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章-认知过程)
小学儿童心理学—复习提纲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心理学概述一、什么是心理学1 最早的定义:研究灵魂的学问(未对心理学作出科学的解释);2 最终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 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分为: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认识过程:又称认知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情感过程:人们通过认识过程认识事物的时候,绝不是无动于衷的,更不是淡漠无情的,而常常是对于各种事物持有不同的态度,并对其产生一定的体验,心理学把这些主管的心理体验过程叫做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人不仅认识事物并对事物产生情感,还在情感的激励下,根据对事物的认识,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自觉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完成计划的方式、方法,还要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目标,这一心理过程就是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分为:个性倾向+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是决定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动力系统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三、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2 西方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派3 心理学的现状与未来四、心里的实质1 心理具有物质基础2 心理具有客观源泉3 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4 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第二节小学儿童心理学概述一、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童年期:6、7~11、12岁(一般为小学儿童)。
2 小学儿童心理学(童年期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
3 小学儿童心理学概念: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学科,具体地说,研究小学儿童在教育影响下学习的特点、认知的发展、情感意志的变化、品德与个性(社会性)的形成,以及这个时期心理健康状况等心理规律与心理特点。
心理学复习提纲

0、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了2、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语言、想象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状态:注意、灵感、激情、心境、信心、犹豫等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3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唯一途径;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4、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5、什么是反射?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7、两种信号系统:条件反射系统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
现实信号,如铃声,望梅止渴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它是人所特有的。
人类特有的言语和文字。
如谈梅止渴,谈虎色变8、感觉和知觉含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9、感觉和知觉的关系1、联系:(1)同属于认识的初级形式,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应(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3)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需要过去经验的参与2、区别:(1)反映的内容不同(2)产生的生理机制不同(3)影响因素不同10、社会知觉: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11、在教育实践中如何正确运用社会知觉偏差提高教育水平?(1正确对待第一印象(2防止发生晕轮效应(3消除刻板印象(4重视运用近因效应12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13、感知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1)运用对比的规律进行教学(2)运用被感知事物的强度律进行教学(3)运用感知的活动律进行教学(4)根据知觉的组合律进行教学(5)运用知觉的理解性规律进行教学(6)利用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进行教学14、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15、记忆的分类根据记忆的内容: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词语-逻辑记忆根据记忆信息加工的时间长短: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容量有限(7±2个组块)16、影响保持效果的因素:a学习程度,b记忆任务的长久性,c记忆内容的性质d识记后的复习:复习时机得当(及时复习)复习方法合理(分散复习&集中复习)尝试重现与反复识记相结合,多样化复习17影响回忆效果的因素:a信息储存的组织水平b联想线索c干扰的影响d主体的情绪状态18、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缓慢19、识记策略:1、有目的的识记2、先理解后识记3、识记与操作相结合4、保持良好的情绪5、保持良好注意状态20、复习的策略: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心理学第三章认知过程(1)

请你聚精会神地看这个图形, 你看到了什么?
注意的起伏
▪ 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 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 化,这种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 注意的起伏是不随意的,是意识 很难直接控制的。(一般起伏的时间 为8---10秒)
▪ 在生活中,排字工人、打字员、汽 车驾驶员、体育裁判员等职业都需 要有较大的注意广度。
2. 注意的稳定性
▪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 是个体将注意保持在某一活动或 对象上的时间的久暂性。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广义:注意保持在一定的活动上,随着活动的进
行变换注意的具体对象。
答案:数字分别是9,7,5,3
总和:24
▪ 呈现的图形都有哪些形状? ▪ 每种图形的颜色分别是什么? ▪ 图形的顺序是怎样的?
