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考博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病理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

《病理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

《病理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病理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由于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转变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2、变性:细胞内或间质中某些异常物质的出现或原有物质的过多堆积。

3、肉芽组织:是富有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并伴有炎细胞浸润的新生幼稚结缔组织。

4、机化:坏死组织不能完全溶解或排出时,可由新生的肉芽组织所取代,称为机化。

5,淤血: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在毛细血管或小静脉内淤积而发生的充血,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淤血。

6、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腔或血管腔内,血液成分黏集或血液凝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7、栓塞:在循环血液中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着血液流动,阻塞某处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8、梗死:机体器官或组织由于动脉血流供应中断而侧支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

9、炎症: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反应。

10、假膜性炎:有假膜形成纤维性炎又称假膜性炎。

11、窦道:指只有一个开口的病理盲管。

12、蜂窝组织炎:指发生在疏松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13、肿瘤: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细胞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14、异型性: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15、癌前病变: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的良性病变,如长期不治愈即有可能转变为癌。

16、原位癌:指黏膜鳞状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已累及上皮或表皮的全层,但尚未侵破基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

17、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称为水肿。

18、发热:指在致热原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19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良好状态。

20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伤的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21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和组织体积缩小称为萎缩22癌: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23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包括纤维结缔组织脂肪肌肉脉管骨软骨组织等)的恶性肿瘤统称肉瘤.24低渗性脱水:由于失钠大于失水,以失钠为主的脱水,血钠浓度小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小于280mmol/L.25缺氧:当组织细胞氧的供应不足或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障碍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缺氧.26乏氧性缺氧:指由于吸入气体中氧分压降低或外呼吸功能障碍而引起的缺氧.27休克: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微循环灌流量急剧降低为主要特征进而引起重要生命器官与细胞功能严重障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皮一层和脑干)的永久性丧失。

病理学名词解释(学习考试专用)

病理学名词解释(学习考试专用)

名词解释(学习考试专用)1. 栓塞(embolism)【答案】①循环血液中;②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③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2. 血栓形成(thrombosis)【答案】①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②血液成分凝固;③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3. 脂肪变性【答案】非脂肪细胞胞质内出现脂滴或脂滴增多4. 一期愈合(primary healing)【答案】①条件: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无异物,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②形成瘢痕规则、整齐、小、线状。

5. 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答案】①发生于微循环血管内;②由嗜酸性同质性的纤维蛋白构成;③最常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6. 创伤愈合(wound healing)【答案】①皮肤等组织的离断缺损;②组织的再生或增生所进行修复的过程。

7. 肥大【答案】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8. 活体组织检查(biopsy)【答案】①患者机体的病变组织;②组织获取方法:局部切除、钳取、穿刺针吸以及搔刮、摘除等;③目的:研究疾病、诊断疾病。

9. 再生(regeneration)【答案】①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②修补缺损。

10. 变性【答案】细胞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类形态变化,表现为细胞或间质内出现一些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明显增多。

11. 疖(furuncle)【答案】①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②脓肿。

12. 稳定细胞(stable cells)【答案】①生理状态时,该类细胞处于G0期,增生现象不明显;②当受损伤时,则进入DNA合成前期(G1期),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③包括各种腺体和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间叶细胞。

13. 不稳定细胞(labile cells)【答案】①此类细胞的再生能力最强;②不断地增生,以代替衰亡和破坏的细胞;③常见于黏膜上皮细胞、表皮、淋巴造血细胞等。

14. 水样变性【答案】细胞内水分增多,又称细胞水肿15. 梗死(infarct)【答案】①动脉血流中断;②无有效侧支循环;③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

考博病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考博病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考博病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一、名词释0. 1. 01 病理学(pathology)0. 1. 02 病理解音lj学(pathologic anatomy or anatomical pathology)0. 1. 03 病因学(etiology)0. 1. 04 发病机制(pathogenesis)0. 1. 05 病理变化(pathologic changes)0. 1.06 尸体解剖(autopsy)0. 1. 07活体妃织检查(biopsy)0. 1. 08 细胞学(cytology)0. 1. 09 组织培养(tissue culture)0. 1. 10 组织化学(histochemistry)0. 1. 11 分子病理学(molecular pathology)0. 1. 12 免疫姮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0. 1. 13 基因诊断(gene diagnosis)四、问答题0. 4.01举例说明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0. 4. 02简述病理学常用研究方法的应用及其目的0. 4. 03简述病理学的发展史答索一、名词解释(此处仅列出答案要点)0.1.01①一门医学基础学科;②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 (形态、代谢和功能变化);③目的:认识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为防病治病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0. 1. 02①病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③研究病变器官的代谢和功能改变及临床表现;④研究病因学和发病学。

