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谏与止谤》臧克家全新PPT

合集下载

《邹忌讽齐王纳谏》(实用版)ppt

《邹忌讽齐王纳谏》(实用版)ppt

4、邹忌规劝齐王 谈话要讲究方法技巧
……
委婉含蓄 点到为止
……
讨论交流
(1)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 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 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 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 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 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 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 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 则。
(一)听读课文,注意字音:
昳 yì 窥 kuī 间进 jiàn
期年 jī
谤讥 bàng jī
朝服衣冠 Zhāo guān皆朝于齐 cháo
早晨
穿戴 身高 多
光艳美丽
邹忌修八帽子尺有照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身高八尺多, 体形容貌光艳美丽。谁
朝服衣冠,窥镜美,丽 谓其妻曰:“我孰
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
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能言善辩 著称。善鼓琴,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 王弹琴,他就借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 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 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kūn )不服,就用隐 语向邹忌提了几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 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 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 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 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 卓有远见、关心国家的政治家。
我在浏览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
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 结果“百官荒废,国且危亡,在于旦 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 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 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 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 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听了谋 臣的建议,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 齐国大治,成就伟业。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共4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共4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拓展延伸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 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 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 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 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 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人物介绍
邹忌
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 称,齐威王时任相国。
齐威王
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 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 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新课导入
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 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 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魏征死后,高祖感慨的说:“以铜为鉴, 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 可知得失。征役,朕亡一鉴矣!”,这是历代 君主对谏臣最高的评价。
【魏征】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王曰:“善。”乃下 面刺:当面指责。
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 谤讥:这里指“议论”,没
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
有贬义。
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 市朝:指集市、市场等公共
场合。
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闻:这里是“使……听到”
受下赏。”
的意思。
译文: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
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 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 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 的ꎬ可得下等奖赏。”

纳谏与止谤

纳谏与止谤

《纳谏与止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2、领略读后感的基本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明确本文的观点及证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用道理或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教学程序与教学内容:一、导入:简单复习《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二、授新课(一)学生与文本对话:1、作者读了什么文章?读后感受及观点是什么?2、让学生找出文中证明作者观点的论据,并说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教师小结:读——对比——自己的感受——联系实际,提出忠告(读后感)感受之一: 取得成果要双方合作,既要有敢谏的良臣,又要有能纳谏的明君。

第 11自然段:感受之二: 进谏也要讲究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并具体分析了邹忌进谏的巧妙方法和良好的效果。

对比论证,事实论证,道理论证。

(二)学会用道理或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1、情境假设:有些位同学说:去实训车间没必要穿工作服和按照车间内操作制度进行实训,能动气做就行了。

你对此观点如何看?说说理由。

2、把不同意见的同学分成两组,进行辩论。

把各组的证据记下来。

评出优胜组。

三、小结:从证明自己的观点时,强调自信,强调明辨是非。

四、作业:完成练习1。

《纳谏与止谤》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文本中涉及到的典故及成语2、培养学生虚心接受他人的良好建议的胸怀。

教学重点: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素材。

教学难点:学会巧妙劝说他人。

教学程序与教学内容:一、导入(教师口述)本文以“纳谏与止谤”为题,对比鲜明,发人深省。

文中通过齐威王与周厉王对谏谤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联系现实,告诫各级领导同志要正确对待批评意见,敢于“悬赏纳谏”,改进工作,推动四化建设。

文章从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写起,先追述历史: 在古代圣君贤臣中齐威王和邹忌是典型,比干和屈原却因尽忠进谏被挖心,被放逐;因此齐威王纳谏的大智和风度值得赞佩。

周厉王以止谤自喜,没有好下场。

后联系实际: 有些领导同志怕听逆耳之言,“四人帮”以棒止谤的反面教训,引出两点感想:一是要取得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既要有敢谏的忠臣,也要有能纳谏的明君;二是进谏也要讲究方法。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共29张PPT)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共29张PPT)

