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题1
【随堂检测卷】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卷1一.选择题(共5小题)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接触.(chù)儒.家(yú)探察袖手旁观B.关键.(jiàn)埋没.(mò)栽种不知所错C.测量.(liáng)恐.慌(kǒng)尊照一帆风顺D.彷.徨(páng)途径.(jìng)激变格物致知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种平衡下的潜力,驱使设计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
B.漫长的人生路上,谁也不会一帆风顺....地到达理想的彼岸,总会有坎坷,总会有惊涛骇浪。
C.每当我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每当我迷茫不知所措....时,都会想去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
D.元旦晚会气氛热烈,我们袖手旁观....着一个个精彩的节目。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尽管他们怎么造谣、诽谤,铁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
B.我虽然下决心学好数学,老师也总是给我个别辅导,成绩总是上不去。
C.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D.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看待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B.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C.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D.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5.下列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王阳明的观点符合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九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
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
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论述 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 点是怎样的?理清作者从几 个方面来谈问题的。
研讨课文
一、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二、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实验
三、“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 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 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 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事实论证) 原因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 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 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三、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 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 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 谈就可求到的。 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实验的方法 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 测。 2.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 体的计划。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 “高分低能”“会 读书不会研究”缺 乏创新精神和实践 动手能力。问题出 在哪里呢?丁肇中 教授的文章会给我 们极大的启发。
丁肇中
制作:钱库一中JMF2007、11
国 安
博 诸塞 高 导
丁 肇 中 ( 1936—— ) , 美 华裔物理学家。生于密执 州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 士 学 位 .1969 年 后 任 马 萨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 精神。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得出结论
(13)
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总结训练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训练一、知识点汇总:1.字词积累2. 丁肇中生平及主要作品3.正反举例、对比论证的方法4.层层推进的结构5. 准确严谨的语言风格二、知识点解读与基础训练:1.字词积累字音、字形:熟练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字形,能准确拼读和书写。
词义:理解文中重点词义,能准确解释并灵活运用。
丁肇.中zhào 彷.徨páng缅.怀miǎn探察.检.讨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
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
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rǔ) 清谈.(tán) 实践.(jiàn) 格物致.知(zhì)B.埋没.(mò) 检讨.(tǎo) 彷.徨(fáng) 一帆.风顺(fān)C.探.讨(tàn) 哲.理(zhé) 遵.照(zūn) 袖.手旁观(xiǜ)D.领悟.(wù) 测.量(cè) 恐慌.(huāng) 不知所措.(cuò)(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C.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D. 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
B.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歧视..实验。
C.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淹没..了。
D.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2. 丁肇中生平及主要作品丁肇中,生于1936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74年,由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命名为“J粒子”。
九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题7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文题解题]◎导读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你还喜欢动手实验吗?你喜欢通过实验来印证知识甚至获得知识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恭喜你,你已具备当科学家的潜质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科学家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解释得很清楚。
我们不妨来认真阅读他的这篇文章。
◎作者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
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
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他在美国是一个难民,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向另一个地方,根本得不到任何正规教育。
直到12岁,随全家迁往台湾,才进中学读书。
他十分珍惜上学的机会,刻苦钻研,成绩很好。
中学毕业后,他只身赴美读大学,1962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丁肇中选定实验物理作为他的主攻方向。
1972年他主持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
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这样比喻:“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粒雨滴,如果其中有一滴有着不同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
”经过艰苦的努力,1974年11月12日,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他的小组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的新的基本粒子丁粒子,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种夸克组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是“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
1977年秋,丁肇中访华并建议派遣中国物理学家参加他的实验小组工作。
如今已有上百人去到他的身边。
这些人员提高相当快,他非常满意,并寄予厚望。