2. 注意的特点
(2)集中性
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 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 关的事物,多余的活动被抑制。
3、注意的外部表现
注意的外部表现
第二节 注 意
注意的含义 注意的种类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规律及运用
▪ 双耳分听实验
▪ 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的门户, 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 才能进来。
——乌申斯基
一、注意的含义
▪ (一)注意的概念 ▪ 1.注意的概念 ▪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
集中。 ▪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
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强
度。这是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必要条
件。
(二)注意的功能
▪ 3. 调节功能
▪
注意可以控制活动向着一定的目
标和方向进行,使注意适当分配和适
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复习提纲一、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科学。
它涉及个体的认知、情感、动机、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等方面。
2、心理学的分支:心理学包括许多不同的分支,如临床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等。
每个分支都不同的领域,并有自己的研究重点和方法。
3、心理学与人类生活:心理学在人类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教育心理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组织心理学如何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临床心理学如何帮助有心理问题的人。
二、认知心理学1、认知的定义:认知是指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理解、记忆和思考过程。
它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
2、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和认知能力,如注意力、记忆、语言、思维、知觉等方面的研究。
它探讨了人类如何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的问题。
3、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等。
实验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控制一些变量来研究认知过程中的某个方面。
观察法则是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来研究他们的认知过程。
调查法则通过询问个体关于他们自己的认知过程的问题来获得信息。
三、情感心理学1、情感的定义:情感是指人类对外部事件的感受和体验,如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
它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情感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情感心理学主要研究情感的产生机制、情感对行为的影响以及情感与认知的关系等问题。
它探讨了情感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的问题。
3、情感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情感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等。
实验法通常是通过操纵一些变量来研究情感对行为的影响。
观察法则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来研究他们的情感状态。
调查法则通过询问个体关于他们自己的情感状态的问题来获得信息。
四、人格心理学1、人格的定义:人格是指个体在心理、情感和行为上持久的特征和模式,它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外部世界时的反应和行为方式。
2、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人格心理学主要研究人格的结构和特征,探讨不同的人格类型和人格障碍,并研究人格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复习纲要(超全)

一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与行为关系的科学心理现象分类:1 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动机过程) 2心理状态3 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价值观)1879年,威廉·冯特(W.Wundt)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里科学的诞生和独立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生理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认知神经科学将有望成为21世纪心理学发展的主流心理学的实质: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这种反映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能动的,并且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和表现、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以检验的。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 相关法, 访谈法 , 问卷法二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基本特征。
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的分类: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任何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1刺激物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 2)刺激物的新异性 3)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4)刺激物的运动变化2人的主观因素:1)人的需要、兴趣和情感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人对事物的期待 4)人的身心状态无意注意规律的合理利用1)教学环境要美化、优化,控制引起分心的因素,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
2)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3)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吸引学生稳定的注意。
4)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艺术性,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想象,保持持久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自觉而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由于它是受人的意识调节和支配的,所以,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1)明确的活动目的和任务。
2)合理地组织活动。
3)稳定的间接兴趣。
4)坚强的意志力。
有意注意规律的有效利用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
2、心理过程
3、心理特征
二、问答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1)心理过程
(2)人格
2、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3、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这些研究方法有什么优缺点?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一、名词解释:
二、问答题:
1、意识可以分为几种状态?
2、影响不随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3、影响随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4、注意的品质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一、名词解释:
二、问答题: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2、常见的感觉现象包括几种?
3、知觉的组织的原则包括几种?
4、知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5、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
第五章记忆
一、名词解释:
二、问答题:
1、记忆由哪几个环节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遗忘的规律是什么?影响遗忘的原因有哪几种学说?
3、短时记忆的特点是什么?
4、如何做到正确复习?
第六章思维
一、名词解释:
二、问答题
1、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演绎推理包括几种形式?
