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平衡的建立过程来理解温度

合集下载

热力学中的温度

热力学中的温度

热力学中的温度热力学是研究热、功与能的转化和互相关系的一门科学。

而在热力学中,温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深入探讨热力学中的温度,并解释其在物体热平衡和能量传递中的作用。

一、温度的定义与单位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强度的度量。

常用的温度单位有摄氏度(℃)、华氏度(℉)以及开尔文(K)。

摄氏度和华氏度是常见的常用温度刻度,而开尔文则是热力学中常用的绝对温度单位。

二、热平衡与温度的关系热平衡是热力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物体之间不存在热量的净传递,或者是物体内部各处温度的均匀分布。

而在热平衡状态下,物体之间的温度是相等的。

温度在热平衡的判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测量不同物体间的温度,我们可以判断它们处于热平衡还是非热平衡状态。

如果两个物体的温度相等,则它们处于热平衡状态;而如果温度不相等,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能量转移,处于非热平衡状态。

三、温度的测量方法温度的测量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温度计的原理基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的性质变化。

常见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

水银温度计是一种基于水银在温度变化时体积的变化来测量温度的仪器。

它利用了水银在受热后会膨胀、冷却后会收缩的特点,通过读取温度计上的刻度值来确定物体的温度。

电子温度计则利用了物质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特性。

通过对物质电阻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测量,可以得到物体的温度值。

四、温度与能量传递温度与能量传递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热力学中,热量的传递是由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的。

当两个物体的温度相差很大时,热传导就会快速进行,而当两个物体的温度接近时,热传导会逐渐减慢,直到达到热平衡。

根据热传导定律,温度梯度越大,热量传递速率就越快。

这是因为温度梯度表示了单位温度差距下的温度变化率,而热量传递的速率正比于温度梯度。

同时,温度也决定了物体内部分子平均动能的大小。

根据热力学的基本原理,温度越高,物体内部分子的平均动能就越大,从而能量传递速率也越快。

热力学第零定律、温度

热力学第零定律、温度

热力学第零定律、温度1. 热力学第零定律热力学第零定律是有关热平衡的基本公理。

根据这条定律可以引出温度的概念。

现在,我们从考察热平衡现象入手来说明这个问题。

当一个单相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一种形式的功作用〈这样假定纯粹是为了讨论的方便〉,例如只有体积变化功、电功或磁功等之一时,经验表明,只要两个独立的热力学参数便可以完全地确定它的状态。

假设有系统图1-1 绝热壁及透热壁的性质A与B,它们的独立参数分别为X A、Y A必与X B、Y B。

当系统A与系统B之间以固定的刚性绝热壁相隔离〈如图l-1a所示〉时,对于它们各自的平衡状态来说,上述四个参数的取值是任意的。

如果两个系统之间以透热壁相互接触,如图1-1b所示,则原先处于平衡状态的系统A和B的参数都会发生变化,直至建立新的平衡状态为止。

这时参数X A、Y A和X B、Y B的取值都不再是任意的,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F AB(X A,Y A ,X B,Y B)。

也就是说,当两个系统通过透热壁相互接触并达到热平衡后,其特点是它们参数的取值受到了限制。

图1-2a表示系统A与B之间以绝热壁隔开,而它们同时又以透热壁与系统C相接触时,经过状态变化,最后系统A和B都和系统C达到了热平衡。

然后将系统A和B以绝热壁与系统C相隔离,而系统A与B之间则通过透热壁相互接触,如图1-2b所示,这时我们发现系统A与B都不会发生状态变化,表明它们之间也已达到了热平衡。

这个经验事实被总结成下述公理:若两个系统分别与第三个系统处于热平衡,则他们彼此之间处于热平衡。

按照福勒〈R. H. Fowler〉在l93l年提出的建议,上述公理称之为热力学第零定律,它是引出温度概念和建立温标的基础。

图1-2 热力学第零定律示意图2. 温度当系统A与C处于热平衡时,它们参数间的限制关系为F AC(X A,Y A,X C,Y C)=0(1-1)同样,若系统B与系统C也处于热平衡,则有F BC(X B,Y B,X C,Y C)=0 (1-2)将这两个关系写成Y C的显式,可得Y C=f AC(X A,,X C) (1-3)及Y C=f BC(X B,X B,X C) (1-4)将式(1-3)与式(1-4)合并,消去变量Y C,得f AC(X A,X B,X C)= f BC(X B,Y B,X C)(1-5)根据热力学第零定律,当系统A和系统B分别与系统C处于热平衡时,它们之间也处于热平衡,因此有F AB(X A,Y A,X B,Y B)=0 (1-6)方程(1-5)与(l-6)描述的是同一个现象,因而应该是等同的,但后者没有包含参数只能取以下形式:X C。

热力学中的热力学平衡

热力学中的热力学平衡

热力学中的热力学平衡热力学平衡是热力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在一个系统中,各个宏观性质保持稳定的状态。

热力学平衡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状态,对于理解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热力学平衡的基本原理、条件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热力学平衡的定义热力学平衡是指一个系统内部的各种宏观性质保持不变的状态。

在热力学平衡状态下,系统各部分之间不存在差异或变化,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稳定的状态。

