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摘要: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是一类治疗感染疾病的药物,其在体内的药物浓度与治疗效果存在密切的关系。
这类抗菌药物需要维持一定时间内的药物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以达到有效杀灭细菌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概念、药物代谢动力学、临床应用及相关的优缺点,并讨论其在抗菌治疗中的重要性。
1. 引言感染疾病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一大威胁,而抗菌药物是治疗这些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抗菌药物按照其抗菌谱、抗菌机制和药物浓度与治疗效果的关系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其中,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因其特殊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特点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进行详细的介绍。
2.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定义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是一类在体内疗效与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相关的药物。
具体而言,这类抗菌药物在给药后需要在体内维持一定时间内的药物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以达到有效抗菌的目的。
3.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体内代谢动力学主要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其中,吸收过程决定了药物在体内的血药浓度水平,而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则决定了药物的持续时间和剂量。
4.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根据不同的感染病原体和感染部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合理的药物剂量和给药时间也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5.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优缺点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相对于其他类别的抗菌药物具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其主要优点是能在给药后持续维持高浓度药物,以达到更好的抗菌效果;缺点是可能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和给药时间的限制。
6.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随着抗菌药物研发的进展,越来越多的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被开发出来。
这些新药物在抗菌谱、抗菌机制和药物动力学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为治疗感染疾病提供了更多选择。
7. 结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DDD与时间浓度依赖性药物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如β-内酰胺类,体内血药浓度超过MIC(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越长,则疗效越佳,因此一日剂量分为2-4次给药可充分发挥疗效。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如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甙类,其疗效取决于单位时间内的高浓度,所以一日量一次用疗效好,不必分次给药(但重症者例外)。
时间依赖性(短PAE)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大环内酯类复方磺胺甲恶唑克林霉素类时间依赖性(长PAE)四环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氟康唑新型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浓度依赖性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甲硝唑两性霉素【常识】“时间依赖性” 与“浓度依赖性”抗生素“时间依赖性” 与“浓度依赖性”抗生素“时间依赖型”抗生素:范围: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定义:当4×MIC时,MIC和PAE已达最大值,即杀菌效应便达到了饱和的程度,再继续增加血药浓度,其杀菌效应不会再增加特点:无首次接触效应,当浓度低于MIC时,不能抑制细菌生长,浓度达到MIC时,可有效地杀灭细菌“时间依赖型”抗生素要求考虑其“持效时间”持效时间=超过MIC的半衰期时间+药物的PAE时间它已成为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关键是延长和维持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而不是药物浓度血清药物浓度高于MIC的时间%(%T>MIC值)%T>MIC值=超过MIC的半衰期时间+药物的PAE时间+40%~50%的有效血药浓度时间%T>MIC值时间段,是衡量时间依赖性抗生素杀菌活性的主要药效动力学参数,也是最好的疗效预测参数。