他在一篇自传性的文章特别推崇这样一首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知识览通]◎语音1、测量:“liáng”不能念成“liàng”。
2、朱熹:“xī”不能念成“xǐ”。
3、彷徨:“pang huáng”不能念成“fáng huáng”。
4、埋没:“mò”不能念成“měi”。
5、肇:zhào。
2017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K12课件
23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
(1)见赋乃止.( 停止 )
(2)无遗.亡者( 丢失,遗落 ) 16.翻译下面句子。(4分) 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 同郡顾恺之来到县里,见到他(如此勤学)感到惊异,让自己的几个儿 子与他一起交游。
K12课件
24
17.顾欢“于舍壁后倚听”的结果是八岁,诵《孝经》《诗》《论》。 (用原文回答)(3分)
K12课件
16
③人的生命何其短暂,韶华何其难留,谁也没有资格去挥霍自己的青 春。鲁迅先生说过,对青年不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 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有很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 进的。”不同的精神状态决定不同的生命质量。心中有阳光,脚下有 力量。尽管道路充满泥泞,但“前进的”青年多了起来,就会带领和 团结更多的人在坚守和平凡中创造非凡。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K12课件
1
1.注音或写汉字。(9 分)
丁 zhào(肇 )中 朱 xī(熹 )
中庸.( yōng )
论.语( lún )
儒.家( rú )
埋没.( mò )
测量.( liáng )
不知所措.(cuò) 彷.徨..-(páng huáng )
K12课件
2
2.多音字注音,形近字组词。(6 分)
量((lliiàánnɡɡ))胆测量量
微(wēi)微笑 徽(huī)国徽
孺(rú)妇孺皆知 濡(rú)耳濡目染
K12课件
3
3.下列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C )(3分)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______研究学术不可缺少,______对应付
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议论文阅读分论点的提炼训练
议论文的分论点的提炼训练一、议论文的分论点的提炼方法(一)并列式分解并列式分解就是从不同的侧面横向展开来分解中心论点。
历来我们都将议论文分为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和解决问题(怎么样)三部分,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将这三个问题都阐明清楚,可以择其中之一,从不同侧面来展开。
比如:并列分解“是什么”;并列分解“为什么”;并列分解“怎么样”。
1、并列分析法先要确立中心论点,然后分析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词语,对这些词语加以分析,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我们对中心论点进行分解,有助于我们理解整个论点的含义。
然后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方面思考,去确立分论点。
(1)是什么,主要是回答类别和性质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是回答结果和效能方面的问题(意义、作用、价值、影响)例1:中心论点: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我们试着用:“是什么”的方式思考:关键词是“新解”,那么“新解”是什么呢?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是一种进取开拓的精神、是一种力争上游的精神。
于是我们确立分论点:《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①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②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③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进取开拓的精神;④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力争上游的精神。
例2:勇敢a、勇敢是富贵不能淫的品质。
B、勇敢是贫贱不能移的人格。
C、勇敢是威武不能屈的气节。
例3、请以“宽容”为话题写三个分论点:A、宽容是一阵呼啸而过的旋风;B、宽容是一条缓缓流过的河流;C、宽容是一片浩瀚无边的蓝天。
或: A、宽容是一阵温暖的春风,吹散心中的阴霾;B、宽容是一股清爽的甘泉,滋润干涸的心灵;C、宽容是一缕明媚的阳光,照亮前行的道路。
或: A、宽容是家庭和睦的润滑剂;B、宽容是人心团结的黏合剂;C、宽容是社会和谐的催化剂。
例4、脸论点:三国戏是一部脸戏。
(1)三国戏是一部关于“奸绝”曹操的“脸”戏。
(2)三国戏是一部关于“智绝”孔明的“脸”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试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题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的一组是:()A、华裔(yì)污蔑(miè)丁肇中(zhào)B、彷徨(páng)埋没( mò) 蛮横(hèng)C、卑鄙( bì)怡情(yí)挑拨离间(jiàn)D、缅怀(miǎn)赋予(fù)卑劣(liè)【答案】C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毫无选择消声匿迹栽种B、根深蒂固不言而喻修身C、草长莺飞不知所措瞭望D、人情世故天衣无缝诚意【答案】A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B.记者又到学校采访到了许多丁教授的事迹。
C.就目前来讲中国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还确切地需要大大提高。
D、通过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
【答案】A4、下列加横线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全村致富,村干部整天上蹿下跳,忙得不亦乎。
B、通过模拟考试,他发现了语文学习的蛛丝马迹。
C、小张同学匠心独运,勤学苦练,很快学会了骑自行车。
D、大家都要积极参加加学校组织的献爱心活动,切不可袖手旁观。
【答案】D5、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①我以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话倒有些道理。
②故一时代的思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不晓得有几多“过去”时代的思潮,差不多可以说是由所有“过去”时代的思潮,一凑合而成的。
③有的哲学家说,时间但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
④因为“现在”就是所有“过去”流人的世界,换句话说,所有“过去”都埋没于“现在”的里边。
⑤有的又说,“过去”“未来”皆是“现在”。
A.③⑤①④②B.⑤①④②③C.①④②③⑤D.③⑤①②④【答案】A6.“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是()A.合格的事物B.推究事物的道理C.探讨自己D.追求最高理想【答案】B7.“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A.《诗经》《尚书》《礼记》《易经》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C.《春秋》《论语》《孟子》《礼记》D.《韩非子》《列子》《孟子》《庄子》【答案】B7、从课文中找出与下列意思相一致的词语,写在后面括号里。
语文九年级上册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
语文九年级上册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一】1.《沁园春雪》是一首 (体裁),“沁园春”是,“雪” 是。
2.《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作者是(籍贯)当代著名诗人。
3.《星星变奏曲》作者,是新时期诗派代表诗人之一。
星星象征了。
4.《敬业与乐业》选自,作者,他是中国近代派代表人物,学者。
5.《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国主义作家。
6.《致女儿的信》选自,作者是 (国籍)教育家和教育家。
他的代表作有、。
7.《孤独之旅》节选自,作者。
8.《我的叔叔于勒》选自国著名文学家的短篇小说集。
9.《心声》作者,10.《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美籍华裔家。
11.《谈读书》作者,国作家、家。
1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
作者。
本文是一篇文。
13.《智取生辰纲》节选自,又称,是一部以为题材的小说。
作者,是人。
“智取生辰纲”写的是受北京大名府留守梁世杰的派遣,押送生辰纲往东京,在途中被、等人夺取的经过。
14.《杨修之死》节选自,它是我国第部小说,描写了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和斗争。
作者是, (朝代)小说家。
15.《范进中举》选自。
它是我国代一部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及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作者, (朝代)小说家。
16.《香菱学诗》选自。
它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
小说以、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的兴衰史,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
作者,名,字,号,代小说家。
17.《陈涉世家》选自。
它是我国第部通史,鲁迅称这部书是“,。
”作者, (朝代)著名的家、家。
18.《唐雎不辱使命》选自。
它是末年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篇。