这种状态可以通过一些物理量的测量来判断,比如温度、压力、物质的密度等。

二、热力学平衡的条件1. 热平衡:当系统内各部分之间没有温度差异时,系统达到了热平衡状态。

在热平衡状态下,热量不再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整个系统的温度保持不变。

这是热力学平衡的重要条件之一。

2. 动力学平衡:动力学平衡是指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的物质流动速率不再发生变化。

换句话说,系统中各物质的输入和输出速率相等,达到了动力学平衡状态。

3.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系统中不再发生物质的化学反应,或者反应速率相等,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

在化学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三、热力学平衡的应用热力学平衡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许多领域和行业。

1. 工业生产:在工业生产中,热力学平衡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物质的转化和传递过程。

比如在化工生产中,热力学平衡可以用来优化反应条件,提高反应的产率和选择性。

在能源生产中,热力学平衡可以用来优化能源转化过程,提高能源利用率。

2. 环境保护:热力学平衡的概念在环境保护中也有重要应用。

比如在大气污染控制中,可以利用热力学平衡的原理来优化工艺设计,减少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排放。

在水处理中,热力学平衡可以用来优化水质的处理过程,提高水处理效率。

3. 生物系统:热力学平衡的概念也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系统的研究中。

生物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平衡是生物体正常运作的基础。

比如在生物代谢过程中,能量的平衡是保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

温度和k的关系-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温度和k的关系-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温度和k的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在自然界中,温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它是描述物质热状态的基本参数之一。

温度的概念源于人们对物体冷热的感知,通过温度的测量,我们可以了解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情况。

同时,温度也是能量传递与转化的重要因素。

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温度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本文主要探讨温度与热力学性质、物质的相变以及热传导等方面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将介绍温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包括常用的温度计和热力学温度的概念。

随后,我们将深入理解温度与分子动能之间的关系,解释温度对物质的影响。

接着,我们将探讨热力学第一定律与温度之间的联系,解释能量转化与温度的关系。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我们将总结温度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讨论温度与热传导以及物质相变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这些关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热力学性质,进而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程技术中。

文章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温度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温度的概念和作用,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读者将对温度与物质性质、能量转化以及热传导等方面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为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提供有效的参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探讨温度和k之间的关系。

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本文的主题,即温度和k的关系。

接着,我们将阐述文章的结构,明确各个部分的目标和内容。

最后,我们将说明本文的目的,即希望通过对温度和k的关系的探讨,增进对温度和热力学规律的理解。

正文部分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将探讨温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介绍不同的温度标度以及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

其次,我们将解释温度与分子动能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深入探讨分子动能与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及温度对分子运动状态的影响。

最后,我们将研究热力学第一定律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020届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教学案:第七章 第4节 温度和温标含答案

2020届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教学案:第七章 第4节 温度和温标含答案

第4节温度和温标1.平衡态:如果容器与外界没有能量交换,经过一段时间后,容器内各点的压强和温度都不再变化。

2.热平衡:两个相互接触的系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状态参量不再发生变化,这说明两个系统对传热来说已经达到了平衡。

3.热平衡定律: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第三个系统达到热平衡,那么这两个系统彼此之间也必定处于热平衡。

一切达到热平衡的系统都具有相同的温度。

4.摄氏温度t与热力学温度T的关系:T=t+273.15 K。

一、状态参量与平衡态1.热力学系统通常把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研究对象称为热力学系统。

2.外界指系统之外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的其他物体的统称。

3.状态参量描述系统热学性质的物理量,常用的物理量有几何参量体积V、力学参量压强p、热学参量温度T。

4.平衡态系统在没有外界影响的情况下,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各部分的状态参量达到稳定的状态。

二、热平衡与温度1.热平衡:两个相互接触的热力学系统的状态参量不再变化。

2.热平衡定律: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第三个系统达到热平衡,那么这两个系统彼此之间也必定处于热平衡。

3.热平衡的性质:一切达到热平衡的系统都具有相同的温度。

4.温度:表征互为热平衡系统的共同热学性质的物理量。

三、温度计与温标1.常见温度计的测温原理名称测温原理水银温度计根据水银的热膨胀的性质来测量温度金属电阻温根据金属铂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来测量温度度计气体温度计根据气体压强随温度的变化来测量温度热电偶温度根据不同导体,因温差产生电动势的大小不同来测量温度计2.温标(1)摄氏温标:一种常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规定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0_℃,水的沸点为100_℃。

在0 ℃和100 ℃之间均匀分成100等份,每份算做1 ℃。

(2)热力学温标:现代科学中常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规定摄氏温度的-273.15_℃为零值,它的一度等于摄氏温度的一度。

(3)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①摄氏温度:摄氏温标表示的温度,用符号t表示,单位摄氏度,符号为℃。

热平衡与温度

热平衡与温度

热平衡与温度热平衡是物体内部或不同物体之间热量传输达到均衡状态的过程。

在热平衡状态下,热量的净传输为零,即物体之间的热流相互抵消,使得温度保持稳定。

温度是衡量物体热平衡状态的物理量,表示物体内部分子运动的活跃程度。

一、热平衡热平衡是热力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指的是在相同或不同物体之间,热量的传递达到均衡状态。

在热平衡条件下,物体之间的热流相互抵消,没有净传输现象。

这意味着物体之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达到了稳定状态。

例如,当两个接触的物体之间温度差异很小时,它们之间的热传导将迅速抵消,达到热平衡。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接触寒冷的物体时,会感到温暖,因为热量会从我们的皮肤传递到物体上,直到温度达到平衡。

