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宋明理学
166中学王晓晶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是从学生课前体验出发,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师生互动教学”为指导,以提升学生辩证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立意。
本课遵循人本主义理论,由学生游学活动展开,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主本,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考纲与课标要求
1.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内容
1.必修三文化文明进程中,第一单元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第4课;
2.本课承前启后,上承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下启明清之际传统思想的批判,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同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了解起到重要的背景作用;
3.本课对于学生的人文修养,人格培养,素质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点背景了解较弱,需加强知识点的总结与落实。
2.能力水平:示范校文科重点班,具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综合学习能力,迁移知识能力,阅读能力。可以安排预习,材料阅读,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对于理学与儒家思想有更多思考。
3.心理特点:愿意主动发言和深入思考的同学较少;对材料解析有畏难心理,粗读,盲目。开展合作探究鼓励主动思考,提问时注意引导对各个层次学生。
4.学生课前曾游学参观武夷山与朱熹园,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宋明理学认识很有限且较为偏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典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分析理学的内涵。
2.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探究问题的答案。
3.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知识。
4.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理学家伟大的人格精神,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2.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多视角的认识理学的影响和历史地位。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环节二:正文一、理学之原
二、理学之意
三、理学之果
环节三小结: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探究一: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点?
探究二:请结合本课所学用一句话解释什么是理学?
探究三:请从思想来源上简单比较董仲舒儒学与宋明理学?
我来话理学……
【教学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
本节课首先追求的是深入浅出。理学很多内容对未成年的中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备课过程中,我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在把握知识内涵的基础上,挑选学生容易理解的典型案例,如《西游记》中心学的印记,体现理与心的成语,《童蒙须知》等,材料没有过多的挑选涉及艰涩的哲学、伦理内容,还选取了诗词、图画等材料,有些材料还翻译为白话文,特别是还引导学生回忆在朱熹园游学的所见所闻。由此让学生从生活各种细节之处看到历史的存在,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实现难点的突破。
本课的教学立意并非是灌输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而是力图引导学生去全面、理性地认识历史问题。在历史课堂上,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意义建构的主动学习者。本课采用了较为宽泛的设问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开放思考的空间,同时也利用有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证据与逻辑的轨道,以便促使学生能够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根据刚刚所学,成功地完成了三个问题探究,最后对“应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宋明理学”的讨论,学生已改变了原本对理学偏颇的看法,呈现了多元且比较深入的认识。由此也反映了本节课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有效的、积极的学习。
本课的不足在于,第一,前半段的学生活动比较“冷场”,学生反应慢,说明设问的指向性以及相关支撑材料还需调整。第二,课前学生去武夷山游学,对本课教学提供了“天赐良机”,但本课教学没有更充分挖掘游学的价值,当然,这与学校首次开展大规模游学活动缺乏经验有关,事前没有对活动进行更细致的、前瞻性的设计,在以后的活动中还需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