19.《隆中对》节选自。
作者,朝人,家。
所著共卷,记载三国时期、、三国的历史。
20、《出师表》作者,时著名家、家。
本文选自,文体。
该文体是古代向的一种文体。
21.中国四大名著是:______朝代______作者_________(又名 );______朝代______作者_________(又名 );______朝代______作者_________(又名 );______朝代______作者_________(又名 )。
九年级语文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 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1959年获 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 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 年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 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1969年提升为 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 法》编辑委员会委员、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 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 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76 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 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 省理工学院任职。
不知所措: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本文是针对什么问题而谈的Biblioteka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丁肇中认为,中国学生到底应该怎样学习 自然科学 重视实验,要动手实践。即要有格物致知 精神。 3、“格物致知”这个词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大学》 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布置作业:
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 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 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想一下,这 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提
出建议和方法,并把你的 看法写成片断作文。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 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 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 己认为最正确的事。 --------丁肇中
证明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己,不是真正的 “格物致知”。这在现代社会里是无用的,从而 说明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7、第12段举“我”个人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传统教育的影响,误以为靠埋头读书能应 付一切的思想是错误的,从而证明实验精 神是重要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目标】:1.明白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式。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4.联系学习实际,培育科学实验精神。
第一学习时刻自主预习案【利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有情感地朗诵全文;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明白得把握课文内容。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Ⅰ.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7日诞生, 1959年取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取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取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
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切。
二整体感知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份来列)第一部份(l~2段):第二部份(3~12段):第一层(3~5段):第二层(6~10段):第三层(11~12段):第三部份:Ⅱ.预习自测一、课前预习1.查工具书,说明以下词语。
诚意:真心。
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彷徨:走来走去,优柔寡断,不明白往哪个方向去。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尽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惊惶失措:不明白如何办才好,形容受窘着急。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他人。
一帆风顺:比喻超级顺利,毫无挫折。
格物致知:从推究事物的原理取得知识。
格,推究、研究。
2阅读课文,试探中心论点是什么?3、中国传统教育中最重要的书是“四书”、“五经”,“四书”是指、、、,“五经”是指、、、、。
Ⅲ.我的疑问学习建议:——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疑惑写下来,预备课堂上与教师和同窗讨论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学习时刻新知探讨案Ⅰ.学始于疑--- 我试探我收成一、整体把握1.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如何了解自然科学?2.“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二、感悟总结(一)、文章特色解析1、风格朴实,方式多样这篇文章简短精要,写得朴实通俗,深切浅出,读来亲切有趣,没有说教气息,这种风格也是漫谈式论说文的一个特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题(含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分层练习◆基础题1.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埋.( ) 没彷.( ) 徨缅.( )怀探chá( ) xuān( )告jiǎn( )讨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对犯了错误的同志,要热情帮助,而不应该幸灾乐祸。
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错。
C.查阅了很多资料,我才弄明白“格物致志”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D.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凡风顺,有时经历一些挫折反而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快。
3.下面文段中有一句话有语病,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过去五年,八项规定成为改变中国的一个关键词,让党风政风不仅明显改善,民风社风为之一新,也以动真碰硬、持之以恒的力度,进一步唤醒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敬畏之心。
②诚如古人所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
”③这正是八项规定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局”的原因所在。
有语病的句子是:()。
修改意见: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A.①④⑤②③B.③②①⑤④C.④⑤③①②D.④③①⑤②5.文学常识填空。
(1)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学奖。
(2)“四书”指的是《》《中庸》《》《孟子》,“五经”指的是《》《》《》《》《》。
6.阅读下面的图表,请结合表一和表二,写出两条信息。
表一:对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表二:对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知识是否有用的调查①②◆能力题课内精读阅读“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7.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能不能删掉?为什么?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年初三语文上学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家庭作业
年初三语文上学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家庭作业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报告中的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接下来和小编一起练习初三语文上学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家庭作业。