小结
人物的形象特点
邹忌:
是一位头脑清醒,有自知之明; 善于思考,关心国事; 足智多谋,娴于辞令的谋臣
齐威王: 是一位心胸宽阔,善听意见; 知错能改,从谏如流 革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A、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 物的。
妾答是怕
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问客较傲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
也。”
客答是谄
小剧场:生成演读脚本,表演朗读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 妻曰(温柔、和颜悦色):“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 (深情的充满爱意的注视端详着):“君美甚,徐公何能及 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 妾曰(自我怀疑却依然要摆出威严状态):“吾孰与徐公 美?”妾曰(怯生生的,胆怯状):“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三分傲气四分漫不经 心):“吾与徐公孰美?”客曰(谄媚):“徐公不若君之 美也。”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 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 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 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然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 就是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和魏 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说 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 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 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译文: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 己认为不如他美;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晚上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 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 有求于我。”

《纳谏与止谤》

《纳谏与止谤》

(二)本文引用了不少古代的名言,提到一些古人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用?答:引用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文章所要论述的有关重要问题。

如第2段开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就是说明人有错误并不意外,重要的是“改过”。

有了“改过”之心,当然就不怕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

它是能否“纳谏”的前提。

所以这里引用古人的话为下文赞赏齐威王能勇于纳谏的好作风提供了“理由”。

在论说文中起到理论论据的作用。

又如第2段“唐太宗与魏征”和“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的运用,从正反对比中说明了“纳谏”的不易和难能可贵,从中推出“勇于纳谏的齐威王”值得赞赏的“理由”。

总之,引用古人名言,提及古人故事,表明了作者的观点非主观臆想或一孔之见,而是有着广泛的史料基础和充分的依据的,这使文章丰富深刻,更加令人信服。

(三)本文的语言具有什么显著特点?答:文章的语言十分考究,不但用词丰富、准确,而且使用了排比、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生动并富有节奏感。

对仗的使用如“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等等。

另外文中还用了不少四字句,不但显得工整,有节奏,而且也很凝练有力,如“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等等。

文中还用了许多比喻,如“如饮醇酒”、“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个清水澡”等等,都非常贴切,生动。

教学过程:一、解题1.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所写的《纳谏与止谤》。

我们先来看课文的题目。

什么是纳谏什么又是止谤呢?明确:“纳谏”是接纳劝谏、建议,“止谤”是制止进谏。

这个标题是采用联合式词组。

2.这两个词是分别来自两篇古文,是哪两篇明确:分别来自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召公谏厉王止谤》。

是取了两个故事中其中的一个词语。

二、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1.对于《邹忌讽齐王纳谏》大家应该是很熟悉的,在我们上半学期已经学过了。

实用语文第一册第3单元5纳谏和止谤-PPT文档资料

实用语文第一册第3单元5纳谏和止谤-PPT文档资料
退出
阅 读 赏 析
本文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介绍重读篇目,抒发重读感受。 这一段写得自然得体,引人入胜:既点明了是重读,又表达 了重读之后新有的感觉,必与原来“故事性强,引人入胜” 的意思不同的意味,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2-6自然段),表达重读感觉并联想到《召公 谏厉王止谤》,进行对比,指出“齐威王纳谏而使国家强盛, 周厉王止谤最终导致垮台”的历史教训。 第三部分(7-9自然段),以史为镜,阐明我们当前某些 领导同志怕听“逆耳忠言”的行为及其后果,并以典型事例 (“四人帮”的所作所为)印证,强调不肯纳谏,没有善听 的耳朵的严重危害。 第四部分(10-11自然段),再次回到重读文章《邹忌风 齐王纳谏》中去,从写作方法、艺术特色上评述重读感觉, 在肯定齐王纳谏勇气的前提下,大力赞颂文章的构思、笔法。 第五部分(12-13自然段),再次照应文章开头,同时再 次点明写此篇读后感的目的:希望当今的“某个部门或机 关”,也能“悬赏纳谏”,改进工作。
退出
(二)
阅 读 赏 析
(三) 写作特色上,本文也有不少直接借鉴之处: (一)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于文采且流畅明快,简介有 力。如文章开篇,作者写读好文章的感觉是“如饮醇酒,其 味无穷,久而弥笃”,全是四字句,可谓流畅明快、简洁有 力地将心中之言尽现于纸上,而同时,我们读者却也在为其 比喻之形象、生动,文采斐然而止不住地较好。对重读感觉, “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也具有同样出色的语言表达效果。 (二)四字句、四字成语的大量运用,使得本文颇具特色, 给人言简意明,干脆利落之感。 从文章开篇的“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到文章 结尾的“如若不信,盍试为之”,全文运用四字句及四字成 语共有八九十处,再加之与它们相呼应的“五字句”及短句 的运用,无疑使得文章的整体风格趋向干净利落。 (三)说理风格持之有故,言之有理,自成一体。 文章说理并无强加于人之嫌,处处引用,都有明显的出处, 时时说理,都是水到渠成,令人不得不信服;为说明君甚少, 连唐太宗与魏征这样少见的例子也拿了出来;为说明史可以 为镜,今人应需多多借鉴,作者还列举了臭名昭著的“四人 帮”的故事加以证明等等。

