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历史观完整版
第2讲唯物史观:科学的历史观
![第2讲唯物史观:科学的历史观](https://img.taocdn.com/s3/m/40706d19336c1eb91a375d5b.png)
❖ (2)唯物 史观正确
地揭示了
人类历史
发展的规 律 性 —— 社会形态 演进规律。
❖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 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 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 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 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 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但 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 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 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 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 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
❖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法兰克
时代》、《德国农民战争》、《历史学笔记》。 ❖ 马、恩之后唯物史观的发展:
❖ (德)梅林;(法)拉法格; ❖ (俄)考茨基、普列汉诺夫、列宁、斯大林; ❖ (中国)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等。
2、唯物史观对历史观的变革
❖(1)唯 物史观首 先发现了 历史发展 的终极原 因与动 力 —— 物 质资料生 产实践活 动。
❖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在于它重新唤起了对历史研究的理论前 提的兴趣以及对整个历史学理论的兴趣。”
纽约布法罗州立大学教授伊格尔斯 (Georg G·Iggers)
❖ 《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当代史学研究和理论》 指出:“马克思主义明显地影响了非马克思主义 史学家,把他们的视线引到历史中的经济因素, 引导他们研究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但是马克思 对现代史学最重要的贡献也许是强调了社会作为 一个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的整体而运动的思想以及 力图找到历史现象在其中发生的结构内涵,把这 些同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联系起来,形成可以对 造成变革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的概念模式。”
第二讲 唯物史观: 科学的历史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产生和发展
❖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
科学历史观
![科学历史观](https://img.taocdn.com/s3/m/8d6b2d5a1ed9ad51f01df29f.png)
科学历史观即唯物史观,是人们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观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
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等等。
自1949 年新中国成立起,我国高校就逐步建立了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制度。
我国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途径有两种,即关于唯物史观原理的教育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知识体系教育。
从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明确我国高校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方针,到十八大的胜利召开这64 个年头里,我国高校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工作大致上经历了建国初年(1949——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改革开放以来(1978——)这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科学历史观教育虽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积累了经验,而且形成了迄今为止世界各国所没有的较健全的科学历史观教育制度。
实践环节,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强调了课堂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的主阵地,并提出了高校应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以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
徐国利在“论高校历史教育中的唯物史观教育”一文中认为唯物史观教育改革的途径是:一、要坚持唯物史观在高校历史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
二、要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从事唯物史观教育的教师队伍。
三、利用网络进行唯物史观及其史学的教育。
突出强调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中要坚持唯物史观,并提出了高校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和利用网平台开展教育工作等建设性的意见。
第五章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第五章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https://img.taocdn.com/s3/m/9f369e16c5da50e2524d7f6c.png)
第五章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第一节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和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首先须了解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社会意识。
如果有针对性地说,社会意识指唯心主义作为历史基础的那些观念、意识如心理欲型、宗教教义、神的义旨、道德精神、英雄人物的思想和意志等。
因为唯心主义者是把这些东西作为社会历史的基础来看待的。
全面地看,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意识现象的总称,其内容包括道德、宗教、艺术、哲学、政治、法律思想、科学、社会心理等。