0.1.03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条件的一门科学。

0. 1. 04①即发病学;②在原始病因和发生条件的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环节、机制过程。

0.1.05①在病原因子和机体反应功能的相互作用下;②疾病过程中脏器和组织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0. 1. 06①一种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②对死者遗体进行病理剖验;③ 目的:确定诊断、查明死亡原因,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及时发现传染病和新的疾病;为科研和教学积累资料和标本。

病理学---考博名词解释

病理学---考博名词解释

考博名词解释气球样变:由于肝细胞受损后水分增多引起肝细胞胀大、胞浆疏松化,进一步发展肝细胞胀大如球形,胞浆几乎透明,称为气球样变。

毛玻璃样细胞:多见于HbsAg携带及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组织中。

光镜下,HE染色切片上,此等肝细胞浆内充满嗜酸性细颗粒状物质,不透明似毛玻璃样,故称毛玻璃样肝细胞。

Piecemeal necrosis:碎片状坏死,多见于慢性肝炎患者,于肝小叶周边肝细胞界板,该处肝细胞坏死、崩解,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呈带片状或灶状联结,称为碎片状坏死。

桥接坏死:指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两个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的互相连接的坏死带,常见于中度与重度慢性活动性肝炎。

假小叶:肝硬化时镜下可见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

将肝细胞再生结节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称为假小叶。

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两个以上。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肝脏切面肉眼呈红(淤血区)黄(脂肪变区)相间,形似槟榔切面的条纹,故称槟榔肝。

肝硬变: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由多种病因所引起。

病理改变是肝细胞的变性和坏死,继之以弥漫的纤维化,肝实质细胞形成再生结节,肝小叶结构改建,由纤维间隔分成若干假小叶。

肝组织内纤维组织增生,肝质地变硬,故称肝硬变。

早期无症状,晚期:门脉高压症、肝功能衰竭以及多系统受累。

干线型肝硬变:又可称为管道型肝硬变,是由血吸虫致的肝硬化。

肝小叶本身并未遭受严重破坏,不形成明显假小叶,但肝脏汇管区的纤维化特别明显,切面上见门静脉分支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呈树枝状分布。

Apoptosis:凋亡,是活体内个别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表现形式,是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致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形态和生化特征上都有别于坏死。

凋亡小体: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萎缩、碎裂,形成的有膜包围的含有核和细胞质碎片的小体。

病理学知识点(名词解释+问答题)

病理学知识点(名词解释+问答题)

病理学知识点(名词解释+问答题)一、名词解释萎缩(atrophy):正常发育的器官和组织,因其实质细胞的体积变小而导致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

器官的萎缩常伴有细胞数量的减少。

萎缩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

化生(metaplasia):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细胞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所代替的过程称化生。

常见的化生有:上皮细胞的化生,间叶组织的化生。

坏疽(gangrene):是指大块组织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常发生于肢体或与外界相通的内脏根据形态不同,坏疽可分为三种: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

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主要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所组成,并伴有多少不等的炎症细胞浸润,肉眼观,表面呈颗粒状、鲜红色、柔软、湿润,触之易出血,形似鲜嫩的肉芽,故名为肉芽组织。

心力衰竭细胞:肺泡腔处有水肿液及出血,急性肺淤血时肺泡壁增厚,毛细血管和小静脉高度扩张淤血,肺泡腔中有较多漏出的水肿液和不等量红细胞、巨噬细胞,随着病变的进展,一些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将其分解,胞浆内形成棕黄色的含铁血黄素,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槟榔肝(nutmeg-liver):在慢性肝淤血时,肉眼见肝脏体积肿大,包膜紧张,小叶中央淤血区呈暗红色,周边区因肝细胞脂肪变性呈黄色,以致切面上可见红(淤血)黄(脂肪变性)相间的网络状条纹,状如槟榔的切面,称“槟榔肝”。

