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串疮中医治疗

合集下载

蛇串疮中医医疗护理方案ppt课件

蛇串疮中医医疗护理方案ppt课件
2024/1/25
02
建议患者穿着宽松、透 气的棉质衣物,避免摩 擦和刺激皮肤。
03
提醒患者保持良好的作 息习惯,避免熬夜、过 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 。
25
04
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 的心态,减轻精神压力 对病情的影响。
康复训练建议: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01
02
03
04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运动 、按摩、针灸等多种方法。
2024/1/25
10
03
CHAPTER
中医治疗方案及原则
2024/1/25
11
内治法:辨证分型与治疗原则
辨证分型
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等,将蛇串疮分 为风热型、湿热型、血瘀型等不同类 型。
治疗原则
针对不同类型的蛇串疮,采用相应的 中药组方,以清热解毒、利湿止痒、 活血化瘀等为主要治疗原则。
2024/1/25
3
蛇串疮定义及临床表现
2024/1/25
定义
蛇串疮,又称带状疱疹,是一种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 炎症性皮肤病。
临床表现
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 布,痛如火燎,常伴发热、头痛 等全身症状。
4
中医对蛇串疮的认识
病名
病机
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蛇串疮 ”等。
湿热毒邪蕴结肌肤,气血凝滞,经络 阻塞不通,导致疼痛剧烈,病程缠绵 。
预防措施制定和执行情况回顾
保持皮肤清洁
定期清洗患处,避免细菌感染。
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当锻炼,提高患者免疫力。
避免接触传染源
避免与患有水痘或带状疱疹的人群接触,减少感染风险。
2024/1/25

蛇串疮中医治疗

蛇串疮中医治疗

蛇串疮中医治疗疾病概述蛇串疮是由收缩蛇的毒牙或其他尖锐物品所导致的深部肌肉损伤、肌腱、神经、血管或骨头受损。

它是一种常见的医学紧急情况,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

因某些原因,许多国家的一些地区有比较高的蛇咬伤发生率。

西医治疗对于蛇串疮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抗蛇毒血清治疗抗蛇毒血清治疗是目前治疗蛇原毒蛇咬伤(蛇串疮)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治疗蛇咬伤时,抗毒血清被认为是治疗的黄金标准。

2.持续心肺复苏治疗在某些严重的蛇咬伤病例中,需要进行持续心肺复苏治疗来保持心脏和肺部的稳定。

3.引流手术治疗引流手术是指在治疗蛇咬伤时,通过放置引流管来促进蛇毒的排出和剩余液体的排出。

4.抗生素治疗在治疗蛇咬伤时,抗生素可以帮助预防感染或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中医治疗中医学对于蛇串疮的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中医认为,蛇咬伤的病因主要是寒邪、毒邪、湿邪、瘀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而治疗方法则主要是祛除寒、毒、湿及活血化瘀。

中药治疗1.桃仁桃仁有活血化瘀、宣通脉络的功效,可以帮助调节患者的血液循环,缓解蛇咬伤后的肿痛等症状。

2.川芎川芎为入药的野生植物,有活血化积、舒筋止痛的功效。

运用川芎制成的药物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微循环和重要器官的供血。

3.红花红花是一种通血药物,可帮助患者血液循环畅通、增加机体对蛇毒的抵抗力,有利于蛇咬伤后的快速康复。

4.熟地黄中医认为熟地黄是一种有滋阴补肾、活血化瘀的药物,可以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促进伤口的愈合,加速血液循环。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一种中医学的传统治疗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达到调节体内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

在治疗蛇咬伤方面,针灸治疗可以帮助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机体免疫力、调整患者的内分泌系统等。

结论中医治疗蛇串疮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优势。

通过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等手段,可以有效缓解和减轻患者的病情,促进伤口的愈合和康复。

当然,任何治疗方法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施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五味消毒饮加味治疗急性期蛇串疮23例

五味消毒饮加味治疗急性期蛇串疮23例

4 病 案 举 例 桑 某 ,男 ,55岁 。2012年 4月 5 日初 诊 。主诉 :
右 胸胁 部刺 痛 4天 ,伴 突 发 水 疱 疹 1天 。水 疱 色 清 , 沿 单侧 肋神 经分 布 ,排 列 成 带 状 ,皮 损 鲜 红 ,灼 热 刺 痛 , 口苦 咽 干 ,烦 躁 寐 差 ,大 便 干 结 。 舌 红 、苔 薄 黄 ,脉 弦数 。诊 断 为蛇 串疮 ,证属 肝 经 郁 热 、热 毒 蕴 肤 。治 拟清 热解 毒 、凉 血 止痛 、清泄 肝 火 。用 五 味 消 毒饮 加 味 :七 叶一 枝 花 、野 菊花 、生 山栀 、丹 皮 、泽 泻 、生 甘 草各 lOg,紫 花 地 丁 、半 枝 莲 各 20g,天 葵 子 12g,蒲 公 英 、生 白 芍 、生 米 仁 各 30g,板 蓝 根 、 大青 叶 、连翘 、生地 黄 、制 元 胡各 15g,黄芩 6g。经 上方 治疗 14天后 ,诸 症均 除 。 5 体会
Eli赵 彩彦 , 闫蕾 ,王 亚 东 ,等 .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性 肝 炎 发 病 中 抵 抗 素 对 肝 细 胞 的致 炎 作 用 [J]. 中 华 肝 脏 病 杂 志 ,2009,17
(9): 683—687.
E2]中华 医学 会 肝 脏 病 学 分 会 脂 肪 肝 和 酒 精 性 肝 病 学 组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性 肝 病 诊 疗指 南 EJ].中华 肝 脏 病 杂 志 ,2003,11(2):72.
采用 五 味消 毒饮 加 味 :七 叶 一枝 花 、野 菊花 、生 山栀 、丹 皮 、泽 泻各 lOg,紫花 地 丁 、半 枝 莲各 20g, 天葵 子 12g,蒲公 英 、生 白芍 、生 米 仁 各 30g,板 蓝 根 、大青 叶 、连 翘 、生 地 黄 、醋 元 胡 各 15g,黄 芩 、 生甘 草 6g。加 味 :疼 痛 剧 者加 制 没 药 、制 乳 香 各 8g; 水 疱 多者 加 炒 车 前 子 15g,土 茯 苓 lOg;血 疱 者 加 牡 丹 皮 、紫 草 各 lOg;发 于 头 面 者 加 防风 、 白芷 各 5g, 川 芎 8g,牛蒡 子 、野 菊 花各 lOg;发 于下 肢 者 加 牛膝 15g,黄柏 lOg。每 日 1剂 ,水煎 服 。 3 治 疗 结 果 3.1 疗效 标 准 :临床 治 愈 :疱 疹 和疼 痛 消 失 ;有 效 : 疱 疹消 失 ,疼痛 及后 遗症 减 轻 ;无 效 :疱 疹 和疼 痛 未 得 到有 效地 缓解 ,后 遗神 经 痛超过 3个 月 。 3.2 治 疗 结 果 :经 治 疗 后 ,临 床 治 愈 15例 ,有 效 6 例 ,无 效 2例 ,治愈率 为 65.2 ,总有效率 为 91.3 。

