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3章第2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市说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3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续表)教师转承:我们经常称呼黄河为“母亲河”,说明亲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二)黄河的奉献 教师: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学过的长江带给了我们什么。
学生:水能、航运等。
教师: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5〜56页图文资料,分组完成 下列题目,探究黄河带给我们什么,比较两条河流的开 发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合作探究: 黄河的奉(1)黄河是塑造哪些平原的主力? 献 (2)为什么黄河水对流域内人们的生产、生活有重要作 用? ⑶在教材55页图2—53 “黄河水系”中,找出黄河上建 有哪些著名水电站?讨论黄河水能主要分布在哪里? 成果展示: (1)黄河塑造了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还是塑造华北平原 的主力。
(2)黄河流经地区降水较少,因此黄河水对于流域内人们 的生产、生活有重要的意义。
⑶黄河上主要的水电站有龙羊峡、三门峡和小浪底等, 黄河水能主要分布在上游和中游地区。
黄河对中华民族有巨大的贡献, 下面我们一起了解“母 这几个题目有的直 接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就能够解答,有的 则需要结合以前所 学内容进行综合分 析,这主要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续表)续表教学反思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共包括三部分一-外流区为主、滚滚长江、滔滔黄河;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在学习地形、气候的基础上学习河流容易掌握和理解河流的特点。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河流及其特点。
此部分内容量大、知识点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师一定要抓住重点,深入浅出、精讲精练。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前大量收集相关资料图片,教师整理并制作出精美课件; 课堂上采用形式多样的教法和学法,特别是注意用自己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他们触景生情。
从而课堂上学生的大脑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气氛活跃。
并且随着教学内容的层层深入,学生的情感也随着跌宕起伏,时而惊喜,时而忧思,真正达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探究问题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
(续表)
(续表)
续表
让学生献计献策,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较好地落实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
教学反思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共包括三部分---外流区为主、滚滚长江、滔滔黄河;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在学习地形、气候的基础上学习河流容易掌握和理解河流的特点。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河流及其特点。
此部分内容量大、知识点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师一定要抓住重点,深入浅出、精讲精练。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前大量收集相关资料图片,教师整理并制作出精美课件;课堂上采用形式多样的教法和学法,特别是注意用自己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他们触景生情。
从而课堂上学生的大脑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气氛活跃。
并且随着教学内容的层层深入,学生的情感也随着跌宕起伏,时而惊喜,时而忧思,真正达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探究问题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问题的设置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和爱国主义教育因素,使学生能从图文中获得相关地理信息,并培养学生推理分析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省说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说课讲稿(音乐)这段磅礴激昂的乐曲就是出自著名作曲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今天我今天说课的内容就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三课时“滔滔黄河”,说课的程序按照“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程序”五项基本内容展开: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在中国河流当中,它与前一节长江的地位和作用不同,长江侧重于水利的开发而黄河侧重于水患的治理,因此它是培养学生忧患意识、激发爱国情操的良好素材。
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中国区域地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根据为学生终生发展有利的原则,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了解黄河源流概况;知道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②.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特征的能力;探究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的成就,树立爱国主义思想;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意义,培养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根据教学目标和地理事物的本质联系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黄河上、中、下游问题及黄河的综合治理。
由于学生年龄和知识范围的限制,我的教学难点放在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二、教材处理1、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初中生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为此我采用“体验式学法”,营造活动空间,在活动中形成对知识的经验感悟,从而内化成学生认知体系,达到真正会学目的。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根据对教材和学生分析,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我没有完全按照教材的框架进行教学,而是给学生留下了更大的空间来体验、探究,质疑,在教学上我设计了四大板块:一、黄河知识知多少?用于了解黄河的基础知识。
二、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
了解黄河的给人类的奉献。
三、黄河灾难多沉重?了解黄河的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名师整理)最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上游
河口
桃花峪
中游 下游
上游 :多峡谷,落差大,水能丰富。
中游 :多支流,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
高原,含沙量大。
壶下口游瀑布 :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
下游的地上河
为什么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特别狭小? 地上河,支流少
水面 河床面 地面
黄河之
1、水能丰富
河口 桃花峪
2、塑造平原
“塞上江南” 河套平原
陵 赣 ____上___海______。(3)长江主要支流中,符合从上游到下游排列顺序的一组是(
)A.雅砻江、湘嘉江、赣江江
汉B江.汉江、嘉陵江、赣江C江.岷江、乌江、嘉陵江
D.嘉陵江、汉江、岷江
A
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天” 和“海”分别指的是(
)AB .唐古拉山和东海
B.巴颜喀拉山和渤海 C.喜马拉雅
措施 轰炸冰坝 合理放牧/开垦 植树造林、拦 蓄泥沙(兴修 水利) 加固堤坝
南水北调
57页
58页
59页
长江 VS 黄河
治理
防洪
流量
大
径流变化 水位变化较小,汛期长
含沙量 结冰期 主要功能
较小
无结冰 期 航运
治沙
小
水位变化较大,汛期短
大
有结冰 期 灌溉
1.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是( D )A.宜宾、宜昌 B.重庆、
夏季暴雨 坡度陡
下游—— “地上河”
危害——河堤决口
开封 铁塔
大堤
大堤
河面
55
河床
米
13
米
下游—— 凌汛
下游——断流
下游——水污染
