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案例分析1

合集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优秀6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优秀6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优秀6篇大学生心理问题案例报告篇一一、一般资料(一)、人口学资料柳某,男,15岁,汉族,系我校初三学生,个头不高,身体胖瘦适中。

父亲为乡下学区副校长,母亲为县医院护士。

(二)、个人成长史求助者系家中长子,母亲体健,足月顺产、孕育期间未服任何药物、也未有任何不良反应,婴儿时期,一切正常,一岁左右、父母离异,父亲忙于教育工作而疏于照料,求助者由爷爷奶奶抚养照顾,爷爷和奶奶对其娇惯溺爱,从小意志脆弱、性格内向,自尊心极强,3岁时,父亲把求助者接到所在单位念书,那时,父亲升任副校长,业务繁忙,并且染有赌博不良嗜好,对其要求甚为严格,但很少与其沟通交流,小学阶段学习优异,深得师生夸奖,但胆小怕事,与学生交往很少,10岁那年,父亲续弦,继母除生育一妹之外,又带来一妹,继母对其百般呵护,但求助者仍旧感觉不到温暖,两年前,求助者离开乡下父母考取县城这所初中寄宿制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求助者喜欢上了这所环境怡人、书香浓郁的美丽校园,学习劲头有增无减,成绩处于班上中上游,性格比以前稍微开朗些,结交了一些要好。

但做事仍显自信心不足。

(三)、精神状态求助者穿着干净整洁,说话思维清晰、完整,说话过程中流露出紧张焦虑情绪。

(四)、身体状态求助者自幼身体健康,家族中无精神遗传史,家人身体健康,最近失眠多梦,委屈烦躁、焦虑,情绪低落。

(五)、社会功能惧怕数学老师批评、害怕与数学老师交流,数学课注意力无法集中,数学成绩有所下降。

(六)、心理测验结果SCL-90:总分为170,其中焦虑为3分、抑郁为2分、个人关系为2分。

其他因子均低于2分。

二、主诉及个人陈述主诉:最近一个月以来,求助者心神不宁、委屈郁闷、紧张焦虑睡眠不佳,数学课上,注意力无法集中、心情难以平静,学习效率下降。

个人陈述:一个月前,在一次数学测试中,正当求助者伏案疾书认真答卷时,“嗖”一声一个圆纸球不偏不倚落在求助者桌上,原来前桌想试图与求助者侧面的好友核对试卷答案。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在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

案例一,小明的自卑情绪。

小明是班上的一个学生,他总是很害羞,不善于表达自己,成绩也不是很好。

在课堂上,他总是避开老师的目光,不愿意回答问题。

有一次,班上进行了一次班干部竞选,小明也报了名,但最终没有当选。

之后,他更加沉默了,成绩也有所下降。

针对小明的情况,老师和家长需要及时关注和帮助。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多给小明一些鼓励和肯定,让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同时,可以鼓励他多参与一些课外活动,增强自信心。

家长也可以多和小明沟通,了解他的内心想法,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

案例二,小红的适应困难。

小红是一个转学生,她之前的学校和现在的环境有很大的不同。

刚来的时候,她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不愿意和别人交流。

在课堂上,她也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成绩也有所下降。

她的老师发现了这一情况,开始和她进行交流,了解她的困难所在。

针对小红的情况,老师可以多和她进行交流,了解她的适应困难所在,给予她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班级活动,让小红更好地融入集体。

家长也可以多和小红进行沟通,给予她家庭上的支持和关爱,让她在新环境中更快地适应。

案例三,小华的情绪波动。

小华是一个性格外向的学生,但最近他的情绪出现了波动。

有时候很开心,有时候又会情绪低落。

在课堂上,他的注意力也不集中,成绩出现了下降。

老师发现了这一情况,开始和小华进行交流,了解他的内心状况。

针对小华的情况,老师可以和他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他的情绪波动的原因,给予他适当的心理疏导。

同时,可以鼓励他参加一些感兴趣的课外活动,让他在活动中释放情绪。

家长也可以多关心小华,给予他家庭上的支持和关爱,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和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中学生心理咨询典型案例分析

