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特点和设计注意问题

合集下载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抗震概念设计和计算要点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抗震概念设计和计算要点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抗震概念设计和计算要点摘要: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是由框架—抗震墙和上部砌体结构组成的,我国特有的一种砌体结构形式。

由于其具有造价低,便于施工,性价比较高的优点,在中小城市被广泛采用。

但其抗震性能不理想,提高此类房屋的抗震性能,满足抗震设防要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根据完善调查和模拟试验分析底部—抗震墙砌体房屋震害特点,从概念设计出发论述了提高上述建筑结构的抗震性的方法和措施。

底层采用整的框架抗震墙结构体系。

合理的抗震墙的布置。

选用适宜的上下层侧向刚度比。

并对底部—抗震墙砌体结构设计的计算要点做简单阐述,以供设计者参考。

关键词:侧向刚度比;抗震性能的匹配性;低矮抗震墙;完整的框架—抗震墙体系Abstract: The bottom frame-aseismic wall masonry buildings is formed by the framework-aseismic wall and the upper masonry structure, which is a kind of special form of masonry structure of our country. Due to advantages of low cost, convenient installation and high cost performance, it is widely used in small-medium cities. However, there exists the unsatisfactory aseismic performance. Toimprove such aseismatic performance of building,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seismic resistance is a problem to be solved. According to the perfect investigation and simulation test of bottom-aseismic wall masonry buildings, the paper analyses the earthquake features, and from conceptual design, discusses the processes an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vibration resistance. Theauthor puts that the bottom should apply the whole frame aseismic wall structure system and should set reasonable seismic wall arrangement, and choose appropriate up-down lateral stiffness ratio, and briefly explains the key points of the design calculation. All of the paper offers reference.Keywords: the lateral stiffness ratio; the matching of seismic performance; low aseismic wall; complete framework-seismic wall system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是多层砌体房屋的一种特殊形式。

底层框架房屋抗震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底层框架房屋抗震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 底框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 1 底框结构必须布抗震墙 底框结构主要是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地 震作用, 当底层没有设计杭震墙叶, 由于 上 面 J七 层砖房的质心与底层纵向和横向的刚心位
广 l 尸 e w e s ! I 叮 L
门 I l l t t l l J
一 -
尸 | 1 1 | I L
气 叫
[ I C I NO 1 0 G Y IN卜 1月 八 日D 闪 0 M
工 程 技 术
底层框架房屋抗震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姜信安
(青阳县规划建筑设计院
安徽青阳 2 28O 4 ) 0
摘 要: 在底根抗震设计时, 应注意楼房的总层数、总高度、底层抗震墙的最大间跪问题, 对剪力墙的布置要 “ 均匀、对称、周边、 分散”对开洞口 , 的剪力墙在结构计算输人时, 要根据开洞率的大小确定输人方式, 通过构造措施调整刚度比; 侧移刚度比小于 1. 0 时要采 取一 定的处理措施, 对底框结构还要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关键词 底框房崖 抗震设计 剪力墙 刚度比 注意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 T UZOS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72一 6 3791(2007 11(b 一 0 一 ) ) 007 0 2 底层框架房屋主要指底层采用钢筋混凝 卜 框架的多层砖房, 其特点是: 这种结构抗震 整体性能差, 主要是底层的承重构件是钢筋混 凝土柔性框架, 上部是砖墙承重的刚性多层砖 房, 底层的抗侧刚度比 L部砖房小得多, 底层 柔, 层刚,I 度的急剧变化使房屋在地震作 卜 冈 J 用一的侧移集中发生在底层, _ F } L部各膝的位 佰 移小, 地震时若设计处理不当, 最容易引 起库 层的严重破坏, 从而危及整个房屋的安全, 所 以在杭震设计时, 应注意以下问题: 置偏差较大。同时底框结构的 上 部重量较 大, 底部重量较轻, 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发生扭 转破坏。为此, 规范》规定不能采用纯底 《 框结构, 一定要在两个方向设置抗震墙成为 “ 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结构。 1, 底框结构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的限制 2 横墙较少的多层砖混楼房, 当按规定采取 加强措施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时, 其高度和层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设计中的几个要点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设计中的几个要点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设计中的几个要点摘要: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2016年版)于2010年5月31日颁布,12月1日实施。

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形式相比旧版本不仅从建筑总层数上加以限制,而且对计算和构造措施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防止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在底部框架层或过渡层出现薄弱环节,形成结构的软肋。

关键词:抗震设计; 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过渡层虽然经过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震害,表现出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形式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缺点,但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多年的实验研究和震害经验总结,按照新规范设计的该类结构,也不乏成功的例子。

由于本结构形式在三、四线城市的建设中的工程需要,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仍是不可淘汰的一种结构形式。

结合自己运用新规范设计的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某商住楼谈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抗规》)的条文规定在具体工程中的应用:本工程所处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砌体采用多孔砖(墙厚240mm);1层为独立商铺层高3.65米,2~6层为住宅层高3.0米;室内外高差0.30米。

采用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底层混凝土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混凝土墙体的抗震等级为三级。

一、一般规定1. 《抗规》7.1.2条中允许房屋总高度为19米,层数为6层。

本工程房屋总高度为0.3+3.6+3.0*5=18.95米满足规范要求(新版《抗规》相对旧版《抗规》的对房屋总高度的要求降低了3米,层数降低了一层)。

2. 《抗规》7.1.5条对本工程房屋抗震横墙的间距要求为15米,根据本条的要求,结合建筑平面及抗震横墙间距要求结构专业将一层抗震墙布置在房屋四角,分户墙及单元分户墙处,既满足了规范的要求,又力求对称,减轻抗力构件不对称给结构带来的扭转影响。

(新版《抗规》相对旧版《抗规》的对房屋抗震横墙的间距要求降低了3米)。

底层框架-抗震墙结构构件截面的选择重点是首先确定墙板的厚度,根据《抗规》7.5.3条第二款墙厚不小于160mm及墙板净高的1/20,本工程一层计算高度为:3.65+1.3=4.95m,故取墙后为250mm。

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设计要点和常见问题

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设计要点和常见问题
能力较差 , “ 性” 料 。 属 脆 材
12 底 部 与 上 层 的 结 构 形 式 不 同 ,底 部 由框 架 和 .