我们在后面将专门讲社会意识问题。
2、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主要是指作为人的本质对象化的但又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同时还包括作为劳动的自然前提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这二者的关系是指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是根源基础,谁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问题。
如果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根源基础,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那么,这种理论就叫历史唯心主义。
如果认为社会存在是根源基础,是决定性的方面,那这种历史理论就叫历史唯物主义。
当然,历史唯物主义同时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对社会存在保持着相对独立性。
(二)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一,这一问题是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
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的根本观点。
而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多样的有机整体,社会现象更是纷纭杂芜。
综观这些现象,不外乎社会物质现象和社会精神现象两大基本类别。
因此,历史观必须首先弄清了社会的物质方面和社会的精神方面何者在先、何者在后,何为第一性。
第二,这一问题是两种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之所在。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在历史观上就有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唯心史观则主张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第一性的,认为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某种意识的派生物。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史学概论》 马工程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史学概论》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2333718f33d4b14e8424681c.png)
傅立叶(Charles Fourier,1772—1837)
傅立叶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每个人对
全体和全体对每个人的战争”的制度,资本 主义的文明就是奴隶制的复活。他坚决主张 用改良的手段来改造社会,理想的社会,是 由一个个有组织的合作社组成,它的名称叫 “法朗吉”。1832年,他和几个门徒一起创 办了一个“法朗吉”。
1.维科:唯物史观的先驱
维科(Giambattista Vico)在《新科学》 一书中,力图在神意之外寻找历史规律, 反对宗教神学的历史理论。他还主张把历 史世界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表达了不同 的民族之间具有共同规律的思想。
维科的理论对孟德斯鸠、赫尔德、歌德、 黑格尔、摩尔根、马克思等都有着相当的 影响,他们或多或少沿着其所开创的社会 科学中历史学派的路线而前进。
米涅
(François Auguste Marie Mignet)
3.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
恩格斯:傅立叶是和他的同时代人黑格尔 一样熟练地掌握了辩证法的。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 ※社会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阶段不断
进步的过程 ※历史有规律 ※阶级斗争是历史上每一人类社会的共同
特征 ※尚未摆脱唯心史观
4.德国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历史观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首次提出了“世界历史”的概念, 认为历史就是“绝对精神”的展开。他把 历史看作是一个发展过程——是精神的体 现,即自由的扩大,世界历史即自由意识 的进步,人类历史乃是一部对自由的认识 ﹑理解逐步深化的历史,是不断变化和发 展的、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 一个前进运动的过程。
达尔文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 年的环球航行, 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
科学历史观:历史学科能力的命脉(一)-模板
![科学历史观:历史学科能力的命脉(一)-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9691c509af45b307e9719727.png)
科学历史观:历史学科能力的命脉(一)现代中学历史教学若滞留在使学生知道历史“是什么”之上,将必然没有出路。
超越这一滞留阶段的关键在于,必须进一步让学生知道历史的“为什么”。
这便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发展方向:由感性向理性的上升和飞跃,简单说就是怎样培养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怎样完整实现历史教学目的。
比如,高三总复习的教学中,知识的系统化复习和掌握非常重要。
但是,分类复习中专题史也好,国别史也好,都很容易停留在知识的条理化阶段,达不到系统化要求。
历史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知识的系统化要求,不仅要注意历史现象之间的外在,而且更要注意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
比如,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史专题,如果单纯把散见于课文中的各种赋税制度知识内容列举出来放在一起,这虽便于学生掌握,但它只能是条理化而不是系统化。
要实现系统化,就必须搞清楚每一种赋税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结果,各个赋税制度和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时代特点之间的,以及中国赋税制度发展趋势与世界古代史上赋税制度发展趋势的比较。
表现在社会经济基础中的生产关系方面:商品经济呈现出共同的历史发展轨迹,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共性和规律性,即人身依附关系不断松弛和货币地租逐渐代替实物和劳役地租。
只有把具体历史现象之间的这种本质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才能给学生建立起系统的即立体的历史时空框架结构。