中学生心理咨询典型案例分析

中学生心理咨询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
第一,小明的学习压力过大。

小明所在的学校对成绩有很高的要求,课业繁重,考试频繁,导致他感到压力山大。

他认为自己必须取得好成绩才能获得父母的认可和赞扬,否则会被他人看不起。

第二,小明在学校中遭遇了一些负面事情。

他曾被同学当众嘲笑和羞辱,这让他感到非常难过和自卑。

他开始害怕和他人交流,生怕再次受到伤害。

1.支持和接纳小明的情绪。

让小明知道他的感受是被理解和尊重的,让他有一个安全的环境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案例二:
第一,小红对学习的目标模糊。

她不清楚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觉得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完成作业。

第二,小红在学习中遇到了一些困难。

她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并且拖延做作业,加重了学习的压力。

总结:。

心里健康教育典型案例分析

心里健康教育典型案例分析

心里健康教育典型案例分析
《心里健康教育典型案例分析》
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心里健康教育成为许多学校和机构关注的热点。

本文通过一个典型案例来分析心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

小明,一个初中生,自小就比较内向和胆怯,对学习和社交不太感兴趣。

渐渐地,他变得越来越消极,经常感到孤独和无助,甚至有自杀的念头。

他的家人和老师都感到很担忧,经过一番探讨后,决定让他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心里健康课程中,小明开始接触到一些正面的心里健康知识,学会了自我情绪调节和应对压力的方法。

同时,他也通过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来建立了更多的友谊和信任。

慢慢地,小明开始变得开朗和积极,对学习也有了更大的投入。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心里健康教育对于孩子们的重要性。

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面对自己的情绪,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面的人际关系和增强抗压能力。

同时,也能够让家长和老师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并给予更有效的支持。

因此,心里健康教育应该成为学校和社会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帮助更多的孩子在心灵上健康成长。

同时,家长和社会也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帮助。

只有这样,我们的下一代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长。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及案例分析 (1)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及案例分析 (1)
中小学教师学生心理 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辅导助你成为专业的教师
是谁让我们想到了心理健康?
Page 3
案例1:求爱不成火烧花季少女 女孩惨遭毁容
2011 年 9 月 17 日 ,合肥寿春中学陶某因追求同学少女周岩不成 ,破门闯入其家中,趁周岩不备,拿出打火机油浇到受害人头上 并点着, 周岩痛苦地哀嚎惨叫。 家人闻讯赶来,用被子将火扑灭 ,报警并拨打 120抢救。
39
不用担心之参军篇
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为劝说青年当兵,军方请心 理学家编写了一则征兵广告:
当了兵,有两种可能:一是留在后方,一是送 到前方。留在后方没什么可担心的。送到前方又有 两种可能:一个是受伤,一个是没有受伤。没有受 伤不用担心。受伤的话也有两种可能:一个是轻伤, 一个是重伤。轻伤不用担心,重伤的话也有两种可 能:一个是能治好,一个不能治好。能治好不必担 心,治不好也有两种可能:一个不死,一个是死。 不死的话不用担心,死了嘛………也好,因为他已 经死了,还担心什么呢?
——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 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的课题组
Page 30
(三)亚健康的概念
亚健康概念: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一
个崭新的概念——“亚健康”,即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 “第三状态”,又称为“次健康”、“疾病前状态”、“第 三状态”、“灰色状态”、“潜临床状态”、“半健康人” 等。
认知主义心理病理观
一、认知1)人既可以是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当 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是愉快的。
(2)情绪伴随着人们的思维而产生,情绪或生理上的困扰 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思维所造成的。
(3)人具有一种生物学的和社会学的倾向性,倾向于存在 有理性的合理思维和无理性的不合理思维。

(一年级学生)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一年级学生)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一、案例描述2019年9月。

我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开学第一天,我和刚升一年级的几位学生一起打扫校园卫生的时候,听到了一个小男孩——小赛(化名)的哭声。

小赛家就在学校的对面,在教学楼下面,透过学校围栏可以看到他的家。

这天早上,外婆送他到学校门口,他哭闹着不肯进学校,校长拉他进来关上校门之后,他就跑到围栏这里,抓着栏杆,看着外婆家,跳着脚,哭喊着外婆,直到他外婆关上大门也没有停止。

第一天的印象太深刻了,我记住了他。

接下来的时间,上学的时候,他几乎每天都会哭闹。

从他的行为中,我感受到了他的焦虑——分离性焦虑。

二、成因分析焦虑是一种强烈的消极情绪和紧张的躯体症状为特征的情绪状态。

在这种情绪状态下,人们会对未来的危险或不幸感到不安。

分离焦虑,是指个体与其依恋对象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

小学生分离性焦虑主要表现为:不愿上学,不愿离开家长,担心家长出意外,担心自己走失或被拐走。

1.个人因素遗传因素:患焦虑症父母的子女,焦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父母的子女。

