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要点
最新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指南: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最新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指南:想知道的都在这里据统计,当前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2.7 亿。
最新发布的《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17 版)》为临床医生高血压诊疗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一起来看看要点总结吧。
基层高血压管理流程图管理对象:年龄≥ 18 岁的成年高血压患者。
诊疗关键点:血压测量「三要点」: 安静放松, 位置规范, 读数精准。
诊断要点: 诊室血压为主,140/90 mmHg 为界, 非同日三次超标确诊。
健康生活方式「六部曲」: 限盐减重多运动, 戒烟限酒心态平。
治疗「三原则」: 达标、平稳、综合管理。
基层高血压转诊四类人群: 起病急、症状重、疑继发、难控制。
血压测量及诊断测量血压的注意事项:(1)去除可能有影响的因素(测量前30 分钟内禁止吸烟、饮咖啡或茶等,排空膀胱),安静休息至少5 分钟。
测量时取坐位,双脚平放于地面,放松且身体保持不动,不说话。
(2)上臂袖带中心与心脏(乳头水平)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水银柱血压计也应置于心脏水平);袖带下缘应在肘窝上2.5 cm(约两横指),松紧合适,可插入1-2 指为宜。
台式水银柱血压计测量时,听诊器胸件置于肱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勿绑缚于袖带内。
(3)首诊测量双上臂血压,以后通常测量读数较高的一侧。
若双侧测量值差异超过20 mmHg,应转诊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确诊期间的血压测量,需间隔 1~2 分钟重复测量,取两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
诊室及诊室外高血压诊断标准:生活方式干预对确诊高血压的患者,应立即启动并长期坚持生活方式干预。
戒烟、减轻体重、适度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方法,不但可明显降低血压,也可预防心血管病。
生活方式干预目标及降压效果药物治疗1. 启动药物治疗时机所有高血压患者一旦诊断, 建议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立即启动药物治疗。
仅收缩压2. 降压药物选择尽量选用证据明确、可改善预后的五大类降压药物, 即ACEI、ARB、β 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利尿剂,下文根据英文单词的首字母, 分别以 A、B、C、D 简称。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解读(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解读(1)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它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此,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以下简称《指南》)应运而生,它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来解读《指南》。
一、筛查高血压1.定期测量血压成年人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高血压家族史及中老年人每半年测量一次。
2.分层筛查对于血压正常的人,三到五年测一次。
血压偏高的人,应该每年测一次。
3.建立健康档案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明确血压情况,是预防高血压的重要手段。
二、管理高血压1.非药物治疗首要措施是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当运动,维持健康饮食,减少钠盐的摄入等。
2.药物治疗对于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是必要的,选择药物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药物副作用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方案。
3.血压控制目标血压控制目标是基于患者的疾病状态和治疗情况而制定的,对于60岁以下无临床并发症的患者,血压目标为130/80 mm Hg。
三、管理高血压的难点1.药物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药物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方案,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及患者的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与高血压的控制紧密相关,医生应充分与患者沟通,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建立健康档案,同时也应加强药品的监管和管理。
3.高血压并发症的防治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严重时会造成危及生命的后果,医生应时刻关注患者的病情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四、总结高血压的治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疾病状态和治疗措施等多种因素。
《指南》提供了一个指导思路,为规范化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信在有关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也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效。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的指南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
内容:除上述每3个月随访事项外,还需再次测量 体重、腰围,并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同初诊评 估,即血常规、尿常规、生化(肌酐、尿酸、谷 丙转氨酶、血钾、血糖、血脂)、心电图。有条 件者可选做: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颈动 脉超声、尿白蛋白/肌酐、胸片、眼底检查等。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
是评估心血管病发病风险、靶器官损害及并存的临床 情况,是确定高血压治疗策略的基础。初诊时及以后每年 建议评估一次。
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