历史教学向能力培养的理性化阶段发展,是建国后中学历史教学发展的一大进步,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客观地反映了在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教育对能力的突出要求,适应了现实发展对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摆正了基础教育中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使历史教育的目的能全面、完整地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又给历史教学本身注入了活力,给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拓展出一个崭新的空间。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基本思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科学思维方法。
不管从任何角度对历史学科能力进行分解都无法离开这一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实际上,历史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和要求中对此已有明确的规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科学历史观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科学历史观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34d06de64afe04a1b071dea2.png)
针对这些 问题 ,就如何 寓思想政治教育于 《 纲要》教学活动 ,提高教育质量等问题上 , 诸 多学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者从 民族责任感教 育 、爱 国主义教 育 、研究 型学 习活动 、结 合十七 大 报告 、情 境教学 、社会 主义核心 价值体 系 、改 善教学方式 、提高知识传授的层次等方面人手, 已经提 出 了不少 真知 灼见 。根据两 年多来 的教 学 实践 , 笔者认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实 现 《 纲要》的预期教学 日的 , 必须高度重视在教
以鱼 ,不 如授 人 以渔 ”的意义 所在 。
展 的具体表现的不同。 大学生 要具备 科 学 的历 史观 ,单靠 哲学课 上
的理 论 学 习还 不 够 ,如 能 够 结 合 《 要 》 的学 纲 习 ,让 同学 们获 得对 唯物史 观 的感性认 识 ,将 具 有 重要 的意 义 。具 体就 是使 大学 生逐步 学会从 事 实 出发 ,在分 析具 体历 史 问题 上 能够运 用历史 观 点 观 察 问题 ,遵 照 历 史 规 律 ,具 备 从 整 体 上 、
去 的事 情无 法完 全复 原 ,史 料也 必有 所错 漏或 掩
展 的必然 性 ,逐步认 同并 最终 具备符 合 马克思 主
义 的科学 历史 观 。
盖 、增 饰 ;因此 ,每个 人都 会 根据 自身 的经历 和 知识对 特定 对象形 成 一定 的历史 认识 。这 种认 识
可 以是 朦胧 的 、下意 识 的 、比较浅层 次 的 ,也 可
课 ,成 为大学生 思想政治 理论教 育 的重要 课程 。 元 ,且 国际化程度 已非往 1可 比拟 ,大学 生知识 3
来 源多样化 、复杂化 ,大部 分学生 已初步具 备放
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是科学历史观
![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是科学历史观](https://img.taocdn.com/s3/m/6d14e3ad770bf78a65295482.png)
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是科学历史观作者:黄卫伟来源:《销售与管理》2009年第04期今天的主题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但在探讨这个主题之前,必须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将科学的发展观建立在科学的历史观基础上。
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探讨中国企业,尤其是开始进入跨国企业、世界级企业行列的中国企业是如何成长起来的,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到底是什么,这对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
正确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中央提倡科学发展观,但是实际上许多人并不知道该从何人手学习科学发展观。
我认为,科学发展观一定要建立在科学的历史观基础上,也就是对历史的正确总结上。
它必须能够指出未来应该走的正确道路,正确道路就是科学,科学一定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而正确的预见来源于对历史正确的总结。
从宏观方面总结历史经验,还是需要回归到邓小平理论上。
邓小平理论是建设理论、发展理论、治国理论,集中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是对建国以来经验教训的正确总结,是对一百多年来中国近代史的正确总结,甚至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的正确总结。
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30年改革开放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也不可能在今后继续沿着这条正确的路子走好。
邓小平的基本改革思想和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在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纪要》中,主要包括:(1)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的就是好猫,这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要从原来禁锢的、脱离实际的、或者已经偏离正确轨道的政策上回到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
(2)对外开放,对内搞活。
(3)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4)发展是硬道理。
(5)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
(6)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不对称竞争:发展本土企业现在比较强调的是对外开放和继续沿着改革开放这条道路走下去。
但是,对内搞活已经不像在改革初期提得那么明确了。
也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科学历史观教育
![也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科学历史观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190452e5a32d7375a41780fc.png)
