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历史与社会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关注和探讨的热点

问题。在此试图以新课程的先进教学理念为依据,针对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几点体会与思考.

一、《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困惑

通过一节节课,我们欣喜地发现:许多教师已深深地感到《历史与社会》改革课堂教学的迫切性,也已尝试着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的还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遗憾地看到:尽管《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总趋势,已逐步得到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但相对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来说,一些先进的理念还过于抽象和概括,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一系列具体的问题,产生了种种困惑,其中比较集中的是以下几个方面:1.如何体现开放?用了开放题是否就意味着开放

近些年来,历史与社会开放题及其历史与社会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历史与社会教学改革及研究的一个热点,许多学者对其涵义、类型及教育的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一些理论问题上已经达成了共识。普遍认为,历史与社会开放题与那种具有唯一正确答案、甚至唯一正确解法的“传统问题”相比,由于自身的开放性质,不再是条件充分、结论唯一,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按照既定的模式机械地去从事解题活动,而必须主动地、积极地去进行探索,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形成,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切人口。但教师们也非常困惑:是否只要用了开放题就意味着教学的开放,就能够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需要怎样的情境?教学情境与生活情境以及问题情境有什么关系

“创设情境”是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历史与社会的高度抽象性和中学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历史与社会教学是历史与社会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历史与社会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历史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激发对历史与社会的兴趣,以及学好历史与社会的愿望。为此,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历史与社会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教学情境与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的关系如何?创设情境需遵循什么原则?需注意

哪些问题?

3.什么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标准》强调:有效的历史与社会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重要方式。为此,一些教师开始把《历史与社会》小组合作学习引进了课堂。面对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历史与社会》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有它的优势,但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该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在班级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历史与社会》小组合作学习?还是许多教师感到非常困惑的问题。

产生以上种种困惑,这一方面说明教育改革本身的复杂性,一些陈旧观念和习惯倾向仍然有相当大的影响,从观念的转变到教学行为的落实,需要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也说明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与目前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能力的现状之间的矛盾还客观存在。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口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观念对其教学实践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教学实践无论是成功或失败反过来又必然会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做出自觉的反思,并由此而做出必要的改进。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但观念的转变既需要时间,更需要成功经验的支撑。而作为广大一线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就目前情况来看,更重要的是找准“切入口”的问题。他们参与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的切人口恐怕还得从备课、写教案、上课、评课等日常工作着手。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广大教研人员和教师

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历史与社会教师,必须改变的是驾轻就熟的教学方式;作为历史与社会教研人员,必须改变的是习以为常的教研方式。

信息时代的到来已经引起人类社会全面和深刻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此,首先需要改变的是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以适应时代的需要。1.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

从“以教论学”转变为“以学论教”。我们首先应该转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思路,从“以教论学”到“以学论教”。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除了关注他们的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以外,还应关注他们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成败,既关注教师的行为,也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

2.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由从教材出发转化为从学生出发

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课堂教学评价视角的转变直接给教师的教学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仅就教师的一系列教学基本工作而言,备课作为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和保证。以往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么教,而不是首先考虑学生怎么学,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尽管也强调备课要备学生,在教案中却很少涉及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最多只是在教法上考虑了不同年龄阶段的问题,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只是来自于按教材的编排体系,认为应该具有,至于学生是否真正具有却很少考虑。

3.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进程

从直线型、单一化的转化为非直线型、弹性化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参加学习。这就必须改变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设计弹性化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方案。因为“以学论教”的课堂相对于“以教论学”的课堂,有了许多的不确定性,教师不能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调整。

总之,中学历史与社会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相对于课程教材改革来说,课堂教学改革显得更为迫切和艰辛。因为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而每一位教师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之中,使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产生实质的变化,这需要有一个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