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植物中维生素C合成及其相关酶研究进展
维生素c合成方法
维生素C合成方法引言维生素C,也称为抗坏血酸,是一种重要的维生素,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它具有抗氧化、促进免疫系统功能和胶原蛋白合成等多种作用。
然而,人体无法自行合成维生素C,必须通过食物或补充剂来获取。
本文将介绍维生素C的合成方法,包括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两种途径。
化学合成方法1. Reichstein合成法Reichstein合成法是一种经典的化学合成方法,于1933年由瑞士化学家Tadeus Reichstein首次提出。
该方法通过将葡萄糖作为起始原料,经过多步反应合成维生素C。
具体步骤如下:1.将葡萄糖与氯化亚砜反应,生成2,3-环氧-4-羟基-3-酮丙酸。
2.将2,3-环氧-4-羟基-3-酮丙酸与氢氰酸反应,生成2,3-环氧-4-羟基-3-氰基丙酸。
3.将2,3-环氧-4-羟基-3-氰基丙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2,3-环氧-4-羟基-3-羧基丙酸。
4.将2,3-环氧-4-羟基-3-羧基丙酸与甲醛反应,生成2-羟基-3-羧基-4-羟甲基丁酸。
5.将2-羟基-3-羧基-4-羟甲基丁酸经过脱水反应,生成维生素C。
Reichstein合成法是目前工业生产维生素C的主要方法之一,但由于多步反应和较低的产率,成本较高。
2. 酶法合成除了化学合成方法,酶法合成也是一种常用的维生素C合成方法。
酶法合成利用酶催化反应,将辅酶NADPH作为还原剂,将葡萄糖转化为维生素C。
具体步骤如下:1.将葡萄糖转化为葡萄糖酸,通过葡萄糖脱氢酶催化反应。
2.将葡萄糖酸转化为2-酮-3-酸,通过葡萄糖酸-2-酮-3-酸转酮酶催化反应。
3.将2-酮-3-酸转化为2-酮-3-酸-4-磷酸,通过2-酮-3-酸-4-磷酸转酮酸磷酸化酶催化反应。
4.将2-酮-3-酸-4-磷酸转化为维生素C,通过2-酮-3-酸-4-磷酸酸还原酶催化反应。
酶法合成具有高效、环境友好和产率高的特点,但酶的稳定性和成本仍然是挑战。
生物合成方法1. 植物合成植物是维生素C的天然合成大师。
植物光合作用的合成生物学研究
植物光合作用的合成生物学研究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体之一,它们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同时释放出氧气。
这个过程是由光合作用的复杂生化反应过程支配和调控的。
在光合作用的各个环节中,光合色素和酶是关键的组分,它们协同作用形成了一个高度复杂的反应网路。
本文将介绍植物光合作用的合成生物学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和未来方向。
一、植物光合色素的合成生物学光合作用的第一步是光捕获,这需要大量的光合色素。
植物体内的光合色素有多种,包括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脱氧胡萝卜素等。
其中,叶绿素是最重要的一种,因为它是光合作用中的中心反应物质。
植物体内的叶绿素合成过程非常复杂,在叶绿体和细胞质中都需要进行。
最近的研究发现,通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和代谢工程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植物体内叶绿素的含量。
例如,一些研究团队通过增强叶绿素合成的酶的活性,成功地提高了小麦、水稻等作物的光合效率和产量。
此外,也有一些研究表明,适当地改变光合色素的种类和含量,可以增加作物的抗旱、抗病能力和品质。
因此,植物光合色素的合成生物学研究不仅可以为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提供新思路,也有望为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带来新的突破。
二、光合作用的酶催化反应除了光合色素,光合作用的酶也是反应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分。
光合作用中经典的酶催化反应包括橄榄酰辅酶A还原酶、光合单糖激酶、光合醋酸酯酶、光系统I和光系统II等。
在这些酶中,光系统I和光系统II是光合作用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
然而,它们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使得研究工作面临不少挑战。
最近的研究表明,通过利用高通量组学技术和化学遗传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光系统的催化效率和稳定性。
例如,有研究团队利用高通量筛选技术,发现了一些可以增强光系统II活性和稳定性的蛋白质。
这些蛋白质可以与光系统酶的不同部位相互作用,促进酶催化反应速率、提高电子传递效率和改善酶的免疫性。
这些研究成果为光合作用酶催化反应的理解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植物中维生素C的生物合成和调控
植物中维生素C的生物合成和调控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对于人体和许多动物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营养素。
然而,人类无法自己合成维生素C并依赖于饮食摄入。
相反,大多数动物和植物都可以通过自身合成维生素C来满足身体的需要。
本文将讨论植物中维生素C的生物合成和调控。
1.维生素C生物合成的基本途径植物细胞可以合成维生素C,这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完成的。
维生素C生物合成的基本途径如下:葡萄糖→ 葡萄糖酸→ 膜通道转运→ 内质网→ 酵母三磷酸核苷酸→ 维生素C以上过程中,维生素C的合成始于葡萄糖酸的合成,这一过程主要由前期生物合成途径和后期代谢途径组成。
在光合作用和糖原储存合成过程中,葡萄糖酸的生成是首要的,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葡萄糖酸还可以被转化为多种代谢产物,如氨基酸、核苷酸和DNA/RNA等。
随后,葡萄糖酸会通过转运膜通道被转移到内质网,在这里经过一系列的反应,最终合成出酵母三磷酸核苷酸,这个过程被认为是合成维生素C的关键步骤。
最后,酵母三磷酸核苷酸会通过多个酶的催化作用被转化为维生素C。
2.糖代谢途径对于维生素C生物合成的影响维生素C的生物合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是多个代谢途径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
糖代谢途径尤其对于维生素C的生物合成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糖代谢过程中,非氧化性途径被认为是直接影响维生素C生产的途径。
在这个过程中,酵母三磷酸核苷酸是最终能够被转化为维生素C的物质。
尽管最后一步通过多个途径都可以完成,但是维生素C合成的关键是前期的糖代谢途径。
当植物中的葡萄糖酸浓度升高时,两个氧化途径贡献较少,而非氧化途径变得更加活跃,从而有助于高水平地合成维生素C。