中医针灸学 蛇 串 疮

中医针灸学 蛇  串  疮
• 情志不畅,肝经郁火;或过食辛辣厚味,脾经湿热内蕴; • 又复感火热时毒,以致引动肝火,湿热蕴蒸,浸淫肌肤、经
络,气血痹阻不通而发为疱疹。 • 症见灼热疼痛,毒热蕴于血分则发红斑,湿热凝聚不得疏泄
则起水疱。
临床表现
主症:初起时先觉发病部位皮肤灼热疼痛,皮色发红, 继则出现簇集性粟粒大小丘状疱疹,多呈带状排列, 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以腰、胁部为最常见。 兼症:
主穴:皮损局部围刺、相应夹脊穴
操作及方义 辨证加减:
• 肝经郁热:支沟、阳陵泉、行间、侠溪 • 脾经湿热:阴陵泉、三里、内庭 • 气滞血瘀:太冲、合谷
随症加减:
• 皮损发于腰腹胸胁部者,加同侧相应夹脊。 • 皮损发于面颈部者,加风池、合谷、攒竹、四白。 • 心烦者,加郄门、神门; • 便秘者,加支沟 • 脘痞纳差、便溏者,加中脘、天枢。
针灸治疗
耳针
• 取肺、肝、胆、胃、皮质下、神门,每次选用2~3穴,毫针强刺激, 留针30min,每日1~2次。
皮肤针
• 取皮损周围及与病灶相应的夹脊穴或背俞穴,用重度叩刺,以微出血 为度。
• 疱疹初起阶段,每日2次,待疼痛减轻疱疹开始吸收时,改为每日1次。
电针
• 在皮损局部围刺后,接高频脉冲电流,中度刺激15~20min,每日1次。
畅精神:防止情志抑郁,避免精神刺激。
久病者,宜强调作息,生活规律化,增强抵抗力。
六、医案举例
欧某某,女,26岁。初诊日期:1990-07-12。 主诉:左胸乳部疼痛、发红疹5天,加重伴水疱3天。 病史:5天前,病员无明显原因感左侧胸背部疼痛,并沿第4、第5 胸胁发出少量红疹,次日红疹沿胸胁间增多,以至左乳头,疼痛 加重并彻夜难眠。第3天红疹融合出现水疹,疼痛如刀割,遂来我 院就诊。既往无特殊病史。 查体:左侧沿第4、第5胁间呈带状融合水疱并延至胸乳部。 诊断:蛇窜疮(带状疱疹)。 治疗:选左侧第4、第5胁间胸肋两端的疱疹先行灸法,然后沿受 损边缘每隔4~5 cm逐一选取受损部位行灸法。治疗后让病员稍休 息一会儿,给予单层敷料保护局部创面。经第1次治疗后,疼痛明 显减轻,当夜即可入睡。治疗3次后,病员疼痛消失,局部结痂。 10天后痊愈。随访6个月无后遗神经痛发生。

蛇串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蛇串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蛇串疮
一、概念与特点
概念: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身体单侧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特点: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或伴臖核肿大。

多数患者愈后很少复发,极少数病人可多次发病。

好发春秋季节,四季皆有。

好发于成人,老年人病情尤重。

本病好发于胸胁部,故又名缠腰火丹,亦称为火带疮、蛇丹、蜘蛛疮等。

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

二、辨证论治
1.肝经郁热证
辨证要点:皮损鲜红,灼热刺痛,疱壁紧张;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干燥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治法:清泄肝火,解毒止痛。

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玄胡索等。

2.脾虚湿蕴证
辨证要点:皮损色淡,疼痛不显,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治法:健脾利湿,解毒止痛。

代表方剂:除湿胃苓汤加减。

3.气滞血瘀证
辨证要点:皮疹减轻或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放射到附近部位,痛不可忍,坐卧不安,重者可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舌黯,苔白,脉弦细。

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发布时间:2022-03-11T00:37:59.718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0月10期作者:曾真[导读]曾真(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200)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