既往是否有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肾脏疾 病、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等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血 脂异常及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吸烟、饮酒史。
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较为常用。尤其适用
于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及合并心力衰竭的患 者。噻嗪类利尿剂的主要副作用是低钾血症,且随 着利尿剂使用剂量增加,低钾血症发生率也相应增 加,因此建议小剂量使用,如氢氯噻嗪12.5 mg, 每日一次。利尿剂与ACEI或ARB类药物合用,可 抵消或减轻其低钾的副作用。痛风患者一般禁用噻 嗪类利尿剂。严重心力衰竭或慢性肾功能不全时, 可能需要应用袢利尿剂如呋塞米,同时需补钾,此 时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
研究表明,降压治疗可降低脑卒中风险35%~ 40%,降低心肌梗死风险20%~25%,降低心力衰 竭风险超过50%。
2024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 指南
2024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一、引言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正在不断增加。
高血压不仅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的风险,还会对肾脏、眼睛和其他重要器官造成损害。
因此,对高血压的预防和管理至关重要。
本指南旨在为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提供指导,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减少高血压相关疾病的发生。
二、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高血压是指静息时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根据其发病原因和病程,可将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是指无明显可逆性病因,继发性高血压则是由于明确的病因诱发。
三、基层高血压患者的筛查与评估1.筛查对象:所有年龄≥18岁的人群均应进行高血压筛查。
2.筛查方法:常用的筛查方法包括血压测量、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实验室检查等。
3.评估指标:应根据患者的脑卒中、冠心病、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风险评估指标,综合评估患者的高血压风险。
四、基层高血压患者的管理1.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运动、戒烟戒酒等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非药物治疗方案。
2.药物治疗: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降压药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用药。
3.联合干预: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常常需要联合进行,以更好地控制高血压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随访和管理:对于已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应定期进行随访和管理,掌握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五、高血压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1.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积极控制高血压、合理饮食、保持适当体重、定期锻炼等措施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脑卒中的预防:除了有效控制高血压,还需要控制血脂、减轻体重、戒烟戒酒等措施有助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3.并发症的处理:一旦出现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等并发症,应及时进行救治,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等。
六、基层医护人员的培训与提升1.基层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应加强对基层医护人员的高血压相关知识培训,提升其诊疗水平。
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
高血压分级书写方式
其表达方式由原来改成 高血压病 3级 高危组 高血压病 2级 中危组
高血压分级书写方式
如果病人用药后血压降至正常血压水平, 这时是否还诊断高血压病?
从临床治疗学的角度,血压由较高水平降 至正常水平,是因为药物治疗有效的反响, 而不是将高血压病彻底治愈了,这种情况 建议书写成 高血压病 正常血压 高危组
如果血压降至120/80mmHg以下,书写成 高血压病 理想血压 高危组
2009年4月17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修订第一次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2009年5月4日《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指南》 定稿会。
组织过程
2010年1月8日在北京召开中国高血压防治指 南〔2009基层版〕培训启动会。
2010年1月9日北京举行首场“燎原方案〞— 高血压防治基层指南培训启动会;1月中旬相 继以上海、广州为主会场,同步辐射全国30 个城市,力争在短时间内把大局部基层医生 “武装〞起来,积极参与到基层版指南的推 广与执行工作中。
结论 硝苯地平缓释剂能有效地预防老年高血压患 者的严重合并症,减少临床事件的发生。
PATS 〔中国脑卒中后抗高血压 治疗研究-1993年 〕
入选5665例,有TIA史或未遗留严重残疾脑 卒中后患者。
随机用利尿剂吲哒帕胺或抚慰剂治疗3年 结果 治疗组比对照组血压下降平均多5/2mmHg, 总脑卒中发生相对危险下降29%
FEVER研究
结果 联合治疗组与单药治疗组相比:
2024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 指南
2024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引言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常见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高血压患病率不断上升,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健康负担。
对于高血压的预防和管理,基层医疗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角色。