因此,通过调节葡萄糖酸的代谢通路,可以有效地调节维生素C的生物合成。
3.激素对于维生素C生物合成的调控维生素C的生物合成不仅受到代谢通路的影响,激素在其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植物激素途径中,植物生长素、赤霉素、乙烯等激素都参与了维生素C的调控。
维生素C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维生素C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除了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外,维生素C也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维生素C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两个方面探讨维生素C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一、维生素C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 促进植物生长许多研究表明,维生素C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在苹果的生长过程中,喷施维生素C能够明显提高苹果的果实品质和产量。
在水稻中,维生素C的施用可以促进其生长发育并增加产量。
此外,维生素C还可以改善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根系发育,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
2. 保护植物免受环境胁迫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环境胁迫的影响,如盐碱化、干旱、低温等。
研究表明,维生素C可以促进植物对环境胁迫的适应,降低植物受到环境胁迫的损伤程度。
比如,在盐胁迫条件下,维生素C能够提高油菜对盐胁迫的耐受性,减轻盐胁迫对植物生长的负面影响。
3. 保护植物免受有害氧自由基的损害氧自由基是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它会对植物的正常生长造成危害。
维生素C作为一种较强的抗氧化剂,能够清除自由基,保护植物免受氧自由基的损害。
许多研究表明,维生素C可以减少光能损伤,提高植物对光的利用效率。
二、维生素C对植物生长作用的机制研究1. 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过程,也是能量来源的来源。
研究表明,维生素C 可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植物的生长速度。
这是因为维生素C能够保护光合色素免受氧自由基的损害,从而提高光合作用效果。
2. 促进植物的酶活性维生素C能够提高植物内的酶活性,促进植物的新陈代谢。
这些酶包括气孔调节酶、抗氧化酶等,这些酶的活性的提高能够提高植物的适应性和抗性,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
3. 改善植物对压力的适应在环境胁迫条件下,维生素C可以改善植物的逆境适应性。
这是因为维生素C 能够增加植物对压力的耐受性,提高植物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从而减轻植物细胞受到的损伤。
维生素C与基因互作的研究
维生素C与基因互作的研究摘要: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是一种动物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它是电子供体,因此具有抗氧化性。
本文主要介绍维生素C的性质,维生素C在植物体和某些动物体内的合成途径,以及其在机体内对基因表达的作用,以及近年来对维生素C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维生素C、抗氧化性、基因表达、合成途径、作用正文:1 维生素C的简介中文名称:维生素C英文名称:vitamin C其他名称: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维生素c键线式:定义:显示抗坏血酸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的通称,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水果和蔬菜中含量丰富。
在氧化还原代谢反应中起调节作用,缺乏它可引起坏血病。
维生素C(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 AsA),是普遍存在于植物组织中的高丰度小分子抗氧化物质。
某些动物如人类由于缺乏其合成关键酶L-古洛糖内酯氧化酶不能自身合成维生素C,并且其在人体内不能长久贮存,只能不断从食物中获取维生素C而作为主要维生素C来源的水果和蔬菜其维生素C水平差异较大。
因此维生素C 含量已成为衡量农产品品质的重要指标。
此外,植物中的维生素C 还在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光合作用和光保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以及参与某些次生代谢物和乙烯的合成等诸多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
2 植物中维生素c合成的途径2.1 与动物合成途径类似的古洛糖途径Isherwood 等最早提出的类似于动物合成途径的高等植物维生素C生物合成途径,该途径认为植物由D-半乳糖经D-半乳糖醛酸和L-半乳糖内酯(L-GalL)等重要中间物质最终形成维生素C,其间发生了类似动物的碳链倒位。
支持该途径的证据为在植物体内确实存在天然L-GalL并可通过半乳糖内酯脱氢酶(GalLDH)氧化生成维生素C,同时D-半乳糖醛酸(甲酯)也可作为维生素C合成的底物。
但随后的同位素放射性示踪证明植物合成维生素C的过程并未发生碳链的倒位。
虽然有证据显示L-GalL是植物合成维生素C的底物,但D-半乳糖醛酸并不是植物合成维生素C2.2 邻酮醛糖途径为符合同位素放射性示踪实验结果,Loewus等提出的一条非倒位途径即临酮醛糖途径。
维生素C的故事(完整版)
维生素C与心血管疾病预防
维生素C对心血管健康的益处
维生素C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研究表明,摄入适量的维生 素C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维生素C摄入量的建议
为了维护心血管健康,建议每天摄入足够的维生素C。对于成 年人,每天需要摄入约75-90毫克的维生素C。可以通过食用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草莓、蔬菜等来满足这 一需求。
Hale Waihona Puke Funk将维生素C命名为“抗坏 血酸”(ascorbic acid),这
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维生素C的命名
01
维生素C的命名是根据其化学性质和功能来确定的。
02
“维生素”(vitamine)一词是由波兰出生的生物化学家Funk