血栓(Embolism)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而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趋化作用(chemotaxis):是指白细胞沿着浓度梯度向炎症组织的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

肉芽肿性炎(granulomatous inflammation):炎症局部以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增生为主,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称为肉芽肿性炎。

肿瘤异型性(atypia):肿瘤组织在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上与起源的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称为肿瘤异型性。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1.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肥大。

肥大可分代偿性肥大和内分泌性肥大两类。

细胞肥大通常具有功能代偿意义。

2.增生(hyperplasia)细胞分裂繁殖,数目增多,有时导致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

增生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后者又分为再生性增生、过再生性增生及内分泌障碍性增生三种。

3.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体积的缩小,主要指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或数目的减少称萎缩。

4.化生(metaplasia)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成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

常见的化生有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结缔组织或支持组织化生。

5.变性(degeneration)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细胞的物质代谢障碍,使细胞或间质内出现了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异常增多的形态学改变,称为变性。

变性一般而言是可复的,但严重的变性往往不能恢复而发展为坏死。

6.坏死(necrosis)活体局部组织和细胞的死亡称坏死。

其主要表现为质膜崩解、结构自溶,细胞的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等细胞、组织的自溶性变化,坏死周围组织常有炎症反应。

7.坏疽(gangrene)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细菌感染而使组织腐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呈黑色、污绿色等特殊形态的坏死,称为坏疽。

坏疽一般分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三种类型。

坏疽是凝固性坏死的一种特殊类型。

8.凋亡(apoptosis)主要是指活体内单个或小团细胞的死亡(也可为病理性,如肿瘤细胞的坏死),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自溶,无炎症反应。

故又称固缩性坏死。

似树叶的枯萎凋谢过程,所以又称凋落或程序性细胞死亡。

1.机化(organization)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及其他无生命物质(如血栓、血凝、异物等)的过程,称为机化。

2.再生(regeneration)组织缺损后,邻近细胞分裂增生,以完成修复的过程。

再生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再生。

病理名词解释大全

病理名词解释大全

病理学名词解释:1. 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3. 适应(adaptation):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

适应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5. 萎缩(atrophy):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6.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

7.增生(hyperplasia):实质细胞的增多称为增生,增生可导致组织、器官的增大。

细胞增生也常伴发细胞肥大。

8.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

9.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

表现为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有各种异常物质或是异常增多的正常物质的蓄积,每伴有功能下降。

10.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或称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是细胞轻度损伤后常发生的早期病变,好发于肝、心、肾等实质细胞的胞浆。

细胞水肿的主要原因是缺氧、感染和中毒。

其发生机制是:缺氧时线粒体受损伤,使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 泵功能因而发生障碍,导致胞浆内Na+、水增多。

病理变化:电镜下,胞核正常,胞浆内的线粒体、内质网等肿胀呈囊泡状。

光镜下,弥漫性细胞胀大,胞浆淡染、清亮,核可稍大,重度水肿的细胞称为气球样变。

肉眼观,发生了细胞水肿的肝、肾体积增大、颜色变淡。

去除病因后,水肿的细胞可恢复正常。

11.脂肪变(fatty change):细胞浆内甘油三酯(或中性脂肪)的蓄积称为脂肪变或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

病理学复习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完整版)

病理学复习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完整版)

病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其体积缩小或伴有细胞数目的减少。

2.肥大(hypertrophy):细胞和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可伴有细胞数量的增多(增生),即肥大与增生并存。

包括代偿性肥大和内分泌性肥大。

肥大与萎缩相对应。

3.增生(hyperplasia):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造成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4.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主要发生于上皮组织,亦可见于间叶组织。

5. 变性(degeneration):细胞及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显著增多而引起的细胞或间质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可伴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6. 虎斑心(tigerd-effect heart):心肌脂肪变性常累及左心室的内膜下和乳头肌。

严重贫血所致的心肌脂肪变,肉眼上表现为大致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未脂肪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皮斑纹,称虎斑心。