也 适 用 于 底 部 框 架 结 构 中底 部 抗 震 墙 的 布 置 , 即抗
震 墙 宜 “ 匀 、 散 、 称 、 边 。 ” 制 抗 侧 移 刚 度 均 分 对 周 控
高层 建 筑 框 剪 结 构 中 抗 震 墙 所 适 用 布 置 原 则
1 1 底 部 与 上 层 所 用 材 料 不 同 ,底 部 为 钢 筋 混 凝 . 土 材 料 , 特 点 能 较 大 变 形 , “ 性 ” 料 。 层 主 其 属 延 材 上 要 是 用 砂 浆 、 块 砌 筑 而 成 的砌 体 材 料 。砌 体 材 料 砌 抗 压 性 能 较 好 。 其 受 剪 抗 拉 性 能 较 差 , 体 抗 变 形 砌
小 。在 水 平 地 震 作 用 下 , 部 成 为 薄 弱 层 , 成 “ 底 造 变 形 集 中 ” 大 量 的 震 害 表 明 : 部 框 架 结 构 震 害 较 严 。 底 重 , 屋破 坏大都始 于底层 。 房
底 部 框 架 房 屋 由 于 在 造 价 和 施 工 速 度 上 有 一
范 规 定 :7度 地 区底 层 框 架 房 屋 ,二 层 砌 体 与 底层 框 架 侧 移 刚 度 比 不 大 于 2 ;对 底 部 两 层 框 架 房 、5 屋 , 底 部 一 、 层 框 架 的侧 移 刚度 应 相 互 接 近 外 , 除 二 对 第 三 层 砌 体 与 二 层 框 架 侧 移 刚 度 比 不 大 于 20 . 。底 部 框 架 房 屋 一 般 是 通 过 调 整 底 部 抗 震 墙 的 数 量 来 满 足 这 个 刚度 比的 。所 谓 合 理 布 置 , 是 其 一 数 量 上 要 能 提 供 足 够 的 抗 侧 移 刚 度 , 是 在 位 置上 二 要 能 提 供 有 效 的抗 扭 刚 度 。

浅谈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特点和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浅谈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特点和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的 楼 层 为 薄 弱 楼 层 ;一 = O8 ‘ ( .—
并 结 合 自身 的 设 计 经 验 , 此 类 结 构 的 抗 震 设 计 谈 一 谈 体 会 。 就
2 结 构 体 型 的 均 匀 性
根 据 底 部 框 架 一 抗 震 墙 砌 体 房 屋 的 抗 震 性 能 和 这 两 类 房 屋 的 特 点 . 部 框 架一 抗震 墙 砌 体 房 屋结 构 体 系 应 附 和下列 要求 : 底
有 比 全 框 架 结 构 经 济 ( 相 同 使 用 功 能 条 件 下 可 节 约 造 价 2 %一 柱 时 , 按 上 面 公 式 计 算 ; w 在 0 A j为 第 i 第 j墙 段 扣 除 洞 口 及 构 造 柱 后 层 3 %1 同 时 又 具 有 框 架 结 构 大 空 间 便 于 灵 活 布 置 的 使 用 特 点 , 施 0 , 且 的水 平 截 面 面 积:e A q为 1根 混 凝 土 构 造 柱 的 截 面 面 积 ; c C 分 别 G 、, w
.1 则 最 近 几 年 此 类 房 屋 在 本 地 区 设 计 项 目 中 占有 很 大 份 额 , 震 设 计 出 0 9 时 , 上 下 结 构 刚 度 较 为 均 匀 。 抗 现 的 问题 较 多 ,在此 通 过 学 习新 规 范 及 有 关此 类 结 构 的参 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献 ,
3 底 部 框 架 一 抗 震 墙 砌 体 房 屋 的 结 构 体 系
技 术 人 员参 考 。
【 键词 】 底 部框 架 砌 体 关
1 前 言
考 虑 砖 砌 体 和 混 凝 土 抗 震 极 限 承 载 力 的 折 减 系 数 , 可 取 07, 可 。 . : 为 砖 砌 体 强 度 的 正 应 力 影 响 系 数 ,v为 非 抗 震 设 f

对底部框架结构抗震墙房屋设计思考

对底部框架结构抗震墙房屋设计思考

对底部框架结构抗震墙房屋设计的思考摘要:伴随着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尤其是地震对房屋的危害,使得越来越多的房屋设计者开始对房屋的抗震结构进行深入研究,而作为房屋的基础底部框架结构抗震墙的抗震性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对底部框架结构抗震墙房屋设计进行浅析。

关键字:底部框架结构抗震墙;设计;思考一、底部框架结构抗震墙的特点现阶段我国房屋的结构体系主要可以分为框架结构、框架支撑结构、框架抗震墙板结构、简体结构以及巨型框架结构等。

而由于底部框架结构抗震墙房屋受到地震的影响最为严重,因此需要对运用这种结构的房屋设计进行重新思考。

这种房屋结构的底部是由框架和抗震墙共同组成,下层的框架结构体系在水平力作用下其侧移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侧移由剪力引起的柱和梁的弯曲产生,柱和梁上有反弯点,是整个结构呈现剪切型变形,框架下部各层承受的剪力大,层间位移也随之变大,上部各层剪力较小,位移也相应较小。

另一部分侧移是有整个框架的悬臂作用在柱中产生轴向变形引起的,第一部分侧移是主要的,因而框架结构以剪切型变形为主,框架结构的主要缺点就是侧向刚度小,变形大这也就限制了框架结构的建造高度。