对该病毒无抵抗力的儿童感染后会发生水痘,部分患者感染病毒后可以不发生症状。

该病毒能够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抵抗力低下、发生感染、感冒、过度疲劳等情况下诱导其繁殖,最后侵犯神经和皮肤引起明显的炎症。

带状疱疹是临床上常见疱疹样皮肤病,多见呈多个簇集疱疹群,排列成带状,沿周围神经分布,多呈单侧性,一般不超过体表正中线,常发生于腹部、背部、颜面部,伴有灼热感,伴有神经痛。

在中医中,本病属于“蛇串疮”范畴,因其多发于胸部又称为“缠腰火丹”,亦称为“蜘蛛疮”“火带丹”“甑带疮”等。

本病可于四季发病,但主要集中在春季,对于本病的治疗西医常采用抗病毒、消炎、补充维生素等治疗方式。

而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可以使用内服、外敷、针灸、火针等特色治疗方法。

1中药内服。

医家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以清热凉血、祛瘀通络等药物组方对带状疱疹进行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张志忠选择80例带状疱疹患者作为探究对象,使用蓝青败毒汤进行治疗,患者伴有红、热等表现加用丹参、牡丹皮各12g治疗1~2个疗程后患者发病处红、热等表现明显好转,体表疱疹完全消失,其治疗效果明显。

李天航等采用自拟方治疗带状疱疹,组方药物组成为:白芍21g、甘草6g、金银花21g、细辛3g、板蓝根21g、川芎10g、黄芪15g、柴胡10g、黄芩15g、丹皮10g、白芷15g、栀子10g、龙胆草12个、元胡12紫草12g、薏苡仁30g、车前子12g;同时对于颜面部、胸腹部、下肢的疱疹在辨证基础上加减治疗,两组患者同时治疗2个疗程,中药组患者总效率为97.4%明显优于西药组8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辩证论治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辩证论治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辩证论治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沿身体一侧或呈带状分布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状如蛇行,故名蛇串疮。

历代医家有火带疮、蜘蛛疮、蛇丹、甑带疮等名称。

又因常发于腰肋间,故又有缠腰火丹之称。

本病常骤然发生,出现成群簇集水疱,痛如火燎,多发于春秋季节,成人患者较多见,愈后极少复发。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

我国历代医家对本病阐述较多。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甑带疮候》说:“甑带疮者缠腰生,状如甑带,因此为名。

”明·《疡科准绳·缠腰火丹》称火带疮,“或问绕腰生疮,累累如珠,何如?曰是名火带疮,亦名缠腰火丹。

”清·《外科大成》称此证“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

”在辨证论治方面,《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论述较详,“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

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发痒作热。

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痛,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

”【病因病机】本病与肝、肺、脾病变及外感湿热邪毒有关。

或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妄动,以致心肝之火外炎,蕴积肌肤而发;或肺脾湿热内蕴,蕴久外泛肌肤,再兼感受湿热邪毒而发。

热毒蕴于血分,则发为红赤斑片,湿热壅阻肌肤,则起黄白水疱;湿热阻滞经络,不通则痛。

若年老体弱患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滞血凝,而致病后疼痛剧烈,且持续很久才能消退。

西医学认为,带状疱疹系感染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所致,一般经呼吸道感染后,病毒因其亲神经性,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或脑神经节的神经元内,以后当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干扰,如感冒、患某些传染病、恶性肿瘤、外伤、疲劳等,神经节内的病毒被激发,再活化,沿感觉神经通路到达皮肤,即引起该神经区的带状疱疹,急性期可引起神经炎和神经节炎,40岁以上的患者可伴有较重的神经痛。

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

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

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蛇串疮,俗称“蜘蛛疮”,是一种皮肤出现成簇水疱和疼痛的疾病。

在中医学中,蛇串疮属于“皮肤丹毒”的范畴。

根据中医理论,蛇串疮的病因主要是由于肝胆湿热、脾虚湿蕴、气滞血瘀等因素所致。

下面将介绍蛇串疮的中医诊疗方法。

一、症状蛇串疮的典型表现为皮肤出现成簇的水疱,犹如串起的珠子,通常发生在身体的一侧。

水疱大小不一,开始为红色斑疹和丘疹,随后发展为透明的水泡。

患者常常感到剧烈的疼痛,有时会伴随身体乏力、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二、中医诊疗方法1、辨证施治根据中医理论,蛇串疮可分为肝胆湿热型、脾虚湿蕴型和气滞血瘀型。

针对不同类型的蛇串疮,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1)肝胆湿热型:治疗以清肝胆湿热为主,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

(2)脾虚湿蕴型:治疗以健脾利湿为主,常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

(3)气滞血瘀型: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常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

2、外治法中医外治法对于蛇串疮的治疗也非常有效。

常用的外治法包括针灸、拔罐、中药外敷等。

(1)针灸:针灸可以帮助排出体内湿热,缓解疼痛。

常用穴位包括曲池、合谷、足三里等。

(2)拔罐:拔罐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排出体内湿毒,减轻疼痛。

(3)中药外敷:采用具有清热解毒、止痛消肿的中药外敷患处,如金黄散、玉露散等,可减轻症状和缩短病程。

三、治疗注意事项1、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用手抓挠患处,以免导致继发感染。

2、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3、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

4、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全身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总之,中医治疗蛇串疮注重辨证施治、内外兼治,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并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复发。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病,病程长且易反复。

西医在治疗方面主要以抗病毒和保肝护肝为主,但中医在诊疗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诊疗指南,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以及中药治疗、饮食调理、心理疏导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经郁热证:常见于急性期。