为了促进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工作的规范和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综合管理能力,我们撰写了本指南,希望能够对基层高血压防治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高血压管理水平。
一、高血压的定义和流行病学1.高血压的定义高血压是指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性地增高,在血管内产生持久性损害的一种疾病。
成人静息血压≥140/90mmHg为高血压。
2.高血压的流行病学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疾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高血压的患病率不断上升。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有超过10亿人患有高血压,其中中国有超过3亿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已经成为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
二、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的重要性1.基层医疗机构在高血压防治中的作用基层医疗机构是高血压防治管理的第一道防线,承担着高血压的早期筛查、诊断和管理工作。
基层医疗机构具有靠近居民群体、及时发现和干预高血压患者的优势,是高血压防治工作的主要开展地点。
2.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的重要性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工作的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规范的管理可有效控制高血压的发展,减少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并减轻医疗负担。
三、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的基本原则1.科学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应遵循国家有关高血压防治的指南和规范,进行科学临床诊疗,提高高血压防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个体化针对高血压患者的不同特点和诊疗需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整合服务整合基层医疗机构内不同科室的资源,实现对高血压患者的全程管理和服务,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和依从性。
4.参与管理引导高血压患者积极参与自我管理,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近年来,高血压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据统计,全球有超过10亿人口患有高血压,而在中国,高血压患病率持续攀升,已经成为常见的慢性病。
为了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对高血压的诊断、治疗和管理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了《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
本指南旨在指导医务人员在基层开展高血压防治工作,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减轻和控制高血压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一、背景高血压是指血液在动脉中流动时对动脉壁施加的压力超过了正常范围。
长期以来,高血压一直被认为是老年人才会患病的疾病,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患上高血压。
根据国内外大量研究数据,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紧密相关,是引起猝死、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肾衰竭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因此,提早发现和有效控制高血压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二、指南内容《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主要包括高血压基本知识、高血压的预防、高血压的分类与诊断、高血压的治疗和管理等几个方面。
1. 高血压基本知识本章节主要介绍高血压的定义、发病原因、临床表现以及与其他疾病的关系等内容,以帮助医务人员对高血压有全面的了解。
2.高血压的预防高血压是一个可预防且值得预防的疾病。
本章节主要介绍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等,并提供预防高血压的具体措施,如适当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
3.高血压的分类与诊断高血压根据血压水平的不同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
本章节详细介绍了高血压的分类标准,并提供基层医疗机构常用的血压测量方法、诊断标准及评估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等。
4.高血压的治疗和管理本章节重点介绍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和药物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建议医务人员采用综合干预和个体化治疗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同时,本章节还介绍了高血压患者的定期随访和管理,包括血压控制目标、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预防等。
2023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 指南
2023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3年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引言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有超过10亿人患有高血压。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引发心脏病、脑卒中、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
为了提高基层高血压防治的质量和效果,国家制定了2023年的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
一、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的患病率不断上升,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巨大的负担。