创造的,用于描述食物中的“活力物质”。
“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一词则是因为这种物质具有抗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成年人每天应摄取约100 毫克维生素C。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对维生 素C的需求量相对较高, 建议适当增加摄取量。
ABCD
对于吸烟者和经常暴露在 污染环境中的人群,建议 摄取更多的维生素C,以 帮助增强免疫力。
维生素C的摄取量并非越 多越好,过量摄取可能导 致腹泻、胃部不适等不良 反应。
促进铁吸收
维生素C能够将非血红素铁转化为可吸收的形式,有助于预防贫 血。
抗氧化作用
维生素C是一种强大的抗氧化剂,能够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 激反应,对预防慢性疾病有益。
维生素C在生物体内的合成与代谢
合成
高等植物和某些微生物能够合成维生 素C,而动物则无法自身合成,需要从 食物中获取。
代谢
[半胱氨酸,蛋白酶,研究进展]植物中C1半胱氨酸蛋白酶的研究进展
植物中C1半胱氨酸蛋白酶的研究进展蛋白酶几乎参与到所有的生物现象,它不仅仅是将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以便机体循环,还可以激活蛋白质或使蛋白质失活。
不仅如此,蛋白酶已经成为现代食品和饲料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人类和动物的消费创造出庞大而多元化的产品。
从植物中提取的酶制剂已用于工业生产中很长一段时间,尽管关于酶的性质和特性还不清楚。
很多商业用酶都来源与微生物,但是植物来源的酶因其在工业、生物工程和制药领域的应用而变得越来越重要。
已有研究在菊科、木瓜科、桑科、萝藦科、夹竹桃科的乳液中分离出蛋白酶,这些蛋白酶大多属于C1半胱氨酸蛋白酶,因其在很宽的温度和pH范围内都有活性而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比如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和无花果蛋白酶等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工业和制药领域。
1 半胱氨酸蛋白酶的定义半胱氨酸蛋白酶,也被称为硫醇蛋白酶,是生物体中蛋白水解酶的一大类。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蛋白酶分类方法是根据酶的活性中心组成来分类,半胱氨酸蛋白酶在其活性中心含有亲核Cys残基,同其他两个关键氨基酸组成了Cys-His-Asn/Glu的催化三联体催化相应的蛋白水解。
2 植物中半胱氨酸蛋白酶的分类植物中的半胱氨酸蛋白酶主要分为木瓜蛋白酶(C1)家族或者豆类天冬氨酸蛋白内切酶(C13)家族两大类。
其中木瓜蛋白酶家族是最大的家族,因为较广的底物选择性和热稳定性而被应用于很多领域,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此外,也有研究发现还包括天冬氨酸特异性的半胱氨酸蛋白酶亚家族(C14)、钙依赖半胱氨酸蛋白酶亚家族(C2)等。
3 植物中C1半胱氨酸蛋白酶的纯化和性质表征19世纪40年代以来,已有多种半胱氨酸蛋白酶从灌藦、牛角瓜属、阿鲁藤属、猕猴桃属等植物中被分离鉴定。
其中C1家族半胱氨酸蛋白酶的相关研究最多,比如木瓜蛋白酶、猕猴桃素、蛋白酶、木瓜凝乳蛋白酶和菠萝蛋白酶,对这些蛋白酶进行酶学性质表征研究,对其在饮料、食品和制药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君迁子叶中维生素C的提取工艺及含量的动态研究
③ 提取 次数 的选 择 : 君迁子 叶 的粉末 ( 取 8月 ) 1 , 约 0g 精密 称 定 , 水 加 30m 避 光冷浸 8小 时 , 提取 次数 分 别 为 1 2 3次 , 声 提 取 时 间 4 0 L, 按 ,, 超 o a , rn测 定 , i 计算 维 生素 c的含 量 , 3 果显 示 : 取 次数 为 1 时 提取 效 表 结 提 次 率 就可 以达 到最 高 , 增加 提 取 次 数 , 取 效率 改 变 不 大 , 提 因此 , 选择 提 取 次
表 4 因素 水平 表
3 小 结与讨 论
3 1 由表 7数据 可以看 出 , 同生育期 君迁子 叶 中的维生 素 C含 量呈 . 不 现 动态变 化 , 9月采集 的维 生 素 C含量 最 高 ,1 的次 之 , 、 1月 6月 8月、0月 l 含 量相差 不大 , 5月份最 少 , 高 峰期 与 低 峰期 差 异很 大 , 且 5月份 的含 量仅 为 9月 份 的 2 .% ; 可看出 , 子二 年生茎 中维 生素 C含量 很 高 , 有 15 还 君迁 很 研究利 用 价值 , 因样 品较 少 , 但 还需进 行进 一步研 究 。 32 通过 三 因素考察 , 定其最 佳提 取工 艺条 件为 料液 比 I3 , . 确 :0 提取
沸 水 ( lO l 每 O m 含稀 醋 酸 lm ) 避光冷 浸 8小 时 , 声 提取 4 r n测定 , O 1, 超 0 i, a 计 算 维生 素 C的 含量 。 1结果显 示 : 液 比为 13 表 料 :0时维 生素 C含 量最 高 , 增 大 料液 比 , 效率 变化 不大 , 虑到 节约实 验成本 , 提取 考 选择料 液 比为 13 。 :0 表 1 料液 比对 维生素 C含量 的影 响 ( 5 n= )
高等植物中维生素C的功能、合成及代谢研究进展
高等植物中维生素C的功能、合成及代谢研究进展
安华明;陈力耕;樊卫国;胡西琴
【期刊名称】《植物学报》
【年(卷),期】2004(021)005
【摘要】植物体内合成的维生素C在植物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光合作用和光保护、细胞生长和分裂以及一些重要次生代谢物和乙烯的合成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维生素C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代谢调控的基因工程研究最近取得了突破.【总页数】10页(P608-617)
【作者】安华明;陈力耕;樊卫国;胡西琴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园艺系,杭州,310029;贵州大学园艺系,贵阳,550025;浙江大学园艺系,杭州,310029;贵州大学园艺系,贵阳,550025;浙江大学园艺系,杭
州,3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
【相关文献】
1.高等植物叶黄素合成代谢与调控机制 [J], 汪雨茜;李大婧;何伟伟;包怡红;刘春泉;宋江峰;黄午阳
2.拟南芥和作物中维生素C生物合成与代谢研究进展 [J], 余春梅;李斌;李世民;陈静;王道文
3.转化酶在高等植物蔗糖代谢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J], 刘慧英;朱祝军
4.高等植物维生素C合成途径主要参与基因研究进展 [J], 安华明;刘卫;杨曼;张书
轩