热平衡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工程热力学、热传导等。

了解物体达到热平衡的方式和条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热力学和热传输过程。

二、温度温度是描述物体内部分子运动活跃程度的物理量。

它反映了物体的热平衡状态,是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

温度的测量单位通常使用开尔文(Kelvin)或摄氏度(Celsius)。

开尔文温标使用绝对零度作为零点,绝对零度表示物体的分子运动停止。

摄氏度则以水的冰点和沸点作为温标的基准。

温度的变化导致了物体内部分子和原子的热运动的改变。

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部分子的运动变得更加剧烈,速度增加,这意味着温度的升高与物体热量的增加有关。

温度还与物体的热容量有关。

热容量是物体吸收或释放热量的能力,它与物体的质量和物质性质有关。

当物体吸收一定量的热量时,其温度将发生变化,而热容量就是描述这种变化的物理量。

三、热平衡与温度的关系热平衡与温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物体达到热平衡状态时,物体的温度将趋于稳定,不再发生变化。

这是因为热平衡状态下,物体内部的热量传递达到零,热流互相抵消,使得物体之间的温度保持恒定。

热平衡与温度的关系可以通过热传导的例子来说明。

当我们将一个热物体和一个冷物体放在一起时,它们之间会发生热传导。

温度热力学论文

温度热力学论文

温度一、零定律与温度的定义温度是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物理量,人们最初是从直觉引入这个概念,即物体的冷热程度。

这主要依赖于人的主观感觉没有一个客观上的描述。

直到热力学第一与第二定律建立80年后的20世纪三十年代才由R.H Fowler正式提出了热力学第零定律,从而解决温度定义的难题。

根据热力学第零定律的描述:若A、B两物体同时与C物体达到热力学平衡,那么它们的温度必然相等,同时等于C物体的温度。

这就给出了温度可测的客观依据,从中定义了温度是互为热平衡的物体所具有的一个相等的态函数,或者说温度是物系达到平衡的一个标示。

但这个定义还过于抽象。

为了解释温度的本质,我们从微观以及统计的角度来考察温度这个概念、二、经典热力学中温度的意义在经典热力学中,温度的微观意义可以表述成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量度,分子运动愈快,物体愈热,即温度愈高;分子运动愈慢,物体愈冷,即温度愈低。

这种分子运动表现为大量分子的一种统计状态,极个别的分子速度快慢并不影响整体温度的高低。

当物体温度较低时,分子、原子振动的速度很小,无法挣脱分子、原子也变小,分子之间距离就较大,此时物质为液态。

但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分子运动十分激烈,分子间的距离也变大,此时物质为气体。

三、温标知道了温度的概念对温度的测量还需要一个标尺,即温标。

根据热力学第零定律,我们可以设计出各式各样的温度标尺,其均以物质的物理量变化为基础。

所以不同的温标对同一温度的测量可能会得到不同的数值。

为了结束温标上的混乱局面,开尔文创立了一种不依赖任何测温质(当然也就不依赖任何测温质的任何物理性质)的绝对真实的绝对温标,也叫开氏温标或热力学温标。

开氏温标是根据卡诺循环定出来的,以卡诺循环的热量作为测定温度的工具,即热量起着测温质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我们又把开氏温标叫做热力学温标。

四、温度的上下限在整个宇宙中,物质有冷有热,温度有高有低。

就让我们来考察一下温度的上下限问题。

热力学基础中的温度与热平衡

热力学基础中的温度与热平衡

热力学基础中的温度与热平衡热力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能量转化和传递规律的学科,而温度和热平衡是热力学基础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本文将通过对温度和热平衡的定义和特性进行论述,帮助读者加深对热力学基础的理解并探索其相关应用。

一、温度的概念及意义温度是物质热状态的一种基本量度。

它反映了物质分子内部的热运动状态和能量分布情况。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温度是指热平衡状态下的温度,即热系统与其周围环境没有能量的净输入输出,各部分之间达到了热平衡。

在热力学中,温度用符号T表示,其SI单位为开尔文(K)。

温度的测量通常依赖于物质的性质变化,常用的温度计有摄氏度计和华氏度计等。

温度的量纲为热力学温度单位。

温度的意义在于指示物质的热运动状态。

热力学第零定律指出,当两个物体与第三个物体分别达到热平衡时,它们之间的温度相等。

通过温度的比较和测量,我们可以判断物体的热运动状态,并进一步分析热平衡和能量转移的过程。

二、热平衡的定义及特性热平衡是指热力学系统中各部分之间达到了热力学均衡状态。

在热平衡状态下,热系统与其周围环境之间没有净能量的交换和传递,系统各部分之间的温度相等。

热平衡有以下几个特性:1. 热平衡状态下物体的各部分温度相等,不存在温度梯度。

如果在系统中存在温度差异,热量会自动从高温区域流向低温区域,直到各部分温度相等。

2. 热平衡状态下物体的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

例如,热平衡状态下的理想气体压强和体积的乘积在不同时间段内保持不变。

3. 处于热平衡的物体之间不存在净热量的传递。

如果两个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异,热能会通过传导、辐射或对流等方式进行热传递,直到达到热平衡。

