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人物的采访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的采访技巧

新闻界通常有句说法:“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足见采访工作的重要性。而成功的采访,离不开技巧。就人物采访来说,由于被采访对象的职业、职务、性格、经历、受教育程度等各有差异,所以,人物采访更考验记者的专业素质,更应该讲究采访技巧。

采访前“功课”很重要

高质量的采访离不开采访前的充分准备。所谓的准备分为未见到采访对象时的准备和见到采访对象但采访还未正式开始前的准备。

曾经有位记者采访叶圣陶先生,一见面就问:“您是哪里人?多大年纪了?”八旬老人被问得很烦躁,又感到悲哀,这次采访当然也很难顺利地进行下去。其实这些问题在叶老的任何一篇著作或传记中都能找到答案,很明显,这位记者采访之前没有做好“功课”。

首先,采访前要充分掌握好采访线索,明确采访对象的身份、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采访目的等等,掌握了这些,才能有目的地进行采访。其次,知道采访对象基本情况后,就要尽可能地去找与之相关的材料。例如,你要去采访一个见义勇为的救人英雄,就尽可能知道见义勇为事件发生的始末,这位英雄的年龄、职业、平时的为人等等。有了这些材料,采访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再就是最好制定一个采访提纲,也就是采访计划,包括需要了解什么情况、提些什么问题、再找哪些人采访等等。这些问题尽可以列的详细一点,采访时可以随时调整,随机应变。这些“功课”做好了,采访时就心中有数,效率自

然也就高了。

另外人物专访是最能显示出记者的功力的,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分析和掌握人物心理迅速熟悉采访对象,并让采访对象接受自己显得十分重要。我的体会是,对被访者说的第一句话很重要,最好能一下子拉近与被访者之间的距离。今年五月份,我采访了华茂生态园舍己救人的英雄群体。首先采访的人物是这个群体中唯一的女生——李艳雨。刚一接触我就发现,李艳雨并不是善言辞的人,因为一名同事刚在救人中牺牲,她惊魂未定,也不是太想与人交谈。同为女性,见面后我就拉着她的手我们紧挨着坐在了一起。我首先跟她说,原来你是这么较小的小女孩,如果我是你,我真没你那么勇敢呢。也许是这一句话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后面的采访都进行得很顺利。

怎样采访有学问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先进人物典型报道的“米”,就是记者深入采访得来的细致全面的素材。对人物的采访,有人说是“眼睛的采访”、“耳朵的采访”、“口舌的采访”,因为采访要用口舌去问,眼睛去看,耳朵去听。但怎么看,怎么听,怎么问大有学问。

人物专访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采访者与被采访者面对面交流增强了解读人物的贴近性,人物专访最考验采访者的便是用心感受采访对象,把自己融入其中。首先,采访中的提问要具体,越是经验不足的记者,提的问提越容易笼统,含糊不清,而越是笼统的问题就越难回答。例如你有什么感想?你当时是怎样想的?要提有特点的问题,既然泛泛的提问只能得到泛泛的回答,那么有特点的提问,才能得到

充满个性的材料。其次,采访中最好是把问答变为交谈,一问一答,这种采访方式容易气氛紧张。如果设法把问答变为交谈、聊天,使采访人情味儿、生活味儿更浓,往往效果更好。第三提问要有逻辑性,适应一般人的谈话思路,事先明确要谈什么题目,然后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依次谈下去。这个过程中要学会针对某些主要问题刨根问底,随机应变。

有人说,记者的全部生涯就是一个提问者、聆听者和记录者。实际上,一个称职的记者还是“眼观六路”的观察家。在采访的过程中不是有了采访提纲就万事大吉,还要揣摩采访对象的心理,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做到“费尽心机提好问”。同时,观察中要特别注意那些能反映本质的细节,因为细节描写能增强现场感。在人物专访中,把采访现场和生活中捕捉到的人物的动作、声音、笑貌等细节加以再现,会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人物的真实性。

如何报道有讲究

采访结束,如何对采访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然后组合成文,同样也是考验一个记者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方面。通过近几年的新闻报道实践工作,我认为在典型人物报道中,有以下方面值得注意。

首先,要细心选材,切忌人云亦云。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对了解到的第一手材料要进行细心的辨析、判断和选择,被采访者因其所处的角度不同或是某些认识上的局限性,他们的看法可能存在偏差,再就是有些典型人物经常面对采访,说一些典型的没有真正价值的“真话”,记者要有自己的观察和分析。例如某新记者采访一名从25

岁干到50岁的环卫工人时写道:为啥从那么年轻干这项工作这么多年,因为热爱。以大多数人的思维来想,二十出头就干环卫这项并不被大多数人看好的工作,肯定有很多不得已之处,二十多年工作中肯定有很多矛盾的故事,但是文章只字未提,过多描述的是这名环卫工作如何热爱这项工作。后来了解到,这位环卫工人经常作为典型接受采访,“热爱”虽确她亲口所说,但是记者没有进一步采访挖掘细节,这篇文章显然缺少“实料”。

其次,报道要体现人物个性特征,忌千人一面。比如表现一个人敬业奉献,就会出现此人的孩子或父母生病,而当事人因工作不能尽责。这样的情节有些也确有其事,但是如果多篇报道中都出现类似的典型事例,不但达不到感动人、教育人的目的,这种模式化的写作方式反而让人生厌。这就要求,要精心选择那些个性鲜明、情节细腻、耐人回味的典型事例和个性化的语言,这样的报道才能将采访对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引起人们发自内心的共鸣。第三,要实事求事,忌随意拔高、渲染主题。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人物报道也不例外。然而有的报道却背离了这一基本要求,在人物写作中随意地合理想象,虚构、夸大渲染情节,追求报道效果,这样不仅降低了报道的可信度,还让采访对象陷入尴尬。因此,要全面、立体地看待人物,实事求是地进行报道,这样的新闻才经得起读者的检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