经过了解,知道小赛的爸爸曾经也有过焦虑,小赛读二年级的表哥在一年级上学期也有相同的情况。

通过观察,我发现他会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会分神,同别人交流时,与人的眼神交流少。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分离焦虑源于某些需要的严重失衡与突然缺失。

如生理需要及安全感缺失引起的归宿感与自尊心缺失。

分离焦虑让他对日常生活中可能的危险和失败过分担心。

比如,他经常对他外婆说:“外婆你要好好的”和“外婆,你一个人在家把门关好”。

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

自卑的心理使得他缺乏勇气,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

这种分离焦虑情绪如果得不到排解,就会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在与外婆交谈时了解到,孩子的父母离得远,两人不常在一起。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案例3篇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案例3篇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案例3篇案例一:自尊心教育小明是一个初二的学生,成绩一直不错,但自尊心特别强,对于自己犯错误很难接受。

一次数学考试,他因为粗心大意而丢了几分,结果很是苦恼,甚至有逃避现实的想法。

对此,班主任老师选择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来帮助他。

老师先通过谈话了解小明的具体情况,然后告诉他,每个人都会犯错误,错误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面对和处理错误。

老师引导小明去思考,是不是可以从错误中研究,从而提高自己。

最后,老师再适当地进行了一些自尊心的培养,让小明明白,自尊并不意味着不能接受错误,而是要有勇气面对错误,有信心纠正错误。

桂例二:情绪管理教育小华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初一学生,面对人多的场合和突发的情况,他常常会感到紧张和害怕,甚至有时会产生逃避的情绪,这对他的研究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帮助小华,学校心理老师对他进行了一对一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老师通过交谈了解到小华的情况,然后教给小华一些简单实用的情绪管理技巧,比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

同时,老师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小华找到情绪的来源,并教给他如何从源头上调整情绪。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指导,小华的情绪管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案例三:压力处理教育小玲是一个初三的学生,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她感到压力山大。

她既害怕考试,又害怕自己的成绩达不到父母的期望,甚至有时候会失眠。

学校心理老师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开始对小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老师首先和小玲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了解她的具体压力来源和面对压力的态度。

然后,老师教给小玲调整压力的技巧,比如合理规划时间、调整研究方法、进行放松训练等。

同时,老师还帮助小玲正确理解考试,降低对考试的恐惧感。

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玲的压力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她的研究状态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引言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

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分析,探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案例介绍小明,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学习成绩优异,但在学校的人际交往中存在困难。

小明性格内向,不善于主动与人交流,课堂上很少发言,课下也不愿意参加同学们的游戏活动。

案例分析心理问题诊断根据小明的情况,可以初步判断他可能患有社交焦虑症。

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不安,害怕被他人评价和拒绝。

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导致小明在情感上缺乏安全感。

2. 学校因素:小明在学校的自尊心可能受到伤害,导致他对人际交往产生恐惧。

3. 个人因素:小明可能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害怕在同学面前出错,从而回避社交活动。

解决策略家庭干预1. 增加亲子互动:父母应尽量抽出时间与小明进行情感交流,增强他的安全感。

2. 培养情绪管理能力:父母可以教授小明一些情绪管理的技巧,如深呼吸、情绪宣泄等。

学校干预1. 心理咨询:学校可以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小明解决社交焦虑问题。

2. 小组活动:组织小明参加兴趣小组或课外活动,鼓励他与同龄人交流。

个人干预1. 自我认知:小明需要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主动寻求帮助。

2. 建立自信:通过培养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提高自信心。

结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综合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帮助小明克服社交焦虑,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案例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某高中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开展了一项名为“关爱自己,成就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活动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学校邀请了心理学专家进行讲座,教导学生压力管理、情绪调节和自我认知等技巧。

同时,学校还组织了小组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分享和思考,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交流。

此外,学校还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让他们有一个安全、私密的空间可以倾诉心声。

通过这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成功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案例二:心理健康教育推广活动某社区面对居民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开展了一场心理健康教育推广活动。

社区邀请了专业的心理学家进行心理健康讲座,教导居民们如何面对压力、管理情绪和改善人际关系。

同时,社区还组织了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坊,让居民们可以亲身体验心理咨询的过程并获得帮助。

