文章将探讨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这两种立场的辩证统一,以及它们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利己主义强调个体的自我保护和自我增益。

它着眼于个人的欲望、利益和成就。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很多人会认为只有通过不断追求自我利益,才能在职场和生活中取得成功。

然而,过分夸大利己主义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冲突。

当个人只关注自己的利益时,很容易忽略他人的需求和情感。

这样的情况会使得社会变得冷漠和无情。

另一方面,利他主义关注的是他人的需求和福祉,注重为他人做出贡献。

这种立场促使我们关怀社会弱势群体,垂青公益事业,并努力改善社会不公正现象。

利他主义者相信,通过奉献和助人为乐,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然而,过度强调利他主义有时可能让个人忽视了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从而无法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实际上,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之间并不存在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双向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可以关心他人的需求。

这种辩证统一的观念可以使我们成为既有自我意识又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例如,一个成功的商人可以利用自己的财富和影响力回报社会,支持慈善事业和教育项目。

这样一来,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实现了统一。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辩证统一也体现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中。

个体只有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去关心他人。

当一个人获得了稳定的经济基础、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充分的自信心时,他才能更好地投身于利他主义行动之中。

换句话说,个人的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是相辅相成的。

在社会层面上,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辩证统一也至关重要。

社会的进步不仅需要个人的自我发展,也需要人们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果每个人都绝对自私利己,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和衰退。

浅析利他前提下的利己主义

浅析利他前提下的利己主义

浅析利他前提下的利己主义马克思1842年在《莱茵报》陆续发表的《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一文中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阐明了利益是人们从事社会生产的源动力。

而现代社会的所倡导的天赋人权、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给了个人自私的权利。

渐渐地,自私演变为一种主义——“利己主义”。

利己主义是理性人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一种价值与行为取向,但个人利益并不能成为人们社会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

因此,出现了另外一种与之不同的价值取向,即“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首先考虑他人利益,将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二位。

但其最终的结果不只使单个人受益,而是使众人受益,使全社会受益。

当然,人们在做决策时要进行自己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要符合个人价值,组织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的要求,因此没有纯粹的利己主义与纯粹的利他主义。

由于二者的结合,也因此产生了“利他前提下的利己主义”。

在我看来,利他前提下的利己主义,就是指采取“利他”的行动,得到“利他”与“利己”结果的观念。

这种共赢的局面是绝大多数人(排除一些损人利己的不法商家)所希望的。

结合社会的发展现状,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愈发凸显了利他前提下的利己主义的合理性。

据福布斯中文网报道,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马云已经取代万达董事长王健林,成为中国内地首富。

而相较于捐出他自己所有的钱,他认为作为商人,创造就业岗位,发展商业确保人们能有工作以及好的生活条件更为重要。

阿里巴巴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体,而对于马云自身来说金钱已经不是他事业的重心,他更加注重承担商人的社会责任,这也是利他主义的表现;与此同时,他也收获了较高的社会声望与良好的名誉,塑造了人们对阿里巴巴及其旗下产业的品牌认知,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份无形的资产。

阿里巴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专门从事B2B业务的服务运营商,拥有约四万七千名员工。

以其旗下的淘宝网为例,该网站为传统企业提供了除了线下贸易之外另一种全新的途径,即网上贸易,这其中更是涉及了无数的企业及员工。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在经济决策中的影响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在经济决策中的影响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在经济决策中的影响在经济决策中,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理论。

利己主义是强调个体自利的理论,而利他主义则更加重视社会福利。

这两种理论在决策时都有它们的优势和劣势。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在经济决策中的影响。

一、利己主义利己主义被认为是一种自私的思想,它的理念是个人的利益最为重要。

在经济决策中,这种理论通常是贯穿整个过程的。

例如,在投资时,投资者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企业或国家的利益。

在市场上,竞争者也会追求自己的利益,从而推动市场发展。

利己主义在经济决策中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效率利己主义认为人们能够自我发展,这样才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有助于促进经济效率,因为每个人都会追求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2. 激励创新在市场经济中,利己主义丰富了市场的竞争环境。

企业需要开发新产品、改善服务、增加效率、提高质量等以吸引和维护消费者。

这种竞争环境可以激励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 推动发展利己主义强调个人利益,因此在经济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经济发展的核心是生产力的提高,而生产力提高可能是由于个人自我发展的结果。

