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总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课件(共39张ppt)【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总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课件(共39张ppt)【优秀课件】42页PPT
![高三语文总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课件(共39张ppt)【优秀课件】42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cdf0ba8ce009581b6ad9eb1b.png)
高三语文总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方 法课件(共39张ppt)【优秀课件】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共52张PPT).ppt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共52张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b6e10086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9d.png)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 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 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 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 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题目:选文第⑦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道理论证(引证法),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话, 有力地证明了低姿态进入并恰当地保持才可能实现所期 望的高的结果。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使论证 更有说服力。
(三)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法)
●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作用: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思路: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 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题目:本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 一正一反进行对比,突出了“欣赏能让人拥有阳光心态”的 观点,从而证明了欣赏的重要性,使说理更有力度。
(四)比喻论证(喻证法)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 ●答题思路:运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生动形象地证明 了……论点,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增强说服力,使观点 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同时又能使文章生动形象。 ●注意区分: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答题思路: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 具体真切地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 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 勤出智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 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可他不气馁,心不灰, 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 秋冬,坚持50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 最有名气的演说家。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 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读50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他不懒 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 无书不读,成了博学之士。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 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高中语文专题复习优质课件-论述类文本阅读(共48张PPT)
![高中语文专题复习优质课件-论述类文本阅读(共4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ba20f8825c52cc58ad6bec4.png)
和选择。 精编优质课PPT高中语文专题复习课件: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48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精编优质课PPT高中语文专题复习课件: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48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其三、低效 ——搞题海战术,越做越糊涂 精编优质课PPT高中语文专题复习课件: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48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解题六大秘诀
——注意转述的准确
精编优质课PPT高中语文专题复习课件 :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48张PPT)(获奖课 件推荐 下载)
精编优质课PPT高中语文专题复习课件 :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48张PPT)(获奖课 件推荐 下载)
精编优质课PPT高中语文专题复习课件 :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48张PPT)(获奖课 件推荐 下载)
▪ 法 训练有 (讲究阅读技巧)
——怎么读?
精编优质课PPT高中语文专题复习课件 :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48张PPT)(获奖课 件推荐 下载)
▪ 3.找——找原文。
▪ 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段内容,即确 定阅读区间。
▪ 4.比——比文题。
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仔细加比较,求同求 异(比),确认对还是错。 ▪ (1)形同意同 (信息吻合 直接判断) ▪ (2)形异意同 (有所转换 实质一致) ▪ (3)形似意异 (迷惑性大 格外留意)
▪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题的最大障 碍是浮躁。只有平心静气,总揽全局,方能洞 悉秋毫,明辨是非,否则你连文章写的是什么 都云里雾里,结果只能雾里看花,越看越花, 误入陷阱,不能自拔。
精编优质课PPT高中语文专题复习课件 :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48张PPT)(获奖课 件推荐 下载)
精编优质课PPT高中语文专题复习课件 :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48张PPT)(获奖课 件推荐 下载)
其三、低效 ——搞题海战术,越做越糊涂 精编优质课PPT高中语文专题复习课件: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48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解题六大秘诀
——注意转述的准确
精编优质课PPT高中语文专题复习课件 :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48张PPT)(获奖课 件推荐 下载)
精编优质课PPT高中语文专题复习课件 :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48张PPT)(获奖课 件推荐 下载)
精编优质课PPT高中语文专题复习课件 :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48张PPT)(获奖课 件推荐 下载)
▪ 法 训练有 (讲究阅读技巧)
——怎么读?
