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的变式与重构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的变式与重构【内容摘要】《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的变式与重构是站在人文性的立场上,教好的营造了“和谐”“发展”的氛围,建构一种充满浓郁人文关怀的新型课堂关系:师生彼此敞开心灵,沟通接纳,吸引包容、互动分享。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设计变式与重构一.当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现状极其思考从2001年开始我市就开始了《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改革。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具有“凸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
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要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等一系列新理念的特点。
新课程改革是改学科本位、书本知识为综合课程、从实践中学;改教师强有力的主导作用为满足个体差异的服务辅导作用;改重视课堂间接经验的学习为重视生活中直接经验的获取。
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统一。
如今,新课程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不管是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价值理念.尤其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更体现了历史与社会课程课新课程追求的价值。
(一)新课程改革在我校推行过程中所出现的新情况1.新课改的教育观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而笔者却发现一些历史与社会课程课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认为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价值都是附属的,可有可无的。
在这种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学方法单一,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教学过程乏味,照本宣科,缺乏师生互动。
如何落实新课程追求的三维目标,构建课堂教学合理框架,激发学生智力潜能和学习需求,是广大历史与社会课程课教师思考的问题。
2.穿新鞋,走老路”打起了新课程改革的大旗,实行的是旧有的教学模式。
新课标下《历史与社会》教学方法的改进
养高素质人才做 出 自己的贡献 。
习Ⅸ 历史与社会》 不仅局限在学校的课堂上 , , 因
于每 一次课程 , 应尽量带领 同学们把 感情融入
为社 会本 身就是 一个 大课 堂 , 能忽 略 。 不 教师 课文 , 更好的体会 历史 , 引发 真实的感受 , 并对
1 新课标对 历史与社会 教学提 出 应该 鼓励 学生 多观察 社会 生活 , 考 , 多思 多与 现 实 生 活 思 考 。
系, 提倡 实际生活 能力的培养 。 只有让广大教师 积极参与到课 改的实践 中去 , 体验 到课 改的酸 粉笔 和课本 , 不利 于学 生学 习时 知识 的扩展 。
价 值观 目标 重 要 的位 置 , 再像 从 前那 么轻 不
而多媒体课 件能贮存 大量的信 息资料 , 能根据 视 。 被动 接 受知 识转 变 为 对知 识 的体 验 和 把 快 感受 , 变了传统教学 过分注重 知识的接 受和 改 甜苦辣 , 新理 念才能真正建 立起来 。 因此 , 教师 需要及时 为学生提供 生动形象 的感性材料 , 速呈现, 快速 反 馈 。 生听 的 看 的多 了 , 学 也提 掌握 的做 法 。 去 那种 过 分 强调 对知 识 的学 过 作为课程改革 的直接实施 者 , 对课改 的成败与 否起到 了至关 重要的作用 。 这一点 已成 为全社 高 了读 写 能 力 。 习 , 注重学 习过 程 , 不 不注 重学生 的感 受的教 会的共识 , 各级 领导一再 强调 , 把培训 教师 、 提
施 , 指 出 了 当前 存 在 的 一 些 问题 , 便 更 好 的 提 高《历 史 与社 会 》 学 质 量 , 教 师 和 学 生 同 时 受 益 。 并 以 教 使 关 键 词 : 课 标 历 史 与 社会 教 学 方 法 新 中图分 类号 : 6 3 5 G 3 . 文献标 识码 : A
让学生“活”学——浅论《历史与社会》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的重构
与社 会 》 探 究 性 学 习 , 法 多 种 的 方 多样 ,比 如社 会调 查 、现场 观 察 、 走 访 专家 、体 验 学 习 、课堂 讨 沦 、 查 阅 资料 等 等 。
在 学 习 《 是社 会小 主人 》 我 时 ,我 引 导 学 生 学 习 撰 写 调 查 报 告 《 于 嘉 善 魏 塘 镇 至 惠 民 镇 华 关
目,让 学 生 探 究 污 染 源 及 其 危 害 , 自主拍 摄 、 考察 和收 集 资料 , 师生
一
生活的关系 。 , 出示 内蒙古风 、 尤
情 图片 , 《 堂》 天 。随 着 美妙 的 歌 声 , 学 生 在 的 眼 前 呈 现 出 内 蒙 古 蓝 蓝 的 天
起 对 调 查 结 果 进 行 分 析 与 讨
会。
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的重构 那 样 去 王 ) 可 能 多 给 学 生 提浅论探 历史与社会 ) 供 自主 ( 的 机 究 地 接 受 知 识 ,要 像 数 学 家
水
我 思 考 和 探 索 事 物 ,而 应 消 极
思 考 数 学 ,像 历 史 学 家 那 样 去 思 考 历 史 ,亲 自 去 发 现 问 题 的结 论 和 规 律 ,成 为 一 发 现 行 《 史 个 历
学 会 探 究 。通 过 调 杏 方 法 指 导 , 使 学 生 丫 解 试 验 和 问 卷 调 查 这 两 种 基 本 方 法 , 帮 助 学 没 计 问 卷题
作 了一 个 课 件 — — 《 离 原 上 草 离
— —
内 蒙 古 的 R然 环 境 与 生 产 、
I 腾 格 尔 的 歌 曲 J f ;
( )转 换 学 习方 式 。使 学 生 二
传统 的社会课 堂教学 通常 以
新课程 新理念 新转变——新课标下《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体会
新课程体系的一大特 点是打破 了传统教材 中的分科体系 ,综合性大大加强, 《 历史与社 会 》就是一 门集 历史 、人文 地理 、社会 、经 济、政治等多 门相关学科 内容整合而成的全新 综合课程 ,该课程主要综合了原有初 中教学中 的人文地理和历史 的内容 ,并增添 了社会学、 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等等有关内容 ,但这 些内容并不是孤立的、拼盘式 的,而有其高度 与 者 、开发 者转 变 的内在联系,在综合 的前提下又有相对的独立 传统 教学 中 ,中小 学课程统 一教材 、教 性,其中历史学是重头戏。这就要求教师既要 参、统一内容、统一标准 ,教师将教材 “ 奉若
《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 0 年第 3 06 期
1 9
维普资讯