剪力墙结构体系是利用建筑物墙体作为竖向承重体系,并用它抵抗水平力。

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是当框架单独承受水平力时为剪切型变形,当剪力墙单独承受水平力时为弯曲型变形,两者通过楼板连在一起,是变形协调一致形成弯剪型变形。

简体结构体系是指高层建筑所经常采用的简体结构抵抗侧向力的一种体系,它比剪力墙结构具有更大的强度和刚度。

二、底部框架结构抗震墙房屋的要求在地震作用下房屋的破坏机理和破坏过程十分复杂,所以要对房屋的抗震结构进行严密的设计,对于框架结构抗震墙房屋来说,无论地震力来自哪个方向抗侧力构件都只能是框架柱,故框架结构抗震墙的抗震性能就显得比较单薄,因此在进行房屋设计时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合理的设计房屋底部的结构布局底部框架结构抗震墙房屋应该在底部设置为纵横双向的抗震结构体系,避免单方向承受地震力。

论房屋建筑结构中底部框架

论房屋建筑结构中底部框架

论房屋建筑结构中底部框架摘要: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的震害集中在底层框架或底层框架抗震墙部分,且墙比柱重,加之底层所受地震作用相对较大,造成底层框架抗震墙变形过分集中,位移太大或丧失承载力而破坏。

因此,本文分析了论房屋建筑结构中底部框架―抗震墙设计。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底部框架;抗震墙;设计引言:由于建筑功能的不同,建筑底部需要较大开间的商业用房,上部的砌体墙体无法直接落地,因此底部就必须选择另外的结构形式,采用框架能满足承载能力的要求,因此就必须设置适当的抗震墙,从而就形成了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的结构类型。

1、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结构特点底部框架-抗震墙的材料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相对于上部砌体具有较好的延性,而上部是由砂浆和砌块结合砌筑而成的砌体材料,虽然砌体材料具有很好的抗压性,但是受剪抗拉性差,属于脆性材料。

底部和上部的结构形式截然不同,底部由框架和抗震墙构成,而上部由砌体的抗震墙开间相对较小。

上部砌体数量多、抗震墙开间小的结构,弥补了在材料方面上部砌体比钢筋混凝土弹性模量小的不足,但可能导致竖向刚度存在突变。

大量的震害表明,底部的框架-抗震墙的抗震性能直接影响到房屋的抗震性能。

这种结构类型在地震时的破坏都是由底部引起的。

显而易见,水平方向的地震力的作用使底部成为变形集中层的薄弱环节。

2、抗震墙房屋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设计具体要求2.1房屋的层数和高度要求限制基于底框结构下部与上部不同的材料性质和震害经验,限制其高度和层数仍为主要的抗震措施。

《抗震规范》对于底框结构层数及高度作了明确规定。

并注意到总层数和总高度,7、8度时可与普通砌体房屋相当。

2.2抗震墙的最大间距限制在设计纯砌体结构时,设计师一般都能够遵循《抗震规范》布置横墙,限制横墙最大间距,《抗震规范》确规定,底框结构房屋抗震横墙最大间距:6度为21m;7度为18m;8度为15m。

2.3上下层刚度比的要求限制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上部和下部是由两种性质不同的材料组成,上部各层砖房为砌体结构,纵横墙体较多,重量大,侧移刚度大,但变形和耗能能力相对较差;而下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层高大,侧移刚度较上部砖房小。

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特点和设计注意问题

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特点和设计注意问题

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特点和设计注意问题部为四五层的砌体结构,这些建筑的底层因商业用房使用功能要求有较大的空间,采用框架抗震墙结构,上部为办公、住宅小开间隔墙较多,采用较经济的砖砌体结构,这就形成了底层框架抗震墙承重,上部砖墙承重的结构体系,简称为底框砖混结构。

这类结构形式能较好地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工程造价较低的优势,因此在城市和乡镇的临街建筑被广泛采用。

该结构形式的主要特点:一、从材料上来看,此种结构底层为混凝土框架抗震墙结构,上部为砖砌体结构,属上下两种不同材料不同性质的混合式结构。

从质量分布上来看属上重下轻的结构,从刚度来看,属上刚下柔结构。

二、底层由于商业店铺开间尺寸不大,横墙相对较多,普遍存在横墙抗侧刚度大,纵墙抗侧刚度相对较小的现象,同时由于商铺临街面几乎无纵墙,内纵墙也较少,只有背街处纵墙较完整地存在,造成纵向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的较大偏移,结构扭转效应增大。

三、上部砖墙抗侧刚度较大,但其抗剪能力过低,延性差,为脆性破坏。

二层(或三层)作为两种材料和两种结构体系的过渡层,受力复杂,为相对薄弱层。

针对上述特点,设计底框结构时,应注意如下几点:一、上下层刚度比的控制为避免薄弱层的出现,应控制底框砖混结构的上下刚度比,调整过大的刚度比,使竖向刚度尽量均匀,上下刚度比、抗剪抗压承载能力比值,决定了震害是发生在底层的钢筋砼部分还是发生在上部的砖墙部分。

相对均匀的刚度、强度比值可使震害分散,破坏程度降低。

所以《抗震规范》7.1.8-3、4款规定:底部一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0、70时应2.5,80时应2.0,且均应1.0,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0、70时应2.0,80时应1.5,且均应1.0。

建议过渡层与底部转换层的侧移刚度比值均应控制在1.5左右合理。

二、底层剪力墙的合理布置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布置时应力求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接近,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应减少偏心。

简述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设计的计算要点

简述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设计的计算要点

简述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设计的计算要点作者:刘尚彬荣德刚来源:《房地产导刊》2014年第02期摘要: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是目前城市周边到郊区中小区临街建筑一种比较实用实现建筑功能的结构形式。

在总结汶川地震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震害教训基础上,从新旧规范比较来看01新规范对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抗震措施的规定更加严格,底部剪力墙合理布置更加关键。

