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祛痰
《方剂学》祛痰剂
![《方剂学》祛痰剂](https://img.taocdn.com/s3/m/91627d39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06.png)
《方剂学》祛痰剂祛痰剂简介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涎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祛痰剂。
属“八法”中的“消法”。
痰病的范围很广,临床表现多样,“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头则眩,在心则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其变不可胜穷也。
”(《医方集解》)常见的病证有咳嗽、喘促、头痛、眩晕、胸痹、呕吐、中风、痰厥、癫狂、惊痫,以及痰核、瘰疬等。
痰病的种类较多,就其性质而言,可分湿痰、热痰、燥痰、寒痰、风痰等。
因此,本章祛痰剂相应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和化痰熄风等五类。
治疗痰病,不仅要消除已生之痰,而且要着眼于杜绝生痰之本。
《景岳全书》云:“五脏之病,虽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
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
”因此,治痰剂中每多配伍健脾祛湿药,有时酌配益肾之品.以图标本同治,张介宾曾说:“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
”祛痰剂中又常配伍理气药,因痰随气而升降,气滞则痰聚,气顺则痰消,诚如庞安常所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至于痰流经络、肌腠而为瘰疬、痰核者,又常结合软坚散结之法,随其虚实寒热而调之。
应用祛痰剂时,首先应辨别痰病的性质,分清寒热燥湿的不同;同时应注意病情,辨清标本缓急。
有咳血倾向者,不宜使用燥热之剂,以免引起大量出血;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病久不愈。
第一节燥湿化痰?燥湿化痰剂,适用于湿痰证。
湿痰多由脾失健运,湿郁气滞所致。
症见咳吐多量稠痰,痰滑易咯,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眩晕,肢体困重,食少口腻,舌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或滑等。
常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南星等为主,配伍健脾祛湿及理气之品,如白术、茯苓及陈皮、枳实等组成方剂。
代表方如二陈汤、温胆汤、茯苓丸。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用法]上药口父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治风化痰)——止嗽散(《医学心悟》)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治风化痰)——止嗽散(《医学心悟》)](https://img.taocdn.com/s3/m/1ec42c2d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45.png)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治风化痰)——止嗽散(《医学心悟》)一、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各1000k 克)、甘草炒,十二两(375克)、陈皮去白,一斤(500克)。
二、用法共为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现代用法:共为末,每服6克,温开水或姜汤送下。
亦可做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三、歌括止嗽散桔草白前,紫菀荆陈百部研;镇咳化痰兼解表,姜汤调服不必煎。
四、功用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五、主治风邪犯肺。
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等。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证,原为外感咳嗽,经服解表宣肺药后而咳仍不止者。
风邪犯肺,肺失清肃,虽经发散,其邪未尽,故仍咳嗽,此时外邪十去八九,而肺气失于宣降,治之之法,重在理肺止咳,微加疏散之品。
方中的紫菀、白前、百部止咳化痰,治咳嗽不分久新,皆可取效;以桔梗、橘红(陈皮去白)宣降肺气,止咳消;荆芥祛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二者与桔梗配合,更能清利咽喉。
诸药合用,“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运用得宜,可用于诸般咳嗽。
《医学心悟》)·咳嗽》条下云:“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恶寒而咳嗽者,用止嗽散加荆芥、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
…若暑气伤肺,口渴烦心溺赤者,其症最重,用止嗽散加黄连、黄芩、花粉以直折其火。
若湿气生痰,痰涎稠粘者,用止嗽散加半夏、茯苓、桑白皮、生姜、大枣以祛其湿。
若燥气焚金,干咳无痰者,用止嗽散加瓜、贝母、知母、柏子仁以润燥。
”以上的加减方法,可资临床参考。
《医学心悟·伤寒兼证》条下,另有一止嗽散,较本方少荆芥,治寒邪伤肺咳嗽。
方后云“风寒初起加防风、荆芥、紫苏子。
”七、文献摘录(方论)1.程国彭:“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
金性刚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
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
方剂学——祛痰剂
![方剂学——祛痰剂](https://img.taocdn.com/s3/m/c882ba38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04.png)
加减变化
⑴湿痰 加苍术、厚朴 ⑵热痰 加胆星、瓜蒌 ⑶寒痰 加干姜、细辛 ⑷风痰眩晕 加天麻、僵蚕 ⑸食痰 加莱菔子、麦芽 ⑹郁痰 加香附、青皮、郁金 ⑺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 加海藻、昆布、牡蛎
二陈汤
使用注意
⑴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 ⑵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二陈汤
温胆汤 Ⅰ类
温胆汤
第二节 清热化痰
祛痰剂
清气化痰丸 Ⅰ类
《医方考》
清热化痰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痰热壅肺 肺失清肃 咳嗽气喘,咯痰黄稠
痰热互结 痰阻气滞
阻碍气机
胸膈痞闷
气逆于上
气急呕恶
痰热扰心
烦躁不宁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气化痰丸
方解
理气止咳 清热化痰
胆南星
君 瓜蒌仁
制半夏
臣
黄芩 杏仁 陈皮
佐
枳实 茯苓
清热化痰
症见“害怕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呕恶呃逆, 癫痫,舌苔白腻,脉弦滑者”,治宜选用 :
A.温胆汤 B.清气化痰汤 C.定痫丸 D. 酸枣仁汤 E.滚痰丸
上一题 下一题
回答正错确误, 你再真想棒一想!!