圣经”,不敢越雷池半步。在新课程 中,课程 程 中过于重视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 资源的概念 出现 了,新课程确立 了国家课程、 的学 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而 程 同时 成 为 学 会 学 习和 形 成 正 确 价 值 观 的 过 历史与社会》总体 目标是实现知识、 且新课程的教科书也是一标多本, 《 历史与社 程 ”。 《 会》就有人教版、上教版等 。 《 历史与社会》 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 目 ,不难 标 课程本身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别强的 看出,历史教育的根本 目的不在于仅仅掌握知 特点使其应该拥有更丰富的课程资源 ,教材只 识的多少,而是透过基本知识 的学习,培养学 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 生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培养健康的 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可利用 的~切人力、物力以 情感 ,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 及 自然资源 的总和 。一类 是有形 的课程 资源 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为此教师仅仅把 自己当作 ( 物质类的) ,如文字资源( 图书、文献 、报纸 、 教学中知识 的传授者 己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 , 教学行为将进行 以下转变 : 地图、音像 、网络等) 和实物资源( 图书馆 、实 ① 由重教师 的 “ 教”转向重学生的 “ 学” 验室、博物馆 、自然及人文景观、社区、工厂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 等) ,另一种是无形的课程 资源( 人力 的) 如师生 掌握的知识、经验 ,学生 、教师、家长和社会 着学生走,学生 围者教师转 ,教师 以书本知识 有关人士等。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采 的传授为任务,学生以单纯记忆知识为 目的, 用较合适的教学方式来组织开发课程资源,如 基本上上课就是灌输一一接受。这种重教轻学 在讲述文革历史时,请来学生家长和本校老教 的做法,与新课程理念相差甚远。 新课 程 强调 学 生 自主探 究式 学 习 ,强调 以 师( 人力资源) 讲述文革 中的经历 ,他们还展示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在教学过程 中 了文 革中使用过的粮票 、像章 、 日记 、语录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 ( 实物资源) ,另外我还组织 了有关文革历史的 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 专题讲座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 动参与探究 。在这个过程 中,教师的引导也非 二、课堂角色的转变 常重要,导首先是指导,然后是引导,即指导 1 、由居高临下者转变为 “ 平等 中 的首席” 学生确定适 当的学习 目标,指导学生掌握一些 传统的课堂里,教师是知识 的占有者 、 方法、思路( 如如何搜集 、处理信息) ,指导学 解释者 ,师道尊严 、惟师是从 的观念 根深蒂 生开展小组合作 ,随着学习能力 的不断提高, 固,随着当前教育理念 、教学方式 、学 习方式 将指导变为引导, “ 教是为 了不教 ”,引导学 的转变,新课标下的教师应该 由居高临下的知 生主动提 出问题,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收集材 识传授 向平等融洽的师生互动转变 。良好 的师 料,展开探究,提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生关系是是教育成功 的前提,因此要努力创设 力,所谓 “ 授人以鱼”不如 “ 授人以渔”。 种人性化和谐 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 ②由重教学 “ 结果 ”转 向重 “ 过程” 宽松 、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不再把学 “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 生看作被灌输知识的机器,而要尊重学生的人 弊端,这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 的教学 ,这种教 格、尊严,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不再以 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 了单调、刻板的 教育家、长辈 自 居,而应放下架子,置身于学 死记硬背某些抽象的历史概念 ,一切都是现成 生中间, “ 蹲下腰与学生交流 ” “ 弯下腰为学 的,现成的结论,现成 的说明,现成的讲解, 生鼓掌 ”,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们才能消除 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 ,省略了新知识学习的 畏惧,思维活跃 ,发展个性,师生之间相互激 思维过程 ,学生 只 要记 住所 谓 的 “ 准答 案 ” 标 励、相互交流,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来应付考试 ,这种教学排斥 了学生的思考和个 2 、由知识技能的传授 者转变为学生学习 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到无须智慧努力,只要听 的 组织者 、 引导 者 讲和记忆就能掌握 知识的那种程度 ,而新课程 《 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纲要》指出 “ 改革课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困惑与思考
但也遗憾地看 到:尽管 《 全E l 制义务教育 历 史与社会课程 标准 ( 实验稿 )》 ( 以下简称 《 标准 》 )所倡导 的理念反 映了时代的要求 和 课 程 改 革 的 总 趋 势 ,已逐 步 得 到 教 育 工 作 者 的普 遍 认 同 ,但 相 对 于课 堂 教 学 的 具 体 实 践来说 , 一些 先 进 的理 念 还 过于 抽 象 和概 括 , 许 多教师在教学实践 中遇到 了一 系列具体 的 问题 ,产生了种种 困惑 ,其 中比较集 中的是