利己主义可以鼓励人们努力工作,从而使经济发展。

利己主义在经济决策中的不足也不容忽视。

如果个人只追求自己的利益,可能会导致下面的问题:1. 忽视社会责任利己主义使得一些人会忽视社会责任,这些个人所作的决策,可能造成对整个社会和环境严重的影响。

2. 使贫富差距增大利己主义追求个人利益,可能导致贫富差距增大。

那些没有资本的人通常是利己主义中最不占优势的受害者。

3. 鼓励竞争双方截然对立利己主义在市场中的结果是竞争。

这种竞争可能导致市场对手之间的对立,并可能影响市场发展和整个行业的和谐。

二、利他主义利他主义是一种强调社区和集体利益的思想,它对于整个社会的平稳运行非常重要。

在经济决策中,利他主义的理念是将人们各自的利益转化为社会的利益。

利己主义名词解释

利己主义名词解释

利己主义名词解释利己主义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涵盖了许多不同的思想和行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按照类别来解释一些与利己主义相关的名词。

一、哲学1. 利己主义利己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个人的利益应该是最重要的。

这种观点通常与道德和伦理问题有关。

利己主义者认为,个人应该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2. 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行为的价值应该根据其对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的贡献来衡量。

这种观点与利己主义有些相似,但它更加注重社会的整体利益。

二、经济学1. 自由市场经济自由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认为市场应该自由运作,而政府的干预应该最小化。

这种经济体系通常与利己主义有关,因为它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自我利益。

2. 利益最大化利益最大化是一种经济学概念,指企业应该追求最大的利润。

这种概念与利己主义有些相似,因为它强调个人或组织的自我利益。

三、政治学1. 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是一种政治哲学,认为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应该得到保障。

这种政治哲学通常与利己主义有关,因为它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自我利益。

2. 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是一种政治哲学,认为社会应该像自然界一样竞争和进化。

这种政治哲学与利己主义有些相似,因为它强调个人的竞争和自我利益。

四、心理学1. 利己主义心理学利己主义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天生就是自私的。

这种理论与利己主义有些相似,因为它强调个人的自我利益。

2. 利他主义心理学利他主义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天生就是关心他人的。

这种理论与利己主义相反,因为它强调个人为他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总结利己主义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涵盖了许多不同的思想和行为。

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领域,都有与利己主义相关的概念和理论。

了解这些概念和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利己主义的本质和影响。

经济学中的利己与利他

经济学中的利己与利他
三、利己
对于利己的划分一直是人们争论的问题,在此笔者作一粗浅探讨。
1、按照利己实现的途径可以划分为直接利己和间接利己。直接利己是指经济活动主体在交易中面对面不通过第三者交易实现的,经济交易主体各自获得所需的物质利益,实现了物质上的利己,如斯密笔下的经济人。间接利己是指并不是一步就能实现利己目的,当利己目的不能通过直接途径实现,必须通过采取非利己的表现形式如利他来完成,但最终的目的仍是要实现利己。一种情况为,经济主体在交易活动中,甲方不能在当时获得物质的全部利益,把局部利益让渡出去,做出了局部利他行为,如在签订合同时,对合同条款利益的让渡,使乙方暂时在利益上占据优势,但甲预期会在将来与乙有更多的合作,利益的让渡是排挤竞争对手的一种策略,那么这种利己被称为未来利己。另一种情况为,经济主体在非交易活动中,甲方做出了利益上的完全让渡,做出了全部利他行为,如慈善捐献,物质利益的让渡无论在现在还是在将来都没有收获任何物质上的回报,收取的是精神上的双重利己:一方面是自我愉悦的获得;另一方面是社会舆论的赞扬等外部效应,为未来物质上利己的获取奠定了一条玫瑰色之路。虽然杨春学力主经济学的最终目标应为促进人类的物质福利,而不是直接满足人内在的精神需要,并说因为“经济人假说并不是低估这种精神需要的重要性才将其目光主要集中在物质福利方面,而是经济学的目标就在此!……经济学,除了为人内心生活的发展创造一个外部的物质条件之外,应该别无所求。即使是从理论上来说,那也应该是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目标!”但是当精神的利己已经具有物质上的利已的色彩,我们就不能把精神上的利己排除在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外。西斯蒙第就曾经说过高级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的精神幸福,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的物质福利。
2、按照利己的受益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利己和集体利己。具体又可以按照“利他”主体进行划分。第一,当利他受益人主体是个人时,表现为:(甲)利己——(甲)利他(乙利己)——(甲)利己。这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经济活动的模式,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甲收获的是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利己,结果是社会进步。第二,当利他的受益人主体是国家、集体时,在社会主义国家进一步表现为(单个人)利己——(整体)公利——(所有人)利己,单个人的利益寓于社会整体利益之中,个人利益的实现要以整体利益实现为前提,所以,在实现利已的同时,为整体的公利做出了贡献,实现了这种意义的“利他”,整体再把公利通过国家职能造福所有人,实现所有人的利益,如此循环,推动社会进步。这一理论被笔者称为“甲乙理论”。当我们谈到个人利已的时候,就难免会谈到损人利己这种个人利己。在经济活动中,损人利已的情况应该是个案、偶然,因为市场经济活动是一个连续过程,个别的损人利己情况不是市场的稳态行为,市场也不会给一个人永远的投机机会,损人利己情况一定会中止在没有配合者的情况下,正如一个人一般不会犯两次同样的错误一样。利己要想真正的存在,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同时形成利他晕轮效应,才能推动社会进步,被社会所接受。损人利己在市场经济中是短寿的,但我们必须承认它是存在的,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扰乱市场的正常运行。