3、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4、问题解决的策略有哪些?。
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

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认知:通常指人怎样获得和应用知识。
它包括一系列心理活动: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语言和决策等。
认知心理学主要指信息加工心理学,是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一门科学。
他们把人脑与计算机类比,把它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研究人脑获得、储存、加工和使用信息的机制。
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脑与计算机类比,是功能上的类比,不是结构上的类比。
也可以说是软件层面的类比,不是硬件层面的类比。
信息加工系统的主要成分有:感觉、记忆、控制、反应。
反应时:机体从接受刺激到作出反应所需的时间。
包括了从信息输入——中枢加工——反应输出的全过程。
“开窗”技术:通过精细的实验设计,使每个可能的加工阶段都明确地呈现,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所需的时间。
1967(美)心理学家,奈塞尔――《认知心理学》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获得感觉信息的意义的过程。
模式:从广义上讲,指刺激的空间组合和时间组合,即具有一定结构的刺激的整体。
模式识别:指人们确认某种视觉刺激模式是什么,并把它与其他模式区别开来的过程。
注意有两个基本特性:指向性和集中性。
鸡尾酒会现象:听觉注意现象。
当人的听觉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意识将一些无关声音刺激排除在外,而无意识却监察外界的刺激,一旦一些特殊的刺激与己有关,就能立即引起注意的现象。
双作业操作: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不同的作业,是一种研究信息加工容量和注意分配能力的方法。
中枢能量理论:注意是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
组块:是指将若干小的信息单元联合成较大的信息单元的信息加工过程。
范畴大小效应:句子谓语的范畴越大,判断句子真伪所需的时间越长。
典型性效应:对一个范畴或概念的典型成员的判断要快于对非典型成员的判断。
表象,是以形象的方式保存和再现人们经历过的事物的一种心理表征。
图片优势效应:图片比语言材料好学好记,而情节生动的图片又比普通图片好记。
思维:对事物和现象的外部联系及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认识,在感觉、知觉、记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复习提纲

江苏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466第一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青少年身体上的变化:(P5)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一是体型外貌的变化;二是脏器机能的健全;三是性的成熟。
此外与心理发展最密切的是:脑与神经系统的成熟变化。
2.脑与神经系统的变化:(P10) 神经元的修剪原则——“用进废退”。
3.大脑各部分的发育完善:(P12)①顶叶位于脑的最上部,它是最先完成髓鞘化和修剪的脑区。
1②枕叶位于脑的后部,主管视觉。
③颞叶位于额叶的下方,耳朵的正上方,16岁之前颞叶还处于生长阶段,16岁后才开始修剪和髓鞘化。
颞叶主要负责加工听觉刺激和语言信息。
④额叶位于脑的前部,是大脑皮层最大的区域,它最迟发育完善,功能也最复杂,和学习的关系最为密切。
⑤小脑位于脑的后下部,它负责人的运动协调,与平衡、调节身体姿势有关。
⑥杏仁核,和我们的“本能”有关,决定的是较低级的反应。
第二节心理发展的实质1、发展的定义:(P14)指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有续的,模式化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心理发展的含义: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以改进,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
大致体现为:①反应活动从混浊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化;②反应活动从不随意、被动向随意、主动演变;③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④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注意:如果出成简答题,问“心理发展的含义是什么?”必须首先回答发展的定义。
2、心理发展的实质:(P15)1)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观点: 内发论观点认为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
必须要牢记的几个人物以及其著名言论: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内发论观点以霍尔、彪勒为代表。
以弗罗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
2)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铄论观点: 外铄论观点认为心理发展完全取决于个体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一)学习的心理实质1、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这一定义说明:①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③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的学习1、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①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②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③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我国心理学家对人的学习的定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变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①定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②学习内容: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P32-33)来源:考试大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①智力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3、我国:①知识的学习;②技能的学习;③行为规范的学习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P34-43)一、理论要点: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2、强化起重要作用;3、个体学到的是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4、习惯形成后,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二、代表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医学心理学-个体心理(认知过程)

(三)一种错误的知觉——错觉
1、定义: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 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主要有视错觉、形重错觉、时间错觉、 运动错觉和对比错觉等。