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T>MIC至少在40%~50%时,才可能提供最优化的疗效和产生最低细菌耐药性为了延长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血药浓度,使40%以上的给药间歇时间能达到MIC以上,其方法有以下5种:⑴采用延长其排出的药物泰能=亚胺培南+西司他丁(cilastatin)艾罗迪=氨苄青霉素+丙磺舒(probenecid)⑵低剂量多次给药⑶持续静脉给药⑷选用长半衰期而作用相等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⑸先静滴后口服同类抗生素,作序贯治疗“浓度依赖型”抗生素:范围: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定义:当血药浓度超过MIC甚至达到8~10×MIC时,可以达到最大的杀菌效应特点:⑴有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ure effect)⑵有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因此这类药物临床疗效的关键是提高药物浓度,所以给药的关键是剂量,给药的时间间隔也逐渐转向一天一次疗法。
时间依赖型抗菌药与浓度依赖型抗菌药

时间依赖型与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为了增加药效,我们往往采用增加给药剂量方法。
可是,增加给药剂量真的就能增加药效吗?其实,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取决于其在人体内的浓度与维持的时间,依据药动学与药效学(PK/PD)的相关参数将抗菌药物分为浓度依赖型、时间依赖型与时间依赖型兼长PAE三大类抗菌药。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Concentration-dependentantibiotics ) 是指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与浓度密切相关,浓度越高,抗菌活性越强,且具有首剂接触作用(FEE)和较长的PAE。
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ureeffect,FEE):是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地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抗菌药物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s,PAE):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药物消除后,细菌生长仍能受到一段时间持续抑制的现象。
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指的是抑制细菌生长所需的最小药物浓度。
主要参数:AUC0-24/MIC(AUIC)、C max/MIC抗菌药物的杀菌作用取决于血浆峰浓度和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大,提高血浆峰浓度可提高疗效;当血药浓度超过MIC甚至达到8~10×MIC时,可以达到最大的杀菌效应。
通常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宜每日1次给药, 如氨基糖苷类一般只需1日给药1次, 因一次性较大剂量给药可造成较高的Cmax(最大血药浓度), 从而获得使C max与MIC的比值达到最大的机会, 产生最佳的杀菌作用和临床疗效[1]。
代表药物: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酮内酯类、两性霉素B、达托霉素、甲硝唑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Time-dependent antibiotics )是指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与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时间越长,抗菌活性越强,与血浆峰浓度关系不密切,当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MIC的4~5倍以上时,其杀菌效能几乎达到饱和状态,继续增加血药浓度,其杀菌效应不再增加[1]。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和浓度依赖性抗生素资料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和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精品文档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和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抗菌药物的投药间隔时间取决于药物的半衰期、有无PAE及其时间长短以及抗菌作用是否有浓度依赖性,原则上浓度依赖性抗生素应将其1日剂量集中使用,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以提高血药峰浓度;而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病菌的MIC时间,与血药浓度关系不大,故其给药原则应缩短间隔时间,使24h内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的MIC时间至少60%。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杀菌作用非浓度依赖性、无PAE或很短),代表药物有青霉素类,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等,投药方法应缩短给药间隔,最好每6~8h1次,尽量延长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杀菌作用有浓度依赖性,有较好的PAE),代表药物有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投药方法应提高血药浓度,适当延长投药间隔时间。
介于浓度、时间依赖之间的药物((杀菌作用非浓度依赖有一定的PAE),代表药物有碳青酶烯类、第四代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万古霉素类等,投药方法介于上二者之间。
除药敏学以外,投药间隔时间还要考虑药物的毒副作用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氨基糖苷类杀菌作用属于浓度依赖性,但其毒性却与血药浓度不直接相关,无论其半衰期长短,对肾功能正常者,将每日剂量1次应用与分成2~3次应用相比,其疗效不变或更好,而对肾、耳毒性反而降低;对肾功能减退者,氨基糖苷类应首次给予1天的半量,以保持体液中的血药浓度,继则肌酐清除率计算每日用量,分2次给药。