精编优质课PPT高中语文专题复习课件 :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48张PPT)(获奖课 件推荐 下载)
▪ 3.找——找原文。
▪ 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段内容,即确 定阅读区间。
▪ 4.比——比文题。
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仔细加比较,求同求 异(比),确认对还是错。 ▪ (1)形同意同 (信息吻合 直接判断) ▪ (2)形异意同 (有所转换 实质一致) ▪ (3)形似意异 (迷惑性大 格外留意)
▪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题的最大障 碍是浮躁。只有平心静气,总揽全局,方能洞 悉秋毫,明辨是非,否则你连文章写的是什么 都云里雾里,结果只能雾里看花,越看越花, 误入陷阱,不能自拔。
精编优质课PPT高中语文专题复习课件 :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48张PPT)(获奖课 件推荐 下载)
精编优质课PPT高中语文专题复习课件 : 论述类文本阅读(共48张PPT)(获奖课 件推荐 下载)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ppt课件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c12654f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f1.png)
例6.下列对“气冰”“是一种危险的能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气冰”有利有弊,本身就像一柄“双刃剑”,从目前的情况 看,“气冰”的危害远大于功用。
16
设误方法
7、混淆时态
一1是、已解然开说植成物未睡然眠。之忽谜视,原将文为中某“种已“经绿如色此””农等药修的饰诞语 ,生铺把平原道文中路。既目成前事的实除说草成剂尚还未无确法定只或让还田未菁实等现豆的科事杂情草。枯二 是萎而未不然损说害成豆已科然作。物忽。视研原究文人中员“已将经来人如工此合”成等了修使饰田语菁,失把 原眠的文睡中眠尚阻未断确剂定,或实还验未结实果现是的田事菁情第说三成天既就成整事株实枯。死。由
和以偏概全两种错误
2、从信息的有无上看,有无中生有和有 意缺失两种错误。 3、从因果逻辑关系上看,有强加因果和 因果颠倒两种错误。 4、从信息指代内容上看,有偷换概念和 指代不明两种错误。 5、从信息的时态上看,有未然说成已然 和已然说成未然两种错误。
4
二、常 见 错 误 类 型
5
设误方法 1、以偏概全
【试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 正确的一项是
A.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 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18
• 解题对策: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表 示时间的词语。
• 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了、现在、目 前、正在、 在、着、将要、即将、将来、尚未、 之前、之后、成为、过。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
常见设误类型
1
学习目标
1、了解命题者在选择题中设误的常用手段 2、熟悉在选择题中设置干扰项的常见类型
学习方法
练-析-练
2
一、把握命题规律
了解论述类阅读题设置错误选项的方法, 有助于提高解题准确性,命题者设计错误选 项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B.“气冰”有利有弊,本身就像一柄“双刃剑”,从目前的情况 看,“气冰”的危害远大于功用。
16
设误方法
7、混淆时态
一1是、已解然开说植成物未睡然眠。之忽谜视,原将文为中某“种已“经绿如色此””农等药修的饰诞语 ,生铺把平原道文中路。既目成前事的实除说草成剂尚还未无确法定只或让还田未菁实等现豆的科事杂情草。枯二 是萎而未不然损说害成豆已科然作。物忽。视研原究文人中员“已将经来人如工此合”成等了修使饰田语菁,失把 原眠的文睡中眠尚阻未断确剂定,或实还验未结实果现是的田事菁情第说三成天既就成整事株实枯。死。由
和以偏概全两种错误
2、从信息的有无上看,有无中生有和有 意缺失两种错误。 3、从因果逻辑关系上看,有强加因果和 因果颠倒两种错误。 4、从信息指代内容上看,有偷换概念和 指代不明两种错误。 5、从信息的时态上看,有未然说成已然 和已然说成未然两种错误。
4
二、常 见 错 误 类 型
5
设误方法 1、以偏概全
【试题】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 正确的一项是
A.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 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18
• 解题对策: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表 示时间的词语。
• 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了、现在、目 前、正在、 在、着、将要、即将、将来、尚未、 之前、之后、成为、过。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
常见设误类型
1
学习目标
1、了解命题者在选择题中设误的常用手段 2、熟悉在选择题中设置干扰项的常见类型
学习方法
练-析-练
2
一、把握命题规律
了解论述类阅读题设置错误选项的方法, 有助于提高解题准确性,命题者设计错误选 项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指导ppt课件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指导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9a104d5ba0d4a7302763a75.png)
3. 递进式结构
层次段落间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前一部分的论述 是后一部分论述的基础,最后推导出文章的结论。 4. 对比式结构 把正反两方的观点、事例对比地组合在一起,形成 强烈的反差。
选择题常见的几种变式
1.表述角度的变化,依然是原文观点,只是变换一下表
述的角度。 2.表述句式的变化。同一意思,采用与原文不同的句式。 3.表述语言的变化。同一观点用不同的说法。
一是“投石探波”。二是“选项切片”,有些选项是比
较长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逐一与原
文对应的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 关的片断,看相关片断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比对时 除了借助“角度性标志语”、“结构性标志语”,还要 注意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如更加、主要、 所有、特别、可能等等。
• 找(筛选信息) • 这一步要求对读题目,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找 答案。 • 1、找区位,审题干。即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 找到相对应的区位。 • 2、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 • 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 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 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 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 包括: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 辑关系——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 • 3、找错因。
• 划出关键词句:
1、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2、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 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3、关联词、标志性词语。 4、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5、特殊句。
2.扣住问题,细心查找信息 读文和审题时角度意识强便于扣住目标,找到 题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和深入 理 解。查找的方法有两个: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ppt优秀课件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d0da53ea76e58fafbb00310.png)
“论述类文本”的四步解题法:
泛读全文→审:读→审→找→比
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在设置错误选项时, 往往运用“似是而非”的手法,即在语言 形式上靠近文本原句,而在表达意义上与原 句悖离。
第一步 读—速读文本
(一)阅读前可提出设问
(1)文章论述的是什么问题?