此外,社区还推出了一本心理健康读物,每户居民都可以免费领取,并鼓励大家进行交流和分享。

通过这些推广活动,社区提高了居民们的心理健康意识,让他们学会了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并建立起相互支持的社区关系网。

案例三:心理健康课程的创新教学某大学的心理系为了提高学生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理解,创新设计了一门心理健康课程。

这门课程除了传授理论知识外,还通过实践形式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在课堂上,学生们参与各种互动游戏和角色扮演,模拟真实的心理咨询场景,让他们亲自体验和运用所学知识。

同时,课程还安排了实地考察活动,学生们到社区、医院等场所实地观察和了解心理健康服务的实际运作情况。

通过这样的创新教学方法,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心理健康的理解,还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些优秀案例充分展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有效性,通过专业的教育和支持,可以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经典分析1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经典分析1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经典分析前不久,北大一名学生涉嫌砍死同班同学的消息,令公众为之震惊。

平息很长时间了的“马加爵事件”仍令我们记忆犹新,加上屡屡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不由得让人不断追问:大学生,你为何如此脆弱?■校园暴力极端案例不久前北京大学医学部大三学生崔某被利器砍死,事发现场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南区教学楼。

事后,死者一同学被警方带走。

据了解,此前两人都追求过同一个女生,曾为一些过节大打出手……专家分析校园暴力的产生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工作节奏、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总体的速度也在加快,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跟上社会步伐的速度比较慢,这样很容易让人心情浮躁,恨不得一下子就奔向成功。

相对来说,社会道德约束的力量就弱了。

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最后积聚起来的破坏力是很大的,导火索可能就是平常人看起来很正常的一件事,在他看来就是很大的事了。

所以觉得自己受到伤害时,本能地愤怒和攻击,但他不是以一个社会认可的方式发泄,而是寻找一种极端行为进行发泄,那么就可能对伤害他的人产生暴力倾向。

对于在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来说,需要加强心理这方面的监督,比如搞一些活动,让人的能量能够通过正常途径转化。

如果老师和学生有心理健康的概念,那么就可以早点发现别人的不对劲,帮他缓解问题,就可能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

■减压无术极端案例梁鹏是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研究生,个子高高的,长得也很帅,但几年下来他有一个很悲观的想法:做导演需要出名,而真正出名的导演又有几个呢。

而且自己家是外地的,从本科到研究生一路走来实在太累了,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种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最终,他办理了退学手续。

学校的老师、同学无不为他惋惜。

专家分析大学生现在面临的压力过大,造成心理的落差比较大,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家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首先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的扩招,让一些学生在上学的时候就对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产生焦虑。

另外,自我和家庭对学生前途所定的目标过高,有的学生有一种为家长读书的想法,想的是将来要怎样报答家长,有的是给自己定了一个不太符合实际的目标,那么都可能在最终结果上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3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3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3篇1. 案例一:学业压力导致心理健康问题背景该案例涉及大学生小明,一位高年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

他在每个学期都要应对大量的课程和项目,并且为了保持良好的成绩而努力奋斗。

这种持续的压力导致了小明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问题小明开始出现焦虑症状,经常感到紧张、不安和失眠。

他的注意力不集中,无法专注于研究,并且情绪波动较大。

这种状态对他的学业和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解决方案大学为了帮助小明,提供了以下心理健康教育措施:1. 心理咨询:大学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咨询服务,小明可以找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寻求帮助和支持。

2. 管理学业压力:大学组织了学业规划和时间管理培训,帮助学生学会合理规划研究时间和任务。

此外,学校还建立了课程和项目的研究指导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研究支持。

3. 心理健康宣传: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提倡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并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

效果经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和帮助,小明逐渐缓解了焦虑症状。

他学会了管理学业压力,更好地安排时间和任务。

小明的研究成绩稳步提高,同时他的心理健康也逐渐恢复。

2. 案例二:社交障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背景该案例涉及大学生小芳,一位内向的学生,面临着社交障碍的问题。

她对于人际交往感到紧张,不善于与人沟通,并且缺乏自信。

问题由于社交障碍,小芳在大学生活中感到孤立和焦虑。

她担心被他人拒绝和嘲笑,很少主动参加社交活动,这限制了她的交友和人脉拓展。

解决方案大学为了帮助小芳,提供了以下心理健康教育措施:1. 社交技巧培训:大学组织了社交技巧培训课程,帮助学生研究如何主动与他人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 社团活动推广:学校积极推广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通过参加和组织社团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扩展社交圈子,提高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3. 心理支持小组:学校成立了心理支持小组,为有社交障碍的学生提供相互理解和支持的平台。