义利观 经济伦理术语

义利观 经济伦理术语

义利观经济伦理术语义利观义利观是指人们在行动时所考虑的道德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的伦理学中,义和利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而在现代社会中,义和利已经不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1. 传统义利观传统的义利观认为,道德和经济利益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在这种观念下,道德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无私的行为,而经济则被视为一种自私、功利的行为。

因此,在传统义利观中,人们通常把道德和经济分开来考虑,并且认为道德高于经济。

2. 现代义利观现代社会中,随着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人们对于义利观也有了新的认识。

现代义利观认为,在市场经济中,道德和经济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兼顾道德和经济因素,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道德的因素。

3. 公平与效率在现代义利观中,公平和效率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公平指的是在市场交易中,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公正的待遇,而效率则指的是市场交易应该能够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福利。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在追求经济利益和维护道德准则之间进行权衡,在保证公平和效率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

经济伦理术语1. 利他主义利他主义指的是一种追求为他人谋福利、关心他人感受、乐于助人、自我牺牲等行为倾向。

在经济领域中,利他主义通常被视为一种优秀的品质,因为它可以促进企业和社会发展。

2. 利己主义利己主义指的是一种以追求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等行为倾向。

在经济领域中,利己主义通常被视为一种负面品质,因为它容易导致企业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3. 道德经济学道德经济学是指在经济领域中,强调道德价值观和伦理准则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到经济决策和管理中。

在道德经济学中,人们需要考虑到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利益,而不是仅仅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

4. 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指的是企业对社会和环境负有的义务和责任。

在现代社会中,企业除了追求经济利益之外,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包括保护环境、关注员工福利、支持公益事业等。

利他主义与市场经济

利他主义与市场经济
展 最终表现为一系列生产 要素组合 方式的 上升 性变革过程 。 从
其从一个 落后国家跨 入自身拥 有持续发 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的
行列。
因此 。 在现代 社会 , 文化影响经济发展 的内在机制是 : 优秀
的传统文化 通过 其长 期积 习而成的观念 ,对生活在本区域内的 人们产 生潜移默 化的影响 ,文化中所包含的创新意识及其价值 观念在合适 的条件下 , 将转化 为现代社会所 需要 的创 新精神 , 从 而在本文化 区域 自发 地形成大 批具有现代 意识 的企 业家群体 。 具有创新精 神的企业 家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体 ,他们的创新活
( 者 单 位 : 江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作 浙
组织创新 , 进而最终影 响了地区经济 发展 的水 平。 反 , 相 保守 的 传统文化可能通过经济行为主体而阻碍经济的发展 。
2 0 ・4 0 6 1 经济论坛
3 9
维普资讯
■■■■● 市场经纬 ・ A K T M R E
动 的 方 式 , 以 “ 惠 利 他 主 义 ”又 具 有 所 互
经 济伦理 的特征 ,因此我 们称之为经济
利 他 主义 。
人、 教士 、 英雄利他 的传奇故事 。 然而 , 在 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 ,许 多人食不果腹 的 情 况下 。 只能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 它 其
性越来越 弱 。历史 的进 步就表现 为个人
动既包 括微观层 面的技术创新 ,也包括宏观层面的制度创新和
表 面上看 ,是企业 家的创新精神和创新 活动对经济发展起 了决 定性 的作用 。但企业 家的创新 精神 的生成是植根 于优 秀的传统 文 化基础之 上的 。 从本质上说 , 传统 文化 所凝集的创新 精神 和开 放观念是企业 家精神形成 的源泉 , 因此 , 以传 统文化为源泉的技 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是一个国 家或地区经济发 展的 内在 动力 。 所 以我们在探讨经 济发 展的过程 中 ,要把文化因素纳入到我们的 经济分析范式中 , 重视 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 系。