关键词: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震害剪力墙合理布置计算要点一. 底部框架剪力墙结构总的震害情况1. 部分底部框架房屋由于在底部设置未设或者设置数量不足抗震墙体,造成底层层间刚度和强度不足,在底部形成不规则的薄弱层,地震时由于变形集中,导致底层倒塌,倾斜。

震害特点是:(1)震害基本集中发生在底层,为严重破坏或倒塌。

(2)底层结构构件的破坏规律是:墙体比框架重,框架柱比梁重。

(3)房屋上部几层砖混破坏程度比底层轻很多。

2. 按规范要求设置足够数量底部抗震墙体的底部框架房屋,地震中表良好,破坏主要表现在框架上部墙体的裂缝。

主要表现在:(1)结构薄弱部位可能出现在底部,也可能出现在过度楼层。

当薄弱部位在底部时,虽然抗震墙、框架梁柱节点,填充墙破坏严重,但底部不会出现倒塌情况。

(2)当底部框架抗震墙体多,刚度较大,底层侧向刚度和强度均大于二层以上的砌体结构,由于过渡层所受地震剪力大,上部结构会在过渡层出现薄弱层,该层破坏严重,甚至出现整体塌跨,过渡层及以上各层砌体部分全部倒塌,而底部破坏较轻。

3. 当房屋底部框架抗震墙部分和上部砌体部分抗震性能比如抗侧刚度匹配较好时,抗侧刚度上下部比较均匀,房屋受损部位趋于均匀化,分散化。

这样就有效实现了抗震三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要求。

二. 底部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的各部分震害情况1. 底部抗震墙。

(1)房屋在底部设置足够数量的抗震墙时,在地震作用下,由于墙体侧向刚度大,故抗震墙分担大部分地震作用,在地震中受损现象明显,而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破坏情况又好于砖抗震墙,因为砖抗震墙延性较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差。

浅谈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设计

浅谈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设计
第3 6卷 第 2 3期 20 1 0 年 8 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踟 瓜I
Vo _ l36 No. 3 2
A g 2 1 u . 00
・8 ・ 5
文章编号 :0 96 2 (0 0 2 —0 50 1 0 —8 5 2 1 )30 8 —2
F2 3 6 7 = 5 .
2 . N, 混 计 1. .—) R E .5 的设计人员都会 发现 , 在布 置了剪力 墙用 P A MC D主菜单 8抗 震 873 6k 《 凝 土 规 范》 算 公 式 ( 1 7 42 中 r =0 8 , 验算 后 , 即便混 凝土剪 力墙 布置 的数 量不 多 , 第二 层 与底层 的侧
. I T 计算得 出横向剪力墙总 长度 为 1 . n注 意这 4 5r, 裂, 当层 间位移 角到 1 5 0时 , /0 其刚度约降低 到弹性刚度 的 3 %; 向墙厚 b=0 2I, 0 砌体抗震墙 的层 问位 移角到 15 0时 , 刚度 约 降低到弹性 刚度 是纵 向剪 力墙所需最短 的总长度 。前后 外纵墙 一般为 商业 门脸 , /0 其
移刚度 比却小于 10 为 了降低底层 的侧 移刚度 , ., 需要 在剪力墙 上
= 10 C 5混 凝 土 .,3


=1 . nn2可得 出剪力墙横 断面面积 6 7N/ql,
b .5m, =0 2 计算得 出横向剪力墙总 开洞 口, 但无论 洞 口开 多 大 , 二 层与底 层 的侧移 刚度 比的提 高 长度 为 1 . 2注 意 这 是 横 向 剪 力 墙 所 需 最 短 的 总 长 度 。把 横 向 第 16i, q 却非常有限 。下 面在 深刻 理解 《 震规 范》 关条 文 的基础 上 重 剪力墙分成 4 , 抗 有 段 每段 3 1m, 照“ . 按 均匀 、 称、 对 周边 、 分散 ” 的原

浅谈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

浅谈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

浅谈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对于地震区需要抗震设防的多层商住建筑,底层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大空间商店,上部为小开间砖房或砌块建筑,这些建筑物往往采用底框结构。

此种结构优点在于房屋的底部可提供较大较灵活的空间做商业,在上部可盖空间规整、不露柱子,造价低廉的砖混住宅。

此种结构其结构特点:在结构竖向体系、结构材料体系、结构刚度等多方面,在竖向存在突变,是一种抗震不利的结构体系,本来应该避免采用。

但随着对此类结构研究的深入,发现只要合理的设计此种结构,还是能达到一定抗震性能的。

所以,现行规范放宽了高度限制,当采取相应措施后底部框架可有两层;允许底部框架房屋的总层数和高度与普通多层砌体房屋相当。

也提出相应的要求:严格控制相邻侧移刚度,合理布置上下楼层的墙体,并提高底部框架的抗震等级。

这就使底框结构的适用范围更加推广。

1 上下层刚度比的控制从材料上来看,底框结构底层为混凝土框架—抗震墙结构,上部为砖砌体结构,属上、下两种不同材料,不同性质的混合式结构:从质量上来看属上重下轻的结构;从刚度来看,属上刚下柔:从竖向传力途径来看,上部砌体结构通过两层(三层)梁板转化为底层的大空间框架。

以上几方面使底框结构为抗震不利结构。

从算法来看,PKPM 软件对此种结构在转换层将其一分为二:砖混部分采用底部剪力法,底框部分采用有限元法。

采用这种算法的前提是,房屋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且以剪切变形为主,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抗震计算。

这已为框支墙梁振动台试验证实。

所以为使底框结构的整体变形以剪切变形为主更接近普通砖混结构的变形,就要控制各层的刚度比值使之变化比较均匀,使各层的刚度比接近普通砖混结构,最终才能满足算法上的要求。

所以《抗震规范》强制性条文第7.1.8-3、4 款规定:“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5,8 度时不应大于2.0,且均不应小于1.0”,“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 度时不应大于2.0。