综上所述,人的心理实质是: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 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第二节 认知过程
感觉和知觉
• 第一节 感觉概述 •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感觉 • 第三节 知觉概述 • 第四节 几种主要的知觉 • 第五节 错觉 • 第六节 观察力
感觉概述
一、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 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一)知觉的整体性 (二)知觉的选择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一)知觉的整体性
定义:即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
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 统一整体的组织加工过程。
影响因素:
①知觉对象的特征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结构成分。 主要符合以下知觉组织的原则:即接近原则、相似 原则、连续原则及闭合和好形态等组织原则。
1、空间知觉:指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和方
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又可细分为距离知觉、大小形状知 觉及方位知觉。主要由单眼线索、双眼辐合及双眼视差形 成。
视 觉 悬 崖
3、运动知觉:指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又 可分为真动知觉、似动知觉和诱动 知觉。
真动知觉:指物体发生了实际的空间位移而产生的运 动知觉。
2、保持的变化 (1)记忆保持量的变化
遗忘的规律 先快后慢的遗忘进程
想 象
想象
•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经典实验)PDF.pdf

认知⼼理学复习提纲(经典实验)PDF.pdfSternberg的记忆扫描(memory scanning)实验(连榕P87)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检索)是指把记忆项⽬从短时记忆中回忆出来。
关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问题,Sternberg⽤记忆扫描实验进⾏了研究。
他做了⼀系列的实验,每次实验中,⾸先给被试呈现⼀系列的记忆项⽬,如1――6个数字、字母等。
(低于短时记忆的记忆⼴度)每个项⽬的呈现时间为1.2秒,呈现完毕后2秒,进⾏测验。
测验项⽬⼀半是原记忆项⽬中的项⽬,⼀半不是原项⽬,前者让被试做“是”反应,后者让被试做“否”反应。
在这个实验中,反应时(从呈现测试刺激到被试作出“是”或“否”的反应时间)为提取的⼼理历程提供了⼀个客观指标。
Sternberg认为被试的反应时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个阶段是编码阶段,被试把测验项⽬表征在⼯作记忆中;第⼆个阶段是⽐较阶段,把记忆项⽬从⼯作记忆中提取出来与测试项⽬进⾏⽐较;第三阶段是反应阶段,在⽐较的基础上作出“是”或“否”的反应。
这三个阶段所获得时间的总和就是反应时。
另外,Sternberg把识记项⽬的数量作为唯⼀的实验变量,并认为记忆项⽬的多少对⽐较阶段影响很⼤,⽽对编码阶段和反应阶段影响较⼩。
1平⾏扫描与系列扫描的假设Sternberg推断,考察被试者反应时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被试在被试在短时记忆中⽐较信息的⽅式。
即平⾏扫描还是系列扫描。
平⾏扫描是指被试能在同⼀时间内把测验项⽬与记忆项⽬同时进⾏⽐较。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所有的记忆项⽬被⼀次检查完毕,因此记忆项⽬的多少对反应时没有影响。
系列扫描是指被试把测验项⽬同记忆项⽬⼀个⼀个的进⾏⽐较,在这种情况下,随记忆项⽬的增加,反应时也会增加。
按Sternberg的看法,系列扫描⼜分两种⽅式,⼀是完全的系列扫描,⼀是⾃我停⽌的系列扫描。
在完全的系列扫描情况下,⽆论是“是”反应,还是“否”反应,测验项⽬要与记忆项⽬中的每⼀个项⽬进⾏⽐较,⽽提取和⽐较每⼀个记忆项⽬都需要时间。
医学心理学考试知识点:认知过程-记忆的概述及分类

医学心理学考试知识点:认知过程-记忆的概述及分类
认知过程是心理过程中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它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
今天今天带领大家学习认知过程-记忆的概述及分类。
(一)记忆概述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记忆是人们熟悉的心理现象。
如果没有记忆,个体将一直处于新生儿状态,难以适应一切活动。
所以说记忆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记忆分类
1.按记忆的内容分类
(1)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这些具体形象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嗔觉的、味觉的或触觉的形象。
例如,科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声音、气味、软硬、冷热等的记忆都属于形象记忆。
(2)逻辑记忆:是对概念、公式、判断、推理等抽象内容的记忆,
这些记忆不是事物的具体形象,而是以语言或符号的形式表现出事物的意义、本质和规律,这种记忆形式是人类所独有的。
(3)情绪记忆:是对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的记忆。
例如,失去亲人后的痛苦心情很长一段时间难以忘怀,就是情注意能保持到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记忆的广度是7士2个创克。
短时记忆是信息处理的中间站,来自感觉记忆的信息可以在短时记忆中得到加工而进人长时记忆。
(3)长时记忆:又称二级记忆,.是指能够长期甚至永久保存的记忆,一般来源于短时记忆的加工和重复。
这种记忆的容量非常大,构成了个体关于外界和自身的全部知识经验;保持时间长,从1
分钟。
医学心理学重点:认知的过程概述

医学心理学重点:认知的过程概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中思维是核心。
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感觉是我们认识客观事物的第一步,给我们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它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二、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比如我们看到太阳,而不仅仅是看到红色的、圆形的,这就是知觉现象。
感觉和知觉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初级阶段,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
人们通过感觉可以认识事物的个别部分或个别属性,而通过知觉能够把由各种感觉通道所获得的感觉信息进行整合以获得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三、记忆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四、思维思维是人脑间接的概括的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人的思维是借助概念、表象和动作,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
其中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过程的主要特征。
思维的间接性表现在它是借助其他事物为媒介间接地认识事物。
思维的概括性包括对一类事物共同本质特征概括性的认识和对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五、想象和表象想象是对大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他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点,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客观现实的形式。