从利己利他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从利己利他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从利己利他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利己主义: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作为思想、行为的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

利他主义: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社会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的原则。

利他和利己包含着一种利益的衡量,古典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两本著作所包含的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被德国历史主义称为的“斯密问题”,充分体现了经济学领域及社会学领域。

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利己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必然产物,是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阶级所共有的观念,“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私有者的至理信条。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最高和最后形态,因而利己主义也发展到了顶峰,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成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成为主宰资产阶级的灵魂,拜金主义成为至高无上的准则。

在资本主义中,以获取金钱为特征的利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在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时,利己主义者鼓吹追求个人利益、个人幸福、个人自由和人权,在确立现实人的权利和尊严、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和封建特权方面曾起过进步作用。

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为资产阶级的道德原则,利己主义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实际上成了损人利己的理论工具。

利他主义最早由法国学者孔德提出,英国学者斯宾塞等人采用并予以发挥,它是以利己为目的、以利他为手段的道德原则。

在理论上,它把复杂的社会关系简单看作是孤立的个人与人个之间的关系,认为人在本质上都有利己心,因而产生了利益上的根本对立,为了消除对立,必须提倡利他,爱人如己,从而消除个人利益的冲突,求得自我完善,到达和谐社会。

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要做到人们之间和谐相处就要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就是要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保证集体利益,承认了个人利益的合法性,但许多人有片面最求个人利益,最后不仅损害了社会利益也损害了个人利益。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对立与统一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对立与统一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对立与统一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一种互惠关系,即个人的利益追求和社会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平衡。

这种平衡既包含了利己主义,也包含了利他主义。

利己主义强调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原则,而利他主义强调为他人谋取福祉的原则。

然而,这两种原则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与互相补充的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每个个体自然地希望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能够得到他人的支持与帮助。

这种互助互惠的相互关系体现了个人利己与社会利他的统一。

换句话说,只有当每个人都尊重他人的利益,并以积极的态度回报他人,社会才能保持稳定和谐的状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利己主义者,他们不顾他人的感受,只追求自己的私利,并将自己的利益置于他人之上。

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无疑会破坏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使社会变得冷漠和不公平。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利他主义者的出现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他们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关心他人的需求和利益。

这种利他主义者的出现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提供了保障。

但是,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利己主义者与利他主义者划分为对立的两个阵营。

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包含了这两种原则,只是度的差异和表现形式不同。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各种压力和竞争,追求自身利益是为了生活的需要。

同时,大部分人也有着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的冲动。

因此,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并非割裂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

在企业管理领域中,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统一也被广泛地探讨和应用。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利己主义的表现,但同时也需要关注员工的福祉和社会责任的履行,这体现了利他主义的一面。

企业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和培训机会,能够使员工感到被关心和尊重,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忠诚度。

而忠诚的员工会更加努力地为企业创造利润,这又回到了利己主义的原点。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统一还能在公共服务领域中找到共通之处。

政府和公共机构致力于提供公平、高效的服务,满足公众的需求和利益。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哲学辩论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哲学辩论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哲学辩论引言:人类自古以来,对于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着深刻的思考与探索。

这种哲学上的辩论通常涉及到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对立。

利己主义强调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利他主义强调为他人利益而付出。

本文将通过探讨这两种观点的不同维度,展开一场关于利己与利他之间的深刻哲学辩论。

一、理性背后的利己在利己主义的观点中,人类的行为是基于对自我利益的追求。

而这种追求往往是建立在理性选择之上的。

例如,在经济学理论中,人们常常被描述为理性的个体,他们通过权衡利益与成本,作出最为理性的选择。

无论是争夺资源还是追求利润,这种理性追求利己的行为,被认为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之一。

然而,利己主义并非仅仅是对理性的追求。

在心理学领域中,人们对于自我价值感的追求也被视为一种利己的行为。

个体常常从事一些事情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在社交媒体上秀恩爱、晒幸福的行为正是一个例子。

利己主义不仅仅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还有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二、情感背后的利他相对于利己主义,利他主义更加强调对他人利益的关注。