浅析底框-抗震墙结构体系设计要点

浅析底框-抗震墙结构体系设计要点

浅析底框-抗震墙结构体系设计要点【摘要】本文基于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以往的震害资料及设计实践,提出了抗震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标签底部框架;砌体房屋;抗震设计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砖砌房屋,是指底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一抗震墙结构,上部为多层砖墙承重房屋。

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是砌体房屋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由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和上部砖混结构共同组成。

由于上下结构材料不同,抗震性能存在着较大差异,使得这类结构的抗震设计较为复杂。

如果设计不当就会对结构抗震性能留下隐患。

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主要用于临街底部商店上部住宅工程,底部可设置一层或两层商店。

虽然此类结构对抗震而言不值得提倡,但经济上有一定的优势,所以仍很受开发商青睐,特别是中小城市应用更为广泛。

1 抗震设计基本要求1.1 建筑高度和层数以往震害分析表明,底部框架砌体房屋的震害随着楼层数的增加而加剧。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在总结历次震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出了我国在不同设防烈度下的底部框架砌体房屋总高度和层数限值。

设计中房屋总高度和层数限值应同时满足,因为楼盖重量占到房屋总重的一半左右,房屋总高度相同,多一层楼盖就意味着增加半层楼的地震作用;同时对底部的倾覆力矩大大增加,在中、强地震作用下,因倾覆力矩过大,使得边柱产生较大的附加轴力,底部承载力急剧下降,部分边柱出现拉断的现象,震害加剧。

减少层数、降低层高、增加过跨抗震墙的数量是削弱倾覆力矩影响的有效途径。

1.2 建筑平面的均匀性、整体性建筑平面布置应简洁、规则、对称,尽可能减少上部房单元形式。

对于上部砖房,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同一轴线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

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

烟道、风道等不应削弱墙体。

对于下部框架抗震墙结构,要求柱网对应上部砖房布设,尽可能使较多的墙体落于柱网上。

纵横向均应给结构专业留出设置抗震墙的位置,特别是临街一便I开设门窗洞口设置纵向抗震不受开发商喜欢,这就要求建筑师与结构师密切配合,同时做好开发商的工作。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设计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设计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设计摘要: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上部和底部抗震性能差异较大,结构布置、底部地震作用效应调整,构造措施等方面要引起重视,才能保障结构安全。

本文对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设计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关键词:底部框架抗震墙抗震设计Abstract: The bottom frame aseismic wall housing upper and bottom seismic performance difference is bigger, the arrangement of structure, the adjustment of earthquake action effects, structural measures and other aspects should be caused take seriously,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structure. The bottom frame aseismic wall housing design was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the bottom frame aseismic wall building aseismic structural measures.Key words: bottom frame aseismic wall; seismic; design近年来,出现了许多的底框一抗震墙结构房屋,底层为商业,上部为住宅的多层房屋。

底层商业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平面布置上满足了灵活的要求,上部住宅一般为多孔砖砖混结构,这种结构形式既满足了商业要求,又给附近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另外该结构形式还比较经济。

但是,历次震害表明,该结构在震害时底部发生变形集中,因出现大的侧移而严重破坏,甚至坍塌。

底部框架-抗震墙多层内框架砖砌房屋

底部框架-抗震墙多层内框架砖砌房屋

,但不多于1m;
2 普通砖、多孔砖和小砌块砌体承重房屋的层高, 不应超过3.6m;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底部和内框 架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4.5m。
三 构件的抗震等级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和多层多排柱内框架房屋的 钢筋混凝土结构部分,除应符合本章规定外,尚应 符合本规范第6章的有关要求;此时,底部框架-抗震 墙房屋的框架和抗震墙的抗震等级,6、7、8度可分 别按三、二、一级采用;多排柱内框架的抗震等级 ,6、7、8度可分别按四、三、二级采用。
3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砌体抗震墙
3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砌体抗震墙
7.5.6 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底层采用普通砖抗震墙时, 其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墙厚不应小于240mm,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 ,应先砌墙后浇框架。
2 沿框架柱每隔500mm配置2φ6拉结钢筋,并沿砖墙全长 设置;在墙体半高处尚应设置与框架柱相连的钢筋混凝土水平 系梁。
f 1
E
Mh1 Ai xi2
f 2 CZ
M Fi xi2
M
1
f
E
h Ai xi2
CZ
1 Fxi2
相当EI
Kf E
1
h Ai xi2
CZ
1 Fxi2
(2)抗震墙平面内的转动刚度的确定:
在弯矩作用下抗震墙的转角φw 由两部分组成,抗震自 身的变形引起的转角φw1和地基变形引起的转角φw2
1 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
地震作用所产生的 倾覆力矩
n
M1 Fi (Hi H1) i2
1
倾覆力矩按墙(混凝土)和框架柱的 整体弯曲刚度比例进行分配。
K Kw Kf
Mw
K w K
M1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设计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设计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设计本文针对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特点,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以下简称抗震规范)的规定,结合实际工程设计经验,分析总结了底框-抗震墙结构的设计要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标签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墙;抗震设计;过渡层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是由上部砌体结构和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两部分组成。

这两种由上下不同材料组成的结构,其抗震性能存在明显的不足。

在历次地震中,该类房屋的震害是相对比较严重的。

由于该类结构属上刚下柔结构类型,为使其具有更好的综合抗震能力,从剪力墙的结构布置、抗震计算及构造措施等方面都有很多我们设计人员需要慎重对待的地方。

1 底层剪力墙的布置原则剪力墙的布置必须符合剪力墙的布置原则,即“均匀、对称、周边、分散”。

《抗震规范》明确规定:在6度抗震设防区,只有四层及以下才可以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間的约束普通砖砌体的砌体抗震墙。

”除此限定条件以外的其他情况均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且在8度(0.30g)及9度区已经不允许采用此种结构体系。