清气化痰丸旳功用是 :
A.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B.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C.荡涤实热,攻逐顽痰 D.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E. 和解少阳,清化痰热
理气行滞、燥湿化痰
健脾渗湿
制半夏之毒
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 收敛肺气
健脾和中 调和诸药
二陈汤
配伍构造
⑴半夏与陈皮相辅相成,是燥湿化痰旳基
本构造。
⑵陈皮与茯苓相配,是理气化痰、健脾渗
湿旳常用组合。
二陈汤
运用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温化寒痰)——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温化寒痰)——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https://img.taocdn.com/s3/m/188db7eb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64.png)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温化寒痰)——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一、组成白芥子(克)、苏子(0克)、莱菔子(9克)。
二、用法上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
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代茶水吸用,不宜煎太过。
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三片(现代用法:三药捣碎,用纱布包裹,煎汤频服)三、歌括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四、功用降气快膈,化痰消食。
五、主治痰壅气滞。
咳嗽喘逆,痰多胸病,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等。
六、方解本方原为老人气实痰盛之证而设。
因年老中虚,运化失常,每致停食生湿,湿聚成痰,痰壅气滞,肺失肃降,故见咳嗽喘逆,痰多胸闷,食少脘病等症。
治宜顺气降逆,消食化痰。
方中白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苏子降气行痰,止咳平喘,莱菔子消食导滞,行气祛痰。
三药均能行气,皆属治痰理气之常用药,合而用之,可使气顺痰消,食积得化,咳喘得平。
临床应用时,观其何证居多,则以何药为君,其效尤佳。
然本方总属沉降行气消痰之剂,意在治标,若服后得效,则应兼顾其本。
七、文献摘录(方论)张秉成:“夫痰之生也,或因律液所化,或由水饮所成,然亦有因食而化者。
皆由脾运失常,以致所食之物,不化精微而化为痰。
然痰壅则气滞,气滞则肺气失下行之令,于是为咳嗽为喘逆等证矣。
病因食积而起。
故方中以莱菔子消食行痰。
痰则气滞,以苏子降气行痰。
气滞则膈塞,白芥子畅膈行痰。
三者皆治痰之药,而又能于治痰之中各逞其长。
食消气顺,喘咳自宁,而诸证自愈矣,又在用者之得宜耳。
”(《成方便读》)。
《方剂学》PPT课件:16-祛痰剂
![《方剂学》PPT课件:16-祛痰剂](https://img.taocdn.com/s3/m/8f52e16c58fb770bf78a5561.png)
[主治证病机]
清气化痰丸
火热犯肺 炼液为痰
痰阻气滞 气郁化火
痰热互结 内壅于肺
肺失宣肃---咳嗽气喘 痰稠色黄
阻碍气机---胸膈痞闷
呕恶
痰热内壅---舌红苔黄 腻,脉滑数
痰热 咳嗽
[治法]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清气化痰胆蒌仁 夏芩枳苓姜杏陈
胆南星 制半夏一两半 陈皮 杏仁 枳实 黄芩 瓜蒌仁 茯苓一两
第十六章 祛痰剂
[目的要求]
1、熟悉祛痰剂概念、适应范围、分类、组方配伍规 律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 天麻汤。
3、熟悉:贝母瓜蒌散、苓甘五味姜辛汤。 4、茯苓丸、小陷胸汤、滚痰丸、三子养亲汤、定痫 丸。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概念: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 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 2、适应病证:痰病(痰、饮所致的病证) 3、痰病的治法:
三子养亲汤
• 痰壅气逆食滞证
紫苏子 白芥子 莱菔子
定痫丸
• 风痰蕴热之痫病
天麻 川贝 姜半夏 茯苓 茯神各一两 胆南星 石菖蒲 全蝎 僵蚕 琥珀各五钱 陈皮 远志各七钱 丹参 麦冬各二两 辰砂三钱
如肺热重,加石膏、鱼腥草清肺解毒;气急喘促者,加 桑白皮清肺止咳平喘,或合麻杏甘石汤;如兼感风热,加 桑叶、牛蒡子、银花、连翘疏风清热。
本方实为二陈汤之变化方,即方中去乌梅、甘草, 加胆南星、蒌仁、黄芩清热化痰;杏仁宣肺降气止咳,变 燥湿化痰之剂为清热化痰之剂,而用于热痰咳嗽之证。
[主治证病机]
贝母瓜蒌散
二、方 剂
[主治证病机]
二陈汤
[治法]
湿痰证
二陈汤用半夏陈 苓陈梅姜一并存
方剂学讲稿——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
![方剂学讲稿——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https://img.taocdn.com/s3/m/c076b48d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ef.png)
方剂学讲稿——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第二十章祛痰剂【教学目的】1.掌握本类方剂的适用范围及基本配伍。
2. 掌握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2首)3.熟悉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3首)4. 了解滚痰丸(1首)【教学内容】【定义】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