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

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

(二)脾虚湿蕴证:皮损色淡,疱壁松弛,伴疼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

舌质淡,苔白或白腻。

(三)气滞血瘀证:常见于后遗神经痛期。

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

舌质暗有瘀斑,苔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疼痛1.评估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强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神门、内分泌等穴。

3.遵医嘱中药涂擦。

3.遵医嘱穴位贴敷。

4.遵医嘱走罐。

5.遵医嘱使用中医诊疗设备,如光疗等,以减轻疼痛。

(二)丘疹及水疱1.评估皮损部位、水疱大小、疱液性状、疱壁紧张度等。

2.指导患者修剪指甲,避免摩擦、搔抓。

保持皮损处清洁干燥,忌用热水肥皂烫洗局部皮肤,忌用化学洗涤剂洗涤衣物,避免对皮肤造成刺激。

3.指导患者采取健侧卧位,防止挤压引起疱疹破裂。

4.皮损累及眼部时,鼓励患者多做眨眼运动,防止粘连。

遵医嘱使用眼药水和眼药膏,白天每2~3小时滴眼药水1次,晚上涂眼药膏后纱布覆盖。

注意观察眼部病情变化及视力变化,防止眼睑粘连及溃疡性角膜炎的发生。

5.皮损发生于头皮、腋下、外阴等毛发部位时,应剪去局部毛发,保持创面清洁。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神门、内分泌等穴。

7.遵医嘱中药涂擦。

8.遵医嘱穴位贴敷。

9.遵医嘱走罐。

10.遵医嘱使用中医诊疗设备,如光疗等,以减轻疼痛。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2.注射给药3.外用中药(二)特色技术1.耳穴贴压2.走罐。

3.中药涂擦4.穴位贴敷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保持床单及衣物的整洁,穿宽松、棉质衣物,以避免摩擦皮损,造成不适或创面感染。

2.注意手卫生,勤修剪指甲,避免搔抓皮损。

3.鼓励患者适当运动,如散步、做八段锦、打太极拳等。

中医辨证治疗带状疱疹

中医辨证治疗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

中医称之为【1】“缠腰火丹”、“蛇盘疮”、“蛇串疮”或“蜘蛛疮”。

多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调,以致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病。

本病多见于成年人,发病多在春秋两季。

带状疱疹其病程一般为2~3周,病后不复发,可终生免疫。

部分患者病后局部留有疼痛,称为“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乃至数年。

临床将带状疱疹分为肝经郁热、脾虚湿蕴、气滞血瘀等证,对症治疗,效果显著。

带状疱疹的病因有:一、病毒感染: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是发病的直接因素,当人体受到疱疹病毒感染的时候,病毒通常是由鼻腔粘膜进入人体,侵犯察觉神经系统,并沿着四面神经进入皮质,也能在神经绘制内繁殖,从而产生病变。

二、诱发因素:疱疹病毒侵入人体以后,会在人体受到外伤或出现免疫力底下的时候发病。

潜伏的病毒就会开始活动,引起一侧后根神经结节降生出血性炎症,并有下行性神经炎而使四面察觉神经分离区的皮肤产生水疱,与其患者违抗力低,水疱中的病毒含混播散而引起广泛的疱疹。

中医辨证治疗带状疱疹:一、肝经郁热型症见皮损颜色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且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

治宜清泻肝火、凉血解毒。

方药:龙胆草、黄芩、山栀子、板蓝根、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各10克,柴胡、通草、生甘草各6克,金银花、连翘各15克。

加水1000毫升,煎取400毫升,为半日量,分两次,空腹服用。

每日两剂,昼夜间隔分服。

二、脾虚湿蕴型症见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或白腻。

治宜健脾利湿,兼以解毒为主。

方药:炒苍术、炒白术、黄柏、猪苓、金银花、连翘各10克,茯苓、薏苡仁各15克,陈皮、桔壳各6克。

加水1000毫升,煎取450毫升,分早、午、晚3次,空腹服用,每日一剂。

三、气滞血瘀型见于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的患者,治宜理气活血止痛。

方药:桃仁、红花、生地黄、白芍、延胡索、牡丹皮各10克,枳壳、郁金、生甘草各6克,赤芍、丹参各15克。

中医如何诊治蛇串疮

中医如何诊治蛇串疮

中医如何诊治蛇串疮作者:周冬梅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6年第07期蛇串疮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以身体一侧成群水疱、疼痛为特征的病毒感染性皮肤病。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调,以致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病。

中医古籍对本病早有记载。

历代医家对此病阐述较多,因症状及部位不同,病名亦有所异,如“火腰带毒”“缠腰火丹”“甑带疮”“火带疮”“白蛇疮”“蛇丹”等。

古代医家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以风、毒、湿、热为主,这与今天的认识比较接近。

所提出的方剂直到现在,仍在应用。

中医诊治蛇串疮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且效果较好。

本文主要从辨证论治、中医外治的角度谈谈蛇串疮的诊治经验。

并对蛇串疮比较棘手的后遗神经痛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诊断要点:典型表现不难诊断,应注意特殊表现本病诊断不难,主要根据病史及皮损特点、伴随症状等进行诊断。

典型表现急性起病,可有轻度发热,倦怠,食欲不振以及患部皮肤灼热感或神经痛等前驱症状。

典型损害为群集的水疱,初起可为炎性红斑,其上为簇集的丘疹、丘疱疹。

损害常发生于身体的一侧,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

自觉疼痛,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

严重者可伴有高热、肺炎、脑炎、附近淋巴结肿大。

病程一般2~3周。

特殊表现眼带状疱疹当发生于三叉神经眼支时,可引起角膜炎或全眼球炎。

耳带状疱疹若膝状神经节受累,可产生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少数患者神经痛持续>1个月,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其他不典型带状疱疹顿挫型(不出现皮损仅有神经痛)、不全型(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即消退)、大疱型、出血型、坏疽型和泛发型(同时累及>2个神经节,累及对侧或同侧多个区域)。