第21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件(共3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21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件(共3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2)启示:①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语 言要委婉,方法要得当;②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本文通过记叙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 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表现出作者对善于 劝谏者和开明君主的肯定和赞赏。说明了作为明 君善于纳谏的重要性,以及作为臣子善于进谏的 必要性。
21



齐《王战 国纳策谏》1.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结合 注释以及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3.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 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封建社会,帝王权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 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 胥被赐剑自刎,比干被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 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宫里侍妾一类女子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
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
全国范围内
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
没有谁
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译文
次日,第二天
同“熟”,仔细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
远远不如
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
认为我美 偏爱
“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妾之美我者,
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译文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 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 不如。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 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 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纳谏与止谤臧克家全新ppt课件

纳谏与止谤臧克家全新ppt课件

在太子建成手下干事,曾劝过建成杀掉李世民。
后来李世民看他为人直爽,有胆识,不但没有
记恨反而重用他。魏征提出了许多好建议,看
到太宗有不对的地方敢当面提出,有时甚至同
太宗争得面红耳赤,使太宗下不了台。魏征死
后,太宗伤心地说: “人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
失。今魏征殁,朕亡一鉴矣。”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研究第二部分(第一层2—6段)(2—具体分析) • 2段:先提出大前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古
代帝王设置言官→帝王能听逆耳之言不多→但少 数聪明者能从谏如流(唐太宗与魏征)→而齐威王与 邹忌是最典型的圣君贤臣。
• 数学零分考入国立青大
师徒轶事
• 1930年,刚成立的青岛大学首次招生考试,25岁的
臧参加考试,还留下一段奇事,他数学考了零分,
但凭借三句话的作文被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
任闻一多看中。
• 当时入学考试科目为数学和国文。臧从小就重“文” 不重“理”,他离开家乡后一直参加革命,失败后 意志消沉,所以数学他交了白卷。国文试卷出了两 道题,考生可任选其一作答:一是“你为什么报考 青岛大学?”另一是写一篇杂感。臧将这两题全答了。 《杂感》题他只写了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 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 海”。答案不足30字,表达出命失败后的悲痛消沉。
本文典故一:
• “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 之。” 语出《论语·子张》,原文为: 子 贡曰: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 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贡 是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卫国人。)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件(共51张PPT)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件(共51张PPT)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使我 亲耳听到的,得下等奖赏。
学习引导
自主阅读
出自《战国策》的成语:一举两得、亡羊补牢、不遗余力、 比比皆是、四分五裂、民不聊生、安然无恙、百发百中、羽毛 未丰、肝脑涂地、抱薪救火、门庭若市、前功尽弃、南辕北辙、 狡兔三窟、高枕无忧、得寸进尺、前倨后恭、趾高气扬、画蛇 添足、势不两立、犹豫不决、路不拾遗、弹丸之地、惊弓之鸟、 鹬蚌相争、百步穿杨、图穷匕见、裹足不前等。
(2)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__土__地__方__圆__。____________ 今义:__中__央__下__属__的__各__级__行__政____
__区__的__统__称__,__某__一__区__域__。__ (4)虽欲言 古义:__即__使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虽__然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探究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
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宫里侍妾一类女子
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全国范围内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 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 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 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 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严重了。”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 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五年制高职文化基础课 语文(第二册)课件 15 纳谏与止谤 ;16 善良

五年制高职文化基础课 语文(第二册)课件  15  纳谏与止谤 ;16  善良
②多数情况下,善良之不为恶非不能也,是不 为也。
③即使自以为百分之百地代表着真理和正义也 不应该滥恶。
④善是人类和社会进化所必需。 ⑤相信国人会愈来愈善良。 ⑥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有建设性的有意义的 事情上,善良才能摆脱没完没了的恶斗与自我消耗。
返回
回目录页