在平面上除应符合上述原则外,还应注意到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不应将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作用在非抗震墙上。

如设计中确有困难,可以部分落在框架次梁上,但数量不宜过多,以利于荷载的传递。

底部抗震墙的布置,除上述原则外还需考虑上面砌体结构部分的质心位置,应使底层纵向和横向的刚心尽可能的与整幢房屋的质心相重合,以减小结构在扭转效应下的震害影响。

在设计过程中,发现有如下几种错误做法:1.1 剪力墙布置在一条纵轴线上。

当底层为车库或商业网点时,由于业主的使用要求,沿外纵墙均开大洞口,若按使用要求,此时沿外纵墙无法再设剪力墙,设计者往往在一条内纵墙轴线上通长或大量布置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以便在结构计算时可以满足规范关于底部框架层与上部砌体层的刚度比的要求,但如此布置剪力墙,对抵抗扭转是极其不利的。

PKPM关于底框-抗震墙砌体结构设计的一些问题

PKPM关于底框-抗震墙砌体结构设计的一些问题

PKPM关于底框-抗震墙砌体结构设计的一些问题底框结构注意问题▲底框结构上部砖混荷载?●底框结构里程序自动会把上部砖混荷载传至底框,不用自己再加●用STAWE算底框是,砌体方面有一个选项:1.按PM主菜单8算法;2.有限元整体算法.此处应该选1有限元整体算法对底框不太准,只供参考(PKPM技术人员说的)▲ sat-8计算底框时,结构体系选什么?●引用《pkpm新天地》2004年第5期咨询台的信息:计算砖混底框时,satwe第一项中的结构体系参数已经失效。

所以在计算底框时,satwe第一项中的结构体系参数无论选框架还是框剪结构都是无用的。

▲底框建模问题:(1)建模时在底层砼抗震墙处我同时输入砼抗震墙和框架梁是否正确?有开洞的墙处我将洞口直接开到框架梁底,这样对吗?●可以同时输入抗震墙和框架梁,框架梁作为边框梁。

若是底部二层框架时,中间一层可以不用输入抗震墙。

洞口可以直接开到框梁底。

(2)在PM楼层组装里面的设计参数里,总信息里结构主材应填什么?材料信息里主要墙体材料又该怎样填?●在PM地设计参数应当填“底框”,结构主材可以填混凝土。

在SATWE-8中的材料信息中应当填砌体。

(3)SATWE-8算完后,发现连梁超筋,而在墙洞上方有框梁,这是怎么回事?●底框主梁直接可按规范要求计算,应考虑荷载直接作用在梁上,超筋就调整梁断面尺寸。

(4)平法绘图时,应该将框架柱旁的墙肢与柱一起画配筋吗?●既然柱与墙肢接在一起,那柱是构造边缘构件,应当查计算结果中抗震墙中的计算结果,按边缘构件配筋并画在一起。

▲新规范中第7.1.8条1款要求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结构布置中,上部砌体抗震墙与底部框架梁或抗震墙对齐或基本对齐,在定量上如何把握?●底框房屋是一种不利于抗震的结构类型。

为提高其抗震能力,《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7.1.8条1款要求,上部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的轴线对齐或基本对齐,即大部分砌体抗震墙由下部的框架主梁或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支承,每单元砌体抗震墙最多有二道不落在框架主梁或钢筋混凝土抗震墙上,而是由次梁支托上部抗震墙。

谈底部框架抗震墙的特点及设计

谈底部框架抗震墙的特点及设计

公式计算 ; 为第 i 层第 j 墙段扣除洞 口及构造 柱后的水 平截面 面积; 1 混凝土构造 柱 A 为 根 的截 面面积 ; 、 G 分别为混凝土 和砖砌体 的剪 切模 量 ; 为混凝土构造柱抗 剪参 与系数 , 中柱 ( 边 中柱) 0 , 包括 取 . 边柱取 O ;e ) 4 _ F ( 为第 k层 3 k 的弹性地震作用标 准值 ;为结 构层 数; n m为第 i 层墙段数 ; 为构造柱数。 3 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 的结构体系 相连 ; , 向抗震墙应在外纵轴线 布置开窗 同时 纵 根 据底部框 架一 震墙砌体 房 屋的抗震性 抗 洞 的抗震墙 或短肢 剪力墙 ,增 强横向抗倾覆 的 能和这两类房屋的特点 , 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 能力 , 减小倾覆力矩对框架柱产生 的附加轴力 。 体房 屋结构体 系应附和下列要求 : 另外 , 尽可能地减少层数 、 降低层 高以削弱倾覆 底部框架 一 震墙砌体 房屋的底 层或底 部 抗 力矩的影 响。抗震设计中 , 应尽可能使建筑平 面 两层应设置为框架~ 抗震墙体 系。 底部框架一抗 简洁 、 规则 , 结构 的刚度 中心与质 心相一致 , 震墙砌 体 房屋 的底层 或底 部 两层 受力 比较 复 以 减小地震作用下结构产生 的扭转 效应 ,对于结 杂 , 而底 部的严重破坏将危及整个房屋 的安全 , 构平面布置不规则 的房屋应注意偏离 结构刚度 加上地 震倾 覆力矩对框架柱产生 的附加轴力使 中心远端 的抗震墙或框架柱承载力的验算。 得框架 柱的变形能力有所降低等 因素 ,对底 部 建筑 立面应 避免头重脚轻 ,结构重 心尽可 的抗震结构体系的要求应更高一些 。 能降低 。出屋面部分如屋顶 的女儿墙 、水箱 间 ① 底部框架 一 抗震 墙砌体房 屋 的底 层或底 等, 由于根部与下部 结构连 接薄弱 , 刚度 突变 , 部两层均应 没置为纵、 向的双 向框架体系 , 横 避 受 鞭梢效应影响严重 ,在地震时 容易 率先破坏 免一个方 向为框架、 一个方 向为连续梁的体系 。 倾倒 ; 另外 , 其地震作用通过周边 的屋 面结构传 ②底 部框架一 抗震 墙砌体房 屋的底层 或底 至下部结构 , 如屋面结构刚度不足时 , 突出屋 部两层应设置为框架一 在 抗震墙体系, 使得在底部 面结构 的下部一定 范围内破 坏相对集 中。抗 震 形成抗震 的两道 防线 。为了增 强钢筋混凝土抗 设计 要求 出屋面建筑部 分的高 度不应过 高 , 以 震墙的变形 和耗 能能力 , 把钢 筋混凝土墙设 应 减小地震时产生的鞭梢效应 。同时 , 控制结构竖 置为带边框 的钢筋混凝土墙 。 向强度和刚度 的均匀性。在中强地震作用下 , 结 ③ 底层或底部两层的抗震墙宜沿纵 、横两 构进入弹塑性状态 ,结构 的薄弱楼层 将产生变 个 方 向对称 布置 , 量使纵 、 尽 横抗震墙 相连 ; 钢 形集中 , 其变形值数倍于其它楼层 , 薄弱楼层 的 筋混凝土墙宜布置为 T形 、 形或 Ⅱ L 形。对于底