7. 再生(regeneration):指由损伤部位周围的同种细胞来完成的修复。

如能完全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及功能则称为完全性再生,否则为不完全再生。

8. 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是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增生的成纤维细胞以及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等有形成分组成。

肉眼上呈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9. 瘢痕(scar):是指肉芽组织成熟转变而来的老化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

表现为纤维细胞稀少,小血管减少消失。

肉眼呈收缩状态,颜色苍白或灰白半透明,质韧并缺乏弹性。

1、心力衰竭细胞(heart failure cell):左心衰竭严重肺淤血时,漏出到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将其分解为橙黄色的含铁血黄素。

由于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常见于心力衰竭时,故称之为心力衰竭细胞。

2、槟榔肝(nutmeg liver):右心衰竭引起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附近肝窦高度扩张淤血,肝细胞萎缩、坏死、崩解,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发生脂肪变性。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1.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2.萎缩(atrophy)肥大(hypertrophy)增生(hyperplasia)3.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

4.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

表现为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有各种异常物质或是异常增多的正常物质的蓄积,每伴有功能下降。

5.脂肪变(fatty change):细胞浆内甘油三酯(或中性脂肪)的蓄积称为脂肪变或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

起因于营养障碍、感染、中毒和缺氧等。

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纤维和肾小管上皮。

6.玻璃样变(hyaline change):又称玻璃样变性或透明变性(hyalinedegeneration),泛指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间质或细动脉壁等,在HE 染片中呈现均质、粉染至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

7.淀粉样变(amyloidosis):是在细胞外的间质内,特别是小血管基底膜处,有蛋白质-粘多糖复合物蓄积,并显示淀粉样呈色反应,即遇碘液后变为棕褐色,再遇稀硫酸由棕褐色变为深蓝色。

8.粘液样变性(mucoid degeneration):是指间质内有粘多糖(透明脂酸等)和蛋白质的蓄积。

常见于间叶组织肿瘤、风湿病、动脉粥样硬化和营养不良时的骨髓和脂肪组织等。

镜下:间质疏松,有多突起的星芒状纤维细胞散在于灰蓝色粘液样的基质中。

9.病理性色素沉着(pathologic pigmentation):有色物质(色素)在细胞内外的异常蓄积称为病理性色素沉着。

10.脂褐素(lipofuscin):是蓄积于胞浆内的黄褐色的微细颗粒,电镜下显示为自噬溶酶体内未被消化的细胞器碎片残体,其中50%为脂质。

病理生理学考博(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考博(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考博(名词解释)1、内毒素血症:2、代谢性酸中毒: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浆HCO3-原发性降低而导致PH下降的酸碱平衡紊乱。

3、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4、呼吸衰竭。

5、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器官在恢复血液灌注后,其细胞代谢功能障碍和结构破坏反而加重的现象。

6、自由基:外层电子轨道上有单个未配对电子的原子、分子、原子团的总称。

7、功能性分流:8、MODF9、代碱10、高容性高钠11、心衰12、假性神经递质:指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

肝功能障碍时,由肠道产生的苯乙胺和酪胺进入中枢后,经非特异性B羟化酶催化生成。

假性神经递质的结构与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十分相似,但生理效能很弱,在替代真性递质后,出现意识障碍和扑翼样震颤。

13、休克肺14、肾性骨营养不良:指慢性肾衰竭时,因钙、磷及VitD代谢障碍引起的骨骼病变,包括儿童的肾性佝偻病,成人的纤维性骨炎、骨软化病、骨硬化、骨质疏松等。

15、钙超载:各种原因引起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

常是细胞死亡的共同通路。

16、心肌顿抑:心肌并未因缺血发生不可逆损伤,但在再灌注血流已恢复或基本恢复正常后一定时间内,心肌出现的可逆性收缩功能降低的现象。

17、非少尿性ARF :指无少尿表现的急性肾功能衰竭。

患者每日平均尿量在1280ml左右,尿渗透压、尿相对密度较低,尿钠明显高于正常,但较少尿型低。

GFR下降,程度比少尿型轻,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和髓质形成高渗状态的能力低下则较GFR降低更为显著,所以无少尿发生。