文章中大量使用排比句,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
示善良是唯一的条件,但也强调了善良是幸福、和平
……天下太平的重要条件。
返回 回目录页
第四单元 议论文读写(一)
十五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作者简介 课文结构 重点研读 语言特点

臧克家(1905-2004)

,山东诸城人, 诗人。1925 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
简 入中国作协。著有诗集《烙
介 印》《罪恶的黑手》《运河
》《从军行》《泥土的歌》
《生命的零度》《凯旋》
以便亮出观点,深入议论。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第3段、第4段都连用三个问句

意在引发人们的思考。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作者的观点

毒蛇和恶狼是有限的;不能以对待有限的毒 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一切;若一概以对待毒蛇和恶
狼的态度对待非毒蛇和恶狼的人,我们也就成了毒
蛇和恶狼。
返回 回目录页
课 文 研 读 B
回A部分
。 。

第三部分(11段):


回目录页
提 第一部分(1-4段):

针对社会生活中善良似乎过时,善良被看作愚 蠢的情况,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
返回 回目录页
提 第二部分(5-11段):

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并把善良与凶 恶作对比,强调了善良的力量与作用。

《纳谏与止谤》

《纳谏与止谤》

(二)本文引用了不少古代的名言,提到一些古人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用?答:引用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文章所要论述的有关重要问题。

如第2段开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就是说明人有错误并不意外,重要的是“改过”。

有了“改过”之心,当然就不怕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

它是能否“纳谏”的前提。

所以这里引用古人的话为下文赞赏齐威王能勇于纳谏的好作风提供了“理由”。

在论说文中起到理论论据的作用。

又如第2 段“唐太宗与魏征”和“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的运用,从正反对比中说明了“纳谏”的不易和难能可贵,从中推出“勇于纳谏的齐威王” 值得赞赏的“理由”。

总之,引用古人名言,提及古人故事,表明了作者的观点非主观臆想或一孔之见,而是有着广泛的史料基础和充分的依据的,这使文章丰富深刻,更加令人信服。

(三)本文的语言具有什么显著特点?答:文章的语言十分考究,不但用词丰富、准确,而且使用了排比、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生动并富有节奏感。

对仗的使用如“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等等。

另外文中还用了不少四字句,不但显得工整,有节奏,而且也很凝练有力,如“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等等。

文中还用了许多比喻,如“如饮醇酒”、“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个清水澡”等等,都非常贴切,生动。

教学过程:一、解题1.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所写的《纳谏与止谤》。

我们先来看课文的题目。

什么是纳谏什么又是止谤呢?明确:“纳谏”是接纳劝谏、建议,“止谤”是制止进谏。

这个标题是采用联合式词组。

2.这两个词是分别来自两篇古文,是哪两篇明确:分别来自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召公谏厉王止谤》。

是取了两个故事中其中的一个词语。

二、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1.对于《邹忌讽齐王纳谏》大家应该是很熟悉的,在我们上半学期已经学过了。

第21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件(共3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ppt