一、根据本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A.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
B.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
C.一抬脚就成功。
()
D.事情在于人做。
()
二、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C.一切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意力。
D.以为只要很“用功”,什幺都尊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三、用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传统教育的目的并寻求新知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B.实验的过程消极的观察,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C.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四、试比较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指出哪个词最合适,并说明原因。
1.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试、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2.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撑、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测试题(含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测试题(含答案)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荣幸(xìng) 授予(yú) 缅怀不知所措B.测量(liàng) 恐慌(huāng) 瞭望开拓进取C.彷徨(fǎng) 埋没(mò) 检讨秀手旁观D.领悟(wù) 激变(jī) 探察格物致知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孩子阅读传统典籍,父母不能袖手旁观,最好和孩子一起研读和辨析。
B.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是儒家的大学之道,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次第展开。
C.曲折是人生的清醒剂,在曲折的道路上获得教益,是你一帆风顺时难以得到的。
D.易中天老师在演讲中时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简直令同学们目不暇接。
3.选出填入空白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________美国总统杜鲁门曾发表声明,表示美国承认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________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________派军队侵占台湾,________抛出“台湾地位未定"等谬论,企图制造“两个中国”。
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地予以坚决反对。
尽管可是只是才B.如果那么不仅而且C.尽管但是不仅而且D.如果那么只有才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B.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C.“四书"是指《大学》《春秋》《论语》《孟子》这四部儒家经典著作。
D.“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我们体会意义。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互动百科"号称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网站,但在今年央视“3·15”晚会上,“互动百科"被曝光成“最大虚假广告垃圾网站”。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上课)
?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 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 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 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 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 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 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反面事例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20.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丿是什举? (4分) 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2分);探 答: 索的过程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 2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丌可以删掉,说说是为什举? (3分)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幵丌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答: 传统的中国教育丌是丌重视“格物和致知” 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丿(1分),如果去 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丌准确严密就没有说服力(1分 )。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作者思路:
提出论题(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第1段) 从解释《大学》 “格物致知” 提出观点 (现代学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2段) 分析问题一然后剖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幵非真的 格物致知精神)(第3-5段) 分析问题二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要重视实验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第6段) 原因是: (1)(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了新知识叧能通过实验得到) (7段);(这个实验过程是积极的探测,有具体的计划目标, 有判断力、灵感、眼光勇气毅力。)(8、9段) (2)(中国学生的学习(上的弱点)偏理论轻实验,偏思维 丌劢手,埋头苦读,对亍实际需要毫无帮劣。)(10-12段) (3)(格物致知应付今天丐界 环境必丌可少)(13段) 解决问题 最后,指出(重新体会“格物致知”的精神的真 正意丿(两点)幵使乀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丌但在研究学术中丌可缺少 ,而丏在应付今天的丐界环境中也是丌可少的。在今天一般 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丌管研究自 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戒者在个人行劢上,我们都要保留 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丐 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徆快。丐界上丌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 越密切。我们丌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丌能等待 “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 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 正的意丿。这意丿有两个斱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 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丌是消极的袖手旁 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帆望我们这一代对亍格 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 文化的一部分。 (选自人教版丿务教育诼程标准实验教科 书·语文)
王祚基九年级语文上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三单(教师版)111
大路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一课三单”九年级上语文学科第13课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自助单)编制人:王祚基审核人:王祚基实验年级:九年级第周星期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自主学习】一、走进作品,了解作家。
本文是一篇___ (文体),作者___ 是美国华裔___ ___ 家,____ 奖获得者。
二. 生字正音。
丁肇.中(zhào)嘹.望(liáo)授予.(yǔ)彷徨..(páng huáng)儒.家(rú)埋没.(mò)三.词语解释。
授予: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彷徨:比喻走来走去犹豫不决。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
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着急。