属“八法”中“消法”的范畴。
【适应证】祛痰剂用于治疗各种痰病。
【痰的成因】凡是因脾失健运,湿郁成痰者;或火热内盛,灼津为痰者;或肺燥津亏,虚火烁液为痰者;或脾肾阳虚,寒饮内停,或肺寒留饮者;或痰浊内生,肝风内动,挟痰上扰者,均可运用本类方剂治疗。
【分类】根据痰病的性质及其相应治法的不同,本章方剂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五类。
【注意事项】1.首先应辨别痰病的性质,即寒痰、热痰、燥痰、湿痰、风痰的不同。
2.同时还应注意病情,分清标本缓急。
有咳血倾向者,不宜用燥烈之剂,以免引起大量咯血;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病久不愈。
20.1燥湿化痰燥湿化痰剂,主治湿痰证,症见痰多易咯,胸脘痞闷,呕恶眩晕,肢体困倦,舌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或滑等。
常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南星等为主,配伍健脾、理气药如白术、陈皮、淡渗利湿药如茯苓等组成方剂,代表方如二陈汤。
二陈汤*【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命名】方中陈皮、半夏二药以陈久者良,故名二陈汤。
【组成与方解】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君橘红―――理气燥湿,使气顺痰消臣白茯苓―――健脾渗湿佐甘草炙―――调和诸药,润肺和中使生姜―――降逆化痰,既可制半夏之毒,且能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
乌梅―――收敛肺气。
本方为治湿痰之主方。
湿痰之证,多由脾肺功能失调所致。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则停湿生痰,湿痰犯肺,致令咳嗽痰多。
湿浊内盛,最易阻碍清阳,影响胃气失和,因此每见头眩心悸,恶心呕吐。
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法。
方剂学16祛痰剂
![方剂学16祛痰剂](https://img.taocdn.com/s3/m/bb6ae7daa300a6c30c229fcc.png)
祛痰剂
·祛痰剂·
一、概念: 组成:以祛痰药为主; 作用:排除或消解痰涎; — 属“消法”的范畴。 治证:痰证。
(1)痰的产生与脏腑的关系:
·祛痰剂·
脾—由湿而生,聚湿成痰,“脾为生痰之源”; 痰 肾—痰之本为水,水泛成痰饮,“主水在肾”,
“肾为生痰之根”; 肺—因气而聚,滞留于肺,“肺为贮痰之器”; 咳喘
·清气化痰丸·
【运用】 1、本方为治热痰证之主方。 2、辨证要点:咳嗽,痰稠色黄,苔黄腻,脉滑数。 3、临证加减:
· 若肺热较盛者,加生石膏,知母 · 若痰多黄稠气急者,加鱼腥草、桑白皮。 4、现代运用: · 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声 带水肿型息肉样变等属于痰热者。
贝母瓜蒌散
1.燥湿化痰 — 用于湿痰证;(二陈汤、温胆汤) 2.清热化痰 — 用于热痰证;(清气化痰丸) 3.温化寒痰 — 用于寒痰证;(苓甘五味姜辛汤) 4.润燥化痰 — 用于燥痰证;(贝母瓜蒌散) 5.治风化痰 — 用于风痰证:
* 外风挟痰证(风痰咳嗽)— 止嗽散; * 内风挟痰证(风痰上扰)— 半夏白术天麻汤。
*《活法机要》:“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
嗽
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痰也,咳嗽是有痰而有声,盖
因伤于 肺气而咳,动于脾湿因咳而为嗽也”。
(2)常见的痰证
一般之痰证
痰证
流注于脏腑、 经络之痰证
寒痰证 热痰证 湿痰证 风痰证 燥痰证
·祛痰剂·
中风、癫痫、 痰核、瘰疬、 肿瘤、眩晕。
·祛痰剂·
二、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
· 用姜汁为丸,每服二至三钱,温开水下。
【主治】痰热咳嗽。
·清气化痰丸·
方剂学祛痰剂.课件
![方剂学祛痰剂.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da113d8ce2f0066f53322a6.png)
清热化痰
小陷胸汤 滚痰丸
辛开苦降 逐痰峻剂
润燥化痰
贝母瓜蒌散
温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汤
小青龙之半 天、夏为君 咳嗽良方
治风化痰
半夏白术天麻汤 止嗽散
白腻或白润,脉缓滑。
3.痰病通治方。
主要加减
竹茹、枳实
方 名
温胆汤 清气化痰丸
主 治
湿痰化热 热 痰
二 陈 汤
去甘草,加胆 南星、黄芩、 瓜蒌仁、杏仁 贝母易半夏, 加瓜蒌、天花 粉、桔梗
贝母瓜蒌散
燥 痰
天麻、白术
半夏白术天麻汤
风 痰
方名释义
本方是从《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衍化而 成,原方较本方少茯苓、大枣,而生姜用至 四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 也”。后世诸家,减生姜用量而治痰热,故
二、分类
1、燥湿化痰——湿痰 2、清热化痰——热痰
3、润燥化痰——燥痰
4、温化寒痰——寒痰 5、治风化痰——风痰
三、组方特点
以祛痰药为主
注重配伍健脾药与理气药
“二陈汤”类 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制方原理
主治 湿痰证
病机简析 湿痰犯肺——咳嗽痰多色白易咯
湿阻气机——胸膈痞闷
脾胃失和——恶心呕吐,肢体倦怠
1.用于外感咳嗽,表证已解而仍咽痒作咳 者。 2.本方药性温润平和,不论寒热之证,均 可随证加减治之。 3.酌加麻黄3g、细辛2~3g、五味子6~8g 益佳。
分类
燥湿化痰
方 名
二陈汤 温胆汤 清气化痰丸
主治证
湿痰 湿痰化热 热痰 结于胸脘 实热顽痰 燥痰 寒痰 肝风挟痰 外风致痰