效果经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小芳逐渐克服了社交障碍,并与更多的同学建立了深入的友谊。

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1)

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1)

案例分析案例:张华,男,7岁,一年级的一名学生。

5岁时,爸爸、妈妈因犯毒被送进监狱,现由爷爷、奶奶照顾。

爷爷、奶奶都是退休工人,工资较少,生活较为艰苦,加上爷爷、奶奶年纪较大,只能照顾他的生活,无力辅导他的学习。

家离学校较远。

由于小小年纪父母就不在自己身边,因此存在着较强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同学,在同学面前自惭形秽。

同时,又存在着较强的求好心理,为了向同学们证明他很行,他经常招惹同学,抢走同学的东西,防碍同学的正常活动。

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在学习上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作业经常不能按时的完成,作业质量差,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较少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一、分析张华的具体情况1、家庭情况特殊,缺少父母的关爱2、有较强的自卑心理3、有较强的求好心理4、经常招惹同学5、抢同学东西6、妨碍同学正常活动7、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8、作业不能按时完成9、作业质量差10、上课注意力不集中11、较少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二、确定目标行为1、每天晚上8点之前完成家庭作业(假设下午4点放学)2、每天作业得到良好的等级(待作业水平基本稳定后将良好提升到优秀)3、每节课集中注意力,不走神,保持注视老师的状态4、每天至少回答一次老师提出的问题5、明确学习目标,每次考试达到70分以上(成绩稳定后,目标成绩向上提升)6、每天和同学和谐相处①、不抢、不扔同学的东西②、和同学一起玩耍并且不捣乱③、不和同学打架三、强化物物质奖励:棒棒糖、彩色橡皮,铅笔,卷笔刀、悠悠球、铅笔盒、可供选择的笔记本、可供选择的漫画书、玩具等活动奖励:去动物园或者去游乐场玩、去监狱探望父母社会奖励:老师关爱的笑容、拥抱、抚摸、表扬、关注等四、代币制交换系统代币:老师特制的“你真棒”字迹印章行为表现(获得代币制数量)强化物(需要代币制数量)一天不抢、不扔同学的东西(+1)老师的特殊关注,如口头表扬、抚摸、投以赞许的目光等(2)一天不和同学打架(+2)一天都可以和同学一起玩耍且不捣乱(+3)棒棒糖、彩色橡皮、铅笔、卷笔刀(5)一节课不做小动作(+1)一节课不往窗外看(+1)悠悠球、可供选择的笔记本(20~30)一节课看着老师(+1)课堂作业得到“良好”(+2)铅笔盒、10元以下的玩具(40~50)家庭作业得到“良好”(+3)每回答老师提出的一个问题(+1)可供选择的漫画书(70~80)考试成绩在70分以上(+5)认真服从老师的命令(+1)10元以上的玩具(120~150)帮助老师收发作业本(+1)抢、扔同学东西(-1)去动物园或游乐场玩(200~220)故意妨碍同学正常活动(-2)故意破坏班级公物(-5)去监狱探望父母(280~300)故意破坏同学的东西(-3)交换系统一(学校)行为表现(获得代币制数量)强化物(需要代币制数量)每天准时7点起床,7点半上学(+2)棒棒糖、彩色橡皮、铅笔、卷笔刀(5)每晚8点之前完成家庭作业(+3)整理自己的书包、玩具(+2)选择喜欢的水果或零食(15) 整理自己的床铺(+1)饭前便后主动洗手(+2)吃饭不拖拉,不让饭菜掉到桌上或身上地上与朋友一起踢球(25)(+2)随地丢垃圾(-2)赖床一次(-2)爷爷奶奶带着去公园玩(30)家庭作业不整洁(-2)交换系统二(家)代币兑换:本代币系统每周兑换一次,如果张华不愿兑换,可以积攒兑换。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1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1

承认差别,进行“量体裁衣式的教育”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有很多相似的愿望,孩子的情况却是千差万别的。

