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对话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性语言 (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对话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性语言

内容提要:

新课程的标准非常注重关注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变化,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性语言的运用是非常关键的,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向和理解的深度广度更是和教师的引导语休戚相关。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此谈谈自己的点滴看法。

关键词:对话教学引导性语言

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这样感觉:在百思不得其解时候,身边人随便一句话就能“一语点破梦中人”,自己顿时茅塞顿开,幡然醒悟。其实学习也是一样的,当学生身陷各种问题之中,必定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思路有时候无法打开,一时间不知道从何想起,这时候,如果教师适时点拨一下,学生的思维就会豁然开朗,视野也会柳暗花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教学是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质的教学,在对话教学中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成为目的,教学真正成为教育的基本途径,对话生成改变了传统搬运和移植知识的教学形态。这些正好符合新课程标准观点:一方面强调学生在课堂上对于问题的发展生成,要求教师能够尊重和激发学生的多元思维,另一方面也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和引导,尤其是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习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同时要求教师的引导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因此,在课堂对话教学中,不管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还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教师的引导语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重要所以要求更高,怎样顺理成章“引”学生渐入佳境呢?怎样不露痕迹“导”学生感事悟情呢?下面结合对话教学的三个主要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一、必须给师生对话提供开放空间

师生对话是课堂对话教学的最主要方面,对话往往用在教师检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感悟,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占主导作用。教师的引导除了体现对主题的调控和对学生的评价鼓励外,还应当适时地根据学生的理解状况了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话题,为学生学习的学习提供一种思路所在,给学生搭建对话平台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深化、情感得到升华等等!

现在课堂上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教师越来越多,在听别人上课和自身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课堂上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大部分是围绕教师的导向性问题开展的。例如:一教师在上人教版第四册语文的一节口语交际课《小熊真可爱》时,她首先个别提问,几个学生都是说熊爸爸要去砍树为自己的家做家具,小熊使劲拉住爸爸并且说明保护植物就是保护环境的道理,爸爸反过来夸奖小熊懂事,其他小动物就夸小熊真可爱!教师在小结这几个同学的发言时说:“这几个同学都非常的聪明,知道爱护树木的道理,他们和小熊一样可爱。”于是在接下来的小组学习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仿照前面的几个同学让小熊给爸爸讲几句道理,爸爸就轻而易举就悔过了。很明显学生的思路在教师肯定前面的几个同学时就受到定向引导了。其实,如果结合生活实际的话,小熊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说服爸爸。也许爸爸没有听小熊

的话,它就要想另外的办法(如找到动物界的森林管理员说服爸爸,告诉爸爸乱砍树要罚款……)让爸爸没有砍树木。问题就是教师在肯定最初的几个学生之后,没有再引导启发学生仔细思考,让学生从另外的角度来想办法,所以学生就比较浅显地顺延了前面几个学生思路,思维没有发散和深入。假如教师加上这样的引导语:你们再想想,如果熊爸爸没有立刻听小熊的话,小熊会再想什么办法?你们都是爱护树木的小专家,快去帮帮小熊吧!这样就给学生的讨论提供了一种空间,而不是一条直路,学生的思维就不会局限于一个方面了!那学生口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可爱的小熊,教学也就会取得更加深入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思考时,学生都会利用过去所学的知识以及课本上的材料,分别试着去解决。并且他们往往是按照大人鼓励肯定的方向发展,有时候在实施创造性的问题或者活动时,学生因为受到知识背景的局限很可能沉默或者无从反应,这时候教师需要用智慧的语言提多一些线索去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例如,在人教版语文第四册《看月食》一课时,大部分教师都会注意到引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比喻句进行说句拓展训练,可是,有一个地方很多教师和学生却很少注意到,就是月食最初的变化“像被什么咬去了一块似的”文中并没有写这时候像什么,如果教师稍做提示给学生一点这方面的提示,相信学生就会展开想像的翅膀:像被老鼠偷吃了一块的月饼,像摔烂了一块的大玉盘,像像一张蒙着白布的脸被抹黑了一块…… 只是因为教师帮助学生找到了一个想象的切入点,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发展就可能产生质的飞跃!

在实际的教学中,因为学生有个别差异,因为个人的经验不同,所以常常在遭遇到挫折时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就会降低,这时教师就必须以“助产士”的角色,适度的引导学生去探讨问题的关键。有的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无法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帮助梳理学生的语言,甚至可以让学生用一些词语在教师的语句中填空。比如:学生想说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可是,学生不会用“既……又……”句式,教师就可以引导一下:“你的意思是,任何人既有……又有……”,对吗?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完成句子,说完后可以让学生重复一下教师的规范语言,虽然只是简单地几句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就可以起到真正的提示作用。这样学生既有自己参与的成就感,又学会了新的表达句式,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二、需要给生生对话明确要求

课堂对话的另一个方面就是生生对话,虽然这个时候学生应该是主角,教师不应该过多干预,但是有的学生在自己的思想天马行空的时候往往会偏离训练内容的主要方面而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这时教师的适时引导和点拨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如果学生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偏离了学习要求,教师就不能袖手旁观、听之任之。比如在学习《中彩那天》时,一个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父亲的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精心设计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学生在小组模拟辩论时热闹非凡,“该还”和“不该还”双方争执不下,教师在巡视时只是注意了学生有没有小组活动,没有注意到学生实际辩论的细节内容,结果小组汇报辩论时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观点竟然是不该归还。因为他们认为从课文中看出“我”家里很拮据,而库伯家很富有,并且彩票也是爸爸帮库伯买的只有爸爸知道当时哪一张是库伯的。当时的场面很热闹,认为“不该还”的一方的学生振振有辞,甚至他们的辩论比“该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