5.高等植物果聚糖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和功能的研究进展 [J], 李慧娟;孙建全;李俊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植物中维生素C代谢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植物中维生素C代谢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其中不少植物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食品工业等领域中。
而维生素C又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素之一,对强化人体免疫系统、促进伤口愈合、减缓衰老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于维生素C的研究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本文主要针对植物中维生素C的代谢及其生物活性开展深入探讨。
一、植物中维生素C的来源植物中的维生素C是通过自身合成和吸收外源性抗坏血酸两种方式获得的。
其中,由于绝大部分植物都含有充足的合成酶,因此对外源性维生素C的需求并不高。
而这两种方式共同作用,为植物体内维生素C积累提供了保障。
二、植物中维生素C的代谢途径1.哥本哈根途径哥本哈根途径即为“D-Mannose/L-Galactose途径”,指通过D-Mannose代谢为L-Galactose,并最终转化为维生素C的过程。
这种途径主要用于植物和动物细胞中。
具体表现为,D-Mannose经过代谢,生成L-Galactose,然后在多个酶的作用下,构建成维生素C分子。
该途径中存在多个关键酶,其中L-Galactose脱氢酶和L-Galactono-1,4-lactone脱氢酶呈现出重要作用。
2.半乳糖途径半乳糖途径即为“L-Galactose转化为维生素C的途径”,该途径主要用于非维生素C植物中。
具体表现为,L-Galactose被转化为像肝酸这样的代谢产物,再利用半乳糖脱水酶将其转化为维生素C分子,并最终积累在细胞质或货柜体中。
三、植物中维生素C的生物活性维生素C是植物生长、开花、结实等诸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物质。
此外,植物维生素C还具有对人体健康的多重促进作用。
下面将从“抗肿瘤”、“保护心血管系统”、“抗氧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抗肿瘤植物维生素C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效应。
它能够通过诸如影响癌细胞的凋亡、改善T细胞功能等多种方式,达到减缓甚至抑制肿瘤的效果。
例如大量临床实验研究表明,植物维生素C对肝癌、胃癌等多种癌症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抑制作用。
自然界中的维生素生物合成和代谢途径
自然界中的维生素生物合成和代谢途径自然界中,维生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等生物体内,对生物体生长发育、代谢等多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的化合物。
与之相对应的是,维生素也有不同的分类和来源途径,其中包括由自身生物合成或是摄入食物等外源性来源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主要探究自然界中的维生素生物合成和代谢途径。
一、自然界中的维生素种类维生素是一类化合物,主要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两大类。
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族(B1、B2、B3、B5、B6、B7、B9、B12)和维生素C,它们在人类的身体内不能被储存,需要通过日常饮食来获得。
而脂溶性维生素则包括维生素A、D、E和K等4种,它们存在于植物、动物的脂肪中,被脂肪所包裹,因此在摄取相应维生素的时候,需要注意与脂肪的摄入比例。
二、自然界中的维生素生物合成1.维生素B族生物合成维生素B族生物合成主要发生于细菌中,而人类等高等生物则无法自己合成。
细菌在进行维生素B生物合成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可以被大多数植物、动物所利用。
例如,维生素B12生物合成过程涉及的大约30种酶,分别位于不同的酶合成途径中。
这些酶事件上位于需要维生素B12作为辅助因子时所参与的活性部位,从而保证了酶催化过程的正常进行。
2.维生素C生物合成维生素C是人类体内不能自主合成的一种水溶性维生素,主要在植物中合成。
它的生物合成过程涉及多个酶和途径,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植物中,影响维生素C合成的因素包括光照、水分、温度等。
因此,正确的种植和储存方式对植物中维生素C的含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3.维生素A生物合成维生素A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主要存在于动物、植物中的脂肪里。
它具有视黄醛、视黄酸等多种形式,是人体内视网膜形成和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物质。
维生素A的生物合成涉及到β-胡萝卜素的裂解和脱羧反应,最终形成视黄醛等物质。
4.维生素D生物合成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主要存在于鱼、蛋黄、乳制品等食物中。
植物多糖合成及关键酶的研究
植物多糖合成及关键酶的研究植物多糖是一类重要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中。
包括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果胶、半乳糖醛酸等多种多糖,它们不仅是植物细胞壁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植物生长发育、环境适应以及植物与它物互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植物多糖合成过程中,一系列的酶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植物多糖的合成和关键酶的研究。
一、植物多糖的合成1. 纤维素的合成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最主要的成分之一,其合成是由膜蛋白聚合酶褐色素形成物(Cellulose Synthase Complex,CSC)完成。
纤维素合成涉及到多个基因和酶的作用,其合成过程包括初始纤维素微丝的聚合、微丝的生长和纤维素的晶体化等步骤。
2. 木质素的合成木质素是植物纤维素纤维细胞壁的主要次生壁成分之一。
木质素的合成是由苯丙氨酸途径完成的,该途径包括苯丙氨酸、对香豆酸和香豆酸的转化。
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和转录因子对木质素合成具有调控作用。
木质素的合成最终由木质素合成酶(Laccase)完成,该酶催化草酰基的氧化聚合反应,形成具有氧化偶氮连接的多聚木质素。
3. 半纤维素的合成半纤维素是细胞壁中的另一类重要的多糖,由半乳糖和葡萄糖组成。