第21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件(共3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ppt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
当面指责
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
在公众场所议论
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
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齐威王说:“好。”于是下命令:“大 小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 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 够在公共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并能使 我听到的,受到下等奖赏。”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介词结构后置)
(3)省略句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省略主语、宾语,(邹忌)与(之)坐谈
(4)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 “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 品质?
不盲目轻信他人对自己的赞美,对别人的 褒奖能理性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阅读第二、三自然段,梳理邹忌的劝 谏过程,以及劝谏的效果。
(1)邹忌三问: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
(2)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次日,第二天
同“熟”,仔细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
远远不如
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
认为我美 偏爱
“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妾之美我者,
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译文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 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 不如。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 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 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闻一多的学生,一生任职无数。曾任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 作家协会理事,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 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
• 数学零分考入国立青大 • 1930年,刚成立的青岛大学首次招生考试,25岁的 臧参加考试,还留下一段奇事,他数学考了零分, 但凭借三句话的作文被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 任闻一多看中。 • 当时入学考试科目为数学和国文。臧从小就重“文” 不重“理”,他离开家乡后一直参加革命,失败后 意志消沉,所以数学他交了白卷。国文试卷出了两 道题,考生可任选其一作答:一是“你为什么报考 青岛大学?”另一是写一篇杂感。臧将这两题全答了。 《杂感》题他只写了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 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 海”。答案不足30字,表达出命失败后的悲痛消沉。
《烙印》
生怕回头向过去望,我狡猾的说”人生是个慌”, 痛苦在我心上打个印烙,刻刻警醒我这是在生活。 我不住的抚摩这印烙,忽然红光上灼起了毒火, 火花里迸出一串歌声,件件唱着生命的不幸。 我从不把悲痛向人诉说,我知道那是一个罪过, 混沌的活着什么也不觉,既然是迷就不该把底点破。 我嚼着苦汁营生,像一条吃巴豆的虫, 把个心提在半空,连呼吸都觉得沉重。
• 考完,臧心情沮丧,因为数学交了白卷,自以为没 有了希望。不久,竟收到了青岛大学英文系的录取 通知书,真是喜出望外。开学报到时,一位姓庄的 教员告诉他:“你的国文卷子得了98分,头一名!闻 一多看卷子极严格,5分10分的很多,得个60分就不 容易了——你却得了98!”是闻一多慧眼识才,感动于 臧克家那三句极富哲理的杂感,给以高分,破格录 取。 • 闻一多对臧克家的赏识最终成就了师徒二人的缘分。 进入英文系后,臧克家学得比较吃力,想转系改读 中文。这时,他想到了“伯乐”闻一多,壮起胆敲 开闻一多的办公室,报上了自己的姓名和来意。闻 从写字台后仰起脸注视了他一会儿,说:“你来吧!” 就这样,臧转入中文系,成了闻一多先生的嫡传弟 子,成了“诗的学徒”,此后他踏上了新诗创作的 道路。
代表诗作
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4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 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于北京家
二、题解:
“纳谏”是接纳 劝谏、建议, “止谤”是制 止进谏。这两 个词分别来自 古文《邹忌讽 齐王纳谏》和 《召公谏厉王 止谤》。是取 了两个故事中 其中的一个词 语。
三、朗读课文,理解词义
• 笼络:用手段拉拢人。 天渊之别:像天上和深渊一样的差别。比喻差别 极大。文中是说周厉王与齐威王对待进谏态度的 根本不同。 仗势凌人:依仗某种权势欺侮别人。 • 贻误:错误遗留下去,使受到坏的影响。 天网恢恢:天道像一个广阔的大网,作恶者逃不 出这个网。文中指“四人帮”作恶多端,难逃正 义的惩罚。 • 亵渎:轻慢;不尊敬。

写作特点:
一、采用了对照式的论证,对比强烈,是非鲜 明,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
三、语言简练、形象、生动:
文章的语言十分考究,不但用词丰富、准 确、而且使用了排比、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 使文章显得生动并富有节奏感。
举例一
• 对仗的使用:
“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 “ 倾听逆耳之 言,采纳美芹之献” “批‘龙鳞’,逆‘圣听’” 既佩服他的大 智,也赞赏他的风度” • 四字句的使用: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 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 力无穷,天网恢恢” • 作用:工整、有节奏,凝练有力。
研究第一部分
• 第一部分:(1)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 感到格外亲切。
用了两个比喻“读好文章,如饮醇 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六十 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 亲切。”提出所读文章,以扣副题并 引起下文。
研究第二部分(1——了解典故)
• 第二部分:(2~9)借《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文,追古思今,加以对照。 可分两层:
第一层(2~6)追述历史。
第二层(7~9)联系现实。
本文典故一:
• “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 之。” 语出《论语·子张》,原文为: 子 贡曰: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 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贡 是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卫国人。) • 意思: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 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 看得见;改正 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通过追述历史,说明了纳谏的可贵和止谤的危害。
研究第二部分(3)
• 第二层(7~9段)联系现实。
• •

7段: 指出历史是一面大镜子,大可借鉴。由 古向今过渡,为引出本文的主旨创造条件。 8段: 联想到现在有些领导同志怕听逆耳之言, 甚至进行打击报复,也将难免垮台。
9段: 联想到“四人帮”以棒止谤,终被清算。

谏 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大关县职业高级中学
一、作者简介
• 臧克家(1905—2004),现代著名诗人,忠诚的 爱国主义者,山东人。 1933 年出版第一部诗 集《烙印》,此后陆续出版十多部诗集(630 万字)。曾任《诗刊》主编,其短诗《有的 人》被广泛传颂。诗歌主题多抗争黑暗,歌 颂光明,语言凝练,被誉为“人民诗人”。