鉴于基层医疗机构在高血压防治中的重要性,制定本指南旨在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开展高血压防治工作,提高高血压防治的水平和效果。
二、防治策略与方法1.高血压筛查建议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定期体检和健康教育活动,广泛开展高血压筛查工作。
针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定期测量血压,依据临界值进行分类和评估,及时发现高血压患者。
2.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基层医疗机构应开展针对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
重要的干预手段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以及心理调适等。
通过开展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患者对高血压防治的认知。
3.药物治疗在高血压患者中,合理应用降压药物对防治效果至关重要。
基层医疗机构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并监测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药物依从性教育,引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
4.随访和管理基层医疗机构应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随访和管理。
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情况,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重点关注患者的生活方式、药物依从性和并发症的发展情况。
三、组织与管理1.建立管理团队基层医疗机构应建立高血压防治的管理团队,团队成员包括医生、护士、健康教育师等。
团队成员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制定并执行高血压防治的工作计划。
2.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国家和地方应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医务人员在高血压防治方面的专业水平。
2024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 指南
2024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第一章绪论1.1背景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慢性疾病,已成为造成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等重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的患病率不断增加,给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1.2目的为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水平,优化高血压防治工作,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特制订本指南。
1.3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全国各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高血压防治工作,并推广至社区、村庄。
第二章高血压的诊断2.1高血压的定义高血压是指在多次血压测量中,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如果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相关疾病,譬如心衰、冠心病等,并非高血压病。
2.2高血压的分级按照血压水平,高血压可分为:1)正常血压:收缩压<12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2)高血压前期: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3)高血压1级: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4)高血压2级:收缩压≥160mmHg和/或舒张压≥100mmHg2.3高血压的类型根据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第三章高血压的危险评估3.1危险因素高龄、家族史、肥胖、高盐饮食、饮酒过量、缺乏运动等是导致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3.2心血管危险评估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等,评估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第四章高血压的治疗4.1非药物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包括控制饮食、增加体力活动、戒烟限酒等是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措施。
4.2药物治疗适用于伴有高危因素或已有器官损害的高血压患者,各种降压药物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等因素综合考虑。
4.3特殊情况的治疗孕期高血压、老年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的高血压需根据特殊情况进行治疗。
第五章高血压的监测5.1血压监测定期测量患者的血压,了解患者的血压波动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
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做好高血压的防治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本指南旨在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提供实用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高血压防治管理工作。
一、高血压的基本知识(一)什么是高血压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
当收缩压(高压)≥140 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低压)≥90 毫米汞柱时,就被诊断为高血压。
(二)高血压的分类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占大多数,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继发性高血压则是由某些特定的疾病(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引起的,去除病因后血压有可能恢复正常。
(三)高血压的症状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起病隐匿,缺少典型的症状。
有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头胀、耳鸣、鼻出血、颈项发紧、乏力、心悸、视物模糊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并不特异,不能单纯依靠症状来诊断高血压。