同样属浓度依赖性的喹诺酮类药物,因其毒性与血药浓度相关,除半衰期很长的药物外,一般不采取每日应用1次,多数以每12h给药1次。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浓度依赖性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浓度依赖性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临床药师根据最近审核医嘱发现,普外科医嘱出现给药次数不合理情况,现把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区别和用药情况汇总,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一、概念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是指药物的疗效与剂量(Cmax)有关。
即药物的抗菌活性随药物浓度增大而增大。
1. 药物抗菌活性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加2. 临床用药目的:取得抗生素Cmax/MIC >10 或AUC24/MIC>125临床应用中还要结合药物不良反应特征:①氨基糖苷类(AUC24/MIC)药效学为浓度依赖性,但其副作用为时间依赖,因此在安全剂量范围内,减少给药次数有利于提高峰浓度,降低谷浓度,从而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②喹诺酮类(Cmax/MIC)药效学与副作用均为浓度依赖,因此,在提高剂量时要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别是老年人及具有神经疾病的患者。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是指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所针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而与血药峰浓度关系不大。
1. 抗生素的抗菌作用与药物浓度关系不密切,而与抗生素浓度维持在细菌MIC 之上有关。
2. 临床用药目的在于维持药物浓度在细菌MIC之上一定时间,一般为40% ~60%给药间歇以上。
最低抑菌浓度(MIC):体外培养基中孵育18- 24小时后,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抗生素浓度。
抗生素的后效应(PAE):是抗菌药物作用于细菌一定时间停止接触后,其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仍可持续一段时间,此时间(h)即为PAE。
二、常见抗菌药物时间依赖型与浓度依赖型分类抗菌药物PK/PD分类抗菌药物分类PK/PD指标临床给药方案抗菌药物备注时间依赖型(短PAE)T>MIC每天多次给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孢曲松,头孢尼西除外)、氨曲南、碳青霉烯类、大环类酯类(阿奇霉素除外)、克林霉素、氟胞嘧啶1、头孢尼西、头孢曲松半衰期(T1/2)大于2h,一次给药可使T>MIC达12h到24h;每天给药1-2次。
抗生素的“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抗生素的“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一、相关概念1.MIC: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或(Minimalinhibition concentration,MIC)指的是抑制细菌生长所需的最小药物浓度。
2.MBC: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concentration, MBC)是指最初的实验活菌数减少99.9%或以上所需要的最低抗菌药物的浓度。
3.PAE: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s,PAE)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消除后,细菌生长仍能受到一段时间持续抑制的现象。
4.FEE: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ureeffect,FEE):是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地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二、“时间依赖性”抗生素1.定义:时间依赖性抗生素(Time-dependent antibiotics )抗菌作用与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时间越长,抗菌活性越强,与血浆峰浓度关系相对较小,要求药物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适宜的给药间隔时间才可保持疗效。
当4×MIC时,MIC 和PAE已达最大值,即杀菌效应便达到了饱和的程度,再继续增加血药浓度,其杀菌效应不会再增加。
2.范围: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克林霉素类(1)时间依赖性(短PAE):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大环内酯类、复方磺胺甲恶唑、克林霉素类、氟胞嘧啶;(2)时间依赖性(长PAE):四环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氟康唑、新型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
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比较

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比较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是指抗菌药物的抗菌效应主要取决于其血药浓度高于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即当其血药浓度高于MIC时,其杀菌效应便达到了饱和状态,即使继续增加血药浓度,其杀菌效应不会相应增加。
这类药物主要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除外)、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万古霉素、氯林可霉素与氟胞嘧啶类等[1]。