本文典故三 比干被挖心
据《史记· 殷本纪》载: “纣愈淫乱
不止……比干曰: ‘为人臣者,不得不
以死争’乃强谏。纣怒曰: ‘吾闻圣人
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 (人体有七窍:即目、鼻、舌、口、肛 门、耳、尿道)
本文典故四
• 唐太宗与魏征 • 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谏臣,以直言敢谏 著称。他原来曾参加过李密的起义军,后来又 在太子建成手下干事,曾劝过建成杀掉李世民。 后来李世民看他为人直爽,有胆识,不但没有 记恨反而重用他。魏征提出了许多好建议,看 到太宗有不对的地方敢当面提出,有时甚至同 太宗争得面红耳赤,使太宗下不了台。魏征死 后,太宗伤心地说: “人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 失。今魏征殁,朕亡一鉴矣。”
4.分析本文的结构?
一、(1):以警策的议论开头,引出重读《邹 忌讽齐王纳谏》的话题。 二、(2-9):追述历史故事,说明纳谏的可 贵,止谤的危害,为议论现实打基础。 分为两层:(2-6):追溯历史; (7-9):联系现实。 三、(10~11):写作者的具体感受。 四、(12~13):从历史回到现实,向各级领 导同志提出忠告,希望他们以史为鉴,正确对 待批评意见,敢于“悬赏纳谏”,改进工作。
• 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 贷: 推卸。文中指暴君所加给的罪责无法摆脱。 美芹之献: 地位低微的人提出好的意见。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止老百姓议论比防止 河水泛滥还更严重。 • 道路以目: 在路上相遇,只是互相看看,心里 有怨怒,可是什么话也不敢说。 土壅而川决: 无论怎样用土来阻塞,汹涌的河 水还是冲破了障碍。文中用以形容周厉王“止 谤”,终于遭到了崩溃覆灭的下场。 • 文过饰非: 掩饰过失、错误。 得意忘形: 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高兴得 控制不住自己。
从两个方面联系现实与历史相对照,鲜明尖锐, 发人深省。
研究第三部分
• 第三部分:(10~11自然段)写作者的具体感 受。 10段:感受之一: 取得成果要双方合作, 既要有敢谏的良臣,又要有能纳谏的明君。 11段:感受之二: 进谏也要讲究方法才能 取得好的效果,并具体分析了邹忌进谏的 巧妙方法和良好的效果。 本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来阐述。
研究第二部分(第一层2—6段)(2—具体分析) • 2段:先提出大前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古 代帝王设置言官→帝王能听逆耳之言不多→但少 数聪明者能从谏如流(唐太宗与魏征)→而齐威王与 邹忌是最典型的圣君贤臣。 3段: 与上文提出的唐太宗与魏征和齐威王与邹 忌相对照而写到因尽忠进谏而被挖心的比干和被 放逐的屈原,说明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4段: 赞佩齐威王纳谏的大智与风度。 5段: 用周厉王止谤因而垮台情况与之相对照。 6段: 指出两种态度两种结果。
前和个人的实际情况所受到的启发教育。
2.以“纳谏与止谤”为题,有什么好处?
从题目可以看出作者着重抓齐威王勇于纳 谏这一点来立论,结合周厉王对比鲜明, 发人深省。
3.本文的中心论点 是? 是要正确对待批评意见,敢于“悬赏纳谏”, 改进工作,推动四化建设。
本文典故二
• 美芹之献
• 出自《列子·扬朱》,其中说: “昔人有美 戎菽,甘苔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 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晒而怨之, 其人大惭。”戎菽,一种豆类。苔茎,苍耳 的茎。芹萍子,芹萍的种子。 芹萍指一种 水生草木植物,后来用“芹献”或“献芹” 作为谦词,表示自己的意见无足轻重或礼物 微薄。文中所说“采纳美芹之献”,指要采 纳别人的意见。
四、朗读课文,思考四个问题(18分钟)
1.读后感这一文体有什么特点? 2.以“纳谏与止谤”为题,有什么好处?
3.本文的中心论点 是? 4.分析本文的结构?
1.读后感这一文体有什么特点?
• 读后感是先读后感,感由读生,基本上
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它的一般要求是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