浅谈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

浅谈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

浅谈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对于地震区需要抗震设防的多层商住建筑,底层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大空间商店,上部为小开间砖房或砌块建筑,这些建筑物往往采用底框结构。

此种结构优点在于房屋的底部可提供较大较灵活的空间做商业,在上部可盖空间规整、不露柱子,造价低廉的砖混住宅。

此种结构其结构特点:在结构竖向体系、结构材料体系、结构刚度等多方面,在竖向存在突变,是一种抗震不利的结构体系,本来应该避免采用。

但随着对此类结构研究的深入,发现只要合理的设计此种结构,还是能达到一定抗震性能的。

所以,现行规范放宽了高度限制,当采取相应措施后底部框架可有两层;允许底部框架房屋的总层数和高度与普通多层砌体房屋相当。

也提出相应的要求:严格控制相邻侧移刚度,合理布置上下楼层的墙体,并提高底部框架的抗震等级。

这就使底框结构的适用范围更加推广。

1 上下层刚度比的控制从材料上来看,底框结构底层为混凝土框架—抗震墙结构,上部为砖砌体结构,属上、下两种不同材料,不同性质的混合式结构:从质量上来看属上重下轻的结构;从刚度来看,属上刚下柔:从竖向传力途径来看,上部砌体结构通过两层(三层)梁板转化为底层的大空间框架。

以上几方面使底框结构为抗震不利结构。

从算法来看,PKPM 软件对此种结构在转换层将其一分为二:砖混部分采用底部剪力法,底框部分采用有限元法。

采用这种算法的前提是,房屋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且以剪切变形为主,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抗震计算。

这已为框支墙梁振动台试验证实。

所以为使底框结构的整体变形以剪切变形为主更接近普通砖混结构的变形,就要控制各层的刚度比值使之变化比较均匀,使各层的刚度比接近普通砖混结构,最终才能满足算法上的要求。

所以《抗震规范》强制性条文第7.1.8-3、4款规定:“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5,8度时不应大于2.0,且均不应小于1.0”,“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7度时不应大于2.0。

底框结构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底框结构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底框结构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前言对于地震区需要抗震设防的多层商住建筑,底层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大空间商店,上部为小开间砖房或砌块建筑。

结构设计中有的未作纵横两方面的抗震验算(包括承载力和变形),有的仅作了横向底层框架的验算,而纵向却按一般连续梁计算。

在构造上,有些设计忽视了在底层纵横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或只有横向抗震墙,使整幢建筑上刚下柔,或横刚纵柔;地震作用下即容易产生较大的弹塑性变形。

如果框架柱箍筋间距太大,特别是在柱上、下端箍筋没有按规范要求进行加密时,其破坏就更加严重。

此类建筑即使是全框架结构,从震害的调查来看,也有许多同样的破坏情况。

抗震结构在总体布置上有两大忌:一是上部刚度大,底层仅有柱的鸡腿式建筑;二是平面刚度不均匀,产生大扭转的建筑。

两者在设计上全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有足够剪力墙或有核心筒的建筑,对维持整体稳定有利,并很大程度上减弱框架的受力;对一般建筑尽可能做框剪结构,避免做纯框架结构,以节约建筑材料。

2 常见问题
1)抗震设防不当
商住多层建筑近年来在中、小城市中很常见,即将一层作商场,然后在其上建造住宅或写字楼等建筑。

此种结构形式实际计算属下柔上刚,对抗震极为不利,如果不加抗震墙,做成底层纯框架而上部砖混的结构,在地震区将存在一些问题。

除底层不设抗震墙外,此类建筑还有超高和超层问题。

如某农贸。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结构设计问题探讨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结构设计问题探讨

以后 工程 实践 中少犯 或不犯类似错 误 , 以确保工程质量 。 关键词 : 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 , 计问题 , 设 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 :U 9 . T 382 文献标识码 : A
1 概 述
过渡层 的墙体里加配钢筋 , 以增强其整体性 , 提高抗震性能。
. 长沙市某安置小 区, 规划新 建住宅 2 8栋 , 结构形 式为底 部框 2 4 上部砌 体 纵 向墙体 开洞 面积过 大 抗规 7 17第 2条第 5 小条规定 : .. ) 同一轴线上墙 面洞 口的面 架一抗震墙砌体房 屋。根据 台湾集 集地震 和 近年发 生在 大 陆 的
现行 G 0 1-0 0建 筑抗 震设 计规 范 ( B50 l2 1 以下 简称 抗规 ) 规
种不确定性使结构人员不能过于依赖 计算结果 , 故抗震设 计必 须 符合规范“ 均匀对称 ” 及分散的要求 , 从概念上讲结构布置不合 理。 注重“ 概念设计 ” 。抗 规要求建 筑设计应 根据 抗震概 念设计 的要
震中 , 可能留下安全隐患。位 于转换次梁上 的砌 体承重墙 , 以在 传 给框架主梁 的内力非常大 , 可 节点距离不大 的框架 主梁段大部分
收 稿 日期 :0 11 -8 2 1 -l2 作 者 简 介 l 红 翔 (9 1 , , 程 师 邓 17 ・) 男 工