使用此类药物时,采取多次给药或持续静脉给药方案,可能会取得更好的疗效。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是指抗菌药物的抗菌效应主要取决于其血药浓度高于MIC,具有浓度依赖性,即药物峰值浓度越高于MIC,其对致病菌的作用越强,作用速度也就越快。
这类药物主要包括甲硝唑、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2]。
使用此类药物时,每日单次足量给药可有效提高抗菌疗效,同时可有效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延长抗菌药物后效应(PAE)、降低毒性。
标签:时间依赖性;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随着对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和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者发现抗菌药物的抗菌疗效不仅取决于MIC,同时也与其药代动力学特点及PAE等密切有关。
根据PK/PD 特征,可将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抗菌药物分为2类: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Time-dependent killers)和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Concentration-dependent killers)。
这种分类方法与临床用药疗效、药物毒性的大小及用量用法的改变密切相关,同时对于指导临床上合理应用某些抗菌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抗菌药物后效应(PAE)PAE系指抗菌药物与其敏感致病菌短暂接触后,即使当其药物浓度下降到低于MIC或消除后,该致病菌仍受到持续抑制生长的效应。
PAE在不同药物、不同细菌持续时间有很大差异,其持续作用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同时还受抗菌药物浓度、作用时间等因素影响。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和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和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抗菌药物的投药间隔时间取决于药物的半衰期、有无PAE及其时间长短以及抗菌作用是否有浓度依赖性,原则上浓度依赖性抗生素应将其1日剂量集中使用,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以提高血药峰浓度;而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病菌的MIC
时间,与血药浓度关系不大,故其给药原则应缩短间隔时间,使24h 内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的MIC时间至少60%。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杀菌作用非浓度依赖性、无PAE或很短),代表药物有青霉素类,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等,投药方法应缩短给药间隔,最好每6~8h1次,尽量延长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杀菌作用有浓度依赖性,有较好的PAE),代表药物有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投药方法应提高血药浓度,适当延长投药间隔时间。
介于浓度、时间依赖之间的药物((杀菌作用非浓度依赖有一定的PAE),代表药物有碳青酶烯类、第四代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万古霉素类等,投药方法介于上二者之间。
除药敏学以外,投药间隔时间还要考虑药物的毒副作用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氨基糖苷类杀菌作用属于浓度依赖性,但其毒性却与血药浓度不直接相关,无论其半衰期长短,对肾功能正常者,将每日剂量1次应用与分成2~3次应用相比,其疗效不变或更好,而对肾、耳毒性反而降低;对肾功能减退者,氨基糖苷类应首次给予1天的半量,以保持体液中的血药浓度,继则肌酐清除率计算每日用量,分2次给药。
同样属浓度依赖性的喹诺酮类药物,因其毒性与血药浓度相关,除半衰期很长的药物外,一般不采取每日应用1次,多数以每12h给药1次。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时间依赖性、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特性

时间依赖性、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特性各种抗菌药物对不同病原菌具有不同的抗菌活性和药代动力学特点,因此其临床疗效亦不相同。
动物试验及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抗菌药物的体内杀菌活性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⑴浓度依赖性,即药物浓度愈高,杀菌作用愈强。
此类药物通常均具有较长的抗菌药物后续作用,即抗生素后效应。
抗生素后效应是指抗生素或抗菌药作用于细菌一段时间停止接触后,其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仍可持续一段时间,此段时间即为抗生素后效应。
属此类型者有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两性霉素B、甲硝唑等。
⑵时间依赖性,药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杀菌活性有关,通常在药物浓度达到对细菌MIC的4~5倍时,杀菌速率达饱和状态,药物浓度继续增高时,其杀菌活性及速率并无明显改变,但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超过细菌MIC时间的长短有关,血或组织内药物浓度低于MIC时,细菌可迅速重新生长繁殖。
此类药物通常无明显抗生素后效应。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氨曲南等均属此类,大环内酯类的大部分品种、克林霉素、利奈唑胺等亦属此类。
⑶时间依赖性,但其杀菌作用呈现持续效应,即有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
属此类型者有阿奇霉素、四环素类、万古霉素等糖肽类、链阳性菌素类等。