要把美好愿望变成现实,必须了解这些差别,为孩子提供“量体裁衣式的教育”。

比如说,活泼外向的孩子要侧重于训练持久性和细致程度,回答问题时要训练打腹稿,防止答非所问,没有深度。

老实内向的孩子要侧重于训练灵活性和反应速度,通过多做模拟练习,来提高勇气和自信心。

而对于情况特殊的学生,则要特殊对待,制定特殊的培养方案,进行特殊培养。

战鹏是我班里的一名男同学,性格内向,孤僻。

上课要么睡觉,要么趴在座位上,整个人没有任何精神,而且不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任何交流,情况极其特殊。

刚开始接手到班级的时候,我曾试着几次想与他进行交流,沟通。

他都不理睬,甚至多次提到死亡的信息。

不得已,我找到了他七年级的班主任孙老师。

通过了解得知,战鹏本身性格有些内向,不善交流。

以前他是独生子,家长对他也很溺爱,至使其有些任性,做事很偏激。

偏偏战鹏的家长性格也内向,不善表达,与战鹏很少交流。

上初中后,家长的谈话更是只集中在他的学习上,有时解决问题的方式过于简单粗暴。

战鹏感觉不到家长的关心,认为家长只在乎他的学习。

尤其是去年,家里又添了一个小弟弟,父母的注意力自然有所转向,战鹏进一步感觉遭到冷落,有了更大的失落感。

于是,为了得到父母的重视,他变得更加叛逆,故意与家长做对,甚至以死亡为要挟。

由于家长未能正确的理解和很好的沟通,使战鹏更加失望,索性关闭了与外界的交流。

在学校,也不再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七年级的下半年,父母将战鹏送到了精神病医院进行治疗。

不但没起到好效果,反而由于药物的副作用,使战鹏整个人没有了一点精神,心理上变得更加封闭。

没办法,开学后,家长又将战鹏送到学校,希望通过学校,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能让战鹏早日走出困境,从而打开对外交流的大门。

了解到这些特殊情况,我马上着手制定了特殊的培养方案,对其进行特殊培养。

第一步,我首先约谈了战鹏的家长,战鹏的家长表现的很急躁,但苦于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

心理案例分析范文

心理案例分析范文

心理案例分析范文患者简况:患者小明,男性,25岁,大学生。

患者在家庭中排行老大,父母对他期望很高,希望他能够成为家庭的顶梁柱。

小明性格内向,平时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人际关系较为敏感,有时会因为一些小事情而感到焦虑和沮丧。

最近,小明的父母发现他整天闷闷不乐,不愿意与人交流,开始担心他的心理健康问题。

初步诊断:小明被送到心理咨询师处进行咨询。

经过初步的观察和交谈,心理咨询师发现小明可能患有社交焦虑症。

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在社交场合中会感到过度的紧张和恐惧,害怕被他人评价和否定,因此会避免与他人交流,甚至出现明显的回避行为。

症状分析:小明在咨询中表现出明显的社交回避行为,他对于与陌生人交流感到非常紧张,甚至在一些正常的社交场合中也会感到不安。

他害怕被别人看出自己的焦虑和紧张,因此会选择回避社交,避免与他人交流。

在家庭中,他也很少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对父母的期望感到压力很大。

这些症状表明小明可能患有社交焦虑症。

潜在原因分析:小明的社交焦虑症可能与他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有关。

作为家中的长子,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够成为家庭的顶梁柱。

这种期望给小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感到自己需要完美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否则会让父母失望。

这种压力导致小明在社交场合中感到紧张和焦虑,害怕被别人看出自己的不安和脆弱。

此外,小明的内向性格也使他更容易产生社交焦虑症。

治疗方案:针对小明的社交焦虑症,心理咨询师制定了一系列的治疗方案。

首先,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小明改变他对社交的负面认知,减少对于他人评价的过分在意。

其次,通过暴露疗法,让小明逐渐接触社交场合,减少对社交的回避行为。

同时,心理咨询师也建议小明与家人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减轻家庭压力对他的影响。

疗效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明的社交焦虑症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社交场合,与他人交流的紧张感明显减轻。

在家庭中,他也开始更加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五篇模板)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五篇模板)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五篇模板) 第一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富县茶坊中心小学——郭晓亚怕学习的孩子陆启苗,女,小学学前班学生。