热平衡是热力学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它为我们理解物质能量转移和宏观状态提供了基础。

三、温度与热平衡的应用温度和热平衡的概念在热力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 温度测量与控制:温度是热计量学的基本量,测温技术在工业、科学研究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化工过程中,通过测量和控制温度可以确保反应过程的效率和产品质量。

热力学中温度的定义

热力学中温度的定义
Key wor ds:heat motion;quantity of heat motion;definition of temperature;entropy;energy
(上接第 128 页)
参考文献:
[1] 孙祯祥. 论网络教育媒体与电视教育媒体的融合[ J ]. 电化教育研究,200(5 2):54- 62. [2] 徐正山. 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电视教育与网络教育[ J ].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 16):131- 132. [3] 付道明,张利桃. 中国教育电视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J ]. 电化教育研究,200(5 8):66- 69. [4] 胡为芹. 网络时代教育电视可持续发展的探究[ J ].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 5):31- 34. [5] 张歌东. 影视非线性编辑[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72- 76. [6] 朱强. 广播电视新技术[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2- 28;401- 405.
3)统计物理学是目前物理理论体系中最完美的理论,爱因斯坦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它独立于热力 学理论,从微观角度研究了热运动问题. 我们在这里引入的描述热运动的量 σ,其意义就是统计物理中微 观状态数对应的熵 σ[3,6]. 这里的 σ与现有理论的熵 S 之间的关系为[6]S = κσ,其中 κ为玻尔兹曼常数. 这 样,我们定义的温度 T * 与现有理论的温度 T 有如下关系[6]:T * = κT. 因此,在现有理论中,也可定义温度 为能量 U 与熵 S 的比值.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度的新定义
热力学研究的对象是由大量无规则运动的微观粒子组成的系统. 大量微观粒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为热 运动,热力学就是研究热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宏观规律的.

热力学中的热力学过程与平衡态

热力学中的热力学过程与平衡态

热力学中的热力学过程与平衡态热力学是研究能量转化和能量传递规律的科学,其中热力学过程与平衡态是热力学中的重要概念。

本文将介绍热力学过程和平衡态的概念及其在热力学中的重要性。

一、热力学过程热力学过程是指系统从一个状态变化到另一个状态的过程。

根据过程的性质不同,热力学过程可以分为准静态过程、绝热过程和等温过程等。

1. 准静态过程准静态过程是指系统的每个状态变化都接近于平衡态,变化过程十分缓慢。

在准静态过程中,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的温度、压强、浓度等性质始终保持均匀和一致。

准静态过程可以视为一系列平衡态之间的连续转变。

2. 绝热过程绝热过程是指系统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的过程。

在绝热过程中,系统内部的能量只能通过做功或者吸收做功来改变。

绝热过程中,热力学第一定律可以表示为ΔU = Q - W = W,即系统内能的变化等于对外界做功的大小。

3. 等温过程等温过程是指系统与外界保持恒定温度的过程。

在等温过程中,系统从一个状态变化到另一个状态,温度保持不变。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等温过程中,气体的压强和体积满足P1V1 = P2V2。

二、平衡态平衡态是指系统各个部分之间达到了动态平衡,没有宏观可观察到的变化。

平衡态分为热平衡、力学平衡、化学平衡等。

1. 热平衡热平衡是指系统内各部分之间达到了相同的温度,并且温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在热平衡状态下,热能没有净传递。

当两个物体处于热平衡状态时,它们之间没有热传递。

2. 力学平衡力学平衡是指系统内各部分的受力之和为零,处于力学平衡的物体不会发生运动。

在力学平衡状态下,物体上的力相互抵消,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化学反应中产物和反应物浓度达到一定比例,反应速率相等,化学反应不再产生净反应。

在化学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反应速率相等,化学反应不再向某一方向改变。

三、热力学过程与平衡态的关系及重要性热力学过程与平衡态密切相关,它们之间存在重要的关系。

物体的热平衡与温度的变化规律

物体的热平衡与温度的变化规律

物体的热平衡与温度的变化规律热力学是研究物体热平衡和温度变化规律的学科,它探讨了物体在不同热环境下的热传递与热平衡现象。

本文将从热平衡和温度变化两个方面来探讨物体在热力学中的行为,并介绍一些相关实例。

1. 热平衡热平衡指的是一个物体处于一个恒定的温度环境中,热量的净传递为零。

这意味着物体内部不会出现温度的变化,并且与其周围环境之间也不会有热量的净传递。

热平衡的实例可以通过如下情境来理解:将一个冷水瓶放置在室温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冷水瓶内部的水温会逐渐上升,而室温环境则会下降一些。

当两者的温度达到相同值时,就达到了热平衡。

在热平衡状态下,物体不再发生温度的变化,即相互之间达到了热平衡。

2. 温度变化规律温度变化是物体在不同热环境中的常见现象。

物体的温度变化遵循热平衡原理,即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热量传递会使得温度发生变化。

温度变化的数学描述由热力学第一定律给出,即热量的增加或减少等于内能的增加或减少与物体对外做功的总和。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当物体接收到热量时,其温度会上升,因为热量增加了物体内能的总量。

- 当物体失去热量时,其温度会下降,因为热量减少了物体内能的总量。

- 物体的质量与温度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称为物体的热容。

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热容,因此在相同环境中,不同物体的温度变化速率也会不同。