也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科学历史观教育关于《也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科学历史观教育》,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对中国近代160多年的历史回顾,更是当代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性质要求课程教学必须突出其对高校学生的科学历史观的培养功能;任课教师也应当以唯物史观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最终使高校学生能够学会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来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真正深刻地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和人民作出“三个选择”历史必然性的内在逻辑。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历史观1 “纲要”课程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必要性尽管课程开设已有几年时间,但当前高校许多学生仍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一门历史课程,即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从鸦片战争以来至今这160多年的时间里的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问题的课程。
其实这种认识是非常不正确的。
我们判断一门课程的性质并不是单纯的以它所讲述的内容或者这门课程的名称为依据,而是要看开设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根据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有关文件开设的一门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为了强化“纲要”课程功能和教师队伍建设,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新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明确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基本任务,并将“纲要”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热点理论问题和教学实践研究,科学的历史观教育研究等列为该学科的的研究范围。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https://img.taocdn.com/s3/m/a4546d2df242336c1eb95edf.png)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原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7426【原刊页号】⑦【分类号】K1【分类名】历史学【复印期号】200707【作者】田居俭【摘要题】历史理论????唯物史观开辟了历史研究新纪元????唯物史观是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伟大发现。
????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最初表述,见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如他后来所说:“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
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概括,见于他与恩格斯合着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述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样当然也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因而也能够描述事物的这些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指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是,“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2页)。
马克思在早期着作中,对黑格尔概括的“市民社会”,从广义上解释为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即决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物质关系总和。
????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以后,又回头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先后写出划时代的名着《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资本论》等名着。
01 科学历史观的标准
![01 科学历史观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eee454569eae009581bece0.png)
上面确定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原则(并不新奇,任何一本物理教科书都会教给你这些原则,只是某些人不愿意把这些规律用于历史学)并举例进行了说明。接下来,我们可以用这些原则来扫视我们的历史。建立一些基本规律,然后再从这些基本规律出发,对具体的事件进行解释,并尝试分析未来的趋势,这就是本书接下来的内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即便如此,自恰且不与现实发生冲突的理论依然千千万万,比如说,你可以宣布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每秒增大10倍,相应的物理参数也随之变化,因为所有的事物连同物理参数改变的比例相同,这个理论无法检验真伪。这就必须利用第二个标准:简洁——当两个理论能以同样的精度解释现实,或暂时无法比较他们的精度时,我们取更简单的一方。这个标准一般被称为奥卡拇剃刀,刮掉一切多余的陈述。按照这个标准,“所有的物体和相应的物理参数都每秒增大10倍”这个理论是无意义的,因为它在让理论变的更复杂的同时没有增加描述精度。
定义了科学,我们再来看什么是科学历史观。这又要先给历史观下定义。其实,除了那些纯粹为了应付考试而读历史的学生,任何人读了历史都有历史观。因为人不是计算机,一旦了解了一些历史事实,自然会思考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发展方式,给自己一个总体的解释。建立历史观的过程,就是在无数个诸如“西历1966年在远东那片通常叫做中国的土地上发生了一次通常称为文化大革命的运动”的单调描述中找到一些联系,在历史中找到目的和规律。举两个例子,在原教旨基督教徒看来,所有历史事件的目的都是为了上帝的光荣,所有历史事件的原因都是上帝的意愿,上帝无所不能。这就是历史观,教徒读历史时可以根据历史观把所有的事件整理成脉络,分出主次。同样,在希特勒看来,所有历史事件的目的都是为了铺垫德国的崛起,所有历史事件的原因都是伟大民族和劣等民族之间的冲突,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也会理解历史并指导实践。而所谓唯物历史观,就是把人类社会,这个特殊的自然现象摆回到与其他万物一样的位置,丢掉面对人类自身或是“上帝造物”的敬畏,象研究蒸汽机或是狼群那样研究人类社会。这种研究方式虽然不免对人类有点不敬,但有利于我们保持客观,这正是科学的要素之一。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完整版)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0169d7e336c1eb91a375da4.png)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以人为本,即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即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即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一代永续发展。
