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偏误分析产生的背景 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 偏误分析的相关研究 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文化 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产生正迁 移,反之,负迁移;
差异(difference)=困难(difficulty)
Leabharlann Baidu
对比(Contrast)
音位(phoneme)、语法(grammar)、 书写(writing)、文化(culture)
分析(Analysis)
强势说(strong form) 弱势说(weak form)
描写(description) 选择(selection) 比较(comparison) 预测(prediction)
难度 等级
1
母语和目的语的关系 两种语言中语言成分相同
举例 语序:svo;词性
有
6 母语中的一个语言形式在目的语中分 动词visit在汉语的对
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
应义
首先,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 学,核心思想是“刺激——反应”理论。人是 有语言能力的,语言的产出是有创造性的。
其次,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 解决问题的出路。
第三,对比分析将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等 同于语言习得的“难度”是不符合逻辑的。 “差异”是语言学范畴,“难度”是心理学范 畴。
这种功能是前一种功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种认知结构会随着儿童的发展而产生变化。认 知学派认为在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功能的不 变形式是关键,包括同化(assimilation)和适 应(accommodation)等,儿童语言的获得是 客观的语言环境和儿童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结 果。
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 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语言迁移在两种相近的语言中更容易发生
第一语言是学习策略的一部分
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比分析不断受到挑 战,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作为一种 新的分析方法应运而生。偏误分析产生于 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70年代后期,偏 误分析因为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上的问 题开始衰落。有的学者认为,80年代末90 年代初,偏误分析开始复苏。
1957年,Robert 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中系统阐述了对比 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Lado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 者会把母语的特征迁移到目的语中,因此, 对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进行系统对比,可以 预测和描写可能引起和不会引起的困难的 地方。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产生于20世纪50 年代,兴盛于60年代。
1945年,Charles Fries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 学习》(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提出对比分析的思想。
2 母语中两项在目的语种合并为一项 borrow、lend在汉 语中都是借
3 母语中的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没有对 格、定冠词、时体标
应项
记、“把”字句
4 母语中某个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虽然 被动句:汉语有标和
有对应项,但形式和分布存在差别
无标并存
5 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母语中没 汉语有声调,英语没
有对应的形式
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也对对比分析提出了挑战。
对比分析仍是一种分析手段,是语言系统 的一个良好起点。(Selinker, 1992)
母语迁移的假设:
语言迁移并非或有或无(all-or-nothing) 语言迁移不是简单的行为过程,是人主动参与的心
理过程
学习者的偏误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母语干扰是其 中之一
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就是“母语的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ence of Mother Language)。
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tic Psychology ) Watson & Skinner:刺激(Stimulation)——反应 (Reaction)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J. B. Watson创立的,行为 主义理论认为儿童的语言获得主要是模仿成人,经过操作条 件性刺激(operant conditioning)及强化 (reinforcement)来获得语言,代表人物是美国的 Skinner,他认为语言的习得纯粹是学习一套行为习惯,行 为主义的语言习得理论否定人脑的认知结构的现实性。
语言学习理论的发展
Chomsky的理论由于过分强调语言习得的内在机 制而走向与行为主义相对立的另外一个极端,因而,也 存在很多的争论。于是便出现了一种新的观点——认知 派理论,认知派以瑞士儿童心理学家J. Piaget的认知论 为理论依据。认知学派认为人的认知过程中有两种不同 的组织功能(organizations),一种是来自遗传的心理 功 能 , 叫 做 “ 功 能 的 不 变 形 式 ” ( functional invariants ) , 另 一 种 叫 做 “ 认 知 结 构 ” ( cognitive structures)。
结构主义语言学(Structural Linguistics) 结构主义语言学注重结构和分布,强调对 语言特征进行客观、静态的科学描写。
语言学习理论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Chomsky语言学理论的建 立,对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带来很大的影响,使语 言习得研究完全抛开行为主义理论的限制,为以 后的儿童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理论框架。乔姆斯 基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语言习得的解 释,即语言天赋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天生就具 有一种语言能力,儿童掌握语言并不是一种“学 习 ( learning ) ” 的 过 程 , 而 是 一 种 “ 习 得 (acquisition)”过程,儿童最终学会的语言 要比儿童接受的语言训练复杂、细致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