病毒偶可经血液播散产生广泛性水痘样疹,并侵犯肺和脑等器官,称为播散型带状疱疹。

辨证分型:根据皮损特点及自觉症状根据皮损辨证皮损颜色色鲜红者热重于湿,皮损色淡红者湿重于热。

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

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

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一、本文概述《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中医理论在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中的应用和实践的文章。

蛇串疮,亦名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上出现成簇的水疱,沿神经分布,形如蛇串,疼痛剧烈。

本指南将全面概述蛇串疮的中医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常用中药方剂,以期为临床中医医师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的诊疗参考。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蛇串疮多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毒蕴积,夹风邪上窜头面而发;或夹湿热下注,蕴积于阴股部而发。

其治疗当以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利湿止痛为大法。

本指南将结合古代医籍的经典论述和现代中医临床实践经验,对蛇串疮的中医治疗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推动中医在该疾病领域的诊疗水平不断提升。

本指南也将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中医医师提供具体的治疗方案和用药建议,帮助医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理论,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服务。

《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旨在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实用的蛇串疮诊疗参考,促进中医在该疾病领域的诊疗水平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二、蛇串疮的病因病理蛇串疮,又称为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

中医理论认为,蛇串疮的病因病理主要涉及外感毒邪和内蕴湿热两个方面。

外感毒邪是蛇串疮发病的重要外因。

当人体正气虚弱,卫外不固时,容易感受外界毒邪,尤其是湿热毒邪。

这些毒邪通过皮肤黏膜侵入人体,阻滞经络,蕴结肌肤,导致气血凝滞,不通则痛,从而引发蛇串疮。

内蕴湿热也是蛇串疮发病的内在因素。

中医认为,湿热之邪内生,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情志失调,以致肝胆湿热内蕴,脾湿亦盛,复感外界毒邪,内外合邪,湿热火毒蕴积肌肤而生。

湿热之邪蕴结肌肤,阻滞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则痛,从而形成蛇串疮。

蛇串疮的病因病理主要是外感毒邪和内蕴湿热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治疗蛇串疮时,中医强调清热解毒、利湿止痛的原则,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蛇串疮中医诊疗方案

蛇串疮中医诊疗方案

蛇串疮中医诊疗方案蛇串疮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带状疱疹,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可发生任何部位,多见于胁肋间、腰腹部,常沿一定的神经部位分布。

自觉疼痛。

一﹑诊断本病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进行诊断1.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庖,簇集成群,庖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

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

2.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烧灼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

3.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

二﹑中医治疗(一)内治法①肝经郁热证:常见于本病的急性期。

皮损鲜红,庖壁紧张,灼热疼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解毒止痛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6g 栀子10g 黄芩 10g 大青叶15g连翘 10g 泽泻 10g 元胡 20g 车前子10g当归10g 生甘草 10g。

②脾虚湿蕴证:皮肤颜色较淡,庖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

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治法:健脾利湿,佐以解毒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白术10g 厚朴10g 陈皮10g 茯苓 10g板蓝根 15g 元胡20g 泽泻10g 生甘草10g加减:发于上腹者可加片姜黄6g;发于胸部者可加瓜蒌20g;发于腹部者可加陈皮、厚朴各10g;发于下腹部者可加川楝子9g;发于下肢者可加牛膝10g;水疱呈向性者可加丹皮﹑茅根各15g;继发感染者可加银花10g、蒲公英15g;大便秘结者可加川大黄3g;年老体虚者可加黄芪15g③气滞血瘀证:常见于后遗神经痛期。

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并不止,舌质暗有瘀斑,苔白,脉弦细。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消解余毒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鸡血藤15g 鬼箭羽15g 红花 6g 桃仁6g元胡 20g 川楝子9g 木香 10g 陈皮10g忍冬藤15g 瓜蒌10g。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指南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指南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指南带状疱疹是⽪肤科的常见疾病。

本指南主要内容为蛇串疮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因此,主要适⽤⼈群为中医⽪肤科和中西医结合⽪肤科的临床从业医师,西医⽪肤科从业医师和其他学科中医师也可参照本指南中的相关内容。

1 诊断 1. 1 定义 蛇串疮,相当于现代医学带状疱疹( herpes zoster) ,是以成簇⽔疱沿⾝体⼀侧呈带状分布,且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为特征的常见⽪肤病。

1. 2 诊断要点 1. 2. 1 病史本病常见于中⽼年⼈,可因过劳、情绪波动、恶性肿瘤、免疫抑制剂治疗和器官移植等诱发。

⽪疹出现前常先有⽪肤疼痛、⿇⽊、瘙痒和感觉异常,可伴有低热、少⾷、倦怠等症状。

1. 2. 2 临床症状典型的⽪损是发⽣于红斑基础上绿⾖到黄⾖⼤⼩簇集成群的⽔疱,累累如串珠,周围绕以红晕,排列如带状,聚集⼀处或数处,疱群之间的⽪肤正常。

疱液初始透明,后变浑浊,重者可有⾎疱或坏死。

经5 ~ 10 天疱疹⼲燥结痂,痂⽪脱落后,遗留暂时性淡红⾊斑或⾊素沉着,愈后⼀般不留瘢痕。

⽪损好发于⼀侧胸胁、腰部或头⾯部,⼀般不超过正中线。

患者⾃觉⽪损局部疼痛明显,⽼年体弱者常常疼痛剧烈,常扩⼤到⽪损范围之外,有的⽪损消退后可遗留长期的神经痛。

1. 2. 3 特殊类型少数病例仅出现红斑、丘疹,不发⽣典型⽔疱,亦有患者仅感觉⽪损瘙痒,不产⽣疼痛。

患恶性肿瘤、长期应⽤肾上腺⽪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年⽼体质极差及患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疱疹可双侧同时出现或泛发全⾝,并可出现⾎疱、⼤疱甚⾄坏死,常伴有⾼热、肺炎、脑炎等,病情笃重。

