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个性倾向性

合集下载

第八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第八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11
我们害怕孤独
居住在拥挤而嘈杂的人群中 的人们,常常会希望自己能拥有 一方安静的、属于他个人的独有 空间,不要受任何人的打搅。 为此,人们设计了可以随时 开关的门窗、可以上锁的抽屉或 箱子。甚至有许多人还幻想着有 一天能退隐到深山幽谷中,过与 世无争的“隐士”生活。 问题是,这样的生活真的能 给我们带来快乐吗?
1.2.4 社会制约性和生物制约性
个性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相 互作用的结果 “天性-教养”问题 狼孩的例子
6
1.3 个性的结构
1.3.1 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与基本原因 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以世界观为指导的动 力系统 成分: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需要必须在强度上达到一定水平,才能成为动机,并能人们作 出某种行为
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诱因 外部诱因形成拉力
正诱因:(美味的食物) 负诱因:(变味的食物)
36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1)动机与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 通过观察个体的活动可以推测其动机的性质和水 平。根据个体活动的对象可以推测其动机的内容; 根据其活动的显著性可以推测其动机的强度。 (2)动机与行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一方面,具有相同动机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行为 反应;另一方面,具有相同行为反应的人则可能有 不同的动机。 同一个人行为动机有可能有多种; 良好的动机不一定有良好的结果,“好心 办坏事”。
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侯老伯的“怪病”。
社会发展与需要的变化
思考:他们各自的主导性需要是什么?
2.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3.2 对需要层次论的评价
进步性 体现了需要的多样性和人与动物的差别 指出需要具有层次和发展过程,且是递进式发展的 具有高度的实用价值 局限性 过分强调个人价值和自我实现,忽略了社会价值 其需要层次发展模式并不完全符合客观实际 现实中不乏需要层次的逾越性满足 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需要层次划分比较模糊,理论缺乏实证支持

2020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知识点:个性及其倾向性

2020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知识点:个性及其倾向性

2020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知识点:个性及其倾向性第一节个性的概述识记:1、个性: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2、个性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人在出生后就立即形成的,而是在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的。

3、个性的特征: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社会性、个性的个别性。

4、个性的结构:个性倾向性系统(需要、兴趣、志向、世界观);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个性倾向性识记: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2、根据需要的产生和起源,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根据需要对象的性质,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研究小学儿童需要发展时,一般将需要分为四种:活动需要、认知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

4、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心理动力。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形式。

5、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6、根据兴趣的起因,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根据兴趣的持久性,把兴趣分为短暂的兴趣和稳定的兴趣。

领会: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层:第一层生理的需要,第二层安全的需要,第三层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层尊重的需要,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种层次的需要是逐级实现的,必须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2、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的状况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统一体,各类需要层次的强度趋向是在不断变化发展,其总趋势是由低向高发展的。

(1)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

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包括游戏活动需要和活动需要。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

他们开始注重活动的结果,更喜欢对抗性、竞争性的活动,并对智力活动也日益感兴趣。

程正方《心理学》第9章-个性及其倾向性

程正方《心理学》第9章-个性及其倾向性

根据需要的对象,可分为 精神需要:如爱的需要、交往需要、审美需要、求知
需要、娱乐需要、道德的需要、创造需要 物质需要:如住房要求干净、舒适,衣着要求漂亮、
时髦等。
我饿!!
想让人陪!!
一、需要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1.理论提出: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 学派的主要创始人。1943年他提出了 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类主要有五种 基本需要,这五种基本需要是由低层 次向高层次发展的,并彼此联系形成 一个系统。
• 主要观点:
– ①总体而言,动机越强,效果越好。
– ②具体活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到U 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
– ③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它随任务 性质的不同而变化。较容易的任务中,效率随动机 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 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二、西方心理学中关于个性结构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学说 (二)卢特卡尔的人格层次说(阅读) (三)艾森克的人格层次说(阅读)
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学说
本我是由一切与身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例如,我们有性欲的 冲动、有贪生怕死的冲动、有贪图享受的冲动等。本我的活动 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一味地追求无条件、一时的满足。
需要
动机
行为
诱因
结论:人缺乏什么就会追求什么
一、需要
(二)需要的种类
根据需要的产生和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自然需要:与维持个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和延续种族有 关的需要。如饮食需要、运动需要、休息需要、睡眠 需要、排泄需要、配偶需要、生育需要等
社会需要: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为维护社会的 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如劳动需要、交往需要、 成就需要、社会赞许需要、求知需要等