治疗细菌性感染时,除根据患者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病原菌种类选用抗菌药物外,应参考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参数制定给药方案,如时间依赖性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多次给药以使T>MIC的时间延长,达到最佳疗效,而浓度依赖性的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则可减少给药次数,增加每次给药剂量,或单次给药,使AUC24/MIC和C max/MIC值达较高水平。
但仍需注意:⑴浓度依赖性药物一日一次给药的治疗方案并非适用于所有感染者,例如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治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仍需一日多次给药。
⑵通常组织液中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呈平行关系。
但由于药物进入组织内需经穿透过程,因此组织液药物高峰浓度较血药峰浓度之后到达,组织液内药物谷浓度亦滞后于血药谷浓度,因此基于血药浓度获得的C max/MIC值可能被估计过高,而T>MIC值则估计过低,在制订给药方案时需综合考虑上述影响因素。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有哪些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有哪些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对于大家来说都是陌生的,很多人甚至听都没听过,那么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有哪些你知道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有哪些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在治疗体内致病菌感染时,作用于细菌的抗菌药物浓度和时间是药物取得疗效的两大基本因素。
对于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来说,有些抗菌药物作用浓度是主导因素,有些抗菌药物作用时间是主导因素。
作用时间为主导因素的抗菌药物被简称为时间依赖性药物。
其杀菌作用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高于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即细菌的暴露时间,而峰值浓度并不很重要。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特点(1)时间依赖性药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杀菌活性有关,通常在药物浓度达到对细菌最低抑菌浓度的4~5倍时,杀菌速率达饱和状态,药物浓度继续增高时,其杀菌活性及速率并无明显改变,但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超过细菌最低抑菌浓度时间的长短有关。
(2)血或组织内药物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细菌可迅速重新生长繁殖。
(3)此类药物通常无明显抗生素后效应(PAE)。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误区1.时间依赖性药物有一个重要药物动力学/药效学(PK/PD)参数t>MIC,其表观的含义是:抗菌药物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持续时间。
很明显,只有“>MIC”是下标时(t>MIC)才是一个完整的PK/PD参数,其基本量的名称与符号是时间(t),法定计量单位名称及符号是:秒(s)、分(min)、时(h)、天(d)。
有一些论文、著作t>MIC写成为t>MIC,还有写成T>MIC。
除了可能的印刷校对错误外,对t>MIC含义理解的不透是另一个重要原因:t>MIC是不等式,而且是一个毫无意义地将时间(t)与最低抑菌浓度(MIC)进行比较的不等式;对于这样一个不等式而言,不可能有任何计量单位,包括时间(t)。
科研和临床实践中,t>MIC有时也用其占给药时段的百分比来表示,例如:某一类时间依赖性药物t>MIC的期望值是50%,如给药方案为q8h,就是期望在一天24h给药时间段中,该类抗菌药物血药浓度大于MIC 时间的加和在12h以上,即给药方案应使t>MIC≥12h。
时间依赖性——精选推荐

“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时间依赖型”抗生素:范围: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定义:当4×MIC时,MIC和PAE已达最大值,即杀菌效应便达到了饱和的程度,再继续增加血药浓度,其杀菌效应不会再增加。
特点:无首次接触效应,当浓度低于MIC时,不能抑制细菌生长,浓度达到MIC时,可有效地杀灭细菌。
“浓度依赖型”抗生素:范围: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定义:当血药浓度超过MIC甚至达到8~10×MIC时,可以达到最大的杀菌效应特点:⑴有首次接触效应(firstexposureeffect)⑵有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因此这类药物临床疗效的关键是提高药物浓度,所以给药的关键是剂量,给药的时间间隔也逐渐转向一天一次疗法。
因为药物毒性与峰值浓度相关,故一天一次给药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保证其安全性。
.抗生素药代学/药效学关系分类根据抗菌药物抗菌作用与血药浓度或作用时间的相关性,大致可将其分为三类:浓度依赖性:抗生素杀菌作用与临床效果与药物浓度相关。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的杀菌作用随抗生素作用时间增加而增加。
与时间有关但半衰期或PAE较长:此种分类也为不同药物依据PK/PD参数设计给药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对抗生素的进一步研究发现,随着抗生素浓度逐渐增加,杀菌曲线斜率的负值也逐渐加大,杀菌曲线变得逐渐陡直,但当抗生素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4MIC),再增加浓度又有两种可能,一则曲线斜率随之增加,另一曲线斜率不再增加,表明前者杀菌作用与浓度密切相关,而后者杀菌作用不完全依赖于抗生素浓度,分别称之为浓度依赖性抗生素与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浓度依赖性药物•包括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两性霉素等其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
