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增长政府生产性支出与中国居民消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生增长、政府生产性支出与中国居民消费
2013年01月30日10:19 来源:《经济研究》2012年9期作者:胡永刚郭新强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5 【内容提要】中国财政支出的较大一部分用于生产建设,中国居民消费与政
府生产性支出表现出稳健的正相关关系,这一事实与从标准的新古典和新凯恩斯模型得出的挤出效应截然不同。本文构建了包含存量和流量两部分政府生产性支出的内生增长模型,研究表明,政府支出增加在提高税负、挤出居民消费的同时,也通过其生产性增加收入、挤入居民消费;政府支出增加究竟挤入还是挤出居民消费取决于两种效应的比较以及政府的生产性支出比重和税负水平。政府生产性支出的最优结构等于其相对生产性之比,政府支出的最优规模等于政府支出的生产性。
【关键词】居民消费内生增长政府生产性支出政府支出结构
一、引言
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一直是宏观经济研究中的热点。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之所以再度趋热,首先因为增加财政支出究竟会挤入还是挤出居民消费在理论上悬而未决。在传统凯恩斯主义模型中,政府支出增加被看作是总需求的外生增加,它在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中增加产出和消费。然而,根据当代标准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Baxter & King, 1993; Campbell, 1994)或新凯恩斯主义分析(Blanchard & Perotti, 2002; Linnemann & Schabert, 2004),政府支出增加导致的税负上升将通过财富负效应减少居民预期收入,从而挤出居民消费,这一结论与传统凯恩斯主义截然相反。其次,增加财政支出究竟会挤入还是挤出居民消费的许多实证分析结论也常常莫衷一是,不同学者使用不同检验方法有时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用同一方法考察不同国家有时也会得到不同结果。
尽管仍然存在较大分歧,但越来越多的实证分析(Gali et al., 2005; Perotti, 2007; Giordano et al., 2007; Ravn et al., 2007)似乎表明,政府支出增加通常会挤入居民消费。一些学者通过在标准的新古典或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中引入消费习惯(Bouakez & Rebei, 2006; Ravn et al., 2007)、拇指规则消费者、流动性约束(Gali et al., 2003; Horvath, 2009)、非李嘉图家庭(Coenen & Straub,2005)以及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的相互替代或互补(Linnemann & Schabert, 2003; Ganelli&Tervala, 2009)等来解释上述事实。另一些学者则在Barro(1990)的内生增长框架下通过将政府一部分支出引入生产函数或效用函数来分析财政政策效应,较具代表性的有Turnovsky & Fisher(1995)、Devarajan et al.(1996)、Chang(1999)、Turnovsky(2000)、Chen(2006)、Park(2009)等。
中国政府将较大一部分支出用于生产性建设,中国政府支出稳健地挤入居民消费等经验事实给了笔者较大启示:如果政府支出的一部分具有生产性,那么,其增加就不必如标准的新古典或新凯恩斯主义模型所示一定挤出居民消费。政府支出增加在通过预期税负增加的财富负效应减少居民消费的同时,也会通过其生产性增加收入和消费,政府支出增加究竟挤入还是挤出居民消费取决于两种效应大小的比较。
既然将政府的一部分生产性支出通过生产函数引入模型,那么,从生产性大小来考察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就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推论。然而在现有文献中,我们没有见到将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与政府支出生产性大小相联系的文章。Kühn(2010)借助于价格粘性和泰勒规则,Ganelli & Tervala(2009)用政府消费与
居民消费的互补,Turnovsky(1998)则用内生劳动供给来说明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Turnovsky(2002)虽然从政府支出的生产性推导出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但他没有就此作进一步研究,并且在其模型中,居民消费是先降后升。
在将政府支出的一部分纳入生产函数时,一些学者(如Turnovsky, 1995; Kühn et al., 2010等)将其处理为流量,另一些学者(如Arrow & Kurz, 1970; Turnovsky, 1998; Shieh et al., 2006等)则反对这样做,认为将政府在铁路、公路等基础实施上的投资看作一次性、没有积累的资本有违事实。由于上述两种观点都有一定合理性,我们在构造生产函数时,对二者加以综合,将政府的一部分生产性支出(如基础实施投资)看作存量,另一部分生产性支出(如教育、卫生等服务性支出)看作流量,在调和两派争论的同时,也使模型与实际更相一致。在此基础上,本文考察了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生产性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
国内学术界对财政政策如何影响居民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分析上(李广众,2005;刘永友、丛树海,2006;潘彬等,2006;申琳、马丹,2007;张治觉、吴定玉,2007;王文甫,2010),理论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的主要工作在于:(1)尝试将私人消费的挤入效应与政府支出的生产性大小相联系;(2)利用一个既包含流量也包含存量的内生增长模型推导证明了政府支出的生产性达到何种条件时会挤入居民消费,挤入挤出效应如何也取决于政府生产性支出的比重和一国税率水平;(3)推导证明了最优投资—服务性支出比重等于它们的相对生产性。
本文其他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中国财政政策和居民消费的经验事实;第三部分在Barro(1990)包含了存量和流量两部分政府生产性支出的内生增长模型中,推导分析政府支出挤入居民消费所依赖的条件;第四部分对模型进行校准和数值模拟;第五部分是结论。
二、经验事实
为得到中国政府的支出规模、政府支出结构以及政府支出生产性等财政政策变量与人均消费增速、居民总消费等消费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对中国各种类型的政府支出项目进行划分,然后采用矩条件和非参数估计得到相应经验事实,为构建模型提供事实基础。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政府支出统计数据,各国一般将政府支出划分为两种:一种根据政府支出的经济特征划分为资本支出和经常性支出,另一种则根据政府支出目的进行功能性划分,包括经济服务支出、社会服务支出、一般性政府服务支出以及其他支出等。中国政府支出主要根据支出项目和支出功能进行划分,考虑到支出的生产性差异,本文将其具体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经济建设为主的投资性支出,包括能源、基础设施等的投资和开发;第二类是政府服务性支出,包括科教文卫、社会保障以及国防、公共安全等支出;第三类是政府消费性支出,包括行政管理费、政府雇员工资等。一般认为,政府的投资性支出具有生产性(Aschauer, 1989; Munnell, 1990; Finn, 1993),可以直接增加产出、促进经济增长,而政府消费性支出不具有生产性,是为了维持政府的正常运行而进行的必要支出。对政府的服务性支出是否具有生产性尚存在争论,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用于科教文卫事业的支出有利于积累人力资本,并直接提高资本的边际产出能力(Devarajan et al., 1996),因而具有生产性,但对用于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全的支出是否具有直接生产性尚存争议,本文倾向于认为政府服务性支出也具有生产性。
表1基于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给出了1978-2008年间的各种政府支出类型、GDP增长速度等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数据来源于中经专网统计数据库和各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根据上述数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