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

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

不肯写作业,不写家庭作业。

有时干扰同学上课,同学们不喜欢她。

父亲在外工作,无暇顾及她的学习,也没有心思管她,对她放弃了。

母亲也很忙,即使想管她,也没有能力管得动,因为她的母亲说上去根本不听。

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

她说,走进学校就讨厌、害怕、无力。

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

而针对上面学生的案例,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

1、个别谈心:老师经常与其个别谈心,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2、注意多表扬。

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

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她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

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她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

3、与家长沟通与协调。

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

指导家庭对策。

(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富县茶坊中心小学——郭晓亚吴昊,男,5岁,小学学前班学生,单亲家庭。

他和母亲一起生活。

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母亲、老师批评后,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上学,不说话,砸东西,逃避别人。

心理健康案例1

心理健康案例1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案例一:李某,初一女生。

小学时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很好。

进入初中后,学习依然刻苦努力,但心理压力十分沉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文化学习上。

刚开始,他的文化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与此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他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待的目光,一遇到考试就十分紧张,常伴有口干、恶心、呕吐、吃不好、睡不好,有时考试时甚至手指哆嗦、腹泻等。

考试就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上,成绩也每况愈下。

案例二:张某,进入初中后,虽刻苦有余,成绩却不理想,在班上处于中下游水平。

原因是:数学极差。

虽然情况如此,但该生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很高,尤其上数学课时认真听讲,专心笔记,考试时却手忙脚乱,似是而非,与自己的期望值总是差距很大。

本学期情况发生了180度大转变,第一次数学测验破天荒的考了90分,这给了他极大自信和动力。

以后他感觉上数学课很有兴趣,听得也很明白了,慢慢的对数学产生了信心,不怕考数学了,而且还带动了其它科的学习。

上述是一组对比案例,但有着共同的特点:1、两位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她们一心想获得好成绩。

2、两位学生在遇到挫折后,均陷入了强大的心理压力之中,但结果不同。

从根本上李某需要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激发出内在的动力;而张某通过一次小小的数学测验这一外界因素激发了内在的信心和功力,获得了学习上一种成就感,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上述两个案例代表了初中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而这种心理压力问题往往导致学生走两个极端。

所以,把握和调适这种心理压力,并探索出一种科学的对策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一、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1、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

成绩越好,比例愈高,好多同学用“好烦,好累”来形容心理压力,显然心理压力已经超负荷。

2、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人际关系或环境方面。

二、心理压力的调适面对心理压力,我们应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如①运动,游戏;②向朋友倾诉;③写日记;④与师生谈心;⑤大笑一场;⑥大睡一觉;⑦听音乐等。

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小明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是班级里的一个较为内向的孩子。

最近一段时间,他的表现有些异常。

他不再和同学们一起玩耍,也不愿意
参加班级的各种活动。

他在课堂上总是缺乏注意力,经常打瞌睡,成绩也
有所下降。

他的老师和家长都十分关注他,但是无论他们怎样询问,小明
都不愿意透露任何问题。

通过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小明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
他的社交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他不再与同学们一起玩耍,不愿意参加
班级活动,这表明他可能感到与他人的交往变得困难或者压力很大。

其次,他在课堂上缺乏注意力,打瞌睡,成绩下降,这提示他可能存在情绪问题
或者学业压力过大。

最后,他不愿意与他人沟通,不愿意透露问题,这可
能是因为他感到困惑、焦虑或者有些自卑。

除此之外,学校和家庭应该提供一些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
组织一些心理健康讲座,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应对
压力的方法。

家长可以与小明一起进行一些放松的活动,如散步、运动等,以缓解他的心理压力。

总结起来,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重视和关注。

通过分析小明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些典型表现,如社交困难、注
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等。

教师和家长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帮助解决这
些问题,如鼓励交流、提供支持和爱、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提供
良好的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分析一.案例介绍段某是我班五年级的一位女同学,成绩中下水平,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

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

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

二.案例分析自卑胆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轻微,有的同学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个人因素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

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

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家庭因素在家中她爸和她妈经常吵架,父母亲经常外出打工,把她寄养在二叔家,长期寄人篱下,使她干什么事情都唯唯诺诺。

(三)教师原因在学校里,教师对这位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造成这位同学的评价偏低,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位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就慢慢产生了。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这位同学出现段某是我班五年级的一位女同学,成绩中下水平,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

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

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

自卑胆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轻微,有的同学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个人因素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

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1一.案例介绍毛某是我班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

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

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

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

二.案例分析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五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特别是参加毕业会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