概括地讲,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我们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观念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
春秋时期我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
其他一些古代思想家也都曾对民本思想作过论述,逐步形成了“民本君末”、“民贵君轻”、“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思想。
西方社会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学说,出现在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
它高扬人的价值,强调保护个人权利,反对神学统治和封建特权,在历史上具有进步作用,但其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人和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出发,从社会历史现象中找到了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认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无产阶级只有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
这就科学揭示了人的本质,为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科学历史观培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科学历史观培育](https://img.taocdn.com/s3/m/c0176b17c281e53a5802ff54.png)
收 稿 日期 :2 1 —0 — 1 00 1 0
唯物史观 的立场 ,也违背 当今社 会主 义民主法制建 没的主
流 , 大地 混淆 r 极 人们的视听。还有些文 艺作 品极力将 慈谤
智 。2 0 0 5年 4月 ,日本右翼和保守势力组织编纂的 新历
误导历史。 有, 还 前些年以历史正剧面貌出现的( < 康熙帝 国 雍正王朝 等被大肆热炒 ,使得一些人高 呼 “ 千古一帝 ” 再活五百年就好 了。但是 ,我们必须要承认一个历史 事实, 满清在当时就 已经是一个落后于时代大潮 的愚民专制王朝 ,
第3 卷 第6 1 期 21年6 00 月
湖 南科 技 学院 学 报
J r a fHun nUnie st fSce c n ou n lo a v riy o in ea d Eng n e i g i e rn
Vo . 13lN0. 6
J n.01 u 2 0
某种历史观 指导和运用的历史教科书 , 是一种特殊 的历 史 撰述 ,体现着一个 国家、民族 的历史价值观念 , 资政育 是 民的重要途径 , 特别是青少年学 习历史的直接媒介 。 如果不 是真实 的历史 , 不是基于正确历史观的教科书 ,那么受众不 仅 不能得 出正确的历史经验总结 , 相反还会被误 导而丧失理
些本问题 ,是当前高校思想政 治教 育的重要课题。 中
国近现代史纲要 ( 以下简称 纲要> ) )是经 中央政治局常委
会 议审定而开设 的一门高校必修思 想政治理论课程, 在 纲 要) ) 课堂教学 中贯穿马克思主义 唯物 历史观的基本思想、内 容和要求, 是现 时代 引导大学生走出历史虚无主义困境的迫
科学的历史观
![科学的历史观](https://img.taocdn.com/s3/m/382d7f85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dd.png)
科学的历史观《科学的历史观》嘿,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咱们为啥要了解历史呀?历史不就是一堆过去的事儿嘛,好像和咱们现在的生活没啥大关系。
但其实啊,这可大错特错啦!就拿我上次和爷爷奶奶聊天来说吧。
我好奇地问他们小时候的生活是啥样的,爷爷立马来了精神,跟我讲起他们那时候连饭都吃不饱,每天都要辛苦地干活儿。
我当时就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
这和我现在的生活简直是天壤之别呀!这不就是历史的变化吗?再比如说,咱们学过的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要是没有这些发明,咱们现在能这么轻松地读书写字,能有这么多好玩的烟花,能到处去旅游还不迷路吗?这难道不是历史的功劳吗?科学的历史观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它让我们明白,人类社会可不是一下子就变成现在这样的,而是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
这就好比我们种一棵小树苗,一开始它又小又脆弱,但是经过阳光雨露的滋润,经过时间的推移,它慢慢长大,变得枝繁叶茂。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也是这样吗?从原始社会大家只会用石头打猎,到现在我们有高科技的武器;从过去只能写信传递消息,到现在一个电话就能和远方的人聊天。
这都是历史的发展啊!我还跟我的小伙伴们讨论过这个问题呢。
“哎呀,历史有啥用啊,都是过去的事儿啦!”小明皱着眉头说。
“才不是呢!”我赶紧反驳,“要是没有历史,咱们怎么知道以前的人犯过啥错,怎么能避免再犯呀?”“嗯……好像有点道理。
”小明摸摸脑袋。
“而且呀,历史还能让我们看到人类的智慧和勇气,给我们带来好多启发呢!”我接着说。
“对对对,就像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发明改变了世界。
”小红也凑过来说。
我们讨论得热火朝天,最后都明白了科学的历史观有多么重要。
历史可不是一堆枯燥的数字和事件,它是有生命的,是活灵活现的。
它能让我们看到人类的进步,也能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我们要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所以说,科学的历史观真的太重要啦,咱们可不能小瞧它!。
唯物史观--科学的人本主义历史观
![唯物史观--科学的人本主义历史观](https://img.taocdn.com/s3/m/d0509ca9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92.png)
唯物史观--科学的人本主义历史观
陈延庆
【期刊名称】《求实》
【年(卷),期】2003(000)008
【摘要】长期以来,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对唯物史现一直存在着两种主要错误理解,一种是对唯物史观中人本主义思想讳莫如深,另一种是把唯物史观中的人本主义
思想看作与以往的人道主义思想无异的抽象人性理论.本文认为,唯物史观不但不是
见物不见人的经济史现或经济决定论,相反,它是一种充分肯定人在社会历史中的重
大作用的人本主义历史观,是一种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有机结合的科学人本主义历
史观.