可以通过提高C max来提高临床疗效,但C max不能超过最低毒性剂量,对于治疗窗比较窄的氨基糖苷类药物尤应注意。
•建议给药方法:提高血药浓度、适当延长投药间隔时间。
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简介及应用

谢谢!
11月19
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简介及应用
第18页
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简介及应用
第7页
PAE(抗菌后效应)
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某种抗菌药后, 再除去培养基 中抗菌药, 去除抗菌药后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 复正常。
并非全部抗菌药与细菌之间均发生PAE, 不过当PAE存在时, 其时程常具浓度依赖性。
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简介及应用
第8页
抗菌药品杀菌模式和PK/PD参数
Concentration
浓度依赖性
Cmax:MIC AUC:MIC
时间依赖性(T%) T>MIC 给药间隔
MIC
T>MIC
0
Time (hours)
AUC:药时曲线下面积;Cmax: 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简介及应用 高峰血药浓度
第9页
抗菌药品按PK/PD分类
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对繁殖期和静止期细菌都有强大 杀菌活性, 又有较长PAE, 所以, 临床上应用该类药品能够 考虑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采取每日1-2次给药方案。
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简介及应用
第13页
经典案例3:
氨基糖苷类, 一日一次给药, 不但疗效与一日2-3次静 滴疗效相同, 而且耳毒性也有所减轻, 这是因为肾脏皮 质和内耳淋巴液药品积累量较小相关。所以采取一日 剂量, 一次给药。
2g负荷量30min,今后6.0g连续 滴注
2g负荷量30min,今后6.0g连续 滴注
第16页
JOHNS HOPKINS感染性疾病诊疗与治疗针对严 重和耐药菌感染抗生素剂量和给药时间
药品
氨苄西林舒巴坦 青霉素G 亚胺培南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头孢曲松 苯唑西林 头孢唑林 氨曲南 头孢吡肟 头孢氨苄 头孢他啶 双氯西林
抗菌药物作用的时间、浓度依赖性及抗菌药物的后效应

抗菌药物作用的时间、浓度依赖性及抗菌药物的后效应抗菌药物的时间、浓度依赖性及抗菌药物的后效应在近年来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抗菌药物药效学、药动学的深入研究使用,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有了更加充分的理论依据。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指针对致病微生物选择合适的抗菌药,使用正确的剂量、合适的给药途径、给药间隔、恰当的疗程达到消灭病原菌及控制感染的目的。
临床医师可通过参考药效学、药动学等参数来制订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可使所选用药物作用的性质、强度和时间尽量符合临床需要,以达到预期治疗作用,防止或减轻其不良反应。
一、抗菌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参数1.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是药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及作用的‘量’的规律的一门科学。
当前,用于指导临床用药的PD/PK参数包括:(1)半衰期(t1/2);(2)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AUC);(3)抗菌药物的(MIC),指能抑制细菌生长所需的最小药物浓度;(4)24小时AUC与MIC的比率(24小时AUIC);(5)峰浓度Cmax;(6)药物浓度高于MIC的时间(T)。
2.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作用的时间依赖性是指抗菌药物的杀菌活性与其同细菌接触的持续时间成正比,即药物的抗菌疗效取决于药物在组织中浓度维持在MIC以上的持续时问。
此类药物特点为:无首次接触效应(FEE);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与药物浓度关系不密切,而与抗茵药物浓度维持在细菌MIC之上有关;3.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作用的浓度依赖型或称剂量依赖型是指抗菌药物的杀菌活性与其药物浓度(或给药剂量)成正比,即药物的抗菌疗效取决于其在组织中的分布浓度。
此类药物特点为:具有FEE和较长的抗菌药物后效应(PAE),此类药物的24小时AUIC与疗效的关系非常密切,临床研究认为Peak/MIC大于8~10倍时,临床有效率可达90%。
浓度依赖性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浓度依赖性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临床药师根据最近审核医嘱发现,普外科医嘱出现给药次数不合理情况,现把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区别和用药情况汇总,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一、概念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是指药物的疗效与剂量(Cmax)有关。
即药物的抗菌活性随药物浓度增大而增大。