提要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燥湿化痰)——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燥湿化痰)——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https://img.taocdn.com/s3/m/42d17267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09.png)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燥湿化痰)——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组成半夏、竹茹、枳实面炒,各二两(各6克)、陈皮三两(9克)、甘草一两,炙(3克)、茯苓一两半(6克)。
二、用法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现代用法:生姜五片,枣一枚,水煎服)。
三、歌括1.温胆汤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上扰。
2.十味温胆汤十味温胆苓枳参,橘皮草味地枣仁;益气化痰姜半枣,远志宁心可安神。
四、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五、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虚烦不眠,或呕吐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
六、方解本方所治诸证,均属痰热为患。
胆属木,为清净之府,喜温和而主生发,失其常则木郁不达,胃气因之不和,进而化热生痰。
痰热内阻,胃气上逆,则呕吐干哕。
痰热上扰,心神不安,则惊悸不宁,虚烦不眠;蒙蔽清窍,则发为癫痫。
治宜利胆和胃,涤痰清热。
方中以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
以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
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
使以姜、枣、甘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
综合全方,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对于痰热内扰之惊悸癫痫,服之可使热清痰消,惊平痛定。
对于胆热胃逆之虚烦、呕吐,服之则胆清胃和,烦除呕止。
若痰热重者,可加黄连,癫痫可加胆南星等。
本方是从《备急干金要方》温胆汤衍化而来,较之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
方名温胆者,罗东逸谓:“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
七、附方及方论十味温胆汤(证治准绳》):半夏汤洗、枳实、炒陈皮去白,各二钱(各6克)、白茯苓去皮,钱半(4.5克)、酸枣仁炒、远志去心,甘草汁煮、五味子、熟地黄酒洗,焙、人参去芦,各一钱(各3克)、粉草炙,半钱(1.5克)、生姜五片、红枣一枚水煎服。
功用:化痰宁心。
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悸烦闷,坐卧不安。
十味温胆汤,即温胆汤减去清热化痰的竹茹,加入益气养血补心安神的人参、熟地、五味子、枣仁、远志而成。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燥湿化痰)——茯苓丸(《百一选方》引《指迷方》)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燥湿化痰)——茯苓丸(《百一选方》引《指迷方》)](https://img.taocdn.com/s3/m/eff376e4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28.png)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燥湿化痰)——茯苓丸(《百一选方》引《指迷方》)一、组成半夏二两(60克)、茯苓一两(30克)、枳壳麸炒,半两(15克)、风化朴硝一分(7.5克)。
二、用法上为末,自然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现代用法:为末,姜汁糊丸,每服6克,姜汤或温开水送下)。
三、歌括《指迷》茯苓丸半夏,风硝枳壳姜汤下;中脘停痰肩臂疼,气行痰消诸症罢。
四、功用燥湿行气,软坚消痰。
五、主治痰停中脘。
两臂疼痛,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两臂疼痛与四肢浮肿,皆属痰停中院,流于四肢所致。
四肢禀气于脾,脾失运化,聚湿生痰,痰饮流于四肢,则四肢疼痛,甚则浮肿。
此时,切不可以风湿论治,若误用风药,则贻误病机,且伤其气。
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为君。
以茯苓健脾渗湿为臣,既消已成之痰又绝生痰之路。
佐以枳壳理气宽中,俾痰随气行。
风化硝软坚润下,使结癖停痰易消。
用姜汁糊为丸者,非但取其制半夏之毒,而用其化痰散饮。
诸药合用,则燥湿涤痰之力较强,对于痰停中脘者,用此方消痰润下,确有推陈涤垢之效。
若咳嗽痰多,胸脘满闷者,亦可服之。
七、文献摘录(方论)张秉成:“夫痰之为病,在腑者易治,在脏者难医,在络者更难搜剔。
四者皆禀气于脾,若脾病不能运化,则痰停中脘,充溢四肢,有自来矣。
治之者,当乘其正气未虚之时而攻击之,使脘中之痰去而不留,然后脾复其健运之职,则络中之痰自可还之于腑,潜消默运,以成其功。
故方中以半夏化其痰,茯苓行其湿,壳破其气,而以姜汁开之,芒硝下之。
用法之周到,佐使之得宜,其痰有不去者乎?”(《成方便读》)。
中医中药方剂学祛痰剂试题
![中医中药方剂学祛痰剂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5a1040edfc4ffe473268ab6b.png)
第十七章祛痰剂一、选择题A型题1、二陈汤中没有的药味是()。
A.甘草B.橘红C.茯苓D. 半夏E.苍术2、二陈汤中,体现“标本兼顾”,具有化痰理气、健脾渗湿之功的常用组合是()。
A.橘红、半夏、甘草B.橘红、茯苓、甘草C.乌梅、生姜、甘草D.橘红、半夏、茯苓E.橘红、茯苓、生姜3、三子养亲汤的功用为()A.温肺化痰,降气消食B.清热化痰,理气止咳C.燥湿化痰,理气和中D.温肺化饮E.清热化痰,宽胸散结4、下列哪项不是清气化痰丸的组成?()A.贝母、桔梗B.瓜蒌仁、胆南星C.枳实、杏仁D.黄芩、茯苓E.陈皮、半夏5、贝母瓜蒌散与二陈汤共有的药味是()。