个性倾向性名词解释

个性倾向性名词解释

个性倾向性名词解释个性倾向性是指每个人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所具有的潜能,或称个性特征。

它具体表现为每个人独有的、稳定而典型的心理特征。

人的个性倾向性是与生俱来的,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但又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个性倾向性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分别表现在人的幼年、童年和成年时期。

1。

在个性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教育和社会。

2。

一个人的先天气质类型,大体上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

3。

个性倾向性的形成与心理活动的实践密切相关,在个性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4。

如何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看个性发展,成人怎样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言传身教,二是严格要求,三是暗示引导。

5。

儿童的个性倾向性是随着身心发展逐渐形成的,它不仅表现出年龄特征,还呈现出不同的顺序性。

6。

婴幼儿阶段是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顺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感知动作、运动协调、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游戏。

7。

根据儿童个性倾向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对幼儿进行教育,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8。

9。

个性倾向性是指每个人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所具有的潜能,或称个性特征。

它具体表现为每个人独有的、稳定而典型的心理特征。

人的个性倾向性是与生俱来的,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但又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1。

性格在心理学上也叫做人格。

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反映了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

人格包括人格的动力、态度、气质和性格。

人格是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在活动和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13。

早期良好人格发展的标志:自主性增强;责任感增强;主动性增强;情绪稳定性增强;友爱行为增多;适应能力增强。

13。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1、心理学中的个性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个性是心理发展的产物。

日常讲的个性是指人的个别性、特殊性或个别差异。

2、一的人的心理活动总是以自己特有的速度(反应的快慢)、强度(反应的强弱)、稳定性(反应持续的时间长短)、指向(心理活动指向外部世界还是内部世界即外向还是内向)、对自我和对他人的态度、行为方式以及能力的表现。

这些表现既与个人的社会环境生活经验有关,也与个人的生理素质有关。

个性的个别性突出表现为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的差异。

3、世界观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形成的观点体系,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

价值观使人们关于客观事物价值的观点和信念。

价值观决定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意见和行为等,影响着价值判断。

4、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

动机分为正确的动机和错误的动机两类。

5、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是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统一体,是由高到底发展的。

6、成就需要是交往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具体表现,是一种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的解决某一难题的需要。

7、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助于促进儿童取得较好的成绩。

8、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

兴趣与能力有关,受理想、志向和世界观的调节。

9、儿童兴趣稳定性的发展为他们保持良好的认知定向、知识积累和技能形成提供了保证。

10、志向是个性发展的一种动力,小学儿童的志向集中表现在职业志向上。

11、小学儿童的价值观表现为从个人价值观向群体价值观过渡的特点。

儿童的自我评价是在同伴交往中形成和校正的。

简答1、个性的特征。

1)个性具有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和个别性的特征。

2)心理的成熟水平保证了个性的稳定性,只有一贯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得以表现的心理现象才是个性。