预后较好,但若不及时治疗,病情加重可转化为少尿型。

18、hyperthermia19、热休克蛋白20、粘附分子:由细胞合成的,促进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粘附的一大类分子的总称,如整合素、选择素、血管细胞粘附分子、细胞间粘附分子、血小板内皮细胞间粘附分子,在维持细胞结构和细胞信号传导中起重要作用。

21、死腔样通气22、白细胞致热原23、独特型抗体24、肺性脑病25、死腔样通气26、无复流现象27、SARS28、发热29、二氧化碳结合力30、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31、多器官功能障碍32、促红细胞生成素33、一氧化氮合酶34、细胞增殖35、缺氧诱导因子HIF36、核黄疸37、水中毒、38、紫绀、39、弥散障碍、40、呼吸爆发、41、内质网应激、42、小干扰RNA43、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停止。

考博病理名词解释大全

考博病理名词解释大全

1.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2.流式细胞分析术(flow cytometry,FCM):FCM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

它可以快速定量细胞内DNA,用于测定肿瘤细胞的DNA倍体类型和肿瘤组织中S+G2/M期的细胞占所有细胞的比例(生长分数)。

测定肿瘤细胞的DNA倍体和生长分数不仅可以作为诊断恶性肿瘤的参考标志之一,而且可反应肿瘤的恶性程度和生物学行为。

FCM还可应用于细胞的免疫分型,对临床免疫学检测起到重要作用。

3. 适应(adaptation):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

适应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4. 亚致死性损伤(sublethal cell injury):较轻的细胞损伤是可逆的,即消除刺激血子后,受损伤细胞可恢复常态,通常称之为变性或是亚致死性细胞损伤。

5. 萎缩(atrophy):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6.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

7.增生(hyperplasia):实质细胞的增多称为增生,增生可导致组织、器官的增大。

细胞增生也常伴发细胞肥大。

8.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

9.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

表现为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有各种异常物质或是异常增多的正常物质的蓄积,每伴有功能下降。

10.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或称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是细胞轻度损伤后常发生的早期病变,好发于肝、心、肾等实质细胞的胞浆。

病理学考博名词解释

病理学考博名词解释

考博名词解释气球样变:由于肝细胞受损后水分增多引起肝细胞胀大、胞浆疏松化,进一步发展肝细胞胀大如球形,胞浆几乎透明,称为气球样变。

毛玻璃样细胞:多见于HbsAg携带及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组织中。

光镜下,HE染色切片上,此等肝细胞浆内充满嗜酸性细颗粒状物质,不透明似毛玻璃样,故称毛玻璃样肝细胞。

Piecemeal necrosis:碎片状坏死,多见于慢性肝炎患者,于肝小叶周边肝细胞界板,该处肝细胞坏死、崩解,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呈带片状或灶状联结,称为碎片状坏死。

桥接坏死:指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两个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的互相连接的坏死带,常见于中度与重度慢性活动性肝炎。

假小叶:肝硬化时镜下可见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

将肝细胞再生结节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称为假小叶。

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两个以上。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肝脏切面肉眼呈红(淤血区)黄(脂肪变区)相间,形似槟榔切面的条纹,故称槟榔肝。

肝硬变: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由多种病因所引起。

病理改变是肝细胞的变性和坏死,继之以弥漫的纤维化,肝实质细胞形成再生结节,肝小叶结构改建,由纤维间隔分成若干假小叶。

肝组织内纤维组织增生,肝质地变硬,故称肝硬变。

早期无症状,晚期:门脉高压症、肝功能衰竭以及多系统受累。

干线型肝硬变:又可称为管道型肝硬变,是由血吸虫致的肝硬化。

肝小叶本身并未遭受严重破坏,不形成明显假小叶,但肝脏汇管区的纤维化特别明显,切面上见门静脉分支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呈树枝状分布。

Apoptosis:凋亡,是活体内个别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表现形式,是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致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形态和生化特征上都有别于坏死。

凋亡小体: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萎缩、碎裂,形成的有膜包围的含有核和细胞质碎片的小体。

病理名词解释专升本

病理名词解释专升本

病理名词解释专升本名词解释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和组织,其实质细胞的体积变小或数量减少,而导致器官或组织缩小。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或组织的过程。