【总页数】2页(P25-26)
【作者】陈延庆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山东,聊城,2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38
【相关文献】
1.马克思哲学新视域中的"以人为本"--兼论唯物史观与抽象人本主义历史观的理论分歧 [J], 李春生
2.大历史观:科学整合的结晶——《现代科学的大历史观——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评介 [J], 敦玉林
3.评《现代科学的大历史观——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 [J], 郁松;天成
4.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谨以《现代科学的大历史观》纪念唯物史观创立150周年 [J], 黄明理
5.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历史观发展的最高阶段和科学形态──与丛大川同志商榷 [J], 王金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学历史观:历史学科能力的命脉(二)-模板
![科学历史观:历史学科能力的命脉(二)-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eaa00bf676eeaeaad1f33087.png)
科学历史观:历史学科能力的命脉(二)三、历史发展观。
要求以历史是不断发展的观念为思维的出发点,明确下列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其一,历史发展总是一不断进步的过程。
其二,历史发展过程是一必然的过程。
其三,历史发展过程是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其四,历史发展过程在时间顺序上的连续性呈因果循环状态。
因此,在思维过程中要注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把握历史发展的主流是进步;历史发展的内容是必然;历史发展中的内在作用力是规律;同时注意在历史发展的连续状态中去分析因果,从而实现在明确历史发展方向情况下正确、客观、深入地在动态过程中处理历史问题,提高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四、历史评价法。
专指马克思主义历史评价中最一般的评价原则,用列宁的话说就是:“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论民族自决权》)要特别强调的是这里“历史范围”的选择是针对不同历史现象形成不同的选择,同时又是双重选择,即:一方面指具体历史现象所处当时的较大历史范围,另一方面指形成这种历史现象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历史范围。
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双向评价历史,明察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时代性两个特征、进而实现全面完整地评价历史。
五、阶级分析法。
这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对阶级社会历史中人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活动进行科学分析的思维方法。
其一,阶级社会历史中的具体个人、团体、群体都属于特定的阶级,并因其经济利益表现出其政治立场和社会活动。
其二,任何阶级都可以辩证地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认识评价。
其三,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因此在分析任何历史的进步时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作用。
其四,历史人物必然代表其阶级利益进行历史活动,并属于当时历史发展的一部分;同时其历史活动带有个人品质因素,在认识评价时还要看到个人对历史的影响。
值得指出,我是根据可操作、易操作性的原则把这些基本原理归纳成五个方面的,既非科学亦非全面;而且还应注意思维本身就是一种综合的心理品质、又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因此,在具体的思维过程中往往和解数学题一样,可以殊途同归,但更多地却表现为必须多法并用、综合思维方能实现科学认知,这一点恰是哲学思维的关键。
第十二章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
![第十二章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https://img.taocdn.com/s3/m/cb4beca965ce050876321355.png)
第十二章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一般世界观必然要运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也只有把唯物主义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才有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为了更好地从总体上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先要对历史观的一般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一节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所谓历史观,就是对于社会历史的基本观点。
两种历史观指唯物史观和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把社会历史的基础总是看作非物质的观念性的东西,有的人把心理宗教教义,有的人把道德精神,有的人把英雄意志作为社会历史的支配力量,我们把这些非物质的观念的东西用一个总名来概括就是“社会意识”。
与此相反,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用生产方式来解释历史,把生产方式作为历史的基础,我们把生产方式叫“社会存在”。
看来,两种历史观对立的焦点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是社会历史的基础和决定历史问题。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观中的基本问题也就是历史观中的基本矛盾或根本矛盾。
就是人们在对社会历史发表根本看法时所出现的根本矛盾,根本对立之处是什么。
社会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归结起来无非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归结起来无非是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所谓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所谓社会意识,这两个方面谁是谁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就是人们在观察社会历史现象时所遇到的、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
正如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整个世界观、整个哲学的基本问题一样,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只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中的贯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这二者的关系是指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是根源基础,谁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问题。
如果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根源基础,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那么,这种理论就叫历史唯心主义。
如果认为社会存在是根源基础,是决定性的方面,那这种历史理论就叫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讲 唯物史观和科学的历史理论
![第二讲 唯物史观和科学的历史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2f7bbfbba0d4a7302763a20.png)
• 用观念和物质实践的关系来表述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不仅 起点高,没有忽视黑格尔的实践观的成果,而且站在时代 高度,完全进入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境界,是对唯物 史观基本问题的精确表述。
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不同。