其合成由两种不同的酶类完成:一种是UDP-葡萄糖:多酚转移酶(UDP-Glc:Polyphenol Transferase,UGT),它负责将UDP-葡萄糖和多酚分子进行反应构成大分子半纤维素;另一种是半纤维素合成酶(Semi-Cellulose Synthase Complex,SCSC),它则是半纤维素的聚合酶,与纤维素的合成类似。
4. 果胶的合成果胶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多糖,由转化成型果胶转酯酶、醛酸还原酶、果胶转移酶以及pH调节酶等多个酶发挥作用,最终形成的果胶质量取决于各类酶基因表达水平的调控和协调。
二、关键酶的研究1. 纤维素合成酶纤维素合成酶是植物多糖合成中最主要的酶类之一。
维生素C的生物化学活性及机理13
维生素C在人体的生物化学活性王云生摘要:VC又名抗坏血酸,是人体血浆中最有效的水溶性抗氧化剂,参与体内各种物质代谢并且是各种酶的催化剂;VC 能有效清除氧自由基,阻断自由基引发的氧化反应,保证生物膜免受氧化损伤和过氧化的损伤;还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抗氧化酶的活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维生素C又有了更多的了解。
维生素C在抗氧化、促进胶原蛋白合成、胆固醇代谢、参与机体的解毒、预防多种疾病、抗肿瘤等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字:维生素C;抗氧化;自由基Vitamin C in thebiological activity of human bodyAbstract: VC, also known as ascorbic acid,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ter soluble antioxidants in human plasma, participate in various metabolism in vivo and is the catalyst of various enzymes; VC can effectively clear oxygen free radical, oxidation blocking free radical initiated, ensure the membrane from oxidative damage and oxidative damage; can also improve the superoxide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nd the activity of antioxidant enzymes. With the progress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ople on the vitamin C and have more understanding. Vitamin C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ntioxidant, promote the synthesis of collagen, cholesterol metabolism, detoxification, involved in the prevention of various diseases, tumor.Keyword:vitamin C;antioxidant;free radicalVC作为一种最简单的维生素,它本身是一个含有6个碳原子的酸性化合物,具有烯醇式结构,共有4种异构体,其中L—抗坏血酸的生物活性最高,即常说的抗坏血酸。
果实 中Vc的代谢
组织的分配,发现幼果中的AsA含量显著高于成熟
果的。
tabble2
▪ 此外,李明军(2009)还发现在“嘎啦”苹果中 ,AsA在幼果和成熟果中,不同组织间AsA的分 布模式是相似的,都是在果皮中AsA含量最高, 显著高于其它组织,且阳面果皮显著高于阴面果 皮;果肉组织中AsA则最低,果心和种子中的TAsA 和 AsA 含量都高于果肉组织,而阳阴面果 肉间无明显差异。DHA比例从果皮到种子逐步下 降。(图3)
果实中Vc的代谢
姚宝花 2012.05.19
一、前言
二、果实中维生素C的变化规律 及分布
三、维生素C的合成 四、维生素C的代谢及循环 五、维生素C合成及代谢循环的相关
酶的基因研究进展
六、提高果实中Vc积累的措施
一、前言
▪ 维生素C又叫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 AsA),是 植物和大多数动物体内合成的一类含量丰富的 己糖内酯化合物,是维持植物的正常代谢和生 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Xiao-Yan Yang, 2011)。
图3 “嘎啦”苹果果实成熟果(A)和幼果(B)不同组织中总 AsA 和AsA含量及AsA/DHA比率的变化
SP,阳面果皮; ShP,阴面果皮; SF ,阳面果肉;ShF,阴面果肉;
进一步研究 AsA 在苹果果实中的分配情况,李明军(2009) 还利用 AgNO3组织化学定位还原型 AsA ,发现成熟果果皮 中表示 AsA 分布的 Ag 离子沉积量均明显大于果肉,且幼 果高于成熟果,这与测定的 AsA 含量变化相同。除此之外, 呈黑色的 Ag 离子在成熟果和幼果的微管束区域沉积量均明 显高于果肉(图4)。
图4 在“嘎啦”果实幼果(A)和成熟果(B)不同组织中 AsA 的 AgNO3组织定位 A1,幼果纵切;A2幼果横切;B1,成熟果纵切;B2,成熟果横切
有关维生素c的综述
有关维生素c的综述1.引言1.1 概述维生素C,也称为抗坏血酸,是人体内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
它在机体内参与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如抗氧化、促进铁的吸收和利用、合成胶原蛋白等。
由于人体无法自行合成维生素C,因此需要通过食物摄入或补充剂来获取足够的维生素C。
维生素C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首先,它是一种强效的抗氧化剂,能够清除自由基并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其次,维生素C还具有促进铁的吸收和利用的作用,有利于机体维持正常的铁代谢。
此外,维生素C在胶原蛋白的合成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维持皮肤、骨骼、血管等组织的健康。
维生素C的主要来源包括新鲜水果、蔬菜、果汁和补充剂。
柑橘类水果(如橙子、柠檬等)、绿叶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和番茄是维生素C 含量较高的食物。
此外,加工食品通常含有较低的维生素C含量,因为维生素C易受热和光的破坏。
为了确保摄入足够的维生素C,适量的新鲜水果和蔬菜摄入是必不可少的。
在维生素C的补充方面,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的维生素C量为90-120毫克。
然而,过量摄入维生素C可能导致一些副作用,如腹泻、胃灼热和肾结石等。
因此,合理、适度地补充维生素C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维生素C在人体内起着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具有抗氧化、铁代谢和胶原蛋白合成等作用。