变性:是细胞物质代谢引起的一类形态学变化,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一些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含量显著增多。

细胞水肿:是细胞轻度损伤,ATP产生减少,钠-钾泵功能降低,细胞内水、钠离子增多,胞质淡染,主要见于肝肾心。

脂肪变性:由于细胞损伤导致脂肪代谢障碍而引起细胞内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

虎斑心: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心室的内膜下和乳头肌,肉眼上表现为大致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未脂肪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皮斑纹,称为虎斑心玻璃样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均质、红染的玻璃样物质。

含铁血红素:当局部组织出血,红细胞漏出,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形成。

病理性钙化:在骨和牙齿以外的组织内有固体的钙盐沉积。

坏死:活体的局部细胞、组织的死亡。

干酪样坏死:凝固性坏死的特殊类型,主要见于结核病的坏死灶,因坏死组织中含有较多脂质而外观略显黄色,又因质地松软,状似干酪。

坏疽:大块组织坏死合并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气性、湿性。

机化: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构成肉芽组织长入坏死区取代坏死组织的过程,最后变为瘢痕组织。

修复:局部组织和细胞损伤后,机体对所形成的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

纤维性修复:瘢痕修复,指由于纤维结缔组织修补缺损的过程,属于不完全再生。

再生:组织缺损后,由邻近细胞分裂增殖以恢复原有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细胞凋亡:使活体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由基因调控的主动而有序的细胞自我消亡过程,它是一个连续的不伴有炎症反应的细胞形态变化。

肉芽组织:有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炎细胞组成。

肉眼观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触之易出血,形似鲜嫩的肉芽。

一期愈合: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爽口。

淤血:因静脉回流受阻,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博名词解释气球样变:由于肝细胞受损后水分增多引起肝细胞胀大、胞浆疏松化,进一步发展肝细胞胀大如球形,胞浆几乎透明,称为气球样变。

毛玻璃样细胞:多见于HbsAg携带及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组织中。

光镜下,HE染色切片上,此等肝细胞浆内充满嗜酸性细颗粒状物质,不透明似毛玻璃样,故称毛玻璃样肝细胞。

Piecemeal necrosis:碎片状坏死,多见于慢性肝炎患者,于肝小叶周边肝细胞界板,该处肝细胞坏死、崩解,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呈带片状或灶状联结,称为碎片状坏死。

桥接坏死:指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两个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的互相连接的坏死带,常见于中度与重度慢性活动性肝炎。

假小叶:肝硬化时镜下可见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

将肝细胞再生结节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称为假小叶。

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两个以上。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肝脏切面肉眼呈红(淤血区)黄(脂肪变区)相间,形似槟榔切面的条纹,故称槟榔肝。

肝硬变: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由多种病因所引起。

病理改变是肝细胞的变性和坏死,继之以弥漫的纤维化,肝实质细胞形成再生结节,肝小叶结构改建,由纤维间隔分成若干假小叶。

肝组织内纤维组织增生,肝质地变硬,故称肝硬变。

早期无症状,晚期:门脉高压症、肝功能衰竭以及多系统受累。

干线型肝硬变:又可称为管道型肝硬变,是由血吸虫致的肝硬化。

肝小叶本身并未遭受严重破坏,不形成明显假小叶,但肝脏汇管区的纤维化特别明显,切面上见门静脉分支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呈树枝状分布。

Apoptosis:凋亡,是活体内个别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表现形式,是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致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形态和生化特征上都有别于坏死。

凋亡小体: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萎缩、碎裂,形成的有膜包围的含有核和细胞质碎片的小体。

可被吞噬细胞所吞噬。

Waller变性:这一过程是在神经断裂后即开始,一般在伤后8周左右完成。

是指轴突和髓鞘的分解吸收,以及施万细胞增生等现象。

Or 中枢或周围神经轴索离断后,轴突出现的三阶段变化:轴索断裂崩解,髓鞘崩解脱失,吞噬细胞增生吞噬崩解产物。

卫星现象:乙型脑炎病变严重者神经细胞可发生核浓缩、溶解、消失,为增生的少突胶质细胞所环绕。

如5个以上少突胶质细胞环绕一神经元,则称为卫星现象。

噬神经细胞现象:指坏死的神经元被增生的小胶质细胞或血源性巨噬细胞吞噬。

例如乙型脑炎时大脑皮质神经元被吞噬,这是小胶质细胞对坏死神经元的一种反应。

创伤性神经瘤:外周神经受损时,若断离的两端相隔太远或者其他原因致(或者两端之间有瘢痕或其他组织阻隔,或者因截肢失去远端)再生轴突不能到达远端,而与增生的结缔组织混杂在一起,卷曲成团,成为创伤性神经瘤,可发生顽固性疼痛。