的过程。历史与社会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 生 我们首先 应该 转变 《 历史与社会 》课 堂教学 的生 活 实 际 ,从 学 生 的生 活 经 验 和 已有 知 识 评 价 的 基 本 思 路 ,从 “ 以教 论 学 ” 到 “ 以 学 出发 ,创 设 各 种 情 境 ,为 学 生 提 供 从 事 历 史 论 教 ” 。关 注 学 生 在 课 堂教 学 中 的 表 现 应 成 与社 会 活 动 的 机会 ,激 发 对 历史 与 社会 的 兴 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除了关注他们 趣 , 以及 学 好 历 史 与 社 会 的愿 望 。为 此 ,广 的 知 识 技 能 目标 的 达 成 以外 ,还 应 关 注 他 们 大 教 师 都 非 常 重 视 创 设 情 境 ,力 求 为 学 生 提 在 课 堂 上 师 生 互 动 、 自主 学 习 、同 伴 合 作 中 供 良好的学习环境。但历史与社会教学究竟 的行 为 表 现 、参 与 热 情 、情 感 体 验 和 探 究 、 需 要 怎 样 的情 境 ? 教 学 情 境 与 生 活情 境 、 问 思考 的过程等 等,即关注学 生是 怎么学的。 题情境的关 系如何?创设情境需遵循什 么原 通 过 了 解 学生 在 历 史 与社 会 课 堂 上如 何 讨 论 、 则 ?需 注 意 哪些 问题 ? 如何 交流、如何合 作、如何 思考、如何 获得 3什 么情 况 下 需要 小 组合 作 学 习? 怎样 结论 及 其 过 程 等 等 学 生 的 行 为 表 现 ,评 价 历 组 织 小组合 作 学 习 史 与 社 会 课 堂 教 学 的 成 败 ,既 关 注 教 师 的行 《 标 准 》强 调 :有 效 的历 史 与社 会 学 习 为 ,也 关 注教 师 如何 促 进学 生 的学 习 . 活动 不 能单 纯 地依 赖 模仿 与 记忆 , 动 手 实践 、 2 . 历 史 与社 会 课 堂教 学设 计 :由从 教 材 自主 探 索 与 合 作 交 流 是 学 生 学 习历 史 与 社 会 出发 转化 为从 学 生 出发 的 重 要 方 式 。为 此 ,一 些 教 师 开 始 把 《 历 史 从 关 注 教师 的 “ 教 ”至 关注学生的 “ 学 ”, 与 社 会 》小 组 合 作 学 习 引进 了课 堂 。 面对 班 这 一 课 堂教 学 评 价 视 角 的 转 变 直 接 给 教 师 的 级授课制 的形式, 《 历史与社会 》小组合作 教 学 行 为 带 来 了 巨 大 的 冲 击 。 仅 就 教 师 的一 学 习确实有 它的优势,但在什 么情况下 需要 系 列 教 学 基 本 工 作 而 言 ,备 课 作 为 教 学 活 动 小 组 台作 学 习 ?该 怎样 组 织 小 组 合 作 学 习 ? 的 准 备 阶 段 ,起 着 至 关 重 要 的 作 用 ,是 “ 优 在 班级中如何有效地组织 《 历史与社会 》小 组合作学习?还 是许多教师感到非常 困惑的
《历史与社会》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攥隶
摘
要 :为 了适应初 中历 史教 学改革 的新要 求,高校 历 史专业的课 程设 置、教 学 内容 、教 学方 法应通过
历史与地理、历史与现 实、 中国与世界 、传统与现代知识 的结合 ,构建 学生的知 识与智 能结构 ,提 升 学生 的
历 史 教 育 改 革 的 新 要 求 ,改 革 创 新 ,适 时 调 整 人 才
二 、《历 史 与 社 会 》 的 课 程 设 置 与 教 学 实践
培 养 模 式 ,培 养 胜 任 中 学 《历 史 与 社 会 》 新 课 程 教 学 的专 业 教 师 队 伍 。 初 中 《 史 与 社 会 》,是 为 培 养 公 民 人 文 素 养 历 和 民族精 神 ,为初 中学生 正确 认识 社会 环境 、积极 适 应 社 会 发 展 、 主 动 参 与 社 会 生 活 提 供 相 关 知 识 和 基 本 技 能 的 课 程 。其 主 要 内 容 包 括 : “ 们 生 活 的 我 世 界 ” “ 们 传 承 的 文 明 ”、 “ 们 面 对 的 机 遇 和 、 我 我
一
、
《历 史 与 社 会 》 课 程 设 置 与 改 革 的 背 景
20 0 1年 , 教 育 部 颁 布 了 《 史 与 社 会 课 程 标 历
准 ( 验稿 ) ( ) 实 二 》,标 志 着 初 中历 史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进 入 了 一 个 新 阶 段 。 高 校 历 史 专 业 必 须 根 据 初 中
综合能力。
关 键 词 :历 史 ; 业 ;社 会 ; 程设 置 ; 学 改 革 ; 索 专 课 教 探 中图 分 类 号 :G6 2 4 文 献 标 志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4 9 2 1 ) 1 190 6 250 (0 0 1 - 1-2 0 重 ” 因此 , 高 师 历 史 专 业 “ 学 内 容 必 须 与 中 学 。 教 历 史 教 育 接 轨 ”。 [
浅谈和谐课堂之构建——以《历史与社会》课程为中心
5浅谈和谐课堂之构建——以《历史与社会》课程为中心方 贤(宁波市江北区三江中学浙江宁波315020)摘 要:《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实践需要我们构建开放、快乐、和谐的课堂。
和谐课堂的构建有三个重要的环节:课堂形式的和谐、课堂内容的和谐和课堂思想的和谐。
我们要努力构建和谐课堂,以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和谐课堂;公民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0)04-0150-03收稿日期:6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是教育与人才的竞争。
因此,党和政府将教育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坚定不移地走“教育兴国”的发展道路。
在此背景下,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在中国不断涌现,作为身逢其时的一线教师,我们对此既欢欣鼓舞,又彷徨困惑。
十年来,我们参与了一轮又一轮的改革与实验,其间,既经历了成功收获的喜悦,也面临过挫折反复的苦痛;既看到了学生智慧激发的奇迹,也经历了教师角色转型的艰难;既体验了师生共同成长的乐趣,也忍受过课堂理想失败的沮丧……这一过程对我来说,是从思想到灵魂都受到极大冲击和洗礼的过程。
在此,笔者不揣鄙陋,结合个人多年来《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所思所想所悟,与大家交流一下心得体会,恳请各位教育界同仁不吝批评、指正。
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笔者此处所说的“我们”,不仅是从家庭、社会、学校中的教育者一方来说的,更重要的是从教育过程参与者的另一方——也就是广大的学生来说的。
如果不能从他们出发来发问与思考,我们所得出的结论就很有可能是一厢情愿、自以为是的。
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老师单纯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动态化生成过程,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激发思想、形成思维与判断的过程。
对于我们这一门活生生的、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作为伴随着互联网和无所不在的信息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孩子来说,他们已经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有判断、有体验、有自主能力的人,一味的说教和灌输是无法真正走入学生们的内心和灵魂的。