3. 热平衡与温度变化的实例为了更好地理解热平衡与温度变化规律,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

实例一:太阳辐射地球受到来自太阳的辐射热能,这种热能会在大气层中传递和吸收,使得地球的温度发生变化。

然而,地球的温度也受其他因素(如大气层、云层、水体等)的影响,从而导致地球呈现温度分布不均匀的现象。

尽管如此,整个地球系统仍然趋于热平衡状态,以维持地球生态的平衡与稳定。

实例二:物体间的传热当我们将一个热杯子放在一个冷桌面上时,杯子的温度会逐渐下降,而桌面的温度则会逐渐升高,直至二者达到热平衡。

高中物理温度和物体的内能专题讲解

高中物理温度和物体的内能专题讲解

温度、物体的内能要点一、温度、温标2.热平衡与温度(1)热平衡(thermal equilibrium)两个系统相互接触,它们之间没有隔热材料,或通过导热性能好的材料接触,这两个系统的状态参量不再变化,此时的状态叫热平衡状态,我们说两系统达到了热平衡.(2)热平衡定律(law of thermal equilibrium)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第三个系统达到热平衡,那么这两个系统彼此之间也必定处于热平衡.热平衡定律又叫热力学第零定律.(3)温度(temperature)达到了热平衡的系统具有“共同性质”,我们用温度来表征这个“共同性质”.也可理解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是物体内所有铲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是物体内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4)对温度的理解应注意①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②微观上,反映分子热运动的激烈程度,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平均动能大,在宏观上表现为物体的温度高.物体温度的高低,是物体全部分子的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是含有统计意义的,对于个别分子来说,温度是没有意义的.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分子平均动能都相同,但是由于不同物质分子的质量不尽相同,所以分子运动的平均速度大小不相同.③一切达到热平衡的物体都具有相同的温度.④若物体与A处于热平衡,它同时也与B达到热平衡,则A的温度便等于B 的温度,这就是温度计用来测量温度的基本原理.3.温度计与温标(2)温标(thermometric scale)①摄氏温标规定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零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1℃,这种表示温度的方法就是摄氏温标,表示的温度叫摄氏温度(t).②热力学温标(thermodynamic temperature)规定摄氏温度的273.15-℃为零值,它的一度也等于摄氏温度的一度,这种表示温度的方法就是开尔文温标,也叫热力学温标.表示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T),单位为开尔文,简称开(K).热力学温标的零度(0K)是低温的极限,永远达不到.温度符号 t T 单位名称摄氏度 开尔文 单位符号℃ K 关系273.15 K T t =+.粗略表示:273 K T t =+要点二、内能1.分子的动能 (1)组成物体的每个分子由于不停地运动也具有动能,2k 12i i E m v =。

热的传递与温度了解热平衡和温度的关系

热的传递与温度了解热平衡和温度的关系

热的传递与温度了解热平衡和温度的关系热的传递与温度:了解热平衡和温度的关系热是一种能量形式,它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等方式在物体之间传递。

温度是描述物体热状态的物理量,它代表了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平均热运动情况。

热的传递与温度密切相关,通过了解热平衡和温度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热的传递现象。

一、热平衡和温度定义热平衡是指在接触的两个物体达到相同温度后,它们之间的热传递停止。

这一概念是基于热力学第零定律提出的,即当两个物体分别与第三个物体达到热平衡时,它们之间也处于热平衡状态。

温度则是测量物体热平衡程度的物理量,用于表示物体内部的热能状态,通常用开尔文(K)作为单位。

二、热的传递方式1. 传导:传导是指以分子振动和碰撞的方式,在物体内部的微观粒子之间传递热能。

金属材料的热传导特性较好,而绝缘材料的热传导较差。

2. 对流:对流是指流体内部或流体与固体之间通过流动形式传递热能。

对流传热可以通过自然对流(自然对流是指无外力强迫作用下流体的密度差异引起的对流传热)和强迫对流(强迫对流是指通过外力强迫作用使流体流动,从而实现传热)来实现。

3. 辐射:辐射是指物体通过发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方式传递热能,它不需要介质的存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辐射热传递与物体的温度有关,高温物体辐射能力较强,低温物体辐射能力较弱。

三、温度与热平衡关系1. 热平衡状态下,两个物体之间不再有热的净交换。

这意味着当两者达到相同温度时,它们之间的热传递停止。

这是基于热平衡的定义,温度是描述热平衡状态的物理量。

2. 热平衡的概念是温度测量的基础。

我们通常使用温度计等工具来测量物体的温度,其原理是基于物质的热膨胀性质或热电效应等与温度相关的物理现象。

四、温度的测量温度的测量可以通过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方式进行。

1. 接触式温度测量:接触式测温方法通常使用接触式温度计来测量物体的温度,如常见的水银温度计、电子温度计等。

这些温度计需要与物体直接接触,通过物质的热膨胀性质来测量温度。

热力学中的热平衡与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中的热平衡与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中的热平衡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是研究能量转化和物质性质变化的学科。

在热力学的研究中,热平衡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介绍热平衡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义、原理和应用。

一、热平衡的定义与原理热平衡是指系统与环境之间没有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并且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达到了恒定的状态。