二、高血压的危害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增加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衰竭等严重疾病的发生风险,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三、高血压的筛查(一)筛查对象35 岁及以上常住居民,建议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
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肥胖、长期吸烟、过量饮酒、长期高盐饮食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增加血压测量的频率。
(二)测量血压的方法测量血压前 30 分钟应避免剧烈运动、吸烟、饮酒、喝咖啡或浓茶等。
测量时应保持安静,采取坐位或卧位,测量右上臂血压,测量 2-3 次,每次间隔 1-2 分钟,取平均值。
四、高血压的诊断(一)诊断标准非同日 3 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 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 毫米汞柱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对于首次发现血压升高的患者,应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血压暂时性升高,如精神紧张、剧烈运动等。
必要时,可进行 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血压监测以明确诊断。
(二)诊断评估确诊高血压后,应进一步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并存的临床疾病,以确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
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高血压的危害
大动脉及周围动脉病变危险增加
脑卒中发病和死亡增加
冠心病发病和死亡增加
肾脏疾病发生危险增加
心力衰竭发病和死亡增加
血压水 平升高
我国高血压的负担
全国2亿高血压患者 全国每年由于血压升高而过早死亡150万人 ● 中国每年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其中一半与高血压有关 亚太队列表明66%心脑血管病发生与高血压有关 全国每年高血压医药费400亿元 高血压占慢性病门诊就诊人数的41%,居首位
开始药物治疗
继续监测
考虑药物治疗
继续监测
注明:*家庭自测血压平均值比诊室低5mmHg(即家庭135/85相当于诊室的149/90mmHg);
诊室或(家庭*) 多次测血压
诊室或(家庭*) 多次测血压
开始生活方式改善
按患者的心血管危险绝对水平分层
其它危险因素 和病史
血压(mmHg)
我国高血压防治的主要任务
提高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降压治疗要达标;主要目标是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 高血压防治是社会工程,政府主导,媒体宣传教育,专家指导培训,企业支持参与,基层实施落实。
高血压检出
高血压常见症状,称“无声杀手”; 建议成人每2年测血压一次;利用各种机会将高血压检出来 机会性筛查 重点人群筛查,35岁首诊测血压;高血压易患人群: BP130-139/85-89; 肥胖 5 目标:提高人群高血压知晓率
初诊高血压的检查评估(4)
(四)靶器官损害表现 心脏:心悸、胸痛、心杂音、下肢水肿 脑和眼:头晕、眩晕、视力下降、感觉和 运动异常 肾脏:眼睑水肿、夜尿增多、多尿、血尿 泡沫尿、腹部肿块 周围血管:间歇性跛行,四肢血压脉搏不对称、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血管杂音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提出的诊疗关键点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提
出的诊疗关键点
2020版中国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提出了几个诊
疗关键点,包括:
一、提高健康意识,指导自我管理要做好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增强自我管理的能力,做到及时的随访和有效的治疗。
患者应该学会正确的观念,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治疗知识,坚持定期随访,及时进行药物使用和血压控制,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二、改善诊断和治疗改善诊断和治疗方面,要重视对高血压病人的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强调血压实测而不是估测。
治疗方面,要提高患者的药物接受率,推广抗高血压联合治疗,注重联合应用中成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三、加强护理和社区支持加强护理和社区支持,包括对患者的随访和营养支持,帮助患者改善生活方式,提高药物接受率,并加强社区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同时,要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治疗率。
四、加强教育和培训要加强对家庭医生、护士和乡镇卫生院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增强他们在高血压筛查、诊断、治疗和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总体而言,2020版中国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提
出的诊疗关键点,旨在全面提高高血压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水平,努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患者的治疗率,促进全社会的健康水平。
因此,要严格按照指南提出的要求,积极落实,全力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实现健康中国的美好愿景。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要点汇总
92.《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要点(1)血压测量“三要点”:设备精准,安静放松,位置规范。
(2)诊断要点:诊室血压为主,140/90mmHg为界,非同日3次超标确诊。
(3)健康生活方式“六部曲”:限盐减重多运动,戒烟戒酒心态平。
(4)治疗“三原则”:达标、平稳、综合管理。
(5)基层高血压转诊五类人群:起病急、症状重、疑继发、难控制、孕产妇。
4高血压诊断4.1血压测量4.1.1测量方式4.1.2测量仪器4.1.3测量方法4.2高血压诊断标准(1)以诊室血压测量结果为主要诊断依据:首诊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建议在4周内复查两次,非同日3次测量均达到上述诊断界值,即可确诊。