Demyelinatio:脱髓鞘病,是指一类以髓鞘丧失或变薄而轴索相对完好的疾病。

其病理变化是神经纤维的髓鞘脱失而神经细胞相对保持完整、使神经冲动的传送受到影响。

急性脱髓鞘的神经髓鞘可以再生,且较迅速而完全,对功能恢复影响不大。

慢性脱髓鞘性神经病,由于反复脱髓鞘与髓鞘的再生神经膜细胞明显增殖,神经可变粗,并有轴突丧失,因此功能恢复不完全。

小脑扁桃体疝:各种原因(颅脑外伤或颅内肿瘤等)导致颅内压升高时,小脑扁桃体移位嵌入枕骨大孔,压迫延髓,危及生命。

granulation tissue :肉芽组织,为幼稚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

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孤立性的组织细胞的非肿瘤性质的异常分化,是郎罕氏细胞增多症的一种表现。

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血沉升高。

大体组织检查、嗜酸性肉芽肿是软的、肉芽状、胶质状的组织。

颜色灰红、褐色或者褚黄色。

显微镜下观,嗜酸性肉芽肿内大量郎罕氏细胞。

这些郎罕氏细胞来源于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这些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混合存在,常见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易侵犯骨和肺。

Granuloma: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的细胞(如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局限性浸润和增生所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是迟发超敏反应所致的炎症,免疫应答中起作用的主要是巨噬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伴随或不伴随其他炎症细胞的出现。

慢性肉芽肿性炎症:是特殊类型的慢性炎症,在炎症局部形成主要由巨噬细胞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特征的慢性炎症,结节较小,直径一般为0.5~2mm。

不同的病因可以引起形态不同的肉芽肿,因此病理学可根据典型的肉芽肿形态特点作出病因诊断,如见到结核性肉芽肿(结核结节)的形态结构就能诊断结核病。

假结核结节:即慢性虫卵结节,是血吸虫病中虫卵引起的病变。

虫卵及坏死物质被清除、吸收或钙化,病灶内巨噬细胞衍变为上皮样细胞和异物多核巨细胞,形成与结核结节类似的肉芽肿,称为假结核结节。

急性虫卵结节:是由成熟虫卵引起的一种急性坏死、渗出性病灶。

tubercle:结核结节,是在细胞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上皮样细胞,郎罕巨细胞加上外周局部集聚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的特异性肉芽肿。

典型的结核结节中央常有干酪样坏死。

Tuberculoma:结核球,又称结核瘤。

一般为单个、直径2cm以上的由纤维组织包绕干酪样结核病变或阻塞性空洞被干酪物质充填而形成的球形病灶,是相对稳定的病灶,可长期保持静止状态,但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病灶可恶化进展。

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多位于肺的上叶;一般表现为球形块状影,轮廓清楚,密度不均可含有钙化灶或透光区,周围可有散在的纤维增殖性病灶,常称为“卫星灶”。

tuberculosis:结核病,多见于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肉芽肿病,结核结节形成伴有不同程度的干酪样坏死。

primary complex:原发综合征,原发性肺结核时,肺部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统称为原发综合征,X线呈哑铃状阴影,临床上症状和体征多不明显。

充血: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局部组织或器官小动脉或毛细血管扩张,称动脉性充血,是主动过程。

淤血:器官或组织静脉血流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静脉性充血,是被动过程。

thrombosis: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中,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thrombus)。

embolism: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embolus)。

微血栓: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最常见于DIC,发生于微循环的血管内(毛细血管),由嗜酸性同质性的纤维蛋白构成。

红色血栓:发生在血流极度缓慢甚或停止之后,其形成过程与血管外凝血过程相同。

因此,红色血栓见于混合血栓逐渐增大阻塞管腔,局部血流停止后,往往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