3)个性包含着人的心理现象的整体特性,是系统的固有的特性,是一种整合(即综合)的结果。

4)个性所体现的最本质的特点是社会的而不是生物的。

心理学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概述

心理学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概述

8
• (4)尊重的需要
• 马斯洛把尊重的需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来自自身的对 于实力、成就、胜任感、自信、独立等的期望,这是自尊 的需要;第二是对于地位、声誉、名望、赞赏等的愿望, 这是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
• (5)自我实现的需要 •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充分发挥自己
的潜能,成为所期望的人物的倾向。
– ①总体而言,动机越强,效果越好。 – ②具体活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到U形曲线关系。中
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 ③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它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
变化。较容易的任务中,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 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1 6
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 生理性需要:指个体维持生存和繁衍种族的需要。 – 社会性需要: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为维护社会的
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
• (二)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4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马斯洛的生平
亚伯拉罕·马斯洛(Maslow,1908—1970)是人本主义 心理学最主要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父母是从俄国移居美国 的犹太人。 1951年马斯洛应邀担任布兰迪斯大学心理学系 教授兼系主任。在此期间,他开始对健康人或自我实现者 的心理进行研究,出版了《动机与人格》(1954)和《存在 心理学探索》(1962)。这两本书是他的代表作,奠定了人 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1967年,马斯洛被推选为美国 心理学协会主席。1970年,因心脏病去世。
2 5
(五)认知理论
• 1、期待价值理论
– 这是早期的一种动机认知理论,这种理论将达到目标 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

个性的结构

个性的结构

相排列组合,结果就产生了在个性特征上千差万别的人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中的个性特征的变化。

而心理过程是个性产生的基础。

研究个性必须探讨它的特性及表现,这样才能把个性心理与其他心理现象区别开来。

个性具有以下几方面特性。

1.自然性与社会性人的个性是在先天的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与环境的作用逐渐形成起来的。

因此,个性首先具有自然性,人们与生俱来的感知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在结构上与机能上的一系列特点,是个性形成的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

但人的个性并非单纯自然的产物,它总是要深深地打上社会的烙印。

初生的婴儿作为一个自然的实体,还谈不上有个性。

个性又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他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教育教养内容和方式的塑造。

可以说,每个人的人格都打上了他所处的社会的烙印,即个体社会化结果。

正如马克思所说:“‘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由此可见,个性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2.稳定性与可塑性个性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

在个体生活中暂时的偶然表现的心理特征,不能认为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

例如,一个人在某种场合偶然表现出对他人冷淡,缺乏关心,不能以此认为这个人具有自私、冷酷的个性特征。

只有一贯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得以表现的心理现象才是个性的反映。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每个学生都具有一些不同的、经常表现的心理特征,如有的学生关心集体,热情帮助同学,活泼开朗;有的学生对集体的事也关心,但不善言谈,稳重,踏实,埋头苦干,这不同的行为表现不仅是在班集体中,在其他场合也是如此,因此,这才能把某个学生同另一个学生在精神面貌上区别开,也才能预料某学生在一定情况下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举止。

总之,一个人的个性及其特征一旦形成,我们就可以从他儿童时期的人格特征推测其成人时期的人格特征。

第八章个性及个性倾向性-PPT

第八章个性及个性倾向性-PPT
人格稳定性就是相对得,随着生理成熟与环境得改 变,人格也可能产生或多或少得变化。 如:“环境造就人”
说明:稳定性与可变性得统一
3、个性得整体性
个性结构中得各成分有机结合构成一个整体。 当个性得各成分之间协调一致时,人格就是健康得, 否则,会出现“分裂人格”。
4、个性得社会性(本质特征)
人得行为活动就是社会性得,个性就是在人得实践 中形成得,并反映各种社会关系。
成就动机对个体活动有重要作用;并影响到 人们对职业得选择;它就是在生活环境得影 响下形成得。
成就动机可以通过投射测验来测量。
TAT测验:George就是一个工程师,……
TAT测验:有两位女性,……
权力动机
权力动机就是指人们具有得某种支配与影响 她人以及周围环境得内在驱力。
从个体行为目标上,权力动机分为个人化权 力与社会化权力。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得因素包括:一就是个 体成败经验;二就是替代性经验;三就是言语 说服;四就是情绪唤起。
成就目标理论
目标就是影响行为得环境因素之一,它就是 个体要努力达到得、具体得成绩标准与结果。
德韦克认为,不同个体对自己得能力有不同 得瞧法。这种能力得潜在认识会直接影响到 个体对成就目标得选择。有些人为掌握目标, 有些人为作业目标。
根据动机得意识水平
有意识得动机: 无意识得动机:
根据动机得来源
外在动机:人在外界得要求与外力得作用下 所产生得行为动机。
内在动机:就是由个体得内在需要引起得动 机。
2、生理性动机
饥饿
与胃壁收缩有关 与血液化学成分有关 与下视丘得神经中枢有关