A.橘红、半夏B.半夏、茯苓C.橘红、茯苓D.生姜、半夏E.茯苓、生姜6、在二陈汤燥湿化痰基础上,加入何药组成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A.白术、天麻B.茯苓、天麻C.白术、茯苓D.白术、半夏E.半夏、天麻7、具有化痰息风,健脾祛湿功用的方剂是()。
A.贝母瓜蒌散B.清气化痰丸C.苓甘五味姜辛汤D.温胆汤E.半夏白术天麻汤8、二陈汤的君药是()。
A.甘草B.橘红C.茯苓D. 半夏E.苍术9、二陈汤中乌梅的配伍意义是()。
A.收敛止血B.涩肠止泻C.安蛔止痛D.生津止渴E.收敛肺气10、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或呕恶呃逆,或眩晕,或癫痫,苔腻微黄,脉弦滑,常用方是()。
A.半夏白术天麻汤B.二陈汤C.温胆汤D.茯苓丸E.平胃散11、症见咳嗽、痰黄稠,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方宜A.半夏白术天麻汤B.二陈汤C.温胆汤D.清气化痰丸E.平胃散12、症见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方宜()。
A.半夏白术天麻汤B.二陈汤C.温胆汤D.藿香正气散E.平胃散13、症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A.苓甘五味姜辛汤B.二陈汤C.温胆汤D.藿香正气散E.平胃散B型题A.润肺清热,理气化痰B.清热化痰,理气止咳C.燥湿化痰,理气和中D.温肺化饮E.清热化痰,宽胸散结1、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舌苔白腻,脉滑。
方剂学之祛痰剂[一类优选]
![方剂学之祛痰剂[一类优选]](https://img.taocdn.com/s3/m/8a0ab42ea26925c52dc5bf0c.png)
行业内部
温胆汤17
方 解 君 半夏
竹茹
理 和 臣 陈皮
气胃
枳实
化利 痰胆
茯苓
佐 生姜
大枣
使 甘草
燥湿化痰,和胃止呕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理气行滞,燥湿化痰 降气导滞,消痰除痞 健脾渗湿
制半夏毒性 调和脾胃
调和诸药
行业内部
温胆汤18
配伍结构
半夏与竹茹相伍,一温一凉,是化
痰和胃、止呕除烦之常用配伍结构。
行业内部
温胆汤19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 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 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行业内部
温胆汤20
加减变化
⑴心热烦甚 加黄连、山栀、豆豉
⑵失眠 加琥珀粉、远志
⑶惊悸 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
⑷呕吐呃逆 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
行业内部
清气化痰丸24
方解
胆南星
君 瓜蒌仁
清热化痰
清 理 臣 制半夏
热气
黄芩
化止
痰咳
杏仁
陈皮
佐
枳实
化痰散结 清热降火 降利肺气以宣上 理气化痰以畅中 破气化痰以宽胸
茯苓
健脾渗湿
行业内部
清气化痰丸25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痰热咳嗽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咯痰黄稠,胸膈痞闷,舌红 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行业内部
二陈汤14
使用注意
⑴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 ⑵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行业内部
二陈汤15
温胆汤 Ⅰ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方剂学:祛痰剂
![方剂学:祛痰剂](https://img.taocdn.com/s3/m/3a80a437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a1.png)
使用注意:
1.注意配伍健脾祛湿药,“治痰先宜治脾”;“治 痰必先祛湿”。 2.肺燥咳血者,不宜辛燥之剂,以免动血;外感痰 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免留邪。 3.常配伍理气药,使气顺痰消。“ 4.注意痰之兼夹,如兼寒、湿、燥、热、风的不同, 配用相应之药治之;根据不同证型,可结合燥湿、 清热温里、润燥、熄风、散结、开窍等法联合运用。
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二陈汤
组成
制半夏12g 橘红12g
茯苓9g
甘草6g 生姜
二陈汤
功用(治法)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二陈汤
主治
湿痰证。痰多色白易咯,胸膈 胀满,恶心呕吐,或肢体倦怠,舌 苔白腻,脉滑。
方解
二陈汤
君 制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橘红:行气燥湿和胃
佐 茯苓:健脾渗湿 生姜:温胃散水,制半夏
祛痰剂
2023/11/26
方剂学
概念
组成:以祛痰药为主; 作用:排除或消除痰涎 治证:各种痰证。
分类、适应症及代表方
1、燥湿化痰 — 适用于湿痰证。 — 代表方:二陈汤
2、清热化痰 — 适用于热痰证。 — 代表方:清气化痰丸
3、温化寒痰— 适用寒痰证。 — 代表方:小青龙汤
4、润燥化痰— 适用于燥痰证。 — 代表方:贝母瓜蒌散
使 甘草:补气,调和诸药
二陈汤
配伍特点 治痰和治气相结合,祛痰和健脾相
结合,标本兼顾。
二陈汤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各种痰证之基础 方。 临床应用以痰多色白易咯, 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
