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1-9年级下册教材答疑解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语文1-9年级下册教材答疑解惑

一年级下册

1

问:“语文园地一”中的字母表,学习要求是什么?应该怎样读?(一年级下册)

答:《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提出:“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语文园地一安排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表,就是为了落实课程标准的这一目标。具体的学习要求是:认识大写字母;在对比中了解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形体的不同;记住字母表的顺序。不要求默写。

在教学时,为了降低学习难度,其中的声母可以按照一年级上学期学习的呼读音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尽快认识大写字母,记住字母表的顺序,为第三单元开始学习音序查字法打好基础。

2

问:《谁和谁好》中,“不吵也不闹”一句中的“不”不是多音字,为什么前一个标注“b ù”,后一个标注“bú”?(一年级下册)

答:在普通话中,“不”在自然语流中有音变现象。其变调规律是:在一声、二声、三声之前,读字的本音bù;在四声之前,变为二声bú。

(1)在一声、二声、三声之前,读本音bù。如:

不多bùduō不听bùtīng

不行bùxíng不能bùnéng

不好bùhǎo不敢bùɡǎn

(2)在四声之前,变为二声bú。如:

不是búshì不要búyào不会búhuì

小学语文教材在全文注音的情况下,标注轻声、变调等语流音。其中,“不”标注变调后的读音,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无需掌握变调规则的前提下,直接学习语流中的实际读音,在朗读中逐步形成语感,更好地发挥拼音帮助学习普通话的功能。

二年级下册

3

问:《找春天》第二自然段中的“奔向田野”,“奔”应该读“bēn”还是“bèn”?(二年级下册)

答:“奔向田野”的“奔”应该读“bēn”。“奔”读一声时,有“奔走、急跑”的意思,强调奔跑的状态;“奔”读四声时,意思是“直向目标走去”,强调不偏离目标。根据《找春天》一课的上下文语境,此时孩子们的状态应是跑而非走,“奔”应读一声,表现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激动心情。

4

问:《开满鲜花的小路》中“刺猬”的“猬”应该读轻声,为什么教材中的注音是“wèi”?(二年级下册)

答:从二年级下册开始,教材不再全文注音,而是随文给难字注音。难字随文注音,所注读音为汉字的单字音即本音,不是实际语流中的读音。轻声是语言层面的语流音,按照教材注音体例,在语流中读轻声的字,教材标注汉字本音,如《开满鲜花的小路》中“刺猬”的“猬”,《笋芽儿》中“唠叨”的“叨”。这两个字在语流中读轻声,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自然语流音变。如果学生无法借助口语经验读好这类词语,教师可以用示范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统编教材后续册次,也是按照此注音体例给难字注音的。

三年级下册

5

问:古诗《惠崇春江晚景》的诗题为什么不是《惠崇春江晓景》?(三年级下册)

答:古诗在不同版本中可能呈现出不同的文字面貌。教材依据《施注苏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东坡诗集注》(四部丛刊影宋本)、《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等目前较为通行的版本,选用了“晚景”。

6

问:《三衢道中》作者“曾几”的“几”字应该读“jī”还是“jǐ”?(三年级下册)

答:“曾几”的“几”应该读作“jī”。曾几,字吉甫,其名与字之间的关系源于《易·系辞下》:“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在这里,“几”的意思是“细微的迹象,事情的苗头或预兆”,此义项在《汉语大字典》里收入“jī”的读音下,因此“曾几”的“几”应读“jī”。

四年级下册

7

问:《宿新市徐公店》中,“树头新绿未成阴”一句为什么不是“树头花落未成阴”?(四年级下册)

答:在杨万里《诚斋集》(宋淳熙绍熙递修本、四部丛刊景宋写本)、清代张豫章辑《四朝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记载的都是“树头新绿未成阴”。检索《中国基本古籍库》,无“树头花落未成阴”的版本。

8

问:《清平乐·村居》中,“溪头卧剥莲蓬”的“剥”应该读“bāo”还是“bō”?(四年级下册)

答:“剥”在这里应该读“bō”。在现代汉语中,“bāo”和“bō”两个读音的意义完全相同。“bāo”常用于口语化表达,如“剥花生”;“bō”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如“剥夺”。这种现象称为“文白异读”,意思是同一个字文言音和白话音不同。古诗词中一般取文读。五年级下册