5 ・ 0
第3 卷 第1 8 0期 20 12 年 4 月
6度 7度时不宜大于墙面总面积的 5 %( 5 长沙为 6度区 ) 。此 汶川地震 、 海玉树地 震等震害调查表 明 , 结构设计 不 当, 青 底框 在 积 , , 工程 中 , 整个外纵墙 开洞 面积 过大 , 以满足规 范要 求 。客 厅一 难 地震 中容易受损 , 抗震 性 能不高 。此 种结构 国外 极 少采用 , 国 我 结 由于文化传统和商业经营等各种原 因 , 在经 济相对落 后和欠 发达 侧 尤甚 , 构采 取增 加构 造 柱和加 大构 造柱 截面 尺寸 的方式 加 做 0 50的“ ” 和“ ” L形 T 形钢筋混凝土柱 , 上部 圈梁 地区, 应用仍然较 为广 泛。鉴于底框 结构本身 的特点及 其在历 次 强 , 了很多 50× 0 截面 尺寸 2 0× 1 4 4 0和 20×50 4 0 。这 样 , 两道 纵 向外 墙几 乎形 成 地震 中的表现 , 国现行 G 0 1-0 0建筑 抗震设 计规 范对 其 我 B50 1 1 2 两道平 面框架 。这种迫 不得 已的加强 方式值得 商榷 , 构造柱 和圈 有 了更 加严格 的要 求。现就 此工程 设计 中暴 露 出来 的一 些 问题 传力机理 , 对结构 抗震不一 定有利 , 及应 注意的事 项进 行探 讨 , 望 在 以后工 程设 计 中少 犯类 似 错 梁过强会改变砌体结构 的受 、 希 甚至可 能有 害 , 在汶 川地震 中, 不乏过 强 的钢 筋混凝 土构 造柱 和 误, 确保质量 。 圈梁加大砌体 结构震 害的例证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特点和设计注意问

临街的多层商业住宅类建筑,多在底层设置商业用房,上部为四五层的砌体结构,这些建筑的底层因商业用房使用功能要求有较大的空间,采用框架—抗震墙结构,上部为办公、住宅小开间隔墙较多,采用较经济的砖砌体结构,这就形成了底层框架—抗震墙承重,上部砖墙承重的结构体系,简称为底框砖混结构。

这类结构形式能较好地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工程造价较低的优势,因此在城市和乡镇的临街建筑被广泛采用。

该结构形式的主要特点:
一、从材料上来看,此种结构底层为混凝土框架—抗震墙结构,上部为砖砌体结构,属上下两种不同材料不同性质的混合式结构。

从质量分布上来看属上重下轻的结构,从刚度来看,属上刚下柔结构。

二、底层由于商业店铺开间尺寸不大,横墙相对较多,普遍存在横墙抗侧刚度大,纵墙抗侧刚度相对较小的现象,同时由于商铺临街面几乎无纵墙,内纵墙也较少,只有背街处纵墙较完整地存在,造成纵向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的较大偏移,结构扭转效应增大。

三、上部砖墙抗侧刚度较大,但其抗剪能力过低,延性差,为脆性破坏。

二层作为两种材料和两种结构体系的过渡层,受力复杂,为相对薄弱层。

针对上述特点,设计底框结构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上下层刚度比的控制
为避免薄弱层的出现,应控制底框砖混结构的上下刚度比,调整过大的刚度比,使竖向刚度尽量均匀,上下刚度比、抗剪抗压承载能力比值,决定了震害是发生在底层的钢筋砼部分还是发生在上部的砖墙部分。

相对均匀的刚度、强度比值可使震害分散,破坏程度降低。

所以《抗震规范》、4款规定:“底部一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第二层与底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0、70时应≤,80时应≤,且均应≥”,“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底层与底部二层侧向刚度应接近,第三层与底部第二层侧向刚度的比值,60、70时应≤,80时应≤,且均应≥”。

建议过渡层与底部转换层的侧移刚度比值均应控制在左右合理。

二、底层剪力墙的合理布置
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布置时应力求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接近,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应减少偏心。

在商铺临街面宜尽量布置钢筋砼抗震墙。

剪力墙布置应避免形成高宽比小于2的低矮墙,应注意抗震横墙间距大于规范要求。

设计时常遇到抗震墙承载力验算不满足,增加抗震墙的数量或
厚度,满足了承载力验算的要求,但侧移刚度限值又不满足的问题,解决方法可采取设置结构洞口,即在剪力墙上设置洞口并采用轻质砌块材料填实,将抗震墙刚度降低,在满足承载力验算的要求的同时符合侧移刚度比限值的要求。

三、过渡层的设计
应提高过渡层的抗震承载力和延性,建议内外纵墙的相交处,较长纵横墙中部和小墙垛均设置钢筋砼构造柱,严格控制其抗剪承载能力,如地震剪力与墙段抗剪承载力比<1应按配筋砌体设计。

过渡层所有承重墙顶均应设置钢筋砼圈梁。

四、PKPM计算程序提供的两种计算托梁方法——托梁折减系数或按墙梁计算应慎用,因墙梁形成有严格的条件,如施工不满足设计要求或后期人为对过渡层墙体改造,均会改变墙梁的受力状态,形成不安全因素。

底框结构作为一种抗震不利结构,给结构设计带来许多问题,但只要在设计中掌握底框结构特点,处处考虑概念设计,严格执行规范要求,就能化不利为有利,设计出好的底框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