若首诊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伴有急性症状者建议立即转诊;无明显症状者,排除其他可能的诱因,并安静休息后复测仍达此标准,即可确诊,建议立即给予药物治疗。
(2)诊断不确定,或怀疑“白大衣高血压”或“隐蔽性高血压”,有条件的可结合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自测血压辅助诊断;无条件的,建议转诊。
4.3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
5高血压治疗5.1治疗原则高血压治疗三原则:达标、平稳、综合管理。
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风险。
首先要降压达标。
不论采用何种治疗,将血压控制在目标值以下是根本。
其次是平稳降压。
保持血压长期平稳至关重要;此外,长效制剂有利于每日血压的平稳控制,对减少心血管并发症有益,推荐使用。
再次要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干预管理。
5.2降压目标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疾病伴有蛋白尿的患者,如能耐受,应降至130/80mmHg以下;年龄在65~79岁的患者血压降至150/90mmHg以下,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140/90mmHg以下;80岁及以上患者降至150/90mmHg以下。
2024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 指南
2024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1.2管理目的1.3适用范围1.4诊断标准1.5治疗原则第二章:基层高血压防治的基本原则2.1健康教育和宣传2.2高血压筛查和早期识别2.3个体化治疗方案2.4生活方式干预2.5药物治疗和监测2.6随访和管理第三章:高血压患者的生活方式干预3.1饮食调整3.2运动锻炼3.3抽烟和饮酒的限制3.4控制体重3.5应对压力第四章: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4.1药物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4.2药物种类和作用机理4.3药物剂量和用法用量4.4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和监测第五章:高血压患者的随访和管理5.1随访频率和方式5.2随访内容和重点5.3测量和评估结语2024年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高血压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常见的慢性病,且易导致多种其他疾病并引发心脑血管事件。
根据全球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高血压是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而在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基层是高血压患者的重要管理和治疗场所,因此有必要制定具体的指南来指导基层医护人员在高血压防治中的工作。
1.2管理目的本指南的目的旨在通过科学的管理策略,帮助医护人员在基层从事高血压防治工作,并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医疗费用等目标。
1.3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各级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在高血压防治中从事医护工作的人员,也适用于高血压患者及其家属。
1.4诊断标准本指南所采用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成人静息状态血压≥140/90mmHg,并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筛查。
1.5治疗原则本指南所提倡的治疗原则包括:全员参与、分级诊疗、个体化治疗、强调生活方式干预、并适时应用药物治疗。
第二章:基层高血压防治的基本原则2.1健康教育和宣传基层医护人员应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对高血压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的认识和意识,从而增加高血压患者就诊和治疗的积极性。
国家基层高血压管理指南最新版
国家基层高血压管理指南最新版一、引言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
在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逐年上升,给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有效控制高血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国政府发布了,旨在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科学的诊疗和管理指导。
二、高血压的诊断与评估1. 诊断标准:根据最新版指南,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对于非同日三次血压测量值达到上述标准者,可诊断为高血压。
2. 评估内容:在诊断高血压的基础上,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包括血压水平、心血管风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并存临床疾病等。
评估结果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三、生活方式干预1. 饮食:建议高血压患者遵循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习惯,减少钠盐摄入,控制体重,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2. 运动:鼓励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5天,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
3. 戒烟限酒:戒烟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措施。
限酒可以减少酒精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4. 心理平衡: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和抑郁,有助于控制血压。
四、药物治疗1. 降压药物的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血压水平,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
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
2. 联合用药:对于血压难以控制的患者,可以考虑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物。
3.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1. 建立高血压患者档案:为每位高血压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记录血压水平、用药情况、随访结果等。