•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则是由辩证唯物主义给 定的。由于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 历史领域的推广和运用,所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基 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自然也就以社 会思维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的形式而成为历史唯物 主义的基本问题。 • 可见,是坚持物质实践对观念的决定作用,还是 一般地坚持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构 成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在基本问题上的重要 区别。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
• 19世纪末,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用法被融合在一起, 并广泛地传播开来,拉布里奥拉、普列汉诺夫等一大批20世 纪之交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普遍使用历史唯物主义概念。 • 直到列宁,才把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分开,赋予历史唯物 主义以新的内涵:“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 社会的认识”。(《列宁选集》第3卷,第443页)斯大林则给历 史唯物主义下了一个广泛流行的定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把辩 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应用于研究社会 历史。”(《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24页)
• 恩格斯内心深处希望将历史观提升为哲学,成为更 大的总体哲学的一部分,即社会历史哲学。因为只 有哲学才能完成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万花筒中抽象出 一般运动规律的使命。
• 唯物主义历史观虽然正确地反映了历史运动的真实, 但是单纯的历史观不加提升就只能是认识历史的工 具和手段,甚至有陷入就事论事的危险。 • 所以,凡是有科学立足的地方,恩格斯总想从中提 炼出哲学,使之和先进阶级的命运连接在一起。
大学生科学历史观教育链
![大学生科学历史观教育链](https://img.taocdn.com/s3/m/d69ef153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48.png)
01
02
03
激发兴趣
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和深 入浅出的讲解,激发大学 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好 奇心。
引导思考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历史 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思考 ,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独 立思考能力。
拓展视野
通过课堂讨论,帮助大学 生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文 化、不同时期的历史,拓 展其视野和认知。
社会实践的实践
03
大学生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内容
科学历史观教育的课程设置
01
建立科学历史观必修 课程
为确保大学生接受到系统的科学历史 观教育,应设立为必修课程,并纳入 公共基础课或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中 。
02
设立科学历史观教育 专门课程
可以开设专门的科学历史观教育课程 ,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 义哲学史"等,以强化学生对科学历史 观的理解和应用。
组织专家讲座和学术报告
邀请历史学家、哲学家等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和报告,以拓展学生的 学术视野和加深对科学历史观的理解。
科学历史观教育的考核方式
知识性考核与实践性考核相结合
对于知识性考核,可以采用试卷、论文等方式考察学生对科学历史观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实践性考核,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社会实践等方式考察学 生对科学历史观的应用和分析能力。
大学生科学历史观教 育链
2023-11-11
目录
• 引言 • 科学历史观的基本理论 • 大学生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内容 • 大学生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实践 • 大学生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效果评估 • 大学生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展望与建议
01
引言
科学历史观的定义
科学历史观是指人们对历史规律和历史学的科学认识和解释 。
新的科学史观
![新的科学史观](https://img.taocdn.com/s3/m/afa070af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80.png)
新的科学史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科学史的认识也在逐渐改变。
长期以来,我们对科学史的理解主要是基于“大师理论”,即将科学
史看作是一系列伟大科学家个人成就的史诗。
然而,这种观点已经越来越难以支撑。
事实上,现代科学的进步是由一批科学家和技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合作而实现的,而非单纯依靠某些伟大科学家的个人成就。
因此,我们需要采用一种新的科学史观,更加关注科学社区的合作和科学思想的演变。
另外,传统的科学史观也过于关注欧美科学的发展,忽略了其他文化和传统知识系统对于现代科学的贡献。
在新的科学史观中,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认识到科学是全球性的,并需要跨越不同文化和知识体系的界限。
综上,新的科学史观需要更加注重科学社区的合作和科学思想的演变,以及包容和跨越不同文化和知识体系的界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和进步。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历史观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科学历史观即唯物史观,是人们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观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
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等等。
自 1949 年新中国成立起,我国高校就逐步建立了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制度。
我国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途径有两种,即关于唯物史观原理的教育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知识体系教育。
从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明确我国高校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基本方针,到十八大的胜利召开这 64 个年头里,我国高校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工作大致上经历了建国初年(1949——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改革开放以来(1978——)这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科学历史观教育虽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积累了经验,而且形成了迄今为止世界各国所没有的较健全的科学历史观教育制度。
实践环节,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强调了课堂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的主阵地,并提出了高校应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以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