《历史与社会》新修订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新修订)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这对每个人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充分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努力吸收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切实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质,已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力求遵循唯物史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顺应当代社会发展,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全球视野和环境意识,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以历史、人文地理和相关学科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
人文性。
本课程的探究对象是人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它以历史、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支撑,从学生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出发,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变革,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崇高美好的理想。
综合性。
本课程注重史地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在统筹相关学科知识、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具有综合观察事物的眼界、掌握综合运用知识的方法、获得综合认识问题的能力。
实践性。
本课程强调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合作的参与过程,采取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基本理念1.贴近社会生活,促进自主发展。
本课程在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方面,重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
2.提倡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本课程在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过程中,注重帮助学生更为理性、更有智慧地认识人类的历史和生活的环境,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改革展望
合 的综 合 性 社 会活 动 。 其 需 要 得 到 学 生 、 生 家 长 , 及 教 育 尤 学 以 行 政 部 门 的理 解 、 持 和 积 极 参 与 。 本 轮 新 课 程 改 革 是 从 课 程 支 内容 结 构 、 师 的 “ ”学 生 的 “ ” 以 及 教 学 评 价 标 准 与 评 价 教 教 、 学 , 方 式 等全 方 位 深 刻 的 变 革 。在 整 个 新 课 程 实 施 过 程 中 , 其 强 尤 调 教 学 理 念 与学 生 学 习 方 式 的 转 变 要 真 正 实 现 “ 自主 学 习 、 合作 学 习 、 究 学 习” 课 改 目标 。 大 程 度 上 取 决 于 学 生 的 正 探 的 很 确认 识 和 积 极 参 与 、 合 , 开 了学 生 的 积 极 性 、 动 性 与 家 长 配 离 主 的 理 解 、 持 , 课 程 提 倡 的新 目标 将 很 难 实 现 。 还 有 , 次 课 支 新 本 程改革难度大 、 问题 多 , 靠 学 校 和 老 师 的 积 极 努 力亦 远 远 不 仅 能解决所有困难 , 要教育行政部 门的统筹协调 、 理安排 、 需 合 科
维普资讯
N o. 2 1
堕
1
No e b r 2 06 vm e 0
1 M E ED UCATI N 1 O
历 史 与社 会 课 程 改革 展 望 新
许 立
6 70 ) 3 0 0 ( 四川 省 南 充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四 川 南 充
探 讨 、 学 校 相 近 学 科 教 师 间 相 互 学 习 与 集 体 备 课 , 及 教 师 同 以
个 人 利用 课余 时 间 自学 等 多 种 途 径 和 方 式 , 实 加 强 学 习 , 切 不 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 和修养 。同时 , 加 强学 习 的基础上 , 在 深 刻 领 会新 课程 改革 的 实质 和 要求 , 实 转 变 教 育 教 学 观 念 。观 切 念 起 着 导 向 的 作用 。
宁波市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新课标教学设计
宁波市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新课标教学设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新课程新课标已经逐步实施。
在这个过程中,历史与社会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新的教学设计已经开始落地。
本文将重点介绍宁波市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新课标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宁波市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对历史和社会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历史和社会意识;2.提高学生的历史和社会知识水平,使他们能够理解和分析历史和社会现象;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4.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宁波市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新课标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介绍历史的定义、分类、时代划分和研究方法等内容,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基本认识和理解能力。
2.中国古代史:系统介绍从夏朝到清朝的中国古代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3.世界史:介绍世界各大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以及世界大事件的发生和影响等内容,使学生能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4.地理和环境问题:介绍地理和环境问题,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5.社会问题:介绍社会问题,包括贫富差距、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够认识社会问题的存在和影响,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三、教学方法宁波市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新课标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掌握历史和社会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2.讨论式教学法: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案例式教学法: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和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初探