与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得化学变化有关。
侯老伯今年62岁,性格好强,原先在中国公安大 学在宣传部工作,后到校办工作,现已退休。侯老伯 退休以后,心情烦躁,象笼子里得鸟似得,在家里待 不住,成天在外面不愿意回家。家里人让她买菜,她 故意到十多里路得菜市场买菜,来回消磨了大半天 得时间。她还无代价得给别人种菜、除草,给旧火 车头上油等等。侯老伯得老伴与子女们都抱怨,并 带她到医院瞧病,结果侯老伯无病。

心理学第八章个性倾向性

心理学第八章个性倾向性

心理学第八章个性倾向性第八章个性倾向性一、个性倾向性的定义个性倾向性指的是人们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自我意识,它们反映了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和选择。

个性倾向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活动或行为的方向、内容和方式,使人们彼此间的心理面貌、社会特性千差万别。

因而,个性倾向性是心理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

二、需要的基本概念(一)需要是什么: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它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

(二)需要的类别1.从需要产生或起源的角度看,有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生物性需要是指与保障个体生命安全和种族延续相联系的需要(1)维持机体内部平衡的需要(如饮食、睡觉、呼吸、运动等)(2)回避伤害的需要(如对有害或引起不愉快的刺激进行回避或防御)(3)性的需要(4)内发性需要(如好奇、探究反应等)社会性需要是指人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它们是人在生物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生活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如对文化学习、劳动、社会交往的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人所特有的高级需要,它反映了社会对人的各种要求。

2.从需要对象的角度看,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即认对事物对象的需求,包括低级的(如食物、自卫、性等)和高级的(如豪宅、名车等)精神需要即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求,如对智力、成就自尊等方面的需求(三)需要的层次人的各种需要不是同时出现和发展的。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就明确是概括出五种不同水平的需要:(由低到高)A.生理的需要,如饥饿、口渴B.安全的需要,如安全感、稳定性C.归属与爱的需要,如认同感、感情D.尊重的需要,如威信、自尊E.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人天赋、潜能的嫉妒发挥)三、中学生需要发展的主要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交往活动的增加,中学生的需要也不同儿童时期的需要,他们更加注重社会性的需要。

其主要特点有:肯定和尊重的需要、积极参与的需要、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四、需要的发展与培养(一)生活实践促进个体需要的发展(二)中学生需要的培养:建立合理、高尚的需要结构四、动机的基本概念(一)动机的概念:动机是在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大学心理学第九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大学心理学第九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的问题进行了表决。表决结束后,下课铃响了,
学生们涌向餐厅,此时他们还在继续争论着税
收、代表权、行政部门的权利等问题。
三、兴趣 1、兴趣的定义 对个体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 种活动的心理趋向。
2、兴趣的分类 按社会意义:高尚的兴趣 低级的兴趣 按内容:物质兴趣 精神兴趣 按起因:直接兴趣 间接兴趣
伯尔海军上将在《孤独》一书中讲述了他在北 极探险期间一个人独居6个月时的生活感受。 这6个月,他是在被冰雪掩埋下的小木屋中孤 独地度过的。伯尔是主动地要过与世隔绝的生 活的,他想真切地体验一下孤独生活的和平与 宁静,但不曾料到,他仅仅在冰雪下的小木屋 里孤独地生活了 3个月,就陷入了极度忧郁的 状态,不得不在6个月后,悻悻地返回人间社 会。
刘易斯先生扮演成华盛顿,他首先对所 讨论问题的重要性做了一番解释,然后宣布 开始讨论。首先,他让佐治亚州的代表发言, 该州的代表是贝斯.安德鲁斯。贝斯是一个 害羞的女孩,但是她和同伴做了充分准备, 并且她也知道同伴是她的后盾。 ……
在贝斯继续阐述代表团起草的人权法案
的过程中,刘易斯先生对她所阐述的历史的
需要层次理论在我国古代已具雏形
忙碌为充肚子饥,刚得饭饱又思衣。 恰的衣食两分足,家中缺少美貌妻。 家娶三妻和两妾,出门走路少马骑。 骡马成群任驱使,身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六品官太小,四品、三品官亦低。 朝中一品当宰相,又想面南坐皇帝。
2.需要的种类
A 按产生分 生物性需要 (指与保持个体的生命安全和种族延续相联系的一 种需要。也称为生物学需要,或者自然需要,包 括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等等。) 社会性需要 (是社会的要求在个体中的反映。社会需要是人类 特有的需要,如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 的需要、社会赞许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等。 )