在热平衡状态下,系统的温度是均匀的,并且不存在温度梯度。

根据热平衡的定义,可以推导出三个基本原理。

1. 热平衡的零法则: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第三个系统处于热平衡状态,那么这两个系统之间也处于热平衡状态。

2. 热平衡的对称原理:如果两个系统之间处于热平衡状态,那么它们的温度相等。

3. 热平衡的传递原理: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第三个系统处于热平衡状态,那么这两个系统之间也处于热平衡状态。

通过以上原理,可以建立热学平衡的概念和判据,为热力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义与原理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热力学中的基本规律之一,它对能量转化的方向和能量的质量起到了限制作用。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义可以通过下面两个方面来阐述。

1. 卡诺定理:卡诺定理规定了理想热机的最高工作效率。

在一定温度差的条件下,所有的热机所能达到的效率均小于卡诺热机的效率。

2. 熵增原理:熵增原理指出,孤立系统的熵总是增加的,而不会减少。

熵是一个衡量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系统的熵增加意味着系统的无序程度增加。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义,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可能制造出能够自行运转并转化全部输入热量为功的机器。

2. 系统的熵增加,是不可逆过程发生的结果。

三、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实际生活和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了一些典型的应用领域:1. 热机的效率:热力学第二定律对热机效率的限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根据卡诺定理,热机的效率受到温度差的影响,越大的温度差可以获得更高的效率。

2. 热泵与制冷机: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对热泵和制冷机的工作提供了指导。

热力学温标的建立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热力学温标的建立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热力学温标的建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热力学温标是一种基于热力学原理建立的,用于测量和比较温度的标准。

其重要性在于确保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温度计量上达成共识,并为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和国际贸易等领域提供可靠且统一的温度参考。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全面介绍热力学温标的建立,内容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我们将概述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然后,进入正题部分,详细讨论了热力学温标的定义、原理以及历史上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不同方法和技术。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常见的温度计种类、它们的工作原理以及校准与精度评定方法。

随后,我们会重点介绍国际热力学温标(ITS-90)的建立与应用,并阐述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限制和意义。

最后,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给出结论。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并解释热力学温标的建立过程,并深入了解各种常见温度计的原理和工作方式。

同时,我们将介绍国际热力学温标(ITS-90)的基本原理与框架,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与解释,读者将对热力学温标及其应用有更清晰的认识,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2. 热力学温标的建立2.1 热力学温标的定义与原理热力学温标是用来度量温度的一种国际通用标准。

它基于热力学第零和第一定律,通过研究物体在不同温度下的性质变化来建立。

根据热力学第零定律,当两个物体处于热平衡状态时,它们具有相等的温度。

根据这一原理,可以利用多个物体之间的热平衡关系来确定一个共同的参考点,进而构建一个可靠的温度测量系统。

而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可以将绝对温度定义为系统中单位质量物质所具有的内能。

通过制定测量方法和技术,我们可以将其转换为实际可操作、可测量的形式。

2.2 历史上的热力学温标发展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温标被提出和使用过。

早期人们使用液体膨胀、气体压强等现象作为温度测量依据。

然而,由于这些方法存在精度和可复制性等方面的问题,热力学家们不断努力改进和发展新的方法。

温 度

温  度

§1-4
一、物态方程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平衡态下的一均匀热力学系统,其状态参量与温度之间的函 平衡态下的一均匀热力学系统, 平衡态下的一均匀热力学系统 数关系,叫该系统的状态方程。 数关系,叫该系统的状态方程。 •不同系统在各自具体情况下,需要不同的状态参量来描述之, 不同系统在各自具体情况下,需要不同的状态参量来描述之, 不同系统在各自具体情况下 对于化学成份单一的气体和简单的液体、固体系统, 对于化学成份单一的气体和简单的液体、固体系统,只需要 用状态参量压强P和体积V就行了, 用状态参量压强P和体积V就行了,它们的状态方程则表示为 T=f(P,V)或 T=f(P,V)或 F(P,V,T)=0 • 一般地,若描述系统的状态参量为(x1, x2,? xn),状态方 一般地,若描述系统的状态参量为(x 程便是:T=f 程便是:T=f (x1, x2,? xn)或F (x1, x2,? xn)=0 状态方程的具体函数形式只能以温标的定义及实验定律为基础 来建立。
273.15 T= V V0
测温质和测温属性 定容气体温度汁 测温质-气体 测温属性-气体压强 利用气体体积不变时压强 随温度改变的性质标志温度 热电偶温度计 测温质-热电偶 测温属性-电动势 利用两种金属导体组成的热 电偶的电动势随温度改变的 性质标志温度
[例 ]
摄氏温标:1954年之前使用。 摄氏温标:1954年之前使用。 年之前使用 测温属性随温度t变化的函数关系规定为t aX+b, 测温属性随温度t变化的函数关系规定为t=aX+b, 温度固定点规定为 冰点(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和纯冰达到平衡时的温度) 冰点(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和纯冰达到平衡时的温度)是 (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和纯冰达到平衡时的温度 0℃, 0℃, 汽点(指纯水同其饱和蒸气压为1 汽点(指纯水同其饱和蒸气压为1标准大气压的水蒸汽 达到平衡时的温度) 100℃。 达到平衡时的温度)是100℃。