如病毒侵及眶上神经上⽀者( 多见于⽼年⼈) ,疼痛剧烈,可累及⾓膜,形成溃疡性⾓膜炎,甚⾄引起全眼炎,导致失明。

病毒也可侵犯⾯神经及听神经,表现为外⽿道或⿎膜疱疹。

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时,可出现⾯瘫、⽿痛及外⽿道疱疹三联征。

1. 3 鉴别诊断 1. 3. 1 热疮热疮多发于⽪肤黏膜交界处,粟粒到绿⾖⼤⼩的⽔疱,疱壁薄,易破裂,常聚集⼀处,1 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必要时可做病原学检查。

蛇串疮中医诊疗方案

蛇串疮中医诊疗方案

蛇串疮中医诊疗规范一、定义蛇串疮是一种以成簇水疱沿身体单侧呈带状分布,排列宛如蛇形,疼痛剧烈,痛如火燎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因皮损状如蛇行,故名蛇串疮;因每多缠腰而发,故又称缠腰火丹;本病又称之为火带疮、蛇丹、蜘蛛疮等;相当于西医带状疱疹;清··缠腰火丹称此症“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二、诊断以成簇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伴刺痛为临床特征;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春秋季节,以成年患者居多,发病初期皮损为带状红色斑丘疹,继而出现栗米至黄豆大小簇集成群的小疱,累累如串珠,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疱群之间间隔正常皮肤,疱液初澄明,数日后疱液混浊化脓,或部分破裂,重者有出血点,血疱或坏死,轻者无皮损,仅有刺痛感,或稍潮红,无典型的小疱;皮损好发于腰肋部、胸部或头面部,多发于一侧,常单侧沿皮神经分布,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发于头面部者中,尤以发于眼部和耳部者病情较重,疼痛剧烈;发病前患者有感觉过敏,灼热刺痛,伴全身不适,疼痛有时伴随皮疹同时出现,有的疼痛发生在1-3天后或更长时间才出现皮疹;一般先有轻度、倦怠、食欲不振,以及患部皮肤灼热感或神经痛等前驱症状,但亦有无前驱症状即发疹者;经l一3天后,患部发生不规则的红斑,继而出现多数和成簇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水疱往往成批发生,簇间隔以正常皮肤;疱液透明,5—7天后转为浑浊,或部分破溃、糜烂和渗液,最后干燥结痂,再经数日,痂皮脱落而愈;少数患者,不发出典型水疱,仅仅出现红斑、丘疹,或大疱,或血疱,或坏死;岩患者或年老体弱者可在局部发疹后数日内,全身发生类似于水痘样皮疹,常伴高热,可并发肺、脑损害,病情严重,可致死亡;一般在发疹的局部,常伴有署核肿痛;皮疹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不超过正中线,但有时在患部对侧,亦可出现少数皮疹;皮损好发于腰肋、胸部、头面、颈部,亦可见于四肢、阴部及眼、鼻、口等处;疼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疼痛的程度可因年蛉、发病部位、损害轻重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儿童患者没有疼痛或疼痛轻微,年龄愈大疼痛愈重;头面部较其他部位疼痛剧烈;皮疹为或坏死者,往往疼痛严重;部分老年患者在皮疹完全消退后,仍遗留神经疼痛,持续数月之久;本病若发生在眼部,可有角膜水疱、溃疡,愈后可因疤痕而影响视力,严重者可引起失明、脑炎,甚至死亡;若发生在耳部,可有外耳道或鼓膜疱疹、患侧面瘫及轻重不等的耳鸣、耳聋等症状;此外,少数患者还可有运动麻痹、脑炎等;病程在儿童及青年人,一般2—3周,老年人约3—4周;愈后很少复发;必要时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感染性疾病、胸部X片、心电图、超声;可选择的检查项目:电解质、血脂、免疫球蛋白、抗核抗体系列、CT、MRI检查,消化道钡餐或内窥镜检查、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三、中医综合治疗:一中药治疗1.肝经郁热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伴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辨证分析: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外炎肌肤,故皮损鲜红,疱壁紧张;气滞湿热郁阻,则灼热刺痛;肝为刚脏,肝经郁热,肝胆火盛则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均为热盛之象;治法:清肝火解热毒;方药:龙胆泻肝汤加、等;若发于面部,加以乎肝解毒,引药上行;大便干结者,加生以通腑泻下;疼痛剧烈者,加川楝于、以疏肝止痛;2.脾虚湿蕴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疼痛略轻;伴食少腹胀,门不渴,大便时溏;舌质淡,若白或门腻,咏沉绥或滑;辨证分析:饮食不节,脾虚湿蕴,气机;蕴滞肌肤,故见皮肤起丘疱疹或水疱:湿盛于热则皮疹色较淡,疮壁松弛,疼痛略轻;脾失健运则食少腹胀.便溏;口不渴、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均为湿盛之象;治法:健脾利湿;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3.