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

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

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

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

3.教师因素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

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

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毛某同学出现这种情况,极可能是因为她的心理有一定问题。

如何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三.辅导策略这半学期以来,我在班级里进行了“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动管理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毛某同学的情况明显好转,她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态。

现在她不但喜欢与同学一道做游戏了,而且积极参加班级管理、年级管理。

看到她身上的变化,这可谓是感受良多: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毛某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毛某闲谈,中午她在校午睡时,帮她盖好被子,让她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毛某今天坐得真端正!”“我们的毛某同学回答问题真响亮”“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毛某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

渐渐的,毛某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她还天真的问我:“老师,你是老师吗?”“我不像老师吗?”我反问。

“不太像,你上课老爱笑,老师上课是不笑的!”我欣然地拉着她的手说:“好孩子,这是因为你不知道,其实上课爱笑的老师多得很!”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作为胆小的毛某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她的机会,我就发动她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起上。

开始她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她上了。

而且表现得还不错。

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自己所任课上以她为典型进行了表扬。

她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

从此她变了好多。

对好多课似乎也有了一定兴趣。

后经过不断鼓励,巩固,她进步了。

有一天她问我:"我能行吗?"我说:"你这么棒,当然行。

演讲都说得那么好,还有什么不能上去的呢!"她激动地不住点头。

从此,她真的非常努力,成绩有了飞跃。

3.重视家庭,提高能力。

毛某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

因此,我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毛某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我们要为自卑的同学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

比如在家里:有客人来到家里,家长可以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可以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2一、基本情况王XX,男,10岁,小学四年级生,独子。

父母均为农民,大专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

二、主要问题攻击性行为表现明显,伴交往不良,学习成绩中下。

父母主述: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

与老师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

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

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

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

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

三、分析与诊断(一)有关测试结果1. 该儿童的确实存在攻击性和交往不良倾向;2. 该儿童的个性偏外向,有"乐群外向"的特点,与父母所述的"不合群"相矛盾,需具体分析原因;3. 该儿童的智力与注意力正常,具有正常的学习能力,成绩下降,应着重考虑非智力因素。

(二)成长过程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幼儿园大班前基本上性格温顺,甚至比较胆小,对父母的话很听。

这与父母的性格特点很相似,他们的做人风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与小朋友团结,不可以打小朋友。

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

甚至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有老师说今天王XX与某个小朋友"抢"玩具(实际上是后者抢前者的,老师也只是习惯性描述罢了),父母就会再次教导:下次别与小朋友抢,给他算了,你再去玩别的。

那时候,王XX基本上是个听话的孩子。

上了大班后,一次一个小朋友拿绳子去勒王XX的脖子,想牵着他走。

王想起妈妈说过:脖子是不可以被随便勒的,很危险!于是,他反抗了,而且劲很大,一下子抢过了绳子。

那个小朋友吓得跑掉了。

据父母称,自那以后,他开始象变了个人,开始不断"惹是生非",直至上了小学后,逐渐变成了老师眼里的"问题儿童"。

其实,应该说,比起同年龄的孩子,王XX还是让父母少操了很多心,尤其在学习上。

基本上这四年来,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象整理书包之类别的孩子需要父母帮忙的事,他都能自己管好。

而且可能是家庭影响,父母都爱看书,所以王XX 也非常爱看书,小小年纪,已经将《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看过了。

三年级前,虽然爱打架,但功课还是中上偏优,只是到了四年级,换了个班主任,比较严格,经常叫他到办公室,于是开始反感,不大听课,成绩下降了。

而且前一周的某节班主任课(数学课)上,明明是他旁边的中队长叫他,他才说了一句话,但老师只批评了他,他感到愤愤不平,却并没告诉父母,还是父母听别的同学说的。

现在,他脾气很大,情绪经常很激动,父母问他多了,他就会发火,大喊大叫,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三)综合分析与诊断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亲子关系);3.学习适应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1.攻击性行为: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

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

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小朋友用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

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

"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

因此,小王XX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形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不一定要躲开,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

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

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

当然,就王XX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根本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而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另外,王XX的"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意义:一种对"权威"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对老师不公正的不满,不能或不敢直接冲老师宣泄,而指向同学;一种寻求关注的不当方式,因为"攻击性"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干脆以"攻击性"寻求注意,寻求理睬。

2.人际交往问题: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

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也抱了老师处事不公的怨气,甚至引起了同学的"注意",但这些行为却也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

而面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即使小王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