利他主义的观点认为,个体应该为了他人的利益而付出,无论这个付出是情感、精力还是物质上的。

利他主义者强调关爱他人和付出的乐趣,认为这种付出可以带来更大的幸福感。

这种观点也得到了心理学领域的支持,研究表明帮助他人和关心他人的行为可以带来内心的满足和幸福感。

然而,利他主义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情感上的关怀。

在社会学领域,一些学者提出了互惠理论,即通过互相合作和互相帮助来促进社会稳定和繁荣。

利他主义者认为,通过为他人付出,可以建立更加稳定和和谐的社会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可以带来个体的福祉,也符合整个社会的利益。

三、权衡与平衡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之间的哲学辩论并非是非黑即白的。

事实上,现实世界中,个体的价值观往往是复杂而多样的。

在不同的情境中,个体的行为也可能是基于理性的权衡与平衡。

例如,在一个紧急的情况下,个体可能会选择自我保护,即使这并不符合利他主义的价值观。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辨析与对比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辨析与对比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辨析与对比自古以来,人们对于人性内在的冲突和道德选择问题一直感到困惑。

其中,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两种观点,被广泛讨论和辩论。

利己主义注重个体的个人利益和快乐,而利他主义则强调为他人着想和利益的最大化。

本文将对这两种观点进行辨析与对比。

首先,利己主义强调个人的利益和快乐。

利己主义追求个体的个人利益,并主张在进行道德选择时,应当以追求个人利益为基础。

例如,亚里士多德的利己主义伦理学认为,幸福是每个人追求的最高目标,自我实现是道德行为的基石。

根据这种观点,个人应该关注自身的利益和幸福,并在追求这些利益的过程中才能对他人做出积极的贡献。

然而,利他主义则强调对他人的关怀和利益的最大化。

利他主义认为,在道德选择中,应当考虑到他人的利益和幸福。

康德的“人为目的论”观点主张,个体应当将他人视作目的,而非手段,积极为他人创造幸福和利益。

从社会层面来看,伦理学家彼得·边沁提出的实用主义也是一种利他主义的思想体系,强调行为的后果应该以造福大多数人为基准,对他人的福祉负有义务。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在实践中体现出不同的行为模式。

利己主义倾向于追求个体的私利,而忽视他人的需要和权益。

亚当·斯密的经典自利主义观点认为,每个个体的私利追求将最终导致整体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尽管看似只顾自身,但这种利己主义的观点实际上间接产生了利他的结果。

利他主义则更加强调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强调个体之间的互助与共赢。

例如,著名的实证主义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赞同在市场经济中的自由竞争和自由交换,认为这样的经济制度可以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每个人的福祉。

然而,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并非绝对的对立。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道德行为往往是在这两种观点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

事实上,普遍认同的伦理原则中,既融合了个体利益的追求,也考虑到了社会的整体利益。

例如,享有普遍认同和被喻为“黄金法则”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体现了利他主义的关怀,同时也体现了理性的自我保护利己主义。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人都是自私的,自私是人的本性。

假如你处在饥饿的状态,身边只有一块面包,你还会给别人吗?分一半给别人的是心地善良的人,全部给别人是圣人。

而大多数的人,是先填饱自己,然后再考虑别人。

这不是自私,而是人性的使然。

比起,人吃人的历史,分一块面包,算不得什么。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句话没有错。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就好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假使你一下子飞黄腾达,那么无数曾和你有关和无关的人们,会主动过来,向你示好。

倘若你生意失利,欠了一屁债,很多人远远地躲着你,就怕你开口问他借钱。

当你人生低谷的时候,能和你问候的还是朋友,能借钱给你的是你的知己,能毫无条件帮你东山再起的就是值得你一辈子珍惜的人。

人是自私的,诚然,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人总是希望从别人处得到一点,甚至更多。

自然,有些人要“无私”,要乐于奉献,那么您要问了,这群人是傻瓜吗?不。

他们不傻。

接下来,我再来谈谈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主要是做事之前,不以自己的利益为目的,提倡帮助别人。