课 堂教学评价标 准。
一
、
现 代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理 念 更 注 重 发 展 性 评 价
长 期 以 来 ,我 国 课 堂 教 学 评 价 都 将 教 师 的 教 作 为 评 价 对 象 ,过 于 强 调 甄 别 和 选 拔 的 功 能 。忽 视 改 进 和 激 励
校 之 间 共 建 的 过 程 .将 多 方 信 息 加 以综 合 后 科 学 地 反 馈
给 被 评 价 者 ,易 于 被 评 价 者 接 受 。
三 、 初 中 《 史 与 社 会 》 发 展 性 课 堂 教 学 评 价 的 内 历 容 及 措 施 在 新 课 程 课 堂 教 学 评 价 的 新 理 念 下 .什 么 样 的 课 堂
的功 能 ;过分 关 注对 结 果 的评 价 ,忽视 对 过 程 的评 价 :
评 价 内 容 过 于 注 重 学 业 成 绩 ,忽 视 综 合 素 质 的 评 价 和 全 面 发 展 的 评 价 ; 评 价 方 法 和 评 价 主 体 过 于 单 一 ,等 等 。 种 种 问 题 已经 成 为 当 前 课 堂 教 学 改 革 的 桎 梏 . 因而 .
如 果 说 课 堂 教 学 改 革 是 新 课 程 实 施 的 关 键 .那 么 。 课 堂 教 学 评 价 则 是 课 堂 教 学 改 革 的 催 生 剂 。 笔 者 通 过 认 真 学 习课 程 改 革 理 论 及 初 中 《 史 与 社 会 》 课 程 标 准 , 历
态 度 、价 值 观 得 到 形 成 和 发 展 。 教 师 的 教 学 过 程 是 一 个
1 视 发 展 。 评 价 体 系 的 制 定 以有 利 于 学 生 发 展 、 教 . 重 师 提 高 为 出发 点 , 即 以 人 为 本 。一 方 面 , 要 促 进 学 生 的
浅议新课程背景下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构建
例 如 , 于 社 会 责 任 心 的 教 学 . 者 就 把 教 学 过 程 同学 生 关 笔 的 心 理 活 动过 程 结 合 起 来 . 展 一 些 具 有 现 实 性 的 讨 论 . 对 开 如
复 旦 大学 生汪 洋 见 义勇 为 抓 歹徒 的讨 论 : 奥 运 火 炬 手 金 晶英 对 勇保 卫火 炬 的讨 论 : “ 长 科 技 奖 ” 对 市 的讨 论 等 4具 有 创 造 力 的 历 史 与 社 会课 堂教 学 . 创 造 力是 人 的 一种 高 级 能 力 . 社 会 发 展 的原 动 力 . 课 是 .新 改倡 导 把 科 学 探 究 作 为 课 程 改 革 的突 破 口 . 此 激 发 学 生 的 主 以 动性 和 创 新 意 识 . 培养 学 生 的创 新精 神 历 史 与 社 会 作 为 一 门 人 文 综 合 学 科 , 将 历 史 、 文 地 理 、 济 、 治 、 会 等 多 领 域 它 人 经 政 社 的知 识 结 合 在 一 起 ,在 培 养 学 生 创 造 力 方 面 有 着 独 特 的 作 用
1 有 生 命 力 的 历 史 与社 会 课 堂 教 学 . 具 有 专 家 在 解 读 新 课 程 标 准 时 说 : 构 建 一 种 新 型 的教 学生 要 活 , 教 学 过程 还 原 为生 活 过 程 , 教 学 情 景 还 原 为 生 活 情 景 . 把 把
把 教 学 活 动 还 原 为 儿 童 的生 命 活 动 教 育 专 家 叶澜 教 授 也 说 过 :课 堂 教 学 应被 看成 是 师 生 人 生 中一 段 重 要 的 生命 经 历 . 是 他 们 生 命 的 、 意 义 的 构 成 部 分 历 史 与 社 会 课 堂 教 学 应 该是 有
一
杭 州 3 0 0 ) 1 0 4
新课程下《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创新策略的实践与思考
许 军华
(天台螺溪中学, 浙江 天台 317200)
摘 要 : 我们的历史与社会教学, 可以通过创新教育开 启学生创新的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也可借鉴其
他学科进行创新教学。
关键词 : 历 史与社会教 学 创新策略 实践与思考
历史与社会教学, 必须通过创新教育来开启学生创新的大 门, 唤起学生的 创新个性,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给学生创新的 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么,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创新 呢? 创新的方法有哪些呢? 现就这一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兴趣, 激发创新意识。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如语 言、 插图、 录音、 录像、 电影、 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创设 、 渲染出 历史与社会教学具体、 形象、 生动、 感人的环境和氛围, 不仅能 从听觉、 视觉等方面唤起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进而达到理解 与认识的升华, 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运用课堂艺术语言与情感 , 创设氛围。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 中教师应灵活运用课堂语言, 创设美的意境 , 以真挚 、 饱满的 情感, 生动描述历史与社会长河中千变万化、 丰富多彩的动人
堂教学跌宕起伏 , 打破了学生思维的抑制状态, 使学生兴趣盎 然, 精力充沛地学习、 思索,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上学 生的思维有时处于疲软状态, 听过算数不求甚解, 对知识似懂 非懂, 可以找几处知识转折处提问, 既是引起学生思维注意力 的需要, 又能紧紧抓住学生思维脉络, 把学生思维从一个知识 点顺理成章地带人下一个知识点。 三、 注重“ 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 教与学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一对矛盾 ,它们之间是 对立统一的关系。但是, 长期以来 ,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与学关 系中, 片面强调教师的教 , 以教师为中心, 教学过程总是“ 教师 牵着学生走 , 学生围着教师转” 。教学关系就是我讲、 你听; 我
让历史与社会课堂动起来——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