二陈汤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清热化痰)——滚痰丸(《丹溪心法附余》引王隐君方)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清热化痰)——滚痰丸(《丹溪心法附余》引王隐君方)](https://img.taocdn.com/s3/m/fd590713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c9.png)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清热化痰)——滚痰丸(《丹溪心法附余》引王隐君方)一、组成大黄酒蒸、片黄芩酒洗净,各八两(各40克)、礞石一两(30克),捣碎,用焰硝一两(30克),放入小砂罐内盖之,铁线缚定,盐泥固济,晒干,火煅红,侯冷取出、沉香半两(15克)。
二、用法上为细末,水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量虚实加减服,清茶、温水送下,临卧食后服(现代用法:水泛小丸,每服5~9克,日1~2次,温开水送下)三、歌括滚痰丸是逐痰方,礞石黄芩及大黄;少佐沉香为引导,实热顽痰一扫光。
四、功用泻火逐痰。
五、主治实热老痰。
发为癫狂惊悸,怔忡昏迷或咳喘稠或胸脘痞闷,或眩晕耳鸣,或绕项结核,或口眼蠕动,或不寐,或梦寐奇怪之状,或骨节卒痛难以名状,或噎息烦闷,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脉滑数有力。
六、方解本方专治实热老痰为病。
方中以硝煅酸石为君,取其燥悍重坠之性,善能攻逐陈积伏匿之老痰;以大黄之苦寒,荡涤实热,开痰火下行之路为臣;佐以黄芩苦寒泻火,善清上焦气分之热;复以沉香速降下气,亦为治痰必先顺气之理。
四药相合,下行攻逐之力较猛,为攻坠实热老痰之峻剂。
实热老痰,久积不去,变幻多端。
上蒙清窍,则发为癫狂昏迷;扰动心神,则发为怔忡惊悸,梦寐奇怪之状;内蕴于肺,则咳嗽痰稠,胸脘痞痛,甚则息烦闷;留于经络、关节,则口眼蠕动,或骨节卒痛,或绕颈结核等。
凡此种种病症,见舌苔黄厚,大便秘结,脉滑数有力者,均可使用本方泻火逐痰,俾痰积恶物,自肠道而下。
但本方药力较猛,非实热老痰,以及虚人、孕妇等,均应慎用,以免损伤正气,故虞云:“滚丸止可投之于形气壮实,痰积胶固为病者,若气体虚弱之人,决不可轻用也。
”七、文献摘录(方论)吴谦等:“治痰者,以清火为主,实者利之,虚者化之;治饮者,以燥湿为主,实者逐之,虚者温之,所以古人治饮有温补之法,而治痰则无之也。
王隐君制石滚痰丸治老痰一方,用黄芩清胸中无形诸热,大黄泻肠胃有质实火,此治痰必须清火也。
以破石之燥焊,此治痰必须除湿也。
大学中医方剂学课件 第十六章,祛痰剂
![大学中医方剂学课件 第十六章,祛痰剂](https://img.taocdn.com/s3/m/c924a876915f804d2a16c140.png)
3,加减法: 可加——枳实 心胸闷痛,加——柴胡,桔梗,郁金,赤芍 咳嗽痰黄稠难咯,减半夏量,加——胆南星,
杏仁,贝母
方名 同
小陷胸汤
清气化痰丸
清热化痰,治痰热互结之咳嗽黄痰证
异 功效 病证 病位 主证
散结消痞 小结胸证 心下(胃脘) 心痞闷为突出
方。
第二节,清热化痰 适用于热痰证。
清气化痰丸(1)
[组成] 胆南星,瓜蒌仁,黄芩,枳实,
橘红,茯苓,杏仁,制半夏
[功用] 清[方解] 君:胆南星——清热化痰 瓜蒌仁——清肺化痰,导痰热从大便而下 臣:黄芩——清肺泻火 制半夏——燥湿化痰散结 佐:枳实——破气化痰以宽胸 陈皮——理气化痰以畅中 茯苓——健脾渗湿 杏仁——降利肺气以宣上
4,使用注意:阴虚阳亢,气血不足者不宜 用。
定痫丸(3)
[组成] 明天麻,川贝母,半夏,茯苓,
茯神,胆南星,石菖蒲,全蝎,
僵蚕,真琥珀,陈皮,远志,
丹参,麦冬,辰砂,
[功用] 涤痰熄风,开窍安神
[主治] 风痰蕴热之痫病。
本方为治疗风痰蕴热痫病发作的常用方。
[重点,难点] 1,病机: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2,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
眠、惊悸、呕吐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 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
3,配伍特点: 不寒不燥, 理气化痰以和胃, 胃气和降舒胆郁。
4,加减法:
心内烦热,加——黄连,山栀,豆豉
口燥舌干,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
失眠者,加——琥珀粉,远志 惊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 呕吐呃逆者,加——苏叶,枇杷叶,旋覆花 眩晕,加——天麻,钩藤 癫痫抽搐,加——胆星,钩藤,全蝎。
方剂学 祛痰剂1
![方剂学 祛痰剂1](https://img.taocdn.com/s3/m/f9ebf6e8e009581b6bd9ebaa.png)
引动肝风
方解
天麻 半夏 茯苓 橘红 甘草 白术 生姜 大枣
平肝熄风,止眩晕
风痰眩 晕要药
燥湿化痰,理气和胃止呕
健脾燥湿 和中
配伍特点
风痰并治 标本兼顾 偏于治标
临床应用
1. 本方为治风痰眩晕、头痛的常用 方。 2.本方常用于耳源性眩晕、高血压 病、神经性眩晕、癫痫、面神经瘫 痪等属风痰上扰者。
生姜七片 乌梅一个
功 用
燥湿化痰 理气和中
主 治
湿痰咳嗽
病 机
脾失健运,湿痰内生。
(肺)
脾失健运
(肺) 湿聚成痰
症 状
咳嗽痰多 色白易咯 恶心呕吐 胸膈痞闷 肢体困重 或头眩心悸 苔白滑或腻 脉滑
方 解
半夏 橘红 茯苓 甘草 生姜
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燥湿化痰,理气行滞 健脾渗湿
健脾和中
制半夏之毒 化痰降逆,和胃止呕 收敛肺气
润肠 通便
清热泻火 行气化痰
化痰止咳(二陈汤)
和胃止呕
[运 用]
1.本方为治疗痰热咳嗽的常用方。
2.本方常用于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
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属痰热内结者。
小陷胸汤
汉· 张仲景《伤寒论》功用清热化痰,宽胸散。主治痰热互结证
(小结胸证)
病机
痰热互结心下(或胸膈)
胸脘痞闷
按之则痛 或心胸闷痛
茯苓一两半(45g)
[功用]
理气化痰,和胃利 胆。
[主治]
胆郁痰扰证
。
症 状