通过适当的膳食和补充剂摄入,我们可以确保获得足够的维生素C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然而,注意适量摄入维生素C 以避免可能的副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方面的叙述:文章结构部分的主要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份整体上的框架,以便更好地理解全文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
通过明确列出每个章节的标题和主要内容,读者能够迅速了解到全文的脉络和主题的发展。
本文将围绕维生素C展开讨论,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维生素C进行概述,简要介绍维生素C的定义、作用和重要性。
同时,我们还将明确本文的整体结构和目的,为读者提供清晰的预期。
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
《发酵工艺学》课程论文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摘要:维生素C又称L-抗坏血酸是高等灵长类动物与其他少数生物的必需营养素。
抗坏血酸在大多的生物体可借由新陈代谢制造出来,但是人类是最显著的例外。
最广为人知的是缺乏维生素C会造成坏血病。
在生物体内,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保护身体免于自由基的威胁,维生素C同时也是一种辅酶。
其广泛的食物来源为各类新鲜蔬果。
维生素C为酸性己糖衍生物,是稀醇式己糖酸内酯,Vc主要来源新鲜水果和蔬菜,是高等灵长类动物与其他少数生物的必需营养素。
Vc有L-型和D-型两种异构体,只有L-型的才具有生理功能,还原型和氧化型都有生理活性。
其结构是一种含有6个碳原子的酸性多羟基化合物,分子式为C6H8O6,分子量为176.1。
天然存在的抗坏血酸有L型和D型2种,后者无生物活性。
维生素C是呈无色无臭的片状晶体,易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
在酸性环境中稳定,遇空气中氧、热、光、碱性物质,特别是由氧化酶及痕量铜、铁等金属离子存在时,可促进其氧化破坏。
氧化酶一般在蔬菜中含量较多,故蔬菜储存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流失。
但在某些果实中含有的生物类黄酮,能保护其稳定性。
维生素 C 是生命的必需营养元素, 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因而改进维生素 C 生产工艺、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成为目前维生素 C 研究的热点。
目前, 国内维生素 C 最主要的生产方式是二步发酵法。
本文对维生素 C 二步发酵法的生产过程及目前对这一生产工艺改进的主要技术措施和研究方向作一介绍关键词:维生素C 生产工艺二步发酵法主要技术前言维生素 C 是简单结构的有机化合物,与单糖有密切关系。
研究表明植物中含有抗坏血酸氧化酶,能催化维生素 C 氧化,维生素 C 广泛分布在植物组织中,新鲜水果及蔬菜中含量尤多。
多数哺乳类和禽类也都能由葡萄糖合成足够数量的 L-抗坏血酸。
但人、豚鼠、猴子、蝙蝠、某些爬行动物及大多数人工养殖的鱼类甲壳类体内缺乏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 不能将古洛糖酸内酯转化成 L-抗坏血酸,不能生物合成维生素 C, 动物体内贮藏维生素 C 量不大,它们必须经常从环境或食物中摄取维生素 C 补充。
维生素C的抗氧化机制及其营养作用的研究进展
2.8保护细胞、解毒,保护肝脏
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保证细胞的完整性和代谢的正常进行 至关重要。为此,谷胱甘肽和酶起着重要作用。
谷胱甘肽是由谷氨酸、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的短肽,在体 内有氧化还原作用。它有两种存在形式,即氧化型和还原 型,还原型对保证细胞膜的完整性起重要作用。VC是一种 强抗氧化剂,其本身被氧化,而使氧化型谷胱甘肽还原为 还原型谷胱甘肽,从而发挥抗氧化作用。
由于它是供氢体,也可使被氧化的维生素E和巯基恢复成还原型, 这是其间接抗氧化作用[2]。戴德哉等[3]报道维生素C体内抗 氧化作用优于体外,其在体内可能通过其他间接途径发挥抗氧化作 用,而不仅是直接清除氧自由基。
2、维生素C的作用
2.1胶原蛋 白的合成
胶原蛋白的合成需要维生素C参加,所 以VC缺乏,胶原蛋白不能正常合成, 导致细胞连接障碍。人体由细胞组成, 细胞靠细胞间质把它们联系起来,细胞 间质的关键成分是胶原蛋白。胶原蛋白 占身体蛋白质的1/3,生成结缔组织, 构成身体骨架。如骨骼、血管、韧带等, 决定了皮肤的弹性,保护大脑,并且有 助于人体创伤的愈合。
维生素C参与氨基酸代谢、神经递质、胶原蛋白和组织细胞 间质的合成;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速血液凝固, 刺激凝血功能,促进铁在肠内的吸收,促使血脂下降;提 高CI补体酯酶活性,增加补体CI的产生,促进干扰素的产 生,干扰病毒mRNA的转录,抑制病毒的增生;
最大特性是还原性,通过还原作用消除有害氧自由基的毒性。其抗 氧化作用表现在可以与O2-、HOO-及OH-迅速反应,生成半脱 氢抗坏血酸[1],清除单线态氧,还原硫自由基,其抗氧化作用 依靠可逆的脱氢反应来完成。
○ 使难以吸收利用的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促进肠道对铁的 吸收,提高肝脏对铁的利用率,有助于治疗缺铁性贫血。
维生素C
维生素C又称L-抗坏血酸,是高等灵长类动物与其他少数生物的必需营养素。
抗坏血酸在大多的生物体可借由新陈代谢制造出来,但是人类是最显著的例外。
最广为人知的是缺乏维生素C会造成坏血病。
维生素C的药效基团是抗坏血酸离子。
在生物体内,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因为它能够保护身体免于氧化剂的威胁,维生素C同时也是一种辅酶。
但是由于维生素C是一种必需营养素,它的用途与每天建议使用量经常被讨论。
当它作为食品添加剂,维生素C成为一种抗氧化剂和防腐剂的酸度调节剂。
多个E字首的数字(E number)收录维生素C,不同的数字取决于它的化学结构,像是E300是抗坏血酸,E301为抗坏血酸钠盐,E302为抗坏血酸钙盐,E303为抗坏血酸钾盐,E304为酯类抗坏血酸棕榈和抗坏血酸硬脂酸,E315为异抗坏血酸除虫菊。
[1]维生素C - 基本内容基本知识:维生素C又叫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
在所有维生素中,维生素C是最不稳定的。
在贮藏,加工和烹调时,容易被破坏。
它还易被氧化和分解。
水溶性;大多数动物体内可自行合成维生素c,但是人类、猿猴、天竺鼠等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C在胶原质的形成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胶原质对于人体的组织细胞、牙龈、血管、骨骼、牙齿的发育和修复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帮助人体内铁的吸收;计量单位是毫克(mg);在紧张状态时,会加速维生素C的消耗;成人的建议每日摄取量是60mg(妊娠、哺乳期需要更多的量-70-95mg);常被推荐为预防婴儿猝死症(SIDS)的物质;抽烟者和老人需要更多的维生素C。