9

问: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童孙未解供耕织”一句的“供”,应该读“g ōng”还是“gòng”?(五年级下册)

答:“供”应该读“gòng”。根据《汉语大字典》,读“gōng”时,意为“供给,供应”或“提供某种条件(给对方利用)”,还可以通“恭”或用作姓氏,这几个义项显然与本诗不合。读“gòng”时,有一个义项是“从事,担任”,“供耕织”所取的是这个意思。

六年级下册

10

问:《迢迢牵牛星》中,“盈盈一水间”一句的“间”应该读“jiān”还是“jiàn”?(六年级下册)

答:从音韵和谐、平仄相间的角度考虑,这里的“间”读“jiān”更合适。后人诗词中化用“一水间”时,也多将其用作平声韵,可为旁证。从字义上看,“间”读一声时,表意的重点是“在……中间”或“空间”。《文选》刘良注曰:“喻端丽之女在一水之间,而自矜持不得交语。”“一水间”的“间”读“jiān”符合此处的语境。

七年级下册

11

问:《孙权劝学》中“及鲁肃过寻阳”的“过”,意思是“到”还是“经过”?

答:从“过”的义项来看。“过”可以表示“至、到达”的意思,如:

1.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

2.来过竹里馆,日与道相亲。(裴迪《竹里馆》)

“过”还可以表示“经过”的意思,如:

1.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论语·宪问》)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从词义上看,“至、到达”和“经过”都属于“过”的义项,《汉语大字典》在“过”字条目下也收录了这两个义项。换言之,从“及鲁肃过寻阳”一句的单独句意来看,无论是“到了鲁肃到寻阳(的时候)”,还是“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都能说得通。

但是,当我们借助其他史料进行考量和辅证时,就会有新的判断。关于鲁肃与吕蒙论议一事,可见《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日:“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日:“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日:“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日:“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这段记载写得很清楚,鲁肃代替了周瑜,前往陆口,途经吕蒙驻军地。鲁肃原来心里还比较轻视吕蒙,受人劝说才去拜访。当他与吕蒙酒后讨论如何对付关羽时,吕蒙谋划了五条计策,鲁肃为之惊讶,于是叩拜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由此可知,《孙权劝学》中“及鲁肃过寻阳”之行的目的地不是寻阳,“过”解释为“经过”比“到”更准确。

12

问:《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唧唧”,是指叹气声,还是指织布机的声音?

答: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关于“唧唧复唧唧”中“唧唧”的意思,历来有三种不同的解释:

1.叹息声

2.织布机的声音

3.虫鸣声

这三种解释都可以说得通,《教师教学用书》里也给予了说明。从一线教学实践情况来看,老师们主要纠结于前两者:“唧唧”作为拟声词,听起来就像是织机声,为什么教材采用“叹息声”的解释呢?

其实,“唧唧”这个词在古诗文中用来表示叹息声,是很常见的。如:

1.唧唧抚心叹,蛾眉误杀人。(施荣泰《咏王昭君》)

2.入其后园,见沟渎蹇产,石磴嶕峣,朱荷出池,绿萍浮水,飞梁跨阁,高树出云,咸皆唧唧,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3.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白居易《琵琶行》)

4.年年岂无叹,此叹何唧唧。(元稹《长庆历》)

5.夫笑而呵呵,叹而唧唧,皆天籁也。(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二)

同时,对“唧唧复唧唧”中“唧唧”作“叹息声”解有辞书和权威注本作依据。例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在“唧唧”表示“叹息声”的义项里举的例子就是《木兰诗》中的“唧唧复唧唧”。余冠英选注的《乐府诗选》,对“唧唧复唧唧”这句话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唧唧,叹息声。第一句《文苑英华》作‘唧唧何力力’,注云:‘力力’又作‘历历’。开头六句从《折杨柳枝歌》来,《折杨柳枝歌》有‘敕敕何力力’一句。‘敕敕’‘唧唧’‘力力’‘历历’以及《地驱乐歌辞》的‘侧侧’都是写叹息声。”

反之,“唧唧”释作“织布机的声音”,虽然在这首诗里说得通,但存在证据不足的缺憾。有人对汉魏六朝以及唐宋元名清时期40余部总集类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在这些文献中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