最根本的原因和措施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中国的河流》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激情导入 自主学习 复习导入 任务一:识黄河——黄河的概况 读教材图2-39、教材P49-50以及下,完成下列问题 多媒体显示长江水系图:支流、城市、水电站课代表组织学生上台板书白板显示中国长江图:在图中找出黄河流经的省区、发源地、注入海洋。
流经的D ▲AB C6、读“黄河水系图”,完成下列问题:1)黄河发源于山脉,最后注入海,入海处所在的省是省。
划分黄河上、中、下游分界点的城市是和。
2)数字代表的支流名称:①②3)写出字母代表的水电站或水利枢纽名称:A B CD 其中在防洪、减淤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的水利枢纽是。
4) E 平原, F平原5)黄河下游河段的特征是,治黄的根本是加教学反思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共包括三部分---外流区为主、滚滚长江、滔滔黄河;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在学习地形、气候的基础上学习河流容易掌握和理解河流的特点。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河流及其特点。
此部分内容量大、知识点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师一定要抓住重点,深入浅出、精讲精练。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前大量收集相关资料图片,教师整理并制作出精美课件;课堂上采用形式多样的教法和学法,特别是注意用自己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他们触景生情。
从而课堂上学生的大脑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气氛活跃。
并且随着教学内容的层层深入,学生的情感也随着跌宕起伏,时而惊喜,时而忧思,真正达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探究问题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问题的设置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和爱国主义教育因素,使学生能从图文中获得相关地理信息,并培养学生推理分析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3课时滔滔黄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相关图文资料,掌握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主要支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和上、中、下游的划分。
2.阅读“黄河水系图”和“黄河下游‘地上河’示意图”,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3.知道黄河各河段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及观看微课认识黄河的源流概况及各河段的特征。
2.通过探究活动及观看视频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壮丽山河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黄河源流概况及各河段的特征。
难点: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歌曲《母亲河》(详见教学素材和课件),导入新课。
自出示学案,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形成凌汛。
(2)中游:流经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严重。
(3)下游:流速缓慢,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多洪水灾害;开封至入海口河段初春或初冬时易形成凌汛。
2.综合治理(1)在上、中游,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
(2)在下游修堤筑坝,加固黄河大堤。
3.开发: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水利设施。
教学过程合作探究探究母亲河的忧患与治理1.母亲河的“血稠”——含沙量大分别说出黄河年平均流量和年平均含沙量的演变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答案:黄河从上游、中游到下游年平均流量先减少,再增加,后减少;含沙量先逐渐上升,再急剧上升,后逐渐下降。
原因:上游少有支流汇入,加上生产、生活用水,河流水量减少;中游有众多支流汇入,使河流水量增加;下游为“地上河”无支流汇入,加上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量大增,河流水量减少。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使河流含沙量急剧上升,下游因部分泥沙沉积,使河流含沙量逐渐降低。
2.母亲河的“血栓”——“地上河”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黄河决口达一千五六百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
(名师整理)最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
1.能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流经的 省区、地形区和主要支流。(重点) 2.知道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及各段的水文特 征。
3.会分析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难点) 4.知道母亲河的贡献。了解黄河在水能、灌溉等方面 的巨大作用。
5.了解黄河的忧患。知道地上河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 施,了解凌汛及发生的河段。
6.黄河下游是著名的“ 地上 河”。
7.对黄河进行了哪两方面的综合治理? P57 8.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水利设施。
三、滔滔黄河 黄河的形状、发源地和注入的海洋 ”
渤海
黄河上中下的分界点、水利枢纽
上游
河 口
桃 花 中游 峪
渤海 下游
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
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
2.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区为青藏高原 、 内蒙古高原 、
黄土高原 和 华北平原 。图2-53
3.黄河干流形状呈“ 几 ”形。
4.黄河从源头到 内蒙古的河口 为上游,郑州桃花 到入海
口为下游,两者之间为中游。
峪
5.黄河中游穿越了黄土高原 地形区,在该地区有著名的_
壶口 瀑布。黄河的泥沙近90%来自 中游 (河段)流域
概 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况 主要支流:汾河(山西) 渭河(陕西)
上游:水能资源丰富,多峡谷
特 中游:有较多支流汇入,含沙量大
征 下游:“地上河”
水土流失—上中游
凌汛 —上、下游
忧患 断流、洪涝 —下游
及治 ①上中游: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理 ,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的内容包括: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历史变迁、治理开发和保护等方面。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掌握黄河的主要特点和治理措施,培养学生对黄河的感情,提高学生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河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黄河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黄河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历史变迁、治理开发和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黄河的感情,提高学生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历史变迁、治理开发和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难点: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治理开发和保护措施。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黄河的基本情况、流域特点、历史变迁等内容。
2.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3.讨论法:分组讨论黄河的治理开发和保护措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4.案例分析法:分析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资料:黄河的图片、视频、PPT等。
2.准备课堂用具:黑板、粉笔、地球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介绍黄河的概况,引导学生关注黄河的特点和问题。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历史变迁等内容,让学生对黄河有更直观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黄河的治理开发和保护措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母亲河。