表象是指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映象。
表象是想象的素材,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六、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心理学》知识点大纲及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知识点大纲及知识点汇总一、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旨在理解人类的思维、情感、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等)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的行为表现,从而分析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2、实验法有目的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以引起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3、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被试的有关资料,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4、测验法采用专门的测验工具对被试的心理品质进行测量的方法。
二、认知过程(一)感觉1、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根据刺激来源不同,可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3、感觉的规律包括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联觉等。
(二)知觉1、知觉的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3、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三)记忆1、记忆的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2、记忆的种类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3、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
4、遗忘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
(四)思维1、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心理学认知过程

心理学认知过程心理学认知过程是指人类进行认知活动时所经历的一系列步骤。
它涵盖了注意、感知、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诸多方面,是人类思维和智力表现的核心。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中的认知过程,并对其影响和应用进行分析。
一、注意注意是认知过程的起点,它是指人类在面对复杂刺激时主动选择关注某一特定刺激或信息的能力。
人们常常会根据自身的兴趣、需求和情绪等因素决定注意的方向和范围。
例如,当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时,他们会选择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忽略其他无关的信息。
二、感知感知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接收、选择、解释和组织刺激,以获取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觉信息来感知世界。
感知的质量和准确性对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起着重要影响。
三、记忆记忆是指人脑对经验和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检索的过程。
它分为感知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三个阶段。
感知记忆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和意识到的短暂记忆。
短期记忆是指人们在短时间内对信息进行临时存储和处理的能力。
长期记忆是指人们对信息永久性存储和回忆的能力。
记忆的质量和效果对于学习、思考和决策等认知活动至关重要。
四、思维思维是指人类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活动来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过程。
思维的方式有多种,如概括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
人们在思考问题、解决困难和做出决策时都离不开思维过程。
五、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指人类面对挑战、困难或需求时寻找解决方案的认知过程。
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常常运用各种认知策略和技巧,如分析、归纳、联想和抽象等,以期求得有效的解决办法。
心理学认知过程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的思维和智力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认知过程的运作机制,心理学家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提高学习、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育中的启发式教学法和认知训练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对认知过程的研究还有助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促进人际关系和沟通的发展。
心理学复习提纲学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提纲学习资料心理学复习提纲1、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
冯特被誉为“心理学始祖”、“心理学之父”;学生:铁纳钦2、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4、罗杰斯和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5、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6、根据注意是否有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7、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8、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一、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①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②刺激物的新异性③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④刺激物的运动变化二、人的主观因素:①个体的需要和兴趣②已有的知识经验③人对事物的期待④人的身心状态9、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0、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规律性):①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②培养稳定的间接兴趣③合理地组织活动④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11、有意后注意(最高级、最难形成):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2、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13、意识学说:1.冯特的意识心理学;2.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3.维果斯基学派的意识观;14、无意识:主体没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总和;15、无意识学说:(一)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理论(过于强调无意识的作用)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本我,处于心灵的最底层,只知道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是人的各种行为的最后根源和决定因素;第二层为自我,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自己行为的意识,按照“现实原则”活动;第三层为“超我”,处在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理想化的自我,它以社会习俗和道德原则为标准,压制本能的冲动,不顾现实的利益得失,按“道德原则”行事。