气滞血瘀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黯,苔白,脉弦细;辨证分析:湿热毒邪虽退,但气血凝滞未解,不通则痛,故皮疹消退疼痛不止;舌质黯、苔白、脉弦细均为气滞血瘀之象;治法:活血,重镇止痛;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制、、、母、生、等;若夜寐不安者,加以宁心安神;年老体虚者,加、以益气抗邪;二特色治疗方法火针点刺:用火针或一寸毫针在酒精登上烧红,对准病灶局部速刺,以刺入疱下基底部皮肤为度,不留针,一般根据皮损面积大小用火针均匀点刺达80%左右;围刺:选用105-2寸毫针,从疱疹边缘沿皮下透刺,针尖刺向成块疱疹中心,针数、深度视皮疹面积而定,留针45-60分钟,留针期间,主要部位接电子脉冲仪,用连续波;刺血拔罐法:起针时摇大针孔,并于针孔及疱疹处用适当玻璃罐拔吸3-5分钟,每罐出血量约2-4毫升远道刺络法:于病损同侧,取无名指末节,指指关节掌侧纹缝端尺侧缘,点刺出血5-10滴,每日一次碘伏消炎:用医用2%碘伏于治疗前后,休息期间每隔2小时,均匀涂擦疱疹皮损处,至结痂干燥;三外治法一初起用玉露膏外敷;或外搽双柏散、三黄洗剂、清凉乳剂加饱和石灰水上清液充分搅拌成乳状外涂;或鲜马齿苋、玉簪叶捣烂外敷;二水疱破后,用四黄膏或膏外涂;有坏死者,用九一丹换药;三若水疱不破,可用针或消毒针头挑破,使疱液流出,以减轻疼痛;四、难点分析本病初期症状多为剧烈难忍的疼痛,疱疹出现有一定的潜伏期;发于上胸部肋间神经者,常常容易误诊为心绞痛;发于颜面部、面神经、三叉神经者,遗留有部分色素沉着,发于四肢者,预后尚可;但是,伴发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变者,治疗难度较大,不易愈合,后遗症多,年龄较大者亦如此;火针治疗,还有个体差异和痛阈值的区别,部分患者耐受度较低,影响治疗效果;其他疾病,当对症治疗无效后或疱疹出现后才予以明确诊断;故多有后遗神经痛,从而增加治疗难度;因此早诊断、早治疗才能减少神经痛的后遗症状,提高治愈率;五、疗效标准及评价:治愈:疱疹结痂干燥,无再发疱疹,基本无神经疼痛好转:疱疹50%结痂,新疱疹继续出现,神经痛存在无效:疱疹结痂小于20%,病势未得到有效控制,病损神经疼痛明显;2013年年我科共治疗蛇串疮100例,现对该病作如下评价与分析:蛇串疮是一种以成簇水疱沿身体单侧呈带状分布,排列宛如蛇形,疼痛剧烈,痛如火燎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因皮损状如蛇行,故名蛇串疮;因每多缠腰而发,故又称缠腰火丹;多发在春秋季,以成年患者居多,发病初期皮损为带状红色斑丘疹,继而出现栗米至黄豆大小簇集成群的小疱,累累如串珠,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疱群之间间隔正常皮肤,疱液初澄明,数日后疱液混浊化脓,或部分破裂,重者有出血点,血疱或坏死,轻者无皮损,仅有刺痛感,或稍潮红,无典型的小疱;皮损好发于腰肋部、胸部或头面部,多发于一侧,常单侧沿皮神经分布,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发于头面部者中,尤以发于眼部和耳部者病情较重,疼痛剧烈;发病前患者有感觉过敏,灼热刺痛,伴全身不适,疼痛有时伴随皮疹同时出现,有的疼痛发生在1-3天后或更长时间才出现皮疹;住院时间3-7天,平均住院天数7天;治疗方法以火针点刺、围刺、刺血拔罐、远道刺络法、中药内服等保守治疗为主;治愈71例,好转29例;治愈时间平均7天,无复发,无后遗症,好转的3例,均为高龄和糖尿病患者,疗程为3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蛇串疮中医治疗
发表时间:2011-01-06T11:07:04.9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3期供稿作者:李敏
[导读] 蛇串疮是皮肤科常见病,大多数患者病情轻浅,然部分病人可引起严重后果
李敏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圣康医院 161000)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3-0414-02
【摘要】蛇串疮是皮肤科常见病,大多数患者病情轻浅,然部分病人可引起严重后果,本文从病名、病因病机、临床症状,辨证施治等各方面讨论,在辨证上提出以卫气营血论证,治疗上主张及早使用活血化瘀药物以减轻或防止疱疹后遗神经痛.引用多个外用处方以资使用.蛇串疮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国内报道其发病率为5‰,国外报道为3-5‰.这种病的临床症状虽不十分严重,但因可并发肺炎,脑炎等严重疾病而引起死亡,还有严重的眼部带状疱疹可导致失明.特别是老年人发病率高,后遗疼痛综合症状较重,给患者带来精神和经济上的困扰.本文根据该病的治疗进展结合师承及自己的临床经验对本病进行探讨.
【关键词】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治疗
案例一:姜某,男,35岁。

主诉:腰背部水疱伴灼热刺痛3天。

现病史:患者素嗜食辛辣煎炸之品。

3天前腰背部皮肤灼热疼痛,不久出现水疱,用西药治疗疗效欠佳。

自觉口干苦,小便黄,大便结,要求中医治疗,遂来我院门诊。

检查:体温37.7℃,脉搏86次/分,血压120/80mmHg。

右侧腰背部呈带状分布簇集性水疱,绿豆至黄豆大,疱周基底潮红,疱液混浊,水疱间皮肤正常。

白细胞计数7.2×109/L,中性粒细胞75%,淋巴细胞25%。

舌脉象:舌边尖红,苔薄黄略腻,脉滑数。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中医辨证:肝胆湿热。