心理学第九章个性倾向性PPT课件

心理学第九章个性倾向性PPT课件

职业规划与招聘
1 2
职业匹配
企业可以通过了解员工的个性倾向性,将员工安 排在与其个性相匹配的职位上,提高员工的工作 满意度和工作效率。
招聘选拔
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可以通过考察应聘者的个性 倾向性,选拔出符合企业文化的优秀人才。
3
职业发展
企业可以针对员工的个性倾向性,为其制定个性 化的职业发展规划,帮助员工实现职业发展目标。
弗洛伊德认为个性倾向性是在童年时期通过与环境和他人互 动而形成的,特别是那些与性有关的经的行为和思想产生深 远的影响。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荣格认为人的心理结构由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次构成,其 中无意识又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 人类祖先遗传下来的心理经验,是普遍存在于人类心中的 原始意象。
03 个性倾向性的构成要素
价值观
价值观定义
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对客 观事物(包括人、事、物) 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总体评 价和看法。
价值观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价值观 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 道德价值观、个人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等。
价值观的功能
价值观对个体的行为和决 策具有指导作用,同时也 能影响个体的情感和态度。
决定心理健康
个性倾向性还与心理健康 密切相关,不良的个性倾 向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如 焦虑、抑郁等。
个性倾向性的研究历史与发展
早期研究
个性倾向性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 希腊时期,当时哲学家们开始探
讨人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
现代研究
现代心理学对个性倾向性的研究始 于19世纪末,随着心理测验和人格 理论的不断发展,个性倾向性的研 究逐渐深入。
卡特尔认为个性倾向性可以通过测量和分析表面特质来推断根源特质,从而更深 入地了解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个性的名词解释特性

个性的名词解释特性

个性的名词解释|特性个性的名词解释: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

个性的结构:从构成方式上讲,个性其实是一个系统,其由三个子系统组成:(一)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个性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系统的动力结构。

它较少受生理、遗传等先天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在后天的培养和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个性倾向性中的各个成分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

其中,需要又是个性倾向性乃至整个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只有在需要的推动下,个性才能形成和发展。

动机、兴趣和信念等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

而世界观属于最高指导地位,它指引着和制约着人的思想倾向和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人的言行的总动力和总动机。

由此可见,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以世界观为指导的动力系统。

(二)个性心理特征——指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

其中包括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对现实环境和完成活动的态度上的特征,即性格。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系统的特征结构。

(三)自我意识——指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等方面,如自尊心、自信心等。

自我意识是个性系统的自动调节结构,而心理过程是个性产生的基础。

个性的特性:一个性的倾向性个体在形成个性的过程中,时时处处都表现出每个个体对外界事物的特有的动机、愿望、定势和亲合力,从而发展为各自的态度体系和内心环境,形成了个人对人、对事、对自己的独特的行为方式和个性倾向。

二个性的复杂性个性是由多种心理现象构成的,这些心理现象有些是显而易见的,别人看得清楚,自己也觉察得很明显,如热情、健谈、直爽、脾气急躁等;有些非但别人看不清楚,就连自己也感到模模糊糊。

个性和个性倾向

个性和个性倾向

第十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第一节个性的概述一、什么是个性个性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在英语中为personality,源于拉丁语的persona。

persona最初指演员所戴的面具,而后指演员本人,即指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人。