4.巩固(5分钟)请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黄河的治理开发和保护措施。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主备人用案人授课时间年月日总第课时课题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重点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难点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教法及教具自主合作、活动探究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黄河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学习任务一:黄河的远流概况1、自主学习阅读《中国的地形图》和教材内容,解决以下问题:1 、(1)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2)流经哪些省区?、、、、、、、、。
(3) 长多是多少?。
(4) 注入什么海?。
2、黄河的主要支流有哪些?(填图)3、上、中、下在哪里的划分的?上游和中游分界点:,中游和下游分界点:。
4、各段的特征是怎样的?自主学习,完成问题上游:中游:下游:教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2、小组交流四人一小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1、什么是凌汛?。
2、发生凌汛的原因是什么?。
3、黄河哪些河段产生凌汛?。
4、长江为什么没有凌汛现象?。
(二)学习任务二:黄河的治理。
小组交流后回答问题自主学习,完成问题学过程1、自主学习阅读P61图文资料,解决以下问题:1、黄河的各河段存在什么问题?怎样治理?上游:。
中游:。
下游:。
2、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1、黄河下游的“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
2、治理“地上河”的根本措施是什么?。
(三)学习任务三:黄河的水能开发及利用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和黄河流域的地形图分析:小组交流后回答问题做作业教学反思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共包括三部分---外流区为主、滚滚长江、滔滔黄河;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在学习地形、气候的基础上学习河流容易掌握和理解河流的特点。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_中国的河流(黄河)》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_中国的河流(黄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_中国的河流(黄河)》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以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黄河的全貌,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我国的主要河流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他们对黄河的认识相对较浅,对于黄河的流域特点、水文特征以及其对我国的影响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掌握黄河的主要支流和湖泊,认识黄河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表和文字等资料,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环境保护的地理素养,增强学生对黄河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黄河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黄河的开发与治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文字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黄河的全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幅黄河流域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江知识,激发学生对黄河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
3.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以及黄河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4.案例分析:分析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开发与治理。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3章第2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市说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课题: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本节内容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一节中的第三课时。
一、教材分析:从教材结构看,它是中国的河流一节中的结束部分。
从教学内容看,它是前面教材的延续和深入。
所以学习黄河的有关知识,了解黄河、认识黄河具有重要意义,并能为今后学习区域地理、人文地理作重要铺垫。
其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黄河又是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兴衰与黄河息息相关,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地思想。
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黄河水系概况;②了解黄河“地上河”形成的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环保观念和可持发展观念;②通过黄河水利建设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建设祖国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黄河水系概况;2、黄河的综合治理。
难点: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本节课内容,我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
通过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配以图片、板图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然后进行对比概括、归纳总结。
尽可能地让学生动脑、动手,启发学生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理挂图、板图五、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1、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的地理知识,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能正确使用地图进行学习。
这些都有利于对本节活动的开展。
2、学法指导: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讨论法”等指导学生学习。
六、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播放黄河视频,创设情景,展示黄河的景观。
(名师整理)最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差急剧减小,水流
米
减缓,泥沙大量淤
积,河床抬高,形
成地上河。
下游水文特征:水流减缓,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
上游 水文特征: 地形险峻,落差大,水能丰富
中游 水文特征:支流增多,流量增加,含沙量急剧上 升
河 口
桃花峪
下游 水文特征: 水流减缓,泥沙淤积,形成地上 河
对黄河的开发和利用
上游 开发利用方式: 建设水电站(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等)
D.治理“地上河”河段
4、【2020河南新乡获嘉月考】在黄河流域的开发治理过程中,
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河套平原利用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成为塞上江南
B.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应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进行治理
C.下游“地上河”易发生洪水灾害,应开挖新河
D.黄河水运价值巨大,已成为北方地区东西运输的大动脉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
1.能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流经的 省区、地形区和主要支流。(重点) 2.知道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及各段的水文特 征。 3.会分析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难点)
黄河的流域概况
自主学习夯基础
自主学习夯基础
4分钟
结合学习目标,自主阅读课本55-59页 。
不讨论、读划思批
2分钟
完成《知识与能力训练》第35页 【预习要求】(3)
自行核对 青藏;河口;湍急;缓慢;沉积; 减少;桃花峪;黄土;含沙量;缓 慢;淤积;抬高;地上河;下;上 ;中;下。
图中自有真知识
黄河的源头、流经省份、注入海域分别是什么?