(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包括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主要)(三)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社会无意识是由社会不允许成员所具有的那些思想和情感所组成,主要是指普遍的精神在社会中受压抑的部分。
心理学三年级复习提纲

心理学三年级复习提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行为和情感的科学。
作为一名心理学三年级的学生,复习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任务。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本文将提供一个心理学三年级复习提纲,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
一、认知心理学1.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3. 认知心理学中的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理论4. 认知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二、社会心理学1.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理论3. 社会认知在人际关系、群体行为和社会问题中的应用4. 社会心理学实验设计和研究方法三、发展心理学1.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3. 发展心理学中的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的发展特点和主要理论4. 发展心理学在教育、家庭和社会中的应用四、人格心理学1. 人格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3. 人格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和评估方法4. 人格心理学在职业选择、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应用五、临床心理学1. 临床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临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3. 临床心理学中的心理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4. 临床心理学在心理治疗和康复中的应用六、认知神经科学1. 认知神经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3. 认知神经科学中的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理论4. 认知神经科学在认知障碍、神经疾病和脑机接口中的应用七、应用心理学1. 应用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应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3. 应用心理学在教育、组织和健康领域的应用4. 应用心理学在社会问题解决和政策制定中的作用以上是心理学三年级复习提纲的主要内容。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提纲来整理自己的复习资料,并结合课本、讲义和相关论文进行深入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章-认知过程)《心理学》公共课复习提纲第二章认知过程关键术语认知: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于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
现代心理学中的认知主要是指高级的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人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能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这个固定比例对不同感觉是不同的,用K表示,通常称为韦伯常数或韦伯比率。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注意: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
具有两种基本特征:选择性和集中性。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
注意的起伏:注意短时间内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注意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感觉登记、感觉寄存器,指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它的印象在人脑中只保留瞬间的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储存时间大约为:0.25至2秒。
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存时间大约为:5秒至2分钟,记忆容量大约为7±2个单位。
短时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的储存。
陈述性记忆:对陈述性知识的记忆,其内容可用言语表达。
程序性记忆:又种技能记忆,是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
情景记忆:是指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
语义记忆:是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什么联系。
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图式:即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是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在长时记忆中构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心理网格结构。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聚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概念: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
概念形成:概念形成是指个体学会概念的过程,即把具有共同特征的东西归在一组,把有不同特征的东西放在不同的组别之中,再把这些组和不同的名称联系起来的过程。
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言语:是人们在交际和活动中应用语言的过程和产物。
识记1.颜色感觉有三种属性:色调、饱和度和亮度。
2.棒体细胞对光的强度起作用,在光亮条件下锥体细胞使人能够细微地分辨颜色。
3.色觉理论主要有:三原色和拮抗理论。
4.常见视觉适应现象有明适应和暗适应。
5.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一是对象和背景的差别;二是知觉对象的动静状态;三是刺激物各部分的组合;四是人的主观状态。