治法:清利肝胆湿热。

方药:龙胆草10g 黄芩10g 柴胡10g 郁金10g 延胡索10g 薏苡仁15g 牡丹皮10g 大青叶15g 板蓝根15g 车前草10g 茯苓15g 甘草5g
外治:常规消毒,刺破疱疹、红升丹点涂。

4月24日二诊:服上方后第3天体温恢复正常,水疱干燥结痂,局部红晕见少,疼痛、刺痒感减轻。

继续上述治疗,继服上方5剂后,诸症消失。

主诉:左侧前胸臂灼热疼痛5个月。

现病史: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胸壁、左上肢及手部灼热疼痛伴成簇性丘疱疹,外院已给予阿昔洛韦片、板蓝根冲剂内服,阿昔洛韦软膏局部外用,持续用药1周水疱消失,但局部灼热持续不消,疼痛难忍,口干苦,小便黄.大便结。

2002年9月26日前来我院皮肤科治疗。

既住有高血压病、类风湿关节炎病史。

否认药物过敏史。

检查:体温36.8℃,血压130/90mmHg,被动体位.痛苦面容,心肺胸透未见异常。

左侧胸壁第2、3肋间皮肤处可见呈带状分布的色素带,左上肢肘内侧及手部、手心处也可见呈带状样色素沉着斑,局部叩痛。

未见水疱、丘疹。

血常规:白细胞4.2×109/L,中性粒细胞66.3%,淋巴细胞33.7%。

舌脉象:舌质紫黯,苔薄黄,脉沉涩。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中医辨证:气滞血瘀,经络痹阻。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柴胡10g郁金10g 延胡索15g 赤芍10g 桃仁10g 橘络3g 丝瓜络15g 板蓝根15g 甘草5g
10月8日二诊:用药7剂,局部灼热缓解,但疼痛不减,并伴有面色萎黄,神倦乏力,纳食减少,舌质淡黯,苔薄白,脉细弱,考虑到患者年老体弱,正气本虚,湿热毒邪蕴结,伤阴耗气,患者体质难免有瘀多气少之嫌,实为气虚血滞证。

原方加称星子树根60g、黄芪
25g、鼠妇6g、地龙6g等益气化瘀通络之品,服药7剂后局部疼痛明显缓解。

案例三:任某,女,52岁。

主诉:左面枕部发疱后遗头痛10天。

现病史:约l0天前因“感冒”伴头痛,服“感冒通”后未见明显好转,继则左侧头面至同侧枕部发现红斑小疱,外院给予注射转移因子,阿昔洛韦及夫坦(喷昔洛韦乳膏)等内服外用药后,红斑小疱消退,但头痛未见减轻,两日后逐渐增重,痛至夜睡不能人眠,掣引性痛及同侧手臂,并有轻度的恶心感,间有视物昏花感。

检查:苦容,语言低沉。

左侧头面可见到淡红色带状斑和色素沉着斑,局部叩之痛敏。

舌脉象:舌质有瘀斑,舌苔薄黄,脉弦略数。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中医辨证:阳明热扰,瘀血阻滞。

治法:活血通窍,行气止痛。

方药:桃仁10g 红花10g 川芎10g 麝香(兑)0.3g 生姜5片葱燕5个大枣5个臭牡丹25g 称星子树根60g
12月9日二诊:服药3剂,头痛已去大半,精神振奋,面带笑容应答。

嘱余下二剂药服完,另处方:桃仁l0g、赤芍10g、黄芪15g、地龙10g、红花l0g、甘草6g、臭牡丹25g、称星子树根60g。

12月20日三诊:头已不痛,给予调理肝肾和益心脾之剂濡养之。

按语:蛇串疮又有“缠腰火丹”、“火带疮”等别名。

《外科大成?缠腰火丹》称本病为蛇串疮。

“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

这些发病部位及皮损的描述,相当于今之带状疱疹,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例一是单纯性带状疱疹,例二是带
状疱疹遗留的后遗神经痛,通归于湿热火毒为患,以清热利湿,解毒止痛为法,一般疗效可佳,尤为其初发的簇集成群水疱常规消毒后,针刺一一将水疱挑破,外点用红升丹粉末,其止痛效果好,水疱干缩结痂快。

但对老年患者由于正不胜邪,湿毒蕴结,常常致局部气滞血瘀,经络痹阻,从而出现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痛。

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治疗上若泥于苦寒清解,常犯“虚虚”之戒,应重在辨证,施治随机。

若证属阳虚寒凝,经络阻滞,治宜温阳活络、散寒通滞。

方拟阳和汤加减;证属气虚血滞,久病络瘀,治宜补气活血,通络止痛,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素体不足,气虚邪恋,血行涩滞,终成气虚血瘀,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久痛入络,也可多从气血调理人手,发于头面部的主以通窍活血汤;发于胸胁部的主以复元活血汤;发于腰背部的主以膈下逐瘀汤;存各类主方的基础上.灵活的随证加减在于各家的变通。

对于年老体弱者针对病证,又要兼顾其体质,血分药的应用中.切勿忘记黄芪类气分药的参与.气行血行,气力足.痞涩之血脉得以畅通,通则不痛矣。

在饮食卜给予高热量、高维牛素、易消化的食物.多食瓤鲜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海鲜、公鸡、鲤鱼及刺激性的食物,并戒烟酒。

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参考文献
[1]丁明利;;综合疗法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6例[J];河南中医;2007年03期.
[2]菊昭;当归饮子加味治疗皮肤病之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