镜下,在纤维素网眼内充满如正常血液分布的血细胞。

肉眼观呈暗红色。

新鲜的红色血栓湿润,有一定的弹性,陈旧的红色血栓由于水分被吸收,变得干燥,易碎,失去弹性,并易于脱落造成栓塞。

pale thrombus:白色血栓,又称为血小板血栓或析出性血栓。

发生于血流较快的部位(如动脉、心瓣膜、心腔内)或血栓形成时血流较快的时期(如静脉混合性血栓的起始部,即延续性血栓(propagating thrombus)的头部。

白色血栓主要由许多聚集呈珊瑚状的血小板小梁构成,其表面有许多中性白细胞粘附,形成白细胞边层,推测是由于纤维素崩解产物的趋化作用吸引而来。

血小板小梁之间由于被激活的凝血因子的作用而形成网状的纤维素,其网眼内含有少量红细胞。

混合血栓:多发生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往往以瓣膜囊或内膜损伤处为起始点,血流经过该处时在其下游形成涡流,引起血小板粘集,构成静脉血栓的头部(白色血栓)。

在血小板小梁间血流几乎停滞,血液乃发生凝固,可见红细胞被包裹于网状纤维蛋白中,肉眼上呈粗糙、干燥的圆柱状,与血管壁粘着,有时可辨认出灰白与褐色相间的条纹状结构,这种血栓称为混合血栓。

在结构上可分为头、体、尾三部分,头部由白色血栓形成,体部由红色血栓与白色血栓组成,尾部由红色血栓组成。

血栓常黏附于血管壁,形成附壁血栓。

Infarctio:梗死是指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梗死一般是由动脉阻塞引起局部组织的缺血缺氧而坏死,但静脉阻塞,使局部血流停滞导致缺氧,亦可引起梗死。

红色梗死:组织器官梗死的颜色取决于病灶内的含血量,含血量少时颜色灰白,称为贫血梗死或白色梗死,含血量多时,颜色暗红,称出血性梗死或红色梗死。

脑软化:脑软化亦即脑梗死,因脑组织需氧极高,一旦动脉受阻必然导致供应区域的软化。

引起软化的原因有栓塞,动脉血栓形成,动脉痉挛,循环功能不全等病因。

软化可分为贫血性及出血性两种,动脉阻塞可造成贫血性软化,亦可以为出血性软化,而静脉阻塞则几乎完全为出血性软化。

贫血性软化的病变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期:坏死期、软化期、修复期。

(液化性坏死)心肌梗死: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中断,供血区持续缺血而导致的较大范围的心肌坏死。

临床上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用硝酸酯制剂或休息后症状不能完全缓解,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

transmural myocardial infarction:区域性心肌梗死,亦称透壁性心肌梗死,累及心室壁全层,梗死部位与闭塞的冠状动脉支供血区一致,梗死面积大小不一,多在2.5~10cm2之间。

该型梗死远比心内膜下梗死常见。

如梗死未累及全层而深达室壁2/3以上则称厚壁梗死。

subendocardial myocardial infarction: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指梗死仅累及心室壁内层1/3的心肌,并波及肉柱及乳头肌。

常为多发性、小灶状坏死,不规则地分布于左心室四周,严重者融合或累及整个左心室内膜下心肌引起环状梗死(circumferential infarction)。

heart failure cells :心衰细胞,指左心衰竭时致严重的肺淤血,漏出到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并将血红蛋白分解成棕黄色的含铁血黄素,因此种细胞常见于左心衰竭,故称此种细胞为心衰细胞。

向心性肥大:因长期后负荷(压力负荷)增大,如高血压病,心肌纤维呈并联性增生,肌纤维变粗,左心室壁增厚,乳头肌肉柱增粗,但是心腔无明显扩大,因此称为向心性肥大。

晚期左心室失代偿,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腔扩张,称离心性肥大。

sudden coronary death :冠状动脉性猝死,是心源性猝死中最常见的一种,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于冠状动脉中到重度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至冠状动脉狭窄或微循环血栓栓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冠状动脉血流突然中断,引起心室纤颤等严重心率失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