(5)举例子(例如、如、人名)
温馨提醒:抓住关键词语要注意
1.尽量落实到词,集中注意点。
2.可以用符号将有用信息做好标记
3.若有题目,根据题目把握全文的中心,若没有题目,
找出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尽快弄清文章的论题及观
点。 4.注意把握全文的顺序,边读边理清思路,读完全文 要整理出全文的中心主旨。 5.去掉文本中作为材料的内容,挖掘出所要论证的话。
第一、借助“角度性标志语”。即从哪个方面发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论述文阅读题
选 择 题 干 扰 项 设 置 方 法
整体与部分 已然与未然 前期与后期 主要和次要 选择与兼备 原因与结果 言此与言彼 肯定与否定 客观与夸大 有据与凭空 相似与相关
(以偏概全) (混淆条件) (混淆时间) (主次颠倒) (因果混乱) (张冠李戴) (歪曲事实) (无中生有) (偷换概念)
科技类文章结构
科学类文章文本特征
自然科学类文章选段 一般模式(三段式) 社会科学类文章选段 一般模式(三段式)
综述(介绍新发明、新技 术、新产品、新理论等)
综述(介绍有关的话 题等)
解说(原理、特点等) 观点、论据、论证 评价 (意义、应用、前景)
得出结论
自然科技类文本考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 究能力,阅读时注意: 关键词
2、查找的方法
(1)投石探波法
高三语文总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课件(共39张ppt)【优秀课件】42页PPT
![高三语文总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课件(共39张ppt)【优秀课件】42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88d9e6dfeff9aef8951e06c2.png)
高三语文总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方 法课件(共39张ppt)【优秀课件】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40张PPT)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4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bba0d1f89eb172dec63b76c.png)
2021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 读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
“归纳内容要点” 有三个方面的要
求:
“概括中心意思” 主要考查以下两
个方面:
1.具体的内容 要概括全面;
1.概括、归纳 文章的中心(或
中心论点);
2.抽象的内容 要阐发准确;
2.揭示文章的 意义、价值和作
者的创作目的。
3.含蓄的内容 要解说清楚。
9
标注(3)文中反复强调的词
这类词往往是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意思
10
2020高考真题导入
【2020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谈诗歌朗诵 朱光潜
近来听到一些诗人、演员、业余爱好者朗诵了许多旧体诗和新诗,其中风格是丰富多彩的。但是 占优势的风格是用演员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那慷慨激昂的调子,有时不完全与诗歌的内容相称。 这不免令人有美中不足之感。
3.摘取法。
• 题目要求归纳的内容往往 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或句 子,其中重要词语往往嵌 在主要语句中,重要句子 常常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 首、尾或中间,考生在归 纳时只要把这些词语、句 子摘录出来就可以了。如 上题,文章首段首句即揭 示了音乐艺术的本质属性, 可摘取出来。
24
2020高考真题
25
一、【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2)有助于厘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3)文中反复强调的词
7
标注(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 信息的词语
(1)年代+时间
• 多次出现时间
(2)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括词
• 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
“归纳内容要点” 有三个方面的要
求:
“概括中心意思” 主要考查以下两
个方面:
1.具体的内容 要概括全面;
1.概括、归纳 文章的中心(或
中心论点);
2.抽象的内容 要阐发准确;
2.揭示文章的 意义、价值和作
者的创作目的。
3.含蓄的内容 要解说清楚。
9
标注(3)文中反复强调的词
这类词往往是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意思
10
2020高考真题导入
【2020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谈诗歌朗诵 朱光潜
近来听到一些诗人、演员、业余爱好者朗诵了许多旧体诗和新诗,其中风格是丰富多彩的。但是 占优势的风格是用演员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那慷慨激昂的调子,有时不完全与诗歌的内容相称。 这不免令人有美中不足之感。
3.摘取法。
• 题目要求归纳的内容往往 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或句 子,其中重要词语往往嵌 在主要语句中,重要句子 常常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 首、尾或中间,考生在归 纳时只要把这些词语、句 子摘录出来就可以了。如 上题,文章首段首句即揭 示了音乐艺术的本质属性, 可摘取出来。
24
2020高考真题
25
一、【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2)有助于厘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3)文中反复强调的词
7
标注(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 信息的词语
(1)年代+时间
• 多次出现时间
(2)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括词
• 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及举例PPT-完美课件
![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及举例PPT-完美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ab516017f1922791788e882.png)
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及举例课件PPT- 精品课 件(实 用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及举例课件PPT- 精品课 件(实 用版)
“晚唐体”在唐代诗歌中的价值
首先,“晚唐体”是宋代诗坛的独特存在,研究 “晚唐体”,不光需追溯宋诗形成、发展乃至革新 的历史轨迹,也需剖析宋人接受唐诗的不同态度和 方式。“晚唐体”盛行于宋初与南宋中晚期,但其 在诗坛的历史使命和宋人所呈现的态度则前后不同。 宋初“晚唐体”的盛行是历史惯性,是晚唐五代风 气在宋代的自然延续,宋初“晚唐体”诗人“九僧” 与寇准、钱惟演、宋白、陈充等当时诗坛、政坛的 重要人物和士大夫阶层都有广泛的交往和诗歌酬唱 活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想摆脱唐人影响,又想接受唐诗的影响,这是宋 人对唐诗矛盾心态的反映。 B.“晚唐体”是宋代成就和影响最大、最能体现宋人 对唐诗矛盾心态的诗歌流派。 C.关于“晚唐体”诗歌宗奉,学术界的观点与诗人的 作品呈现的事实不一致。 D.宋代“九僧”诸人处于社会边缘,因而他们在宋初 诗坛概况中基本不被提及。
目的:高考对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 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 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 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专业知识。
文体特征:
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
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 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1、开门见山
2、篇末点题
3、归纳总结
• 归纳与演绎法 因果论证法 • 假设论证法 条件分析法 • 对比论证法 比喻证法 • 引用论证 • 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
第一步:圈点勾画:
(1)关键句 论点句; 论据句; 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论证) 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的句子; 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