1. 药物抗菌活性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加2•临床用药目的:取得抗生素Cmax/MIC >10或AUC24MIC>125临床应用中还要结合药物不良反应特征:①氨基糖苷类(AUC24MIC)药效学为浓度依赖性,但其副作用为时间依赖,因此在安全剂量范围内,减少给药次数有利于提高峰浓度,降低谷浓度,从而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②喹诺酮类(Cmax/MIC)药效学与副作用均为浓度依赖,因此,在提高剂量时要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别是老年人及具有神经疾病的患者。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是指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所针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而与血药峰浓度关系不大。
1.抗生素的抗菌作用与药物浓度关系不密切,而与抗生素浓度维持在细菌MIC之上有关。
2•临床用药目的在于维持药物浓度在细菌MIC之上一定时间,一般为40% ~60%给药间歇以上。
最低抑菌浓度(MIC):体外培养基中孵育18- 24小时后,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抗生素浓度。
抗生素的后效应(PAE)是抗菌药物作用于细菌一定时间停止接触后,其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仍可持续一段时间,此时间(h)即为PAE二、常见抗菌药物时间依赖型与浓度依赖型分类参考资料: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2、《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2012年版)3、《热病抗微生物治疗指南》(第43版)4、《实用抗感染治疗学》(第2版)汪复、张婴元5、《药理学》(第7版)临床药学室2016年6月13日。
抗生素应用:分清时间依赖还是浓度依赖

抗菌药物的时间、浓度依赖性及抗菌药物的后效应在近年来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也使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有了更加充分的理论依据。
一、抗菌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参数当前,用于指导临床用药的PD/PK参数包括:(1)半衰期(t1/2);(2)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 (AUC);(3)抗菌药物的(MIC);(4)24小时AUC与MIC的比率(24小时AUIC);(5)峰浓度(Cmax);(6)药物浓度高于MIC的时间(T);(7)抗生素后效应(PAE);(8)首次接触效应(FEE)。
二、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作用的时间依赖性是指抗菌药物的杀菌活性与其同细菌接触的持续时间成正比,即药物的抗菌疗效取决于药物在组织中浓度维持在MIC以上的持续时间。
1.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1)短PAE时间依赖性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大环内酯类复方磺胺甲恶唑克林霉素类;(2)长PAE时间依赖性四环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氟康唑新型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
“时间依赖型”抗生素要求考虑其“持效时间”。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参数(PD/PK参数):持效时间(T>MIC值%)=超过MIC的半衰期时间+药物的PAE时间它已成为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
关键是延长和维持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而不是药物浓度。
T>MIC值%时间段,是衡量时间依赖性抗生素杀菌活性的主要药效动力学参数,也是最好的疗效预测参数。
2. 特点:(1)无首次接触效应(FEE),当浓度低于MIC时,不能抑制细菌生长,浓度达到MIC时,可有效地杀灭细菌;(2)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与药物浓度关系不密切,而与抗茵药物浓度维持在细菌MIC之上有关;(3)当4×MIC时,MIC和PAE已达最大值,即杀菌效应便达到了饱和的程度,再继续增加血药浓度,其杀菌效应不会再增加;(4)只有当T > MIC (最小抑菌浓度)占给药间隔时间的比例超过40 %时,才能达到良好的细菌清除率。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和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的给药方案通常为多次给药,以确保药物与病原菌有足够的接触时间。而浓度依赖性抗生素则可能 需要采用负荷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的方式,以最大化药物浓度对病原菌的作用。
耐药性
长期使用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可能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从而降低药物疗效。而浓度依赖性抗生素则可 能在较长时间的治疗过程中保持较高的杀菌活性,降低耐药性的产生。
杀菌效果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通常在较低浓度下 即可发挥杀菌作用,而浓度依赖性抗 生素则需要达到较高的浓度才能发挥 最佳杀菌效果。
抗菌谱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的抗菌谱相对较广 ,可作用于多种病原菌,而浓度依赖 性抗生素则通常针对特定的病原菌或 某一类病原菌。
药代动力学比较
吸收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通常在给药后迅速吸收,并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峰值浓度。而浓度依 赖性抗生素的吸收速度相对较慢,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峰值浓度。
04
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的耐药性
药物作用时间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的疗效与药物作用的时间密切相关,需要持续给药以维持有效浓度。随着耐药性的出现,药物 作用时间可能缩短,影响治疗效果。