构成这群人的特点是乐于奉献,不怕吃亏。

典型代表人物——雷锋。

说来也奇怪,雷锋是中国人,现在鲜少有中国人谈雷锋,而在国外提倡的反而更多。

雷锋无条件帮大家,提倡雷锋精神的初衷是讲求乐于奉献。

奉献,是让人幸福和快乐的。

人们在给予的时候,体会到施舍的幸福。

因为你在高高至上,而被求助的人在人生的低谷。

奉献的过程,有点像茶壶倒水,从高处渐渐地滴下来。

奉献的人,无论是他们的本心还是无意识,他们是有优越感的。

利他主义的前提是你自身安稳,无牵无挂,其次是你有富余的,在富余的时间也好,金钱也罢,你愿意拿出来分享给那些不如你的人。

我们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爱,需要信任,这些纽带和利己主义格格不入。

这时候,在我们无法解决现实和理想的问题时候,宗教逐渐地产生了。

无论信仰什么宗教(正教),都是广播奉献和爱的。

宗教告诉我们要施舍,广播善的种子,当我们向别人微笑的时候,别人才可能对我们微笑。

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

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

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利他主义强调个体应该关心和帮助他人,为他人的利益着想;而利己主义则更注重个体的自我利益和个人追求。

这两种主义在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并对我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的本质、优劣以及在个人与社会层面的应用。

首先,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人性的两面。

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类具有关心他人和友善的本性。

利他主义强调了人们应该为他人着想,关心社会公益,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他人的福祉。

而利己主义则突出了个体的自我利益追求,强调自我实现和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性。

这两种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合理性,符合人的自身需要和社会的运作机制。

其次,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在实践中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劣。

利他主义强调人们的互助和合作,通过帮助他人来建立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它可以培养人们的同理心和善良品质,使人们在面对他人的需要时能够主动伸出援手。

然而,过分的利他主义也可能导致个人权益被剥夺或被滥用。

例如,当个体一味地为他人付出而忽略了自己的需求时,可能会导致自身精神和身体健康的下降。

与此相对应的是利己主义,它强调个体的自我利益和个人追求。

利己主义使个体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能够更好地适应和生存。

追求自身利益可以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但是,过分的利己主义可能会导致人陷入囚徒困境,让集体和共同利益受到损害。

如果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他人,最终会形成一种不信任和破坏的环境。

尽管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有各自的优劣,但它们不完全是对立的。

实际上,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两者的结合。

人们在关心他人的同时也会关心自己的利益,而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互助。

这种双赢的关系可以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实现。

例如,一个企业可以通过互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员工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为企业做出了贡献。

浅析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

浅析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

浅析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从安·兰德的思维看待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摘要:世俗的自私本质上都是在背叛自己,背叛精神、灵魂。

为了满足他人的目光,用昂贵的材料来粉饰;为了满足他人的利益,去做些“高贵”的工作;为了满足他人的品味,用恶俗的语言来讨巧。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财富并不是满足自己,而是满足了社会对你挑剔的眼光。

有些人炫耀自己的财富,宣称财富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实际上他们有多少个敢于说出自己财富是真正的被自己创造的?真正的自我主义者,是无所谓财富的,而是享受产物,以及创造过程。

那种充实的快乐,是没有金钱、权力能给与的。

关键词: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安·兰德这是一个道德崩溃的年代,你们将会为恶行而承担惩罚。

你们的道德标准已经发展到了极端,也是其寿终正寝前的黑暗时代。

如果你们还想继续生活,并不需要回到旧道德,而是要挖掘出人类道德的新意。

很多情况下,人们并非找不到问题的答案,只是因为人们总是刻意回避问题的存在,或者说人们一直找不到生活的答案恰恰是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这些答案。

人们费尽心思寻找的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想要找到充足的证据,证明一切都没有答案。

《圣经》中曾这样描述:“上帝,原谅我吧,我不知道我在做什么,你也不要告诉我。

”2一、什么是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安·兰德说,人是理性的,这是人的本质特征。

人还有很多非本质的特征。

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是虚伪。

人是最虚伪的动物。

这一点恐怕没有人能够反对。

人虚伪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用集体主义掩盖自私等种种不正当的欲望和诡计。

世界上的政治、道德、信仰等大都宣扬利他主义,很多个人、团体、组织都宣称是利他的,是为了他人、社会、全人类利益奋斗的。

一个人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就必须接受为他人、为社会、为某党和政府牺牲的思想洗脑,每个孩子都必须接受“崇高”的、牺牲个人的道德标准。