(一支香烟可以破坏25-100mg的维生素C)。
维生素C - 性质分子式:C6H8O6;分子量:176.12u;CAS号:50-81-7;酸性,在溶液中会氧化分解。
物理性质外观:无色晶体;熔点:190 - 192℃;沸点:(无);紫外吸收最大值:245nm;荧光光谱:激发波长-无nm,荧光波长-无nm;VC[维生素C简称]溶解性:水溶性维生素;推荐摄入量:每日60毫克;最高摄入量:引起腹泻之量;缺乏症状:坏血病;过量症状:腹泻;主要食物来源:柑桔类水果、蔬菜等维生素C - 生物学意义对生物以及人体有意义的"维生素C"是纯的左式右旋光(光学异构)抗坏血酸;相对的"左旋光"异构物在生物体内毫无用处。
维生素c合成途径
维生素c合成途径维生素C合成途径维生素C,也称为抗坏血酸,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
它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如抗氧化、促进铁的吸收、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等。
然而,人体无法自身合成维生素C,只能通过饮食摄入或补充剂获取。
那么,维生素C是如何在自然界中合成的呢?维生素C的合成途径有两条主要路径:戊糖途径和异戊糖途径。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条途径的具体过程。
1. 戊糖途径戊糖途径是维生素C合成的主要途径,也被称为D-葡萄糖途径。
该途径中,葡萄糖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逐步转化为维生素C。
具体步骤如下:步骤一:葡萄糖醛酸脱氢酶催化下,葡萄糖被氧化为葡萄糖醛酸。
步骤二:葡萄糖醛酸还原酶催化下,葡萄糖醛酸被还原为葡萄糖。
步骤三:葡萄糖经过多个酶的催化,分别进行水解、异构化、脱水等反应,最终生成2-酮-3-脱氧-L-吡咯磷酸。
步骤四:2-酮-3-脱氧-L-吡咯磷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包括磷酸化、脱水、异构化等,最终生成L-抗坏血酸。
2. 异戊糖途径异戊糖途径是维生素C合成的另一条途径,也被称为D-阿拉伯糖途径。
与戊糖途径相比,该途径的合成过程略有不同。
步骤一:D-阿拉伯糖经过多个酶的催化,进行多次反应,包括磷酸化、脱水、异构化等,最终生成D-阿拉伯糖醛酸。
步骤二:D-阿拉伯糖醛酸通过脱氢酶的催化,被氧化为D-阿拉伯糖醛酸内酯。
步骤三:D-阿拉伯糖醛酸内酯通过还原酶的催化,被还原为D-阿拉伯糖醛酸。
步骤四:D-阿拉伯糖醛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包括水解、脱水、异构化等,最终生成L-抗坏血酸。
维生素C合成的戊糖途径和异戊糖途径之间并非完全独立,实际上存在交叉反应的情况。
例如,戊糖途径中的葡萄糖醛酸可以通过转化为D-阿拉伯糖醛酸进入异戊糖途径。
因此,两条途径在维生素C 的合成过程中相互影响,共同完成维生素C的生物合成。
总结起来,维生素C的合成途径包括戊糖途径和异戊糖途径。
这两条途径通过一系列酶催化和化学反应,将葡萄糖或阿拉伯糖转化为维生素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植物中维生素C合成及其相关酶研究进展1尚增振,马锋旺*,李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陕西杨凌(712100)E-mail:fwm64@摘要:维生素C即抗坏血酸(AsA),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物质,在植物和动物的代谢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1998年拟南芥AsA缺乏突变体VTC1的鉴定和L-半乳糖途径的提出,高等植物中AsA代谢研究发展较快。
合成相关新基因的鉴定与克隆,检测到其他的合成途径,表达动物AsA合成基因后,不可预知的生物表型观察等表明植物AsA合成的复杂性。
本文根据相关文献对植物中维生素C的合成途径和相关酶基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高等植物,维生素C,生物合成途径,合成相关酶维生素C(Vc),又称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 AsA),是普遍存在于植物组织中的高丰度小分子抗氧化物质。
某些动物如人类由于缺乏其合成关键酶L-古洛糖内酯氧化酶不能自身合成维生素C,并且其在人体内不能长久贮存,只能不断从食物中获取AsA,而作为主要Vc 来源的水果和蔬菜其AsA水平差异较大。
因此AsA 含量已成为衡量农产品品质的重要指标。
此外,植物中的AsA 还在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光合作用和光保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以及参与某些次生代谢物和乙烯的合成等诸多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
同时有关AsA生物合成和调控的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
本文综述了近来年人们在AsA生物合成及其相关酶方面的研究进展。
1.植物AsA合成途径1.1 与动物合成途径类似的古洛糖途径Isherwood 等[2]最早提出的类似于动物合成途径的高等植物AsA生物合成途径,该途径认为植物由D-半乳糖经D-半乳糖醛酸和L-半乳糖内酯(L-GalL)等重要中间物质最终形成AsA,其间发生了类似动物的碳链倒位。
支持该途径的证据为在植物体内确实存在天然L-GalL并可通过半乳糖内酯脱氢酶(GalLDH)氧化生成AsA,同时D-半乳糖醛酸(甲酯)也可作为AsA合成的底物。
但随后的同位素放射性示踪证明植物合成AsA的过程并未发生碳链的倒位[3]。
虽然有证据显示L-GalL是植物合成AsA的底物,但D-半乳糖醛酸并不是植物合成AsA 的主要物质[10,12]。
1.2 邻酮醛糖途径为符合同位素放射性示踪实验结果,Loewus等[28]提出的一条非倒位途径即临酮醛糖途径。
在该途径中D-葡萄糖首先在C-2位上被氧化生成D-葡萄糖醛酮然后在C-5位经表异构酶催化形成L-山梨糖醛酮,并进一步在山梨糖醛酮脱氢酶作用下被氧化为AsA。
此途径虽然没有碳骨架的倒位,但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实验证据支持这一途径[29]。
因为尚未发现催化前两步反应的酶。
Conklin 等[30]对拟南芥AsA缺乏的突变体vtc1的研究表明增加D-葡萄糖醛酮和L-山梨糖醛酮并不能导致AsA的积累。
L-山梨糖醛酮也未能明显增加拟南芥悬浮细胞内源AsA含量. Saito et al 利用14C标记实验发现,前体培养的24h后,D-(14C)-葡糖醛酮有4.1%的转化成AsA;D-(14C)-葡萄糖有0.6 %转化成AsA,而且没标记的D-葡糖醛酮抑制了D-(14C)-1本课题得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基金的资助。
葡萄糖向(14C)-AsA的转化[31]。