四、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
2、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各段的中心句,然后分析归纳,理出课文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3、在文章中找出表明论点的句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九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题1 (2)
习题精选
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A.丁肇()中 B.朱熹() C.论()语
D.儒()家 E.测量() F.向()导
G.彷()徨 H.适当()
2.解释下列词语
A.格物:
B.致知:
C.袖手旁观:
D.儒家:
3.给下面的一段文字加标点符号。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的大《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索物体而得到知识
参考答案
1.A.zhào;B.xī;C.lún;D.rú;E.liáng;F.xiàng;G.páng;H.d àng
2.A.推究事物;B.获得事物的知识;C.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D.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以孔子为代表,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理关系。
3.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说,从探索物体而得到知识。
《作业推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附答案)
《作业推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单选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缅怀.(miàn)实践.(jiàn)格物致.知(zhì)B.检讨.(tǎo)彷.徨(fáng)一帆.风顺(fān)C.遵.盟(zūn)哲.理(zhé)袖.手旁观(xiǜ)D.恐慌.(huāng)测.量(cè)不知所措.(cuò)【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缅”读miǎn;B.“彷”读páng;C“袖”读xiù;故选D。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实地探察不言而喻缅怀B.情系中华毫无选择修身C.不知所措一番风顺模式D.格物致知实验精神盲目【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C项“一番风顺”应写作“一帆风顺”。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
(格物:..”和“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获得知识)B.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恪尽职守: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C.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看着令人叹气,不想再看下去了)D.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C“叹为观止:看着令人叹气,不想再看下去了”词语解释有误。
C项中“叹为观止”是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点睛:答此题,就是看学生平时的积累。
对成语含义的把握。
注意对成语的整体意义的理解和记忆。
当然有的成语运用的语境不同,也会产生新的意义,这要根据情况而定。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
【同步达纲练习】
一、根据本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A.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
B.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
C.一抬脚就成功。
()
D.事情在于人做。
()
二、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C.一切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意力。
D.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尊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三、用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传统教育的目的并寻求新知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B.实验的过程消极的观察,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C.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四、试比较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指出哪个词最合适,并说明原因。
1.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试、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2.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撑、支配)着一些中国读
书人的头脑。
3.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领会)的。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一)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
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3.“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意思?
4.本段选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打点的词语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二)
最苦与最乐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的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
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这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有了这责任。
这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
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
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
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
来的。
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已。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
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按已给空格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失意不苦的原因是,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1.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1)“卸却”责任指(10字以内)
(2)“解除”责任是(10字以内)
3.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10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5.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科渗透训练】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青年”,它们包含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A.一帆风顺 B.袖手旁观 C.一蹴而就 D.事在人为
二、B三、 A.但是、因为、不是、而是 B.不是、而是 C.不但、而且
四、1.测量,因为“测试”是对机械、仪器和电器等的性能和精度
进行测量,而此句的意思是用仪器对科学实验中的有关数值进行确定,故用“测量”。
2.支配,因为“支配”是对人或事物起引导和控制的作用,而“支撑”是抵抗住压力使东西不倒塌或勉强维持。
3.领悟,“领会”一般与“精神”等搭配,“领悟”一般与“知识”等搭配。
【创新能力训练】
(一)1.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3.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索自己。
探索。
4.例证法,道理论证。
5.不能,否则就不能突出途径的单一性
(二)1.知足安分达观(“难免”不得分)没有尽应尽的责任2.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3.(1)未尽责任,丢开不管(“推卸责任”和“逃避责任”亦可)(2)尽了责任,再无负担(“解除掉责任”不得分,“解决责任”得1分)
4.人人必须尽责任(或“人必须对生活负责”;“尽责虽苦却乐”)(就“最苦”或“最乐”某一方来表述,不得分)
5.本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
6.(1)每一个人都有责任;(2)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3)尽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人痛苦。
第11页共11页。