但是实际生活中,事情却并非如此。

思想教育和现实情况的巨大反差,使每个善于思考的人心里难以平衡甚至痛苦迷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中国软科学 .--2 年第 . 期 到回报的利他主义纳入到模型分析中去。希望得 到回报的利他主义的效用函数为: ( #!, ( ) $ #! &! ! "! %, %) ! 其中 $ 表示 ! 获得的表扬。 至于互惠的利他主义, 根据定义, 它实际上是 一种延期支付的物物交换, 因此其与纯粹利他主 义的不同在于预算约束上面, 可以通过改造预算 约束来定义互惠利他主义: #! ’ #! % ( "" ! &! ( &! % ’ &% ’ !) )*! ’ #% ! (二) 利他主义的决定
!"#$%&’( )*+,**$ -.+’#/01 &$% 23"/01 /$ 4&’5*+ 26"$"1( ./0 1234 - 5647! , 89 :; - <236"
( ! " #$%&’(%% )*+,,- , .$+/’ 0’&1(2%&34 , .$+/’ 567789 , :+&’/ ; 9 " )*+,,- ,; <*,’,=&*% /’> #$%&’(%% ?>=&’&%32/3&,’ , #(&@&’A B,2=/- 0’&1(2%&34 , #(&@&’A !77C8D , :+&’/) -)0+’&6+: =>2? 3@A2BCD 5DE24D? 3CA@;2?A2B FD>3G26@? 6E 52EED@D4A H245?,D<IC324? A>D @D3?64 E6@ C3BH 6E 3CA@;2?J 24 K>243 E@6J ID@?IDBA2GD? 6E DB646J2B?,345 2452B3AD? A>3A 3CA@;2?J 2? 5DAD@J24D5 46A 64CL FL DA>2B?,F;A 3C?6 FL DB646J2B 24BD4A2GD?# 94 3552A264,A>D 3@A2BCD B6JI3@D? DEE2B2D4BL 6E J3@HDA,76GD@4JD4A,345 3CA@;2?A2B FD>3G26@ 24 ?3A2?EL247 4DD5? 6E ?6B23C JDJFD@? 345 3CC6B3A247 @D?6;@BD?# 9A B64BC;5D? A>3A 2A 2? 2JI6@A34A A6 5DE24D F6;453@L FDAMDD4 3CA@;2?J 345 D762?J 24 J3@HDA DB646N JL# 7*( ,"’%0: 3CA@;2?J; D762?J; J3@HDA DB646JL; @3A2643C FD>3G26@
市场经济与利他主义、 利己主义的界限
第三 种 是 互 惠 的 利 他 主 义 ( #$0(!#10%& %&’#"6 , 也是希望获得利他主义式的回报, 例如期望 ()*) 在日后自己身处险境时也能得到帮助。从生物进 化的角度考虑, 这种利他主义之所以存在是因为 它有助于物种的延续— — —又是一种利益考虑。例 如, 当两人在深山野岭迷路后, 走出来的最好办法 就是相互扶助。这实际上是古代人类进化史的一 个写照。互惠的利他主义实际上也是一种保险机 制。 二、 利他主义行为的利己动机: 理性利他主义 问题是, 这三种利他主义都不能充分满足我 们的需要。不过, 利他主义的不足不只是社会道 德的危机, 也可能是因为出于收益成本的比较。 无论是哪种利他主义, 都可以利用新古典经济学 的理性行为模式来加以解释。也就是说, 人们从 利他主义中感到满足, 因此愿意花费资源去做利 他主义的事情。这样一来, 支撑利他主义的其实 就是利己动机, 利他主义的多寡就取决于成本与 收益的比较了。 (一) 理性的利他主义模型 可以很容易地将纯粹利他主义者的效用函数 (+ 9" ) ( :7, 定义为: :7 <7 =" >! # " !+ ;, ;) 78 ;, ! ! ! 7 其中, — —7 对 : 的消费; — —表示 ; 的 ?7— ?; — 消费, 来源于 7 的利他主义捐赠; — —7 在时间 <7 ;— 上给予 ; 的帮助; — —7 的效用; — — ; 的效 7— ;— ! ! 用, 因为 同 情 心 或 爱 心, 该 效 用 能 够 让 7 满 足。 预算约束为:
中国软科学 "&&$ 年第 " 期
市场经济与利他主义、 利己主义的界限
文建东! ,李欲晓"
(! # 武汉大学 商学院, 湖北 武汉 $%&&’";" # 北京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 北京 !&&(’)) 摘要: 本文界定了不同的利他主义行为, 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中国利他主义缺乏的原因给予了解释, 指出利他主 义不只是道德规范问题, 也更多地包括经济动机。本文还比较了市场、 政府和利他主义行为在满足社会成员 需求和配置资源过程中的效率, 指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应该正确界定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界限。 关键词: 利他主义; 利己主义; 市场经济; 理性行为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
在中国, 虽然经济在高速增长, 但利己主义越 来越严重, 社会道德水准依然持续低下, 甚至与经 济改革之前相比有所倒退。这似乎表明, 利他主 义与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但反观西方成熟市场 经济国家, 社会并不缺乏公德、 爱心, 利他主义与 利己主义看来是并行不悖的。另一方面, 尽管经 济学研究方法的基础是将个人视为利己主义的, 在市场经济范畴内研究个人行为, 但仍然有越来 越多的理论在探讨利他主义问题
7 ( :7 = :7 = #%7 ; 8$ 7 <7 9 <; )