高三语文总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课件(共39张ppt)【优秀课件】共42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课件(共39张ppt)【优秀课件】共42页](https://img.taocdn.com/s3/m/bf5e8a02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bb.png)
高三语文总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方 法课件(共39张ppt)【优秀课件】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概括式转述
(原文)具体的表述→(选项)抽象的概括 判断:①从具体到一般的提升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
②由抽取的关键词重组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和作者的意图, 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 例1 [2018·全国新课标卷Ⅰ第1题A项]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
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8)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指选项中概念的内涵、外延不等同于原文中概念的内涵、 外延。 例7 [2017·全国新课标卷Ⅲ第3题B项]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
× 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原文]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 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 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 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 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 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 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二)常见设误手法和命题陷阱 1.常见设误手法
删(删减)
删除句子中的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意味着语意的改变,有可 能是内容的扩大或缩小,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添(添加)
添加定语、状语、中心语或其他词语,造成概念偷换或文意曲 解。
调(调换)
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改变句意;调换表述的对象 、时间,造成时态混乱等现象。
改(改变) 改变说法,似是而非,干扰判断。
漏(遗漏)
看似保留原文词句,但暗中漏掉了重要信息,具有较大迷惑性 。
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凑在一起造成错误。
2.常见命题陷阱
(1)以偏概全 以部分代整体,局部代全局。 (2)张冠李戴
此事物(特点/状态/观点/信息)彼事物(特点/状态/观 点/信息)
具体表现
②混淆肯定与否定
× 例5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第2题D项] 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
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肯,定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否定 [原文]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 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 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 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 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 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②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选项中的具体材料是否能证明原文 中的观点和结论。
例2 [2018·天津卷第7题]下面所列当今现象,不能体现倒数第二段所说科学技术与人的
D 矛盾关系的一项是( ) D.阿尔法狗程序战胜顶级围棋大师后,职业棋手们纷纷采用智能软件辅助 训练,提高水平。→人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人的能动性)
[原文]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 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 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2.具体式转述
(原文)抽象的观点→(选项)具体的表述 判断:①选项本身的内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3.同义变式转述 不同的语言形式重新表述原文语句内容。换一个说法
判断:转述的句子与原文是否“同义”。 ①对摘抄原文较多、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 ②对换了说法,换了表达形式,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
选项,不能轻易否定。
√ 例3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题A项]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
生活处处皆用心
恒心
论述类解题方法
考眼力,找不同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思路:
读——审——找——比
一、识陷阱 比对定答
(常见于第1、2道选择题)
(一)转述方式 (二)常见设误手法和命题陷阱 (三)运用对比,化繁为简
(一)转述方式
常用转述方式: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
③条件关系不当。条件关系:充分、必要、充要。
充分条件
× 例6 [2014·安徽卷第3题D项] 如果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就能避免陷入技
术盲目崇拜的误区,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才能) 必要条件
[原文]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
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3)夸大其词 作用、效果、用途等 (4)无中生有 (5)曲解文意 (6)混淆时态 混淆已然和未然 (7)混淆关系 因果关系不当、混淆肯定与否定、条件关系不当 (8)偷换概念
(7)混淆关系
关系混淆是指选项表述的语意或语句关系与原文不符,较常见的有:因
果关系不当、混淆肯定与否定、条件关系不当。
①因果关系不当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强加因果,二是因果颠倒。在
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
√ × 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颠倒。
因
果
例4 [2017·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题D项] 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
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原文]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 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原文]现代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能够广泛参与人类的知觉活动、概念活动甚至情感性活 动,形成对人的智能的精确模拟,这使它得以摆脱对人的依赖性,成为与人对立的异 己力量。这种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否意味着,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 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 奴役者的终极命运? →人本该主宰信息、科技,却对其产生依赖,最终可能将被它们奴役