2. 定期随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定期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生活方式干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健康教育:开展高血压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要点基层高血压管理基本要求组建高血压管理团队依托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立由家庭医生、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含助理公共卫生医师)等组成的高血压管理团队,在机构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通过签约服务的方式,按照本指南要求,为辖区内高血压患者提供规范服务,并获得相应报酬。
团队中的家庭医生为经国家统一考核合格的医务人员。
配置基本设备血压计:推荐使用经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允许使用传统的台式水银柱血压计。
血压计应定期校准。
不推荐使用腕式或手指式电子血压计。
其他应配备设备:身高体重计、血常规分析仪、尿常规分析仪、血生化分析仪、心电图机,定期校准。
还需准备测量腰围的软尺。
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配备动态血压监测仪、心脏超声设备、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设备、胸部X 线检查设备及眼底检查设备等。
保障基本药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配备下述五大类降压药,即:A:ACEI和ARB。
ACEI与ARB降压作用机制相似,应至少具备一种;B:β受体阻滞剂;C:CCB,即钙通道阻滞剂,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常用于降压;D: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常用于降压。
基层高血压管理流程诊疗关键点1. 血压测量“三要点”:安静放松,位置规范,读数精准2. 诊断要点:诊室血压为主,140/90mmHg为界,非同日三次超标确诊3. 健康生活方式“六部曲”:限盐减重多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4. 治疗“三原则”:达标、平稳、综合管理5. 基层高血压转诊四类人群:起病急、症状重、疑继发、难控制高血压诊断一、血压测量(一)测量方式1. 诊室血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以诊室血压作为确诊高血压的主要依据;2. 家庭自测血压:作为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手段,也可用于辅助诊断(家庭自测血压方法详见《手册》);3. 动态血压监测: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采用,作为辅助诊断及调整药物治疗的依据。
(二)测量仪器1. 选择经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或符合标准的台式水银柱血压计,定期校准。
2. 袖带的大小适合患者上臂臂围,袖带气囊至少覆盖80%上臂周径,常规袖带长22~26cm,宽12cm,上臂臂围大者应换用大规格袖带。
(三)测量方法规范测量“三要点”:安静放松,位置规范,读数精准。
安静放松:去除可能有影响的因素(测量前30分钟内禁止吸烟、饮咖啡或茶等,排空膀胱),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
测量时取坐位,双脚平放于地面,放松且身体保持不动,不说话。
位置规范:上臂袖带中心与心脏(乳头水平)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水银柱血压计也应置于心脏水平);袖带下缘应在肘窝上2.5cm(约两横指),松紧合适,可插入1~2 指为宜。
台式水银柱血压计测量时,听诊器胸件置于肱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勿绑缚于袖带内。
读数精准:电子血压计直接读取记录所显示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数值;水银柱血压计,放气过程中听到的第1音和消失音(若不消失,则取明显减弱的变调音)分别为收缩压和舒张压,眼睛平视水银柱液面,读取水银柱凸面顶端对应的偶数刻度值,即以0,2,4,6,8 结尾,如142/94mmHg。
避免全部粗略读为尾数0或5的血压值。
注意:(1)首诊测量双上臂血压,以后通常测量读数较高的一侧。
若双侧测量值差异超过20mmHg,应转诊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2)确诊期间的血压测量,需间隔1~2 分钟重复测量,取两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若收缩压或舒张压的两次读数相差5mmHg以上,应测量第3次,取读数最接近的两次的平均值记录。
二、诊断标准1. 以诊室血压测量结果为主要诊断依据:首诊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建议在4周内复查两次,非同日3次测量均达到上述诊断界值,即可确诊;若首诊收缩压≥180 mmHg和/或舒张压≥110 mmHg,伴有急性症状者建议立即转诊;无明显症状者,排除其他可能的诱因,并安静休息后复测仍达此标准,即可确诊,建议立即给予药物治疗。
2. 诊断不确定或怀疑“白大衣高血压”,有条件的可结合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自测血压辅助诊断。
动态血压和家庭自测血压诊断高血压的标准见表1,具体参见《手册》;无条件的,建议转诊。
表1 诊室及诊室外高血压诊断标准(SBP和/或DBPmmHg)诊室≥140 和/或≥90动态血压监测白天≥135 和/或≥85夜间≥120 和/或≥7024 小时≥130 和/或≥80家庭自测血压≥135 和/或≥853. 注意鉴别伴有紧急或危重情况、怀疑继发性高血压等需转诊的情况(见下文“转诊”章节)。
4. 特殊定义:白大衣高血压:反复出现的诊室血压升高,而诊室外的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自测血压正常。
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 和舒张压<90mmHg。
三、评估目的是评估心血管病发病风险、靶器官损害及并存的临床情况,是确定高血压治疗策略的基础。
初诊时及以后每年建议评估一次。
评估内容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病史:既往是否有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肾脏疾病、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等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及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吸烟、饮酒史。
体格检查:血压、心率、心律、身高、体重、腰围,确认有无下肢水肿等。
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生化(肌酐、尿酸、谷丙转氨酶、血钾、血糖、血脂)、心电图(识别有无左室肥厚、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等)。