即:
7 :7 = :7 ; =$ 7 <; 8 $ 7 <7 = #%7
其中 <7— — —7 的 人 力 资 本, 用劳动时间表 示; — —7 的 工 资 率; — —7 拥 有 的 物 质 资 %7— $ 7— — —资本收益率。 本; #— 解该最优化问题的一阶条件是: <; % 7 % 7 % 7 @% ! ! 8 ! 7 8 : :; %7 % $ 7 没有进入条件之中是因为它是一个外生 ; ! 因素,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 ; 给予 7 的正外部性。 希望获得特别形式回报的利他主义也可以用 上述理论来解释。两者不同仅仅在于, 希望得到 回报的利他主义通过利他主义行为获得赞誉, 纯 粹利他主义直接从利他主义行为中获得满足。只 需要将上述效用函数加以改进, 就可以将希望得 3A
收稿日期: "&&% - &+ - &+
行为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作者简介: 文建东 (!+R$ - ) , 男, 湖北随州人, 武汉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副教授。
$$
万方数据
经济论坛 第一种为纯粹的利他主义 ( !"#$ %&’#"()*) , 是指一 个人对他人做出的不指望任何回报的转移支付, 或者是财物的无偿转移, 或者是时间或劳务的单 向付出。纯粹利他主义付出的目的是增进他人的 福利水平, 并且不求得任何形式回报, 不管是货币 的, 还是非货币的 (如交口称赞、 登报致谢) ; 也无 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他们的唯一回报就是获得心 理上的愉悦。助人为乐不过是油然而生的心理需 要, 乐善好施就像消费商品一样可以增进自己的 效用。所以有了匿名捐款的义举, 有了救人之后 埋名而去的洒脱。在这种纯粹利他主义心理的引 导下, 所有的善行义举只是出于一种平常心, 是心 之所安, 心之所需。 纯粹的利他主义因关心的对象不同或动机不 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 “家长式的利他主义” ( !%’$#,%&()’ %&’#"()*) 关心特定群体的某些消费, 如 专门用于教育的捐款, 并给予自己认为是合适的 帮助, 如食品、 书籍等等。 ( -) “ 博爱的利他主义” ( &(.$#%& %//$0’(1,)关心特定群体的福利, 但不在乎 他们获得效用的源泉, 因此会捐钱而不是捐物, 而 不用管捐款的接受者如何使用这笔钱。 (2) “ 信念 利他主义” 不是关心某些个体的福利改进, 而是注 重某种高尚的一般性的目标的实现。他们会支持 环境保护、 艺术创造、 基础研究、 高等教育, 等等; 或者出于信念利他主义的动机, 一个成员认同他 所从属的组织的目标, 即使自己付出代价也全力 维护组织利益, 推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3) “ 亲缘 利他主义” ( 4(, %&’#"()*) , 其中的典型例子是父母 对子女的爱。这种利他主义盛行于家族范围, 随 亲缘的远近而变化。 从另一个角度看, 纯粹的利他主义又包括普 通和紧急两种情况: (+) 普通情况下的财富与劳务 转移支付, 主要是在家庭内盛行, 其次是对慈善机 构的捐赠; (-) 在紧急情况下对陌生人的生命或财 物的救援, 如救援落水者、 帮忙救火等等。 第二种利他主义指望获得某种形式的回报, 我们可称之为 #$015,(’(1, %&’#"()*。既然是利他主 义, 则回报是非货币或非物质的。例如获得社会 舆论的赞扬— — —做了好事是不可锦衣夜行的, 一 定要广为告之。因此更多的捐款是留有姓名的, 如逸夫楼、 包兆龙图书馆、 卡内基音乐厅、 沃顿商 学院等, 以此嘉名行世、 万古流芳。这种利他主义 实际上是一种价格高昂的奢侈品, 其需求是随着 收入增加而增加的。 万方数据 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