尽管如此,由于葡糖醛酮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植物产生毒害,使这种抑制现象不能成为D-葡糖醛酮作为AsA合成前体物的证据.1.3 L-半乳糖途径基于生物化学证据,1998年Wheeler等[5]在无碳链倒位途径和L-半乳糖-1,4-内酯是AsA 合成的直接前体下,提出了植物中AsA合成的L-半乳糖途径。
此后,在光合组织中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证实该途径为植物AsA合成的主要途径[11,12,13]。
在该途径中,以D-甘露糖-6-磷酸、L-半乳糖和L-GalL等作为主要中间物质,既符合同位素放射性示踪实验结果,又避免了以前争议较大的炭链倒位。
还把L-GalL等重要物质纳入其中。
支持该途径的证据主要有(1)当用[14C]甘露糖喂饲拟南芥叶片时4 h后就有约10%被标记的[14C]在AsA中被检测到[11];(2)在豌豆胚提取物中加入[ 14C]GDP-甘露糖可以形成[ 14C]L-GalL并可进一步生成AsA[12];(3)用L-半乳糖和L-半乳糖内酯等直接前体物喂饲拟南芥叶片和豌豆苗可以相同的效率增加 AsA含量,同时GDP-甘露糖可通过GDP-D-甘露糖-3,5-表异构酶的作用形成L-半乳糖[13,32];(4)该途径中所涉及的酶多数已被检测纯化或克隆;(5)特别是对从拟南芥获得的AsA缺失突变体的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这一途径。
该途径把AsA的生物合成融入植物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代谢过程并高等植物中抗坏血酸可能的合成途径Proposed biosynthetic pathways of AsA in higher plants与多糖合成和蛋白质的糖基化之间建立联系已被公认为是高等植物合成AsA的主要途径[27]。
1.4 糖醛酸转变途径虽然同位素放射性示踪实验结果已经证明植物不能通过碳链倒位途径合成AsA,但最近对拟南芥悬浮培养细胞的研究发现除L-半乳糖和L-半乳糖内酯以外,D-半乳糖醛酸甲酯、L-古洛糖内酯、D-葡萄糖醛酸甲酯和D-葡萄糖醛酸内酯等也能提高细胞内AsA水平[11,32]。
然而这4种物质并不包含于L-半乳糖途径之中,特别是对于L-古洛糖内酯及其氧化酶的研究使人们相信植物可能还存在另外的AsA合成途径。
当Jian 和Nessler[19]把从鼠肝脏细胞克隆的古洛糖内酯氧化酶基因导入烟草和莴苣中时,转基因植株AsA的含量比对照提高了7倍。
但是要清楚地阐明糖醛酸转变途径的过程、生理作用以及与L-半乳糖途径之间的关系为时尚早。
它可能是植物在特殊环境条件下于特定组织中合成AsA的途径。
1.5 可能的肌醇途径在动物AsA合成途径中,中间产物D-葡萄糖醛酸可由肌醇通过肌醇氧化酶催化而产生,但这种可能以前在植物中没有报道。
拟南芥的全部基因组序列的利用允许研究者去寻找植物与动物在肌醇氧化酶基因上的同源性[7],发现该基因编码区位于4号染色体上。
后来,细菌表达的该酶重组蛋白具有肌醇氧化酶活性。
在拟南芥中的过量表达显著增加了AsA水平[7]。
通过猕猴桃和苹果EST序列分析,在苹果和猕猴桃果实中存在肌醇-1-磷酸化酶。
但是在离体下还没有检测到肌醇在植物AsA合成中的作用。
2. AsA合成相关酶的研究2.1 GDP-甘露糖焦磷酸化酶(GDP-D-Mannose pyrophosphorylase , GMPase)GMPase是 L-半乳糖途径中第1步反应所需要的酶,催化 D-甘露糖 -1-P生成 GDP-D-甘露糖,已从烟草(AB066279)[36]、土豆(AF022716)[37]、拟南芥 (AF076484)、番茄(AY605668)获得了编码 GMPase的基因。
对拟南芥维生素C突变体Vtc1的研究表明突变位点正是该基因位点[12]。
1999年 Keller等[37]对马铃薯GMPase基因进行反义表达,导致转基因马铃薯中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这证明了L-半乳糖途径在植物维生素C合成中占主导地位。
2.2 GDP-甘露糖-3,5-表异构酶(GDP-D-Mannose-3,5-epimerase)在 L-半乳糖途径中将 GDP-甘露糖转变为L-半乳糖的关键酶。
Wheeler等[5]首先从豌豆、拟南芥等植物中分离鉴定出GDP-甘露糖-3,5-表异构酶。
Wolucka等[6]从拟南芥的悬浮培养细胞中克隆获得了编码GDP-甘露糖-3,5-表异构酶的基因。
该酶是一个分子量约84kD的二聚体,由2个能够明显区分的亚基组成;其基因编码377个氨基酸,推导的分子量为42.759kD,pI为5.85,它对拟南芥合成维生素C具有调控作用。
研究发现该酶至少催化2个显著的表异构化反应,而且表异构化物量会发生变化,变化规律似乎与该酶的分子构型有关,并发现了一个新产物GDP-L-古洛糖[14]。
他们推测热激蛋白Hsp70分子伴侣参与了该酶的分子折叠或调控。
GDP-甘露糖-3,5-表异构酶可以根据细胞的氧还状态、环境胁迫、细胞壁或糖蛋白对GDP-糖需求量等来控制进入维生素C合成途径中碳源的量,并且外源的GDP-L-古洛糖和L-古洛糖-γ-内酯可以作为植物细胞维生素C合成的主要前体物质,在此基础上一个类似于动物的植物维生素C合成途径被提出。
2.3 L-半乳糖-1-磷酸酯酶( L-galactose-1-phosphate phosphatase)在 L-半乳糖途径中将L-半乳糖-1-P转变成L-半乳糖的酶。
该酶分子量约为65kD,对L-半乳糖-1-P具有高度的底物特异性,说明L-半乳糖途径在植物体内占有主导地位。
在植物体中L-半乳糖主要用于维生素C的生物合成,故L-半乳糖-1磷酸酶的活性高低对植物体内维生素C 含量影响很大[15]。
Chen等[40]从美味猕猴桃里获得了编码L-半乳糖-1磷酸酯酶的cDNA基因序列。
2.4 L-半乳糖脱氢酶(L-galactone dehydrogenase, GalDH)在L-半乳糖途径中, GalDH直接催化L-半乳糖形成L-半乳糖内酯,起着关键酶的作用。
从美味猕猴桃海沃德叶片[23]和苹果[42]中分离纯化到L-半乳糖脱氢酶并克隆到该基因cDNA,登录号分别为AY176585和AY264803。
该酶分子量为34.2kD,凝胶电泳显示为单体。
当pH 值由6.5到9时,对半乳糖和NAD的Km值下降。
在果实、叶片发育过程中,GalDH酶活性下降,mRNA表达量作出相应的变化[23]。
Gatzek S等[13]在拟南芥中对该基因进行反义表达,叶片AsA含量下降,并且受光调控。
2.5 L-半乳糖内酯脱氢酶( L-Galactono-lactone dehydrogenase, GalLDH)从植物中分离GalLDH基因已有不少文章报道,目前已从花椰菜[40]、甘薯[33]、烟草[26]、拟南芥、草莓、刺梨等植物中获得了编码GalLDH的cDNA克隆。
该酶是L-半乳糖合成途径最后一步反应的催化酶,完成由L-半乳糖-1,4-内酯到维生素C的转化。
GalLDH定位于线粒体内膜外侧,分子量为56kD,分析得知GalLDH中半胱氨酸残基的数目对GalLDH的活性影响重大[40]。
该酶对L-半乳糖内酯具有很高的底物专一性,并且需要细胞色素C(Cytc)作酶反应的电子受体[40]。
多数植物的GalLDH蛋白氨基酸序列具有3个可预测的跨膜区域和一个位于膜外侧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结合域,这使得其作用底物能够像其它小分子溶质一样不需要载体介导而穿过外膜,同时其反应产物维生素C也不需要载体作用就能运出合成部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