由此理解,个性不仅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而且指一个人的真实的自我。

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个性解释为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在心理学中,还经常运用“人格”一词。

人格有时与个性同义,我国的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和《教育学卷》都指出,人格也称个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人格一词含义很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意思,即指个体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①人格有时和性格、气质同义,有时却要比个性的外延更广,不仅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而且还包括身体方面的特质。

而个性一般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只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

二、个性的特征个性具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和社会性等方面的特征,分析这些特征,有助于对个性的了解。

(一) 个性的整体性个性于人来说是一个整体的结构,是人的整体心理面貌。

也就是说,无论何人,孤立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都是不存在的。

心理学史上有些心理学家,如沃伦和弗林斯等人,在个性定义中罗列了许多个性特征,把个性看作个人所有特征的总和。

其实,个性并不是许多特征的简单总和,也不是个性特征的大杂烩,而是由各种特征整合而成的有机的心理模式。

现在,这种看法已经不流行了。

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等人,一贯强调个性的组织性和整合性。

他指出,个性是一种有组织的整合体,在这个整合体内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如果其中一部分发生变化,其它部分也将发生变化。

自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倾向于把心理特征简单地罗列和堆砌,使个性失去整合性。

后来,研究者引入了结构的概念和系统观点,才使个性研究纳入了整体研究的轨道,这就是所谓的结构观,这一观点认为,个性是由密切联系的不同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结构整体。

第九章个性倾向性

第九章个性倾向性
第九章 个性倾向性
一、个性 (personality) 1、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 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的特性: 整体性(共同性):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构成多层
次、多水平的统一整体。
独特性(差异性):个性是共同性和差异性的统一。 稳定性:人与人可以在心理面貌上加以区分。但也具有可塑性。 社会制约性:与生物制约性,遗传与环境,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人对食物、空气、睡眠、性的需要,是人所有需要 中最基本的也是最有力量的。缺失一种,就会完全支配一个人 的行动和行为。 安全需要:表现为人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避 安全需要 免恐惧和焦虑。 归属与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 归属与爱的需要 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团体并在其中获得一个位置等。若 得不到满足会感到孤独和空虚。 尊重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产生威 尊重需要 望、地位和认可等情感。一是自尊,导致胜任、自足和自信等 情感。若得不到满足会引起自卑和失落感。 认知需要 :学习和发现未知的东西会给人们带来满足和幸福。 审美需要:包括对秩序、对称、完整结构以及存在于大多数儿 审美需要 童和某些成人身上的对行为的完满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 善化。
(一)定义:是人们力求探求某种事物或从 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兴趣的产生以需要为基础。 (二)兴趣的分类 1、根据兴趣的内容,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 兴趣。 2、根据兴趣所指向的目标,分为直接兴趣 和间接兴趣。
(三) 学习兴趣的培养
• 1 知识准备是形成兴趣的重要条件。 • 2 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培养间接兴趣。 • 3 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在实践中培养 兴趣。 • 4 了解学生学习兴趣的差异,培养良好的 兴趣品质。 • 5讲究教学艺术。

心理学第十章个性及个性倾向性

心理学第十章个性及个性倾向性

2、个体的归因方式

个体的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 感的形成。如果个体将成功的经验归因 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任务 难度等,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如果 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如努 力等,也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3、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 德(F.Heider,1958)。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特(T.B.Rotter,1966) 根据“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把人划分为 “内控型”和“外控型”。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在吸收海德和 罗特理论的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 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 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 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2、根据对象性质,可分为物质性动机和 精神性动机。
3、根据动机的起因分,动机可分 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是指由外在条件(即诱因)诱 发出来的动机,如学生为获得表扬和奖 励而努力学习; 内在动机,指由内在条件(如好奇、兴 趣等)引发出来的动机,如学生因对某 门课有特殊兴趣而努力学习。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 个体成败的经验,一是个体的归因方式。 1、个体成败的经验 个体成败的经验也有两类:一类是个体成败的 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这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 成的最主要因素。 另一类是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这类经验是 行为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 验,它对自我效能感也具有重要影响。
2、成就动机理论