让历史与社会课堂动起来——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孙国明【摘要】《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强调“动”,本文从情景教学法、讨论法、游戏法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让历史与社会课堂动起来。
【关键词】历史社会课堂情景教学法讨论法游戏法《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观,要保证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并在活动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现代教学过程是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向学生单纯传递知识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应强调师生共同参与。
采用启发诱导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情景教学法。
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运用多种知识和教学手段,设置课堂教学情景,启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在情景教学法中,尽量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与学生互动,让学生感悟,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渗透历史与社会知识,从而达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转变,不但能使学生学得轻松,而且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如在教学《多彩的世界》时,为了让学生理解。
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时,可创设“中国文化餐——约翰的中国之旅”的教学情景(课件展示):(1)约翰是一个澳大利亚青年,他准备到中国旅行,请你为他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
(2)约翰来到北京,见到了这样一幅图案(2008年奥运会会徽),请你告诉他这是什么?它包含了哪些文化要素?它的设计有何妙处?(3)约翰拍下了三张民居照——蒙古包、窑洞、傣“高架桥”。
猜一猜:约翰去了哪三个地方?他在当地吃到什么风味小吃?看到什么特色娱乐?约翰的疑问:人们为什么要建造这样奇特的房子?(4)结束中国之旅时,约翰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当你听到他的赞叹,你心里怎么想?以上情景的创设,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某种悬念,可以调动学生的认知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使其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开动脑筋去解决问题。
新课改下历史与社会课程面临问题及其对策
新课改下历史与社会课程面临问题及其对策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的综合课程。
随着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这门课程的新教学改革已全面铺开。
新课程标准与前几次课程标准相比,最主要在教育理念上有了很大的变化。
它打破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多样化的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注重师生的交流,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情感体验,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改的过程中也遇到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教学改革的前进。
其主要体现在受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制约,教师自身因素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不合理的学习评价给教学改革带来的困难等。
本文试图通过对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在新课改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整体的调查、分析,提出较为客观的结论和相应的对策。
一、当前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当前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实施现状的分析后发现其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受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制约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课时安排较为紧张,教学时间不够,学生自主探究时间的收放较难。
一些教师对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时间,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感到难以把握。
因为课时紧,如果严格按照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课时安排上课,就几乎没有时间讲解作业和开展探究活动,更不可能安排学生开展课外的研究性学习了。
加上学生、家长对这门功课的偏见和忽视,学生不可能在课外花很多的时间来学习它,因此也就无法使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得到实现。
新课程教材的文字减少,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必须补充不少资料,但目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还较为缺乏。
造成课程资源匮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两个:第一,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无法满足教学的正常需要。
第二,教师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动力和意识。
有些教师备课时,仅在网络上搜索几个课件,进行简单组合或拼接就去应付课堂教学;有的教师移植网络上的优质课、公开课的教案、课件,但用起来效果并不理想;有些教师面对繁杂的教学内容,不知该如何取舍。
浅析《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几种教学误区
浅析《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几种教学误区董辉(深圳市南山区学府中学广东深圳 518000)【摘要】《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一线教师加强了推进初中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力度,去整合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促进社会人文学科的综合化进程。