观察黄河的源头、注入海洋、长度、流域面积等特征。
读图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黄河水系概况;
②了解黄河“地上河”形成的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环保观念和可持发展观念;
②通过黄河水利建设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建设祖国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1、黄河水系概况;
2、黄河的综合治理。
难点: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地理挂图、板图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黄河视频,创设情景,展示黄河的景观,通过动态景观生动地、真实准确地感受到黄河那种磅礴的气势,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黄河的概况:
(1)、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黄河水系图》、《中国地形图》,通过学生小组活动,完成教材P49活动内容:
①黄河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全长 5500多千米、“几”字形;
②黄河干流流经省区有: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黄河和长江都流经:青海、四川。
③流经的主要地形区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④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孟津;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
教师出示黄河干支流空白图,进行快速知识抢答,让学生把以上的内容填写出来。
(2)、引导学生总结黄河上、中、下游各段的特征:
出示黄河源、龙羊峡、银川平原、河套平原等图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49和50页内容的介绍,并分析总结各河段的特征。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上游:峡谷多,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中游:落差大,含沙量大;
下游:形成“地上河”。
教师结合下游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什么是“地上河”?为什么会这样呢?过渡到下一小节。
2、“问题”黄河
(1)、播放视频《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结合指导学生阅读P50内容:“河水一石,其泥一斗”,讨论思考: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哪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过渡句:从视频中可以看出黄河从中游开始携带大量泥沙,那么黄河中大量的泥沙都流到哪里去了呢?引出“地上河”。
(2)、分析“地上河”成因。
播放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流到下游华北中原后,河床变宽、水流平缓,大量泥沙积于河床,使河床不断抬高。
启发学生思考这样产生的危害:下游全靠筑堤约束河水,一遇暴雨随时随处都有决口危险。
(3)、出示图片总结:黄河那么除了“地上河”造成的决口危险外,还有另外一个决口危险,就是黄河凌汛。
黄河凌汛。
主要是学生自学,然后思考阅读有关问题。
3、黄河的治理。
分小组进行,各小组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任务。
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每个小组都提出了自己的设想,然后各小组选出代表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出治理黄河的措施:
(1)、上、中游保持水土,减少泥沙下泻;
(2)、下游修堤筑坝,加固黄河大堤;
(3)、修建水利枢纽工程也是治理黄河的重要措施。
电脑展示黄河上的大型水利工程图片,学生在地图上找到相应的位置。
重点介绍小浪底水利工程。
并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和建设祖国的热情。
4、黄河断流。
通过学生自学,完成有关问题。
三、小结:
1、黄河水系的概况;
2、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三门峡和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名称和分布;
3、“问题”黄河:“地上河”成因;
4、黄河治理;
四、检测、巩固
1、长江和黄河比较:
干流长度6300千米,第一大河5464千米,第二长河
水文特征流量大、汛期长、
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2、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主要原因是()
A、河水含沙量大
B、黄河下游流速减慢
C、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D、造林种草
(2)、“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是因为()
A、黄河水量小,常常断流
B、黄河污染严重、河水黑臭
C、黄河水势汹涌,跳进去出不来
D、黄河含沙量大,河水浑浊
(3)、黄河上游与长江上游共同的特点是()
A、水能资源丰富
B、含沙量大
C、有冰期
D、流量小
板书设计:
一、黄河的概况
滔滔黄河二、“问题”黄河
三、黄河的治理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三节中国的水资源
一、地区分布悬殊
1、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2、解决对策:跨流域调水
二、时间分配不均
1、特点: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2、解决对策:兴建水库
三、合理利用每一滴水
1、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
附:宣传标语参考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你我的共同责任。
惜水、爱水、节水,从我做起。
节约用水、造福人类。
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珍惜水就是珍惜您的生命。
请珍惜每一滴水。
水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水是生命之源,珍爱生命,节约用水
教学反思
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对抽象的概念进行拓展和补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知识来推导、理解新知识,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规律。
正确处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知识和生活实际的关系。
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引导学生应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知识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前大量收集相关资料图片,教师整理并制作出精美课件;课堂上采用形式多样的教法和学法,特别是注意用自己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他们触景生情。
从而课堂上学生的大脑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气氛活跃。
并且随着教学内容的层层深入,学生的情感也随着跌宕起伏,时而惊喜,时而忧思,真正达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探究问题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问题的设置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和爱国主义教育因素,使学生能从图文中获得相关地理信息,并培养学生推理分析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