徐国利在“论高校历史教育中的唯物史观教育”一文中认为唯物史观教育改革的途径是:一、要坚持唯物史观在高校历史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
二、要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从事唯物史观教育的教师队伍。
三、利用网络进行唯物史观及其史学的教育。
突出强调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中要坚持唯物史观,并提出了高校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和利用网平台开展教育工作等建设性的意见。
5问题和不足也日益暴露,其地位和影响实际上受到严重的削弱。
大学生的某些负面行为举动日益彰显,在社会上反应强烈,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的倾向越发严重。
在此种情况下,高校该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顾晓静、黄方红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与唯物史观培养”一文中认为:以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在教学中不断提高青年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能力是增强高校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
向守俊的文章提到“一些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抽象、虚无,谈理想信念太遥远,太不切合个人的实际利益,因而对理想信念教育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这实际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对理想信念的最大误解,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①”。
2.高校唯物史观教育的价值。
王柏文、李红在“唯物史观:高校哲学通识教育中的重要理论”一文中提到唯物史观教育在高校哲学通识教育中的价值:“第一,引导大学生理解人的本质,形成合理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二,引导大学生理解世界的本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
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意识,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
3.高校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养途径。
高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观来感知社会和评辨是非,是大学生未来成才和发展的关键。
苏久青在“浅谈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养”一文中提到:培养大学生历史观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发挥好课堂主渠道的积极作用,二是加强社会①向守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石油教育,2009 年第二期.当前关于我国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研究的文献数量不多,其中大部分文章是对高校历史观教育的内容体系(主要是针对当前高校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研究或者是对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理论认识即思想观念体系进行研究,直接针对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现状研究及对策的研究应该说很少。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学者们主要围绕下面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高校唯物史观教育的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一直在我国的思想文化教育中处于主导作用,我国的高校也建立起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教育体系,这对广泛和深入传播唯物史观,提高人们对历史现象或历史问题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是,随着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思想和教育领域变革的日益活跃,导致了我们一方面强调要坚持和强化唯物史观的教育,而在另一方面,唯物史观教育存在的7常识的话,则开展科学历史观教育也必须结合或针对受教主体的情况——即生情,这一点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上远未成为一种常识或原则的事实,正是笔者从事这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或意义。
2.忽视了在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中辅导员的作用的研究。
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施教主体是授课教师和辅导员,当前的研究重点多是对授课老师的授课方式入手,提高学生的兴趣,忽视了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及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本人认为应该重视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科学历史观教育中作用和地位的研究,发挥高校辅导员队伍在科学历史观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以推进当前科学历史观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3.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教育形式研究不多。
当前在关于我国高校学生科学历史观教育研究的文献中,部分学者把科学历史观的教育形式主要放在教学课堂上,张庆峰在“培养历史兴趣,树立唯物史观”一文中提到:历史是思想文化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融合政治理论,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顾晓静、黄方红在“‘中国近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与唯物史观培养”一文中认为:课堂是大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及科学历史观培养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难道关于我国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除了在课堂上以理论为基础的教育教学形式之外,就没有别的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形式了吗?这也是笔者选择这个论文题目的原因。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对高校学生的科学历史观教育现状的研究,找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在科学历史观教育形式上的不足,分析原因,采用多种1.缺乏对受教主体的研究。
学生是高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受教主体,搜集现有的文献,学者们多是从学校或教育主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却没有深入地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或对象——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即便是有少数研究者谈及到了受教主体——青年学生的问题,也是从改变青年大学生的教育环境角度去讨论问题,没有深入考察学生实际,从受教主体的时代特征、发展需求、知识结构、矛盾困惑等角度探讨科学历史观教育乃至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客体——生情的问题。
如果说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依据中国的国情的认识已成为一种政治教育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改善受教育者的教育环境和接受教育的意识,让学生学会利用科学历史观思考问题,分析社会现象,并让这一科学的历史观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性的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