默瑞认为,人格的中心由一系列需要构成,其 中之一即成就需要,这一需要使人表现出:追 求较高的目标,完成困难的任务,竞争并超过 别人。 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难度较大,有一定 风险的开创性工作,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 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成就动机低 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任 务或职业。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与个性倾向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性的概念,认识个性特征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个性倾向性的基本类型,理解个性倾向性与行为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分析个体行为,预测个体发展的能力。

4. 提高学生自我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个性的概念与特征2. 个性倾向性的基本类型3. 个性倾向性与行为的关系4. 个性与心理健康5. 自我认知与个性发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基本概念、理论。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个案,引导学生理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实际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个体行为的能力。

4. 自我反思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提高自我发展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心理学相关教材。

2. 案例材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个案。

3. 教学PPT:制作课件,辅助讲解。

4. 课堂讨论:准备相关话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个性的概念,引发学生对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个性的特征、个性倾向性的基本类型,以及个性倾向性与行为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实际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个体行为的能力。

5. 自我反思: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思考个性对自身行为的影响。

6.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了解他们对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思考题的完成质量,检验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自我反思报告:收集学生提交的自我反思报告,了解他们对自己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认识程度。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为学生推荐一些关于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的心理学著作,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相关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就动机

是指一个人把自 己的活动保持在尽可 能高的水平上和不断 增加的努力之中,从 而把活动的成绩推到 最好的心理倾向。
交往动机


又称亲和动机。交 往动机指个体愿意与 他人接近、合作、互 惠,并发展友谊。 沙赫特认为人的交 往活动与恐惧有关。
学习动机

是一种广泛的社会性动机。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 驱力、附属内驱力。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四)社会性与生物性 个性的形成受遗传和环境的交互影响。
遗传
VS
环境
第二节需要
一、需要的定义

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 一种紧张状态。它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 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什么态度是以需要为中介的。

二、需要的种类
(一)生理需要
是个体维持生命和延 续后代而产生的需要。如 进食、饮水、睡眠、运动 、排泄和性。

个性的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 活跃的因素。它决定了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 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 世界观。 较少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 成的。
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 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是 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 份。包括能力、气质、性 格。
心身特色组织


性格气质

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 心理特征是性格。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一)整体性
个性是人的整体精神面貌的表现,是一个人的各种个性 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有机结合。
精神分裂症
人格分裂症
(二)稳定性和可塑性
稳定性表现在: 跨时间的持续性 跨情境的一致性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三)独特性 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 相同的心理面貌。
个性和个性的倾向性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个性 需要 动机 兴趣
第一节个性
一、个性的概念和心理结构: 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 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的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 理特征两大部分。
个性与人格同义 个性与日常生活中的个性不同
(一)个性的倾向性
第三节动机
一、动机的概念:

定义:动机是由特定目标与内在需要相结合而形成 的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的明确的内在心理倾 向。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需要不一定都产 生动机行为。只有当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
二、动机的分类
(一)生理动机:饥饿、渴、性、睡眠。
(二)社会性动机:成就动机、交往动机、 学习动机。
(二)社会性需求

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为维护社会的存在和发 展而产生的需求,如对劳动、交往、求知、美和 道德的需求。 社会性需求在生理需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三、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 派的主要创始人。 1943 年他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他认为人类主要有五种基 本需要,这五种基本需要 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的,并彼此联系形成一个 系统。

以上需要由低 到高依次排列;只 有当低一级的需要 适当满足之后才会 有高一级的需要产 生;随着个体心理 水平的发展,低级 的需要在个人的需 要体系中所占的地 位就越来越不重要 了。越是低级的需 要,满足时的动机 越强烈。
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一种比较完整的需要理论。它 系统地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发生、发展和在人类生 活中的作用,及需要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 2、他看到了人与动物在需要方面是有区别是,低级需要是 人与动物共有的,而高级需要则是人所特有的。 3、他离开了人的社会历史条件,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抽 象地谈人性和人性的自我实现,仍然是受本能论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