但是一些教师仍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还是普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直接影响到了新课程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些教学案例的分析,指出目前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观念转变对策。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误区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初中《历史与社会》无疑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难点。
作为一门人文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设计中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内容的特征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我们南山区的《历史与社会》新课程自2001年正式实施以来,已经七年了。
七年来,广大教师在教学一线勇于改革和探索,在新课程改革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取得了累累硕果,为深圳乃至全国全面实施《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由于《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新的课程,一些教师仍受传统教学(特别是过去指导教学的《教学大纲》)的影响,面对新的三维目标和学科综合的新形势,在实践过程中还是普遍存在着种种误区。
直接影响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
教学误区之一:教学设计片面追求活动的新颖和开放,致使课程内容南辕北辙。
在这次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活动的环节无疑成为课堂教学最大的亮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践的深入,学生活动对于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已经成为教师们的共识,甚至成为评价教师能否贯彻新课程理念的标准。
于是乎许多教师在教学形式上,盲目追求新课程改革的“新”字,特别是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下了大工夫,注重课堂活动的设计,试图变传统的“满堂灌”为“满堂动”,却忽视了知识的传授和情感、价值观教育。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改革浅议
节 的课 堂 教 学 都 需 要 小 组 合 作 : 要 根 据 具 体 的 教 学 情 境 设 计 问题 , 这 样 的互 动 质 量 才 更 高 。 一 句 话 , 课 堂 教 学 的 目标 是 使 课 堂 真 正 成 为 教 师 和 学 生 共有 的课 堂 。
5 . 导 与 学
导 与 学 的先 后 , 不只是教学秩序的颠倒问题 , 而 是 两 种 不 同 的教 学 观 的反 映 。 新 课 程 改 革 充 分 体 现 以教 师 为 主 导 、 学 生 为 主体 的新 教 学 理 念 , 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让 他 们 不 断尝到成就感 , 教 师 起 到 导 的 作 用 。 以学 为主 , 就 是 按 新 课 程 改 革 的理 念 把 学 生 真 正 推 到 主体 地 位 ,使 学 生 真 正 成 为 课 堂 学 习 的 主人 。 在 历史 与 社会 课 堂 教学 中 . 教师 的任务 就 是教 学 生学 习 . 教
的 熏 陶 。正 如 诺 贝尔 物 理 学 奖 获得 者 里 克 特 说 的 那 样 : “ 一 名 优 秀 的教 师 应 该 让 你 的学 生 因 你 的 讲 解 而 喜 欢 上 科 学 ,你 应 该 使 他 们 的求 知 欲 望 变 得 更 加 强 烈 ” 6 . 延 伸 课 堂教 学 改 革 不 能止 步 于 课 堂 内的 教 学 ,应 该 将 课 堂 延
心” , 强 调 学 生 的 自主学 习 和 自主 发 展 。从 历 史 与 社 会 学 科 的 特点 出发 , 教师不仅要通 过地理 、 历 史 知 识 的传 授 , 让 学 生 理 解“ 以人 为 本 ” 的 内涵 , 而 且 要 用 自己 的实 际行 动 体 现 “ 以人 为 本” , 使 学 生 在 潜 移 默 化 中形 成 “ 以人为本 ” 的理 念 , 为 他 们 终 身 学 习 打 下坚 实 的基 础 。
新课改下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活动初探
动学习 的方法和途 径 ,唤醒学 生的主体 意识 和积极主 动 的探 究 精 神。
2 围绕 问题 ,让 学生 在探 究 中学 .
美 国心 理 学 家西 蒙 认为 ,当一 个 人接 受 一项 任务 ,但 又 用合 作 的组 织形 式 ,也不 是所 有 的学 习领域 和学 习主题 都需要
不 知道如何 去完成 时 ,他 所面 临的就是 一个 问题 。建 构主义 学 用探 究学 习的方 式来进 行 。不仅 个体 学 习的组织 形式是 不可 少 习理论认 为 ,学 习是一 个积极建 构 的过 程 ,学习者在 这个过 程 的 ,接受 式学 习对 一些 学 习内容也是 必要 的 。我 们现在 大力提
动设 计的关键 因素 。
于 如何促进 学生学 习方式 的变革 ,它是 “ 历史与 社会 教学 活 解决 ,也可 以与 他人合作解 决。
3 相互 配合 ,让 学生 在合 作 中学 .
学 会合 作 ,在合 作 中尽 力 发挥 团体 的协 同效应 ,实现 效
1以教师 为主导 ,让学生 主动 学 .
主 动性学 习是相对 于被动 学习而 言的 ,它是现代 学 习方 式 益 的最大 化 已经 成为现 代学 习方式 的又一重 要 内涵。合作 性既 中最重要最 显著 的特征 。学生主 动学 习是 建立 在具有 内在学 习 是现 代社 会发展 的客观 要求 ,也是科 学精 神和人 文道德 的新 内 动机 基础上 的 “ 学 , 自我意 识发展基 础上 的 “ 学” ,在 涵 ,学会 生存就要 学会合 作 ,合 作才 能共赢 。合作 精神 ,与人 想 能 掌握 学 习策 略基础 上的 “ 会学 ” ,在意 志努力基 础上 的 “ 持 为善 的修 养 ,善于 平衡人 际关 系 的本 领是现 代人 必须具有 的 品 坚 学 。特别 强调学 生是学 习活 动不可替代 的主体 ,一 切教育 活 行 素质 。但 在传统 教育模 式下 ,学生 的学 习呈个体 的 自我奋斗 动 都离不开 学生主 体能 动性 的发 挥 。学 校和教 师要从 学 习的时 状 态 ,其 合作意 识难 以萌发 。而缺乏 合作意 识 的人是发 展欠缺 空环境上 为学生 的主动 学习提供 条件 ,要尽可 能地教 给学 生主 的人 ,这样 的人难 以适应社 会发展 的需 要。 以上是对 自主学 习、合作 学 习和探究 学 习及 其教学 策略 的 简 要论述 。值得 注意 的是 ,所 有能有 效促进 学生 发展 的学 习 , 都一 定是 自主学 习 ,但不 是所 有 的学 习领域 和学 习主题都 需要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理念谈.