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原文]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 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 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 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原文)具体的表述→(选项)抽象的概括 判断:①从具体到一般的提升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
②由抽取的关键词重组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和作者的意图, 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 例1 [2018·全国新课标卷Ⅰ第1题A项]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
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8)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指选项中概念的内涵、外延不等同于原文中概念的内涵、 外延。 例7 [2017·全国新课标卷Ⅲ第3题B项]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
× 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原文]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 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 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 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 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 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 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二)常见设误手法和命题陷阱 1.常见设误手法
删(删减)
删除句子中的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意味着语意的改变,有可 能是内容的扩大或缩小,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添(添加)
添加定语、状语、中心语或其他词语,造成概念偷换或文意曲 解。
调(调换)
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改变句意;调换表述的对象 、时间,造成时态混乱等现象。
改(改变) 改变说法,似是而非,干扰判断。
漏(遗漏)
看似保留原文词句,但暗中漏掉了重要信息,具有较大迷惑性 。
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凑在一起造成错误。
2.常见命题陷阱
(1)以偏概全 以部分代整体,局部代全局。 (2)张冠李戴
此事物(特点/状态/观点/信息)彼事物(特点/状态/观 点/信息)
具体表现
②混淆肯定与否定
× 例5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第2题D项] 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
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肯,定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否定 [原文]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 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 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 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 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 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②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选项中的具体材料是否能证明原文 中的观点和结论。
例2 [2018·天津卷第7题]下面所列当今现象,不能体现倒数第二段所说科学技术与人的
D 矛盾关系的一项是( ) D.阿尔法狗程序战胜顶级围棋大师后,职业棋手们纷纷采用智能软件辅助 训练,提高水平。→人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人的能动性)
[原文]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 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 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2.具体式转述
(原文)抽象的观点→(选项)具体的表述 判断:①选项本身的内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3.同义变式转述 不同的语言形式重新表述原文语句内容。换一个说法
判断:转述的句子与原文是否“同义”。 ①对摘抄原文较多、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 ②对换了说法,换了表达形式,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
选项,不能轻易否定。
√ 例3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题A项]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
生活处处皆用心
恒心
论述类解题方法
考眼力,找不同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思路:
读——审——找——比
一、识陷阱 比对定答
(常见于第1、2道选择题)
(一)转述方式 (二)常见设误手法和命题陷阱 (三)运用对比,化繁为简
(一)转述方式
常用转述方式: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
③条件关系不当。条件关系:充分、必要、充要。
充分条件
× 例6 [2014·安徽卷第3题D项] 如果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就能避免陷入技
术盲目崇拜的误区,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才能) 必要条件
[原文]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
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3)夸大其词 作用、效果、用途等 (4)无中生有 (5)曲解文意 (6)混淆时态 混淆已然和未然 (7)混淆关系 因果关系不当、混淆肯定与否定、条件关系不当 (8)偷换概念
(7)混淆关系
关系混淆是指选项表述的语意或语句关系与原文不符,较常见的有:因
果关系不当、混淆肯定与否定、条件关系不当。
①因果关系不当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强加因果,二是因果颠倒。在
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
√ × 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颠倒。
因
果
例4 [2017·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题D项] 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
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原文]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 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原文]现代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能够广泛参与人类的知觉活动、概念活动甚至情感性活 动,形成对人的智能的精确模拟,这使它得以摆脱对人的依赖性,成为与人对立的异 己力量。这种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否意味着,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 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 奴役者的终极命运? →人本该主宰信息、科技,却对其产生依赖,最终可能将被它们奴役
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原文]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 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 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 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