热平衡与传热:热平衡的条件和传热方式的分类

热平衡与传热:热平衡的条件和传热方式的分类

热平衡与传热:热平衡的条件和传热方式的分类热平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物体或系统内部的温度达到相互之间的均衡。

在热平衡状态下,各个部分之间没有温度差异,因此热量不会从一个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

热平衡的条件不仅适用于物体内部,还适用于物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热交换。

传热则涉及热量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的传递过程。

传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例如传导、对流和辐射。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热平衡的条件以及传热方式的分类。

首先,我们来讨论热平衡的条件。

热平衡是指物体或系统内部的温度达到均衡状态。

这意味着在热平衡状态下,物体内各个部分之间没有温度差异。

要实现热平衡,物体或系统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热量的输入与输出相等,热量的传导速率与散失速率相等。

如果这两个条件不满足,物体内部的温度就无法达到均衡状态。

其次,我们来讨论传热方式的分类。

传热是指热量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的传递过程。

传热方式可以分为三种:传导、对流和辐射。

首先是传导。

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物体的直接传递。

当两个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异时,热量会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直到两个物体的温度达到均衡。

传导的速率取决于物体的导热性能,例如导热系数。

金属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导热性能,因此在传导过程中能够更快地传递热量。

其次是对流。

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体的传递。

当流体受热时,它会变热变稀薄,从而产生比周围流体更轻的热量,这使得热量在流体中上升。

流体之间的对流传热是通过对流传热系数进行的。

对流传热可以分为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

自然对流是指由于温度差异而产生的流体运动,例如烟囱效应。

强制对流是通过外部力量引起的流体运动,例如风扇。

对流传热常用于液体和气体的传热过程。

最后是辐射。

辐射是指热量通过电磁辐射传递。

所有物体都会辐射热量,其速率取决于物体的温度和辐射特性。

辐射传热不需要介质的存在,因此它可以在真空中传递热量。

辐射传热是一种无接触传热方式,因此它在某些情况下非常有用,例如太阳辐射热量到地球上。

热平衡原理

热平衡原理

热平衡原理热平衡原理是热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它描述了热量在物体间传递的过程。

在自然界中,热量总是会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直到两者达到热平衡。

这一原理对于理解和解释许多物理现象和工程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热平衡的基本原理可以用来解释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例如,当我们将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放在一起时,热量会从热水传递到冷水,直到两杯水的温度相等。

这就是热平衡原理的应用。

在工程领域,热平衡原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影响着许多设备和系统的设计和运行。

热平衡原理可以通过数学和物理模型来描述。

热力学定律中的热传递定律和热力学第零定律都是热平衡原理的具体表现。

热传递定律指出热量传递的方向是从高温到低温,而热力学第零定律则说明当两个物体分别与第三个物体达到热平衡时,它们之间也会达到热平衡。

在工程中,热平衡原理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热力系统中,热平衡原理可以帮助工程师设计和优化热交换设备,以实现能量的高效利用。

在化工过程中,热平衡原理也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帮助工程师确定反应器的热平衡条件,从而保证反应过程的顺利进行。

除了工程领域,热平衡原理在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热平衡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能量平衡和气候变化,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热平衡原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利用能源资源,减少能源浪费,推动可持续发展。

总之,热平衡原理是热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它对于理解物质间热量传递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在工程、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等领域,热平衡原理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热平衡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制冷主机热平衡原理

制冷主机热平衡原理

制冷主机热平衡原理制冷主机是一种用于制冷的设备,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吸收室内热量并将其排出室外,从而降低室内温度。

制冷主机的工作过程中,热平衡是一个重要的原理。

热平衡是指系统中热量的输入和输出达到平衡状态,即系统中的热量进出保持相等。

在制冷主机中,热平衡的原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制冷主机通过压缩机将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

这个过程中,制冷剂吸收了室内的热量并增加了温度。

然后,制冷剂通过冷凝器释放热量,并冷却成液体。

冷凝器通常位于室外,利用外界的空气或水来散热。

在冷凝器中,制冷剂的温度逐渐下降,热量被传递给外界,实现了热平衡。

制冷主机通过蒸发器将制冷剂变成低温低压的蒸汽。

在蒸发器中,制冷剂吸收了室内的热量并蒸发成气体。

这个过程中,制冷剂的温度降低,实现了热平衡。

蒸发器通常位于室内,通过吹风机或者风扇来加速蒸发过程。

蒸发器的冷却效果会降低室内的温度,从而达到制冷的目的。

制冷主机还通过膨胀阀来调节制冷剂的压力和流量。

膨胀阀的作用是控制制冷剂从高压区域流向低压区域,从而使制冷剂能够在蒸发器中蒸发。

通过调节膨胀阀的开度,可以控制制冷剂的流量和温度,实现热平衡。

总的来说,制冷主机的热平衡原理是通过吸收室内热量并将其排出室外,实现热量的平衡。

在制冷过程中,制冷剂在压缩机的作用下升温,然后在冷凝器中释放热量,降温成液体。

接着,制冷剂通过蒸发器吸收室内热量,蒸发成气体,降低室内温度。

最后,通过膨胀阀控制制冷剂的流量和温度,实现热平衡。

制冷主机热平衡原理的理解对于制冷系统的设计和运行非常重要。

只有在热平衡的条件下,制冷主机才能够有效地降低室内温度,提供舒适的环境。

因此,了解制冷主机的热平衡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制冷技术,并在实际应用中合理使用制冷设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热平衡的建立过程来理解温度
江苏省华罗庚中学物理组周月平213200
[摘要]:本文从热平衡的建立过程来分析和理解有关温度的两个知识点:即温度与冷热程度的关系和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的关系。