有条件者可选做: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尿白蛋白/肌酐、胸片、眼底检查等。
高血压治疗一、治疗原则高血压治疗三原则:达标、平稳、综合管理。
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风险,因此:首先要降压达标。
不论采用何种治疗,将血压控制在目标值以下是根本。
其次是平稳降压。
告知患者长期坚持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保持血压长期平稳至关重要;此外,长效制剂有利于每日血压的平稳控制,对减少心血管并发症有益,推荐使用。
第三,对高血压患者应进行综合干预管理。
选择降压药物时应综合考虑其伴随合并症情况;此外,对于已患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具有某些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考虑给予抗血小板及调脂治疗,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再发及死亡风险。
二、降压目标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是:收缩压<140mmHg 且舒张压<90mmHg。
年龄≥80岁且未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降压目标为:收缩压<150mmHg 且舒张压<90mmHg。
三、生活方式干预对确诊高血压的患者,应立即启动并长期坚持生活方式干预,即“健康生活方式六部曲”——限盐减重多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
一些生活方式干预方法,不但可明显降低血压,也可预防心血管病,如戒烟、减轻体重、适度运动等,应大力提倡。
各类生活方式干预目标及降压效果见表2。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与患者共同讨论需要改善的生活方式,制定最终目标,每次随访根据改善情况设定近期的具体目标,为患者提供咨询、鼓励其坚持。
为提高可行性,可根据患者意愿,每次有针对性地选择1~2 项需改善的生活方式,持续督促、追踪。
四、药物治疗(一)启动药物治疗时机所有高血压患者一旦诊断,建议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立即启动药物治疗。
仅收缩压<160mmHg 且舒张压<100mmHg 且未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肾脏疾病或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医生也可根据病情及患者意愿暂缓给药,采用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最多3个月,若仍未达标,再启动药物治疗。
(二)降压药物选择尽量选用证据明确、可改善预后的五大类降压药物,即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利尿剂,为便于记忆,下文根据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分别以A、B、C、D 简称。
A:ACEI和ARB。
两类药物降压作用明确,尤其适用于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患者,有充足证据证明可改善预后。
用于蛋白尿患者,可降低尿蛋白,具有肾脏保护作用,但双侧肾动脉狭窄、肌酐(Cr)≥3mg/dl(265µmol/L)的严重肾功能不全及高血钾的患者禁用。
妊娠或计划妊娠患者禁用。
ACEI 类药物易引起干咳,若无法耐受,可换用ARB。
两类药物均有引起血管神经性水肿的可能,但少见。
B:β受体阻滞剂。
可降低心率,尤其适用于心率偏快的患者,用于合并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的患者,可改善预后;用于冠心病、劳力性心绞痛患者,可减轻心绞痛症状。
但注意急性心肌梗死后超早期应慎用,心力衰竭急性期(气短、端坐呼吸、不能平卧)不适合应用,应待病情平稳后。
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急性期不建议在基层首用β受体阻滞剂。
以β受体阻滞作用为主的α和β受体阻滞剂,如卡维地洛、阿罗洛尔、拉贝洛尔等,也适用于上述人群。
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心率,禁用于严重心动过缓患者,如心率<55 次/分、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哮喘患者禁用。
大剂量应用时对糖脂代谢可能有影响,高心脏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对糖脂代谢影响不大。
C:CCB。
最常用于降压的是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缓释片等。
此类药物降压作用强,耐受性较好,无绝对禁忌证,适用范围相对广,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等更适用。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头痛、踝部水肿等。
D: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较为常用。
尤其适用于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及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
噻嗪类利尿剂的主要副作用是低钾血症,且随着利尿剂使用剂量增加,低钾血症发生率也相应增加,因此建议小剂量使用,如氢氯噻嗪12.5 mg,每日一次。
利尿剂与ACEI 或ARB类药物合用,可抵消或减轻其低钾的副作用。
痛风患者一般禁用噻嗪类利尿剂。
严重心力衰竭或慢性肾功能不全时,可能需要应用袢利尿剂如呋塞米,同时需补钾,此时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
近年来由上述五大类药物组合而成的固定剂量复方制剂, 由于服用方便,易于长期坚持,已成为高血压治疗的新模式,推荐使用。
其他有明确降压效果的药物,包括复方利血平片、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等根据患者情况仍可使用。
基层常用降压药物用法、适应证、禁忌证及不良反应见附件。
(三)药物治疗方案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合并症及血压水平,选择合适的药物,优选长效药物。
除心力衰竭及体位性低血压风险较大的高龄初始用药患者建议从小剂量开始外,其他高血压患者可从常用起始剂量开始,具体参见附件。
1. 无合并症高血压药物治疗方案第一步:收缩压<160 mmHg 且舒张压<100 mmHg:单药起始,可选择C、A、D 或B。
B 尤其适用于心率偏快者。
起始剂量观察2~4 周,未达标者加量,或更换另一种药物,或直接联合使用两种药物(见联合药物推荐),每调整一次观察2~4 周;收缩压≥160 mmHg 和/或舒张压≥100 mmHg:推荐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如C+A,A+D,C+D,或C+B,或者选用相应的固定剂量复方制剂。
未达标则采用如上方法增加剂量或更换方案,每调整一次治疗观察2~4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