6.按照注意目的是否明确,以及意志努力参与的程度,可以将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三种。
7.注意的品质主要有四个方面:即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8.注意分配是有条件的,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复杂程度、熟悉程度和自动化程度都会影响注意的分配。
9.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有意识地根据活动任务的需要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而后者则是在需要注意稳定的时候,不随意地改变了注意的对象。
10.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依赖于原来注意的强度。
原来注意强度越大、注意的转移就越困难、越缓慢。
反之,注意的转移就比较容易。
11.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编码、保持、提取。
12.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13.思维具有间接性与概括性的特点。
14.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不同,可以把思维划分为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15.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将思维划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6.表象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等基本特征。
17.新颖性和形象性是想象的基本特征。
18.个体对于概念的掌握,一般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在个体的生活及同他人的交往中,通过逐渐积累达到,这种途径形成的概念称为日常概念;另一个则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而实现,这是个体掌握科学概念的捷径。
19.问题解决具备以下特征: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认知性操作。
20.常见的启发式策略有:手段-目的分析法、爬山法、逆向工作法。
21.儿童言语发展阶段:牙牙学语阶段、单词句阶段、双词或三词组合阶段、完整句阶段。
22.引起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包括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以及人自身的状态。
强度大,新异性强,与周围环境对比鲜明,具有运动变化性的刺激物、以及对主体具有某种意义的刺激物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等在不随意注意的产生中也起一定的作用。
23.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注意对象的特点与人的积极性。
(1)如果注意的对象是单调的、静止的,注意就难稳定;如果注意的对象是复杂的、变化的、活动的,注意就容易稳定。
(2)如果人对所从事的活动持积极的态度、有浓厚的兴趣、并借助有关动作维持知觉或思想进程,或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那么注意就容易稳定、持久;相反,如果人对所从事的活动持消极态度,缺乏兴趣,注意就容易分散。
思考1.感觉与知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感觉与知觉的联系表现为:(1)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
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基本条件,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反映的感觉,就不可能有反映客观事物整体的知觉。
(2)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
一般来说,对某客观事物或现象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完善,那么对该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越准确。
(3)知觉是高于感觉的心理活动,但并非是感觉的简单相加之总和。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表现为:(1)在反映客观事物属性方面存在差异。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2)生理机制上不同。
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同时或相继协同活动对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关系的整合结果。
(3)经验的参与程度不同。
人的感觉是生理心理活动,一般知识经验对感觉的产生影响不大。
知觉则以知识经验为基础,是知觉产生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知觉过程中,既包括当前刺激引起的兴奋,也包括了以往相应知识经验的暂时神经联系的恢复过程。
2.知觉有什么基本特征?(1)知觉的整体性。
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家指出:对整体的知觉不等于并且大于对个别感受的总和,即格式塔原则。
具体要求又包括以下规律: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良好图形。
(2)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事物时,首先要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而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
知觉的这种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理解性。
指人们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理解和解释事物,并用语词加以标志的知觉特性。
(4)知觉恒常性。
指人们在刺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的现象。
3.提高记忆能力方法有哪些?1)明确记忆的目的任务2)充分利用无意记忆3)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4)合理地安排材料5)适当运用记忆术6)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4.根据遗忘规律,应如何有效地复习?1)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A)及时复习(B)分布复习。
2)恰当地安排复习材料。
3)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4)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问题表征的方式、无关信息的干扰、功能固着性、定势、动机。
6.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2)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行为;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能力;4)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
7.为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注意遵循哪些最基本的感知规律?(1)对比律;(2)组合律:(3)协同律:(4)理解律。
8.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概念,应注意哪些问题?1)充分利用日常概念的积极影响,克服其消极影响。
2)提供充足的有关的感性材料。
3)正确运用变式。
4)下定义。
5)形成概念体系。
6)运用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