细菌生长周期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主要针对生长活跃期的细菌,若耐药性导致药物失去效力,细菌可能进入静止期,从而降低药 物杀菌效果。
抗生素监管的重要性
防止滥用
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通过加强抗生素的监管,可以有效地 遏制抗生素的滥用现象,从而降低细 菌耐药性的产生。
有效的抗生素监管有助于维护公共卫 生安全,减少耐药菌株的传播和扩散, 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提高疗效
合理的抗生素使用方案有助于提高治 疗效果,缩短感染病程,减轻患者负 担。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和浓度依 赖性抗生素
1不属于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的是

1.不属于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的是A.青霉素B.克拉霉素C.头孢曲松D.头孢美唑E.氨曲南『正确答案』B,青林变红,太需要时间了。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哪类细菌无效A.革兰阴性菌B.铜绿假单胞菌C.结核杆菌D.厌氧菌E.革兰阳性菌『正确答案』D①主要:G-杆菌;链接鼠和兔。
②对多数G+菌作用较差,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较好。
③对厌氧菌无效。
3.患者为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液细菌培养为草绿色链球菌,拟用青霉素G和下列何种药物合用A.阿莫西林B.红霉素C.庆大霉素D.奈替米星E.羧苄西林『正确答案』C,但要分开容器,并避免同一时间使用。
4.可用于治疗合胞病毒引起的肺炎和支气管肺炎的是A.阿昔洛韦——疱疹病毒B.利巴韦林C.阿糖腺苷——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D.碘苷——眼科内容: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疱疹性皮肤病,疱疹性脑膜炎E.金刚烷胺——仅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有效『正确答案』B5.抗乙肝病毒药十分常见的不良反应是A.肝炎恶化B.肾损害C.骨髓造血功能抑制D.腹痛E.头晕『正确答案』A。
常见的还有C。
6.奥司他韦用于以下哪种病毒感染治疗A.乙型肝炎病毒B.甲型肝炎病毒C.HIVD.巨细胞病毒E.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正确答案』E7.下列用于抗流感病毒的药物是A.利巴韦林B.扎那米韦C.拉米夫定D.阿昔洛韦E.更昔洛韦『正确答案』B。
还有奥司他韦、金刚烷胺、金刚乙胺。
8.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机制是A.抑制DNA多聚酶——除干扰素、利巴韦林之外的抗病毒药B.抑制肽基转移酶——酰胺醇类C.抑制神经氨酸酶——扎那米韦、奥司他韦D.抑制DNA依赖性RNA多聚酶——利福平E.抑制DNA拓扑异构酶『正确答案』E9.作用机制为使虫体神经肌肉去极化,引起痉挛和麻痹的抗寄生虫药是A.氯硝柳胺——超教材范围,灭绦灵、杀螺胺B.甲苯咪唑——影响葡萄糖(饿死)C.噻嘧啶D.哌嗪——肌肉松弛E.吡喹酮——(1)促使血吸虫虫体肌细胞膜外钙内流,引起虫体肌肉强直性挛缩与瘫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这类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
学评价指标是什么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是指抗菌药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杀菌活性有关,通常在药物浓度达
到对细菌MIC(最小抑菌浓度)的4 一5倍时,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继续增高时,其杀菌活性及速率并无明显改变,但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超过细菌MIC时间(T)的长短有关,血液或组织内药物浓度低于细菌MIC值时,细菌便可迅速生长繁殖。
这类抗菌药物常无明显抗菌药物后效应(PAE ),片内酞胺类抗生素(包括全部青霉素类、绝大部分头抱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和氨曲南)、大环内醋类的大部分(阿奇霉素除外)、林可霉素类抗生素和万古霉素、利奈哩胺等均属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在以后的体外细菌学、动物模型、临床研究中进一步验证了“对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在多项药动学参数中,T > MIC与细菌清除率具有最密切的相关性”的结论,并且还指出:
①只有当T > MIC (最小抑菌浓度)占给药间隔时间的比例超过40 %时,才能达到良好的细菌清除率。
②在一定的给药间隔期内,T > MIC占给药间隔时间的比例(即抗菌药物血液浓度高
于MIC的时间的百分数)因病原菌的不同而有差异。
对葡萄球菌,T > MIC达到或超过40 % 时就可显示最大杀菌效果;而对肺炎球菌或肠道细菌,则需超过60 %一70 %才能显示最大疗效。
③临床研究还证实,治疗中耳炎和鼻窦炎,当青霉素的T > MIC约为40 %、头抱菌
素为50 %时细菌的有效清除率最高。
结合以上抗菌药物药效学的特点,合理、科学地使用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关键在于优化细菌暴露于有效抗菌药物浓度的时间,即使用药物后的24小时内有40 %一60 %的
时间体内血药浓度超过致病菌的MIC时抗菌疗效最佳。
临床上每日多次(2 一4次)给药可达到此目的,对于有较高MIC的病原菌甚至需采用持续静脉输注的办法。
对于这类抗菌药物如随意延长给药间隔(即减少每日给药次数),将无法保证有效的丁〉MIC百分率,此时非但不能将细菌杀死(这时药物浓度可能长期处于使细菌亚致死水平),反而可使细菌菌株产生选择耐药,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⑴、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在特定环境下孵
育24小时,可抑制某种微生物出现明显增长的最低药物浓度即最小抑菌浓度,用于
定量测定体外。
(2)、抗菌药物后效应:实验发现,细菌短期暴露于抗菌药物后,在抗菌药物撤离后的一
段时间里仍不能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