其中重点分析了分子平均动能与温度的关系,分析过程中采取了一般--特殊--一般的分析方法,分析过程和方法简单易懂,期望能帮助学生理解热学中的核心概念“温度”。

[关键词]:热平衡温度分子平均动能冷热程度
温度时什么?对于刚接触热学的高中生来说,就只有两点认识:(一)温度就是物体的冷热程度、(二)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根本无法理解温度这个概念的实质,从字面上很容易错误地理解为热的物体温度高,冷得物体温度低。

(比如相同温度的木头和铁块,用手去触摸后的感觉不一样)。

教材中从布朗运动的剧烈程度的角度分析,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于是可以得到温度越高,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的结论[1]。

学生对这个结论的理解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教材中随后出现的:理想气体的热力学温度与分子的平均动能成正比[1]。

这样的定量的关系,学生就无法理解了。

分子的平均动能为什么与温度有这样的定量关系,而且与物质的状态无关?对于学生而言,这个知识点只能靠记忆了,这样的话物理概念就成了毫无意义的知识记忆,没有任何物理内涵,也失去了物理思想。

如何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温度就显得非常有意义了。

下面我们从热平衡的建立过程来帮助我们理解温度的概念:我们知道,在于外界影响隔绝的条件下,使两个物体相互接触,让它们之间发生传热,则热的物体变冷,冷得物体变热,经过一段时间后,最终他们的冷热程度就相同了,即认为温度是相同的。

我们说,它们彼此达到了热平衡状态[2]。

对于这个事实,我们可以用温度计测体温的例子来理解。

热平衡建立的过程从微观上来看就是运动着的分子的碰撞过程,碰撞过程看成是完全弹性碰撞,则碰撞过程要满足动量守恒和系统机械能守恒,计算结果表明,分子间的碰撞过程实际上就是能量传递过程,当分子的平均动能相等时,能量不再传递,即达到了热平衡状态[2]。

对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从用手触摸物体感觉冷热的例子来理解,如果物体的温度比手的温度高(则物体中分子的运动剧烈),我们会感觉到烫,手发烫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物体分子对手的碰撞把能量传递给手的过程。

如果物体的温度比手的温度低,我们会感觉到冷,手发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分子的碰撞把手上的能量传递给物体的过程。

最终手何物体得温度会相同,则不会感觉到冷热了。

达到热平衡后有两大表现:宏观上物体的温度相同,微观上分子平均动能相同。

也就是说分子的平均动能与温度有关系。

要理解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的定量关系,我们可以把问题分解为两个问题:(1)分子平均动能与温度有关系(2)如何得到分子平均动能与温度的关系。

我们从热平衡的建立过程可以已经得到结论,分子平均动能与温度有关系。

怎么得到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的定量关系呢?由于热平衡的建立过程与物体的状态无关,即任意状态下的物体都可以达到热平衡状态。

我们可以把气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的关系。

教材中,可以从实验的角度得到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即C T
PV =,对该方程我们可以得到其变式,该气体在标准状态下的方程则可写为C T V P =0
00ν,其中0P 、0V 、0T 为标准状态下气体的压强、摩尔体积、温度。

于是我们得到理想气体的克拉伯龙方程RT PV ν=,该式还可以写成RT N N PV A =,N 为分子总数,A N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更进一步,可以写成T VN NR P A
=(1)。

教材中有关于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中压强与分子的平均动能和分子密集程度有关,半
定量地表达为-
∝εn P (2),其中V N n =。

比较(1)(2),可以得到T ∝-ε,于是得到了结论:分子的平均动能与温度成正比。

当然分子的平均动能还与分子的结构有关系(即与分子的自由度有关),但是只要分子的结构相同,其分子平均动能都只有温度有关,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无关。

比如,对于双原子分子的氢气和氧气来说,温度相同,则其分子平均动能相同,对于单原子分子的惰性气体而言,温度相同,分子平均动能相同。

温度相同的铁原子和惰性气体,其分子平均动能也相同。

有了热平衡的建立过程的微观认识,对于正文开头提出的问题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碰撞传递能量给手,但是铁块的导热性能比木块好,所以感觉铁块比木块烫。

如果木头和铁块的温度低于手的温度,我们会感觉到铁块冷,那是因为手、铁块、木块之间要建立热平衡状态,手的能量要传递给木块和铁块,铁块的导热性能好,从手上吸收热的速度比木块快,所以手感觉到冷。

所以对于温度相同的木块和铁块,有些时候感觉铁块烫,有的时候感觉铁块冷,其实木块和铁块的温度是一样的,只是其导热性能不同罢了。

“温度”是热学中最核心的概念,随着实践的发展,对概念的理解也将逐步深入。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本文仅仅从热平衡的角度来分析了热学中有关温度的两个知识点,期望能帮助学生从某个角度分析理解温度的概念。

对于温度的深入理解,希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得到不断地深化。

[参考资料]: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3
2、新概念物理教程《热学》赵凯华罗蔚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