胆怯易惊 头眩心悸 心烦不眠 夜多异梦 或呕恶呃逆 眩晕,癫痫 苔白腻 脉弦滑
病机
情志不遂 素体胆气不足
胆失疏泄
胆胃失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学Leabharlann 下 篇各论第十六章
祛痰剂
1、定义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 涎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 祛痰剂。
祛痰剂
2、适应病证 各种痰病
“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头则眩,在 心则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其变不可胜 穷也” 《医方集解》
燥理 湿气 化和 痰中
茯苓 佐 生姜 乌梅 佐 甘草 使
健脾和中 调和诸药
二陈汤
配伍结构
⑴半夏与陈皮相辅相成,是燥湿化痰的基 本结构。 ⑵陈皮与茯苓相配,是理气化痰、健脾渗
湿的常用组合。
二陈汤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
临床运用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
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二陈汤
D.脾湿生痰,风痰上扰
E. 胆胃不和,痰浊内扰
回答正确, 回答错误, 你真棒! 再想一想!
上一题
下一题
多选题:
下列祛痰剂中含有半夏的方剂是 :
A.二陈汤 B.温胆汤 C.茯苓丸 D.清气化痰丸 E. 定痫丸
上一题 下一题 ABCDE
陈皮、半夏、茯苓并用的方剂是 :
A. 清气化痰丸 B.温胆汤
C.藿香正气丸
⑴心热烦甚 加黄连、山栀、豆豉 ⑵失眠 加琥珀粉、远志 ⑶惊悸 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 ⑷呕吐呃逆 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 ⑸眩晕 加天麻、钩藤 ⑹癫痫抽搐 加胆星、钩藤、全蝎
温胆汤
第二节
清热化痰
祛痰剂
清气化痰丸
《医方考》
Ⅰ类
清热化痰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痰热壅肺 肺失清肃 咳嗽气喘,咯痰黄稠 胸膈痞闷 气急呕恶 烦躁不宁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祛痰剂
第一节
燥湿化痰
祛痰剂
二陈汤
Ⅰ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燥湿化痰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阻滞气机 胸膈痞闷
脾 失 健 运
湿 聚 为 痰
困阻脾胃,胃气上逆
湿 痰 留注肌肉 特征 体质特点 肢体倦怠
呕恶
痰多色白易咯,苔白润,脉滑 肥胖
二陈汤
方
解
君 半夏 臣 陈皮
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理气行滞、燥湿化痰 健脾渗湿 制半夏之毒 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 收敛肺气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寒饮咳嗽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咳嗽痰多稀白,舌苔白滑,
脉象弦滑为辨证要点。
苓甘五味姜辛汤
加减变化
⑴痰多欲呕 加半夏 ⑵咳甚喘急 加杏仁、厚朴 ⑶脾虚食少 加人参、白术、陈皮
苓甘五味姜辛汤
使用注意
肺燥有热、阴虚痨嗽、痰中带血者,
忌用本方。
苓甘五味姜辛汤
第五节
化痰熄风
祛痰剂
症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呕恶呃逆, 癫痫,舌苔白腻,脉弦滑者”,治宜选用 :
A.温胆汤
B.清气化痰汤
C.定痫丸 D. 酸枣仁汤 E.滚痰丸
上一题
下一题 回答错误, 回答正确, 再想一想! 你真棒 !
清气化痰丸的功用是 :
A.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B.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C.荡涤实热,攻逐顽痰 D.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E. 和解少阳,清化痰热
半夏白术天麻汤
《医学心悟》
Ⅰ类
化痰熄风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风 痰 上 扰 证
风痰上扰,蒙蔽清阳
眩晕,头痛
痰阻气滞,升降失司
胸膈痞闷,恶心呕吐 舌苔白腻、脉弦滑
半夏白术天麻汤
方
解
君
半夏 天麻 白术 茯苓 陈皮 生姜 大枣 甘草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平肝熄风 健脾祛湿 理气化痰 制半夏毒 调和脾胃 调和诸药
清气化痰丸
加减变化
⑴痰多气急 加鱼腥草、桑白皮 ⑵痰稠胶粘难咯 减半夏量,加青黛、蛤粉 ⑶恶心呕吐明显 加竹茹 ⑷烦躁不眠 去黄芩,加黄连、山栀,酌加琥 珀粉、远志等
清气化痰丸
小陷胸汤
《伤寒论》
Ⅱ类
清热化痰
主治
痰热互结证
功用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小陷胸汤
方解
瓜 黄 半 蒌 连 夏
君 臣
小陷胸汤
⑵燥热较甚,咽喉干涩哽痛明显者,可加麦冬、 玄参、生石膏等以清燥润肺; ⑶声音嘶哑,痰中带血者,可去橘红,加南沙 参、阿胶、白及等以养阴清肺、化痰止血。
贝母瓜蒌散
使用注意
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咳嗽,则非本方
所宜。
贝母瓜蒌散
第四节
温化寒痰
祛痰剂
苓甘五味姜辛汤
《金匮要略》
Ⅱ类
温化寒痰
主治 功用
寒饮咳嗽 温肺化饮
半夏白术天麻汤
使用注意
阴虚阳亢、气血不足所致之眩晕,不
宜使用。
半夏白术天麻汤
单选题:
二陈汤组成中含有 :
A.半夏、橘红、生姜、大枣 B.半夏、橘红、生姜、乌梅 C.半夏、橘红、炙甘草、大枣 D. 半夏、橘红、生姜、五味子 E.半夏、橘红、白术、茯苓
下一题 回答正确, 回答错误, 你真棒 ! 再想一想!