(2)学透新课程,创设新教法 1、注重科学的教学目的,选择恰当的教学切入点。 2、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计教学过程。 3、改变课堂的组织形式。 ①小组合作式 ②人体互动式 ③角色体验式 ④人机对话式
10
• 4 、调查学情,倾听学声,为新课程顺利实施 指明方向。 5、活用新课程教材,关注社会生活问题。
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 能; • 6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 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上述目标构成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是: a、课程目标的改变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 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 过程。 明确对知识和技能选择的原则。
从评价反馈由“主观臆断”、“盖棺定 论”走向“辩证全面”、“终身学习” 发展
(2)改进学习评价的方法
1、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
2、观察法
3、活动法 4、学生自我评价法 5、测验法 6、学期和学年报告法
(3)考试方式的改革
d、课程实施的改变是从知识激增和信息化时代趋 势下,掌握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掌握 知识。 e、课程评价的改变。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 价有机结合起来。 改善评价结果的使用状况。
7
(3)新课程目标的表达 1、新课程目标对知识与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 方法。 •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b、课程结构的改变要从儿童、青少年构建智慧的重要 基础,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过多地强调学科的逻辑 体系而忽视学生的经验,必然违反学生的认知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
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历史与社会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关注和探讨的热点
问题。
在此试图以新课程的先进教学理念为依据,针对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几点体会与思考.
一、《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困惑
通过一节节课,我们欣喜地发现:许多教师已深深地感到《历史与社会》改革课堂教学的迫切性,也已尝试着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的还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但也遗憾地看到:尽管《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总趋势,已逐步得到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但相对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来说,一些先进的理念还过于抽象和概括,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一系列具体的问题,产生了种种困惑,其中比较集中的是以下几个方面:1.如何体现开放?用了开放题是否就意味着开放
近些年来,历史与社会开放题及其历史与社会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历史与社会教学改革及研究的一个热点,许多学者对其涵义、类型及教育的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一些理论问题上已经达成了共识。
普遍认为,历史与社会开放题与那种具有唯一正确答案、甚至唯一正确解法的“传统问题”相比,由于自身的开放性质,不再是条件充分、结论唯一,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按照既定的模式机械地去从事解题活动,而必须主动地、积极地去进行探索,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形成,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切人口。
但教师们也非常困惑:是否只要用了开放题就意味着教学的开放,就能够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需要怎样的情境?教学情境与生活情境以及问题情境有什么关系
“创设情境”是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历史与社会的高度抽象性和中学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历史与社会教学是历史与社会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历史与社会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历史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激发对历史与社会的兴趣,以及学好历史与社会的愿望。
为此,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但历史与社会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教学情境与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的关系如何?创设情境需遵循什么原则?需注意
哪些问题?
3.什么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标准》强调:有效的历史与社会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重要方式。
为此,一些教师开始把《历史与社会》小组合作学习引进了课堂。
面对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历史与社会》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有它的优势,但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该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在班级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历史与社会》小组合作学习?还是许多教师感到非常困惑的问题。
产生以上种种困惑,这一方面说明教育改革本身的复杂性,一些陈旧观念和习惯倾向仍然有相当大的影响,从观念的转变到教学行为的落实,需要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也说明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与目前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能力的现状之间的矛盾还客观存在。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口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观念对其教学实践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教学实践无论是成功或失败反过来又必然会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做出自觉的反思,并由此而做出必要的改进。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但观念的转变既需要时间,更需要成功经验的支撑。
而作为广大一线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就目前情况来看,更重要的是找准“切入口”的问题。
他们参与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的切人口恐怕还得从备课、写教案、上课、评课等日常工作着手。
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广大教研人员和教师
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为历史与社会教师,必须改变的是驾轻就熟的教学方式;作为历史与社会教研人员,必须改变的是习以为常的教研方式。
信息时代的到来已经引起人类社会全面和深刻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为此,首先需要改变的是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1.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
从“以教论学”转变为“以学论教”。
我们首先应该转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思路,从“以教论学”到“以学论教”。
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除了关注他们的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以外,还应关注他们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
通过了解学生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成败,既关注教师的行为,也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
2.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由从教材出发转化为从学生出发
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课堂教学评价视角的转变直接给教师的教学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仅就教师的一系列教学基本工作而言,备课作为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和保证。
以往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么教,而不是首先考虑学生怎么学,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
尽管也强调备课要备学生,在教案中却很少涉及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最多只是在教法上考虑了不同年龄阶段的问题,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只是来自于按教材的编排体系,认为应该具有,至于学生是否真正具有却很少考虑。
3.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进程
从直线型、单一化的转化为非直线型、弹性化的。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
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参加学习。
这就必须改变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设计弹性化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方案。
因为“以学论教”的课堂相对于“以教论学”的课堂,有了许多的不确定性,教师不能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调整。
总之,中学历史与社会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对于课程教材改革来说,课堂教学改革显得更为迫切和艰辛。
因为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而每一位教师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之中,使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产生实质的变化,这需要有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