加减变化
⑴湿痰 加苍术、厚朴 ⑵热痰 加胆星、瓜蒌
⑶寒痰 加干姜、细辛
⑷风痰眩晕 加天麻、僵蚕
⑸食痰 加莱菔子、麦芽
⑹郁痰 加香附、青皮、郁金
⑺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 加海藻、昆布、牡蛎
二陈汤
使用注意
⑴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
⑵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二陈汤
温胆汤 Ⅰ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苓甘五味姜辛汤
方解 干 姜 君 细 辛 臣 茯 苓 佐 五 味 子 甘 草 使
苓甘五味姜辛汤
配伍结构
五味子与干姜、细辛相伍,一温一
散一敛,使散不伤正,敛不留邪,且能调
节肺司开合之职,为仲景用以温肺化饮的
常用配伍组合。
苓甘五味姜辛汤
配伍特点
温散并行 开合相济 肺脾同治 标本兼顾
苓甘五味姜辛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化健 痰脾 熄祛 风湿
臣
佐 使
配伍结构
半夏与天麻两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
头痛之常用配伍结构。
半夏白术天麻汤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风痰眩晕、头痛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眩晕头痛,舌苔白腻,脉弦
滑为辨证要点。
半夏白术天麻汤
加减变化
⑴眩晕较甚 加僵蚕、胆南星 ⑵头痛甚 加蔓荆子、白蒺藜 ⑶呕吐甚 加代赭石、旋覆花 ⑷兼气虚 加党参、生黄芪 ⑸湿痰偏盛,舌苔白滑 加泽泻、桂枝
D.茯苓丸
E. 定痫丸
ABE
上一题
清气化痰丸
痰痰 阻热 气互 滞结
阻碍气机 气逆于上 痰热扰心
方
解
君 瓜蒌仁
胆南星 制半夏
清热化痰 化痰散结 清热降火 降利肺气以宣上 理气化痰以畅中
清理 臣 热气 黄芩 化止 杏仁 痰咳
佐
陈皮
枳实 茯苓
破气化痰以宽胸
健脾渗湿
清气化痰丸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痰热咳嗽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咯痰黄稠,胸膈痞闷,舌红 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理 和 臣 陈皮 气胃 枳实 化利 茯苓 痰胆 佐 生姜
大枣
使 甘草
配伍结构
半夏与竹茹相伍,一温一凉,是化
痰和胃、止呕除烦之常用配伍结构。
温胆汤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
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
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温胆汤
加减变化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痰热结胸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胸脘痞闷,按之则痛,舌红
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小陷胸汤
加减变化
⑴心胸闷痛 加柴胡、桔梗、郁金、赤芍 ⑵咳痰黄稠难咯 减半夏量,加胆南星、杏 仁、贝母
小陷胸汤
第三节
润燥化痰
祛痰剂
贝母瓜蒌散
《医学心悟》
Ⅱ类
润燥化痰
主治 燥痰咳嗽 功用 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景岳全书》
“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
张介宾
祛痰剂
⑵配理气药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
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庞安常
祛痰剂
5、使用注意
⑴辨别痰病的性质,分清寒热燥湿的不同。
⑵辨清标本缓急。
⑶有咳血倾向者,不宜使用燥烈之剂,以免引 起大量出血 。 ⑷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 滞留邪,病久不愈。
回答正确, 回答错误, 你真棒! 再想一想!
上一题
下一题
贝母瓜蒌散主治 :
A.湿痰咳嗽证 B.热痰咳嗽证 C.燥痰咳嗽证
D.寒痰咳嗽证
E. 风痰咳嗽证
回答正确, 回答错误, 再想一想! 你真棒!
上一题
下一题
半夏白术天麻汤所治证的病机是 :
A.阳虚阴盛,水饮内停
B.实热老痰,上蒙清窍 C.邪热内陷,痰热结胸
常见的病症有咳嗽、喘促、头痛、眩晕、 胸痹、呕吐、中风、痰厥、癫狂、惊痫,以 及痰核、瘰疬等。
祛痰剂
3、分类
燥湿化痰 --湿痰
清热化痰 --热痰
润燥化痰 --燥痰
温化寒痰 --寒痰
化痰熄风 --风痰
祛痰剂
4、组方思路
⑴配健脾祛湿与益肾之品
“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 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 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 。
贝母瓜蒌散
方解
贝 瓜 天 陈 茯 桔 花 母 蒌 粉 皮 苓 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